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课件(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课件(共20张PPT)
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 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 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作者简介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 学家,章丘明水(今属山东 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 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 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主 要作品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已散佚。后人 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 《李清照集校注》。
渔家傲
李清照
上阙(片):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下阙(片):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①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 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 际遇坎坷的感怀。
读准字音
星河欲转zhuàn
云涛tāo
千帆fān舞
梦魂hún
殷yīn勤 嗟jiē日暮
闻天语yǔ 谩màn有
鹏péng正举
蓬péng舟
读准节奏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 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 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 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 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李清照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

“而无车马喧”的弦外之音,你读懂了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
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
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 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 车马的喧闹呢?
谁最能再现诗人的情感呀?你能不能找到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 词语,也即是诗眼,来概括本诗的情感?
“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诗题介绍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 208 年)周瑜大败 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 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 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 第二十四课
赤壁
课文导入
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
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 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
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
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 种半自由诗。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 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共74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 (共74张PPT)
•诗词五首
同学们,诗歌王子陈昂在《诗与词的邂逅》中写道: 红豆是 南国的思念 诗与词的邂逅
相约在最美的地点
温度源于 唤醒记忆的瞬间 渴望一场远行 与诗词为伴
诗歌以它独特的创造性和感染力令人动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诗词五首》,感受诗词之趣, 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1
2 3 4
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 情感。21cnjy.com
掌握字音

结庐 zān

东篱 yān
fēng 烽火 xié
sāo 搔更短
不胜簪
燕脂
提携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 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 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
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学习《饮酒(其五)》
同学们,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采菊东篱
下”的悠然自得,成了后世仕途不得志的文人羡 慕的榜样,陶渊明也就成了古代隐士的典范。千 百年来,多少文人循着他的足迹,去寻找那个只 属于他们自己的“世外桃源”。我们首先学习陶
探究下面问题。
出示写作背景:
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酷爱田园生
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 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 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 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八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语文课件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课件共28张

八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语文课件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课件共28张

资料助读
她非凡的才华和勤奋,让她在词艺上达到空前的高 度,但是在那个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专制社 会社会却把她当做异类、叛逆、多余。
她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欲将血泪寄山河”,但 身为女子,不能驰骋沙场,也不能上朝议事,也没有朋 友能够倾吐心声。
资料助读
李清照心系天下,心忧国家。 “欲将血泪寄山河”, “位卑不敢忘忧国”, “横戈(gē,指兵器)木兰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 相将过淮水!”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才华,因知音 (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国难当头,自己身逢乱世, 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
资料助读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 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
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 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 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 进了另一个世界。
诗词五首——渔家傲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心中有没 有住着一个女神?她是谁? 她为什么是你心中的女神?
老师心中也有一个女神, 她就是李清照,你们想知道 为什么吗?
作者名片
李清照,字 易安 ,号 易安 居士 ,南北宋之交女词人, 婉 约词派 代表,被誉为“千古第 一才女”。
北宋灭亡,李清照流亡到 南方,丈夫去世,漂泊无依。 曾跟随皇帝海上逃难,历尽风 涛之险。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优秀课件(31张PPT)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优秀课件(31张PPT)

7、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 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 明。
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 壮的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
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
景下,点染以“金鳞”“燕
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
• “角声满天”就是号角的声音震 天。 “燕脂”就是胭脂。“凝夜紫”在 晚霞映衬下凝成了紫色。这些词语的运用 突出了战斗的激烈。
6、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 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 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 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 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 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 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 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
ຫໍສະໝຸດ Baidu
军中所吹 的号角
凝聚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 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 了胭脂的色彩。
后四句写支援部队的活动。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 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 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 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 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支援 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 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 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 气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

理解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 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5、《饮酒(其五)》.在陶渊明《饮酒》组诗第五 首(结庐在人境)中与“可意会,不可言传” (表 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意境相似的句子 此中有真意 ,____________ 欲辨已忘言 。 是:_________ 6、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 (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 采菊东篱下 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 __________, 悠然见南山 ________。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 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 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再精 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 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 的真谛。
名家诗篇我来读:
质疑探究:
苏轼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时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 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 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 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 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 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 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 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 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全面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全面版

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
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
的境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
著有《李长吉歌行》。
影响,人称 “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cuī
lín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zhī
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未销蚀的铁戟 兴感之由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 侥幸心理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战的遗物。
写实
铜东 雀风 春不 深与 锁周 二郎 乔便 。, 感慨
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 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
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
雀台上了。
资料: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 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 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 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 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25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25张PPT)

能够承受 胜( ) —— shēng 簪(zān)—— 一种束发的首饰
春 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韵 译
山河依旧国都早已沦陷, 草木茂盛满城都是春天. 感伤时局泪水溅湿了花朵, 亲人离散鸟啼声更让人心伤. 战争连绵了整个春天, 珍贵的家书也难相见. 满头的白发愈搔愈短, 稀疏得简直无法插簪.
★如何学习诗歌?

第二招

多思
——感悟诗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 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 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 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 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 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的城市,曾几何时,竟 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 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 国伤时的感情。
激情导入: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 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 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 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 读。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0张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0张PPT)
明确:“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 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 精神超脱凡俗时,自然也就不热衷于世俗 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 在偏远安静的地方。开头的四句诗,表达 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 领会到“真意”,却忘了该怎样表达,诗 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 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 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 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 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 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 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 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 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明确:这里的“真意”是指诗人远 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的乐趣。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 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 能不能改为“望”?为什么? 明确:不能改。“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 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 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 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 见,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共97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共97张PPT)
1.尔:这样。 2.偏:偏僻。
译: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自己的精 神超凡脱俗,地方也就变得偏僻安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2.南山:课文指庐山。
译: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庐 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气:气象,景色。 2.日夕:接近黄昏的时候。 3.相与:一起。 译: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一起回巢。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 为「诗圣」。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三吏”“ 三别”皆被传诵,作品汇为《杜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 善于描写细小 的事物,题材是多 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 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 人艺术 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 风格。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只要心境旷远,保留一 颗远离俗世的心,就不 会受到世俗的干扰。
写景名句
揭示主旨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 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充分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共152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共152张PPT)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后人多 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唐人的这类 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 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 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 的一种体裁。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花与鸟是春天中美好的景物,然而诗人见花 而“溅泪”、听鸟而“惊心”情与景不是不一致 了吗?该怎样理解的?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提示:鸟、花起“衬托”作用
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花 感时而落泪,鸟悲恨人世间离别而惊心, 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表达了诗人 感时伤世的感情。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说说“烽火连三月,家书 抵万金”指什么事件?并分析整句诗的表达效果。
(写作手法:对比,照应,渲染,双关,铺垫, 联想想象,象征,用典,衬托,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前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 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形容敌军的来 势汹汹。 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甲光”一 词与“黑云”相对,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 雄姿英发。
——安史之乱
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 在战火不断的情况下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 的迫切心情,从而写出战火不断时家信的珍贵, 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课-诗词五首《饮酒》《行路难》《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ppt优质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课-诗词五首《饮酒》《行路难》《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ppt优质课件

ppt精品课件
写作背景: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所写,但诗的内容不一 定都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饮酒》组诗 共20 首,本 诗便是其中的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ppt精品课件
•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 “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逐于仕宦之途的喧嚣。 • 心远:心志高远。“远”:远离,远离官场,远离名利,远离尘俗。 • 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 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 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 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ppt精品课件

——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ppt精品课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 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
写望中所见,勾画出战乱后首都的面貌。“国破”和“城春” 两意相反,诗人以之对举,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国破家 亡的无限悲痛。
ppt精品课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ppt精品课件
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春望》——杜甫 《雁门太守行》——李贺 《赤壁》——杜牧 《渔家傲》——李清照
ppt精品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诗词五首 (共58张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诗词五首 (共58张PPT)

《饮酒(其五)》此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
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这些诗作大多直抒胸臆,
挥洒真情,借“饮酒”抒写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世事人生 的感慨。这组诗共二十首,本诗是第五首,也是其中格调 最为娴雅的一首。 《春望》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陕西 蒲城)探亲,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 杜甫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Fū)州(今陕西富县)。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翻译:红旗不展,(援兵悄悄)抵达易水,(天寒) 霜浓,鼓声低沉。
精析: 这两句写支援部队黑夜行军,登临易水,
与敌军交战的场面。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为报答国君的知遇之恩,手持宝剑甘愿为国君 血战到死。 精析: 这两句写守军面对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诗人引出黄金台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喧”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翻译:心远在东篱之下采撷菊花,悠闲自得地欣 赏南山胜景。
精析: 这两句诗写活了诗人的淡薄情怀,也刻画
出诗人潇洒飘逸的形象。篱下之菊与悠远南山两相衬 托,相映成趣,有着咀嚼不尽的无穷意味。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翻译: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相伴而归。 精析: 这两句中抒情主体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 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形象的历 史见证,被称为“诗史”。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

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朗读全诗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读出感
情。
赛读:男女生派出代表比赛读诗。
讲解诗歌
这首诗歌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找出诗句回答?
当他生活在热闹的人间时,诗歌告诉我们他拥有什么?而没有拥有
的是什么?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入词语。
的菊花
的南山
的山气
的飞鸟
诗歌赏析
谈谈你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解。
学习诗歌
全诗大意: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
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
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
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齐读:读出Fra Baidu bibliotek情。
品味全诗
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 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
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
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 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背景介绍
公元 755 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 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件PPT
24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2020/8/26
情境导入
课件PPT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 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 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 学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诗词五首》,与 众多大师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课时目标
课件PPT
写作背景
课件PPT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 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 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 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 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 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 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 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抒隐居之情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
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 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 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 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 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 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 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 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 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 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 采取东篱下
内心恬淡 热爱自然
日夕佳、飞鸟还 人生真谛
情物 景我 相两 融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档案
杜甫(712-770),字 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 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他的诗篇似一面镜子,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因此,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 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
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
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
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
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
言。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课件PPT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 烂文化的情感。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课件PPT
写作背景
课件PPT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 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 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 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 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政治黑暗,官 场腐败,且易招来杀身之祸,他痛感世道的险恶, 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 年(405年),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 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 躬自劳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
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
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
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
簪。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写出了“春 望”所见,一个“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 “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 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 悲凉 的气氛。 “国破”与“城春”意思相反,诗人却在此对举, 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正是这种别具匠心的艺 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自然,体 现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是有意而为之, 与恬淡闲适的心境不符。
主题概括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 写,表现了远离世俗生活的 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淡 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
课件PPT
结构图示
课件PPT
而无车马喧 生活宁静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中的“见”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 这种效果,为什么?
这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心 与境合”的高度概括。当诗人采菊与篱下时,偶一 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怡人,飞鸟结伴相 还,环境优美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 心境相吻合。
生难字词
课件PPT
【国】国都,指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 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抵】值,相当。 【浑】简直。【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第1至4句为第一层, 作 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 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 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叙结庐之事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第5至8句为第二 层, 欣赏美丽的自然 景物,能获得无限的 意趣。
描田园之景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第9、10句为第三 层, 点明主旨,作者 以为隐居生活有人生真 正的意趣。
课件PPT
作者档案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 谥靖节。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 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 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 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 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 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 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 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