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离骚》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由屈原创作。
本文将就《离骚》这部文学作品进行备课教案的撰写,帮助老师更好地教授和解读这部著名作品。
一、诗歌背景《离骚》写于楚国屈原被放逐之时,他在离乡之际,借助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和对国家的担忧。
二、诗歌主旨1. 对个人遭遇的抒情描写:屈原表达了自己的离愁之情,展现了对离乡背井之苦的思念和无奈之感。
2. 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屈原通过自身遭遇,抒发了对当时政局动荡和国家兴衰的担忧,表达了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古代诗歌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离骚》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情操。
四、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探讨《离骚》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安排:(1)诗歌背景介绍(2)《离骚》文本分析(3)《离骚》意境展示2.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老师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带领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展开互动交流。
(3)诗歌朗诵:引导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离骚》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这部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展开:逐段讲解《离骚》的文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特点。
3. 诗歌朗诵:让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离骚》中的主题和意境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七、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指导。
教学设计4:第5课 离骚
离骚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⑴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四、具体研习课文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明确: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
具体表现:⑴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⑵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⑶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⑴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必修二5《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离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对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3、了解《离骚》语言特点,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2、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了解屈原“香草”“美人”传统。
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教师背写出《离骚》开头的部分内容,引出屈原。
帝高言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予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此内容既涉及屈原的出身,也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二、介绍屈原及他的《离骚》:1、关于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以实现“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2、《楚辞》与《离骚》《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一整体设计: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第三步披文入情第四步,沿情寻志第五步,译释及作业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
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
诗人,政治家。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
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
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一、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3篇)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3篇)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征途为大家找到的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较新3篇】。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楚辞”、屈原的相关文学常识2、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并体会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3、引导理解诗歌的“移情法”和浪漫风格教学重点:赏读课文,体会屈原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朗读中“兮”语气的把握教学设计:诗歌教学读是重点,所以由读导入,通过读来理解诗人形象。
但由于课文篇幅所限,很多知识不能通过课文本身的解读来得到,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机增加一些相关资料,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范围,拓展知识面,深化对诗人形象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有感情地诵读,带动学生齐读。
2、屈原留给学生的印象及相关诗句。
3、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相关材料汇集)二、学生朗读全诗,并初步体会诗歌:1、一读诗歌。
这首诗歌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歌相比在形式上什么特点?(引出“楚辞”的定义和特点。
《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对《离骚》创作缘起的解说,并借用《史记》和《四库提要》中的相关资料。
2、再读诗歌。
注意“兮”的语气。
三、赏读诗歌,体会人物形象3、三读诗歌。
诗歌当中的哪些描述与你意想当中屈原的形象是相似的?4、诗歌当中有两个“恐”字,他们怎么解释?从诗的前面两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的屈原的形象,他还在“担心”什么?(时光的流逝,汲汲以修:君王老去,积极预政)5、屈原是内修外美,有着崇高理想的诗人,也是忠君爱国,力图致君尧舜的政治家。
为了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请同学欣赏本文之后的一个语段。
(“昔三后……夫惟灵修之故也”)四、读完这首诗之后,感觉它的较大艺术特点是什么?(香草、美人的比喻;浪漫风格)五、齐读结束六、作业1、背诵全文2、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这些谋臣策士中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在本国不得志的情况下离开故土,而在异国有所作为。
人教版高中最新语文 必修二教学设计:第5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
离骚【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2.了解“香草美人”的象征方法香草、美人是《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 离骚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离骚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一、教学设计主题:《离骚》目标:通过学习《离骚》这首古代诗歌,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2.诗歌解读3.诗歌赏析4.诗歌创作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中国古代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解吗?你们最喜欢的古代作品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2.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
3.诗歌解读(20分钟)教师分析《离骚》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离骚》是如何表达屈原的无奈与愤怒的情感。
4.诗歌赏析(1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离骚》的朗诵音频,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美感和音乐性。
然后展示一些与《离骚》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让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5.诗歌创作(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离骚》中的文字,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出来。
6.分享与评价(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将自己的创作读给全班听,并展示创作时的思路和方法。
全班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让学生相互学习和进步。
7.总结(5分钟)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并提出一些问题:“你们通过学习《离骚》有什么收获?诗歌对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板书设计《离骚》- 屈原诗歌背景介绍- 作者: 屈原- 时代背景: 古代中国诗歌解读- 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诗歌赏析- 美感和音乐性- 相关的艺术作品诗歌创作- 选择文字创作- 运用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分享与评价- 创作分享- 评价和建议总结- 学习收获和诗歌的影响以上是一份关于《离骚》的教学设计及板书,通过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离骚》教学设计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从其《离骚》一文中可以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离骚》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勾画加注法、诵读法、师生研讨法【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
今天,我们学习《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
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
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离骚试讲教案
离骚试讲教案教案标题:离骚试讲一、教学目标:1. 了解《离骚》这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背景和作者屈原。
2. 熟悉《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词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2. 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1. 通过《离骚》理解屈原的心情和境遇。
2. 掌握《离骚》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离骚》的复印件。
2. PPT演示文稿。
3. 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乐府诗的概念以及上节课学习过的乐府诗作品。
2. 预习(10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离骚》的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屈原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文学家?- 《离骚》是一首什么样的乐府诗?- 阅读《离骚》后,你对屈原的心情和境遇有什么感受?3. 表达(15分钟):分小组讨论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并选择一位代表分享意见。
4. 分析(20分钟):通过PPT演示文稿,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以及其创作背景,并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排比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
5. 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段进行朗读,并解释词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解读,鼓励多角度的思考。
6. 梳理(10分钟):通过学生的解读和讨论,对《离骚》的主题思想和屈原的心情进行总结和梳理。
引导学生思考《离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7.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离骚》中汲取文学思维的营养,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或翻译,表达自己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分析、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对《离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悟。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名篇,学生扩大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培养了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思维。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屈原的心情方面还有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指导。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离骚》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具有重要的文
学价值。
2.理解《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辞章,颂
扬了屈原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3.学会欣赏《离骚》的诗歌艺术,领悟其中的联想、景物描写和意象
等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让学生熟悉《离骚》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目的,理解其中
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离骚》的诗歌艺术的感悟,引导学生领悟
其深刻的意涵。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背景介绍(15分钟)
1.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素材了解《离骚》的背景和屈原的作品。
2.师生共同讨论《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引导
学生思考屈原创作《离骚》的目的和表达的生活情感。
第二课时:诗歌分析(30分钟)
1.师生共同欣赏《离骚》的部分内容,分析其中的联想、意象等诗歌技巧。
2.引导学生对《离骚》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关注其中表现的忠诚、激情以及屈原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30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离骚》,组织小组展示,并分享自己对这段诗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自己所学的诗歌分析方法,再深入对诗歌进行赏析。
第四课时:写作与表达(45分钟)。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篇一:《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教案屈原【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句间——语意未竟;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离骚》优秀教学设计2篇
《离骚》优秀教学设计《离骚》优秀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离骚》,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教学内容:《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由屈原创作,内容丰富,艺术手法独特。
本次教学以《离骚》为核心,结合屈原的生平背景、篇章结构、意象表达等方面进行讲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2. 理解《离骚》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3. 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和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1. 理解《离骚》的深层含义和抽象意象;2. 掌握用正确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离骚》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屈原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讲解《离骚》的基本结构和章节划分,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3. 分析《离骚》的意象表达: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4. 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发表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1. 深入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其主题和意义;2. 分析《离骚》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讲解屈原在《离骚》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欣赏其艺术之处;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要求学生在理解《离骚》的基础上,进行作文创作,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课时:1. 学生作文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分享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评和交流;2. 教师点评和总结: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和改进。
教学辅助手段:1. 板书:重点词语、句子和意象;2. 展示:通过投影仪或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把握;3. 多媒体: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材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 离骚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5篇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离骚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5篇离骚一文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民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5篇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离骚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过程:篇一【导入语】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叫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那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传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才设立这个节日的。
屈原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死。
楚国百姓知道后,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争相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后来就演变成划龙舟的习俗。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又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liagrave;n﹚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方法,这样就发展成粽子了。
另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就发展为在这一天要喝雄黄酒。
从这里可以看出,屈原被楚国人民乃是全国人民敬仰了两千多年。
那么,为什么他如此受人爱戴呢?从这节课开始就让我们来了解他,了解他的作品。
【《楚辞》介绍】提起屈原,我们就会想到《离骚》,想到《离骚》,我们就会说那是《楚辞》,一种与《诗经》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是楚辞呢?1、楚辞的定义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
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了。
2、楚辞的来源﹙如时间紧迫,此部分内容不讲﹚①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说,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
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招魂》、《天问》,另一方面,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离骚》教学设计PPTPPT课件
切云之崔嵬”来形容自己高大的形象和威武的气势。
结构特点
层次分明
《离骚》的结构层次非常分明,全诗分为三部分:述志、追 求、失败。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主题和内容,使得诗歌整体 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过渡自然
《离骚》中的过渡句非常自然,如“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 灵修之数化”、“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等, 使得诗歌从一部分过渡到另一部分时非常流畅。
修辞手法
01 02
象征
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用“美人迟暮”象征自己 遭遇的不幸,用“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来表达自己被 诽谤的痛苦。
对比
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如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来对比自己高洁的品质和世俗的污浊。
03
夸张
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如用“长余佩之陆离兮,冠
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结合PPT、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反思
学生反馈与互动 大部分学生对《离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对于部分难以理解的内容,学生表现出困惑,需要加强解释和引导。
总结评价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评价, 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01
02
03
04
提问与回答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加 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彼此 的看法和感受。
角色扮演
学生扮演屈原,通过表演的方 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创意写作
根据《离骚》的主题,学生进 行创意写作,培养写作能力。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3、重构屈原形象;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屈原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
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
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
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
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离骚》教学设计(10篇)-最新
《离骚》教学设计(10篇)离骚一文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民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这次为您整理了10篇《《离骚》教学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离骚》教学设计篇一离骚屈原[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民间有关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你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吗?(二)自读感知1、关于作者屈原,名(),字(),()时期国人。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国()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英国的(),意大利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做成的纪念日。
2、屈原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3、关于楚辞(1)《楚辞》是我国第一部()(风格)诗歌总集,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
《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成为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4、整体感知(1)文题理解“离”通(),意为()。
“骚”意为(),“离骚”即()。
(2)诵读课文结合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疏通字、词,并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注解到文中。
①给下列加点几字注音苗裔揆搴扈骐骥蕙茝惮荃羌孟陬汨阰辟芷申椒昌被踵謇謇②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来吾道夫先路也指九天以为正兮③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名”“字”),并指明其用法。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④指出下面的句子的特殊用法。
恐年岁之不吾与(3)主旨把握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研读探究1、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用原诗句作答)2、在《离骚》中,作者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九年级离骚教学设计
九年级离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及《离骚》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疏通文意。
理解屈原的形象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比兴、象征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探究诗歌的深层内涵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讲解法: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用自己的才华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乐章,他就是屈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感受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屈原(约公元前 340 年公元前 278 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他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2、《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共 373 句,2490 字。
诗人以自己的身世遭遇和理想抱负为线索,倾诉了自己对楚国命运的关心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表达了他对美政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愤怒谴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四)精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分组合作,逐句翻译课文,遇到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翻译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离骚》教学设计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新旧知识,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一)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第一单元 第1课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年级
高二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备课成员
备课主题
《离骚》(节选)
备课时间
2024年2月20日
教材分析
《离骚》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一篇课文。《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同时也有自述身世经历的部分,诗人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抒写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不限于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过去的教材中往往安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但考虑到难度(特别是《楚辞》)的因素,此次在选择性必修下册阶段,并编为一课,便于学生比较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认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学情分析
①学习本课需要学生了解基本诗词流变,以及利用《屈原列传》中对作者和作品的相关注解,其理论与本文内容可以相互验证;②本文纷繁的意象、拗口的生僻字、回旋往复的表达都是诗体形式上的特点,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因此学生要有目标的反复朗诵,熟悉“骚体诗”的语言特点尤为重要;③学生要克服畏难心理,能够在自主疏通文意之后,在课中以点带面,认识节选部分的抒情特点,进一步认识屈原忠贞爱国的精神内涵。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作品,感受其爱国情怀。
2.理解诗歌的内容,赏析其浪漫主义风格。
3.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浪漫主义风格的赏析。
2.难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关于屈原的视频或讲述屈原的故事,引出《离骚》。
2.作者及作品介绍
介绍屈原的生平、成就和《离骚》的创作背景。
3.诵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文言字词和句式讲解
(1)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5.诗歌内容解读
(1)逐段讲解诗歌内容,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2)分析屈原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忧国忧民、孤独悲愤等。
6.浪漫主义风格赏析
(1)介绍浪漫主义的特点。
(2)从想象丰富、象征手法、抒情强烈等方面赏析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7.主题探讨
(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如爱国精神、自我价值的追求等。
(2)讨论屈原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8.课堂总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文言知识、浪漫主义风格和主题,鼓励学生学习屈原的精神。
9.作业布置
(1)背诵重点段落。
(2)写一篇关于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的赏析短文。
1.2《离骚》《蜀道难》《蜀相》(群文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蜀道难》《蜀相》群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吟咏品评诗歌,品味两首诗歌风格的差异,提高审美品位。
(重点)2.探究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重点)3.寻找诗心,传承经典,体悟文化精神培育家国情怀。
(难点)【教学过程】任务一:理解《蜀相》中的诗意1、品读“丞相”“寻”“柏森森”三个词的所蕴含的情感。
提示:丞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和缅怀之情。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表达出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示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1、实写武侯祠周围环境。
“森森”不仅指茂密、繁多,也给人整肃之感。
2、渲染气氛。
表现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也表达了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感。
3、象征。
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忠贞、高洁的意味,可视为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中“自”“空”的妙处?提示:(1)“自”,独自的意思,“空”,徒然、白白地的意思。
(释词义)(2)青草翠绿,映照台阶,独自成为春色,却无人光顾;隔叶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却无人倾听,徒然啼鸣。
(绘图景)(3)诗人运用了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明手法)(4)一“自”一“空”,渲染了冷清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英雄长逝遗迹荒芜的伤感惋惜,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析作用)。
3、同样是概括诸葛亮的功绩,颈联与下面的对联相比,侧重点有何不同?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提示:活动2:屈原和李白的两种浪漫。
《离骚》中意象香草美人的作用在于……《蜀道难》中意象黄鹤、猿猱、子规等的作用在于……《离骚》的感情基调是……《蜀道难》的感情基调是……《离骚》在表达浪漫时运用的手法是……《蜀道难》在表达浪漫时运用的手法是……《离骚》中屈原面对现实的态度是……是否放下了现实?《蜀道难》中李白面对现实的态度是……是否放下了现实?活动3:浪漫与现实之“两蜀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课文《离骚》属于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中的“殉道者之歌”板块,专题要求是文本研读,所以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熟悉上,包括生字词的熟读、诗文意思的疏通、诗文句子的赏析。
而文意部分主要运用讲读法、逐节读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词词义。
赏析部分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研读讨论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的感情以及优美的语言表现手法。
﹙一﹚学习任务分析课文节选部分是《离骚》的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
而诗人屈原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伟人。
从最基本的情况开始了解屈原有助于高一学生加深对屈原的了解,并进一步感受屈原的爱国之情。
这对于一批正在建立价值观、人生观的高中生来说是必要的,能够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人生观。
课时安排:2课时﹙1﹚教学重点①了解《楚辞》、《离骚》以及屈原等文学常识。
②反复诵读,熟悉课文生字词,疏通诗句。
﹙2﹚教学难点①学习本文象征手法和对偶手法的运用。
②感受作者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③了解“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二﹚学习者分析通过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教学进程到达必修三的时候,学生对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概念和文言基础,但是难点仍旧存在,比如较难的文言字词,比如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法的赏析,比如需要从文本来理解屈原的爱国之情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所以教师授课时需要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和研读。
同时高一学生正处于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在教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感和追求精神,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楚辞》、《离骚》、屈原等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4、了解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
﹙2﹚过程与方法讲读文意,讨论屈原的理想追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准备课前分组,布置课前预习工作;准备讲课稿。
﹙五﹚板书设计离骚屈原一、自己的身世、品质和自修。
<标一、二的这级大标题先写>“内美”(内在美德)、“修能”(优良的才能)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在《沁园春·雪》中我们曾读到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鲁迅先生高度评价《史记》时说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前半句赞其史学价值,后半句赞其文学价值的同时也高度赞扬了离骚。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鲁迅先生都称好的《离骚》。
【新课教学】第1课时1. <了解《楚辞》>提起屈原,我们就会想到《离骚》,想到《离骚》,我们就会说那是《楚辞》,一种与《诗经》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是“楚辞”呢?1A. 《楚辞》的定义“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1B.“楚辞”的来源﹙如时间紧迫,此部分内容不讲﹚①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说,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
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招魂》、《天问》,另一方面,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②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楚国巫风盛行,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这使得屈原在创作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③受《诗经》的影响,如比兴手法的运用。
2. <屈原及《离骚》介绍>2A.屈原,名平,字原,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
他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馋害。
怀王不辨忠奸,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汉水以北。
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
这时的楚国日益衰败,于公元前278年国都被秦国攻破。
屈原悲痛欲绝,于这一年阴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2B.屈原的思想性格特征屈原的政治理想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统治和民本思想。
但是,他的“美政”思想却并不能得以实现,因为他不愿意于腐朽贵族同流合污。
然而,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楚国人民,坚强不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C.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2D.《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也是最早的抒情诗,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
在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共373句,2490字,被称为诗家的绝唱。
3.<朗读诗歌>3A.听录音诵读,读准字音3B.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a.一般每句二到四个节拍,随文意划分b.注意重音c.注意延长d.注意感情3C.学生自读4.<讲解生字词>依据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
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进行翻译。
第2课时5.<疏通课文并赏析>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5节诗人略述自己的身世、品质和自修。
6~12节写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解说:本课虽有详细的注解,但对学生来说仍有阅读障碍,因此学习之前让学生自读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反复诵读)疏通课文1>学生朗读1、2节(“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字余曰灵均”),教师提问:这两节写了怎样的内容?明确:1、2节,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
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
2>指定一名学生朗读3、4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夕揽洲之宿莽”)。
提问1:如何概括3、4节的内容?明确: 3、4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
提问2: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
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
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3>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
提问1: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想到君王,担心君王如果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提问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
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学生自由诵读。
赏析同学们,在理解了这一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两节诗歌。
提问1:原文中哪些句子表明了屈原的理想?明确:惟草木之零落兮……来吾道夫先路提问2:这些句子表明了他的理想,但他有没有像《氓》中那样把自己的感想直接明白而又清楚地表达出来呢?他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呢?这种方法叫什么?明确: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政治理想,而是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即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
除了在这里用了象征手法外,另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陂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等都用了象征手法。
它源于《诗经》比兴手法,形成了“香草美人以比君子,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兴寄传统。
提问3:课文中除用了象征手法来阐述自己政治理想外,在这一段中,还用了什么手法?明确:对比﹙纵向对比——用圣君贤臣与昏君奸臣作对比;横向对比——用党人的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作对比﹚提问4:把自己想象成屈原,再读课文。
文章如此动人,除了真情实感,还得益于语言,你认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
②比喻手法的运用。
最显著的莫过于“香草美人”意象。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
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时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提问5:《离骚》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的意象香草美人了。
那到底是怎么表现的呢?明确:《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具体说明诗人是怎样运用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6.<课外拓展>我们学习《离骚》的第一部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离骚中的其他名句,体会一下它们表现了屈原的什么品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现身理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小结】在感受了屈原的不凡气度,高洁品质之后,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边课文作为我们这节课的收尾,边读边感受屈原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形成性练习】1.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
2.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