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研究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研究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研究摘要:新型工业化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配套服务行业,其发展水平对工业发展质量及转型效率有直接影响。

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强力推进,泰安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规模小、结构重等短板,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为薄弱,也影响着其对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本文立足泰安市工业化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际,分析二者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建议,为促进泰安市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积极参考。

一、泰安市新型工业化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一)工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局面1.工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泰安市出台一系列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良好局面初现。

202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850.7亿元,较2018年增长23.4%,年均增长5.2%。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为26.6%,较2018年提高1.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GDP增长5.8个百分点,增加值占比稳步提高,增长贡献日益明显。

2.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取得新成效。

2022年,泰安市坚定不移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构建“441X”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13条重点产业链,推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全面起势。

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6家、瞪羚企业24家,确定40家上市“种子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17家,居全省第四位。

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增速居全省第3位、较上年前移10位。

全市新型工业化13条重点产业链营业收入均实现正增长,合计实现收入占全部规上工业营收比重为92.9%,比上年增长17.2%,高于规上工业营收增速12.1个百分点。

3.新动能投资优化提速。

2022年,全市“四新”经济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较2021年增长31.4%、36.5%和74%,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51.3%、41.1%和8.1%,较2021年分别提高5.5、2.6和2.6个百分点。

大学生科研项目选题

大学生科研项目选题

附件二大学生科研课题项目选题指南(注:本指南只作选题指南的参考方案,课题申报方向不受限制)经济类:1.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研究2.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内需与外需关系研究3.后危机时期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研究4.世界经济周期及其内在机制研究5.当前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研究6.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问题研究7.中国对外贸易不平衡发展趋势研究8.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投资与贸易政策研究9.国际贸易规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0.我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11.我国国际大通道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12.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源泉与模式研究13.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前瞻性问题研究14.扩大内需与城乡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研究15.近两年实施扩大消费政策跟踪研究16.稳定和促进外需对策研究17.当前民间投资状况与鼓励对策研究18.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关系研究19.加强政府投资监管问题研究20.完善我国国民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21.新时期我国社会结构对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约束问题研究22.“十二五”时期我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难点和对策研究23.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校准和改进方法研究24.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与风险控制研究25.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与政策规制研究26.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与政策研究27.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28.农业标准化战略与增强农业竞争力研究29.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30.新型农业职业需求问题研究31.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32.退耕还林问题跟踪研究3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研究3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35.城镇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36.农村危房改造问题与对策研究37.农村发展中的水环境管理研究38.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39.国际化背景下农产品价格问题研究40.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进城的体制与政策研究41.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42.农业发展与组织结构创新研究43.粮食最低收购价格问题研究44.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调控机制研究45.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46.支持西部大开发后续政策研究47.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48.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战略研究49.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研究50.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研究51.新形势下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52.引导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对策研究5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54.新时期区域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问题研究55.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业研究56.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研究57.加快城镇化体制和政策研究58.保障我国消费品安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59.当前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调查研究60.垄断性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61.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信用担保机构评级制度研究62.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问题研究63.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64.中国旅游业创新能力培育与发展研究65.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66.旅游景区无形资产评价研究67.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和环境政策研究68.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模式与机制研究69.气候变化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70.支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研究71.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72.我国重要能源资源需求峰值预测与分析研究73.我国能源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国家能源安全研究74.海外能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75.新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问题研究76.新形势下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研究77.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与管理问题研究78.物业税(不动产税)改革研究79.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税制改革研究80.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81.我国的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研究82.中国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证研究83.防范股市暴涨暴跌问题研究84.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功能绩效评价及优化研究85.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86.我国汇率变动趋势与外汇储备战略研究87.我国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研究88.我国审计市场结构与特征研究89.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预警机制研究90.创业环境评估与创业效果分析91.大型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研究9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跟踪研究93.中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研究94.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研究95.城乡社会保障接续问题跟踪研究96.建设保障性住房问题与对策研究97.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实施跟踪研究98.我国劳动关系调整与劳动者收入相关性研究99.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途径和政策研究100.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研究101.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102.城镇困难群众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103.留守农民低素质化问题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群体的政策研究104.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105.经济特区与中国模式研究106.科学发展观对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研究107.“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与条件分析研究108.“十二五”和2020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趋势与特征分析研究109.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110.金融经济格局变化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研究111.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及其变动趋势研究112.中国经济周期与经济结构演变关系研究113.金融危机后的宏观调控研究114.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关系研究115.自主创新、发展方式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金融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研究11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证研究117.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间的平衡理论与政策研究118.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理论政策研究119.商业银行体系建设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120.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研究121.低碳经济的制度、体制和机制研究122.资源节约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123.县域经济发展研究124.我国城市群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和进一步发展研究125.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26.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问题研究127.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经验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研究128.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研究129.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0.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1.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132.世博的举办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管理类: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研究2.中国近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研究3.中国家族企业管理思想研究4.管理学科学化和方法论问题研究5.管理行为与机制及和谐管理理论研究6.行为决策学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研究7.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研究9.企业虚拟组织管理研究10.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研究11.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12.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13.转型期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研究14.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15.区域一体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仿真实验系统建设研究17.制度变迁、公司信息披露与内部人交易行为研究18.中国特色消费行为研究19.全球制造网络与中国制造企业的出路研究20.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2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策略研究2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23.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4.信息化驱动下新兴产业形成模式研究25.企业自主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26.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27.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研究28.创新型城市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29.商务模式与企业创新研究30.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研究31.旅游公共服务与政府监管研究32.中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研究33.旅游经济运行预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34.国内旅游市场变动趋势研究35.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开放创新管理研究36.我国资本市场审计监管机制研究37.反洗钱中的审计策略与方法研究38.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39.中国创业投资发展管理研究40.税收管理成本与效率研究41.证券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研究42.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和管理研究43.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44.农村流通现代化管理体系研究45.土地市场发展与规划管理创新研究46.农业多功能化的理论与管理实践研究4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研究48.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研究49.工业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合作机制研究50.能源战略及其技术经济分析研究51.低碳经济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52.资源税制度设计研究53.节能减排激励政策研究54.大型能源企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55.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研究56.《劳动合同法》实施问题研究57.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研究58.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与监管研究59.规范政府行为研究60.行政效率评估管理研究61.公共事业部门绩效管理和实践研究62.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63.大型公共项目风险评估机制研究64.社会风险防范与治理研究65.公共信息安全管理对策研究66.公共危机处理的运作机制研究67.中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68.中外应急管理体制比较研究69.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管理研究70.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研究71.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与重大传染病防治战略研究7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73.新医改方案实施效果跟踪研究7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机制与政策研究75.地方发展与公共服务政府建设研究76.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研究77.社区信息网络与基层社会稳定的关系研究78.社会管理的网格化理论与方法研究79.基于3G的移动商务发展模式研究80.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和安全监管研究81.当代信息社会个人隐私保护策略与技术研究82.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研究83.区域发展与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研究84.城市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研究85.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实践研究86.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87.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88.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制度研究89.非政府组织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90.非政府组织绩效评估与政府监管体制创新研究91.企业道德风险的防范与信誉分析研究92.媒体类网络公司的社会责任研究93.出版市场管理研究94.中国私营企业诚信制度管理研究95.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研究96.构建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研究97.“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消费市场预测研究98.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99.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信息科学类:1.VB与MATLab混合编程讨论2.计算机模拟在建模中的应用3.Matlab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4.网络信息安全状况研究5.信息化新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6.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和绩效评估调查7.“信息孤岛”的危害8.银行IT与操作风险调查9.可视化电子地图的应用10.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问题11.网络服务与资源统一处理的研究12.电子文献网络互传应用13.青少年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绿色上网”14.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发展趋势研究15.计算机多核系统主题研究16.现代应用并行算法研究17.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初步实践18.计算机动漫探索与研究19.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研究20.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研究21.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模式研究22.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信息管理模式与策略研究23.现代信息服务价值体系构建研究24.大规模中文Web用户查询日志挖掘及其应用研究25.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组织研究26.数字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机制研究27.全球化竞争条件下的信息资源国家控制力研究28.重大事件网络信息资源永久保存问题研究29.文件档案全生命周期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30.网络环境下的档案规范记录系统研究法律类:1.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2.科学发展观与民主法治建设研究3.以人为本的法治观研究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研究5.中国宪法法律的实施保障研究6.当代中国的法治精神与法治文化研究7.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关系实证研究8.网络条件下的民主与法治研究9.中国城市法治建设实证研究10.民主决策法治化研究11.中国传统法的价值基础研究12.传统中国的情理法研究13.法学教育改革研究14.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研究15.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律体系研究16.涉诉涉法上访实证与对策研究17.房地产开发中腐败行为预防与惩治法律制度研究18.健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与监督法律制度研究19.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研究20.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研究21.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22.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的设定与实施研究23.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统一解释制度研究24.人权法理论的当代发展研究25.维护治安与保护人权研究26.人格权体系及保护制度研究27.平等发展权法律保障研究28.制度性歧视研究29.公民参与法律制度研究30.特别行政区制度研究31.中国民族关系的法律问题研究32.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设问题研究33.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护问题研究34.宗教法律问题研究35.行政组织法研究36.行政问责法治化研究37.中国特色调解制度研究38.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研究39.海外利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40.网络安全监控法律对策研究41.重点行业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42.公共治理法律问题研究43.中介组织法律问题研究44.非政府组织法律问题研究45.网络舆论法律规制研究46.户籍制度改革法律问题研究47.犯罪构成论体系比较研究48.群体性法律事件的刑法应对研究49.中美刑法基本问题比较研究50.经济纠纷中的罪与非罪研究51.贿赂犯罪研究52.现代交通安全的刑法治理研究53.网络犯罪的刑法对策研究54.环境犯罪的刑法对策研究55.当代中国犯罪治理模式研究56.中国民法典制定研究57.小产权房实证调查与法律对策研究58.民事主体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59.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60.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财产权利与利益保护问题研究61.意外事故人身伤害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62.侵权的法律对策研究63.两岸四地民法比较研究64.网络侵权研究65.继承法修改完善研究66.商法总则制度研究67.海商法修改研究68.金融稳定法律保障机制研究69.垄断行业改革法律问题研究70.政府特许专营法律制度研究71.中国资本市场法律制度研究72.房地产市场法律制度研究73.开发区法律制度研究74.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法律机制研究75.国家财政投入监管问题研究76.产业结构调整法律制度研究77.科技创新投入与激励法律制度研究78.反映市场基础作用的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研究79.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法律问题研究80.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制度研究81.特许经营权法律制度研究8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法律保障研究83.传媒(网络)与司法的关系研究84.公益诉讼制度研究85.司法改革与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研究86.刑事诉讼事实认定标准理论研究87.法律推理中的直觉和逻辑研究88.刑事证据审查规则与采信标准研究89.电子证据问题研究90.反腐案件证据制度研究91.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92.刑事犯罪被害人救济法律制度研究93.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研究94.版权保护与版权产业研究95.商标注册与商标使用研究96.专利许可合同研究97.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98.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研究99.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100.生态改善法律问题研究101.气候变化应对法制定研究102.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103.统筹城乡发展法律问题研究104.水资源法律问题研究105.稀有资源法律问题研究106.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107.就业促进法律机制研究108.慈善事业法律制度研究109.国际条约对国内影响的评估机制研究110.刑事司法协助法研究111.国际人权法新问题研究112.国际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研究113.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的制定研究114.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法律机制研究115.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116.双边投资协定核心条款研究117.WTO多哈回合谈判未决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118.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119.国外文化产业促进法研究120.社会公众信息获取保障的制度与法律问题研究外语类:1.英语与就业关系研究2.英语俚语与中文俗语研究3.英语习得研究4.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的研究5.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外语言对比研究6.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7.汉外词典编纂研究8.中国人和西方人话语方式比较研究对外汉语类:1.面向外国学生的计算机辅助汉语正音系统研究2.中国各地方言研究3.欧美学生汉语语法习得与认知专题研究4.对外汉语语法分级教学系统研究。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报告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个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提出的。

它高度概括了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要求。

本文仅就基本实现工业化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关于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和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十六大报告基于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客观分析和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的正确估量提出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我们已经为工业化奋斗了半个世纪,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

但是,对照国际经验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

突出表现在: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接近1 000美元;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2%;三次产业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同工业化国家相比明显不合理: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力的50%,而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指标: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汇率法换算为1998年美元,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 200~2 400美元,中期为2 400~4 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 800~9 000美元。

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富裕程度的综合指标,它和工业化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摘要:从我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和发展需要,历经了多个发展阶段,表达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

本文简述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同时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简析了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1 引言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到达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①为此,研究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2 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阶段1950~1978年〕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其标志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以“156项”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它是中国工业化的基石与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另一种是苏联模式,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

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但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一选择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

通过实行中央集权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抑制了消费,并以农补工、以轻补重,从而使我国从一个工业十分落后的农业国较快步入工业化国家行列,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发展突出地表现出以下特征:重工业优先。

基于我国东西省级区域的工业发展水平比较研究——以江苏省、贵州省为例

基于我国东西省级区域的工业发展水平比较研究——以江苏省、贵州省为例

【 卢 华 丽 : 中部 六省 新 型 工 业化 水 平 比 较研 究U . 经济 , 3 】 1 区域
2 0 , ( 3):2 3 07 3 3
《现 》0E旬 总1 ◇ 商代 2 7上 )6 场 化0 . 刊第期 1, 年( J 6
二兰 二 一
! 1 一 ! l ; 一 ( 3)
在 区 间[, 内 ,令 Y= ,Y : ,则 直线 方程 为 : O1 】 10 1
v = 一

!一 x ; l ( 4)
2— I
上述 ( 式 即 为隶 属 度 的计算 公式 。 4) 选取 《中国统 计 年鉴 2 0 》数 据 ,使 用 公式 ( 分 别计 算 两 09 4) 类数 据 的隶 属度 。
再分 别 利用 公式 ( 和 ( 计 算 两类指 标 的权重 。 1) 2) 最 后 ,利 用 加权 求和 公 式 ( 5)分 别 求 出国 有及 国 有控 股 工业
企 业 的综 合 实力 ,公 式如 下 :
l 0 5
, ∑J t ∑. B J f l ,=l == +
距 ,结论 同样 印证 了江 苏省 的工业 发展 水平 显 著高 于贵 州省 。 总 之 ,江 苏 省 与 贵 州 省 两 省 在 工 业 发 展 水 平 存 在 着较 大 的差 距 ,贵 州省 需要 努 力提 高 自身 的工 业水 平 ,既 要提 高各 项工 业经 济 要 素 的量 的指 标 ,还 要 注重 质 的提 高 。只有 这样 ,两者 之 间的 差距 才会逐 渐 缩小 。
垡 呈{垒 I垒 !l垒 !【垒 I j
排序 ⑥ 1④ l ② I⑩ }⑤ I ③ I⑦ }⑧ l ④ 分值 5 j 1 l 9 I 1 f 6 I 8 I 4 0 3 l7

2021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2021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2021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对外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研究(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1、xx省(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2、金砖X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实证)分析3、美(欧、日、韩)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实证)分析4、影响中国贸易条件诸因素的实证分析5、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比较分析6、中部地区低外贸依存度与开放经济发展探讨7、高外贸依存度态势下的我国(XX省)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探析8、XX省(市)外贸依存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9、经济与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一-基于外部需求减少的思考10、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探讨11、XX省(市)出口贸易増长方式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12、论对外贸易结构优化与经济结构转变的关系13、论对外贸易创新及对我国(XX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14、XX省(市)贸易优势与产业集群发展探讨15、论XX省(市)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分析16、论XX 省(市)对外贸易的包容性增长17、对我国(XX省)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贸易的思考18、对XX省(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思考19、低碳经济时代我国(XX省)外经贸发展研究20、新型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探讨21、XX省(市)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22、XX省(市)服务外包与服务业发展研究23、边境贸易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24、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艮族特色产业贸易发展研究25、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思考26、制造业出口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思考27、发展中大国(或中国)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28、发展中大国(或中国)贸易开放与经济波动:理29、发展中大国(或中国)贸易开放与收入分配论与实证30、发展中大国(或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31、发展中大国(或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波动:理论与实证32、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的内在关联一一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33、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一一基于发展中国家的实证检验34、中国服务贸易开放研究35、中国适度贸易开放研究36、美国金融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37、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38、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研究39、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对外贸易潜在影响研究40、XXX产业的本地市场化对FDI的挤出效应研究一一基TXXX理论41、基丁•投入产出法的XXX地区出口对GDP贡献度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42、出口商品开拓传统出口市场面临的问题及其策略分析43、出口商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面临的问题及其策略分析44、新兴工业化市场(某区域、某国)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分析43、经济危机背景下发达国家(某国)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分析46、人民币汇率波动对XX省(市)外贸(对外投资)的影响分析47、对外贸易中釆用人民币结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48、人民币汇率变化与贸易增长的关系探讨49、湖南省(某省、市)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50、某两省加工贸易发展(转型)比较分析51、加工贸易中贴牌生产的经济、技术效应分析52、延长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53、对外贸易中口主知识产权培育与保护研究54、XX省(市)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研究55、我国(XX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经济技术效应分析56、口主出口品牌培育及其出口产业升级研究57、出口企业国际专利申请与技术创新研究38、XX省(市)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探讨59、XX省(市)发展服务贸易的障碍与策略探讨60、某两国服务贸易发展比较研究61、国际服务外包的模式及发展探讨72、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互补关系研究73、国际奢侈品(某类产品)定价及其营销模式探讨74、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与中国铁矿石进口利益分析75、碳关税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潜在影响分析76、国际品牌(某品牌)的市场竞争与垄断探讨77、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贸易利益的影响分析78、农产品(某类产品)出口支持政策及其效应探讨79、关税减让对我国农产品进口((某类产品))的影响分析80、贸易增长模式转型背景下XX省(市)进口贸易发展探讨81、贸易增长模式转型背景下XX省(市)出口贸易发展探讨82、“一带一路”与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研究83、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潜在影响分析84、企业走出去战略对我国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8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产业“走出去”的机遇与路径探讨86、中国农业向某某国家“走出去”战略研究87、产业内贸易对我国XX产业(地区)口主创新能力的影响88、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我国(XX地区)贸易结构的调整89、中国XX产业(地区)对外贸易隐含碳研究90、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减排机制研究91、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比较研究92、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经济结构的潜在影响研究(二)对外贸易产业、产品发展93、(某两国)汽车产业(家电产业、计算机产业)内贸易发展分析94、(某两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发展分析95、(某两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贸易发展分析96、(某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分析97、(某两国)竞争性出口(进口)产业发展探讨98、(某两国)互补性出口(进口)产业发展探讨99、(某两国)贸易不平衡研究100、(某两国)贸易结构研究101、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与进口贸易结构研究102、我国工业制成品(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探讨103、XX省(市)岀口市场多元化探讨104、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的困境及其策略分析105、出口商品开拓金砖五国(某国)市场面临的问题及其策略分析106、出口商品开拓拉美市场面临的问题及其策略分析107、出口商品开拓东南亚市场面临的问题及其策略分析108中国XX产业(地区)对外贸易质量研处109、XXX产品内(产业内)贸易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110、中国与XXX 国(地区)XXX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111、金砖五国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测度及比较112、世界橄榄油(某类大宗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113、中国与XXX国(地区)XXX产业贸易增加值的测算及比较研究114、“金砖国家”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三)贸易壁垒、经济安全115、高新技术产业(某产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博弈分析116、农产品(某类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学分析117、环境壁垒对制造业(某产业)出口的影响分析118、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某类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119、SA8000对我国(某省、某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120、SA8000劳工标准对出口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分析121、知识产权保护与中美(中欧)双边贸易摩擦思考122、美国动用“337”条款的原因及出口企业的策略分析123、技术创新与出口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124、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知识产权壁垒比较分析125、新贸易壁垒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分析126、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与货物贸易壁垒的比较分析127、贸易依存度与经济安全分析128、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129、经济危机后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研究130、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分析131、我国石油贸易与经济安全分析132、我国外贸差额与贸易摩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新型工业化道路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型工业化道路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
工业化起点很低;任务还很重
▲三次产业结构演进指标 (库兹涅茨“一般模式”)
工业化起始阶段——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 的比重较低;由于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开始时市场 化已得到较大进展,以商业、服务业为基础的第三产 业的比重较高。
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下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 占最大比重。
1978 28.1 48.2 23.7 70.5 17.3
12.2
2000 15.9 50.9 33.2 50.0 22.5
27.5
2007 11.3 48.6 40.1 40.8 26.8 32.4
结论: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转换不平衡
●我国学者对工业化设计的综合指标体系
基本指标
前工业化 阶段
初期
工业化阶段 中期
●对我国工业化程度的判断
▲按人均GDP指标,相当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按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指标,相当于工业化中期后半段 ▲按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指标,相当于工业化后期前半段 ▲按人口城市化率指标,相当于工业化初期后半段 ▲按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相当于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
结论:我国总体上已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 阶段, 但其任务还比较繁重
后期
后工业化 阶段
1.人均GDP 2005年美元
745— 1490
1490— 2980
2980— 5960
5960— 11170以
11170

2.三次产业产 值结构
A>I
A>20%, A<20%, A<10%, A<10%,
且A<I
I >S
I >S
I <S
3.制造业增加 值占总商品 20%以下 增加值比重

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定量比较分析

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定量比较分析
过 程 ;李佐 军 ( 2 0 0 7 ) 认 为 , 新 型 工 业 化 的
“ 新 ” 主 要 是 相 对 于 先 行 工业 化 国家 所 走 过 的 工
力 资 源 状 况 的 指 标 :x , 一 研究 与试 验发 展 R & D
、 I 化 道 路 及 我 围 的 传 统 工 业 化 道 路 ;任 方 才
从查 阅的文 献来 看 ,学者们 的研 究 主要有 :陈 璐璇 ( 2 0 0 7 ) 、余 银 华 ( 2 0 0 7 )运用 主 成 分 分析 方 法 .对 我 国新 型T 业 化 的 区域 发 展 状 况 做 了 比较 分 析 ;朱 应 皋 、王 遐 见 ( 2 0 0 2 )以江苏省 为例 , 运 刚霍 夫 曼 定 理 、钱 纳 里 多 国模 型 以及 配 第 一 克
( 2 0 0 3 )对新 型 _ 1 业 化 的评 价指标 体 系进行探 索
时 ,认为 设 置 新 型 丁 业 化 的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既 要
反映 一 r业化 进 程 ,又 要 反 映 工 业 化 进 程 的 增 长 质
人员 ( 人) ,x 一工业 劳动生 产率 ( 元/ 人) ,
精 ;李 世英 、李 亚 ( 2 0 0 9 )把 新 型 T业 化 指 标 体 系分 为 一个 层 次 :最 高 层 、中 问层 和 基 础 层 ,采 取 综 合 毗 权 法 来 确 定 综 合 权 重 ,得 出 了陕 西 省 处
往相关极为密切 ,使 观测数据所反映 的信 息有重
叠 。 因此 ,希 望 找 到较 少 的 彼 此 之 间互 不 相 关 的
x。 一 城 镇 登 记 失业 率 ( %) 。
二 、研 究方 法
( 一 )因子分 析 因子 分 析是 从 多 个 变 量 中选 择 出 少 数 几 个 综 合 变量 的一 种 降维 多 元 统 计 方 法 ,以达 到数 据 简 化 的 目的 。 在分 析 处 理 多 变 量 问题 时 ,变 量 间往

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协同发展研究

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协同发展研究

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协同发展研究杜俊平【摘要】“Five Modernizations” refers to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new industrialization , urbanization , Informatization , greening. After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mechanism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of “Five Modernization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VAR model which studi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Five Modernizations”, the paper discovers that in the short run “Five Modernizations” mutually interact and promote each other, and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various size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Five Modernizations”development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one Modernizations”development on the whole. In the long run, “Five modernizations” shows positive interaction t rend each other.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at the “Five Modernizations”should be harmoniously developed.%“五化”是指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

西北五省区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分析

西北五省区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分析
维普资讯
■■■l
关注政府・O E N E省 区新 型 工 业 化 水 平
文/ 吴

瑾 吴 一丁
个本质特征 。科学技术可解决工业发 展中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
题, 是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 手段 。 它不仅 反映工业 发展质量 , 也反映工业发展潜力 , 工业经 济发展 的晕要基础 。 是 我们 以万人 科技活动人员数 、 & R D经费支出占 G P比重 、万人技术成果成 D 交额 、 万人 专利 申请授权数等四个指标进行考察。 4经济效益 。 . 新型 _业化强调要增强 工业增长 的经济效益和 L
72%的平 均水平 。 .3 从表 中可 以看 出 , 西北 五省 的

指 \ 标
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 科技水平综合指数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陕 肃 青 宁 新 西甘 海 夏 疆
8 l1 33 8 .6 69 3 .8 9O 9. 76 7 5 .6 39 8 .8 24 7 .3 05 8. 55 O 9 .2 45 3 .6 62 l8 8 O. 4 7. 42 7 8 .1 63 7 .1 67 8 . 5 .5 6 .9 86 O 6 9 53 7 . 4 .3 82 9 2 6 176 8 .1 1.8 3 9 1.6 5 9 138 O. 9
1 .工业 化发展状 况 。国际 上有三个 重要 的指标 ,即人均
加值率 =( 报告期工业增加值 一上期 业增 加值 ) 上期 工业 增 1 /
加值 。
5资源与环境状况 。 . 新型 工业化 的一个 “ 新特征 ” 是强 凋 就 资源 的合理利 用 , 境的保护和治 理 , 环 注重可持续 发展 。 经过 仔 细研究 ,我们选取单位能源实现工业 总产值指 标来 考察 资源的 利用情况 , 选取工业 “ 三废”排放达标 率和 一业 “ 三废 ” 合利 综

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比较

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比较

以上 ,而在工业化 中期的城市化率必须处 于 3% 0

6 % 之间 。 0
评 价工业 化结 构变动 的指标 反映在 工业化 进程 中。该 指标 主要 有 三项 :一是三 次产业 结构 。一般
认为 ,实现工业化 时,农业增加值 占 G P比重应 D
在2 0—1 % 以下 ,工业 比重 为 4 5 0—5 % 以上 ,服 0

般认 为 ,实现工 业化 时 ,农业 劳 动力 占全部从业
人数 的 比重 为 2 % 以下 ,工业 劳 动 力 比重 为 2 0 0— 3 %之 间 ,服务 业 比重 在 5 0 0—6 % 以上 。三 是城 0
充 分发 挥 ” 的基 本 特 征 和 要 求 ,反 映 出以 信 息 化 带 动工业 化发展 的要 求 。
第2 1卷第 6期 20 0 8年 1 1月
河南 商业 高等专 科学 校学报
Ju n lo n n B sn s olg o r a fHe a u iesC l e e
Vo. No 6 1 21 . NO . 0 8 V2 0
0印 ④嗣四g 爨囵
王 晗 霞
[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农业 就业 人数 占三次产 业全部 就业 人数 的 比重 。该 指标 是从农 村 劳动 力 的情 况 反 映农 村 这一 比重至少应降到 2 % 以下才符合实 0
现工业 化的要求 。三是 城镇 化率 ,即城镇 人 口占全 部 人 口的 比重 。根据 国际通 行 的划分标 准 ,工 业化 国家或 地 区城镇 人 口的 比重要 占全 部 人 口的 6 % 0
等 对 新 型 工 业 化进 程 的影 响 。 关 键 词 :新 型 工业 化 ;指 标 体 系 ;因 子 分析

广西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广西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广西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比较分析【摘要】运用Theil系数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及各经济区域的区内差异。

结合研究分析结果,广西各级政府为此应该采取相关对策建议,为加快广西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工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Theil系数一、引言近年来,在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背景下,广西各地区的工业发展不断加快,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效。

2012年,广西全区各地级市的工业增加值为5167.51亿元,较2011年的4745.88亿元增长了8.88%。

其中,柳州市的工业增加值为1055.69亿元,是广西各地区中数值最多的地级市;南宁市的工业增加值为706.11亿元,全区排名第2位;排在第3位的是桂林市,其工业增加值为585.55亿元。

此外,工业增加值高于200亿元的地级市有梧州市(479.88亿元)、玉林市(404.39亿元)、百色市(361.92亿元)、北海市(267.77亿元)、钦州市(237.24亿元)、贵港市(229.15亿元);而其它地级市的工业增加值均低于200亿元,这些地区分别是防城港市(197.64亿元)、来宾市(189.06亿元)、崇左市(184.06亿元)、贺州市(136.10亿元)和河池市(132.96亿元)。

可见,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数据包络法和计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地区工业发展差异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如:张二勋等(2000)、刘显全等(2002)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中国工业发展差异、重庆市区县工业发展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其工业经济发展差异情况,将各经济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

董毅(2010)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选取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工业利润总额、年度应交税金、企业单位数等投入产出指标,对安徽省地区间工业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

中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中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工业循环
经济发 展。


工业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 前对循环经济评价的研究侧重于指标体系的建立 ,实
证和应用处于探索阶段。国家环保局主持的国家科技攻关计 划项目 “ 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工业技术研究” 中的子课题 “ 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指标规划” ,提出从生态系统健康角度 来构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冯之 浚等提出了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来衡量区域
的产 业改造 ,依靠科技进步 建立工业循环经济体 系,完善推 动工业循环 经济发展 的政 策体 系。
[ 关键词 ]工业循环经济 ;指 标体 系 [ 中图分类号 ]F 2 . 447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9 1 ( 0 8 3 0 3—0 0 8— 34 2 0 )0 —0 4 4
1 构建工业循环 经济评价指标体 系的原 则 .
工业循环经济以 “ 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基本原 则 ( R原则) 3 ,以物质、能量的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 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紧密关联,在三个层次上即
企业内、企业间、国民经济层次实现循环。工业循环经济评 价指标体系是根据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目标所确定的一组相 互关联的评价指标,用来评价和比较并综合反映其发展水平。
理指标等方面,旨在度量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 目标和工 利用、废弃物的排放减量化及对环境影响无害化的状况和趋
作进展。石磊等在 “ 驱动力一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下,
设计度量包括状态、压力、驱动力、响应以及分离指标的指
标体系。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主持的 “ 循环经济评价指 标体系”课题组 20 06年初步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

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比较研究

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比较研究

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根据2009年统计数据,从量化的角度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对所选的经济指标做因子分析,得出三个意义较为明确的公共因子,从而得到各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质量状况,然后根据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对31个地区进行分类,并分析了各地区的差异及产生原因,可以为各地区制定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政策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一、引言在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之下,要求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发展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而地区作为国家的经济、政治、科学和教育文化的中心,它已经成为经济循环的主角,决定每个地区在激烈市场搏击中的地位、作用、未来的发展趋势的主导因素是它们各自拥有的经济发展水平。

但是,如何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特别是如何量化经济发展质量的总体水平,一直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构建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的方法来评价我国各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发展质量的总体水平,并分析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

二、指标体系的选取本文从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对资源能源消耗等几个方面来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同时考虑数据获取的可能性等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

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指标:1.城乡居民收入之比(x1)(倒数),它用来衡量地区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2.gdp增长率(x2),它是反映经济发展速度的指标。

3.人均gdp(x3),它用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4.第三产业所占比例(x4),它用来反映地区经济发达程度。

5.单位gdp能耗(x5)(倒数),它是一个环境与资源再利用指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衡量经济发展好的重要指标。

6.投资效益系数(x6),它是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的指标,用该指标来反映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宏观经济效果的变化趋势。

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发展战略的比较与思考

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发展战略的比较与思考

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发展战略的比较与思考摘要:与“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战略不同,“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没有将未来两地区在全国的地位进行明确,也没有阐释出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

因此,有必要剖析中部与西部地区在全国未来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揭示出其由于基础条件的差异引起的不同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地区发展战略,并通过比较两大战略引出全国地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中部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地区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大战略,不仅是为了振兴西部,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使东、中、西三大区域连成一体,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中部地区是我国的腹心地带和国脉所系。

就生产力与资源分布而论,中部地区兼有东西部之长,而且环境、资源、市场、区位和经济技术基础等各方面的条件配合较好。

相对西部来说,中部更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础和条件。

东部的人流、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向西推进的过程中,会有相当部分要流经中部,甚至在西进的过程中扎根于中部。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客观上也需要在我国东、西部之间有一个过渡带和传接带,这就使中部处于“承东启西”、“一肩挑两头”的战略位置。

一、中西部发展战略重点的比较(一)中部崛起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中部六省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8.9%,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依托中部的两湖平原(湖北的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黄淮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气象灾害能力差,中部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已成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薄弱区域。

气象灾害严重威胁中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构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并将其纳入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加大农村地区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的投入,加快重点农业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乡村自动气象(雨量)站以及土壤墒情监测站的建设;加强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对原有农业气象观测站任务进行适度调整,适当增加特色农业作物的观测。

新疆与东部发达省区、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相关分析与预测比较

新疆与东部发达省区、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相关分析与预测比较
的方 法初 步展 示了 18 年 至 20 年新疆 与东 98 04
东部、 中部省区未来的工业产 出和社会产 出发展
趋势 。 进而, 找出新疆在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与
其它地 区的不平衡 因素和差 距 , 为新疆新 型工业

部、 中部省区( 、 、 、 、 、 、 山东 江苏 浙江 北京 广东 湖北
( 方法 一)
表 5 —2 北京社会产出增加的参数估计 —1
具体的 H l r w ne 非季节平滑模型如下 o e-i tr t
M+ ^一 a + 6 l a = a , ( y + 1一 盘 ( 1一 一 ) ) 砚一 1 () 1 () 2
表 4 —3 —1
北京工业产出的参数估计
由于新疆的特 殊地理地缘环境及资源优 势, 使加快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支持 , 但由于新疆地处多民族的内陆荒漠区, 其多 方面 的负面影响 因素也 同时存在 , 这使得新疆与 全国及东部发达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着相当 大的差距。为了全面了解和认识新疆与全 国及东 部地区在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差距 , 我们通过选用
( 数据 来 源与 处理 二)
通过表 l2 3 、 、 对北京工业产 出增加的估计与 预测值的分析计算, 显示北京在工业行业 的发展 过程中 , 其结构转换趋势是以高新产业为主导 。 在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驱动下 , 新经济环境孵育 了依 据信息化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条件 , 使北京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得到迅猛的发展 。其工
= /a 一 a )+ ( 9 1 ( 1一 f b 1 1 , )一
() 3
注 :MS R E为平均标准误差, 一般来说, 数据本身越
大 ,MS R E就越 大 , 数据本身越小 ,MS R E就越小 。

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及对广州的实证研究

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及对广州的实证研究

5 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并举 .
新型工业 化是工业化 过程 与信 息化过
建新型工业 化的评价 指标体 系 。这些 不同 的方 面又 由若干 相对独立 的表征某一 侧面
发展状态 的指 标构成 。下 面我们 先看看 国 际上常用的指标 和方法 。
程互 动并进 的工业 化 。传 统 _ 业化过程 通 T
工业化进程进行 实证 分析 ,阐述 了 目前广 州市新型 工业化进 程所处
的阶段 以及在我 国大城 市中所处的 比较地位 .或 可为政府有 关部 门
科 学决策提供 参考依据 :
党的十六大 提 出了 “ 走新型工业 化 道路 ”的发展战略 ,为我 国未来 经济发 展指 明了方 向。不少学 者对新 型工业化
常 是先 实现 丁业 化 ,然 后再 推行 信 息化 ;
新型工业化 则是将传统路 径 中的工 业化任 务与信 息化任务结合 起来 ,通 过采取工业 化 过 程 与信 息 化 过 程 互 动 的并 行 发 展 方 针 ,实现与信 息化时代 的产 业技术水 平相 适应 的工业 化 ,以信 息化带动 工业化 ,以 工业 化促 进信 息化 ,从 而发 挥后 发优 势 , 实现生产力 的跨越式发展 。
/ … 。 ’ 。

丁业化道路 ,就意味着 通过提高经 济活动 过程 中的投 入产 出比 ,来实现工业 化的集
约增长。
出的一 条切合 中国实际 的工业 化道路 。一 般 说来 ,新 型工 业化 道路 的 基本要 求 是 ,
3 追 求环境 污染少 的绿色经济形态 . 过去 ,我们 以大量投入要 素来换取 经 济 的高速增长 ,这 必然带来 资源 的浪 费和 环 境的污染 。单纯 地追求 经济的 发展 而忽 略环境 的污染 ,一方 面会使环境 恶化 ,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且 因 为公共 因子反 映 了 同类 指标 的特 征 , 因而具 有较 强 的综合 解 释能力 ; 同时 , 指标 的权 重 由其对 综 合 各
评 价 的贡献率 决定 , 得权重 的确 定更 加 的客观 、 学 , 使 科 本文 的多 变量指 标 体 系很 适合 采 用 主成 分分 析 法
进 行数 据 的简 化 、 分组 。
十六 大报 告指 出 :实 现工 业 化 仍 然 是 我 国现 代 化 进 程 中艰 巨 的历 史 性 任 务 , 走 出 一 条 科 技 含 量 “ 要 高, 经济 效益 好 , 源 消耗 低 , 资 环境 污染 少 , 人力 资 源 得 到充 分 发 挥 的新 型 工业 化 路 子 。十 六大 提 出 的并 ” 正 在实施 的新 型 工业 化战 略对 于 我 国经济 综合 实 力 的提 升 , 对各 地 区经 济 的可 持续 发展 具 有 十 分重 要 的 意 义 。本 文 利用 多元 统计 分 析 中的 主成 分分析 和 聚 类分 析 方 法 , 3 对 1个 省 、 、 市 自治 区 的 新 型 工业 化 发 展 水平进 行 了综 合排 名 与分 类 , 以期对 我 国新 型 工业化 发 展 的整体 水平 有个 客 观 的评 价 。
二 、 地 区新 型 工业 化 的分 析 比较 各
使用பைடு நூலகம்S S P S软 件对 上述 1 指标 的数 据进 行 主 成 分分 析 多 元统 计 方 法 处 理 , 采 用较 少 的概 括 性 3个 即
公共因子来反映原本众多的观测变量所代表的信息, 从而达到既不丢失信息又起到降维作用 的 目的; 而
维普资讯
20 0 7年第 1 期
总第 11 0 期
福建行政学院福 建经 济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
N ・ ,0 7 o 1 20
junl f ua coi f d iirtnadFj n ntue f cn mc adMaae et Ge ea N ・ 0 ora 。 F jnSho 。 A mns ao n ua stt 。 Eoo i n ngm n i t i i I i s n rl o 1 1
我 国各地 区新 型工业化发展水平 的 比较研究
陈璐 璇
( 门大 学 经济学 院, 厦 福建 厦门 3 10 ) 60 5

要: 从新型工业化 的主要 指标 出发 , 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两种方法 ・ 应 对全国 3 个 地区 的 1
新型工业化水平进 行了全面 、 客观的 比较分析 , 根据各 自的 优势 与劣势 提出 了促 进各 地 区新型 工业 并 化均衡发展 的对策 。 关键词 : 新型工业化 } 发展 } 指标 体系 } 分析 中圈分类 号 : 4 4 F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8 8 X(0 7 0 —0 7 0 1 0 —54 2 0 ) 1 0 7— 6
收 稿 日期 :2 0 0 6—0 9—2 8
作者简介:陈肆琏( 9 7一 . , 1 6 )女 浙江永嘉人 , 厦门大学硕 士研 究生。 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 师。 福
・ 7 ・ 7
维普资讯
成 本 费用利 润率 ;5环 境与 资源再 利 用指 标 : O () X1 =污染 治 理项 目本年 完成 投 资 ; l 三废 ” 合 利用 Xl =“ 综 产 品产值 占工 业增 加值 的 比重 ;6人 力资 源指标 : 2 () X1 一城 镇 单位 每 万 人拥 有专 业 技术 人 员 数 ;7 生 产 () 效率 指标 : 3 X1 =劳 动生 产率 。


新 型 王业 化 综 合 评 价指 标 体 系 的构 建
新 型 工业化 综 合评 价指 标 体 系 的 构 建 既 要 考虑 到利 用 发 达 国常 用 的一 些 标 准 , 与 国 际标 准 的 衔 即 接 、 其他 国家 的横 向 比较 ; 与 又要 考 虑到 指标 体 系应 简 单 明 了 , 标数 据 便 于收 集 整 理 , 于 进 行 经 常 性 指 便 动 态监测 、 向比较 ; 纵 同时更 要反 映 中国 新型 工业 化 的 后 发优 势 , 科 技含 量 高 , 济 效 益好 , 源 消 耗 即“ 经 资 低 , 境污 染少 , 力资 源得 到充 分 发挥 ” 环 人 的特点 。笔 者 以全 国 3 省 、 、 1个 市 自治 区为样 本 , 合 数 据 的 可 结 查 找性 , 建 了新 型工业 化 发展 水平 的综 合评 价 指标 体 系 , 体 系 分 为七 个 层 次 , 1 构 该 共 3个 指 标 :1 工 业 () 化进 程指 标 : 一人均 GD X =非农产 业 就业 人数 占全部就 业 人数 比重 ; =城 镇 化 率 ;2 结 构 变 动 X1 P; 2 X3 () 指标 : 4 X 一非 农产 业增 加 值 占 GD 比重 ; =恩 格 尔 系数 ;3 科 技 教 育 发 展 指 标 : 6 P X5= = () x 一R&D 经 费 占 C DP的 比重 ; =信息 从业 人 员 占全部 从业 人 员 比重 ;4 经 济效 益指 标 : =总 资 产 贡献 率 ; =工 业 X7 () X8; = X9
由于五个 公共 因子 的 累计贡献 率 为 9 . 7 > 8 , 以反 映 出 原指 标 的绝 大 部 分信 息 。因 此 , 文 就 O 4 5 可 本
1 主成分分析 。利用 S S 统计软件对上述 1 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处理 , . PS 3 得到表现各 因子特征值的
碎 石 图( 图 1 。通 过分析 碎 石 图可 以发现 , 五 个 因子 的特征值 较 大 , 第 六个点 开始 特 征值 远 小 于 1 见 ) 前 从
并变 化平 稳 , 因此提 取前 五个 因子 较 为合 适 , 到 各公 共 因子 的 特征 值 、 得 贡献 率 和 累计 贡献 率 ( 见表 1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