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谢赫“六法”谈紫砂艺术之美

合集下载

从谢赫“六法论”谈当前的美术教育

从谢赫“六法论”谈当前的美术教育

肜象 、 和表 情, 而后线的造 全 简义帝人宝 年 ( 5 5 2 ) 年 问。 《 J 田 j 品》 是中喇绘J 史 J : 第一 力量感和变化来表现人物的结构 、 犁 术义发展到 1 I I 水画、 花鸟画 在 “ 传移模写” 的阶段过 部对绘画作晶、 作者 评的文章 , 在《 画晶》 序叫 I 提 出了评 晶绘

结构、 明暗透视 、 线条 、 色彩等方面内容 , 可视为具体的美
布上体现主次、 虚实 、 繁简等关系。随类赋彩是根据不同的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同的时间地 点来施 以不同的色彩 问题 。色彩的学> J 涉 “ 传移模写” 谢赫六法 的最后一法在此我列为第一 。传移 象 , 模: , j 对真人 i 或临摹古代绘 , 现代美术理论家董欣 宾、 郑 及 到对色彩原理、 搭配 、 色 彩心理学等方面, 美术教育的课程 如色彩学基础 理论 、 色彩构成等 。 奇则把“ 传移模写” 定议为中困绘画 的创作论。 传解释为传情 、 安排也有类似课程, 前五法是构筑 目前荚术教学课程 的框架, 涉及到临摹 、 写 传形 、 传统、 传神 、 神思; 移: 移情 、 移形、 移 画、 变移: 模: 模仿 、 模拟 、 模式、 模范, 最终达到巧 ( 绘画) 的创 作、 心理特征、 本
即谋气韵, 从何着手乎 ?以气韵为笫一者, 乃赏鉴家言。非做 图的冥心经营。这是评价一幅绘画优劣的关键 ,故张彦远视
家法也。 ” 这两种意见都有其中的道 理。本人从浅薄的美术教 为 “ 画之 总要” 。在美术教育则涉及构 图学的课程, 如何在画
育经验而谈, 将顺序晕新排 列并一一进行论述。
故用 笔、 书法应作为美术教育的基础 的荚术教育过程中, 教导学生的艺术创作也应 以谢赫“ 入法” , 与画列以甲等霞要位置, 这一最基本 的1 l f 关规律和原则作 为向导 。

浅谈谢赫“六法”

浅谈谢赫“六法”

法”的内涵进行简要解读。
韵,从何着手。以气韵为第一者,乃鉴赏家 品格喻人,也就是将人的思想物化。所以古
张彦远对谢赫“六法”有如下理解, 言,非作家法也。”清代范玑在《过云庐画 今文人画家往往以梅象征自己高洁、孤傲的
他认为:“古之画,或遗其形似而尚其 论》·《花卉论》中云:“学者不留心章 品格。如王冕的《墨梅图》以水墨点染花
画家往往借画梅抒发自己的意志,而画面带 的物理、物情、物态,即正确地表现出它的
给观者共情力程度的高低便是判定作品是否 内在结构和情态。
“气韵生动”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创作者
谢赫的“六法论”是一个较为完备的
人品、气质的体现。所以“气韵生动”是衡 绘画理论系统,它所包含的每个要素都是必
量人品和画品高低的本质因素。
“ 六 法 ” 中 的 “ 气 韵 生 动 ” 放 在 首 要 位 廓或梅的主干,而“气韵生动”就是梅的精 骨秀神清的梅象征自己不与世俗同流、不屈
置,张彦远也推崇气韵、骨法,但是张彦 神、灵魂和血液。“骨法用笔”“应物象 服的精神品质。正如他诗中所言“不要人夸
远认为“经营位置”为画之总要。那么为 形”“随类赋彩”是梅干上的枝节、花朵和 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这里画面所
浅谈谢赫“六法”
内容提要: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六法”是对古代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一直到今天对绘画理论 研究和艺术创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术界对“六法”已取得了相对系统和多面的研究,由于 时代不同、角度不同,有些观点具有相对性,如过分强调其中某一法的地位和价值,而忽略其他几 法的观点。本文以画梅为例着重对“六法”的内涵进行简要解读。 关键词:《古画品录》;六法;梅
文_徐小云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作品的画面该如何去经营?这涉及画面的经 出的是“幸福”“喜悦”等吉祥寓意。在这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谢赫的“六法论”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谢赫的“六法论”
新 语 》 。 骨 ”字 是 《 )… 个 比 喻 性 的概 念 ,“ … 骨 力 ” 乃借 助 骨 于 比喻来 说 明人 内在性 格的 刚直 、果 断及其 外在 表 现等 。文学 评 论 上用 “ ” 字者 , 骨 如 刘 勰 《 心 雕 龙 ・ 骨》 “ 言端 直 , 文 风 结 则文 骨 成 焉 等 , 的 是通 过 语言 与 结构 所表 现 指 的 刚 健 有 力 之 美 。书 论 上 用 “ 骨 字 , 如 “ 笔 力 者 多 骨 , 善 笔 力 者 多 肉 ” 《 阵 善 不 (笔 图》等 , 的是 力量 、笔 力。 绘 画评论 中 出 ) 指 现 “ 骨 始 于 顾 恺之 , 评 《 本 纪》 “ 如 周 : 重 叠 弥 纶 有 骨 法 ” 评 Ⅸ 本 纪 》 “ 天 骨 而 ; 汉 :有 少 细 美” 等 。这 里 的 “ 法 ” “ 骨 ” 骨 、 天 诸词 , 和人 物品 藻 、相 学有 较多 的联 系 , 还 指 所 画人 物 形象 的 骨 相所 体 现 出的 身 份气 质 。 谢 赫 使 用 “ 法 ” 则 已转 向骨 力 、 力量 美 骨 即用 笔的 艺术表 现 了 。当时 的绘 画全 以勾勒 线 条造 型 , 象 的结 构 、 体态 、表 情 , 对 只能 靠 线 的准 确性 、力量 感和 变化 来表 出 。因此 他 借 用 “ 法 ”来 说 明用 笔 的艺 术性 , 涵 骨 包 着 笔力 力感 ( 书 论 “ 笔力 者 多 骨 ”相 与 善 似) 、结构 表现 等意 思在 内 。谢赫 之后 , 法 骨 成 为历代评 画的重要标 准 , 这是 传统绘 画所特 有 的材料 工具 和 民族 风格所 必然 产生 的相 应 的 美学原则 , 它反过来 又促进 了绘画 民族 风 而 格的完美发展 。 “ 物 象形 ” 是指 画家 的描 绘 要 与 所 反 应 映 的对象 形似 。 应物 ” “ 二字 , 在战 国时代就 早 出现 了, 庄子 ・ 《 知北 游》 “ 用心不劳 , :其 其应物 无方 ” 《 。 史记 ・ 太史 公 白序 》“ :与时 迁移 , 应物 变化 ”“ ,应物 ” 在这里 包涵 着人对 相应 的客观 事物 所采 取的应 答 、应和 、应 付和适 应 的态 度 。 晋僧肇说 “ 身无象 , 东 法 应物 以形 ” 是说 , 佛无具 体形 象 , 但可 以化 作任何 形象 , 作任 化 何相应 的身躯 。 对于 画家来说 , 应物 象形 就是 按 照事物 不 同变 化去描 绘其形 状 。 随 类 赋 彩 就 是 按 照事 物 不 同 色 彩 去 着 色。赋通敷 、授 、布 。赋 彩即施 色。随类 , 解 作 “ 随物 ” 。 文心 雕龙 ・ 色》 “ 物 :写气 图貌 , 既 随物 以宛转 ” 这里 的 “ ” “ 。 类 作 品类” “ ” 即 物 讲 。 王延寿 《 灵光殿赋 “ 色象 类 , 汉 鲁 :随 曲得 其情” 。 “ 营位 置 ” 是说 绘 画 的 构 图 。经营 原 经 意是营 造 、建筑 ,诗 ・ 《 大雅 ・ 台》“ 始灵 灵 :经 台, 经之 营之 。 经是 度量 、 ” 筹划 , 营是谋 画 。 谢 赫借 来 比喻 画家作 画之初 的布 置构 图。位 置 ” “ 作 名词讲 , 指人或物 所处的地 位 ; 作动词 , 指安 排 或布 置 。 赫说毛 惠远 “ 置 经略 , 谢 位 尤难 比 俦 ”是 安 置的意 思 。唐代 张彦远 把 “ , 经营 位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摘要】这篇文章对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进行了探讨。

在介绍了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的背景和概述文章内容。

在详细解析了谢赫的美学观点和他对美学的定义,介绍了谢赫提出的六法以及对这六法进行逐一分析的过程。

谢赫对美学实践提出了建议。

在总结了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的重点,并展望了谢赫美学观点在当代的意义。

通过对谢赫的“六法论”美学分析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美学的本质和谢赫对美学的独特见解。

【关键词】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定义、六法、逐一分析、实践建议、总结、展望、当代意义1. 引言1.1 介绍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是指以伊朗哲学家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谢赫为代表的哲学思想流派,主要探讨美学领域中的规律和原则。

谢赫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关于美学的一系列理论,包括对美学的定义、美学的目的、以及美学实践中的六法等内容。

通过对谢赫的“六法论”美学观点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对美学的看法以及他对美学实践的建议。

谢赫的美学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当代美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在下文中,我将对谢赫的“六法论”美学观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1.2 概述文章内容本文将对谢赫的“六法论”美学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介绍谢赫对美学的定义,揭示其对美学的独特见解。

随后,我们将介绍谢赫提出的六法,并逐一对这些法则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对这些法则的解读,我们将探讨谢赫对美学实践的建议,以及他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学之道。

我们将对谢赫的“六法论”美学观点进行总结,并展望这些观点在当代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对谢赫的美学理论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学的本质与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借鉴谢赫的见解来拓展我们对美学的认识与应用。

希望本文能够带给读者全新的视角和启发,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谢赫的“六法论”美学观点,探寻美学之美。

从谢赫的《六法》引发的十点思考

从谢赫的《六法》引发的十点思考

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10TEXT /邓明理从谢赫的《六法》引发的十点思考谢赫《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希腊人很早就提出“模仿自然”。

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模仿自然,它要求艺术家通过观察世界把形象、颜色表现出来。

进一步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命而达到“气韵生动”,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进而达到形神兼备。

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

绘画有气韵,给欣赏者以音乐感。

此种感觉即所谓“韵”。

如西方美术学家说的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

再说“生动”,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美学观,无论绘画、雕塑、舞蹈、杂技,都是热烈飞动、虎虎有生气的。

画家喜欢画龙虎、飞鸟等灵兽,画舞蹈中的人物。

雕塑也大多表现动物。

气韵生动不仅提出了美学要求,也是对当时的艺术实践的一个理论和总结。

“六法”成为中国后世绘画思想艺术追求的指导原理。

在此理论指导下所以不可能产生西方那样的“静物画”。

谢赫之后对“六法”继续有所发挥。

如五代的荆浩解释“气韵”二字:“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

”就是说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提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又要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自己的技巧。

这样把自我溶化在对象里,突出对象的代表性,成为典型形象,让欣赏者有丰富的想象余地。

达到“韵”者有余不尽。

今人之表现和抽象把古人原理本末倒置,反其道而行之是自我夸张表现的另外发展和与时俱进。

谁是谁非?各有所取,各有所失。

为了达到“气韵生动”达到对象的核心真实,艺术家要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

如顾恺之所说的“迁想妙得”。

所谓形神具备,就要靠内心的体会,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对象内,这就叫“迁想”;一番曲折后,把握对象的真神,是为“妙得”,艺术上品中的“神品”由此而生。

“骨法用笔”是中国画的标志性技法,笔墨原本是中国画的工具,经代代相传演进变成了表现技法和艺术境界。

谢赫“六法论”论文

谢赫“六法论”论文

谢赫“六法论”论文摘要:谢赫的这篇理论,既是绘画的品评法则,也是我们最早的一篇创作方法和美术教育论,对我国绘画的发展和美术教育的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它是创作的指针,评论家的最高法典,“六法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谢赫是南齐时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在中国画的实践和理论方面造诣颇深,但可惜的是没有画作流传下来,但是他的理论《画品,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篇重要的流世之作,“六法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绘画做的一个概括性总结,在文中,谢赫评论了在他之前的27位画家,并提出了“六法论”,而“六法论”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六法论”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他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以及对画家的要求都详细的记录在内,自从“六法论”提出以后,中国的绘画理论就自觉地以它为标准。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呢,又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需要对内容做一个详细的解释;唐代美术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述这段文字,“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气韵”是一个人从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气质,是一个人本质的体现,是人生命力的显现,所谓“气韵”是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有一种生动的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时期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来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由先前的单评论人物,到后来慢慢的上升到山水等。

“气韵”与“传神”在表现人物的形象的特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传神”主要是指从面部或者是从眼睛里所传达出来的性情,“气韵”则是指从整体所散发出来的内在气质,是一种富足状态,是根据人的姿容、言谈、相貌,来判断一个人的气质,可以概括为内在性情的外在化;在南朝时期,“气韵”作为品评和创作标准,主要看画家对客观对象的气质再现的如何,而后渐渐的融进了更多的主观因素。

谢赫的六法论【从谢赫“六法”谈色彩写生要点】

谢赫的六法论【从谢赫“六法”谈色彩写生要点】

谢赫的六法论【从谢赫“六法”谈色彩写生要点】色彩写生作为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愈来愈成为高中美术教学的必修课。

不仅因为色彩写生是高考的必考课目,更是因为色彩写生是每一个从事绘画的人认识缤纷世界、感悟世间万物色彩变化的实践基础。

探寻色彩写生的要点,结合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从中国传统绘画的谢赫“六法”再次领悟到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美术教学的完美对接。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六法”,这是他作为品评古来人物画家艺术特色与成就的准则,因此被历代画人尊奉为金科玉律而千古不易。

究其原因,是其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绘画最一般的规律和特点,既可作为品评标准,又可作为创作原理。

由于其理论水平之卓越,体系之严谨,总令后人仰之弥高。

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就色彩写生教学之要领,也是与之相得一体,法法成则,点点为纲。

一、“气韵生动”——构思立意,确定色调“气韵生动”为六法之先,也是“六法”的灵魂。

既是绘画前的构思和立意,也是作品的意境和格调,是作画者的品格、才性智慧和心灵境界的体现。

我们今天的画者,多认为“形式就是内容”,“技巧就是根本”。

忘了“书乃心画”、“画乃心文”、书画如其人,品德不高,落色无法等这些浅显的道理。

因为和则生气.气韵则生动。

在画一张色彩前就要很清楚自己画什么色调。

什么叫色调统一?一幅好的色彩画,同样具有一定意境,要构思,怎样构图?画面怎样安排?确立一种意境,统一一种色调,表达一种思想。

色调和谐,画面才有生气,气韵画面才能生动。

二、“骨法用笔”——以形用笔,以色造型“骨法用笔”就是指绘画过程中笔色的运用以及所表现出来对物象刻画的用笔效果。

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六朝时代所谓“骨”或“骨法”的概念应包括如下内涵:其一,骨架。

其二,骨势。

其三,骨质。

其四,骨力。

形体骨架从宏观方面形成了笔法外形的刚正之气,点划骨质从微观方面构成了笔法内在的强劲之力,也称之为笔力。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014-2019年第16期(总第164期)摘 要:文章将立足于谢赫“六法论”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审美意象,从美学角度出发尽力追寻其“六法论”中体现的艺术美学,希望能通过细致的研究认识“六法论”所阐述的审美标准,得出其中美学分析方向,从而更好地加深对谢赫为代表的古代审美的研究。

关键词:谢赫;“六法论”;美学;审美内涵;美学价值中图分类号:J212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6-0014-02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美术审美品鉴的一种美学准则,其“六法论”的理念—自描绘对象的内涵风韵、抒发画者对客观描述对象的情感至画者笔墨表达描绘对象的外在轮廓和着色,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至今仍然被美学界奉为圭臬。

谢赫的“六法论”包括: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传移模写。

此理论一出,后代的许多画家自始至终都将这“六法论”作为衡量绘画成功与否的标尺,这与美学中提出的“审美是一种可以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

”的观点不谋而合。

而“六法论”并不是一种固化了的审美价值观,而是一种抽象形式的美学审美参考,下面将通过探究谢赫“六法论”中的含义和内容,对这六种美学构成进行一个粗浅、简要的分析。

一、“六法论”与美学的联系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统一政权面临土崩瓦解、各个割据势力长期存在的分裂动荡的时代。

正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

”风雨飘摇的社会背景下艺术文化反而蓬勃发展,有识之士或以文学作品,或以美术创作抒发自身的情感,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尽管当时绘画历史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但在那个时期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完备的美学形式分析体系。

谢赫的《古画品录》则是最为成熟的美术品评作品其体现了美学分析和重要美学原则。

不论是《古画品录》阐述的美学精神还是审美意象,都镌刻了其时代的印记,渗透了时代的精神。

与之相关的分析美学指出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情感主义”阶段:审美价值是由与美的客体相应的情感等组成的,这也印证了分析美学与谢赫“六法论”的认识共鸣。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谢赫是伊斯兰教教派之一,宗教上的敬奉、归附,以及其对程式化礼教的坚守,对历史长河上的西亚、非洲、南亚等地具有重大影响,其“六法论”也是谢赫美学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

“六法论”是谢赫在伊斯兰教教义中对于美丽、壮观、正确、神圣、真实等概念进行美学上的解释和定义。

谢赫将美学分为六个层面,即法律、宗教、社会、个人、艺术和自然。

谢赫认为美学与法律紧密相关。

在伊斯兰教中,美丽的行为是合乎法律的,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行为才是美的行为。

良好的行为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的和谐和法律的实施形成美的状态。

谢赫关注的是美学与宗教的关系。

在伊斯兰教中,美德是信仰的基础,崇拜和虔诚的行为被认为是美的。

通过虔诚的崇拜,人们与真主接触,并体验到神圣之美。

谢赫认为社会的和谐和公正是美的表现。

在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中,人们互相尊重和理解。

这种社会美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公正的法律制度为基础,使人们自由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第四,谢赫强调个人的美与品德和纯洁性相关。

修身养性、恪守道德准则和正确行为被认为是个人美的体现。

个人的美源于对于自己灵魂的把握和培养,这种个人特质在行动中得以展现。

第五,艺术是谢赫美学分析中重要的一个层面。

艺术是人类创意和想象力的产物,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创造出各种美的形象和概念。

艺术的美在于其表现形式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自然界的美是谢赫美学分析的最后一个层面。

自然界中的美在于其无所不在、多样性和恩赐。

人们可以通过欣赏大自然中的美景和景色来感受自然之美。

谢赫的“六法论”美学分析将美学与伊斯兰教的核心教义相结合,强调了美学与宗教、法律、社会、个人、艺术和自然的关系。

这种美学观念提醒了人们追求美的重要性,并且在各个方面引导人们追求美丽、正义和和谐。

从“六法”中得到的启示-2019年文档

从“六法”中得到的启示-2019年文档

从“六法”中得到的启示中国绘画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的象形文字的发展,到之后发展在器皿用具上做画,直至纸上、绢上绘画的出现,历经千年,因而中国绘画的品评画论也是博大精深。

自东周开始,农耕文明得到大力发展,人们开始有了固定的住处,有了完整的家族制度,人物开始被作为主体描绘。

自两汉以来,中国画发展的主体为人物绘画,也出现了与之相应的品评准则。

其中最著名的则是南朝著名画家谢赫从以往人物画实践中总结的“六法论”。

所谓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就人物而言是指人物的风范神态,与风景花鸟来说则是指优美的韵味意境,是绘画者思想高度的表露。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最高品评标准,也是“六法”的精髓。

二曰“骨法用笔”,“骨法”指的是形象的结构,强调在用笔的过程中“笔”的力度。

其中“线”是中国画独特的造型语言,早期中国绘画主要是以人物画为主,人物的结构衣纹都用线条来描绘,线条不仅要表现人物的外在结构,还需要表现出人物的神情。

三曰“应物象形”,绘画是造型的艺术,如果没有了形准,也就很难提及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了。

四曰“随类赋彩”,字面意思而言就是在作品定稿之后根据对象本身在大自然中的颜色进行上色。

五曰“经营位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构图。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观察方式截然不同,构图自然也不同。

西方绘画重写实,提倡焦点透视法,往往采用近大远小与光影变化的画法。

而中国“乘物游心”的传统思想直接反映到了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中去。

比如“三远法”中的平远、高远、深远,将千里江山收于画卷之内,正可谓石涛所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

六曰“传移模写”,“传模”是指通过临摹古人的绘画作品学习其技法,移写则是在掌握技法之后融汇自己的写生心得进行再创作。

可见“六法论”将用笔、构图、设色、形神之法的精髓用短短数语精炼概括了出来,也是中国最早、最全面的品评中国画的准则。

由于“六法论”的影响,隋唐五代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人物画家。

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都无疑是“六法论”最好的体现。

谢赫“六法论”对当代中国画的教育意义

谢赫“六法论”对当代中国画的教育意义

浅析谢赫“六法论”对当代中国画的教育意义摘要: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自六法论提出后,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美术教育和传承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六法;气韵;物象;骨法;随类赋彩;转移模写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042-02一、六法论的定义及意义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南齐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其中提出”六法论”,对后世的绘画和美术教育方面有着重大影响。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

自六法论提出后,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中国画教育和传承的重要标准。

谢赫总结了过去绘画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著述的成果,明确提出绘画具有“明劝戒,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鉴”的政治作用,列出品评画家优劣的六个方面的标准——“六法”。

归结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一)气韵生动有气则有生命,生命运动产生一种节奏变化,产生一种味道,形成韵味。

在气韵生动中,气就是本体,韵就是本体状态,生动就是一种本体在韵这种状态下具有生命力的运动。

因为气韵的来源之广,包含了画家的各个层面,所以对中国画的品评就是对气韵的品评,以至气韵生动就成了品评作品的最高要求,把生动地反映作品的气韵状态和特征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

(二)骨法用笔骨或者骨法的含义应包含骨架、骨势、骨质和骨力。

骨法是绘画用笔的要求,用骨架、骨势、骨质和骨力来要求笔法,用骨法的要求来创作造型。

因骨法而生笔法,依法而用笔造型,则用笔造型而显骨法,互为影响而成因果关系。

所以在品评中国画时,用笔是否能体现骨架、骨势、骨质和骨力的骨法要求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要求。

重读谢赫《古画品录》兼论其“六法”与“六品”

重读谢赫《古画品录》兼论其“六法”与“六品”

具 有相 似 的地 位 。《 画 品录 》 例 与《 品 》 古 体 诗 相似 , 语 体 外 , 主要 是一 、 二字 概 念 而 四字 概念 较 少 。如 文 的概 念 体 系 , 几 乎 全 为 二 字 结 就 书前有 小序 , 出 了“ 品” 提 画 的基 本原 则 , 六法 ” 刘勰《 心 雕 龙 》 即“ ;
正 文 分列 为 6品 2 7人 , 一 品陆探 微 、 第 曹不 兴 、 卫 构 。从 以上整体 统 一和 时代风 气来 看 , 当以二 二句
协 、 墨 、 昂 , 二 品顾 骏 之 、 张 苟 第 陆绥 、 蓓 , 三 品 式 的理解 更加 接近 当时 的具体 实 际 。 袁 第
姚昙 度 、 顾恺 之 、 惠远 、 毛 夏瞻 、 戴逵 、 江僧 宝 、 吴睐 、 关 于“ 法” 间 的相互关 系 , 因理 解 不同而 六 之 亦 概念 表达 既不统 一 , 六 则“ 张则 、 果 , 四 品蘧 道 愍 、 继伯 、 宝 光 、 微 、 大 有歧 义 。按 四字 句式 , 陆 第 章 顾 王 法” 就不 是在 同一 个平 面上来 构成 的 。北 宋 郭若虚 史道 硕 , 五 品刘 填 、 明帝 、 第 晋 刘绍 祖 , 六 品宗炳 、 第 丁光 。通 观全 书 , 点在 “ 法” 重 六 的阐释 和“ 品” 六 的 《 图画见 闻志 》 卷一《 论气 韵非 师 》 :六 法精 论 , 说 “ 万 评定 上 , 二者相 得 益 彰 , 映 了当 时 的普 遍 审 美风 古 不移 。然 而 骨 法 用 笔 以 下 , 者 可 学 。如 其 气 反 五 貌 以及 中 国艺 术理 论 的渐进 成熟 。

韵 , 在生知, 必 固不 可 以巧密 得 , 不 可 以岁 月 到 。 复

浅论谢赫“六法”与中国画欣赏

浅论谢赫“六法”与中国画欣赏

浅论谢赫“六法”与中国画欣赏古代把绘画称为丹青或水墨,自从近代西洋画大量传入后,才对应出现特指中国传统绘画的名称的“中国画”,以显示中外绘画的区别。

中国传统绘画根植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了中华民族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反映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它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作画的特殊材料,构建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具有高度的想象力和概括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魅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大量优秀作品的流传,成为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宝藏。

南齐谢赫(479-502年)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

“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创作和理论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法”论构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即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并成为中国画欣赏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指导。

我们今天欣赏传统的中国画,完全可以依照谢赫的“六法”论,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一、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点作为中国绘画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

它要求画面整体的形象必须完全服务于其表现对象的精神,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而不是重视物体外表的形似。

从而要求达到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即生动的表现。

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特别注重人物画的“传神”,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他首先阐明的是作品要能传达人物气质,是继卫协以后极重神韵的画家,绘画“六法”论的产生,古代绘画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推崇和追求,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理论相关。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谢赫是18世纪法国文学和美学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六法论”,强调文学作品必须符合特定的六项准则,才能被认为是优秀的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谢赫的“六法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美学的关系。

• 主题:谢赫认为文学作品必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主题,这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主题应该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此外,主题还应该与读者的利益和需求相呼应,这样才能真正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

• 情感:谢赫认为文学作品必须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反应。

作家应该能够通过细致描绘、感染描述、情感震撼等手法来直观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情感传达给读者。

这样的情感反应是人类共性的,所以作品才能获得广泛的读者认可和共鸣。

• 风格:谢赫认为文学作品必须有一个稳定的风格,以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风格特色。

因此,作家应该在词汇、句法、语气等方面保持一致。

这样做可以加强作者的个人特色,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 字词:谢赫认为文学作品必须使用简洁、准确的词汇,以确保读者理解和接受作品。

此外,作家应该避免过度的修辞和形式主义的语言,以便将思想和感情真正传达给读者。

• 结构:谢赫认为文学作品必须遵循明确的结构规则。

这个规则要求作品应该具有一个明确的引子、动作和高潮。

此外,作家还应该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以使他们关注作品的核心内容,而不是在各种细节上浪费时间。

• 公正:谢赫认为文学作品必须公正、客观。

作家应该尊重事实和真实性,避免使用歪曲事实或夸大的手法。

此外,作家还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自设高标准,从而追求真实而又有意义的作品。

综上所述,谢赫的“六法论”对于文学作品的美学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准则可以帮助作家创造优秀的作品,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欣赏。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准则不仅适用于文学作品,而且适用于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如绘画、音乐和电影等。

通过了解这些准则,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以及它们的美学价值。

简述谢赫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

简述谢赫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

六法论的内容及其意义如下:
1、六法论是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2、对谢赫的六法原文,后人因断句不同而释义略有区别。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古画品录》中。

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

3、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

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

4、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对谢赫的六法原文,后人因断句不同而释义略有区别,具体表现在如“气韵生动是也”,也可断为“气韵,生动是也”,其他五法亦如此。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谢赫是法国19世纪的一位哲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六法论》是他对美学的一种分析和探讨。

这篇文章将围绕谢赫的《六法论》展开美学分析,探讨其中的主要观点和其对美学的贡献。

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了六种法则,分别是真实法则、理性法则、感性法则、个性法则、质朴法则和幸福法则。

这些法则涵盖了艺术作品的主要方面,从真实性、理性性、感性性、个性性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谢赫认为真实性是判断一件艺术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

艺术作品应该能够真实地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并与观众产生共鸣。

他认为,真实的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感受到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谢赫强调理性性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还应该经过理性的思考和处理,使其具有内在的逻辑和条理。

艺术家应该在表达情感的通过理性的剖析和处理,使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思想深度。

个性性是谢赫在《六法论》中单独讨论的一个法则。

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艺术家的个人特色和独特性,能够展现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艺术家应该不拘一格,秉持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塑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

质朴性是谢赫在美学分析中另一个重要的法则。

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简约、自然和朴实的特点,不需要过度的修饰和华丽的装饰。

他强调,越是简约自然的作品,越能够传达主题和情感,让观众真正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作品。

谢赫提出了幸福性这一法则。

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能够给观众带来快乐和幸福的感受,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和信念。

艺术家应该通过作品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情感,引导观众追求幸福和快乐。

谢赫的《六法论》提出了一种系统的美学分析方法,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鉴赏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他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真实性、理性性、感性性、个性性、质朴性和幸福性,在这些方面的探讨中,他试图寻找艺术作品的内在规律和美的本质。

通过对谢赫《六法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可以在美学领域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谢赫“六法”谈紫砂艺术之美
作者:董亚平
来源:《江苏陶瓷》2014年第01期
摘要紫砂作品具有丰富的造型和多样的装饰手法,它突破了实用性的审美趣味,成为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备受大众百姓、文人雅士的青睐。

南齐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为首的六法论,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理论标准,与紫砂艺术具有互通的美学审美观。

本文从谢赫“六法”的角度分析紫砂艺术传承、创新之美。

关键词谢赫六法;紫砂艺术;美学;
考古学和艺术史论告诉我们,审美是人类的天性,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知道用石珠、兽骨染上不同的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进行装饰,出现了装饰品、绘画、雕塑等艺术品。

在中国的美学史上,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论画》、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和宋代画家王微的《叙画》是现存最早品评山水画的著作,中国南朝齐梁间的绘画理论家谢赫的《画品》标准是“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直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成为后世绘画技法、书画艺术最重要的美学品评标准,其影响甚为深远。

紫砂艺术作为众多民间工艺美术的一员,从北宋开始经历了几百年的积淀,成为介于陶器和瓷器的的一个新鲜的生命。

用原矿泥料烧制成的紫砂壶具有独特的吸水性和透气性,具有泡茶隔夜不馊的实用性,同时随着明、清文人士大夫参与设计创作,在泥胚上刻字、作画、篆刻和雕塑等多种装饰手法的运用,使得紫砂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谱写独特的一章,并成为现在收藏市场的“文人紫砂热”。

紫砂艺术的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民族审美和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产物。

在清朝中期,以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曼生)和“诗书画三绝”之称的瞿应绍(子冶)为代表的文人参与到紫砂作品的创作中,他们大都精通诗词做歌赋、金石考据、书画篆刻之学,紫砂已经不单是一种具有泡茶功能的器物,而成为具有文人气息、艺术美学相融合的产物。

因而,我们可以用谢赫的“六法”来阐述紫砂的造型、装饰艺术,并从不同形式紫砂壶艺的审美趣味中提升紫砂艺术的学术气息和理论高度。

1 气韵生动之神器
气韵生动是“六法”首要标准,重中之重,是“六法”中的灵魂。

谢赫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

”“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在,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作为人物画的创作和品评标准,表现艺术作品的内涵和神韵,陈善所著《扪虱新话》也说:“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辞藻,亦非佳作也。

”气,是宇宙中的元气和艺术家本身的元气;韵,是指艺术作品的风姿面貌、个性特征,气和韵结合后,艺术作品开始生动起来,鲜活有力。

由此可见,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把它
视为创作的最高标准,或者把它视为美学的基本要求和衡量准则,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是对外界物象再加工、再提炼、再典型后和艺术家的精神面貌相结合的产物。

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也讲究气韵。

一代代紫砂名匠有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因物立意,把个人的精神气质、风姿面貌、艺术修养与意境融合,凝神静气、汲取物象的精华,塑造了“方匪一式,圆不一相”、风格各异、色泽光润、肌理丰富、浑厚素朴、雅俗共赏、生动有趣的紫砂作品,开创了光器、塑器和筋纹器三大流派的紫砂艺术,达到气韵生动、气脉相连,体现了醇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是大自然之砂陶经艺术家本身的元气浴火重生的产物,赋予了紫砂作品艺术美、实用美的生命力,造化出“神”与“妙”的境界。

2 骨法用笔之重器
“骨”始于顾恺之评《周本记》:“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记》:“有天骨而少细美。

”书论上用“骨”字,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表现了魏晋时期用“骨”来比喻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的外在表现,指所画人物形象的骨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

谢赫画论《古画品录》“骨法,用笔是也”,更表现了要通过骨力、美感的笔力表现线条的造型、结构和体态,来准确表现变化性、力量感和节奏美。

紫砂作品中,时大彬的筋纹器表现了节奏美和韵律美,顾景舟“点、线、面”三元素的结合表现了抽象美和圆润美,朱可心的花器表现了自然美和生动美,吴鸣打破器物的实用重归老庄审美趣味之抽象美和肌理美,吕尧臣的“纹泥”法创“天然图画”的写意美和虚实美,何道洪的夸张壶嘴形成了风韵美和壮硕美。

他们观感一新、自成一家,作品“圆、稳、匀、正”,不单体现在材质的选择上,也在风格鲜明的壶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紫砂的历史沉淀、人文艺术精神。

大师们将变化、统一、动静、节奏、韵律、比例、尺度、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有机的组合,创作出厚积薄发的紫砂艺术作品,成为蕴含力量的风骨之器。

3 应物象形之真器
战国时期《庄子·知北游》:“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史记·太公史序》:“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宗炳《画山水序》:“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这些观点都包涵了人对于客观事物都应该应答、应和、应付和适应的态度。

谢赫的“应物象形”更加突出艺术家应该尊重客观事物,重视描绘对象的真实性,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内在表现与联系。

紫砂艺术师法自然,应物立志,制作出“真善美”之器,作为一颗璀璨的陶艺明珠屹立东方艺术文化之林。

以蒋蓉为代表的花器大师自幼热爱自然、观察百态,制作出如“荷花茶具”、“芒果壶”、“莲藕”等紫砂作品,这些作品构思巧妙、形式逼真、栩栩如生,以喜闻乐见、富有吉祥寓意的题材表现出大自然中各种花草瓜果融合紫砂艺术之真实性和概括性,融合了中国的多种传统艺术和民俗风格,体现当代的、民族的审美需求,具有较好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4 随类赋彩之色器
随类赋彩,是指按照物象本身的颜色去上色。

《文心·雕龙》:“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表述了彩色与所画的物象相似,尊重物象的客观存在性为依托对物象色彩的模仿性、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原则要求。

画家是用颜料作画,紫砂艺人可以用“五色土”之称的紫砂泥提炼成泥浆作为颜料,通过刻画、泥绘、堆花装饰壶胚,还可以用金银粉、丙烯颜料、釉水、印贴、珐琅彩、镶金银丝等多种材料及工艺相结合进行造型和装饰。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迎合“君不可以一日无茶”的皇室喜好,追求奢侈繁缛的风尚,紫砂壶造型艺术形式越发多样,装饰手段更为丰富多彩,制作工艺日趋精致典雅,配合诗书画、雕塑装饰壶艺,使得质朴的紫砂变得更加华丽精致,改变了从绘画层面上用颜料做画的单一性,提升了中国的各种传统工艺在紫砂艺术上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得紫砂艺术在现代陶瓷艺术中作为一个独特的门类受到人们的喜爱。

5 经营位置之谋器
顾恺之评画中说“置阵布势”;谢赫“六法”中提出“经营位置”;姚最评画说:“咫尺之内,而瞻仰万里之遥”;唐代张彦远“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重要”。

由上可见,经营位置是指绘画的构图须花心思安排揣摩,有思维性、审美性的来摆放画面的各个元素。

在传统绘画中,构图称为“布局”,在紫砂艺术中则表现为深思熟虑、周密反复地来斟酌身筒、嘴、把、的之间的比例关系、摆放的位置、构图和空间关系,产生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调和统一、主次分明、整体协调、细微精致、扣人心弦、美观实用的紫砂艺术作品,使得紫砂艺人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情感得到升华。

6 传移模写之摹器
传移模写,是谢赫“六法”中的最后一项。

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

模,法也,通摹、摹绘、摹效,或亦解作摹。

画摹写的功能,一是可以学习技法,打下基本功;二是可以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

在现今的理论和实践中依旧留存,而且非常实用,是指导学习绘画的重要方法之一。

紫砂艺术的发展基本就是一个传移摹写的过程,一件紫砂艺术品一般要经过几十道复杂的成型工序。

紫砂从业者通过打泥片、打泥条、拍身筒、篦身筒等等一道道自成规律工序的多年学习,并且长期从传统的“仿古壶”、“掇只壶”、“石瓢壶”等品种的制作中逐步逐渐掌握了各种工艺、比例要求、技法、泥性和审美修养。

在多数紫砂从业者的艺术生涯中,对传统款式、经典壶型、名家名作的模仿与制作占据了壶艺生涯的大部分时间。

在师古、摹古后,一批紫砂艺术名家在以高等院校艺术类老师为代表的一些文人雅士参与设计与装饰紫砂作品的影响下,继承传统,师从自然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与时俱进的紫砂艺术品,蕴涵了深厚的文人趣味与美学价值。

由此看来,谢赫“六法”不仅是关于绘画实践的理论总结,对于文学、艺术等美学门类也是重要的理论品评依据,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紫砂艺术的发展也起着理论的指导和启蒙作用。

紫砂艺人要掌握高超的制作技艺,传承“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的理论精神,尊重和学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各种造型延续和各个流派的产生,促进紫砂艺术向大胆创新、艺术风格及理论深度研究的方向发展。

每位紫砂艺人应该不断提高审美水平,加强对其他艺术门类的
学习和鉴赏,提高紫砂艺术创作的理论水平,达到主观和客观、内容和形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统一,使紫砂艺术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作为一门整合性较强的历史文化产物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陶文化中作为一朵奇葩开得更美、更艳。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3.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