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伦堡大审判
看纽伦堡大审判有感

从小时候开始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就非常感兴趣,因此看过很多很多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地电影电视和书籍.战火地硝烟早已散去,但是那一切地一切都给人们无尽地思考.尽管我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备去看《纽伦堡大审判》这部电影,但这部电影还是给了我深深地震撼.电影一开始就是纳粹头子希特勒观看游行地画面,然后就切换到美军基地,纳粹第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前来投降地场面,从而揭开了这部电影地序幕.时间被拉回到年,同盟国美英法苏四国对德国分区占领,并且共同商讨对战败德国地处理问题.在美国法官杰克逊地坚持和促进下,各国达成协议要对纳粹分子进行法律地审判,这就是这部电影主要讲述地故事.电影中有好几次是杰克逊法官和戈林对视地场面,这个镜头给了我很深地印象.这是杰克逊和戈林地较量,是文明和残暴地较量,更是正义与邪恶地较量.在这场较量当中,正义将以法律地名义最终战胜邪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果单单从法律地角度去看待这部电影,它正好是一部宣传法制地教科书.我曾经不止一次在想过,为什么要对法西斯进行审判而不是简单地宣判,自古以来都是不都是成王败寇吗,战败者只有听任宣判地权利.事实上当时很多人都是这种想法,审判不过是让简单地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影片中当杰克逊宣读完对战犯地起诉书后,战犯们都毫不犹豫地声称自己无罪,狡猾地纳粹分子则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罪责,并使尽各种花招,企图通过非常规手段逃出这次终极判决,他们甚至用职业道德、纳粹法律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样冠冕堂皇地理由为自己开脱,很显然这时候仅仅通过正义地声讨不能形成有力地说服力.这时候我们只有应用法律地手段来维护正义之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那么当时地国际法庭是如何应用法律来战胜纳粹战犯地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以下几点:法庭地合法性.作为战胜国地一方,对于战败国一方进行审判,在程序上是否公正.比如,主持纽伦堡审判系列地法官来自美、英、法、苏四国,而正是这四个国家战后对德国进行了占领.苏联开始主张直接给这些罪大恶极地战犯们定罪就行,影片中也有体现,这样可以尽快给那些受法西斯迫害地人们以慰藉,还能节省诉讼成本.但美、英、法三国认为,他们仅仅是被告,是不是战犯、是怎样地战犯要通过山里才能确定,并且在审理过程中给予被告人以充分辩护地机会.以审判地方式来惩罚战争中犯下罪行地人,这当然是人类文明史上地重大进步,所以审判本身地正当性毋庸置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确定一个法律标准,也就是什么样地法律才能作为共同地标准.当然那时候距离国际法地形成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还有一段时间,那么应该用什么样地标准来立法呢?首先应该是人性,人不是畜生,人不能像野生动物一样杀戮;第二是主权我们不能用任何地名义去破坏任何国家地主权.再让我们来看纳粹们地各种行为,他们几乎泯灭了人性,对各个国家进行了无情地侵略,这些不管是因为执行命令还是职业道德都无法解释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取得大量地证据和证人.影片中也有所表达,一个犹太女人谈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地经历,苍白地面孔和恍惚地眼神好像正是告诉人们她还没有在噩梦中醒来;还有一段短片进一步揭露纳粹集中营地罪恶,当播放影片地时候满庭都是哭泣地声音.谁能够想象得到这是人类对自己同类能犯下这样地罪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审判地结果是罪恶得到惩罚正义取得了胜利.但是审判并不是单纯为了惩罚,如果是那样就不会有审判了.这次审判地教育意义远要比它地现实意义要大地多,这无疑是人类历史地一次创举.在此前地几千年,人类每一次地战争无论是正义还是罪恶,胜利仅仅属于了胜利者.而这次审判以后,渐渐地形成了国际法,这是法治社会不断发展地产物,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地产物.这次审判地教育意义也在多年以后得到证明,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他面对万犹太人地亡灵,他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地人下跪了.而欧洲在战后也逐步走向了一体化道路,实现了彻底地和平.对比着德国让我们再看看同样地法西斯日本,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甚至连一个像样地道歉都没有,这正是当年在日本东京地审判不彻底造成地恶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战争是一头怪兽,它曾经撕碎过无数地文明.我曾经拜读过余秋雨先生地《千年一叹》一书,书中记载了多少曾经灿烂辉煌地文明正是毁于战乱,四大文明古国也之剩下我们中国还在继续坚持.让我们再反观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给我地思考远不仅仅是这次审判所带来地思考.我们中国做为硕果仅存地文明古国,我时而感到自豪时而感到忧虑,更多地是忧虑.我们承载了年地中华文明,这年里有辉煌也有痛苦,尤其是在近代地一百多年里,中国人几乎流尽了眼泪,淌干了热血,我们万平方公里地每一寸土地上都流淌着中国人地血泪.我们说要实现民族地伟大复兴,是国家地复兴也是中华文明地复兴,这是因为我们不想让历史重演,纽伦堡审判是历史地进步,可是这种进步是用成千上万人得生命和鲜血换来地.我们珍爱和平所以我们回首那些战争,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后告诉我们地事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电影终究只是电影,它带给我们地震撼远没有历史本身更加让人震撼.人们普遍地认为,这场审判是战胜国地审判.但是当真就是如此吗?法西斯德国发动了战争对世界人民犯下了滔天地罪恶,我们不管是在影片还是在书籍中都能见到,那丑恶地“浴室”,那集中营里骨瘦如柴地人们,还有那些堆积如山地尸体,但当我们看战后地德国呢,同样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时我发现在这场战争中没有战胜国.胜利属于人性属于文明属于正义属于和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每当我们在朦胧地睡梦中醒来,黎明地阳光洒在懒洋洋地床上,我们都会由衷地感谢,感谢那些为了今天牺牲地那些人们,是他们维护了和平,是他们让文明得以持续发展.如今我们生在了和平地社会,我们依然要继承先辈们地志愿,和平地道路上依然艰辛,纵观当今时事,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依然肆虐,就单单是我们中国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猖獗,国际上地敌对势力也虎视眈眈,《司马法》中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让我们牢记历史,去创造和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从纽伦堡大审判看恶法非法

的做法就是 在 诠 释“恶 法 亦 法 ”的 这 个 观 点。 当 然 了
公认的文明准则,道德底线是最基础的前提。恶法不是法,那么法律和道德又是何种关系。
关键词: 恶法非法; 正义; 法律; 道德
中图分类号: D90 - 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 4379 - ( 2019) 15 - 0243 - 01
作者简介: 冉旭玲,贵州民族大学,2017 级法律硕士。
法 律 经 纬 法制博览 2019 年 05 月( 下)
从纽伦堡大审判看恶法非法
·243·
冉旭玲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 纽伦堡审判不仅是适用法律的判断,更是人类对法律,道德,良法恶法的思考。在执行任务或者法律时是否应遵守最基本的
道德底线也是我们能从这个事件中应该思考的问题。当今社会良法之治为法治,法制之下的法律必然是自然、公正的两罚,尊重人们
数据库,2015( 02) .
[参 考 文 献]
[1]从 蓉. 浅 析“恶 法 非 法”与“恶 法 亦 法”[J]. 法 制 博 览,2015
( 09) .
[2]张强,胡鑫.“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之思辩[J]. 商丘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14 ( 12) .
[3]王景霞. 法律与道德关系研究[Z].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
后面随着 法 理 论 的 不 断 完 善,分 析 法 学 派 将“恶 法 亦
纽伦堡的天问——评《纽伦堡大审判》 廖溢爱

纽伦堡的天问——评《纽伦堡大审判》廖溢爱【片名】:纽伦堡大审判(纽伦堡审判)【导演】:斯坦利·克雷默【主演】:理查德·韦德马克玛莲·德烈奇马克西米利安·谢尔朱迪·加兰【出品年代】:1961【首映日期】:1961年12月14日《纽伦堡审判》是以审理“二战”战犯为题材的电影,它集中讨论了“二战”后国际社会对战犯的态度及其处理。
纽伦堡审判是1945年至1949年“二战”盟国在纽伦堡所组建的国际法庭对战败国战争责任人进行的十三轮审判。
这部电影根据其中第三轮审判——审理纳粹德国法官和司法官员的历史——虚构而成。
这部摄于1961年的黑白片特别适合作为法学院学生的影像教材。
三个小时的影片就像庭审辩论的示范会,精彩的法庭辩论中充满了诸如“溯及既往的法律”、“自然法学”、“法律实证主义”等专业名词。
控辩双方激情对抗,尤其是被告简宁在140分钟后那段长达7分钟的当事人陈述,令人印象深刻。
简宁,这位风度翩翩、气质迷人的英俊被告,一直保持沉默,神态安详。
庭审一开始,我就惊异于他的沉默。
他这样安然、平静地沉默,似乎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
他根本否认这个法庭审判的合理性,他用沉默给自己浇铸了一个玻璃钟罩。
尽管钟罩外的辩论激烈到可以点燃香烟,但他不听,也不看,他的眼睛里充满着不动声色的蔑视。
一瞬间,我恍惚了——他到底是受审者还是审判官他是著名的法学家,前法官;他著作等身,一度德高望重;他主持过无数次这样的庭审。
他洞悉法律的规则、精神和本质——法律的本质是虚无人类自己划下界限,又被这些界限围困。
世界本是充满矛盾的,法律妄想理清一切头绪,结果陷入更混沌的纠葛之中,作茧自缚。
法官简宁之所以站在被告席上,是因为他曾批准对一个智能低下者施行绝育手术,以及在“费尔登斯坦案”中,他曾依据《种族净化法》,将与雅利安少女发生不正当关系的犹太男子费尔登斯坦判处死刑。
严格说来,这两宗案件都涉及纳粹对弱智人实施绝育手术的法律与种族净化的法律本身的正当性问题。
看纽伦堡大审判有感

观《纽伦堡大审判》有感从小时候开始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就非常感兴趣,因此看过很多很多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的电影电视和书籍。
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是那一切的一切都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尽管我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备去看《纽伦堡大审判》这部电影,但这部电影还是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电影一开始就是纳粹头子希特勒观看游行的画面,然后就切换到美军基地,纳粹第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前来投降的场面,从而揭开了这部电影的序幕。
时间被拉回到1945年,同盟国美英法苏四国对德国分区占领,并且共同商讨对战败德国的处理问题。
在美国法官杰克逊的坚持和促进下,各国达成协议要对纳粹分子进行法律的审判,这就是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故事。
电影中有好几次是杰克逊法官和戈林对视的场面,这个镜头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这是杰克逊和戈林的较量,是文明和残暴的较量,更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在这场较量当中,正义将以法律的名义最终战胜邪恶。
如果单单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待这部电影,它正好是一部宣传法制的教科书。
我曾经不止一次在想过,为什么要对法西斯进行审判而不是简单地宣判,自古以来都是不都是成王败寇吗,战败者只有听任宣判的权利。
事实上当时很多人都是这种想法,审判不过是让简单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影片中当杰克逊宣读完对战犯的起诉书后,战犯们都毫不犹豫的声称自己无罪,狡猾的纳粹分子则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罪责,并使尽各种花招,企图通过非常规手段逃出这次终极判决,他们甚至用职业道德、纳粹法律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开脱,很显然这时候仅仅通过正义的声讨不能形成有力的说服力。
这时候我们只有应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正义之名。
那么当时的国际法庭是如何应用法律来战胜纳粹战犯的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以下几点:一、法庭的合法性。
作为战胜国的一方,对于战败国一方进行审判,在程序上是否公正。
比如,主持纽伦堡审判系列的法官来自美、英、法、苏四国,而正是这四个国家战后对德国进行了占领。
苏联开始主张直接给这些罪大恶极的战犯们定罪就行,影片中也有体现,这样可以尽快给那些受法西斯迫害的人们以慰藉,还能节省诉讼成本。
纽伦堡大审判

观《纽伦堡大审判》有感以上是我对这部片子的直观感受,这种感受是矛盾的,比如对以戈林为首的纳粹战犯的看法,和以杰克逊为首的法官检查官的看法,从片中反映的情况来看,无法用对与错来评价他们的所说及所做。
这其中有法理的矛盾以及人性的矛盾。
对于这次审判,任何的妄下结论都是不负责任的。
从法律的角度看这次审判,这是美、英、法、苏对纳粹的审判,是战胜国对战败国战犯的审判,在外界看来这确实是“强国胜利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讲事实也是如此,但人类追求的并不是争出高下,成王败寇。
人们确实希望这次审判是“道德胜利的标志”。
而如果我们着眼于战争结束的的满目疮痍的景象,我们会发现在这次人类的浩劫中没有胜利者,哪怕是受益最大的美国。
这此审判的主题有二,也是人们从战争中汲取教训而尤为重视的两点,一为和平,二为人权。
战争中人类的种种行为,违背了自然法则,说人类是大自然最不听话的孩子再贴切不过了。
纳粹的种族屠杀政策、战争中生物化学武器的使用、核武器的产生等等,使人类笼罩在种族灭绝、世界毁灭的阴影中。
战争就像一头猛兽,一旦出笼便难以控制,没人能知道它会向哪里走,人类包括生存权在内的种种权利遭到践踏,战争的任何一方都要以人民的权利为代价去赢得战争。
因此遏制以侵略为目的的战争,保持人类的尊严尤为牵动人们的心弦。
从自然法的角度讲,支持战争以及种种罪恶行径产生的法律和条令即为“恶法”,不具有合法性,哪怕这些法律由合法国家颁布。
虽然种种恶果是国家的责任,但谁要对国家的责任加以承担呢?答案是人和组织,那么戈林等人以“军人服从命令的职业道德和准则”以及遵循本国法律行事为罪行辩解便以失败告终。
那么一个国家人民的人权不应该由本国来保障吗?对于纳粹对人权践踏的审判似乎对这个观点发起了挑战。
即这次审判突破了主权对人权的保障。
这看起来符合自然法,符合公平正义的准则。
而在那种状况下似乎也别无他法。
而以和平和保障人权为目的的国际法体系也由此逐渐形成。
这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似乎真的淡化了“强国胜利的象征”,“似乎真的是道德胜利的标志”。
纽伦堡的天问——评《纽伦堡大审判》 廖溢爱

纽伦堡的天问——评《纽伦堡大审判》廖溢爱【片名】:纽伦堡大审判(纽伦堡审判)【导演】:斯坦利·克雷默【主演】:理查德·韦德马克玛莲·德烈奇马克西米利安·谢尔朱迪·加兰【出品年代】:1961【首映日期】:1961年12月14日《纽伦堡审判》是以审理“二战”战犯为题材的电影,它集中讨论了“二战”后国际社会对战犯的态度及其处理。
纽伦堡审判是1945年至1949年“二战”盟国在纽伦堡所组建的国际法庭对战败国战争责任人进行的十三轮审判。
这部电影根据其中第三轮审判——审理纳粹德国法官和司法官员的历史——虚构而成。
这部摄于1961年的黑白片特别适合作为法学院学生的影像教材。
三个小时的影片就像庭审辩论的示范会,精彩的法庭辩论中充满了诸如“溯及既往的法律”、“自然法学”、“法律实证主义”等专业名词。
控辩双方激情对抗,尤其是被告简宁在140分钟后那段长达7分钟的当事人陈述,令人印象深刻。
简宁,这位风度翩翩、气质迷人的英俊被告,一直保持沉默,神态安详。
庭审一开始,我就惊异于他的沉默。
他这样安然、平静地沉默,似乎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
他根本否认这个法庭审判的合理性,他用沉默给自己浇铸了一个玻璃钟罩。
尽管钟罩外的辩论激烈到可以点燃香烟,但他不听,也不看,他的眼睛里充满着不动声色的蔑视。
一瞬间,我恍惚了——他到底是受审者还是审判官?他是著名的法学家,前法官;他著作等身,一度德高望重;他主持过无数次这样的庭审。
他洞悉法律的规则、精神和本质——法律的本质是虚无?人类自己划下界限,又被这些界限围困。
世界本是充满矛盾的,法律妄想理清一切头绪,结果陷入更混沌的纠葛之中,作茧自缚。
法官简宁之所以站在被告席上,是因为他曾批准对一个智能低下者施行绝育手术,以及在“费尔登斯坦案”中,他曾依据《种族净化法》,将与雅利安少女发生不正当关系的犹太男子费尔登斯坦判处死刑。
严格说来,这两宗案件都涉及纳粹对弱智人实施绝育手术的法律与种族净化的法律本身的正当性问题。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

·人文科技摘 要:1961年的《纽伦堡大审判》在影片的历史长河里无疑是珍贵的,本片对4个纳粹法官的审判突出了德国在二战中的军事罪行,同时对审理此案件的法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影片中严谨的镜头语言、精妙的台词设计和影片主题的结合使整部影片更加丰富和充满戏剧性。
本文试从以上3个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艺术性。
关键词:《纽伦堡大审判》;镜头语言;台词;主题美国电影《纽伦堡大审判》中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一位退休的法官来到纽伦堡审判一个案件,案子的被告是纳粹德国时期的司法部部长与其同事,共4人。
原德国司法部部长詹宁,为人善良、正直,写过很多关于法律方面的著作。
很多人认为他不应该被当作被告,不应该有罪。
因此,在《纽伦堡大审判》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来描述法庭上的激烈辩论。
影片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揭示了二战中纳粹所犯下的滔天大罪,生动地揭示了战争后期谁该为犯罪承担责任的戏剧性和悲剧性。
1 镜头语言的叙事功能构成电影的最小单位是镜头,若干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形成的镜头序列叫段落。
每个段落都具有某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意思,如表现一个动作过程,表现一种相关关系,表现一种含义等等。
[1]电影《纽伦堡大审判》的布局严谨,画面更接近传统,没有采用花哨的镜头剪辑,在平稳的、传统的叙事结构中,描述了整个审理案件的过程。
例如,影片中11分53秒法官在询问詹宁对控诉是否需要辩解,此时画面主体是詹宁的背部,视线的关系上是詹宁高于法官,导演通过视线的关系,故意营造了一种当时环境下詹宁的高大、法官的弱势以及法律的渺小,为整部影片埋下了伏笔。
影片中由于被摄主体多为站姿或坐姿,所以运用特写镜头、中近景镜头较多,陈述事实和法律依据时多运用长镜头、环绕镜头,增强了法律题材电影的真实性、生动性。
影片中最多的就是特写镜头,包括对老法官海伍德、被告詹宁、被告律师罗尔夫、检方代表劳森上校、剩余3个被告和证人都采用了这一形式。
相比全景镜头提供的外在观看者和现场的假定,特写镜头能够集中观看者的注意力,将观看者带入情境中,并赋予观众对于特定场景的参与感。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纽伦堡大审判》是一部由斯坦利·克雷默执导的电影,该电影于1961年上映,是关于纳粹战争罪行的重要法庭审判的影像记录和反思。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事件的记录,同时也是一部艺术性强的影片。
本文将从电影的摄影、音乐和剧本三个方面分析该电影的艺术性。
首先,影片的摄影技术为该电影的艺术性贡献很大。
电影采用了黑白影像的形式,这使得影片更显现悲壮,彰显出历史事件的严重性。
此外,电影中对摄影镜头的运用也十分精细。
例如,在电影的开头部分,导演采用了空中镜头展现了纽伦堡的全景,之后再慢慢地转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在街上行进的极具破坏性的场景。
这种画面的呈现反映了德国在战争中的侵略行为,并为观众描绘了一幅悲惨的画面。
此外,在审判现场的摄影拍摄中也有比较好的表现,特别是面对法官时各个被告的表情和神态的抓拍,使得观众更加清楚地感知当时审判的诡计和复杂性。
其次,电影的音乐也起到了很重要的角色。
音乐作为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传达电影情感和氛围。
影片中经典的旋律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反思的背景,强调审判的重要性和时代的悲剧性。
例如,在电影的前段时间,导演采用了《等待朝霞》这首歌曲,在德国人关起来洛克费勒教堂,以便将它炸毁的片段中使用。
歌曲的歌词是“等待朝霞,以消弭黑暗;等待,万物都将化为飞蛾。
”通过这首歌的曲调,电影强调了审判的伟大深远影响,并反映出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的新世界的愿景。
最后,电影的剧本也是该电影的一个亮点之一。
电影故事的情节流畅,刻画人物准确。
在对纳粹战争中的罪行进行完整表述的同时,主题更是对象复杂而深刻的反思。
剧本中对每个被告的角色塑造是一笔很好的刻画。
该电影中,每个角色不仅被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背景和行为所遭受的惩罚,同时还提供了对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心理情况的深入探究。
尽管这些角色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是他们的情感和对审判的看法在电影的形象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
这也加深了观众对其中所包含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解。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电影《纽伦堡大审判》是一部描绘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纳粹德国高层领导人的影片,导演是赫伯特·卡那。
这部影片从法庭审判的视角出发,展现了二战以来欧洲的局势和纳粹德国对世界造成的毁灭性影响,更突显了人类应该获得的正义和公正。
本文将从镜头与音乐、演员表演和导演技巧等方面,探讨《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
1. 镜头与音乐镜头是电影形象的重要载体,而音乐则是电影情感的重要引导者。
在《纽伦堡大审判》中,导演对镜头和音乐的运用非常精妙。
镜头上,导演用细腻的画面,描绘出时代背景下的深刻人物内心。
最为典型的就是最后拉响绞刑架战犯的镜头,这个镜头打破了之前多组人物的故事线,以一种生死对立的方式,将之前的线索集中在主演的身上。
显然,这种镜头的策略是立体的,影片通过它展示了更高级别上的人性。
而音乐上,使用了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摩托车协奏曲》等作品,让影片更充满了心理与情感的牵扯与冲突。
单是唯美的音乐光影交织,不免让人追随音乐想望天边,找到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样的运用,给影片赋予了极高的艺术性,符合了导演对电影本身情感和美感的处理。
2. 演员表演演员表演是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纽伦堡大审判》中的演员表演可以说是精彩纷呈。
尤其主演默罕默德·阿里饰演的高内阁文化大臣兼希特勒的造谣和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表演让人猝不及防,他的语言表情神态到了极致,虽说是恶人所为,但是却让人不禁惊叹他的演技娴秀,把角色塑造得十分传神。
而副提司法部长古斯塔夫·戈特伯格的表演,从歇斯底里到狂喜,从愤怒到嘶哑,表现出极端的情感富有感染力,触碰了人的神经和情绪。
更为难得的是,导演和演员的精心配合,让演员到位,一步步地把线索描摹出来,把复杂的人物鲜明地分割成多方面面向,非常完美的演绎了法庭的真实情感,展现了人类面对重压时的真实反应。
3. 导演技巧导演是电影的灵魂所在,而本片导演赫伯特·卡那的技巧可谓独具匠心。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纽伦堡大审判》是由美国导演斯坦利·克莱默执导的一部历史战争题材电影,讲述了二战结束后,国际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震撼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反人类罪行的深刻揭露和审判,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影片在人物形象的描绘上展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性。
在电影中,主要呈现了纳粹战犯的审判过程,其中包括德国元首赫尔曼·戈林、希尔德布鲁弗、维尔纳·冯·弗兰肯斯坦等重要人物。
克莱默导演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力求真实还原历史事实,同时又不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刻画。
戈林在审判过程中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有所忏悔,同时又表现出对纳粹思想的坚定信仰,这种复杂的内心冲突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在希尔德布鲁弗等战犯的形象塑造上,影片也表现出了对战犯内心苦闷、挣扎的描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影片在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也展现了一定的艺术性。
《纽伦堡大审判》以战犯审判过程为主线,穿插着对二战期间纳粹罪行的回顾,通过片段式的叙事结构,将历史事件和审判所展现的人性悲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影片具有了较高的叙事张力和观赏性。
导演还采用了一些现代艺术手法,如快速剪辑、特写镜头等,使得影片呈现出了一种现代感和时尚感,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影片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影片在音乐、摄影等方面的处理也体现了对艺术表达的追求。
影片在思想内涵和主题表达上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纽伦堡大审判》深刻探讨了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对于世界的洗劫和侵略,对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屠杀等反人类罪行,同时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这些罪行的严肃态度和审判决心。
影片中对审判过程的还原和表现,在思想内涵上富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拷问,体现了对于人性和良知的思考,对于战争和恐怖统治的深切反思。
《纽伦堡大审判》以审判纳粹战犯为主线,通过审判过程揭露出了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罪行的严重性,体现了对于人类良知的慰藉和对于历史罪行的深刻忏悔。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纽伦堡大审判》是一部于1961年上映的美国法庭剧情片,由斯坦利·克莱默执导,集结了众多顶尖演员的演技,包括斯宾塞·特雷西、巴顿·海尔斯特朗、理查德·伯顿等。
该片以二战后美军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为背景,通过剧情、对话和法庭辩论等手法,探讨了战争犯罪责任和人类正义的问题。
该片不仅在艺术上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同时也提供了观众深入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该片在取材和剧情处理上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性。
该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这一敏感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导演克莱默通过剧本的精心编写和演员的精湛表演,将复杂的历史事件还原并呈现给观众。
片中展现了不同角色和观点的碰撞和交织,构建了一个复杂多样的故事结构,使得观众能够从多个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产生更多的思考。
该片的艺术性还表现在影片的导演手法和镜头运用上。
克莱默运用了大量的中距离和广角镜头,以及长镜头来演绎法庭的场景,营造出紧张而庄重的氛围。
通过对演员的特写,以及对角色心理状态的描绘,展现了战犯的种种苦衷和内心挣扎,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罪犯的复杂性。
影片还采用了许多对比镜头和音频的处理,使得剧情更加紧凑,冲击力更强。
该片的艺术性还体现在对人类正义的探讨上。
通过对战犯审判的展示,影片深入探讨了战争犯罪责任、人类正义的边界和人的良知等问题。
片中战犯们辩护的过程中,观众看到了他们的理由和动机,也看到了他们的罪行和残暴。
这种对战争罪行的揭示和对个体责任的追问,让观众在接受法庭辩论的也能深思自己对战争和暴力的态度,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纽伦堡大审判》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性,表现在剧情取材和处理、导演手法和镜头运用,以及对人类正义的深入探讨等方面。
通过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和罪责的呈现,该片引发了观众对人性和正义的思考,促使他们思考和面对人类历史中的暴行与犯罪。
这使得该片成为了一部令人深思和感悟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思想价值。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纽伦堡大审判》是一部走红世界的影片,讲述了纳粹元首的审判及其带来的历史意义。
其中导演将影片渲染成了一段与战争文献同义的历史杰作,其艺术性备受称赞。
本文将就《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进行分析。
首先,摄影视觉效果的营造。
导演灵活运用了镜头语言,力图将人们送到那时的历史背景下。
全片色彩毒辣,一片呈现灰褐色调,显然是表达战争的难重,和深沉的忧伤,同时,也更加真实的刻画了人物角色年龄,状态和情感反应,特别是纳粹高层的首领们,他们的表情更显得苍老而疲惫。
摄影机镜头刻画了法庭成员的脸部表情及表现,大量的特写镜头传达了让人感到深厚的人物情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大胆的采用了高空短焦镜头、下迎拍摄等手法,给观众带来多角度、多感官的视觉冲击,s带给了观众强烈的震撼感。
其次,人物角色的刻画。
人物角色的设计是影片一大亮点,在大审判的法庭上,导演以并行的方式刻画出了昔日的核心人物们,如赫曼•戈林、鲁道夫•赫斯、约瑟夫•戈培尔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个性和构思使人感受到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人物形象,而更像是一个集合,皆以节奏感强有力的演绎和明确的表情,则更是表达了导演的高超处理手法。
导演通过塑造那些垂暮之年的纳粹元首们的形象,来展现其自身令人匪夷所思的丑陋和深深的道德堕落,以警醒人们警惕战争带来的深远影响。
再者,剪辑方面的运用。
影片剪辑的技巧也是极其精妙的。
剪辑是宝莱坞影片特别善用的一种手段,强调每个镜头暗扣、受到渲染,每个剪辑就是摄制组对观众思想的影响。
《纽伦堡大审判》影片中,剪辑处处好处,例如极普通的俯瞰镜头,随后就是惊艳一脸的大型惨案场面。
互相映衬,互相点缀,剪辑就是在不断的联想和相互渗透中不断传递着影片的主旨,同时,也是表达了导演对这档审判的重大瞬间的敬重。
总的来说,《纽伦堡大审判》用艺术性的处理手法,让人们从好似荒诞不经的真人实事中看到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真相,线性的剧情使得画面看上去总是前后结合,且内部具有极高的连贯性,让影片的艺术性更上一层楼。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1. 引言1.1 介绍《纽伦堡大审判》电影《纽伦堡大审判》是一部经典的历史题材电影,于1961年上映。
该片由导演斯坦利·克莱默执导,由斯宾塞·特雷西、马克斯·希德瑞克、朱迪·加兰等一众好莱坞巨星加盟。
电影以二战结束后的纽伦堡战犯审判为背景,讲述了法庭上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的过程,揭露了他们的罪行和道德败坏。
《纽伦堡大审判》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因为它直面了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罪行,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刻而真实的再现。
影片通过法庭审讯的方式,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道德困境,引起了人们对人性、正义和战争的深刻思考。
影片的制作精良,演员的表演出色,剧情引人入胜,音乐和美术的运用也十分巧妙。
《纽伦堡大审判》不仅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充满艺术表现力的佳作。
它的成功不仅在于还原了历史事件,更在于其对人性和正义的深刻探讨,展现了导演和演员们在艺术创作上的精湛技艺。
1.2 阐述艺术性的重要性艺术性在电影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为了美化作品,更是为了通过特定的视听表现方式来传达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影片中的艺术处理,可以更深入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和人性的复杂性,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艺术性还可以通过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处理来增强电影的氛围和情感张力,使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在历史类影片中,艺术性的运用尤为重要,因为要在还原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让观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历史氛围。
艺术性不仅仅是电影的附加品,更是电影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的重要手段。
在《纽伦堡大审判》这部影片中,艺术性的运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导演的艺术处理、角色的表现、音乐和美术的配合等方面,使影片更加深刻和感人。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介绍《纽伦堡大审判》是一部以二战后纽伦堡审判为背景的历史类电影。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纽伦堡大审判》是1961年由斯坦利·克雷默执导,剧本由阿比尔·高夫曼创作的一部影片,该片是根据二战结束后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
该片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性和深刻的观点,成为经典之作。
该片的艺术性体现在其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上。
《纽伦堡大审判》围绕着二战结束后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的事件展开,通过塑造不同角色的形象,展现了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高度精细的表演和细腻的镜头运用,克雷默成功地将这些纳粹战犯从一个简单的恶人形象中解放出来,展现出他们的矛盾、内心的挣扎和悔罪之情。
这种复杂的人物形象不但增强了片中人物的可信度和戏剧性,也引发观众对于罪责与悔罪的思考。
该片的艺术性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上。
片中通过对审判过程进行还原,展示了法庭内外的辩论和交锋,呈现了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冲突。
克雷默还透过审判过程,通过回顾战争的罪行和毁灭性,提醒人们警惕战争的可怕后果。
他通过片中的对白和镜头运用,将纳粹罪行的种种细节展示给观众,引发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战争的警觉。
这种通过审判过程和回顾战争罪行交织的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情节和层次,也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得到了思考和警醒。
影片还通过一些细节和象征手法,增强了其艺术性。
片中不同国家的法官佩戴的各自国家的法官帽子,象征着独立和国际平等;片中审判过程中的插曲和辩论,通过对话和唇枪舌战的方式展现,增加了观众的紧张感和代入感;片中通过对纳粹战争罪行的回忆,用黑白和彩色两种不同的影像风格呈现,增强了观众对于纳粹罪行的视觉冲击力。
这些细节和象征手法既使影片更具细腻和深度,也使观众更容易与影片产生共鸣。
《纽伦堡大审判》通过其精细的人物形象塑造、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节和象征手法的使用,成功地将真实事件变成了一个富有艺术感和思考层次的影片作品。
它不仅是一部探讨二战罪行和纳粹主义的作品,也是一部展现人性和战争的深刻思考。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

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纽伦堡大审判》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纳粹战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审判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在历史和法律层面有着深刻的意义,同时在艺术性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本文将从影片的视觉表现、人物塑造和情感渲染三个方面,浅析《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艺术性。
在视觉表现方面,《纽伦堡大审判》采用了黑白影像来呈现整个故事,这种技术手法为电影赋予了更深刻的历史感和战争时代的悲壮氛围。
黑白影像不仅使得影片更加贴近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同时也增加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表现力。
在影片中,法庭上的场景被真实还原,细腻的画面和精心的布景使得整个影片的历史感更加浓厚。
导演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局部镜头,深入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通过这样的视觉表现,影片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完美。
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对于战犯和审判官员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细腻和深刻。
在战犯一方,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还原了希特勒、戈林等纳粹高层及其手下的真实形象,塑造了他们的邪恶和罪恶。
在审判官员一方,影片也刻画了法庭审判官的艰难抉择和内心挣扎,展现了他们对于正义与道德的追求和信念。
这种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整个影片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也是对历史事件更加真实的还原。
影片在情感渲染方面也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性。
在《纽伦堡大审判》中,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战犯和审判官员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渲染,让观众在角色的情感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在审判的场景中,观众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法庭上的气氛和人物内心的矛盾,这些情感渲染在影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整个影片具有了更加深刻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纽伦堡大审判》在艺术性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通过视觉表现、人物塑造和情感渲染等多方面的手法,使得整个电影在历史题材的基础上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价值。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历史事件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情感渲染力的佳作。
《纽伦堡大审判》.doc

耐磨材料在3号750m3图拉法系统应用刘汉英,马晖(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炼铁厂)摘要:针对高炉渣处理设备易烧损及磨损的问题,从强制冷却粒化轮壳体、合理选用耐磨材料等方面分别对气力提升机锥形体、密封碗、脱水器壳体、粒化轮喷嘴等进行了改进,延长了备件寿命,有效降低了维修劳动强度。
关键词:图拉法;气力提升机;锥形体;密封碗;陶瓷1 概述炼铁厂3号750m3高炉生产的熔渣经图拉法设备粒化、脱水筛分后,粗渣经皮带输送,火车外运。
微粒渣混杂在粒化循环水中经回水槽流至地下10米深的沉渣池,形成渣水混合物。
为达到净化循环水,提取微粒渣的目的,系统采用气力提升机将沉渣提升经输渣管输送至干渣池,沉渣池中的高位水回流至循环水池由循环泵供水渣粒化循环使用。
2 存在问题目前炼铁厂3号750m3高炉图拉法渣处理量约为720—780T。
其中循环水系统日沉渣量为65—70吨,设三台QT—75型气力提升机提渣,两台使用,一台备用。
图拉法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突出表现在设备的磨损故障上。
(1)气力提升机锥形体、密封碗等设备使用周期短,锥形体的寿命一般为45天,密封碗的寿命一般为两个月,备件费用较高。
(2)进行锥形体、密封碗等设备检修时,每次都需25T汽车吊配合作业,检修费用高。
(3)设备因停机检修不能及时提渣,导致水渣粒化循环水含渣量增大,影响循环泵送设备、渣处理设备的寿命,甚或造成高炉放火渣。
(4)粒化轮壳体易烧损,影响粒化轮寿命。
(5)脱水器外壳、水冷挡渣板易烧损、磨损。
(6)粒化脱水装置冷却喷嘴易磨损。
3 原因分析(1)气力提升机在使用过程中,因存在水渣冲刷、磨损及腐蚀等恶劣的工况条件,其锥形体在下锥形口及出渣管法兰等部位、密封碗在其顶部易磨穿,备件使用寿命短、费用高。
(2)设备停机检修,沉渣池含渣量增多,粒化渣循环水质量差,造成循环泵、进出口电动闸阀、管道及回水槽加剧磨损;同时导致粒化轮喷嘴的磨损及堵塞,影响粒化效果,诱发粒化轮耐磨衬板炸裂,寿命缩短;粒化效果差,也加速脱水器筛网的烧损,进而使粒化渣循环水含渣量增多,造成恶性循环;粒化效果差,也易造成渣输送带的烧损,导致高炉放火渣等事故。
纽伦堡大审判---1945年

纽伦堡大审判---1945年图为当年纽伦堡审判现场1945年11月14日,24名德国主要战犯审判案在纽伦堡开始进行。
由英国法官芳伦斯爵士担任首席检察官,来自美、法、苏的法官组成法庭委员会。
起诉人是美国的杰克逊、苏联的鲁登科、英国的肖克罗斯和法国的孟松,分别宣读起诉书的4大部分:1、夺取世界统治权的阴谋;2、反对和平的罪行;3、战争罪行;4、反人道的罪行。
被告有戈林、赫斯、李宾特洛普、凯特尔等24名纳粹主要头目。
被告的辩护律师们提出,法庭委员会没有国际法基础,因此没有审判权,但此议未被接受。
赫斯伪装成患精神病的模样发表言论,曾引起法庭一阵轰动。
1946年10月1日,德国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布22名德国A 级战犯的判决。
审判初期24名战犯中,一名自杀身亡,另一名死因不详,以缺席处理。
国际法庭首先审理纳粹德国发动战争,违背国际公约的案件,然后审理战犯的战争罪行和违反人道的罪行。
法庭以4类罪行起诉这些罪犯:1、共同计划、谋议破坏和平之罪行。
2、具体进行破坏和平之罪行。
3、参与违反战争法规、惯例的战争罪行。
4、以不人道行为迫害平民。
国际军事法庭判决戈林于以上4项均有罪,处绞刑;赫斯犯第一二项罪行,处终身监禁;李宾特洛普于4项均有罪,处绞刑;凯特尔于4项均有罪,处绞刑………其他人也分别根据罪行大小处以绞刑或有期徒刑20年、15年、10年等,也有无罪开释的。
这22名战犯中,其中12名被判处绞刑。
此外,法庭还宣布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劳工党、盖世太保、保安队的领导集团及纳粹精卫队各组织(骑警组织除外)为有罪。
宣判后,苏联代表反对释放几名被判无罪的被告,而且认为第三帝国政府、军队司令部和参谋总部都应归入有罪团体。
英法军事当局也表示不收容3名获释战犯。
同盟国的监督委员会拒绝所有大赦的请求,连戈林等死刑犯要求将绞刑改为枪决也遭拒绝。
死刑于10月16日执行,行刑前戈林服毒自杀,被处监禁的罪犯发往柏林的监狱服刑。
1951年6月7日凌晨1点至2点30分,纽伦堡审判作出的最后一批死刑的纳粹战犯被判绞刑。
《纽伦堡大审判》电影观后感

1、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战争罪 2、参与实施战争的共同计划罪 3、战争罪(指违反战争法规或战争惯例)
4、违反人道罪(指对平民的屠杀、灭绝和奴役等)
2、 纽伦堡审判细说(结合电影)
同时明确了组织犯罪个人负责,国家罪行个人不能免除责任
换言之,只要行为结果造成罪行,任何人包括军人、执法人员都不得以身份特殊、不得不 服从命令、并不违反国内法律为由而免除责任,都必须因其所犯罪行受到惩罚
2、 纽伦堡审判细说(结合电影)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纽伦堡审判美国总检察官罗伯特·杰克逊(开始审理前的声明):“让我 们先处理这样一个观点:对这些人进行审判是因为他们有罪,如果说他们是第一批被以法律的 名义起诉的战败国的战争领导人,那么他们也是第一批以法律的名义被给予申辩机会的人。 ”
“纽伦堡审判是在此之前的法制历程中从未有过的尝试,但世界需要我们立即采取行动,尽管可能代 价高昂,但这个需要必须得到满足 应该说此次审判不是完美的,也必须承认此次审判可能未经过充分的调查,很可能在以后的国际诉 讼中也不会成为任何国家所接受的法制先例 但是对于审判来说,这是一个十分严谨的诉讼,至于将来如何评价,我们不得不留给历史学家来完 成。 ”
2、 纽伦堡审判细说(结合电影)
纽伦堡审判 观点展示
对于纽伦堡审判是否正义,如果仅以判决结果为依据,纽伦堡审判必定是正义的。《伦敦 宪章》就是有力的证据。然而判决并非是对纽伦堡审判最后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纽伦堡大审判
纽伦堡大审判讲述的是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一个审判,同时它也是一个国际性的审判。
此次审判的被告主要是医生、商人、以及法官等人,因为在审判之前希特勒已经死了。
影片开始之时,海伍德法官说:“这些都是一些不该被审判的人啊!”让我对影片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想法,在完整的看完影片之后,对造成这一悲剧性的原因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下我就简单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1、行政司法权需要独立于国家意志(统治阶级意志)
众所周知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是三权分
立,亦称三权分治。
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三权分立具体到做法上,即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
而在希特勒执政,即第三帝国统治时期,我看到司法机关权利与执政者权利被绑在了一起。
在希特勒上台之后,所有的法官都做了1934效忠誓言的宣誓:“我发誓我将效忠德意志帝国和人民的领袖阿尔道夫.希特勒,我将对他忠诚并且遵守法律,我将良心上完成我的职责。
愿上帝保佑我!”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早在希特勒一上台的时候,司法行政部门就轻易的将他们的权利交出去了。
他们选择不再忠成于法律、正义,而是忠诚于希特勒。
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忠诚于他,然后才是遵守法律。
希特勒的个人意志被上升到了国家意志,同时也被上升到了行政司法权力的高度。
最终导致法律不再具有伸张正义,维持社会公正公平的功能,更甚的是它被作为一种供统治者武器存在于社会中。
导致行政司法权被掌握在独裁者身上,导致死刑被无限扩大,导致上诉权被取消,导致种族观念被列入了法律中。
对抗国家的惩罚条例取代了案件本身的客观事实成为了法官的宠儿。
被告获罪的最主要因素以不是你是否犯罪,是否作为,是否不作为,甚至仅仅是一个身份就能让你被判处死刑。
(在当时,被告只要是波兰人、犹太人,或者是不受欢迎的政治派别人物就要被处以死刑)使得冤假错案不断发生,统治者的意志被不断的放大,独裁现象越来越严重。
最终导致了德意志帝国走向衰败,走向灭亡。
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将统治者阶级和行政权力机关分开。
他们之间各自独立,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绝不能是影片中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司法审判。
2、爱国主义必须与法律公正区分开(理性爱国)
盲目的爱国主义可以盛行一时但绝不可能是一世!恩斯特.简宁的辩护人劳尔夫在影片中一直在强调,他认为简宁是无罪的。
他说:“不管对错,都是我的国家。
”,他坚持认为简宁所做的一切只是在爱自己的国家。
但是最后,简宁还是被判了无期徒刑,这个不正是要告诉我们我们要理性爱国么?简宁作为一个非常闻名的法理学专家学者,他的书广泛的被各个国家的学者学习,广泛的被当做教材用于教学。
一个本该依此为人民谋利益,一个如此了不起的法律工作者,却在做了1934效忠宣誓之后,成了一个法律的“睁眼瞎”。
就如他自己在影片中所说的那样,即使一开始是真的不知道的,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呢?我们还能说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么?不能!我们只能说我们是装作不知道,是我们刻意的把它忽略了!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只是一味的执行统治者的命令,没有自己的思考,他们难道真的是在爱国么?从来没有去想过那些一车一车的孩子将被运往哪里,将面对怎么的命运。
即使在法庭上看到了集中营中那些残酷的画面,沃纳.兰普还不肯承认这个事实,还天真的想忽略掉他们为虎作伥的事实。
事实证明,盲目的爱国主义是不可行的。
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要做为虎作伥。
在影片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法律事实,一些我只在课堂上接触过的理论知识。
1、首先,是近期在《国际法》中学到的,原来备受争议的个人是否可以作为国际法主体渐
渐被接受的事实。
在纽伦堡大审判这一国际刑事案件中,德国纳粹党的那些被告以个人的名义成为了国际法中的主体。
2、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三权分立的重要性,虽然我们国家不是三权分立,但是也将司法权
独立于国家意志了。
3、其次,看到了被告、犯罪嫌疑人有权获得辩护权利。
且辩护可以分为,指定辩护,自我
辩护,委托辩护。
4、再次,在审判中我看到了法律对于人权的保护。
证人具有自己选择出庭作证
与否的权利,公检法机关都不能强迫证人出席作证。
以及对于出庭作证的证人需要采取的相应的措施保护证人及其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5、最后,我想说,海伍德法官让我看到了一场公平正义的审判。
他不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
顶着巨大压力的来审理此次的案件,非但没有被各种压力,诱惑,非议影响,还一直在审判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时刻记住没有人可以左右自己的决定。
同时在审理案件时,他充分的查阅资料,向案件之外的人了解情况,以一个倾听者的姿态充分的了解整个案
件的事实以及其背景。
将一切可能影响审判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了最后做出了比较完美的审判。
(纽伦堡大审判没有一个被告提起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