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美欣赏中的心理因素

合集下载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浅谈审美欣赏中的心理因素

浅谈审美欣赏中的心理因素

浅谈审美欣赏中的心理因素- -2007-05-22 10:47浅谈审美欣赏中的心理因素- -美学作为人的文化活动的关系现象的核心是审美活动关系。

构成审美活动关系就需要具备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客体的联系,以及与实现这种联系的审美心理活动等四要素。

而审美心理活动是构成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联系的纽带。

在具有更多世俗色彩的审美经验中,我们把各种表现属性看作是由自然事物造成的结果:我们说白云精力充沛地在天上飞奔,山峰、原野和橄榄树构成了一处宁静祥和的风景,波浪柔声细语地拍打着海岸......然而这些属性都不存在于自然对象之中,如果不是有人在观赏,便不会有这些属性了。

如果问,为什么我们发现某些自然对象具有这些属性?那么,我们就不应去研究大自然,而必须研究我们自己。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心理学问题:我们可能由于一处风景所展示的各种绿色的形状而发现这处风景是宁静祥和的,但是,所谓我们为什么发现绿色是一种使人感到安宁的色彩这样一个问题,却是一个需要心理学来回答的问题。

认为艺术就是模仿,认为艺术就是再现的理论,都意味着存在一个有意识地设计艺术作品的艺术家;或者如形式主义所关注的艺术作品诸形式特征之间的关系——就自然对象而言,虽然没有任何人引导我们在看、听或者感受自然时所使用的方式,但是,我们作为观看者却能够为自己提供指导,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来观看一处风景,也就是我们"设计"这种风景的过程,我们在观看它,似乎它就是一幅为了接受我们的审视而设计的绘画。

——这些理论,都可以看作是为了界定美,根据非审美性质所作出的尝试。

那些再现性艺术作品、表现性艺术作品、或者从形式角度精心安排的艺术作品,从审美角度来看,得到人们赞赏的并不总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性质,而在于人们的审美态度。

审美欣赏是一个复杂问题,它既包含感情因素,也包含理智因素。

对审美欣赏,应当充分强调心理因素在我们对艺术作品和自然美的反应中所发挥的作用。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第一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极其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

审美心理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

它们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存在着微妙与复杂的关系。

有时是在一瞬间完成,却含有审美心理的各种要素,各种心理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注意1、指向性:选择性,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2、集中性: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事物之上。

人在一段时间内暂撇开其他事物,集中精力清晰地反映某特定事物。

(eg.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距离说”,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距离太远和太近都无法产生审美快感。

太近距离:英国老太婆看《哈姆雷特》的大声警告太远距离:欣赏绘画或雕刻时“估算它值多少钱”未能进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心理学上将注意分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

(eg.川剧《秋江》描绘思凡下山的尼姑陈妙常搭乘老艄公的船顺江而下,无场景竟然导致头晕))二、感知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性,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人的感官,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感知所得信息总和的85%以上来自视听感官。

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品,反复感知、体验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艺术鉴赏力。

三、联想心理学上的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1、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一、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当人们对某一对象产生美感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或愉快的情感,这就是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审美活动的动力源泉和内容载体。

审美情感的产生主要受到个体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以及审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进行审美评价,从而影响是否产生审美价值的认可。

通过培养和提升审美情感,可以丰富个体的审美体验和享受。

二、审美认知审美认知是指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对审美对象进行认知、分析和理解的心理过程。

人们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认知来获得对其美感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形成审美的认知结构。

审美认知是影响审美评价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个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和理解水平,也是个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艺术欣赏的认知基础。

审美认知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使个体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在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有助于提升审美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培养和提升审美认知能力,可以增强个体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丰富审美体验和享受。

三、审美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审美情感和认知在审美活动中是密切相关的,并且相互影响。

审美情感和认知之间存在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会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认知来获得美感的体验和情感的享受,而审美情感的产生和体验也需要审美认知的支持和指导。

审美情感和认知的互动促进了审美活动的进行和完善,对培养和加强个体的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美学价值观的影响美学价值观是个体对美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观念体系。

美学价值观对个体的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是塑造个体审美品味和观念的重要依据。

美学价值观是审美活动的重要指导原则,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反映了个体对美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审美的心理要素

审美的心理要素

第八章 旅游者与导游工作者的审美关系
导游在审美活动中,与旅游者构成一种十分密切的审美关系。 导游在审美活动中,与旅游者构成一种十分密切的审美关系。在此 关系中,导游工作者一般至少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 关系中,导游工作者一般至少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一种是作 为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一种是作为旅游审美信息的传递者, 为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一种是作为旅游审美信息的传递者, 再一种是作为旅游审美行为的协调者。 再一种是作为旅游审美行为的协调者。 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彼此之间惯于从各方面审视对方, 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彼此之间惯于从各方面审视对方,或从 生理角度,或从伦理角度(善恶),或从心理角度(喜怒哀), 生理角度,或从伦理角度(善恶),或从心理角度(喜怒哀), ),或从心理角度 或从审美角度(美丑、怪诞等)。 或从审美角度(美丑、怪诞等)。
二、关于风度美 风度美是内秀与外美的和谐统一,是个人行为举止的综合, 风度美是内秀与外美的和谐统一,是个人行为举止的综合, 也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 也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 的外在表现。 的外在表现。 三、关于心灵美 心灵美的核心是善。 心灵美的核心是善。导游工作者的心灵美只要体现在他所提 供的优质服务上。 供的优质服务上。
三、情感因素
在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中,正是人们的主观情感、心境、意志、 在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中,正是人们的主观情感、心境、意志、愿望 等,自觉或者不自觉驱使想象飞翔的内容、动力、中介和基础。客 自觉或者不自觉驱使想象飞翔的内容、动力、中介和基础。 观事物所以能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是由于我们的情感移入对象, 观事物所以能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是由于我们的情感移入对象, 主客融合化一,达到“神与物游” 物我同一。 主客融合化一,达到“神与物游”,物我同一。

浅谈艺术创作的主要审美心理要素

浅谈艺术创作的主要审美心理要素

浅谈艺术创作的主要审美心理要素论文摘要: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造型活动,不只是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美的心理过程。

无论设计者的美学构思和创作,还是接受者的审美感受和鉴赏,都是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的多种心理矛盾的统一体。

对于艺术设计的审美创作和鉴赏者而言,就不仅需要具备上述四种审美心理因素,还缺少不了艺术设计的审美需要、动机和个性等心理要素。

本论文将从这方面入手,对艺术创作的主要审美心理进行研究和探讨。

论文关键词:感知、想象、情感、理解、需要、个性、设计正文:1.审美感知与设计对事物的感知是人认识活动的基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开端。

知觉则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在艺术设计审美过程中,首先是审美对象刺激感官引起设计者的各种感觉,接着是知觉活动综合各种感觉,形成对审美对象的完全认识。

因此,审美感知心理是艺术设计者从事某项具体设计的前提。

感知作为美学范畴,在表现主义美学中有着丰富的含义。

感觉在表现主义美学中有时又被作为直觉来使用,这时感觉既是非逻辑的也是非历史的,是既不界定概念又不肯定事实的一种真实,即审美状态的真实。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审美状态的真实为设计者提供了具体设计的心理条件。

如设计中的线条、色彩、图形、图像等一切造型要素都离不开视觉。

人们的视觉流程即看东西的先后顺序也对设计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它可以让设计者将各种设计要素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安排,以造成视觉上的连续感、秩序感和韵律感。

如园林设计中的景点设置和路线安排,就必须考虑对游览者的视觉导向问题。

再如,不同感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的视觉对艺术设计也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者既可以通过特定的色彩和造型避免另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又可以通过特定的色彩和造型唤起大众的多种感觉、或深刻的印象。

另外,视错觉也常被设计者在建筑、装潢和服装设计等多方面加以利用,以增加产品视觉形象的鲜明性,或增加接受者的安定感、舒适感等心理效果。

美学原理美感心理要素

美学原理美感心理要素

美学原理美感心理要素
美感的心理要素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趣等。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通过感知,从表象上认识审美客体的颜色、线条、声音、形状等外表特征,这是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

感知又分为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前者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审美活动中最初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后者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审美客体各种属性和部分进行综合感觉、整体性把握的心理反应形式。

此外,想象也是美感心理要素之一。

通过想象,审美主体可以深入理解审美客体的内在特质和深层意义,从而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其美感。

理解则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理性认识过程,通过理解,审美主体可以深入分析审美客体的形式、结构、意义等方面,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其美感。

最后,情趣也是美感心理要素之一。

情趣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情感和心境,它影响着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知和评价,也是影响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美学研究者。

审美心理的五种基本要素

审美心理的五种基本要素

审美心理的五种基本要素
审美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偏好,选择和理解形式,声音,图案,叙事,文本和其他表现形式的科学。

它对人类艺术,建筑,设计和其他美学依赖表达形式如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有很大的帮助。

它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抽象面,如美学评价,美学决策等。

审美心理学有五种基本要素,即感受性,情感性,行为性,认知性和社会性。

感受性是由客观刺激引起的感觉,这些感受基于视觉,语言和动态几何图形的表达手段。

从绘画和摄影的角度来看,可以把感受性看作是一种视觉上的味道,以特定的形式呈现出来。

情感性是一种情感反应,通过他们的处理和理解审美形式而产生,这种反应不仅限于它的结构,图形,颜色,音乐等,而且也可以指向它暗含的感情。

行为性涉及到观众对审美形式产生的反应,它特指观众对作品中某个特定情况的反应,如观众对电影中的某个场景-时间。

比如,当观众看到一段视频时,它会产生某种情感。

认知性是审美心理学的核心要素,它指的是观众如何去理解,评价和认可审美形式,比如艺术家所挑战的约束,艺术表现方式等,这些约束产生了对艺术标准,社会情境和历史背景的概念。

最后是社会性,这涉及到一个社会群体中成员对审美形式的反应,例如一个文化中普遍认可和广泛传播的形式,广泛讨论的艺术种类等。

它与行为性,认知性相联系,表明在一个特定社会结构中审美形式的运行方式。

五种基本要素的分析,帮助我们深入探索审美心理学的内涵,理解不同社群,文化背景的审美形式,从而增加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实现美学形式更具想象力,创新力和生命力。

审美心理的因素

审美心理的因素

由菊梅想到君子的不畏谗言;由竹子 想到君子谦虚但不随俗的情操;由兰 想到君子贫贱不移的洁行。
(六)审美领悟
美感作为具有社会性意义的精神活动,其中必然有理解。许 多作品给人以人生的启迪,就是因为其中包含着理解因素。 但美感中的理解,不同于日常的理解。它不是抽象的逻辑思 维,而是一种理化为情,情融于理。钱钟书曾说“理之在诗, 如水中盐,蜜中花,无痕无味,体匿性存”。理是美感融汇 到情中的,欣赏者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而是通过感性感悟、 经由动情的途径获得的。
月色更添春色好, 芦风似胜竹风幽。
唐 贾至 《别裴九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四)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在欣赏活动中,由一种感官的变化而引起 其它感官的变化。它们彼此间还有协作、相互的影响和沟通。 通感产生的原因有:
1、 我们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感官出发,而是从
3、审美反思:在审美回味的过程中,会有抽象思维的渗入, 会对此前的审美感兴、审美意象和审美判断进行反思。这种反 思活动有助于强化主体的审美观念和感兴能力。
想象
“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君子”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联想 由“梅兰竹菊”想到
2、想象的基本类型:
A、接近联想:指两个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非常接近,人
们习惯于把二者联系起来,从而一感受到甲便自然联想到
乙,并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
B、
相似联想:指两个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
人们习惯于把二者联系起来,从而由此物想到彼物。C、对
人的整体出发的。

为了更好地欣赏美,一种感官往往不够用。
3、
美感有时还要借助于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种感官扩
大到另一种感官。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第一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极其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

审美心理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

它们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存在着微妙与复杂的关系。

有时是在一瞬间完成,却含有审美心理的各种要素,各种心理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注意1、指向性:选择性,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2、集中性: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事物之上。

人在一段时间内暂撇开其他事物,集中精力清晰地反映某特定事物。

(eg.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距离说”,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距离太远和太近都无法产生审美快感。

太近距离:英国老太婆看《哈姆雷特》的大声警告太远距离:欣赏绘画或雕刻时“估算它值多少钱”未能进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心理学上将注意分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

(eg.川剧《秋江》描绘思凡下山的尼姑陈妙常搭乘老艄公的船顺江而下,无场景竟然导致头晕))二、感知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性,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人的感官,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感知所得信息总和的85%以上来自视听感官。

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品,反复感知、体验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艺术鉴赏力。

三、联想心理学上的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1、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

论美感的心理要素

论美感的心理要素

论审美的心理要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的东西有很多,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都可以被认为是美的。

总之,只要是能被人们感知的存在,能给人们灵魂带来好的感受的都能称为是美的东西。

我们是审美的主体,世界万物是审美客体,美感就来自我们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受,是一系列心理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心理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

感觉。

我们每天都要观看、倾听、品尝、触摸外物,通过这些渠道获得的感觉就是我们进行理解、想象和情感活动的基础。

审美对象都具有可感的形式,或大或小,或暖和冷,这些可感的形象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我们才能开始审美活动,所以,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世界的第一个台阶。

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但它又不同于感觉。

感觉是人对事物特征的反应,而知觉是人对事物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

感觉直接产生于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接触,而知觉的产生必须通过各种感官的联合才能获得,是在多种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知觉在审美中的作用。

一,整体性在审美知觉中更加集中。

比如欣赏绘画时,如果我们只感到一块块的色彩,而不能知觉其成的完整形象和它的构图所表现的意境则不能欣赏绘画的美。

审美知觉不是零碎的,而是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二,审美知觉的选择性。

如我们在影院看电影时可以忽略人说话的声音,只专心于电影。

三,审美知觉带有情绪和感情色彩,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欣赏者的情绪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审美知觉。

诗词中有很多描写秋季的,诗人情绪低落就可能写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诗句,诗人情绪乐观,就可能写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

联想。

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同时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并建立联系,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出现,这便是联想。

联想几种常见形式:一,相似联想,即由某一事物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

论心理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论心理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在鉴 赏者 具 体 鉴 赏 一 件 作 品 . 就 是 也 正 式 进 入 审 美 活 动 之 前 , 般 来 讲 , 经 一 已 具 有 了一 定 的 审美 心 理 准 备 . 审 美 态 度 即 的形 成 。所 谓 审 美 态 度 是 “ 以摆 脱 日常 功 利 意识 产 生 审 美 注 意 为 标 志 的 , 充满 着 情 感 渴求 和期 望 的 、 强烈 地追 求 对 象 感 性形 式 的态 度 ” 。 美 态度 保 证 了整 个 审 美过 ① 审 程 不 受 功 利 性 意 识 的 影 响 。 证 了审 美 活 保 动 对 审 美追 求 的纯 粹 性 。 真 正 的 审 美 活 动 是 从 鉴 赏 者 对 一 件 作 品 的 审美 感 知 开 始 的 。 鉴 赏 者 以审 美 当 的态 度 注 意 一件 作 品 时 , 美 注 意 力 就 已 审 经 开 始 集 中 在作 品 的形 式 上 并 调 动 感 觉 、 知 觉 、 觉 等 理 因 素 对作 品 中 的 形 象 和 触 形 式 因素 进 行 审 美感 知 活 动 。 比如 他 会 感 知 到作 品 中 的形 象 是 山水 ( 景 ) 花 鸟 或 风 、 人 物 中 的哪 一 类 及 其 具 体 造 型 特 点 , 对作 品 中 的 形 式 因 素 运 用 情 况 会 根 据 自 己 的 已有 审 美 知 识 进 行 初 步 的 了解 感 受 , 感 去 受 色 彩 是 明 是 暗 、 艳 是 灰 、 丰 富 或 是 是 是 单 纯 ; 暗方 面是 亮 调 、 调 还 是 暗 调 ; 明 灰 线 条 是 以 优 美 的 曲线 为 主 还 是 以刚 硬 的 直

僦 ^ 厂 劂 O l 2 1 ・ f 半月 ) 0 06下
论心理 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试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审美心理

试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审美心理

试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审美心理□张月馨摘要: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是当下美术教师一直探讨的话题。

该文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审美心理要素,探讨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彩响,提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以期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审美高中美术鉴赏课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通过学生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严格遵循要求,充分发挥美术鉴赏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探究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审美要素1-审美感知美术鉴赏教学的第一个阶段,是学生直接感知美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

这一阶段,学生还停留在审美的浅层,对作品的鉴赏处于感如阶段,其所能利用的审美心理是审美关注和审美感知,也就是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在美术鉴赏中,审美感知包括两点内容,即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

审美感觉是美术鉴赏者在观看美好事物时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是鉴赏者产生各类心理、情感的开端,这类情感直接反映鉴赏者的真实感受;审美知觉是鉴赏者在欣赏一件事物后对该事物产生的主观控制性情感,这类情感与相对直接式的审美感觉不同,其考验鉴赏者的判断力。

审美感知的产生与发展和鉴赏者的人生阅历有关,审美知觉是审美感觉的一次升华。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该能力是学生形成其他审美心理的基础。

2.审美想象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审美想象对学生的意义同样重大。

鉴赏者在接触一件艺术作品后,通过感官的传达,实现思维的想象,同时以具象事物为前提,利用艺术想象力将其转换为抽象的情感表达,加深对该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提升自己的审美体验,这就是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再造性想象心理和创造性想象心理。

高一学生接触美术的时间不长,教师通常要求其具备再造性想象心理即可。

浅谈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

浅谈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

浅谈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在审美过程当中,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

它是相当复杂的,由于我们人的大脑各种功能的整体的发挥,所以感知、理解、想像、联想等情感的活动是此起彼伏、相互联系、彼此促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心理的机制。

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

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的“心理机制”包括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审美认识、审美距离等诸多因素。

也就是说,美一种综合的体验,能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

初中生还处在求学过程中,很多知识比较匮乏,对于音乐的理解,仅仅是凭借自己的心情,反映了他们此时心情的音乐,他们就会认为是美的音乐,自己有感觉的音乐。

这时候就迫切需要,老师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要告诉他们有一些音乐,虽然写出了人的真情实感,但那些并不是积极向上的。

初中生在这个阶段,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年轻的生活态度,应该使学生明白,那些消极的作品,往往只是一瞬间的自我安慰,不能沉醉其中。

审美首先要强调注意力的作用。

各种心理活动的指向集中于一定的对象,这样注意力集中有了前提,就是说你必须有稳定的注意力,那你才能有所悟。

平时所说的读诗是不准确的,实际上是想诗,以想为主导,如果你写一首8千字的诗,那读者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了,这么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与大脑的思考、联想是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

譬如音乐,它通过音响、音色、旋律、节奏的艺术组合,互相交织形成音乐美感,从而达到心情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

其过程是听觉器官对不同发声的接收形成不同的刺激,再通过传导神经传到大脑,由大脑神经进行特殊的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对音乐的感受,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

真正的审美感觉是要经过训练的,这样我们才会敏锐的、准确的接收感觉,传到大脑进行符合规律的分析和综合。

如看到京剧,有些人不愿意看,究其原因是不懂。

艺术欣赏过程中审美愉悦产生的原因

艺术欣赏过程中审美愉悦产生的原因

艺术欣赏过程中审美愉悦产生的原因艺术欣赏是一种常见的文化活动,在一段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审美的愉悦就会自然而然地被产生出来。

然而,审美愉悦的产生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使得它得以被产生出来呢?这里,将聚焦于艺术欣赏过程中审美愉悦产生的原因,从中探究出其得以被产生的本质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愉悦产生的根源在于心理上的反馈机制。

艺术家总是有意对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实验,他们玩弄各种视觉元素,利用色彩,纹理,形状,光线,艺术风格,等各种手段,来营造一种艺术氛围。

在观赏艺术的过程中,受众会沉浸于艺术作品中,有意识地去参与这种艺术氛围中所产生的审美洗礼。

它使得受众的心理受到刺激,激发了其内在的情绪,对艺术作品的美感也产生了某种反馈,接地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达到一种审美愉悦。

从心理学的另一个角度来看,审美愉悦可以从人类文化的不同特点来解释。

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类,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在面对各种艺术作品时,他们也获得了从不同文化特点中对艺术作品的完全不同的解读。

在看到一件艺术作品时,他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这件作品的艺术内涵,也能够从上面体会到所凸显出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又可以回归到他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当中,进而获得一种心理满足感,从而生出审美愉悦。

此外,审美愉悦还可以从人类超脱本质来看,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在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从其中发现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另一种奇想之境,这种超脱的精神境界,让人欣喜而又心旷神怡,从而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

综上,艺术欣赏过程中审美愉悦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在于艺术作品对人类内心深处的鼓舞连接,得以把握一件艺术作品的美感,正是一件艺术作品能够唤醒人内心丰富情感的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艺术欣赏中获得审美愉悦,其实是生活本质的一种体验。

审美心理的影响因素简论

审美心理的影响因素简论

审美心理的影响因素简论《审美心理的影响因素简论》一、审美心理学的概念审美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对审美事物如艺术品、文学作品等的反应方式、生理反应及情感的学科,旨在了解人类视觉、听觉等审美意识形态的进化和发展过程。

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们是如何对审美意识形态的经过观照、解读、处理和产生甚至创作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意识形态?以及审美心理学有哪些运用?审美心理学的内容涉及视觉、听觉、心理、神经、文化、心理学等全方位的因素,它是社会心理学、社会适应学、心理学、文化心理学、行为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体,为跨越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思维世界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二、审美心理的影响因素审美心理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其影响因素包括个性特征、外部环境、文化传承等。

1、个性特征个性特征对审美心理有显著的影响,如果审美判断者生活方式正常及积极向上,往往会对美有更闻及感性的体验。

低自尊、抑郁、焦虑等情绪不佳的审美判断者更多缺乏一定的审美理解,也会影响审美心理的判断过程。

2、外部环境审美心理判断者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也会直接影响其审美心理。

师友竞争、家庭教育等外在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审美心理,容易使其以片面的观念去看待审美事物,从而影响他们的审美判断方式。

3、文化传承审美心理也受到古代文化传承的影响,因此,每个文化中形成的审美心理理论或者审美心理观中,既有古代文化依赖形式,也有现代文化特色。

古代文学作品中,叙事、比喻等审美手法更多,而现代文学作品中常涉及社会问题,审美形式也是现代文学所不相类的。

三、审美心理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审美心理对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审美心理能够探究创作者的灵感来源和影响因素,从而了解其心理及审美的轨迹。

其次,审美心理可以探讨审美流派,不同风格的审美内涵和特点,为现代艺术做出更好更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

最后,审美心理可以分析艺术作品的影响因素,进而可以揭示广大群众接受和反应作品的审美心理。

欣赏校园美景的审美心理要素体现

欣赏校园美景的审美心理要素体现

欣赏校园美景的审美心理要素体现
1.“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合称,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映。

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感觉;凡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叫做知觉。

感知是审美心理的基础。

2.所谓想象,就是人脑以原有的记忆表象为基础,,形成未曾知觉过的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人类的实践活动与动物行为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它能凭借着想象的心理功能,在实践活动之前,清晰地看到这项活动的意义。

3.审美活动的突出特点就是浓郁的情绪、情感色.彩。

巴甫洛夫认为,情绪主要是与无条件反射相联系的本能性活动。

而情感则是情绪的升华,就好比情绪是情感的根,情感是在情绪这条根上生长起来的干、枝、叶、花。

4.审美理解是审美感受过程中的灵魂。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在学校的审美教育中,这些心理要素只有彼此渗透,相互融合,才能完成艰巨复杂的审美任务。

浅析舞蹈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浅析舞蹈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浅析舞蹈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舞蹈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肢体的舞动来表达情感、展示美感,也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引发情感共振。

舞蹈鉴赏是观众对舞蹈作品进行审美和评价的过程,而审美心理是指人们在感知、认识、理解和评价美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心理活动。

在舞蹈鉴赏的过程中,观众会通过一系列的感知、认知和情感体验来形成对舞蹈作品的审美心理过程。

本文将从感知、认知和情感三个方面对舞蹈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进行浅析。

感知是审美心理过程的起点,也是舞蹈鉴赏的第一步。

在欣赏舞蹈作品时,观众首先通过感官接受舞者的舞姿、身段、表情以及舞台布景、灯光效果等感官刺激,这些感官刺激引发了观众对舞蹈作品的注意和关注。

通过感知,观众获得了对舞蹈作品的直观印象和感受,这些感受包括对舞蹈形式、动作节奏、身体线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感知。

这些直观的感知印象为观众进一步的审美心理活动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观众投入到舞蹈鉴赏的体验中奠定了基础。

认知是审美心理过程的核心环节,也是舞蹈鉴赏的重要阶段。

在对舞蹈作品的感知基础上,观众会进行认知加工,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认知活动来理解和解释舞蹈作品。

观众会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态度,对舞蹈作品进行认知评价,形成对舞蹈作品的客观认识和主观体验。

在认知过程中,观众会关注舞者的技艺水平、舞蹈的表现力、舞蹈作品的主题和内涵等方面,通过认知加工来深化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观众也会通过认知加工来激发对舞蹈作品的兴趣与情感投入,从而增强对舞蹈作品的审美体验。

浅析舞蹈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浅析舞蹈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浅析舞蹈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一、主观审美情感的形成主观审美情感是人们在接受舞蹈作品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它是审美心理过程的起点。

主观审美情感的形成受个体的文化背景、情感体验、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

在审美情感的形成过程中,观众首先通过对舞蹈作品的观察和感受,产生一定的审美情感,然后通过与自身的情感和经验相结合,进一步对舞蹈作品进行审美体验和情感投射。

一位观众在观看一场现代舞作品时,可能会因为对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主题等产生共鸣而产生主观的审美情感。

二、客观审美特征的感知和认知客观审美特征是舞蹈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和特征,它是观众产生主观审美情感的基础。

观众在鉴赏舞蹈作品时,首先需要对作品的客观审美特征进行感知和认知。

这些客观审美特征包括舞蹈动作的美感、节奏的节奏感、舞者的表现力、舞蹈音乐的情感表达等。

观众通过对这些客观审美特征的感知和认知,才能够真正理解和领会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从而产生一种深层的审美情感和认知。

三、审美价值的评判和判断审美价值是舞蹈作品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它是观众对舞蹈作品进行审美评判和判断的基础。

在观赏舞蹈作品时,观众需要通过对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评判和判断,从而对作品的优劣进行辨别和鉴定。

审美价值的评判和判断不仅涉及对舞蹈作品的艺术性、表现力和感染力等方面的认知,还需要考虑到作品所传达的主题、情感和意义等方面的价值。

观众通过对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评判和判断,才能够对作品的美学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领会。

四、审美情感的升华和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和达到是审美心理过程的最终目的和结果。

在观赏舞蹈作品时,观众通过对作品的主观情感、客观特征和审美价值的感知和认知,产生良好的观赏体验和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对作品的审美情感的升华和达到。

这种审美情感的升华和达到,不仅意味着观众对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的完全领会和理解,还意味着观众对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的深层认知和领会,从而产生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和内心的震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审美欣赏中的心理因素- -2007-05-22 10:47浅谈审美欣赏中的心理因素- -美学作为人的文化活动的关系现象的核心是审美活动关系。

构成审美活动关系就需要具备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客体的联系,以及与实现这种联系的审美心理活动等四要素。

而审美心理活动是构成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联系的纽带。

在具有更多世俗色彩的审美经验中,我们把各种表现属性看作是由自然事物造成的结果:我们说白云精力充沛地在天上飞奔,山峰、原野和橄榄树构成了一处宁静祥和的风景,波浪柔声细语地拍打着海岸......然而这些属性都不存在于自然对象之中,如果不是有人在观赏,便不会有这些属性了。

如果问,为什么我们发现某些自然对象具有这些属性?那么,我们就不应去研究大自然,而必须研究我们自己。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心理学问题:我们可能由于一处风景所展示的各种绿色的形状而发现这处风景是宁静祥和的,但是,所谓我们为什么发现绿色是一种使人感到安宁的色彩这样一个问题,却是一个需要心理学来回答的问题。

认为艺术就是模仿,认为艺术就是再现的理论,都意味着存在一个有意识地设计艺术作品的艺术家;或者如形式主义所关注的艺术作品诸形式特征之间的关系——就自然对象而言,虽然没有任何人引导我们在看、听或者感受自然时所使用的方式,但是,我们作为观看者却能够为自己提供指导,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来观看一处风景,也就是我们"设计"这种风景的过程,我们在观看它,似乎它就是一幅为了接受我们的审视而设计的绘画。

——这些理论,都可以看作是为了界定美,根据非审美性质所作出的尝试。

那些再现性艺术作品、表现性艺术作品、或者从形式角度精心安排的艺术作品,从审美角度来看,得到人们赞赏的并不总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性质,而在于人们的审美态度。

审美欣赏是一个复杂问题,它既包含感情因素,也包含理智因素。

对审美欣赏,应当充分强调心理因素在我们对艺术作品和自然美的反应中所发挥的作用。

人们时常把这种在审美活动中所表露的心理因素称为"审美愉悦",它可以在以最平淡的形式存在的快乐和狂喜之间变动。

艺术作品和其它审美对象也可以是丑的,并且能够在各种各样的程度上激发出与快乐相反的反应。

良辰美景固然令人愉悦,但一出悲剧也能使观众在观看它的过程中获得快感。

而这里审美主客体的联系与实现这种联系的审美活动之间就存在审美心理尺度问题。

审美心理尺度是衡量获得审美感受的标准,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心理尺度即审美心理距离,也即人们时常所说的被以一种特殊的、超脱的、"审美的"方式激发出来的感情。

直到现在,认为审美态度最引人注目的标志之一是超脱、距离或者非功利性,那么,这里谈论超脱或者非功利性究竟是什么?康德用具有神秘色彩的术语谈论"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活动";叔本华则把他自己的形而上学解释强加到这种心理体验之上,根据理智使自身摆脱意志的种要求的过程来描述审美态度,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念";布洛则假定我们全都可以从内省的角度认识到使我们自己与对象保持距离究竟是什么样子;波兰思想家罗曼•英伽登则提出一种非常复杂深奥微妙的心理学说明:对象是逐渐与我们对它的实际关注拉开距离的,而我们在这种拉开距离的过程中所体验的并不是一种感情反应,而是在一个不同阶段上逐渐体验三种感情反应。

讲距离,就有个孰"近"孰"远"是否得当的问题。

何谓距离的适当?用我们的惯用语来说就是不粘不脱、不即不离,这,便是一种尺度。

马克思曾讲到:"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贬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

"这两种不能产生美感的情况,按审美的心理距离来衡量,均属远近不当之故。

一者距离"太近",矿物商人完全为矿物的商业价值所吸引,就不可能对矿物的审美特性产生兴趣;一者距离"太远",迫于生计的穷人终是为衣食温饱而忧虑,纵有千般美景也无暇顾及。

鲁迅说的"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从审美的心理距离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对于这种不可"太近",又不可"太远"的状况,布洛的表述是可取的。

他说,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上所需要的心理距离,代表着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一种无我的但又如此有我关系",这种境界便是适当的距离。

如果我们想恰如其分地体会一出戏,保持某种程度的距离是不可或缺的。

倘若我们从个人角度过多的介入舞台上正在得到表现的事件,审美欣赏就会失败:被妒火烧得无法自已的人是无法最充分地欣赏奥瑟罗的;另一方面,我们使自己保持的距离过大,对象就会使我们完全处于漠不关心的冷漠状态——就像我们在观看传奇剧时,我们根本不觉得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所出现的情况那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段十分有名的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所谓"入乎其内"是为不离,即要体验到生活本质在于"欲",在于"痛苦";"出乎其外"是为不即,即力求摆脱这种痛苦,忘掉物我之间的关系,排除一切功利关系,采取一种超然物外、漠然静观的态度。

这就是"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如果只"入乎其内"而无"出乎其外",势必造成距离过近,难以避免实用、功利关系等方面的考虑对审美的干扰;如果只"超然物外"而无"入乎其内",又势必造成距离"太远",也不可能形成审美的关系。

唯有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才能达到"无我的但又如此有我的境界",才能既臵身于审美对象之中,充分发掘它的审美意义,又不胶柱鼓瑟、着重于物象的表现,而领会至"韵外三致"、"弦外之音",这也就是审美主客体的联系与实现这种关系的审美心理距离。

爱德华•布洛在阐明他的美感心理距离说时举了一个例子。

他把我们引向乘船遇雾的情景。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设想一下:乘船的人们在海上遇到大雾,且不说呼吸困难,路程耽搁,就是那船的警钟,水手们手忙脚乱地奔跑,以及乘客的喧嚣,就能时时感到大难临头似的,使人心焦气闷,造成心理上莫大的恐惧。

但是如果在这时候,保持心理距离,海雾却变成一幅绝美的景致,你不去考虑实际上的危险,你姑且聚精会神去观赏海景,雾如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平静如镜的海面,许多远山和飞鸟,像蒙上一层面纱,一切如梦境般的幽忽迷离,天和海连成一片,你的四周全是广阔、奥秘和雄伟。

这时你完全忘记了自己处在险境中,得到一种美的感受。

其实这就是注意力指向审美,削弱来自程期被误、呼吸困难、大难临头等方面的刺激,使之受到抑制或淡化,形成审美的兴奋中心,从而产生一种审美心理距离——纯粹的、超脱的感情,获得审美感受。

立普斯的美感"移情说"也有同样道理。

他指出在美感经验中"物我如一",即在观赏过程中,利害关系、实用关系一概不能介入,就是"物"与"我"保持真正的距离。

这种距离也是注意指向审美而抑制功利等关系形成的。

还有闵斯特堡美感"孤立说"认为,使审美主体孤立于功利、实用、利害等关系之外,把心灵孤立起来,使审美对象显示其本身的真相,使我们的心灵安息于对象之中,使对象变美。

事实上,就是形成注意中心产生审美心理距离然后获得感受的问题。

艺术不是功利活动,但是那种"审美无利害"的说法也过于绝对、武断了。

人类的审美快感,可能从表面上看或者说从直接见效的角度看,没有功利性,但是从深层的、间接的角度看,是不是就没有利害性呢?在不同的时间、特定的空间背景下,审美愉悦就那么纯而又纯吗?在我们看来,的确美并不在于对主体有利可图,但是我们很难想象与人无任何利益关系的事物能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引起人的美感。

我们从哲学范畴来讲,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个对象都可以同人们发生多种多样的联系,而决不仅仅限制在审美一方面。

就如我们去市场买一件工艺品,也有着从审美着眼还是从经济利益考虑的区分。

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使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不得不有所选择、有所取舍,从而便有注意力究竟指向何方的问题。

人们在外物多种刺激的情况下,总是有所注意有所不注意的。

一个注意中心的形成,必然伴着另一些刺激被抑制或未被注意。

这些被抑制或未被注意的方面就与人的注意中心形成了心理距离。

事实上,审美欣赏更受到审美经验的制约。

每个人都处于自己特定的时代氛围,具有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境况,所以每个人对艺术本体的理解都会打上自己的个性和存在的烙印。

审美欣赏是主体参加的理解和体验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对艺术作品加以理解的不可缺少的"前结构"。

也正因为这种"前结构"中蕴含的主观性,而使审美主体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或者说对美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我们无论面对我们从审美角度静观的哪一种对象——无论是面对具有表现性的自然对象,还是面对艺术作品,我们都可以进行想象,以适合于审美静观的超脱方式感受一种感情,就是一种特殊的想象一种感情的过程,而在这种想象过程之中,自然带有主观性。

譬如两个人正在观看同一处农场,也许其中一个人认为它是平静的,而另一个人却认为它是热闹的。

对于前一个观赏者来说,他看到的也许是山丘的形状,青葱的草木,而后一个观赏者看到的也许是正在奔忙的工人。

这处不同的风景侧面,引起了他们不同的联想,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感情。

而有如许的不同,正因为他们有不同的心理体验。

这与桑塔耶那的说法不谋而合,就是所谓的"统觉"机能——即审美主体按照以往既有的经验对客体作想象性的观赏。

归根结底,对审美欣赏中的心理因素的探索,实质上使我们回到了认知论范畴,即人们的心灵深处在处理实在世界时的认知问题。

这种认知,并不是作用于人和动物器官的刺激的机械记录,而完全是对审美对象主动和创造性地把握。

正是这种普遍的认知,才使"美"成为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