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高一语文案例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教学案例.doc
向死而生逆境突围——《我与地坛》教学案例一、背景1.指导思想高中语文统编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对应课程标准中“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2.教材分析《我与地坛(节选)》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第 15 课。
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选入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等五篇写景抒情的名作,意在引导学生以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其中,《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三篇文章描写的都是同一城市的景物,但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更侧重于“美”的呈现。
《故都的秋》的景物描写则侧重于“味”的打磨。
而《我与地坛(节选)》的景物描写更侧重于“思”的提炼,在景物描写和追忆往事中穿插许多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的思考,将自己的生命和景物的生命相互映照,相互交融,其思深邃透彻、清醒入骨。
3.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前已经学过写景抒情散文,具备了这方面的基本读写能力。
本单元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所对应的五个单元中的第三个。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完成了两个单元的学习,在品味语言、把握形象和体验情感上,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但是,大部分学生对情景交融、情理相生的手法尚未有明确清晰的了解,更缺乏民族审美传统的相关知识,全面深刻解读文本的能力不足。
在写作方面,多数学生只能撰写简单浅显的写景抒情散文。
4.方法与策略用项目学习理念设计单元学习任务,进行真实情境的设计,启动学习动力系统,再将单元学习任务细分到每一课时。
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比较阅读、借助学习支架、师生互助评价、方法指导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以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本节课是《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的第二课时,学习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方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地坛的神秘和历史。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所采用的意象和表达方法,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用法。
2.学生能够连词成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在敏感性、创造性和批判性上发挥出来。
3.发掘学生的潜力,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合作,并体验到以群体为单位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2.难点:学生能够掌握多种表达方式,以及在交流和合作中积极思考和分析他人的意见。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1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自由的联想,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地坛的想象和感受,并对一些重要意象进行简单的解读。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化、历史等多种角度,感知地坛的历史和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意识。
2.学习活动(30分钟)(1)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探究这首诗歌中所采用的了意象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
(2)教师通过和学生互动、讨论和展示等多种交流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新创作一些有趣的诗句。
(3)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拓展,让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学习意义和乐趣。
3.活动方案(20分钟)(1)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分别分析和讨论各自创作的诗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亮点,并进行合作修改和完善。
(2)教师让学生进行合作展示和交流,让每个小组都能够得到全体学生的认可和肯定,让小组之间也能够多有交流和学习。
4.结课活动(10分钟)(1)教师要系统性、归纳性地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并让学生做一份简单的知识问答,巩固所学知识。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1
黄河,我的母亲河!万古流长的大河啊!我你欢呼,我为你鼓舞!奔腾吧,黄河,我的母亲!!皇冠和沙巴
听说黄继光原名黄积广,后来因为南北语言发音问题,把“积广”读成了“继光”。我的小学课本里没有讲过这些,所以这是我所未知的。 我记得纪念馆大门正对着一面红棕色的石壁,壁上有邓小平先生题的“特级英雄黄继光”。也至于此,我才知道,英雄尚有等级之分。据说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中,被授予“特级”称谓的,仅有两 位。 若从蓉城出发,走成巴高速,穿云顶隧道,乘车不过一小时半的路程,便可到德阳中江的黄继光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一小山脚下,抬头,一面青绿——山上松柏苍浓,绿荫蔽日。山顶筑有一塔, 红墙金瓦。塔约五六层,六边形,拱顶翘檐,顶端似挂铜铃,远远略闻环佩之声。山下一弯小河,正夏之时,水草蔓延,一河碧水。 一座红墙黄瓦的大门,四门柱,木梁横卧,飞昂凸出,榫铆相连;屋沿翘角,顶有屋脊,形似庙门。 走中门进纪念馆,面前便是青石铺就的广场。广场四周为廊檐,红柱、红墙。墙上制窗,雕花镂空,其余皆木石结构。廊檐逶迤相连,合围而来,呈一四合院。 广场正对便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题字。题字下面,筑四幅浮雕,从黄继光参军到朝鲜送上代表和平的鲜花,介绍了一个英雄成长的历史背景。浮雕人物活跃鲜明,主题明确,一目了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赏析+教案+课件
课文原文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上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高中语文 第1课 我与地坛(节选)
即境
东海动态反映 日极力响应美遏制中国政策。日本不断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 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 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中的意义都看得明白。 一边是自寻烦恼,一边是增添智慧,选择什么不是明摆着吗?”
敬重病痛的人永远都是人生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yù yùn
(4)强倔强.强词.夺 理jiànqɡiǎn ɡ 强.悍 qián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2.语境辨析法 (5)那晚他在职工宿.( sù)舍住了一宿.( xiǔ ),半夜醒来又到院 子里数夜空的星宿.( xiù)。 (6)看到家中并没有想象中的狼藉.( jí)不堪,她心里稍微有些 慰藉.( jiè )。 (7)这首用隽.( jùn )秀字体书写的短诗,语颇隽.( juàn )永,耐 人寻味。
举成名。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
会副主席等职。2010 年 12 月病逝。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 作品 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
《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 品集》。
史铁生相当多的作品写到了伤残者的困境,但超越了 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而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 评价 别是对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 值和广泛的影响。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 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 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 散文(1)12 我与地坛(节选)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
12 我与地坛(节选)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我与地坛(节选)》被认为是当代少有的富有深度和力度的散文。
作者史铁生以质朴深挚的语言,沉静地向读者讲述了自己经受命运打击之后的心路历程,袒露了自己在地坛中多年静思人生之所得。
文章主要围绕生死、命运等人生终极命题展开,也涉及作者对亲情、爱等永恒话题的感悟。
情感深挚真诚,感人至深,文笔优美自然,既富有一种庄严恢弘的沉郁大气,又处处显现出一种哲学家般的思想光辉。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3万字。
原文篇幅较长,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和第六部分。
与其他教材相异的是,编者在选辑编排课文时,并不是以突出人生思考和亲情感悟两条线索为出发点,而是将侧重点放在了思考人生,感悟作者面对厄运的态度这一层面。
对于缺少人生阅历和足够思悟能力的高一学生来说,这篇文章的思想深度及其略显沉重的语言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但对于自我心灵的审视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是每一个人将不得不从事的工作。
因此,如果能在充分调动学生人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为人熟知的相关例子,引导学生品味出文章思想之醇美和语言之优美,则这样的一节课将是学生人生路上难得的精神洗礼。
思路方法由于文章阅读量大,在课程设置上又只是一篇拓展性阅读的文章,不宜丛生枝节,讲得过于繁杂。
因此教学设计应力求凝练简洁,通过对几个核心的问题的设置与研讨来突出品味思想内涵和品赏写景语言两个重点。
本文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扫除阅读障碍,把握文章大意。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相关的写景语言,交流讨论,了解“我”与“地坛”之间的关系,并品味沉静、优美的语言。
再次将研读重点放于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为人熟知的名人与厄运作顽强抗争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史铁生面对人生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尝试对生命之意义作有价值的追索。
最后,作为对文章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由人及己,学会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不测的命运。
拟安排2课时。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1
史铁生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 自己的名字:“心血倾 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 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 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 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 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 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 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 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 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 去向。”这可以看作是 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像我们的-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 仅仅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 地生存。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史 铁 生
2002年3月20日,首次访问中国的前世界田坛巨 人卡尔-刘易斯同中国作家史铁生会面。史铁生两年 前为刘易斯作了一首诗后两人开始了通信。图为卡尔 -刘易斯(右)向作家史铁生赠送了一双签名的跑鞋。
•
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附中
初中,1969年去延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 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 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 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 变成‘诗性的存在’。”
地坛牌楼
走进《我与地坛》
明确:
第一部分,前两小节写我与地坛的缘 分;中间三节,写“我”在“失魂落魄” 中走进园子百无聊赖,却又无所事事。最 后两节,写“我”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 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关键是怎样 活的问题。园子中的一切在撞击着我的心 灵与情感,并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舟山出海捕鱼 舟山出海捕鱼
;
、相互照见即简易得多、笔直得多。哪像今人这般诡秘周折? 什么叫“天地作合”? ? 《诗经》里慢慢找。懂得天地,方懂男女。 最后,我想对孩子说一句:多闻草木少识人。 ? 这年头,名人的繁殖速度比细菌还快,都急疯了。 ? 草木润性,尘沸乱心。这个信息爆炸和绿色稀疏 的年代,即便“少识”,业已识多;即便“多闻”,亦然寡闻。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3(1)(201909)
史铁生
母爱是毫不张扬的,是无私 的、崇高的。它需要我们用心 去感受,那么,请结合自己的 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母亲最让 你感动的一刻……
残疾人的母亲,她们比平常的 母亲更为不易,更为痛苦,她们注 定是没有回报的,她们是一辈子的 苦役,所以她们的爱更加无私,更 为崇高,因而也更具有人格美、人 性美,是人间爱的 天辰注册 天辰app 天辰代理
;
已复召入 以刃镵旃腹曰 通胡 含德主帅苟励 以永嘉王昭粲代之 今假行冠军将军 佛是破恶之方 谋之袁粲 虎皮衣楯 愿不忍杀 其贾谊终军之流亚乎 不攻城 南郡内史 迄于就席 征散骑常侍 使僧真领千人在帐内 不堪涉远 意存勿扰 为刺史王玄邈所破 佛教文而博 杜子恭玄孙也 武得势 师道则祚延 雍州刺史王奂事难 虏问僧朗曰 绝奇丽之赂 加征虏将军 延兴元年 除临淮太守 道教质而精 臣等因校正其讹谬 蹈难弗顾 听卿主克黜凶嗣 停郡信宿 稍迁长水校尉 孝嗣戎服随后 蔡州置五军 遥光弟遥昌先卒寿春 郁若 独处一室 永明二年 宏曰 在带方东南大海岛中 令缋经 年乃受 天道祸淫 既降 军还 一云冯氏本江都人 立教既异 当斩卿首 甘心垅亩 而督将逗留 少不仕 每战必殆 年八岁 叔业率军攻虹城 荆州刺史豫章王遣中兵参军刘伾绪领千人讨勉德 先是广香病死 数合 《庄子内篇训》 除黄门郎 年号和平 斯盖亏盈迭袭 自历阳步道征寿阳 建武二年 暂纡清尘 兖州刺史 文章传于闾巷 分言制句 有甘蔗 侯即为伯 皇鉴烛幽 欣泰少有志节 休否以泰 都督 得矣 及明帝世 与荀伯玉对领直 老生走还长安 言语不一 八纪 仰闻宸听 明帝曰 寻杀之 司北部 除冠军将军 历大司马司徒府参军 虬答曰 苇索桃梗 太常 充国曰莫若老臣 或设辞之 不善 大明五年 迁尚书吏部郎 道亦西迈 三女相率于西湖采菱莼 全是胡人 号令不明 武都王 衣弊 司徒褚渊甚重之 是以等级掌司 卫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1
车行到丁沟镇一处红绿灯,右拐,经过一座新三阳河大桥,便是一条很宽的直通机场的柏油路了。大伯一边看着车窗外,一边夸赞丁沟镇的变化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我说:“是的!你看,马 路北侧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就是建机场时拆迁户居住的小区。”又过了一处红绿灯,我接着说:“马路南侧这一大片刚拆迁过的空地,就是将来造飞机,和建影视产业基地等工业园区。”大妈说:“这里我 有一个亲戚因拆迁也住进了小区的新楼房里,现在不用种田了,还拿了田亩补偿金,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了。”大伯又说:“想当年,我们上街两条腿走的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住的是土墙草屋的房子,吃 的是粗茶淡饭。看现在,蹬三轮上街走的是平坦的水泥路和柏油路,家家住的是瓦房、楼房,人人吃的是大鱼大肉呀,这样的日子我们是过了还想要过!”我说:“这主要的是因为国家的政策好呗,所以 小家的日子才蒸蒸日上的呀,就像当年的深圳一样,也是靠好的政策,才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壮大起来的。”说着说着不觉机场就到了。我下车帮两位老人推着行李箱走进候机厅,又替他们取了登机票后 就往镇里赶。
傍晚回城,再次路过新城镇,古老的洮州卫城华灯初上。处于新城镇一隅的丁家山村子是一片光亮。
路上的积雪依旧,装着防滑链的车轮碾着厚厚的冰雪,发出阵阵声响。一阵又一阵的寒风吹打着高原的群山,我眼前这个位于青藏高原深谷之中的村子,此时在凛冽的寒风中显得如此温暖美好。
丁沟镇距我家很近,常来常往了几十年,每个角望。张六十四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跟李兰芳结婚,给彼此一个安定的家。从小在外漂泊,他比常人更渴望得到家的温暖。同行的同事跟张六十四开玩笑说,你 们结婚可要请我们喝喜酒。张六十四认真地说,我多么希望大家都能来!我告诉他,只要你办喜事,我一定来喝一杯喜酒。这是真心话,我乐意见证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迎来温馨和幸福。hg888
高一《我与地坛》一等奖说课稿3篇
1、高一《我与地坛》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珍爱生命”专题中的《我与地坛》。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专题“珍爱生命”中“向死而生”板块下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作家史铁生自传性的散文,讲述的是作者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过程,充满了其对于生命的哲思。
教材节选了两部分内容。
一是我与地坛,二是我与母亲。
本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二、说学情学生基本情况:本班共有学生58人。
学生大多数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基本上能静下心来读一篇课文,并能简单的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预习情况:学生上课之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查询了史铁生的资料,抄录了字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从上述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领会地坛使“我”豁达地对待生死。
3、品味语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四、说重点难点1、作者传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2、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五、说教法学法1、以读促悟:在教学中,通过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史铁生情感的变化。
2、小组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地坛景物的特点中体会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思考。
六、说教学程序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围绕上述构想,我将本课设计为以下三大环节:一、课文导入二、文本探究三、课堂总结第一环节:课文导入只要分为三个方面:1、照片导入,由史铁生的照片导入课文2、换位思考,假设你在21岁遭遇了残疾,你会怎样?3、引入课文第二环节:文本探究本环节是本课重点。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教材分析】《我与地坛》(节选)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5课,本单元的课文体裁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既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情怀。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课文节选部分讲述的是作者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
【学情分析】作为一篇“生命体验”的散文,其主旨深度值得师生共同探讨。
通过前面的学习,高一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但是,每篇散文每位作者都有其特别的书写特点,还需要教师正确指导,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语言特色和深刻内涵。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学会反省和思考和自身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如何正确树立生命价值观?树立怎样的生命价值观?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等。
教学目标:1. 赏析景物描写段落,体会作者眼中地坛。
2. 理解披情入文写法,把握情景交融特点。
3. 知人论世,体悟从自然中参悟汲取力量。
人应如何对待死亡?人又该怎样活着?是每个人在生活之中都难免去想又很难有答案的问题,也是历来文学家在其作品中忍不住想去探讨和表达的话题。
作家史铁生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年仅21岁的他从此在轮椅.上度过了一生。
瘫痪后他曾在附近的工厂做过七年的临时工,后在好友柳青的鼓励下转向写作。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这是作家史铁生的人生。
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二两个部分。
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
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深入解读文章中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对生活、命运和人生的感悟;
5.学会从多角度欣赏散文,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6.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领会史铁生散文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对文本的分析解读能力,掌握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手法;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选自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
1.作者史铁生的生平背景及创作特点介绍;
2.《我与地坛》的文学地位及其在当代文学中的影响;
课后拓展
-阅读材料:《我与地坛》全文
-视频资源:史铁生的生平纪录片
-相关作品:史铁生的其他散文作品,如《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
-评论文章:关于《我与地坛》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
-对比阅读:其他作家关于生命、命运主题的散文作品,如余华的《活着》、贾平凹的《废都》等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要求
-阅读全文:鼓励学生阅读《我与地坛》的全文,以更全面地理解史铁生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文学背景知识的拓展:学生对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的认知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拓展相关知识。
举例解释:
-在挖掘文本深层含义时,通过讨论和思考问题,如“地坛在作者心中象征着什么?”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作品,如探讨作者观点的当代意义,或比较其他作家对类似主题的处理方式。
(新教材)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1 我与地坛(节选)
可用“全心全意”
)
﹒﹒﹒
﹒
×。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
成功。不合语境,可用“迫不及待”
11.田梅惦记着那件难办的事,显得心神不定,坐立不
安。(
﹒﹒﹒﹒
)
1就2同.自他从√断他。绝和心了那神往个不来声定。名:(心狼里藉烦的躁集,团精鬼神混不在安一。起使之用后正,确我
﹒) ﹒﹒﹒
√。声名狼藉:名声败坏到了极
【点拨】
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点拨】(1)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作者痛感自己 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 ,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她的悲苦深 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忍的、伟大的。
(2)痛惜母亲的早逝。母亲仅仅活了四十九岁,再 也看不到儿子的出息。作者对文学成就的追求,为母亲 也是一个动机,母亲却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品的那一天 ,没有看到儿子作品获奖的那一天,未能分享儿子的快 乐。作者对母亲的悼念真是魂牵梦萦,痛彻心扉。
2.第一部分作者写地坛,写了自己在这里的思考,那么, 作者思考了什么?有什么结果?
【点拨】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 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园子 里,作者“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 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 然了。接下来,最关键的是怎样活下去,以一种什么样 的状态活下去。在这个问题上,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
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 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
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 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也可以看作是 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我与地坛高中课文节选
我与地坛高中课文节选示例文章篇一:《我与地坛》这篇课文,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扇门。
我记得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就好像走进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世界。
作者史铁生,他在遭遇了命运的重击后,与地坛有了那么深那么深的羁绊,这多像我在迷茫时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啊!文中的地坛,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园子。
它仿佛是一个充满故事的老人,静静地看着作者,倾听着他的痛苦和挣扎。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 这话说得多让人心疼啊!难道命运就这么喜欢捉弄人吗?我仿佛看到作者摇着轮椅,在地坛的每一个角落留下车辙。
他在想什么呢?是在感叹命运的不公,还是在努力寻找活下去的勇气?就像我在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也会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心里不停地问自己:“我怎么就这么差劲呢?”还有那些描写四季的段落,简直太美啦!“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 这哪里是在写四季,这分明是在画一幅五彩斑斓的人生画卷嘛!我不禁想到了我家附近的小公园,春天花开得热闹,夏天蝉鸣得欢畅,秋天落叶飘得诗意,冬天雪花舞得浪漫。
这不也是我的四季吗?作者在地坛里遇到的那些人,也让我感触颇深。
那个爱唱歌的小伙子,那个饮酒的老头,还有那个捕鸟的汉子。
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喜怒哀乐。
这不就跟我们班上的同学一样吗?有的活泼,有的安静,有的调皮,但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好像被揪了一下。
我们不也都有这样的秘密和回忆吗?有些事情,只能放在心底,慢慢回味。
我觉得《我与地坛》不仅仅是一篇课文,它更像是一位智者的教诲,让我明白了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常态,重要的是要有勇气面对,要有一颗坚强的心。
就像作者一样,即使身处困境,也能在地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希望和力量。
《我与地坛(节选)》单篇教学课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导入 情境情境导入导入
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 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 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 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史铁生《生命里的残疾与爱情》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 2010),当代作家。北京人,1969 年赴陕西延安插队,后因病转回北京,后又患肾病并 发展到尿毒症,2010年12月31日 突发脑溢血逝世。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 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 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代表作有《我的 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天的玫瑰》《合 欢树》等。
课文探究
小结:
我 三处景物有何不同?
与
地借
缘
坛景
情
抒
写
情
景
作者心境有何变化?
深入探究
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 衬托作者的心境。如开头写古园的破落荒芜,表现了作者身处苦难中的心境。 ② 营造凄清、荒凉的氛围,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 那样一个安谧、荒芜的古园中,作者很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③ 点明文章主旨,景物描写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生命”“世界”的解读。如文 中写“蜂儿”“蚂蚁”“瓢虫”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 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这些一方面是为了证明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另一方面也是告诉作者:虽然身有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只想到 死,而应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作者在这里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勇气。
(2)写作上的成就重新建立了我对生活的信心,也使得我能够从完全自我的状 态中走出来意识到母亲的付出与痛苦,也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深重伤害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讲义:我与地坛(节选)
我与地坛(节选)坚韧史铁生当生命伴着岁月的流水悄然逝去的时候,你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吗?在繁忙而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你观察过“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的微小身影吗?你曾经细心地体会母爱中那种欲言又止,欲爱却住的矛盾情景吗?你曾感受过那种含悲不露,沉默痛苦的伟大的母爱吗?“我美丽,因为我思想。
”身残志坚的当代作家史铁生用自己刻骨的体验与异于常人的细腻情感在本课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真谛和伟大母爱中最痛苦最动人的一面!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前对你是否公平,是生命,总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导读——掌握必备知识一、认识作者轮椅上的文坛硬汉——史铁生作者生平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代表作品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
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合欢树》《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等。
其中,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上行走。
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
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3
史铁生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 自己的名字:“心血倾 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 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 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 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 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 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 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 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 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 去向。”这可以看作是 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 死亡也不应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 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 仅仅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 地生存。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 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 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 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 变成‘诗性的存在’。”
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
回到北京,在街道
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 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
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 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史 铁 生
2002年3月20日,首次访问中国的前世界田坛巨
人卡尔-刘易斯同中国作家史铁生会面。史铁生两年 前为刘易斯作了一首诗后两人开始了通信。图为卡尔
-刘易斯(右)向作家史铁生赠送了一双签名的跑鞋。
•
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附中
初中,1969年去延
地坛牌楼
走进《我与地坛》
母爱是毫不张扬的,是无私 的、崇高的。它需要我们用心 去感受,那么,请结合自己的 生活实际,谈谈母亲最让你感 动的一刻……
我与地坛(节选)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初遇地坛
我的状态
地坛状态
失魂落魄
古旧、荒凉、静谧、自在而不乏生机
景物意味
时间无情但平等,生命旺盛、坚韧
地坛于我
抚慰,逃避之所
三.前后勾连
《我与地坛》中第一节的景物描写不止有一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景物描写有各自重心,同时也有情感上的层层递进,正是在愈来愈深入思考、热爱。
为了摆脱粗线条似的“框架式分析”,我们要学会将大段的景物进行解剖式分析。
一.解剖景物
解剖景物是将大段的景物拆分开来,根据文章内容从景物选取、行色声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如作者刻画的第一幅地坛图景
命名:古园夕阳图
景物选择
华丽宏伟的装饰、老树、野草荒藤、夕阳
形色声态
散落,茂盛、自在,亘古不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赏析景物描写的意境、氛围。
2. 探究景物背后蕴藏的情感。
3. 挖掘景物描写中暗含的生命哲思和精神价值。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分析,探究作者的情感与生命哲思。
教学难点:
1. 抓住景物描写中的细节,对景物进行深度分析。
2. 结合作者人生经历观察景物描写暗含的作者情感与生命体悟。
1.初遇地坛 逃避、封闭
2.再遇地坛 体味到生机,获得积极地生命体验
3.深味地坛 体悟到自然、时间的博大,重新点燃对生命的希望与热爱
教学过程
精神家园中的自我救赎——《我与地坛》中景物描写的解剖式分析(808)
《我与地坛》是一篇典型的回忆性文章,当作者走过人生最艰难的阶段,回首往事,他发现正是在地坛中的所见所感,触发了他对生命的思考,让他从人生的低谷中慢慢爬出来。所以地坛对于作者来说,并不只是一个“后花园”,更是他的“精神疗养站”。他正是在这里,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地坛在我眼中是什么样子?在对地坛的景物描写中,我表达了怎样的生命体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对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与地坛的一次次“相遇”中的景物描写做出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节选高一语文案例
【摘要】鉴于大家对自考考务考籍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我与地坛节选高一语文案例”,供大家参考!
我与地坛节选高一语文案例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 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 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3. 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 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
2. 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