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地质灾害,地震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六章
6.2 地质灾害 地震、滑坡、泥石流
学习目标
1. 根据图文资料,理解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概念。(综合思维) 2. 运用图表资料,简述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
危害。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 运用图文资料,简单说明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二、滑坡灾害
发生机制——三个基本因素: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陡峭的坡度和凌空面) 软弱面的存在(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暴雨(水分渗入软弱面)、地震等起了诱发作用。
——大规模的工程(开挖山脚、坡面增加负荷、蓄水等)兴建起了 诱发作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触发机 制,增加了滑坡发生的可能和强度)
一、地震灾害
2、地震的构造示意图: 探究活动:快速浏览教材106页和107页图文,结合下图 在图中找出:
震源、 震源深度、 震中、 震中距、 等震线。 请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地震灾害
2、地震的构造: 探究活动: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 方,称为震源。
烈度越大。此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
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例如:197X年,在A地发生里氏7.8级地震,在A地震中烈度11度,顷刻间夷为平地,A地邻近城市B烈度7度, 距离A地60公里的C城为6度。
一、地震灾害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 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地震教案公开课(精选五篇)

地震教案公开课(精选五篇)

地震教案公开课(精选五篇)第一篇:地震教案公开课教师:同学们,刚才老师上课前给大家播放的是一首安逸自在的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不过现在,我希望大家能尽快从这种悠闲的氛围中走出来,因为今天,我们要来探讨的是一个严重的话题。

我相信很多同学都看过美国的一部大片《2012》,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灾害是什么?(板书:地震)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震对人类有哪些灾害吗?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那就让我们再次把镜头定格在那一个个不愿意回顾的瞬间(PPT图片)教师:对面难易抗拒的巨大天灾,人类又一次地表现出渺小和脆弱。

我们除了震惊、悲哀和坚强之外,也需要反省:面临地震,如何防范,如何自救?如何将伤害降到最低?这是我们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1. 地震的成因和组成要素教师:地震这么可怕,我们赶快去了解一下地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板书:地震成因)我们先来看两个小实验:相片,往两头施加一定的里,相片会发生褶皱。

但是,相片韧性太好了。

老师在你们的课桌底下放了一根筷子。

(实验),往筷子内缓慢匀速地施加一定的力直至筷子断裂,感受一下那种感觉。

假设相片筷子就是地壳岩层,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你推测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发生什么变化?(板书:岩层褶皱----断裂地震)教师: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范围广。

大家知道哪个地方损失最惨重?这是为什么呢?(震源震中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地震的组成要素。

(播放并介绍)2. 地震分布教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地震吗?你们也许觉得地震离我们很遥远,你知道世界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是哪些地区吗?请看世界地震分布图。

(板书:地震分布)(两幅图看完后: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

例如唐山大地震。

而且根据预测。

)教师:同学们,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不能顺其自然,坐以待毙,我们要积极面对。

3.地震预报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地震带来的危害又那么巨大。

所以掌握一些地震的预报知识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我国的地质灾害之一---地震上课用-精品文档

我国的地质灾害之一---地震上课用-精品文档

2、我国地震的分布: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我国的地震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我国的地震灾害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我国地震分布不均匀、呈条带状(与我 国高大山脉走向基本相同);大陆东部 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合作探究
1.读图判断下列哪些省属于多地 震地区:河北、湖南、台湾、 四川、黑龙江、新疆、云南
资料二: 2019-2019年中国部分破坏性地震
2019年05月01日 中国台湾莲花5.2级地震 2019年05月19日 台湾以东沿海6.7级地震 2019年05月23日 西藏班戈、青海海西间5.3级地震 2019年06月29日 青海治多5.3级地震 2019年07月03日 西藏班戈5.2级地震 2019年07月12日 西藏仲巴县与隆格尔县间6.7级地震 2019年08月10日 云南鲁甸昭通5.6级地震 2019年10月15日 台湾以东海中6.2级地震 2019年10月19日 云南保山发生5.0级地震 2019年02月19日 台湾台东与花莲间发生5.0级地震 2019年02月01日 台湾宜兰6.3级地震 2019年02月15日 新疆乌什6.2级地震 2019年03月06日 台湾宜兰沿岸东海中5.6级地震 2019年04月06日 新疆乌什县5.1级地震 2019年04月08日 西藏仲巴县6.5级地震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 3 2 、我国多地震的原因: 、我国地震的分布: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4、地震的危害:
• 地震的危害都有哪些?
探究
• 1、2010年 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 7.3级地震。海地政府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 地震已造成27万人死亡。另据联合国的统计, 有48万多人流离失所,370多万人受灾。 • 2、1976年的唐山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70 多万人受伤。 • 3、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我国陕西华县的8级 大震,死亡人数约83万。 • 4、2019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死亡的是 69,000多人,失踪的18,000多人,加在一起 是87,000多人。

地质灾害安全教育课件(内容完整)26页

地质灾害安全教育课件(内容完整)26页
地质灾害的预防
1、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
2、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地质灾害的预防
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崩塌:是脚的地质现象。
自保措施: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地质灾害的逃生
当地震来临时,应该迅速找个大型、沉重的物体比如衣柜,沙发,甚至是一沓堆高的报纸卧倒在旁边;天花板砸下后,物体周边会形成狭小的三角空间挽救你的生命。
地质灾害的危害
第二部分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地质灾害的危害
危害城镇 危害交通危害水利水电事业危害工矿企业和村庄危害旅游事业 危害农田

环境教育课程《地震与地质灾害》

环境教育课程《地震与地质灾害》
二、我国大陆及邻区进入地震相对活跃期
(一)我国地震灾害主要分布: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广东的沿海地区,其中台湾省的强震密度和平均震级都占全国首位;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3、青藏高原和四川、云南西部;
4、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二)我们今年来地震频发,处于地震活动的相对跃期。
三、地质灾害
仁怀市五马中学环境教育学案
课题
第四课 地震与地质灾害
时间
2012.9-2013.1
学案共备成员
刘在龙、郑舰帆、赵成龙、代辉
范美坤、任茂、王宗义
主备人
郑舰帆
学习
目标
1、了解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
2、了解地震发生前兆,培养防震意识;
3、掌握地震灾害来临时的预防和自救互救措施。
学习重
难点
重点:培养防震意识
难点:地震灾害来临时的预防和自救互救措施。
主要方法
课件PPT展示讲解,案例分析与活动探究相结合,小组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和内容
学习指导
一、地震
地震是大地的振动。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壳中传播。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1、崩塌、滑坡、泥石流
2、地面塌陷、地裂缝
课后
小结
一、地震
二、我国大陆及邻区进入地震相对活跃期
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地震简介

地质灾害-地震简介

1. 地震earthquake:地球内部某些部分在力的作用下突然急剧运动而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划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震中距的不同可将地震划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按震级大小划分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或是微震、弱震、中强震、大地震;按造成的破坏性程度分破坏性地震和严重破坏性地震。

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

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时间参数称为发震时刻,除年、月、日外应记下时、分、秒;地点参数是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经纬度通常以度或度、分表示,震源深度通常以千米数表示;地震的强度参数就是震级,一般记到小数点后一位。

2. 地震序列earthquake sequence:一定地区内地震的发生按时间顺序排列则形成一个地震序列。

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地震序列的分析通常在一个地震活跃期内进行。

某一地点发生强烈地震后,则可把该地先后发生的各次地震合称一个地震序列。

地震序列一般可划分为:主震,地震系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一般释放的能量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主震前的一系列小地震;余震,主震后的一系列地震。

地震序列的类型包括:主震型,有突出主震的地震序列;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常有几个较大的地震接连发生,最大地震的能量一般不超过全序列的80%;孤立型,只有极少前震或余震,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

3. 地应力ground stress: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此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

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

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其内部产生巨大的力,这种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叫做地应力。

4. 活动断层active fault:指第四纪期间,尤其是距今10万年来有过活动,今后仍可能活动的断层。

2024版二零二三年优质公开课自然灾害

2024版二零二三年优质公开课自然灾害

害等。
02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也是导致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如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生态
破坏等。
03
综合因素
自然灾害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
素。例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同时人类活动也加剧了
其影响。
02
地震
地震的成因与类型
• 构造地震: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引起的地震,称为结构性地震。由于地 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引起的地震称为结构性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 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生态环境
植被退化,土壤侵蚀,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资源
河流、湖泊水位下降, 地下水位降低,水质恶 化。
社会经济
粮食短缺,物价上涨, 居民生活受影响。
干旱的预测与防御
预测
利用气象观测、遥感监测和数值模型 等手段进行干旱预测。
防御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技术;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加强 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地震防御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地震防御措施。包括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 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等。同时,还需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 采取应对措施。
03
洪水
洪水的成因与类型
A
暴雨洪水
由短时间内强降雨引发,水流迅速汇集形成洪 水。
利用气象、水文等监测手段, 对暴雨、融雪等可能引发洪 水的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预 警。
修建堤防、水库、蓄滞洪区 等防洪工程,以减轻洪水对 下游地区的威胁。
紧急疏散

(完整版)自然灾害教案公开课

(完整版)自然灾害教案公开课

(完整版)自然灾害教案公开课(完整版) 自然灾害教案公开课简介本公开课将重点介绍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和防范措施,旨在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目标1. 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常见类型;2. 掌握各类自然灾害的特点和破坏力;3. 研究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4. 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灾害应对心态和应急能力。

内容自然灾害的定义和类型-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各种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火山爆发等;- 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

各类自然灾害的特点和破坏力1. 地质灾害- 包括地震、滑坡、岩层崩塌等;- 特点:突发性强、破坏力大;- 防范措施:建设抗震设施、加强防灾宣传等。

2. 气象灾害- 包括台风、暴雨、暴雪等;- 特点:季节性强、破坏范围广;- 防范措施:加强气象监测、提供预警服务等。

3. 水文灾害- 包括洪水、干旱、海啸等;- 特点:影响面广、损失严重;- 防范措施: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预防措施: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加强社会预警体系建设等;- 减灾措施: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推广灾后恢复与重建经验等。

自然灾害的应对心态和应急能力- 培养正确的自然灾害应对心态,如保持冷静、迅速行动等;- 研究提前预案、训练应急技能,提高应对能力。

教学方法1. 前导活动:通过图片或小视频展示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知识传授:使用多媒体教具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类型和特点。

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自然灾害案例或应对经验,加深研究效果。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真实的自然灾害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探讨防范和救灾策略。

5. 研究评价:设置小测验或作业,检验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总结通过本公开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增强对自然灾害的认知,掌握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知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心理素质。

课件2:1.2.2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课件2:1.2.2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风暴潮
谢谢观看!

教室内:迅速钻入课桌椅下;或用书包护住头部,迅速逃 往墙角或靠近承重墙,避开吊灯及风扇; 建筑物附近:护住头部,逃往较开阔地带,然后蹲下或趴 倒;避开高大建筑,特别是有广告牌、玻璃幕墙的建筑; 山坡地带:避开山脚、陡峭的山坡;寻找并躲避在结实的 障碍物下;如遇到崩塌或滑坡等情况,要向垂直于滚石的 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往山下跑地。震灾害死亡人口
造成人员伤亡。
看滑坡示意图,分析滑坡可以分为几个组成部分?
滑坡体向下滑动时在斜坡顶 部形成的陡壁称为滑坡壁
滑坡体向下滑后在斜坡上形 成的阶梯状地形称滑坡阶梯 岩体、土体下滑的底面为滑动面 滑动的岩块、土体称为滑坡体
2、泥石流
(1)概念:是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 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特征:突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用、 奔腾而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 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具有明显的突 发性特征)
(3)发生的条件 一是地形陡峻;二是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三是短时间内 大量水流。 (4)危害
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或前后 晃动?为什么? 地震发生后产生地震波,而地震波分,纵波速度比横波 速度快大约1.7倍。 所以,人们先感到到纵波,再感到横波。
3、震级与烈度
(1)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里氏震级30倍/级) 注意: ①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②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 一定的)。 ③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 会造成重大损害。

完整版自然灾害教案公开课

完整版自然灾害教案公开课

完整版自然灾害教案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四章《自然灾害》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重点介绍地震、台风、洪水三种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防范措施及救援工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地震、台风、洪水三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及防范措施,提高学生在灾害面前的自救互救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防范措施。

教学重点:地震、台风、洪水三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应对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地球仪、挂图、卡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灾害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a. 教师讲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形成原因。

b.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震、台风、洪水三种自然灾害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a. 教师展示地震、台风、洪水的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特点。

4. 例题讲解:a. 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及方法。

b.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随堂练习:a. 教师布置与地震、台风、洪水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

2. 地震、台风、洪水三种自然灾害的特点、防范措施及救援工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三种自然灾害,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b. 针对地震、台风、洪水,分别设计一份家庭防灾示意图。

2. 答案:a. 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

地震:地面震动,建筑物倒塌。

火山爆发:岩浆喷发,烟尘弥漫。

洪水:水位上涨,淹没土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防震减灾公开课教案

防震减灾公开课教案

防震减灾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安全教育》教材第四章“地震灾害与防护”部分,详细内容涵盖地震的成因、震级的划分、地震波的传播、地震防护知识及自救互救技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震级划分及地震波传播特点,掌握基本的地震防护知识。

2. 培养学生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能力,提高生存意识。

3. 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树立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及地震防护措施。

教学重点:地震成因、震级划分、自救互救技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震演示模型、地震防护手册。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地震灾害视频,引发学生对地震灾害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震的成因、震级划分及地震波传播特点。

a. 地震成因: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地壳发生断裂,从而引发地震。

b. 震级划分:震级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分为微震、小震、中震、大震和巨震。

c. 地震波传播特点: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3.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引导学生掌握地震防护知识。

4. 例题讲解:讲解地震防护措施及自救互救技能。

5. 随堂练习:模拟地震发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救互救。

六、板书设计1. 地震成因2. 震级划分3. 地震波传播特点4. 地震防护措施5. 自救互救技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地震的成因及震级划分。

b. 请列举三种地震防护措施。

c. 当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救互救?2. 答案:a. 地震成因: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地壳发生断裂,从而引发地震。

震级划分为微震、小震、中震、大震和巨震。

b. 地震防护措施:保持冷静,迅速躲到安全地带;远离高大建筑物、电线杆等危险物品;保护头部,避免被物品砸伤。

c. 自救互救:保持冷静,判断周围环境;迅速寻找安全出口,有序撤离;遇到受伤同学,及时进行救治;如被困,保持呼吸畅通,等待救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坡:斜坡上的 岩体或土体,在 重力作用下沿着 一定滑动面整体 向下滑动
1、概念:
泥石流:山区沟谷 中由暴雨、冰雪融 水等激发的,含有 大量泥沙石块的特 殊洪流
滑坡、 泥石流
2、形成条件、分布
滑坡 必 要 条 件 促 发 条 件 1.地形起伏大
泥石流
1.地形陡峻 2.丰富的松散物质 2.地壳活跃,岩层破碎 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
5. (l)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 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学习目标】

1.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 生过程。
2. 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列举适当的地质灾害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图示区域(地处断 裂带)岩石破碎, ( 2 分)山高、坡陡 、谷深。( 2 分)强 烈地震造成震区岩 体松动、破裂,形 成崩塌、滑坡等次 生地质灾害;( 3 分 )降雨致滑坡、崩 塌加剧,引发泥石 流。(3分)
专题二 地质灾害
【学习目标】

1.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 生过程。
2. 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列举适当的地质灾害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5.12汶川地震
遇难:69,227人 受伤:374,643人 失踪:17,923人 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
1.植被破坏; 2.工程建设频繁 3.矿山开发 4.降水丰富 时间分布:多发于夏秋,与降水季节变化相对一致 分 空间分布:多发于山区,西南地区最严重,广泛而 布
相对集中
三. 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三. 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自然原因 ①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构造 复杂,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山体中断裂发育, 岩层破碎,风化严重,容易诱发 滑坡、泥石流; ②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 2.人为原因 ①植被破坏,地面缺乏保护。 ②经济水平提高,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 导致灾情日益严重。 ③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地壳中的岩层在 地应力 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
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 时,岩层便会突然 断裂或错位 ,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 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
生震动,成为地震。

2.相关概念 (1)地震构造示意图


(2)地震波
纵波速度快,使地面上下摇动,可在固、液、气体中传播 横波速度慢,使地面左右摆动,只可在固体中传播。
(3)震级与烈度
震级 含义 地震的大小 烈度 地震时地面受到的 影响和破坏程度 多个 震级、震源深度、 震中距、地质构造、 地面建筑
数量
1个
影响 因素
地释放的 能量多少
3.世界两大地震带
4.我国地震灾害的主要特点:
(1)分布西


少 :
4.我国地震灾害的主要特点:
(2)灾情东重西轻
4.我国地震灾害的主要特点:
一、地震


1.地震的形成: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
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 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 急剧释放出来,并以 地震波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
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相关概念 (1)地震构造示意图
一、地震


1.地震的形成:
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 冬季少)5~6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 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 候区,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 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 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4.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 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 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 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 推力,导致该公路被毁。
(3)震源浅,烈度高
4.我国地震灾害的主要特点:
(4)因震死亡人口减少,经济损失有加重趋势
【学习目标】

1.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 生过程。
2. 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列举适当的地质灾害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滑坡、泥石流
1、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