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真细菌和真核生物融合特征的古生菌转录系统
天津科技大学 804 微生物 名词解释
1、微生物---:指绝大多数凭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或看清,以及少数能直接通过肉眼看见的单细胞,多细胞,和无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总称2、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3、原生质体--:指革兰氏阳性菌经过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形成细胞壁缺失后剩下的以细胞膜包裹着的部分称为原生质体4、L-型细菌:--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型稳定的一类缺壁细菌5、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链型的碱溶性蛋白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6、菌落:--由单个或少量同种微生物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繁殖出来的,有一定形态和构造,肉眼可见的子细胞集团。
7、周质空间:--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革兰氏阴性(主要),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存在一连续空间。
8、异形胞--:位于丝状生长蓝细菌细胞链的中间或末端,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来的形大,壁厚,专司固氮功能的细胞。
9、静息孢子---:一种特化细胞,壁厚,色深,与异形胞相似,着生在菌丝的中间或末端,抵抗干旱或冷冻的休眠孢。
10、糖被---:一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质状物质,其组成成分一般为多糖,因此称糖被。
11、假丝酵母--:酵母菌子细胞连在一起称为链状,称为假丝酵母12、假菌丝---:藕节状细胞串,即细胞间连接处面积小于细胞直径13、真菌丝--:竹节状细胞串,即细胞间连接处面积与细胞直径一致14、小菌落--:酵母菌受理化因素刺激或自发突变导致线粒体丢失或功能丧失,在固体培养基上由于能量代谢受阻而生长缓慢,形成的菌落较小,习惯上将这种呼吸缺陷性的菌株形成的菌落称为小菌落。
15、假酵母--:酵母菌中尚未发现其有性阶段的被称为假酵母16、厚横孢子--:一些霉菌在不良环境条件下,菌丝中经常出现不规则的肥大菌丝细胞,菌丝中的原生质收缩,变圆,外面形成一层厚壁,以抵抗不良环境,表面一般具有刺或瘤状突起,这种结构称为厚横孢子17、---效价(又名病毒滴度):指每毫升样品中含有的侵染性病毒粒子的数量18、--一步生长曲线: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滴度为纵坐标,绘制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19---、潜伏期:指从噬菌体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到自带噬菌体释放所需的最短时间20---、裂解量:指每个受侵染的细胞所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数目21---、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生长复制并引起宿主细胞迅速裂解的噬菌体。
某理工大学《微生物学教程》考试试卷(3899)
某理工大学《微生物学教程》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230分,每题5分)1. 微生物有极广的碳源谱,它不论对整个微生物界整体或对个别微生物种来说,都是一致的。
()答案:错误解析:碳源谱是把所有微生物当作一整体时其可利用的碳源范围,而不是针对某个别微生物种。
2. 当今研究表明:所有的细菌都是肉眼看不见的。
()答案:错误解析:费氏刺尾鱼菌的细胞长度可以达到200~500μm,是肉眼可见的大型细菌。
3. 转座子可自主复制,因此在不同细胞间传递时不需要载体。
()答案:错误解析:转座子在细胞内可进行自主复制,但在不同细胞间传递时也需要载体。
4. 呼吸链中的细胞色素系统只能传递电子而不能传递质子。
()答案:正确解析:呼吸链中的细胞色素系统能传递电子,不能传递质子。
5. 在补体结合试验中,指示系统中的溶血素实为一红细胞的特异抗体。
()答案:正确解析:补体结合试验中指示系统包括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其中溶血素是绵羊红细胞的特异抗体。
6. 以明胶作凝固剂的固体培养基中,明胶的含量在2左右。
()答案:错误解析:以明胶作凝固剂的固体培养基中,明胶的含量在5~12,以琼脂作凝固剂的固体培养基中,琼脂的含量在1~2。
7. 在对厌氧菌进行液体培养时,常在培养基中加入铁屑或铁丝等成分,借以保证它们对无机元素的需要。
()答案:错误解析:在对厌氧菌进行液体培养时,常在培养基中加入铁屑或铁丝等成分是作为还原剂。
8. 环丝氨酸和青霉素抑制肽聚糖生物合成的机制,都属于代谢类似物对酶的活性中心发生竞争性抑制作用这一类。
()答案:正确解析:环丝氨酸和青霉素抑制肽聚糖的生物合成是因为代谢类似物对酶的活性中心发生了竞争性抑制。
9. 利用E花结试验(E玫瑰花环试验)就可方便地检测外周血中T 细胞的数目及其比例。
微生物真题名词解释答案
微生物名词解释:1,(00,02,04,06)菌根:指一些真菌和植物根以互惠方式建立起来的共生体,可以促进磷,氮和其他矿物质的吸收,包括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
2,(00,02,04,06)根际效应:生活在根圈中的微生物,在数量,种类和活性上都有明显不同,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根圈效应)。
3,(99,02,04,06)Kock法则: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4,(99,02,04,06)溶源性:感染细胞后噬菌体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子代噬菌体产生的现象。
5,(04,06)基因文库:是某种特定的生物所含有的能够包含所以基因的足够数目的克隆的集合。
6,(04,06)营养缺陷型: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物的突变型,只有从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才能生长。
7,(04,06)稳定生长期:微生物通过对数生长期后,生长速度降低至零的时期,稳定期的微生物数量最大并维持稳定。
8,(01,05,07)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曲线。
9,(01,03,05)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长,但比有性生长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种生物的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且不经过减数分裂的方式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10,(04,05,07)抗生素:是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上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或杀死微生物的化合物。
11,(05,07)氨化作用:有机氮化合物转化成氨(铵)的生化过程。
12,(05,07)聚-β-羟丁酸:存在于某些细菌细胞质内的颗粒状的内含物,有许多羟基丁酸聚合而成,具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渗透压的作用。
13,(01,07)古生菌:是一个在进化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
14,(04,06)同步生长: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方式。
某理工大学《微生物学教程》考试试卷(3857)
某理工大学《微生物学教程》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230分,每题5分)1. 使用手提灭菌锅灭菌后,为了尽快排除锅内蒸汽,可直接打开排气阀排气。
()答案:错误解析:使用手提灭菌锅灭菌后,要等到灭菌锅内的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打开盖子。
2. DNA病毒以双链为多,而RNA病毒以单链为多。
()答案:正确解析:多数病毒的核酸都是双链DNA或单链RNA。
3. 细菌和真菌的鞭毛都是以旋转方式来推动细胞运动的。
()答案:错误解析:细菌的鞭毛是通过“旋转”方式而推动细胞运动的,而真菌的鞭毛则是以挥鞭式来推动细胞运动。
4. 只有能利用无机氮化物合成氨基酸的微生物,才属于氨基酸自养微生物。
()答案:错误解析:氨基酸自养微生物是指不需要利用氨基酸做氮源,能把尿素、铵盐、硝酸盐、甚至氮气等简单氮源自行合成所需要的一切氨基酸的微生物。
5. 大肠杆菌噬菌体靠尾部的溶菌酶溶解寄主细胞壁后靠尾鞘收缩将DNA注入寄主细胞。
()答案:正确解析:大肠杆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时,其尾丝收缩,尾鞘长度减少,利用溶菌酶溶解细胞壁后通过尾管将噬菌体核酸注入宿主细胞内。
6. 病原菌感染其宿主后,有时可与宿主长期共存而不使发生传染病,但此宿主却成了危险的传染源。
()答案:正确解析:若寄生物在宿主体内长期维持潜伏状态或亚临床的感染状态,则不致发生传染病,但宿主此时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7. 病毒具有感染性,且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故所有病毒的基因组核酸都是感染性核酸。
()答案:错误解析:拟病毒、卫星病毒基因组核酸缺陷,其复制必须依赖辅助病毒的协助,故其核酸单独注入宿主细胞不会引起感染。
8. 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细胞生物,但就某一种病毒而言,它仅能感染一定种类的微生物、植物或动物。
食品微生物第一,二章复习题
第一、二章部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种类众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食品:可供人类食用和饮用的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烟草或只作药品用的物质。
3.原核细胞: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
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明显可见的细胞核,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4.古细菌:一类特殊细菌,在系统发育上既不属真核生物,也不属原核生物。
它们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无细胞核及细胞器),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还具有它们独有的一些特征(如细胞壁的组成,膜脂质的类型)。
因之有人认为古细菌代表由一共同祖先传来的第三界生物(古细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它们包括酸性嗜热菌,极端嗜盐菌及甲烷微生物。
可能代表了活细胞的某些最早期的形式。
5.真细菌:除古细菌以外的所有细菌均称为真细菌。
最初用于表示"真"细菌的名词主要是为了与其他细菌相区别。
6.真核细胞:构成真核生物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具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有明显的细胞核、核膜、核仁和核基质; 遗传信息量大,并且有特化的膜相结构。
真核细胞的种类繁多,既包括大量的单细胞生物和原生生物(如原生动物和一些藻类细胞),又包括全部的多细胞生物(一切动植物)的细胞。
7.烈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菌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噬菌体,并通过裂解细菌细胞而释放出来的噬菌体。
8.朊病毒:是一种很小的、具侵染性并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的蛋白质颗粒。
9.感受态:是指细胞能从环境中接受转化因子的这一生理状态。
10.溶源性细菌:噬菌体与细菌共存的特性称为溶原性,被侵染的细菌被称作溶源性细菌。
11.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胞外分泌出厚度不定的胶粘状物质包被于细胞壁的外表,形成较厚的和具有一定外形的膜,此称为荚膜。
12.质粒:一般指存在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细胞中,独立于染色体以外,能进行自我复制的遗传因子。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的分类.txt∞-一人行,必会发情二人行,必会激情三人行,必有奸情就不会被珍惜。
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三域学说的建立(1)古细菌原界(Archaebacteria) ,包括产甲烷细菌,极端嗜盐菌和嗜热嗜酸菌;(2)真细菌原界(Eubacteria) ,包括蓝细菌和各种除古细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3)真核生物原界(Eucaryotes),包括原生生物,真菌,动物和植物.2,微生物分类学经典分类学:按微生物表型分类微生物系统学:按亲缘关系和进化规律分类发展表型特征:形态学,生理生化学,生态学等,推断微生物的系统发育.表型特征结合分子水平上比较微生物的基因型特征(如16S rRNA)探讨微生物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微生物分类学的三个任务:分类,鉴定及命名☆分类是根据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微生物归入不同的分类类群.☆鉴定是确定一个新的分离物属于已经确认的分类单元的过程.☆命名是根据国际命名法规给微生物分类单元以科学的名称.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每一分类单位之后可有亚门,亚纲,亚目,亚科...种(species):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菌株的总称.菌株(strain): 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起源于共同祖先并保持祖先特性的一组纯种后代菌群).因此,一种微生物的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菌株强调的是遗传型纯的谱系.例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两个菌株:Escherichia coli B 和Escherichia coli K12★菌株的表示法:★种是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菌株是实际上应用的基本单位,因为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在产酶上种类或代谢物产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别!亚种(subspecies)或变种(variety):为种内的再分类.当某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形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亚种.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从1976年后,不在使用变种一词.通常把实验室中所获得的变异型菌株,称之为亚种.如:E.coli k12(野生型)是不需要特殊aa的,而实验室变异后,可从k12获得某aa的缺陷型,此即称为E.coli k12的亚种.型(form):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内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例如:按抗原特征的差异分为不同的血清型;学名—是微生物的科学名称,它是按照有关微生物分类国际委员会拟定的法则命名的.学名由拉丁词,或拉丁化的外来词组成.学名的命名有双名法和三名法两种.①双名法:学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现定名人+定名年份属名:拉丁文的名词或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单数,首字母大写,表示微生物的主要特征,由微生物构造,形状或由科学家命名.种名:拉丁文形容词,字首小写,为微生物次要特征,如微生物色素,形状,来源或科学家姓名等.4,微生物的命名必要,用斜体表示可省略,用正体字微生物的名字有俗名和学名两种.如: 红色面包霉———粗糙脉孢霉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例:大肠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 coli (Migula)Castellani et Chalmers 1919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Rosenbach 1884◆当泛指某一属微生物,而不特指该属中某一种(或未定种名)时,可在属名后加sp.或ssp.(分别代表species 缩写的单数和复数形式)例如:Saccharomyces sp.表示酵母菌属中的一个种.◆菌株名称——在种名后面自行加上数字,地名或符号等,如: Bacillus subtilis AS1.389 AS=Academia SinicaBacillus subtilis BF7658 BF=北纺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ATCC824 丙酮丁醇梭菌ATCC=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美国模式菌种保藏中心◆当文章中前面已出现过某学名时,后面的可将其属名缩写成1~3个字母.如:Escherichia coli 可缩写成 E.coliStaphylococcus aureus可缩写成 S. aureus②三名法:用于对亚种的命名,这时在属和种名后加写一个subsp.,然后再附上亚种名称(斜排体). 如: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galleria苏云金芽孢杆菌腊螟亚种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少量的化石资料,行为习性,等等表型特征:5, 进化指征的选择:b)形态特征在不同类群中进化速度差异很大,仅根据形态推断进化关系往往不准确;缺点:a)由于微生物可利用的形态特征少,很难把所有生物放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比较;蛋白质,RNA和DNA序列进化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进化速率相对恒定,也就是说,分子序列进化的改变量(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换数或替换百分率)与分子进化的时间成正比.生物大分子作为进化标尺依据a)在两群生物中,如果同一种分子的序列差异很大时,------------进化距离远,进化过程中很早就分支了.b)如果两群生物同一来源的大分子的序列基本相同,------------处在同一进化水平上.大量的资料表明:功能重要的大分子,或者大分子中功能重要的区域,比功能不重要的分子或分子区域进化变化速度低.RNA作为进化的指征16S rRNA被普遍公认为是一把好的谱系分析的"分子尺":1)rRNA具有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2)在16SrRNA分子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区域,又有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因而它适用于进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3)16SrRNA分子量大小适中,便于序列分析;4)rRNA在细胞中含量大(约占细胞中RNA的90%),也易于提取;5)16SrRNA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真核生物中其同源分子是18SrRNA).因此它可以作为测量各类生物进化的工具.Eubacteria(真细菌界)Archaebacteria(古细菌界)Eukarya(真核生物界)Carl Woese利用16SrRNA建立分子进化树微生物(病毒)古生菌(Archaea)细菌(Bacteria)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非细胞型细胞型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Eukarya)古生菌在进化谱系上与真细菌及真核生物相互并列,且与后者关系更近,而其细胞构造却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于原核生物.6,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形态学特征,生理学特征,生态学特征6.1 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运动性,特殊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等等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a)易于观察和比较,尤其是真核微生物和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细菌;b)许多形态学特征依赖于多基因的表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微生物的酶和调节蛋白质的本质和活性直接相关;代谢产物等营养类型;与氧的关系;对温度的适应性;对pH的适应性;对渗透压的适应性;酶及蛋白质都是基因产物;对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也是对微生物基因组的间接比较;测定生理生化特征比直接分析基因组要容易得多;常借助特异性的血清学反应来确定未知菌种,亚种或菌株.★生态特性包括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与其他生物有否寄生或共生关系, 宿主种类及与宿主关系, 有性生殖情况, 生活史等.★血清学反应6.2 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特点:与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不同,对DNA的碱基组成的比较和进行核酸分子杂交是直接比较不同微生物之间基因组的差异,因此结果更加可信.(1) DNA的碱基组成(G+Cmol%)DNA碱基因组成是各种生物一个稳定的特征,即使个别基因突变,碱基组成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分类学上,用G+C占全部碱基的克分子百分数(G+Cmol%)来表示各类生物的DNA碱基因组成特征.◆每个生物种都有特定的GC%范围,因此后者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指标.细菌的GC%范围为25--75%,变化范围最大,因此更适合于细菌的分类鉴定.◆GC%测定主要用于对表型特征难区分的细菌作出鉴定,并可检验表型特征分类的合理性,从分子水平上判断物种的亲缘关系.使用原则:G+C含量的比较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否定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碱基组成,亲缘关系近的生物,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G+C含量,若不同生物之间G+C含量差别大表明它们关系远.但具有相似G+C含量的生物并不一定表明它们之间具有近的亲缘关系.同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G+C含量差别应在4~5%以下;同属不同种的差别应低于10~15%;G+C 含量已经作为建立新的微生物分类单元的一项基本特征,它对于种,属甚至科的分类鉴定有重要意义.若二个在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方面及其相似的菌株,如果其G+C含量的差别大于5%,则肯定不是同一个种,大于15%则肯定不是同一个属.在疑难菌株鉴定,新种命名,建立一个新的分类单位时,G+C含量是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鉴定指标.其分类学意义主要是作为建立新分类单元的一项基本特征和把那些G+C含量差别大的种类排除出某一分类单元.G+C含量的比较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否定(2) 核酸的分子杂交不同生物DNA碱基排列顺序的异同直接反映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碱基排列顺序差异越小,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反之亦然.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间接比较不同微生物DNA碱基排列顺序的相似性a)DNA-DNA杂交;(亲缘关系相对近的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b)DNA-rRNA杂交;(亲缘关系相对远的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c)核酸探针;(利用特异性的探针,用于细菌等的快速鉴定)(3) 16SrRNA或18SrRNA的核酸序列分析16SrRNA被普遍公认为是一把好的谱系分析的"分子尺":16SrRNA的序列高度保守,可精确指示细菌之间的亲缘关系16SrRNA的大小为1500bp左右,所含信息能反映生物界进化关系,易操作,适用于各级分类单元目前常用的是建立在PCR技术基础上的16SrRNA基因的直接测序法,方便快捷.《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细菌学教授伯杰(D.Bergey)(1860-1937)1957年第七版后,由于越来越广泛地吸收了国际上细菌分类学家参加编写(如1974年第八版,撰稿人多达130多位,涉及15个国家;现行版本撰稿人多达300多人,涉及近20个国家),所以它的近代版本反映了出版年代细菌分类学的最新成果,因而逐渐确立了在国际上对细菌进行全面分类的权威地位.7.1 细菌分类系统7,微生物分类系统《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伯杰氏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鉴定的最重要依据,其特点是描述非常详细,包括对细菌各个属种的特征及进行鉴定所需做的实验的具体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期)7.2 真菌分类系统真菌界分类系统很多,各国采用不同的系统,比较混乱.近年来为较多人接受的是Ainsworth 的纲要.俗名—common name简洁易懂,方便记忆,但涵义往往不够准确,还有适用范围和地区性的限制.命名—scientific name菌种的科学名称.菌种的学名是按照《国际细菌命名法规》命名的国际学术界公认,并通用的名称.命名原则:学名=属名+种的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和鲜明定名年份规定与常识:属名应大写首字母,单数,可以组合外而成.种的加词代表一个种的次要特征,首字小写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类单元与其他生物的分类一样,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种(species)。
古生菌
六、甲烷火菌纲 七、热球菌纲 八、 热 原 体 纲
古生菌的分布
一、古生菌的分布相当广泛,存在的环境包 括湖泊、开放大洋、热泉以及沉积物等极端 环境,土壤中还有大量的古生菌。并且含量远 比早先科学家预想的要多得多.如: Karner 等人通过对太平洋海水中 古菌含量的测定和估算, 预计古菌占现代海洋中 原核生物的1/ 3 。
古生菌的生存环境及生活
一、生存环境
最先发现的喜好高温的古生菌来自美国黄石公园。 古生菌的生活环境常常是极端环境,即普通常见的生物是很 难生存的高温、强酸强碱或盐浓度很高的环境中。例如温度 超过100℃的深海地表的裂缝处、温泉、以及极端酸性或碱 性的水中。它们还存在于牛、白蚁和海洋生物的体内并且在 那里产生甲烷。它们生长在没有氧气的海底淤泥中,甚至生 长在沉积在地下的石油中。某些古菌在晒盐场上的盐结晶里 生存。很多产甲烷的古菌生存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如反刍动 物、白蚁或者人类。 古菌通常对其它生物无害,且未知有致病古菌。
古生菌的遗传
一、与细菌相同之处
古生菌是原核生物,像细菌一样,没有核膜,它们 的DNA也以环状形式存在。
二、不同之处
生物分类——三域六界
生物分类——三域六界生物分类——三域六界三域称为细菌域(Bacteria)﹑古生菌域(Archaea)和真核生物域(Eukarya).六界分类系统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再加病毒界即六界系统三大主干:植物、动物、微生物.植物界(Plantae)生物的一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其所需要的食物的多细胞生物的总称。
在不同的生物分界系统中,植物的概念及其所包括的类群也不一样,如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界时,植物界包括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在五界(六界即是在五界的基础上把病毒单立为一界的学术理论)的系统中,植物界仅包括多细胞的光合自养的类群,而菌类、地衣和单细胞藻类以及原核的蓝藻则不包括在内。
植物界和其他生物类群的主要区别是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可以制造有机物。
此外,它们绝大多数是固定生活在某一环境,不能自由运动(少部分低等藻类例外),细胞具细胞壁;细胞具全能性,即由1个植物细胞可培养成1个植物体等。
植物覆盖着地球陆地表面的大多部分,并且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也是如此。
它们的大小、寿命差异很大,从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藻类到海洋中的巨藻和陆地上庞大的、寿过几千年的"世界爷"(北美红杉)都是植物。
植物在自然界生物圈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中几乎都是唯一的初级生产者。
植物和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动物界(Animalia)生物的一界,该界成员均属真核生物,包括一般能自由运动、以(复杂有机物质合成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食的所有生物。
动物界作为动物分类中最高级的阶元,已发现的共35门70余纲约350目,150多万种。
分布于地球上所有海洋、陆地,包括山地、草原、沙漠、森林、农田、水域以及两极在内的各种生境,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分类动物学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身体内部构造、胚胎发育的特点、生理习性、生活的地理环境等特点,将特点相同或相似的动物归为同一类,有脊索动物和无脊索动物两大类。
古生菌的生理生态特点
古生菌的生理生态特点董怡萱(食品科学与工程2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摘要:很多古菌是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
一些生存在极高的温度(经常100℃以上)下,比如间歇泉或者海底黑烟囱中。
还有的生存在很冷的环境或者高盐、强酸或强碱性的水中。
然而也有些古菌是嗜中性的,能够在沼泽、废水和土壤中被发现。
很多产甲烷的古菌生存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如反刍动物、白蚁或者人类。
古菌通常对其它生物无害,且未知有致病古菌。
关键词:古生菌、微生物、极端环境Ancient lives the fungus the physiological ecology characteristicDong Yixuan(The 2th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Abstract:Many Archaea are the survival in the extreme environment. Some survivals in extremely high temperature (frequently 100℃above), for instance geyser or in seabed black chimney. Also some survivals in very cold environment or Gao Yan, strong acid or in alkalinity water. However also some Archaea are neutrophil, can in the bog, the waste water and the soil was discovered. Very prolificacy methane Archaea survival in animal's digestive tract, like ruminant, termite or humanity. The Archaea is usually harmless to other living thing, and unknown has the pathogenesis Archaea.Key words:Ancient lives the fungus, the microorganism, the extreme environment1977年,Carl Woese以16S和18S rRNA的寡核苷酸序列比较为依据,提出的独立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生命的第三种形式。
微生物学思考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方案。
第十一章
复习题 1.简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简述碳在生物圈中的总体循环。 3.详述微生物参与的氮循环。 4.简述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5.比较陆生、水生及大气生境中微生物在生态分布、存在状态、生理活性等方面的异同点。 6.简述嗜热微生物的生境及其生态分布。 7.简述嗜冷微生物的生境及其生态分布。 8.简述嗜酸微生物的生境及其生态分布。 9.简述嗜碱微生物的生境及其生态分布。 10.简述嗜盐微生物的生境及其生态分布。 11.举例说明微生物与动物的互惠共生关系。 12.以根际、菌根和根瘤说明微生物和植物根的互惠共生关系。 13.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说明人类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 14.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微生物具有降解环境污染物的巨大潜力? 15.微生物降解环境污染物是降解自然有机物能力的扩展和延伸,这样说的道理何在? 16.在污染介质的微生物处理中我们主要利用微生物的哪些生理功能,这些利用是如何实现的? 17.生物修复中的强化措施有哪些? 18.为什么说生物强化可以在生物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八章
复习题 1.从遗传学角度谈谈你对朊病毒的理解和看法。 2.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执行中,为什么要进行以微生物为主体的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哪几种生物分 别是已完成全基因组侧序的第一个独立生活的生物?第一个真核生物?第一个自养生活的生物? 3.在细菌细胞中,均以环状形式存在的染色体 DNA 和质粒 DNA,在质粒提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 质粒的检测和分离有什么利用价值? 4.请说明下列两株不同遗传表型的大肠杆菌是否都是营养缺陷型?并作解释。E. coli(his 一)和 E. coli (lac 一)。 5.根据你所学的关于诱发突变的知识,你认为能否找到一种仅对某一基因具有特异性诱变作用的理化诱变剂? 为什么? 6.DNA 链上发生的损伤是否一定发生遗传表型的改变?为什么? 7.根据突变的光复活修复作用原理,你认为在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时,应注意什么?为了使被诱变的细胞能均 匀地受到紫外线照射,你将如何做?
微生物学周德庆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是个体微小(<10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2.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
3.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4.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5.细菌:狭义的细菌是指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广义的细菌则是指所有的原核生物。
6.缺壁细菌:指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细菌。
包括原生质体、球状体、 L 型细菌和支原体。
7.原生质体: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去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细胞。
一般由 G+形成。
8.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粒子对敏感菌宿主细胞的侵染和裂解,而在菌苔上形成具有一定大小、形状、边缘的透明圈,称为噬菌斑。
9.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10.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11.革兰氏染色法:各种细菌经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能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最终染成紫色,称革兰氏阳性细菌G+,另一类被染成红色,称革兰氏阴性菌G—。
12.(细菌)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13.肽聚糖:又称黏肽、胞壁质或黏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14.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广西大学《880微生物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2.连续培养 3.反义RNA 4.互生 5.微生物冶金 五、问答题。(85分) 1.试述微生物的分支合成途径调节及.以T4噬菌体为例,阐述病毒复制周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过程如何? 4.阐述革兰式染色的主要步骤,所用染料,两种染色结果,染色机制和关键步骤。 5.阐述微生物发酵的基本过程。 6.某突变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而添加百分之一的碱水解酵母核酸后,该菌能生 长.请设计一实验方案进一步确定该菌株的生长必需物。
8.真细菌的主要类型:①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⑤_____;⑥_____。
9.根据固定化微生物的酶或细胞的主要机理,一般把固定化分为下列几种类型:①_____; 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⑤_____。
10.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有:①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⑤_____; ⑥_____。
①无机物
②有机物
③0;
④皿
民接种环常用的灭菌方法是.
①火焰灭菌
②干热灭菌
③高压蒸汽爽菌
④间歇灭阙
6、 已知DNA的城基序列为CATCATCAT,叶么类型的突变可便其突变为;CTCATCAT
①颠换 ②转换
③缺失
④插入
7、 以下属于碳源的物质是 .
①原素
②淀粉
③氯拢
④硝酸钾
B、微生物分批培养时,在迟缓期
3.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根据物质运输的过程的特点可分:①_____;②______; ③______;④_____。
4.微生物的共同特点是:①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⑤_____;⑥_____; ⑦_____。
5.外源DNA倒入原核细胞的方式有:①_____;②______。
微生物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复习题一、选择题1、微生物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它们的大小一般小于 CA、1cmB、1mmC、D、1μm2、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寻找重要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其原因主要是 CA、显微镜的应用B、消毒灭菌术的建立C、微生物纯种分离技术的成功D、纯种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创立3、人类已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是 CA、麻疹B、脊髓灰质炎C、天花D、水痘4、微生物五大共性的基础是 A ;A、体积小,面积大B、吸收多,转化快C、生长旺,繁殖快D、适应强,易变异E、分布广,种类多5、在以下四大类微生物中,只含DNA或RNA一种核酸的是 D ;A、真菌B、真细菌C、古生菌D、病毒6、土壤中三大类群体微生物以数量排序为 AA、细菌>放线菌>真菌B、细菌>真菌>放线菌C、放线菌>细菌>真菌D、真菌>细菌>放线菌7、在以下六类微生物中,细胞壁不含肽聚糖的是 C ;A、真细菌B、放线菌C、古生菌D、蓝细菌E、支原体F、立克次氏体8、在G+细菌细胞壁中缺乏的化学成分是 DA、肽聚糖B、磷壁酸C、类脂质D、蛋白质9、在G-细菌细胞壁中缺乏的化学成分是 BA、肽聚糖B、磷壁酸C、类脂质D、蛋白质10、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 CA.结晶紫初染B.碘液媒染C.酒精脱色D.蕃红复染11、多数霉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 BA、纤维素B、几丁质C、肽聚糖D、葡聚糖和甘露聚糖12、下列微生物能通过细菌滤器的是 CA、细菌B、酵母菌C、病毒D、霉菌13、在放线菌发育过程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的为 AA、基质菌丝B、气生菌丝C、孢子丝D、孢子14、分生孢子头呈扫帚状的霉菌是 CA. 毛霉B. 根霉C. 青霉D. 曲霉15、用溶菌酶水解G-细菌的细胞壁通常可获得一种称为 D 的缺壁细菌;A、支原体B、L型细菌C、原生质体D、球状体16、目前用于解释细胞膜功能的学说,主要是 BA、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B、液态镶嵌模型C、化学渗透学说D、构象假说17、异染粒在细菌中的生理功能是 DA、碳源贮藏物B、氮源贮藏物C、能源贮藏物D、磷素贮藏物18、有一种芽孢杆菌可产生具有杀虫作用的伴孢晶体,这种细菌称为 B ;A、地衣芽孢杆菌B、苏云金芽孢杆菌C、蕈状芽孢杆菌D、凝结芽孢杆菌19、在以下六类微生物中,不属于真核微生物的是 DA、真菌B、微藻C、原生动物D、蓝绿藻E、地衣F、黏菌20、在固态基质上会不断蔓延,以致不能形成菌落的霉菌是 D ;A、青霉B、曲霉C、白地霉D、根霉21、决定病毒感染专一性的物质基础是 BA、核酸B、蛋白质C、脂类D、糖类22、病毒对 C 不敏感A、高温B、紫外线C、抗生素D、干扰素23、下列微生物耐温顺序为 BA.营养体>孢子>芽孢B.芽孢>孢子>营养体C.孢子>营养体>芽孢D.芽孢>营养体>孢子24、动物病毒在其宿主的单层细胞培养物上所形成的聚集体,称为 CA、包含体B、噬菌斑C、空斑D、枯斑25、在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中,若人为地用氯仿等破坏宿主细胞,发现培养液呈现侵染性,此期称 C ;A、潜伏期B、隐晦期C、胞内累积期D、裂解期26、噬菌体属于病毒类别中的 AA. 微生物病毒B. 昆虫病毒C. 植物病毒D. 动物病毒27、对多数微生物来说,最适宜的碳源是 BA、C·G·I·B·N类B、C·H·O类C、C·H类D、C·O类28、在C·H·O类化合物中,微生物最适宜的碳源是 AA、糖类B、有机酸类C、醇类D、脂类29、培养真菌时,培养基常加%乳酸,其目的是 DA.提供能源B.提供碳源C.调节pHD.三者都是30、微酸环境下适宜生长的微生物是 CA、细菌B、放线菌C、真菌D、病毒31、下列哪种培养法适用于厌氧菌的培养 DA. 固体平板B. 固体斜面C. 液体表面D. 高层琼脂柱32、以高糖培养酵母菌,其培养基类型为 AA. 加富培养基B. 选择培养基C. 鉴别培养基D. 普通培养基33、向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筛选转化子,此培养基属 CA.基础培养基B.加富培养基C.选择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34、蓝细菌属于 A 微生物;A、光能自养型B、光能异养型C、化能自养型D、化能异养型35、葡萄糖和果糖等营养物进入原核生物细胞膜的机制是通过 DA、单纯扩散B、促进扩散C、主动运送D、基团移位36、发酵是以 D 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C.无机物D.有机物37、高氏1号培养基适合培养 BA、细菌B、放线菌C、酵母菌D、霉菌38、要对含菌量较少的水样进行细菌计数,较好的方法是应用固体培养基中的 C 法;A、固化培养基B、非可逆性固化培养基C、滤膜固体培养基D、天然固态培养基39、要对细菌进行动力观察,最好采用 CA、液体培养基B、固体培养基C、半固体培养基D、脱水培养基40、下列哪种结构与细菌的侵袭力无直接关系 CA. 菌毛B. 链激酶C. 细胞膜D. 荚膜41、新陈代谢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是 C ;A、分解代谢B、合成代谢C、能量代谢D、物质代谢42、反硝化作用的最终产物 CA. NH3B. HNO3C. N2D. HNO243、在典型生长曲线中,细胞形态最大的时期是 A ;A. 延滞期B. 指数期C. 稳定期D. 衰亡期44、在典型生长曲线中,代时最短的时期是A. 延滞期B. 指数期C. 稳定期D. 衰亡期45、质粒是细菌的 B ;A. 核质DNAB. 胞质DNAC. 胞质RNAD. 核质DNA46、黏质沙雷氏菌在25℃培养时会产生深红色的灵杆菌素,可是,当培养基在37℃下时就不产此色素,但若再降到25℃时又重新恢复产色素能力,此即DA. 遗传型B. 表型C. 变异D. 饰变47、今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菌,欲对其进行鉴定,首先应进行的是: AA、获得该菌株的纯培养B、细胞形态和习性水平研究C、查找权威鉴定手册D、基因或DNA水平鉴定48、干热灭菌法要求的温度和时间为 CA. 105℃,2小时B. 121℃,30分钟C. 160℃,2小时D. 160℃,4小时49、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微生物与生物间共生关系的体现; DA. 根瘤B. VA菌根C. 反刍动物的瘤胃D. 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的共培养50、下列微生物耐温顺序为 BA、营养体>孢子>芽孢B、芽孢>孢子>营养体C、孢子>营养体>芽孢D、芽孢>营养体>孢子三、填空1、根据形态、结构等生物学特征,可将微生物划分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三大类;2、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有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病毒;3、真核微生物的鞭毛为 9+2 型;4、列出四种观察细菌鞭毛方法电镜观察、鞭毛染色法、悬滴法、半固体穿刺法 ;5、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常用方法是双层平板法 ;6、细菌的特殊结构中,与致病性直接相关的是菌毛和荚膜 ;7、连续培养器的原理按控制方式可分为恒浊器和恒化器 ;8、细菌生长繁殖需要营养 , 温度 , pH , 气体条件;9、细菌的6类营养要素包括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10、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四种,其中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营养物质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和基团转运 ;11、将病毒分为三种对称体制;例如,腺病毒属于二十面立体对称体制,TMV属于螺旋对称体制;12、利用“曲颈瓶试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是巴斯德 ,首次分离到衣原体的是我国的微生物学家汤飞凡 ;13、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是由肽和聚糖骨架链组成,而后者是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葡糖胺经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14、丝状真菌结构由孢子和菌丝体组成,其中菌丝按功能分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两种;15、细菌的基本形态包括球状 , 杆状 ,螺形状三种;16、采用原生质体融合进行微生物遗传育种时,制备细菌的原生质体常用青霉素处理,酵母菌常用蜗牛酶处理获得相应的原生质体;17、根据核酸的形式,病毒可分为dsRAN 病毒, dsDNA 病毒, -ssRNA病毒 , +ssRNA病毒, ssDNA病毒 , 反转录病毒六种;18、衣原体的生活史包括始体和原体两个阶段,无繁殖能力的阶段是原体 ;19、证实核酸是遗传物质的3个经典实验分别是转化实验、_噬菌体侵染实验和_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20、证明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三个经典实验分别是变量实验 , 涂布实验、影印实验 ;四、名词解释1、microorganism:微生物,指一大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包括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结构三大类微生物;2、真核微生物:是一大类群具有真核生物特点的微生物,包括菌物界的真菌、属于植物界的显微藻类和属于动物界的原生动物;3、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微小、只有核区的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原核生物细胞膜无核膜包裹,缺少由单位膜分隔而成的细胞器,核糖体为70S型;4、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是一类在进化早期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的远祖相互独立演化的原核生物,主要包括一些与地球早期环境有联系的极端微生物,如嗜热菌、嗜酸菌、嗜盐菌和产甲烷菌等;主要特点为细胞壁无肽聚糖,细胞膜脂由醚键连接,以及与细菌有明显差别的16S rRNA序列等;5、立克次氏体:是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主要特征为: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原核生物;有细胞壁,细胞较大, G-;产能代谢途径不完整;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需在相应的细胞中进行培养繁殖;对热敏感;对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为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疾病的病原体;采用“外斐氏反应”检测病原;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和排泄物传播给人和其他动物;6、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多肽的复合物;荚膜具有保护、贮藏、附着和堆积代谢废物等生理功能;7、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其成分一般为多糖;因厚度不同等原因,可把糖被分成荚膜、黏液层或菌胶团等;糖被德生理功能是保护细胞、贮藏养料、附着和堆积代谢产物等;8、 L型细菌: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对渗透压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9、鞭毛:某些细菌细胞表面着生的一至数十条长丝状、螺旋形的附属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0、水活度:在天然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一般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汽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汽压力之比表示,即:αw =Pw/Pow;;11、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形成芽孢时产生的菱形、方形或不规则碱溶性蛋白质晶体,可作为生物农药;12、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去,并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不能形成子代噬菌体;此时的宿主菌就是溶原性细菌;13、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 其基因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随宿主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14、呼吸:又称好氧呼吸,指葡萄糖等底物按一定途径脱氢后,氢经完整呼吸链的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并释放水,在此过程中完成氧化磷酸化作用而产生ATP形式的能量;15、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或有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较低的特殊呼吸;其特点是葡萄糖等底物按常规途径脱氢后,经呼吸链传递氢或电子,最终由氧化态的无机物NO3-,SO42-等或有机物受氢,并完成氧化磷酸化产ATP功能;16、发酵:在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而直接交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17、LPS:脂多糖LPS:是位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三部分组成;18、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某些细菌细胞质内的一类颗粒状物质,具有贮存能源、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物质;19、一步生长曲线:一步生长曲线是指能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一步生长曲线可分为三个时期:①潜伏期;②裂解期;③稳定期20、菌落形成单位cfu: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活菌进行计数时的一个计数单位,对充分分散、稀释度合适的单细胞微生物来讲,1 cfu即表示样品中有一个活细胞,但对成团或呈链状、丝状生长的微生物来说,则cfu并非一个活细胞;21、生长因子:通常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的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根据生长因子的化学结构与它们在机体内的生理功能不同,可以将生长因子分为维生素、氨基酸和嘌呤及嘧啶碱基三大类;22、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与外界相通的部位,长期寄居的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微生物;一般对人体无害,与机体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与机体保持动态平衡的关系;23、条件致病菌:人体的正常微生物菌群一旦进入非正常聚居部位,或生态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人类疾病的微生物;主要包括1由于机体的防卫功能减弱2由于正常菌群寄居部位的改变3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24、消毒:采用一种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有害的病原菌,而以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25、巴氏消毒法:用于啤酒、牛奶等不耐热的食品德低温消毒法;主要是消除不耐热的无芽孢的病原体;有低温维持法63℃30min和高温瞬时法72℃15s.五、简答题1、科赫定律的内容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指导意义;内容:①在患病的动物体内总能发现特定微生物,而健康的动物体内则没有;②在动物体外可以纯培养此微生物;③将该培养物接种到易感动物体内会引起同样的疾病;④从试验动物及实验室培养物中重新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应该是同种微生物;意义:鉴定一种微生物;确定一种新微生物种类;2、试述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有: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④赋予细菌具有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厚,层数多,呈网格状分子交织成的网套覆盖在整个细胞上;肽聚糖分子是由肽与聚糖两部分组成,其中的肽有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聚糖则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相互间隔连接而成,呈长链骨架状;磷壁酸是结合在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磷壁酸可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和外膜;其肽聚糖薄仅由1~2层,呈网状分子,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没有特殊的肽桥;外膜位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层,由脂多糖、磷脂和脂蛋白等若干种蛋白质组成的膜;3、有关鞭毛运动的机制曾有过“旋转论”和“挥鞭论”的争议;1974年,美国学者和曾通过“逆向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拴菌”试验,即设法把单毛菌鞭毛的游离端用相应抗体牢固地“拴”在载玻片上,然后在光镜下观察该细胞的行为,结果发现,该菌只能在载玻片上不断打转而未作伸缩“挥动”;从该试验所提供的事实,你认为细菌是以何种方式运动的该试验的“逆向思维”逆在哪里“拴菌”试验指把单毛菌鞭毛的游离端用相应抗体牢固地”拴”在载玻片上,然后在光镜下观察该细菌的运动,结果发现,该菌只能在载玻片上不断打转而未作伸缩挥动,证明了细菌的运动是因为鞭毛旋转的结果,而不是鞭毛“挥动”的结果;其创新思维在于“逆向思维“,通过固定鞭毛的游离端,使细菌细胞变成了指示鞭毛运动的指示物,进而在光镜下就可观察鞭毛的作用机制;4、如何初步判断并进一步验证某一细菌是否长有鞭毛初步判断可采用半固体琼脂穿刺培养法和悬滴法水封片法,进一步验证可采用暗视野显微镜法和鞭毛染色法;1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法:将欲检查的细菌穿刺接种至牛肉膏蛋白胨半固体直立柱培养基中培养,若细菌有运动能力,就会沿着穿刺线向四周扩散生长,使穿刺线变粗且周缘不整齐;无运动能力的细菌仅能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显得纤细浓密和整齐;2悬滴法:将菌液滴加在洁净的盖玻片中央,在其四周涂上凡士林,然后将它覆盖在凹玻片上,使菌液对准凹槽中央,直接观察;此法快速、简便;3暗视野显微镜法:装暗视野聚光器,调节光源,将1小滴香柏油滴于聚光器头颈顶端平面上,再将样品的水封片置于镜台上,使玻片的下表面与透镜上的香柏油接触,然后观察;4鞭毛染色法:染色前用媒染剂处理,让其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常用染色方法有银染色法、Leifson氏染色法、Bailey氏染色法等;5、试述划线分离的操作方法;1取9ml无菌平板一套在火焰旁按无菌操作法倒人15-20ml营养琼脂,让其冷凝成平板;2左手拿上述平板,右手拿接种环在火焰上灭菌后沾取原始分离物在平板上平行划线三条;3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灭菌,左手平板转动大约70度,用灭菌接种环通过第一次划线的地方作二次划线,以此类推,重复操作多次;7、某微生物发酵厂的发酵液出现疑似噬菌体感染的异常情况,试设计简便快速实验证实之;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涂布接种大肠杆菌,同时接种疑似噬菌体感染的发酵液提前进行适当稀释,培养后若出现噬菌斑,即证明该发酵液受到噬菌体感染;8、何谓病毒以噬菌体为例,试述病毒的增殖周期;病毒是超显微的,没有细胞结构的,具有以下特点:①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②没有酶或酶系统极不完全,不能进行代谢活动;③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④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它们在活细胞外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病毒增殖周期五个阶段1、吸附吸附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前提,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在通常情况下,敏感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表面接受部位,可与相应的病毒结合;2、侵入 病毒侵入的方式 取决于宿主细胞的性质,尤其是它的表面结构;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况:①整个病毒粒子进入宿主细胞;②核衣壳进入宿主细胞;③只有核酸进入宿主细胞;3、生物生物合成 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首先,噬菌体以其核酸中的遗传信息向宿主细胞发出指令并提供“蓝图”,使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按次序地逐一转向合成噬菌体的组分和“部件”,合成所需“原料”可通过宿主细胞原有核酸等的降解、代谢库内的贮存物或从环境中取得;烈性噬菌体体的增殖方式按核酸类型的不同主要分成三类:即①按早期、次早期和晚期基因的顺序来进行转录、转译和复制的双链DNA 噬菌体的增殖方式;②按“滚环”模型复制单链DNA 的增殖方式;③按“花朵”模式复制A 蛋白成熟蛋白、衣壳蛋白和复制酶蛋白的增殖方式;4、装配 病毒核酸的复制与病毒蛋白质的合成是分开进行的,由分别合成好的核酸与蛋白质组成完整的新的病毒粒子的过程;5、释放 成熟的病毒粒子从被感染细胞内转移到外界的过程称为病毒释放;病毒的释放是多样的,有的通过破裂,出芽作用或通过细胞之间的接触而扩散;9、培养基中各营养要素的含量间一般遵循何种规律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微生物细胞内各种成分间的比例是稳定的,因此,设计微生物培养基时,考虑微生物细胞组成元素的比例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基中各营养物质之间的浓度配比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或代谢产物的形成和积累,其中碳氮比C /N 的影响较大;在大多数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培养基中,除水分外,碳源的含量最高,其次是氮源、大量元素和生长因子,它们之间大体上存在着10倍序列的递减趋势,即:10、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及机理;革兰氏染色的步骤: 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 95 %乙醇脱色、红色染料复染 4 步;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差异主要基于细菌细胞壁的构造和化学组分不同;通过初染和媒染,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体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要素:含量: H 2O > ~10-1 C 源+能源 > ~10-2 N 源 > ~10-3 K 、Mg > ~10-5 P 、S > ~10-4 生长因子 ~10-6合物;G + 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交联紧密,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层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再加上的 G + 细菌细胞壁基本上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壁内,使其呈现蓝紫色;G - 细菌因其细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层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将类脂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这样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就极易被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脱色,细胞又呈现无色;这时,再经番红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 G - 细菌获得了新的颜色——红色,而 G + 细菌则仍呈蓝紫色实为紫中带红;11、什么是溶源菌它有何特点如何检出溶源菌在染色体组上整合有温和噬菌体并能进行正常生长繁殖的宿主称为溶源菌;特点:能“收养”温和噬菌体并能与其长期共存,通常不呈现对宿主细胞有害的影响;常以较低频率10-3-10-5进行自发裂解能使位于宿主基因组上的整合态前噬菌体从染色体上解离出来,使前噬菌体由整合态转变为细胞内的营养态脱离宿主核基因组而处于积极复制、合成和装配的状态;溶源菌对同种或关系密切与的噬菌体具有免疫性免遭其再侵染指特性;溶源菌也会失去前噬菌体而复愈为正常菌株;检测某一菌株是否属于溶源菌,可利用溶源菌所携带的前噬菌体的低频裂解性,与其相对应敏感菌株以适当比例混合,然后与琼脂培养基混合后倒平板,经培养后形成特殊菌落中央有溶源菌的小菌落,四周有透明圈围着;14、什么是细菌的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对微生物发酵生产有何指导意义B卷细菌接种到适当的液体培养基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根据不同培养时间时细菌数量的变化,可以作出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生长曲线称为生长曲线;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以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四个生长时期;迟缓期:细菌的数量维持恒定;在工业发酵和科研中迟缓期会增加生产周期而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①通过遗传学方法迟缓期缩短;②利用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作为“种子”;③接种前后培养基组成不要相差太大;④适当扩大接种量等方式缩短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细菌生长是平衡生长;对数生长期细菌的代谢活性、酶活性高而稳定,大小比较一致,生活力强,因而它广泛地在生产上用作“种子”和在科研上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稳定生长期:由于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pH等环境变化,逐步。
智慧树知到《微生物生物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微生物生物学》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当今,一种新的瘟疫正在全球蔓延,它是由病毒引起的()。
A:鼠疫B:天花C:艾滋病(AIDS)D:霍乱答案: 艾滋病(AIDS)2、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无论是五界系统,还是三域(domain)系统,微生物都占据了( )的“席位”。
A:少数B:非常少数C:不太多D:绝大多数答案: 绝大多数3、微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否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繁衍下去。
A:对B:错答案: 对4、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药物的产生,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例如:肺结核、疟疾、霍乱、天花等,不可能有“卷土重来”之势。
A:对B:错答案: 错5、当今研究表明:所有的细菌都是肉眼看不见的。
A:对B:错答案: 错第二章1、为了防止杂菌,特别是空气中的杂菌污染,试管及玻璃烧瓶都需采用适宜的塞子塞口,通常采用棉花塞,也可采用各种金属、塑料及硅胶帽,并在使用前进行高温干热灭菌。
A:对B:错答案: 错2、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因此,用固体培养基分离微生物的纯培养是最重要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A:对B:错答案: 错3、所有的培养基都是选择性培养基。
A:对B:错答案: 对4、细菌的下列哪项特性一般不用作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A:球菌的直径B:球菌的分裂及排列C:杆菌的直径D:杆菌的分裂及排列答案: 杆菌的分裂及排列5、( )不是鉴别染色。
A:抗酸性染色B:革兰氏染色C:活菌染色D:芽孢染色答案: 活菌染色6、用稀释摇管法所获得的微生物都是厌氧微生物。
A:对B:错答案: 错7、与其他电子显微镜相比,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可以对活体样本进行观察。
A:对B:错答案: 对8、科学家通过设计()分离培养出特定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尽管之前对这类微生物一无所知。
A:富集培养B:选择平板C:稀释摇管D:二元培养答案: 富集培养9、用于微生物传代保藏的方法有()A:琼脂斜面B:培养平板C:摇瓶发酵D:半固体琼脂柱答案: 琼脂斜面,培养平板,半固体琼脂柱10、对光学显微镜影响最大的是()A:目镜B:物镜C:聚光镜D:总放大倍数答案: 总放大倍数第三章1、在真核微生物的线粒体中,参与TCA循环的酶系存在于()中。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类肉眼看不到货看不清,必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内侧,包裹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细胞质:细胞膜内具有一定流动性的除原核以外所有透明的、颗粒状或胶体状物质的总合;原核:又称核质体、拟核、核区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的原始细胞核;它只有DNA,不与组蛋白结合 ;内含物:细胞质内的颗粒状、胶质样物质的总称;异染颗粒:又称迂回体,最初是在迂回罗军中发现的被美兰或甲苯胺兰染成红紫色而得名,为五级偏磷酸的聚合物;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常丝状、波曲的蛋白附属物,据运动功能;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胞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壁厚、质浓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荚膜:某些细胞表面包被着的一层具有固定层次的透明的胶状物质;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平板上的称菌落菌苔:,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斜面上的称菌苔;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菌丝: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璧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13、菌丝体: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14、革兰氏染色: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 ---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15、LPS:脂多糖,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主要组分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意侧链三部分构成;16、DAP:二氨基苯二酸,G-细胞壁太聚糖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氨基酸;17、PHB:聚-羟基丁酸,某些细菌中存在的一种可作为碳源和能源储藏物质;18、异型胞:丝状蓝细菌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细胞,缺乏PSII,可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细胞透明,壁厚具有固氮能力;19、核糖体:核糖核蛋白体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大分子化合物,是多肽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20、16S rRNA:原核细胞核糖体小亚基中的一种核糖核酸分子,沉降系数为16 S,可作为原核生物进化的分子钟;1、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或古菌是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2、放线菌: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3、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4、衣原体:一类真核细胞内专性能力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5、立克次氏体: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细胞较大无滤过性;6、假单胞菌、固氮菌、埃希氏菌、根瘤菌、芽胞杆菌、梭菌、鱼腥蓝细菌1、真菌: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璧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2、真菌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3、无性孢子:未经性细胞核结合,直接在营养体上产生的孢子;4、有性孢子: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产生的孢子;5、担子:担子菌亚门的有性孢子;由担子经核配、减数分裂形成的单倍体细胞;生长在担子的前端,有梗与担子相连;6、同宗配合:某些真菌,其有性生殖发生在同一个菌体中,是一种自身可孕的结合方式;7、异宗配合:某些真菌必须由不同交配型的菌丝相结合才能产生有性生殖的性亲和方式;1、病毒: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于活细胞内的微生物,在细胞外具有大分子特征,在活细胞内部具有生命特征;2、噬菌体:是侵染细菌,放线菌的病毒,具有一般病毒的特征;3、溶源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胞称为溶源细胞,或叫细胞溶源化,溶源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以极低的频率10-6发生自发裂解,在用物理或化学方式处理后,会发生大量裂解;4、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在侵入细菌后,并不像烈性噬菌体那样立即大量复制繁殖,而是将它们的核酸整合在寄主染色体上,同寄主细胞同步复制,并传给子代细胞,寄主细胞不裂解,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5、烈性噬菌体: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在细胞内进行复制,产生大量新的噬菌体粒子,并导致宿主迅速裂解的噬菌体 ;6、原噬菌体:整合在溶源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7、类病毒:是含有侵染性RNA分子,没有蛋白质外壳的一类植物病毒;8、一步生长曲线: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噬菌斑数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用以测定噬菌体侵染和成熟病毒体释放的时间间隔,并用以估计每个被侵染的细胞释放出来的噬菌体粒子数量的生长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9、逆转录病毒:这一类病毒含有逆转录酶,在该酶的作用下,能以病毒自身的+RNA为模扳,合成-DNA,,再以-DNA为模板合成+DNA,+DNA可以作为模板转录mRNA后合成蛋白质;10、噬菌斑:在双层平板固体培养基上,释放出的噬菌体引起平板上的菌苔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侵染裂解形成透明的圆斑,称噬菌斑;1、培养基:人工配置的, 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2、化能自养型:以有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营养类型;3、化能异养型:以有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以有机物为碳源的营养类型;4、光能自养型:以光为能源,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营养类型.5、光能异养型: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物为碳源的营养类型;6、生长因子: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用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的有机化合物;7、氧化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可通过线粒体内膜和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氧气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在这个过程总偶联着A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8、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在被氧化的底物水平上发生的磷酸化作用,即底物在被氧化的过程中, 形成了某些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中间产物,这些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磷酸根及其所联系的高能键通过酶的作用直接转给ADP生成ATP; 9、光合磷酸化:生物的光和系统将捕获的一部分光能转化为ATP的磷酸键能的过程;10、发酵: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中间产物,同时释放出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11、无氧呼吸:某些厌氧或兼性厌氧的微生物以一些氧化物为电子受体所进行的呼吸获能过程;1、纯培养物:经过反复分离纯化后,在平板上挑取的由单个菌落繁衍的微生物后代;2、纯培养技术:获得纯培养物的过程;3、世代时间: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4、细菌生长曲线:当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时,如果以培养的时间为横座标,以细菌数量变化为纵坐标,根据细菌数量变化与相应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作出一条反应细菌在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生长曲线;5、致死温度:在一定条件下如10分钟,杀死某种微生物的最低温度;致死时间:6、致死时间:在一定条件下如60℃杀死微生物所需要的最短时间;7、分批培养: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此称为分批培养 ;8、连续培养: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表明,细菌培养物的最高得率在对数生长期;通过控制环境条件,使细菌的生长始终保持在对数生长期,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细菌培养物,这种方法称为连续培养;9、消毒:消毒是杀死或消除所有病原微生物,达到防止病原菌传播的目的10、灭菌:灭菌是杀死所有微生物;1、遗传:子代子细胞与亲本母细胞之间表现出的相似性;2、变异:子代子细胞与亲本母细胞之间表现出的差异性;3、突变:从分子水平上讲,DNA或RNA中每一种可遗传的、稳定的变化称为突变;4、颠换: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之间的替换成为颠换;5、转换:DNA分子中嘌呤与嘌呤或嘧啶与嘧啶之间的替换成转换;6、结合:遗传物质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从一个细胞转入到另一细胞而表达的过程称为接合;7、转化:是受体细胞从外界直接吸收供体的DNA片段或质粒,通过遗传物质的同源区段发生交换,结果把供体菌的DNA片段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上,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8、转导: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胞中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胞中,使受体菌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9、转座子: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10、回复突变:根据突变表型和野生型相比较将点突变分成两类:一类是正向突变,其突变方向是从野生型向突变型;另一种是回复突变,其突变方向是从突变型向野生型;回复突变可使突基因产生的无功能或有部分功能的多肽恢复部分功能或完全功能;11、无义突变:由于一对或几对碱基对的改变而使决定某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一个终止密码子的基因突变叫无义突变.12、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一生物的两个不同来源的体细胞经融合后,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准性生殖常见于半知菌中;1、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就是研究处于环境中的微生物和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多样性:生命形式以及生命系统在组成、功能上表现出的多态性成为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景观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不同层次上的多样性;3、极端环境微生物:能生存于极端环境如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压、高盐等环境中的微生物;3、根瘤:根瘤是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植物 -----根瘤菌共生体,具有固氮作用的特殊结构;4、VA菌根:VA菌根是内生菌根的主要类型,是由于菌根菌丝在根皮层细胞内形成特殊的变态结构泡囊Vesicule和丛枝Arbuscule,而用其英文打头字母得名;5、寄生微生物:在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中,凡寄生于另一类微生物体表或体内,并从另一类微生物细胞中获取营养而生存的微生物,称为寄生微生物;6、腐生微生物:主要从动植物死去的组织、细胞中获取所需营养的微生物;7、内生菌:在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菌根中真菌菌丝可以穿透根表皮层,进入皮层细胞间隙或细胞内,也有部分真菌菌丝可穿过菌根的表皮生长到根外,有助于扩大根的吸收,但主要是在皮层细胞间纵向延伸,或盘曲于皮层细胞内;这种菌根称为内生菌根;8、土传性病害:病原微生物主要生活在土壤中,并常常侵害下茬同类作物的植物病害;9、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那些寄生或附生于植物根系、茎杆、叶面而从植物细胞中获得营养物质、水分,导致植物发生病害甚至死亡的微生物;10、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两种微生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结构的共生体,两者绝对互为有利,生理上发生一定的分工,且具有高度专一性,其他微生物种一般不能代替共生体中的任何成员;且分开后难以独立生活,但不排除在另一生境中独立生活;11、微生物之间的互利关系:微生物之间的互利共栖关系是指在同一个环境中两个微生物类群共栖时双方在营养提供或环境条件方面都益的关系;12、微生物之间的偏利互生关系:这种关系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微生物类群共栖,一个群体得益,而另一个群体既不得益也不受害的情况; 13、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微生物区系是指在某种特定的环境和生态条件下的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参与物质循环的代谢活动强度;。
具有真细菌和真核生物融合特征的古生菌转录系统
古 生菌体外转录系统中用人或酵母的 +,- 代替古生菌 +,-, 生菌基因仍然能够正常转录, 这说明古生菌的 +,- 与真核生
[)), )2] 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结构与功能都类似。 .&%/01& 等
从嗜热古生菌 ( !"#$%$%%&’ ($)*(*#*+,’-’ 345)) 中分离得到了 一种能与 +,- 相互作用的蛋白 +6-, 研究表明 +6- 能够抑制 因此 +6- 可能是一种 +,- 和古生菌启动子 +7+7 89: 的结合, 转录负调控因子。 古生菌的 +;, 类似于真核生物的转录因子 +;66,, 它在 转录起始中起多种关键作用。首先 +;, 能够与 +,-<5=7 复 合物结合, 并且特异性地识别和作用于古生菌启动子 ,>? 元件 ( +;66,<@$/A9B/CD$ $E$F$B%) 。 +;, 的 G<末 端 能 够 与 ,>? 元件特异性结合, 决定了古生菌转录起始复合体的方向正确
调控方式。
!
古生菌的基本转录装置类似于真核生物
基本转录装置包括 D.E 聚合酶、 基本转录因子、 启动子
元件等。尽管古生菌和真细菌同属于原核生物,在细胞形 态、 细胞分裂方式、 代谢途径等方面类似于真细菌, 但是古生 菌的基本转录装置却与真核生物类似。 !"! (#$%&) #$% 聚合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0$$$/, #//0"$"$)
H期
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
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00三域系统三域系统是由Carl Woese在1990年提出的生物分类﹐将原核生物分成了两大类﹐起初称为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细菌(Archaebacteria).Woese 依据16S rRNA序列上的差别﹐认为这两组生物和真核生物从一个具有原始遗传机制的共同祖先分别进化而来﹐因此将三者各划为一类﹐作为比界高的分类系统,称作"域"(Domain)或者"总界"(Superkingdom).目前这三域分别命名为细菌域(Bacteria)﹑古菌域(Archaea)和真核域(Eukarya).然而﹐rRNA树有可能将进化太快的类群放错位置(比如微孢子虫).有人认为生物的根应该在真细菌之内﹐很多真细菌的类群在古细菌之前分支出来﹐很晚古细菌和真核生物才彼此分开.三域特征比较特征细菌(Bacteria) 古菌(Archaea) 真核生物(Eukarya)形态和遗传原核细胞结构是是否共价闭合环状DNA 是是否组蛋白无有有被膜包围的核无无有细胞壁含胞壁酸不含胞壁酸不含胞壁酸膜脂质酯键连接醚键连接酯键连接核糖体大小 70S 70S 80S起始tRNA 甲酰蛋氨酸蛋氨酸蛋氨酸多数基因中有内含子否否是操纵子有有无mRNA加帽和聚A尾无无有质粒有有稀少核糖体对白喉毒素敏感否是是RNA聚合酶 1个(4亚基) 几个(各8~12亚基) 3个(各12~14亚基)需要转录因子否是是启动子结构 -10和-35序列 TATA框TATA框生理产甲烷作用无有无硝化有无无脱氮有有无固氮有有无基于叶绿素的光合作用有无有(在叶绿体中)基于视紫红质的能量代谢有有无化能无机营养(Fe, S, H2) 有有无气泡有有无聚-b-羟基脂肪酸作为碳储存颗粒有有无在80℃以上生长有有无原核生物Procaryotic organism原核生物(Procaryotic organism) 是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包括蓝细菌、细菌、古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原核生物具有以下的特点:①核质与细胞质之间无核膜因而无成形的细胞核;②遗传物质是一条不与组蛋白结合的环状双螺旋脱氧核糖核酸(DNA)丝,不构成染色体(有的原核生物在其主基因组外还有更小的能进出细胞的质粒DNA);③以简单二分裂方式繁殖,无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④没有性行为,有的种类有时有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将部分基因组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的准性行为(见细菌接合);⑤没有由肌球、肌动蛋白构成的微纤维系统,故细胞质不能流动,也没有形成伪足、吞噬作用等现象;⑥鞭毛并非由微管构成,更无"9+2"的结构,仅由几条螺旋或平行的蛋白质丝构成;⑦细胞质内仅有核糖体而没有线粒体、高尔基器、内质网、溶酶体、液泡和质体(植物)、中心粒(低等植物和动物)等细胞器;⑧细胞内的单位膜系统除蓝细菌另有类囊体外一般都由细胞膜内褶而成,其中有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蓝细菌在类囊体内进行光合作用,其他光合细菌在细胞膜内褶的膜系统上进行光合作用;化能营养细菌则在细胞膜系统上进行能量代谢);⑨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核糖体散在于细胞质内,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 70S;⑩大部分原核生物有成分和结构独特的细胞壁等等.总之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要比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简单得多.7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资料表明:产甲烷细菌、极端嗜盐细菌、极端耐酸耐热的硫化叶菌和嗜热菌质体等的16S rRNA核苷酸序列,既不同于一般细菌,也不同于真核生物.此外,这些生物的细胞膜结构、细胞壁结构、辅酶、代谢途径、tRNA和rRNA的翻译机制均与一般细菌不同.因而有人主张将上述的生物划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第三生物界"或古细菌界.与真核生物的种类相比,已发现的原核生物种类虽不甚多,但其生态分布却极其广泛,生理性能也极其庞杂.有的种类能在饱和的盐溶液中生活;有的却能在蒸馏水中生存;有的能在0℃下繁殖;有的却以70℃最适温度;有的是完全的无机化能营养菌,以二氧化碳为唯一碳源;有的却只能在活细胞内生存.在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中,有的放氧,有的不放氧;有的能在PH为10以上的环境中生存,有的只能在PH为1 左右的环境中生活;有的只能在充足供应氧气的环境中生存,而另外一些细菌却对氧的毒害作用极其敏感.有的可利用无机态氮,有的却需要有机氮才能生长;还有的能利用分子态氮作为唯一的氮源等.古细菌archaeobacteria古细菌(archaeobacteria) (又可叫做古生菌或者古菌)是一类很特殊的细菌,多生活在极端的生态环境中.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无核膜及内膜系统;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细胞的相似、DNA具有内含子并结合组蛋白;此外还具有既不同于原核细胞也不同于真核细胞的特征,如:细胞膜中的脂类是不可皂化的;细胞壁不含肽聚糖,有的以蛋白质为主,有的含杂多糖,有的类似于肽聚糖,但都不含胞壁酸、D型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历史古细菌这个概念是1977年由Carl Woese和George Fox提出的,原因是它们在16SrRNA的系统发生树上和其它原核生物的区别.这两组原核生物起初被定为古细菌(Archaebacteria)和真细菌(Eubacteria)两个界或亚界.Woese认为它们是两支根本不同的生物,於是重新命名其为古菌(Archaea)和细菌(Bacteria),这两支和真核生物(Eukarya)一起构成了生物的三域系统.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在细胞结构和代谢上,古菌在很多方面接近其它原核生物.然而在基因转录这两个分子生物学的中心过程上,它们并不明显表现出细菌的特徵,反而非常接近真核生物.比如,古菌的转译使用真核的启动和延伸因子,且转译过程需要真核生物中的TATA框结合蛋白和TFIIB.古菌还具有一些其它特徵.与大多数细菌不同,它们只有一层细胞膜而缺少肽聚糖细胞壁.而且,绝大多数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细胞膜中的脂类主要由甘油酯组成,而古菌的膜脂由甘油醚构成.这些区别也许是对超高温环境的适应.古菌鞭毛的成分和形成过程也与细菌不同.基於rRNA序列的系统发生树,显示了可明显区别的三支:细菌(Bacteria)、古菌(Archaea)和真核生物(Eukarya)生存环境很多古菌是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一些生存在极高的温度(经常100℃以上)下,比如间歇泉或者海底黑烟囱中.还有的生存在很冷的环境或者高盐、强酸或强碱性的水中.然而也有些古菌是嗜中性的,能够在沼泽、废水和土壤中被发现.很多产甲烷的古菌生存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只有在熟识国际游戏规则的情况下,如反刍动物、白蚁或者人类.古菌通常对其它生物无害,且未知有致病古菌.形态单个古菌细胞直径在0.1到15微米之间,有一些种类形成细胞团簇或者纤维,长度可达200微米.它们可有各种形状,如球形、杆形、螺旋形、叶状或方形.它们具有多种代谢类型.值得注意的是,盐杆菌可以利用光能制造ATP,尽管古菌不能像其他利用光能的生物一样利用电子链传导实现光合作用.进化和分类从rRNA进化树上,古菌分为两类,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Euryarchaeota).另外未确定的两类分别由某些环境样品和2002年由Karl Stetter发现的奇特的物种纳古菌(Nanoarchaeum equitans)构成.Woese认为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各代表了一支具有简单遗传机制的远祖生物的后代.这个假说反映在了"古菌"的名称中(希腊语archae为"古代的").随后他正式称这三支为三个域,各由几个界组成.这种分类后来非常流行,但远组生物这种思想本身并未被普遍接受.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古菌和真核生物产生於特化的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的关系仍然是个重要问题.除掉上面所提到的相似性,很多其他遗传树也将二者并在一起.在一些树中真核生物离广古菌比离泉古菌更近,监听器,但生物膜化学的结论相反.然而,在一些细菌,(如栖热袍菌)中发现了和古菌类似的基因,使这些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一些人认为真核生物起源於一个古菌和细菌的融合,二者分别成为细胞核和细胞质.这解释了很多基因上的相似性,但在解释细胞结构上存在困难.目前有22个古菌基因组已经完全结束了测序,另外15个的测序工作正在进行中.代表性古细菌极端嗜热菌(themophiles):能生长在90℃以上的高温环境.如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发现的古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00℃,80℃以下即失活,德国的斯梯特(K. Stetter)研究组在意大利海底发现的一族古细菌,能生活在110℃以上高温中,最适生长温度为98℃,降至84℃即停止生长;美国的J. A. Baross发现一些从火山口中分离出的细菌可以生活在250℃的环境中.嗜热菌的营养范围很广,多为异养菌,其中许多能将硫氧化以取得能量.极端嗜盐菌(extremehalophiles):生活在高盐度环境中,盐度可达25%,如死海和盐湖中.极端嗜酸菌(acidophiles):能生活在pH值1以下的环境中,往往也是嗜高温菌,窃听卡,生活在火山地区的酸性热水中,能氧化硫,硫酸作为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极端嗜碱菌(alkaliphiles):多数生活在盐碱湖或碱湖、碱池中,生活环境pH值可达11.5以上,最适pH值8~10.产甲烷菌(metnanogens):是严格厌氧的生物,能利用CO2使H2氧化,生成甲烷,同时释放能量.CO2+4H2rCH4+2H2O+能量补充资料二分法和三域学说地球上究竟有几种生命形式?当亚里士多德建立生物学时,他用二分法则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发现了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与动植物的最根本差别是,动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遗传物质DNA 主要储存于此,而细菌则没有细胞核,DNA游离于细胞质中.由于动物与植物的差别小于它们与细菌的差别,沙东(E. Chatton)于1937年提出了生物界新的二分法则,即生物分为含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和不含细胞核的原核生物.动植物属于真核生物,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以后,生物学家便开始建立基于进化关系而非表型相似性的分类系统,即所谓系统发育分类系统.可是,由于缺乏化石记录,这种分类方法长期未能有效运用于原核生物的分类.197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伍斯终于在这方面获得了意义重大的突破.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每种生物细胞中的信息分子(核酸和蛋白质)的序列均不断发生着突变.许多信息分子序列变化的产生在时间上是随机的,进化速率相对恒定,即具有时钟特性.因此,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可以用它们共有的某个具有时钟特性的基因或其产物(如蛋白质)在序列上的差别来定量描述.这些基因或其产物便成了记录生物进化历程的分子记时器(chronometer).显然,这种记录生物系统发育历程的分子记时器应该广泛分布于所有生物之中.基于这一考虑,伍斯选择了一种名为小亚基核糖体核酸(SSU rRNA)的分子,作为分子记时器.这种分子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机器mm核糖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蛋白质合成又是几乎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把SSU rRNA分子作为分子记时器是合适的.在比较了来自不同原核及真核生物的SSU rRNA序列的相似性后,伍斯发现原先被认为是细菌的甲烷球菌代表着一种既不同于真核生物,也不同于细菌的生命形式.考虑到甲烷球菌的生活环境可能与生命诞生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相似,伍斯将这类生物称为古细菌.据此,伍斯于1977年提出,生物可分为三大类群,即真核生物、真细菌和古细菌.基于SSU rRNA分析结果的泛系统发育(进化)树随后诞生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进化树上的第一次分叉产生了真细菌的一支和古细菌/真核生物的一支,古细菌和真核生物的分叉发生在后.换句话说,古细菌比真细菌更接近真核生物.据此,1990年伍斯提出了三域分类学说:生物分为真核生物、真细菌和古细菌三域,域被定义为高于界的分类单位.为突出古细菌与真细菌的区别,伍斯将古细菌更名为古菌.真细菌改称细菌.三域学说使古菌获得了与真核生物和细菌等同的分类学地位.自诞生之日起,伍斯的三域学说便遭到部分人,特别是微生物学领域外的人反对.反对者坚持认为:原核与真核的区分是生物界最根本的、具有进化意义的分类法则;与具有丰富多样性表型的真核生物相比,古菌与细菌的差异远没有大到需要改变二分法则的程度.但在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前的近20年中,采用多种分子记时器进行的系统发育学研究一再证明,古菌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三域学说的第一个基因组学证据尽管对古菌已有了上述认识,当人们第一次面对詹氏甲烷球菌的全基因组序列时,监听卡又萌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还是大吃了一惊.詹氏甲烷球菌共有1738个基因,其中人们从未见过的基因竟占了56%!相比之下,在这之前完成测序的流感嗜血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和生殖道枝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基因组中未知基因仅占20%左右.于是人们终于在基因组水平上认识到,古菌是一种崭新的生命形式.更有趣的是,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组中占总数44%的那些功能或多或少已经知道的基因似乎勾勒出了古菌与另两类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古菌在产能、细胞分裂、代谢等方面与细菌相近,而在转录、翻译和复制方面则与真核生物类似.换言之,一个生活在大洋底部热溢口处的、习性古怪的微生物,在遗传信息传递方面竟有着与人(而不是与人的消化道中细菌)相似的基因!在赞叹生命奇妙的同时,许多人开始欢呼三域学说的最终确立.美国《科学》周刊在把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组序列测定工作列为1996年度重大科学突破之一时宣称,这一成果使围绕三域学说的争论差不多可以结束了.对伍斯进化树的新挑战就在古菌的悬念似乎行将消失时,接踵而来的新发现却使人们重新陷入困惑之中.各类完整的微生物基因组序列一个接一个出现在人们轻点鼠标便可查阅的数据库中,在已发表的18种生物基因组序列中,古菌的占了4个.采用更灵敏的方法对这些基因组(包括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组)进行分析,得到了令人吃惊的结果: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组中只有30%(不是先前估计的半数以上)的基因编码目前未知的功能,这与细菌基因组相近.古菌的神秘性和独特性因此减少了许多.对三域学说更为不利的是,多国语言翻译机,在詹氏甲烷球菌的那些可以推测功能的基因产物(蛋白质)中,44%具有细菌蛋白特征,只有13%的像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在另一个古菌,嗜热碱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 thermoaotutrophicum)的基因组中也有类似情况.因此,从基因组比较的数字上看,古菌与细菌间的差异远小于古菌与真核生物间的差异,不足以说服三域学说的反对者.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利用同一生物中不同基因对该物种进行系统发育学定位常常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近,一种能在接近沸点温度下生长的细菌(Aquifex aeolicus)的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对该菌的几个基因进行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表明:如果用参与细胞分裂调控的蛋白质FtsY作为分子记时器,该菌与伍斯进化树上位于细菌分枝的一个土壤细菌mm枯草芽孢杆菌相近;如果以一种参与色氨酸合成的酶为准,该菌应属于古菌;而当比较该菌和其他生物的合成胞苷三磷酸(DNA的基本结构单位之一)的酶时,竟发现古菌不再形成独立的一群.看来不同的基因似乎在诉说不同的进化故事.那么,古菌还能是独特的、统一的生命形式吗?属于真核生物的啤酒酵母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后,三域学说遇到了更大危机.酵母细胞核基因中,与细菌基因有亲缘关系的比与古菌有亲缘关系的多一倍.有人还对在三种生命形式中都存在的34个蛋白质家族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17个家族来源于细菌,只有8个显示出古菌与真核生物的亲缘关系.如果伍斯进化树正确、古菌与真核生物在进化历程中的分歧晚于两者与细菌的分歧的话,那么怎样才能解释上面这些结果呢?根据细胞进化研究中流行的内共生假说,真核细胞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的产生源于细菌与原真核生物在进化早期建立的内共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真核细胞提供稳定的微环境,内共生体(细菌)则提供能量,久而久之,内共生体演变为细胞器.真核生物细胞核中一部分源于细菌的基因可能来自线粒体,这些为数不多的基因通常编码重新运回线粒体的蛋白质分子.可是,现在发现许多源于细菌的核基因编码那些在细胞质、而不是线粒体中起作用的蛋白质.那么,这些基因从何而来呢?显然,内共生假说已不足以挽救伍斯进化树.不过,伍斯进化树也不会轻易倒下,支撑它的假说依然很多.最近,有人提出了新版的"基因水平转移"假说.根据这个假说,基因组的杂合组成是进化过程中不同谱系间发生基因转移造成的.一种生物可以采用包括吞食等方式获得另一种、亲缘关系也许很远的生物的基因.伍斯推测,始祖生物在演化形成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三大谱系前,生活于可以相互交换基因的"公社"中,来自这个"史前公社"的生物可能获得了不同的基因遗产.这一切使得进化树难以枝杈分明.不过,伍斯相信,基于SSU rRNA的进化树在总体上是正确的,三种生命形式是存在的.争论在继续三年前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组序列的发表,似乎预示着一场延续了20多年的、关于地球上到底有几种生命形式的争论的终结.古菌似乎被认定为生命的第三种形式.如今,仅仅过了三年,即使最乐观的人都无法预料伍斯进化树的命运.这场仍在继续的争论中,尽管古菌的分类地位遭到质疑,但古菌这一生命形式的独特性依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目前,古菌研究正在世界范围内升温,这不仅因为古菌中蕴藏着远多于另两类生物的、未知的生物学过程和功能,以及有助于阐明生物进化规律的线索,而且因为古菌有着不可估量的生物技术开发前景.古菌已经一次又一次让人们吃惊,可以肯定,在未来的岁月中,这群独特的生物将继续向人们展示生命的无穷奥秘.真细菌Bacteria, eubacteria真细菌(Bacteria, eubacteria)除古细菌以外的所有细菌均称为真细菌.最初用于表示"真"细菌的名词主要是为了与其他细菌相区别.古菌域Archaea古细菌(古菌)是原核生物中的一大类.它们既与细菌(真细菌)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另一些特征相似于真核生物.历史古细菌这个概念是1977年由Carl Woese和George Fox提出的,原因是它们在16SrRNA的系统发生树上和其它原核生物的区别.这两组原核生物起初被定为古细菌(Archaebacteria)和真细菌(Eubacteria)两个界或亚界.Woese认为它们是两支根本不同的生物,于是重新命名其为古菌(Archaea)和细菌(Bacteria),这两支和真核生物(Eukarya)一起构成了生物的三域系统.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在细胞结构和代谢上,古菌在很多方面接近其它原核生物.然而在基因转录这两个分子生物学的中心过程上,它们并不明显表现出细菌的特征,反而非常接近真核生物.比如,古菌的转译使用真核的启动和延伸因子,且转译过程需要真核生物中的TATA框结合蛋白和TFIIB.古菌还具有一些其它特征.与大多数细菌不同,它们只有一层细胞膜而缺少肽聚糖细胞壁.而且,绝大多数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细胞膜中的脂类主要由甘油酯组成,而古菌的膜脂由甘油醚构成.这些区别也许是对超高温环境的适应.古菌鞭毛的成分和形成过程也与细菌不同.生境很多古菌是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一些生存在极高的温度(经常100℃以上)下,比如间歇泉或者海底黑烟囱中.还有的生存在很冷的环境或者高盐、强酸或强碱性的水中.然而也有些古菌是嗜中性的,能够在沼泽、废水和土壤中被发现.很多产甲烷的古菌生存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如反刍动物、白蚁或者人类.古菌通常对其它生物无害,且未知有致病古菌.形态单个古菌细胞直径在0.1到15微米之间,有一些种类形成细胞团簇或者纤维,长度可达200微米.它们可有各种形状,如球形、杆形、螺旋形、叶状或方形.它们具有多种代谢类型.值得注意的是,盐杆菌可以利用光能制造ATP,尽管古菌不能像其他利用光能的生物一样利用电子链传导实现光合作用.进化和分类从rRNA进化树上,古菌分为两类,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Euryarchaeota).另外未确定的两类分别由某些环境样品和2002年由Karl Stetter发现的奇特的物种纳古菌(Nanoarchaeum equitans)构成.Woese认为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各代表了一支具有简单遗传机制的远祖生物的后代.这个假说反映在了"古菌"的名称中(希腊语archae为"古代的").随后他正式称这三支为三个域,各由几个界组成.这种分类后来非常流行,英语翻译机,但远祖生物这种思想本身并未被普遍接受.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古菌和真核生物产生于特化的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的关系仍然是个重要问题.除掉上面所提到的相似性,很多其他遗传树也将二者并在一起.在一些树中真核生物离广古菌比离泉古菌更近,但生物膜化学的结论相反.然而,在一些细菌,(如栖热袍菌)中发现了和古菌类似的基因,使这些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一些人认为真核生物起源于一个古菌和细菌的融合,二者分别成为细胞核和细胞质.这解释了很多基因上的相似性,但在解释细胞结构上存在困难.目前有22个古菌基因组已经完全结束了测序,另外15个的测序工作正在进行中.。
某理工大学《微生物学教程》考试试卷(897)
某理工大学《微生物学教程》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230分,每题5分)1. 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因其是活细胞内寄生物,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故属于难养菌。
()答案:错误解析: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称为难养菌,例如类支原体,类立克次氏体和少数寄生真菌等,而病毒不属于难养菌。
2. G+细菌由于细胞壁中除肽聚糖成分外还含有较多的磷壁酸,因此仅用溶菌酶处理只能获得还剩留一部分残壁的球状体。
()答案:错误解析:G+细菌用溶菌酶处理可以获得原生质体。
3. 腺病毒是一种呈二十面体对称的DNA病毒,在其包膜上,长有12个刺突。
()答案:错误解析:腺病毒无包膜。
4. 根据16S和18S rRNA测序和统计结果所提出的三域学说来看,真核生物域与古生菌域更为接近。
()答案:正确解析:三域学说是Woese等人对大量微生物进行16S和18S rRNA 核苷酸顺序的同源性测定并比较其同源性水平后提出的。
三个域指细菌域、古生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古生菌在分类地位上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并列,并且在进化谱系上更接近真核生物。
5. 影响较大的生物五界学说是由Whittaker于1969年提出的。
()答案:正确解析:1969年魏特克(Whittaker R.H.)提出了五界分系统,把生物界分成了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
6. 病毒一般对抗生素敏感,对干扰素不敏感。
()答案:错误解析:病毒一般对干扰素敏感,对抗生素不敏感。
7. 最初细菌数为4个,增殖为128个需要经过4代。
()答案:错误解析:最初细菌数为4个,增殖为128个需要经过5代。
8. 以裂解方式释放的噬菌体的一些晚期基因产物能使细胞膜失去稳定,并以不同的方式破坏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网状结构。
古生菌中的病毒或能揭示复杂生命的起源
古生菌中的病毒或能揭示复杂生命的起源Genomes of six viruses that infect Asgard archaea from deep-sea sediments作者:Ian M. Rambo, Marguerite V. Langwig, Pedro Leão, Valerie De Anda & Brett J. BakerNature Microbiology:2022/06/27Asgard archaea are globally distributed prokaryotic microorganisms related to eukaryotes; however, viruses that infect these organisms have not been described. Here, using metagenome sequences recovered from deep-sea hydrothermal sediments, we characterize six relatively large (up to 117 kb) double-stranded DNA (dsDNA) viral genomes that infected two Asgard archaeal phyla, Lokiarchaeota and Helarchaeota. These viruses encode Caudovirales-like structural proteins, as well as proteins distinct from those described in known archaeal viruses. Their genomes contain around 1–5%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eukaryotic nucleocytoplasmic large DNA viruses (NCLDVs) and appear to be capable of semi-autonomous genome replication, repair,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and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Moreover, Helarchaeota viruses may hijack host ubiquitin systems similar to eukaryotic viruses. Genomic analysis of these Asgard viruses reveals that they contain features of both prokaryotic and eukaryotic viruses, and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ir potential infection and host interaction mechanisms.目前,关于真核细胞起源一个广为接受的假说是古生菌和细菌(原核生物)通过融合,形成了真核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更加证实了古生菌 D.EO 与真核生物相 类似。 5(’H7,M7 等 人 对 古 生 菌 詹 氏 甲 烷 球 菌 ( !"#$%&’(’(()* 的 D.EO 亚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发现古 +%&&%*($,, ) 生菌的 D.EO K 亚基能够与真核生物酿酒酵母的 DOLAA 亚 基相互作用 (DOL: , 古生菌 D.EO K3Q3. 三 D.E 聚合酶亚基) 亚基形成的复合体类似于真核生物 D.EO !的 DOL"3DOLAA3 [ ] 这表明古生菌和真核生物的 D.EO 在亚基 DOLA$ 复合体 4 , 的排列结构和亚基蛋白质相互作用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 卷 " 期 #$$! 年 % 月
微 生 物 学 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M] [H]
从另一种嗜热古生菌酸热硫化叶菌 ( :&89$8$2&’ *%-)$%*8)*#-&’ ) 中生化鉴定了一种 5=7 结合蛋白 U&<S@A,它与大肠杆菌的 亮氨酸应答调节蛋白 S@A 也具有同源性, 也能够进行自我调 节,突变分析表明存在于 U&<S@A =<末端的螺旋<转角<螺旋 (P+P) 结构域对于该蛋白的 5=7 结合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 ,@CBVF&B 等人也从硫磺矿硫化叶菌 ( :&89$8$2&’ ’$89*/*#-6 中鉴定了另一种类似于真细菌亮氨酸应答调节蛋白 %&’) (S@A) 的古生菌调控蛋白 ST/., 并对它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 究。ST/. 参与赖氨酸合成基因簇 ( 8"’ ) 编码的赖氨酸生物合 成的调控, 外来的赖氨酸是 8"’ 基因表达的调节信号分子, 并且能够特异性地作为 ST/. 的配体(SCR&B1)改变该蛋白与 5=7 的结合能力。 ST/. 能够直接结合于 8"’ # 弱启动子的 研究表明类似于真细菌的 ST/. 调控 +;, 识别元件的上游,
[)H] 性, 即 +;, 和 +,- 的 =<末端面向转录起始位点 。其次,
在古生菌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结构类似于真细菌的转录调控 蛋白。 生化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古生菌中许多类似于 真细 菌 的 转 录 调 控 蛋 白 已 经 得 到 了 分 离 和 鉴 定。 =&A9EC
[2)] 等 从嗜热古生菌硫磺矿硫化叶菌 ( :&89$8$2&’ ’$89*/*#-%&’ ) 中
[2H] 。另外从另一种古生菌激 蛋白能够激活 8"’ 基因的转录
。 +7+7 89: 上游
一段富含嘌呤的序列对于启动子的强度也很重要, 5=7<蛋 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序列能够特异性地被 +;, 识别和结合, 因此该区段被称为 +;, 识别元件 ( +;,<@$/A9B/<
[)N] 。 CD$ $E$F$B%,,>?)
本实验室从嗜盐古生菌盐生盐杆菌的染色体 5=7 中分 离得到了许多同时具有真细菌、 古生菌和真核生物启动子典 型特征序列的 5=7 片段,并从结构和功能上证实了来源于 古生菌的 5=7 片段具有两域或三域生物的启动子特征
具有真细菌和真核生物融合特征的古生菌转录系统
杨 洋 黄玉屏 沈 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 武汉 !"$$0#)
摘
要: 古生菌是一类区别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第三域生命形式, 转录是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系统中的一个中
心环节。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 古生菌的转录系统具有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的融合特征: 古生菌的基本转录装置包 括 D.E 聚合酶、 基本转录因子、 启动子元件等与真核生物相似; 而古生菌的转录调控机制却更加类似于真细菌, 在 古生菌中发现并鉴定了许多类似于真细菌的转录调控蛋白。另外古生菌还具有某些独特的转录调控方式。 关键词: 古生菌, 真细菌, 真核生物, 转录 中图分类号: F/"" 文献标识码: E 文章编号: $$$A3%#$/(#$$!)$"3$!$#3$! ( D.EO) , 古生菌具有单一的依赖于 K.E 的 D.E 聚合酶 它是含有 A$ P A! 个亚基的多组分酶, 其亚基的成分复杂性 远远高于真细菌的 D.EO ( 仅有三个不同的亚基) 。古生菌 D.EO 的绝大部分亚基都与真核生物 D.EO 的亚基高度同
" 通讯作者。 1-(: 2%3#0320%!24""; 53678(:98,:;<-,= ><+ ) -?+ ) @,
作者简介: 杨
洋 (A/0! B ) , 男, 博士, 从事微生物遗传学研究。 53678(: CC0! = ;8,7) @’6
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3$03##, #$$"3AA3#$
["] 似于真细菌的转录调控机制 , 同时还具有某些独特的转录
和 O 亚基分别与真核生物 DOL! 和 DOLA# 具有同源性, 体外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发现来源于詹氏甲烷球菌 ( ! ) +%&&%*的 D.EO R 亚基能够与人的 DOL0 亚基相互作用形成杂 ($,, )
[0] 合复合体 ( SCTH8? @’69(-U) 。 1’?’,- 等 对詹氏甲烷球菌中
( ICB’ @C889B +;, 的 =<末端结构域存在一个锌带的基序结构 , 和真核生物的 +;66, 一样, 古生菌 +;, 的 =&的结合是必需的功能区 。在建立
分离得到了一种与真细菌全局性转录调控蛋白 ( QE98&E %@&B< — — —亮氨酸 应 答 调 节 蛋 白 ( S@A,S$0’CB$< /’@CA%C9B&E @$R0E&%9@) 相类似的转录调控蛋白 S@/)K, 该 @$/A9B/CD$ @$R0E&%9@T A@9%$CB) 蛋白与大肠杆菌 S@A 蛋白一样能够与自身基因的启动子特
H期
杨
洋等: 具有真细菌和真核生物融合特征的古生菌转录系统
K*H
[!,"] [)*] 的氨基酸序列基本一致 。 #$%%&’( 等 的研究表明在古
对古生菌转录调控的研究, 首先是从对已经测序的古生 菌基因组全序列的分析和与其它生物已知序列的比较入手 的。7@&DCB1 等人对 K 种已知全序列的古生菌基因组— — —詹 氏甲 烷 球 菌 ( .+/0*,$%$%%&’ 1*,,*’%0-- ) ,热 自 养 甲 烷 杆 菌 ,闪 烁 古 生 球 菌 ( 5#6 (.+/0*,$2*%/+#-&3 /0+#3$*&/$/#$40-%&3 ) 和堀野氏热球菌 ( !"#$%$%%&’ 0$#-($’0-- ) 进 %0*+$78$2&’ 9&87-)&’ ) 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古生菌基因组编码大量包含螺旋<转角< 螺旋 (P+P) 这些 P+P 结构域的 5=7 结合结构域的蛋白质, 序列更加类似于真细菌, 而且古生菌中 P+P 结构域的数量 和多样性都与真细菌相似, 这些含有 P+P 结构域的 5=7 结
[%] 和保守性。#$$$ 年 I-H,-H 等 的研究表明古生菌 D.EO R
。
古生菌的研究对于阐明生命的起源及其进化发育机制以及 挖掘和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 价值。 近年来, 对于古生菌 K.E 复制、 转录和翻译等遗传信息 传递机制的研究成为古生菌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系统进化研 究的一个热点。转录是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系统中的一个 中心环节, 随着越来越多的古生菌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和体 外转录系统的建立, 人们在分子水平上对于古生菌的转录基 本机制及其调控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近年来的研究 结果表明, 古生菌的转录系统具有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的融合 特征, 它既具有类似于真核生物的基本转录装置, 又具有类
[!] 源 。近年来有关古生菌 D.EO 亚基的三维结构和亚基之
美国科学家 G7H( I’-;- 以 HD.E 作为 #$ 世纪 0$ 年代末, 生命进化的分子指征, 对生命的进化和系统发育进行了开拓 性研究。他用寡核苷酸序列编目分析法对 /$ 多株细菌的 发现产甲烷细菌、 极端嗜 A%J HD.E 序列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盐菌、 极端嗜酸嗜热菌等极端环境微生物具有既不同于其它 细菌也不同于真核生物的序列特征, 而它们之间则具有许多 共同的序列特征。因此 I’-;- 首先提出了生命的第三种形 式— — —古生菌 (EH@<7-7) , 他将地球上的生物划分为三域 ( K’3 : 真细菌 ( L7@M-H87) 、 古生菌( EH@<7-7) 和真核生物( 5+3 678,) , 并且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三域生物的系统发育树 N7HC7)
[2*] , 这表明 合蛋白质绝大部分参与特异性基因的转录调控
古 生菌体外转录系统中用人或酵母的 +,- 代替古生菌 +,-, 生菌基因仍然能够正常转录, 这说明古生菌的 +,- 与真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