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法论

合集下载

六法论

六法论

“六法论”有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1.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

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

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

2.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

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

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

3.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

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

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

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4.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

5.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

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

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6.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

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核心六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

“六法”的基础和核心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以及赋予强烈笔墨、色、章法与造型。

这些,作为一个艺术体系,它独立于科学之外,表现出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价值和品格。

它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同时也将给世界艺术带来极大的启示。

试论“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试论“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试论“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六法论”,是指法学家严复所著的《文心雕龙·论文法》中的六种论说法,包括:比喻法、义理法、叙事法、类比法、辩证法和联想法。

这六种法则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和批评之中,而本文则试图探讨其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比喻法在当代油画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比喻是以一个事物的特点来暗示另一个事物的特点,这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使得艺术家能够通过形象的符号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中国当代油画中,艺术家经常通过比喻来表达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在陈逸飞的作品《猎场》中,他通过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和压迫;在费尔南德斯的作品《战胜黑暗》中,他通过黑暗和光明的比喻,阐述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义理法也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义理法强调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要求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出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

在中国当代油画中,艺术家经常运用义理法来表达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在郭斌的作品《国家》中,他以天安门为象征,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在徐冰的作品《草甸》中,他通过对城市化的反思,传达了对自然和乡土的向往。

叙事法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叙事法强调通过情节和故事线,在作品中传达出一种连贯的叙述。

在中国当代油画中,艺术家常常运用叙事法来呈现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在赵无极的作品《大江东去》中,他通过多个人物和场景的叙述,展现了一个描述中国历史变迁的故事;在李苦禅的作品《悼亡》中,他通过叙述一个梦境般的场景,传达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辩证法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辩证法强调通过对立的事物和观点的对比和矛盾来表达出一种更高级的真理和智慧。

在中国当代油画中,艺术家常常通过辩证法来探索社会和生活的矛盾和冲突的本质。

在费尔南德斯的作品《现代之舞》中,他通过对立的动态和静态的对比,阐述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和集体的关系;在张大千的作品《山水牡丹》中,他通过东方和西方的对立,表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交融。

六法论名词解释

六法论名词解释

六法论名词解释六法论,又称“六法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提出来的,在中国历史上深深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

六法论源于韩非子的《韩非子》,被誉为“六经之乱,六法之治”。

六法论指的是六种治理思想,它们是“政”、“法”、“礼”、“言”、“智”和“”。

“政”是政治,指的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法”是法律,指的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法律制度;“礼”是礼仪,指的是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礼仪;“言”是言论,指的是全民的公共讨论;“智”是智慧,指的是国家的科技管理;“”是仰,指的是国家的宗教仰及其传统文化。

六法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法律和文化。

它认为,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应该遵照“六法”,以确保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法论中的“政”,指的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秩序,它要求政府采取恰当的政策,以保护公民的权利,实现公正的政治环境,促进公众的参与,改善国家的经济发展。

“法”,指的是国家的法律制度,要求政府确保法律和法规的执行,保护公民的权利,规范国家的社会行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礼”,指的是社会礼仪,要求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尊重文化传统,建立和谐社会。

“言”,指的是公共讨论,要求尊重他人的观点,做好社会监督,促进公众的参与,改善公共服务体系。

“智”,指的是科技管理,要求政府积极推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指的是宗教仰及其传统文化,要求尊重宗教仰,尊重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六法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提出来的,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认为,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应该遵照“六法”,以确保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法论也提供了建立一个有序、和谐、繁荣的社会的道路,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遵守六法,并且要以行动来保护公民的权利,保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

六法论

六法论
谢赫,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在中国画的实践和理论方面造诣颇深,尤其在《古画品录》,(现为我国历史最久远的绘画著作),中提出的中国绘画上的“六法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中国画于生命的活力。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六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谢赫提出的“六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任何一法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之间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气韵生动”是整个六法的纲领,是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其他五法则是围绕“气韵生动”所进行的具体的展开。“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气韵生动”这一终极目标。同时这六法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笔墨的运用为的是表现具体的形象,达到以形写神。色彩的铺张,也只能在具体的位置,具体的形象上加以展开。对前人优秀作品的临摹和借鉴,为的是早日领会艺术创作的法则,通过高超的作画技巧,尽可能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④“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
⑥“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由于它并不等同于创作,故谢赫将其放于六法之末。
②“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1. 引言1.1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概述谢赫“六法论”是一种传统的美学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一美学理论中,谢赫将美学分为形式美学、象征美学、神秘美学、师承美学和意境美学五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和分析,揭示了美的本质和美的表现形式。

形式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在形式上的美感和表现。

形式美学关注作品的结构、色彩、形态等方面,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文化内涵和情感。

谢赫认为,形式美学是美学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作品展现美感的关键。

象征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象征符号。

谢赫认为,作品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象征美学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师承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中所体现的前人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

谢赫认为,艺术是源自于师承和传统的,艺术家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传承传统的文化精髓。

通过对师承美学的分析,可以理解作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谢赫“六法论”美学是一种高深的美学理论,通过对形式美学、象征美学、神秘美学、师承美学和意境美学的探讨,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美学内涵和文化价值。

这一美学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也可以引领我们走进文化的深层次,体味文化传统的魅力和精髓。

通过对谢赫“六法论”美学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艺术之美,感受文化之魂。

2. 正文2.1 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形式美学”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形式美学”是指作品在审美上的形式结构和表现形式。

在《六法》中,谢赫提出了“形式自有规矩,无可不凭”这一观点,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应当符合一定的规律和准则,才能体现出美的意义。

形式美学不仅包括了作品的整体结构、组织方式和视觉效果,还包括了作品中的色彩、线条、比例、节奏等元素的运用。

六法论的内容

六法论的内容

六法论的内容
六法论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源自东汉末年,被称为六朝四极之一。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形式严谨的辩证文体来讨论和辨析六法,即《金》、《木》、《水》、《火》、《土》、《人》六个方面的道理和本质。

六法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自然界中的各个元素和人的关系进行观察和推理,来探讨宇宙万物的生成和运行规律。

它认为六法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宇宙秩序。

其中,《金》象征质地坚硬、不易变形,代表了稳定和持久的特性;《木》象征生长和发展,代表了生命力的源泉;《水》象征流动和润泽,代表了变化和灵活性;《火》象征光明和热能,代表了活力和热情;《土》象征稳定和承载,代表了安定和坚实;《人》则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在六法论中,通过对各法的特性和相互作用进行辩证讨论,揭示了宇宙间种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辩论形式常常采用对仗、对比和对错等手法,用以推理和印证各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法从物质的角度透视了宇宙万象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学者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思考和探索。

六法论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来的哲学、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基础,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诗词和文章的创作也有所启发。

六法论以其深邃而抽象的思考方式,为中国古代文学注入了一种独特的理性理念,丰富了古代文化的内涵。

总而言之,六法论是一种具有独特特点的古代文学形式,通过对六个法则的辩证讨论,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在学术、文化和艺术领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六法论对中国绘画的认识

六法论对中国绘画的认识

六法论对中国绘画的认识
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理论,它提出了衡量绘画作品的价值和标准。

六法论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六个方面。

气韵生动是指作品整体要具有生命力和动感,表现出一种生动的气势和韵味。

骨法用笔则是指用笔要有骨力,要有力度和美感。

应物象形是指作品要准确地表现物象的外形和内在特征。

随类赋彩则是指根据物象的种类和特点,运用色彩的对比和调和,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色彩美感。

经营位置是指构图要精心设计,画面要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传移模写则是指学习绘画的方法,通过临摹前人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技艺。

六法论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评价绘画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同时,六法论也是中国绘画技巧和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六法论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不仅为评价绘画作品提供了标准,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绘画技巧和风格的发展。

谢赫六法名词解释

谢赫六法名词解释

谢赫六法名词解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是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讲的绘画六法。

这里是概括了唐代孙位、张彦远、唐玄度三家对于书画所见略同之处,后人也称为“六法论”。

其实,就是指谢赫提出的六种绘画的方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这里说的“气”是什么?“韵”又是什么?作者认为“气”是一种内在精神,要画者全身心投入到对所描绘的客观物象的感受中去,就是通常所说的要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韵”是一种美的体现,有了气韵,绘画才能有生命力,艺术才能打动人。

谢赫以为“气”就是气势、气魄。

气不仅仅指绘画时表现出来的大小、长短、粗细、强弱、虚实等方面的差别,而且包含着画家本人的气质、气度、学养,以及他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等。

气还不是单纯的“霸悍之气”,它应该是壮美的,是生动的。

《宣和画谱》称黄筌的画“多得山川英气”,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些话都说明,艺术作品中包含的那种“气韵生动”的意蕴,主要取决于画家自身的修养。

文字不过是载体,画家借助于这个载体,把内在的情感抒发出来,让人们从中体会到美感。

作为一个画家,除了画出“骨法用笔”,还要加上“气韵生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作画先做人的道理。

谢赫以为“气”就是气势、气魄。

气不仅仅指绘画时表现出来的大小、长短、粗细、强弱、虚实等方面的差别,而且包含着画家本人的气质、气度、学养,以及他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等。

气还不是单纯的“霸悍之气”,它应该是壮美的,是生动的。

《宣和画谱》称黄筌的画“多得山川英气”,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些话都说明,艺术作品中包含的那种“气韵生动”的意蕴,主要取决于画家自身的修养。

文字不过是载体,画家借助于这个载体,把内在的情感抒发出来,让人们从中体会到美感。

作为一个画家,除了画出“骨法用笔”,还要加上“气韵生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作画先做人的道理。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谢赫(1817-1898)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美学家,他的主要著作《六法论》系统地阐述了他对美学的理论观点。

本文将对谢赫的《六法论》进行简要的美学分析。

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了世界上美的六个规律,即形势、状貌、颜色、音响、香味和情感。

形势指的是物体的外形、大小、比例等;状貌是指物体的表面特征,如材质、质地等;颜色是指物体的色彩特征;音响是指声音的音调、音量等;香味是指物体的气味特征;情感是指人们对物体的主观感受。

谢赫将这六个规律运用于审美判断,认为艺术作品是否美,不同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规律的运用。

形势的美在于它的对称、协调和空间感;状貌的美在于它的纹理、质感和线条;颜色的美在于它的明暗、色调和色彩搭配;音响的美在于它的旋律、音质和节奏;香味的美在于它的纯净、浓郁和持久;情感的美在于它的喜怒哀乐、动人和感染力。

谢赫的美学理论强调了美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的存在。

他认为美并非主观感受的随意产物,而是基于客观规律的判断。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中国美学界是相当先进和有影响力的,与那时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观点形成鲜明对照。

谢赫的美学分析也强调了主观感受在美学判断中的作用。

虽然他认为美具有客观规律,但他并没有否认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他将情感作为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认为情感可以激发人们对美的体验和赏析。

他不仅强调了审美判断的客观性,也重视了审美体验的主观性。

谢赫的美学观点对中国的美学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六法论开创了中国美学的新思路,为后来的美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他对美的客观规律和主观体验的研究,为中国的美学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谢赫是伊斯兰教教派之一,宗教上的敬奉、归附,以及其对程式化礼教的坚守,对历史长河上的西亚、非洲、南亚等地具有重大影响,其“六法论”也是谢赫美学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

“六法论”是谢赫在伊斯兰教教义中对于美丽、壮观、正确、神圣、真实等概念进行美学上的解释和定义。

谢赫将美学分为六个层面,即法律、宗教、社会、个人、艺术和自然。

谢赫认为美学与法律紧密相关。

在伊斯兰教中,美丽的行为是合乎法律的,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行为才是美的行为。

良好的行为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的和谐和法律的实施形成美的状态。

谢赫关注的是美学与宗教的关系。

在伊斯兰教中,美德是信仰的基础,崇拜和虔诚的行为被认为是美的。

通过虔诚的崇拜,人们与真主接触,并体验到神圣之美。

谢赫认为社会的和谐和公正是美的表现。

在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中,人们互相尊重和理解。

这种社会美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公正的法律制度为基础,使人们自由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第四,谢赫强调个人的美与品德和纯洁性相关。

修身养性、恪守道德准则和正确行为被认为是个人美的体现。

个人的美源于对于自己灵魂的把握和培养,这种个人特质在行动中得以展现。

第五,艺术是谢赫美学分析中重要的一个层面。

艺术是人类创意和想象力的产物,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创造出各种美的形象和概念。

艺术的美在于其表现形式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自然界的美是谢赫美学分析的最后一个层面。

自然界中的美在于其无所不在、多样性和恩赐。

人们可以通过欣赏大自然中的美景和景色来感受自然之美。

谢赫的“六法论”美学分析将美学与伊斯兰教的核心教义相结合,强调了美学与宗教、法律、社会、个人、艺术和自然的关系。

这种美学观念提醒了人们追求美的重要性,并且在各个方面引导人们追求美丽、正义和和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谢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美学家,其“六法论”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成就之一。

谢赫在《兰亭集序》中提出“六法”,即真、创、意、形、语、神。

这些“六法”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谢赫“六法论”美学的分析,探讨其在中国文学美学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谢赫提出的“六法”包括真、创、意、形、语、神,这些六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真指的是作品内容的真实性,创指的是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意指的是作品传达的意义和价值,形指的是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语指的是作品的表达方式,神指的是作品所具有的精神内涵。

这六个方面涵盖了古代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对文学美学的理论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谢赫提出的“六法”不仅是对古代文学的描述,更是对文学创作的规范和指导。

在古代文学创作中,作家需要兼顾这六个方面,使得作品既有真实性、创新性,又表达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形式和语言上也要得到精心的打磨,最终具有神韵和精神内涵。

谢赫的“六法”为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规范,对当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赫“六法论”美学的贡献在于其将美学理论与古代文学实践相结合。

谢赫在提出“六法”时,并非纯粹地从理论角度去思考文学美学,而是通过对古代文学实践的总结和归纳得出这些美学原则。

这种将美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得谢赫的美学理论更具有实际意义,更贴近文学实践的需要,也更容易被作家们所接受和应用。

谢赫“六法论”美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谢赫的“六法”不仅影响了后世文学家的创作实践,更对中国古代文学美学的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后世,许多文学家都在文学创作中借鉴了谢赫的美学原则,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

谢赫的美学理论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使得中国文学美学理论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

六法论

六法论

论色彩教学与“六法论”之关系一、气韵生动与色调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贯通于其它五法之中,是1000年来我国绘画创作与绘画批评的重要准则。

优秀的绘画作品通过用笔、用墨、赋彩等手段制造气氛,渲染意境,给人以耐人寻味的和谐美感。

“气韵”的根本在于“气”,它是一幅作品的内在生命之源,它是作者由心而发,主动性在有形有质之物上的体现,它是物质的,又是精神;而“韵”是一种物象存在形式的和谐相应。

我们这里把“气韵生动”与“色调”建立关联,只因色调也是以和谐为第一要义,和则生气。

在色彩作品中色彩相互协调,在差异中寻求视觉效果的一致。

色调的产生是来自对客观物象的反映,又是主观分析思考,归纳概括的精神产物。

通过对所画物体的色彩倾向与背景衬布及环境进行分析,归纳后确定其色调,从这一层而看,“气韵生动”与“色调”两者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意志体现。

一幅作品的完成就是由物质到精神的转换,是一次对物体的再认识过程。

色调的分类是多样的,以色彩倾向分类为暖色调和冷色调;以色相分类为红色调、黄色调、绿色调等;以纯度分类为纯色调、灰色调等;以明度分类为高长调、低短调、中长调等等;以对比度分类为强对比调、中对比调、弱对比调。

同一作品也许有多种色调类型的匹配,它们之间并无优劣之分。

一幅“气韵生动”的作品它并不在意所要表现的对象:偏角山水、山野幽林、萝卜青菜、杂花异草都可以成为作者抒发情怀的对象,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美的意境,从而完成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体到整体,从局部到统一,从孤立到和谐相应。

因此,“气韵生动”与色调都是各自画种的灵魂所在,是首要遵循的法则。

二、骨法用笔与塑造骨法用笔是绘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骨法用笔”的重点在“骨”字,它源于中国人物画,要求用笔的走势按照人物的骨胳方式来运用,而现在骨法用笔以运用于中国画的各科当中,我之所以把骨法用笔与色彩塑造联系在一起,是希望广大学生能以“骨法”(物象的结体法则)为依据,凭借用笔来塑造体积,“以色代墨”挑动出物象的实体感。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谢赫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之一,《文心雕龙》是其代表作之一。

而在《文心雕龙》中,谢赫提出了“六法论”美学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文中,将围绕谢赫的“六法论”美学展开详细的分析,以探究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谢赫的“六法论”包括了比六种文学创作规律,即象物、比兴、夷齐、转喻、典故、寓意。

这六种规律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示了谢赫对于文学艺术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象物指的是对于物象的描绘和表现,比兴指的是作家借用生活中的事物来比拟抒发情感,夷齐指的是将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和排列,转喻指的是借用其他词句或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容,典故指的是作者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来增加作品的文学内涵,寓意指的是通过深层次的意义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规律贯穿在谢赫的文学理论中,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又凸显了谢赫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入思考和把握。

谢赫的“六法论”美学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谢赫的这一理论对于文学批评和创作起到了指导与启发的作用。

在文学批评方面,谢赫的“六法论”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鉴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历代文人学士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有了更为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在文学创作方面,谢赫的这一理论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范本和借鉴,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谢赫的这一美学理论对于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谢赫的“六法论”提供了文学创作的重要规律和原则,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方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谢赫的“六法论”美学理论在当代中国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在当代文学创作方面,谢赫的这一美学理论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使得当代文学创作在描写技巧和艺术手法方面有了更为系统和完善的表现。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谢赫“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篇章,在现代工笔绘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六法论包括“变化法”、“境界法”、“形似法”、“颜色法”、“写意法”和“传神法”,凭借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成为了现代工笔绘画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变化法”是指在工笔绘画中创造变化的方法。

在绘画中,变化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丰富的变化可以让作品更富生命力,更具魅力。

现代工笔绘画中,通过运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和纹理等元素创造出丰富的变化,使作品更加立体感强,生动而有趣。

“境界法”是指在工笔绘画中表现景致的方法。

境界可以有大小之分,也可以是内在的感受。

现代工笔绘画中,经常运用背景的透视、光影的处理等手法来表达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境界。

通过境界的描绘和表达,使作品更具深邃的内涵和博大的气场。

“形似法”是指在工笔绘画中顺应自然形态的方法。

现代工笔绘画中,通过对自然形态的研究和实践,使作品更加逼真、传神,更加贴切于现实生活的艺术表达。

“颜色法”是指在工笔绘画中运用色彩的方法。

色彩是工笔绘画的重要元素,通过运用不同的颜色、明暗度和对比来表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气氛等。

现代工笔绘画中,通过对颜色的选择和运用,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高雅精致。

“写意法”是指在工笔绘画中追求自由创造的方法。

现代工笔绘画中,常常在传统工笔绘画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和创新,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感受,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来表现作品。

通过写意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让作品更加具有自由、率性和灵活的创作性。

“传神法”是指在工笔绘画中传达情感表达的方法。

现代工笔绘画中,通过对形体、姿态、表情、动态等方面的精准刻画,打造出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人物精神的抒发。

通过传神的表现手法,让作品更加具有情感共鸣和情感感染力。

总之,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探索。

通过其严谨的理论体系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为现代工笔绘画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六法论气韵生动解释

六法论气韵生动解释

六法论气韵生动解释六法乃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修辞手法之一,它通过运用特定的词语、句法和修辞技巧,使作品充满韵律和生动感。

六法论深入探讨了六种不同的韵律表达方式,它们分别是议、比、咏、颂、歌、赋。

首先是议法,这一修辞手法常见于议论文和强调叙事。

通过运用议法,作者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将逻辑、推理等元素融入其中,以使读者对作品的主题和观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是比法,它常用于对诸多事物进行对比的方式。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特点和属性,比法能够使作品更具有对比效果,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思考角度。

比法可以用于描写人物、描绘场景、描述情感等多个方面,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接着是咏法,咏法是用身世相称的词句,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引申出对人情世态的揭示。

咏法常常用于描述大自然的美景和景物,以及将人和自然相结合,展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咏法常常带给读者一种恢宏而美丽的感觉,使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再者是颂法,颂法常常用于赞美和颂扬人物、事物或者价值观等。

通过用带有褒义的词语和形容词对其进行赞美,颂法使作品充满了光辉和庄严感。

颂法常用于颂扬伟大人物的功绩、赞美团体的成就、歌颂人性的美德等,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荣誉和骄傲感。

接下来是歌法,歌法常常用于抒发情感和表达内心的感受。

通过运用音韵、押韵等手法,歌法使作品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歌法常见于诗歌和歌颂的作品中,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触动读者的心弦。

最后是赋法,赋法是运用词语、形容词、描述等手法描写人物形象、场景等。

赋法常用于表达丰富的画面感和形象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真实而鲜活的场景和形象。

赋法常见于叙事作品、古代散文等,通过赋法的运用,作品能够更生动地展现出作品所描绘的事物和情感。

综上所述,六法乃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修辞手法,通过运用议、比、咏、颂、歌、赋六种不同的韵律表达方式,使作品充满了韵律和生动感,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带给读者不同层次的感受和思考。

译文 中国画论 六法论

译文 中国画论 六法论

原文: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

自古画人罕能兼之。

”彦远试论之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

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

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

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

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

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故工画者多善书。

然则,古之嫔擘纤而胸束,古之马喙尖而腹细,古之台阁竦峙,古之服饰容曳,故古画非独变态、有奇意也,抑亦物象殊也。

至于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直要位置向背而已。

顾恺之曰:“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其台阁一定器耳,差易为也。

”斯言得之。

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

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

故韩子曰:“狗马难,鬼神易。

狗马乃凡俗所见,鬼神乃谲怪之状。

”斯言得之。

至于经管位置,则画之总要。

自顾、陆以降,画迹鲜存,难悉详之。

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

所以气韵雄状,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

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

至于传模移写,乃画家末事。

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

岂曰画也?呜呼!今之人,斯艺不至也。

宋朝顾骏之常结构高楼以为画所,每登楼去梯,家人罕见。

若时景融朗,然后含毫;天地阴惨,则不操笔。

今之画人,笔墨混于尘埃,丹青和其泥滓,徒污绢素,岂曰绘画?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

译文:六法论”有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

六法论气韵生动解释

六法论气韵生动解释

六法论气韵生动解释气韵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意境和韵律感。

而六法,又称“余诗家所说六义法”,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文学创作理论,其中包括了比喻、象征、假借、夸张、对仗和拟声六种修辞手法。

本文将从六法的角度,解释气韵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探讨其在生动描写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首先,六法中的比喻是指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的描绘,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比喻常用来创造富有生气的形象,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例如,在诗歌中常常用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比喻句,让读者通过比喻的手法,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明月的怀念之情。

其次,象征是通过一种事物或者现象来代表另一种事物或者意义,以达到抒发情感和暗示思想的目的。

象征常用来表现自然界的事物或者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事物,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杨柳代表女性温柔、红花代表春天等等,通过象征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再次,假借是指借用不属于当代的事物、人物、场景等,来描述当代的情感和意境。

假借常用来进行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使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场景,来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抒怀之情。

第四,夸张是指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和渲染,以达到表现和抒发情感的目的。

夸张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冲击力,使读者更能够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情感。

例如,在戏曲和小说中,常常使用夸张手法来描绘英雄的豪情壮举,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第五,对仗是指句子、段落或整篇文章在形式上的对称和平衡,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密和有序。

对仗常常用来表现作品的韵律美和音乐感,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使用对仗来表现诗歌的美感和节奏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韵律之美。

最后,拟声是指通过模拟声音的方式来描绘事物的形象和景象,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谢赫是18世纪法国文学和美学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六法论”,强调文学作品必须符合特定的六项准则,才能被认为是优秀的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谢赫的“六法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美学的关系。

• 主题:谢赫认为文学作品必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主题,这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主题应该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此外,主题还应该与读者的利益和需求相呼应,这样才能真正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

• 情感:谢赫认为文学作品必须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反应。

作家应该能够通过细致描绘、感染描述、情感震撼等手法来直观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情感传达给读者。

这样的情感反应是人类共性的,所以作品才能获得广泛的读者认可和共鸣。

• 风格:谢赫认为文学作品必须有一个稳定的风格,以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风格特色。

因此,作家应该在词汇、句法、语气等方面保持一致。

这样做可以加强作者的个人特色,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 字词:谢赫认为文学作品必须使用简洁、准确的词汇,以确保读者理解和接受作品。

此外,作家应该避免过度的修辞和形式主义的语言,以便将思想和感情真正传达给读者。

• 结构:谢赫认为文学作品必须遵循明确的结构规则。

这个规则要求作品应该具有一个明确的引子、动作和高潮。

此外,作家还应该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以使他们关注作品的核心内容,而不是在各种细节上浪费时间。

• 公正:谢赫认为文学作品必须公正、客观。

作家应该尊重事实和真实性,避免使用歪曲事实或夸大的手法。

此外,作家还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自设高标准,从而追求真实而又有意义的作品。

综上所述,谢赫的“六法论”对于文学作品的美学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准则可以帮助作家创造优秀的作品,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欣赏。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准则不仅适用于文学作品,而且适用于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如绘画、音乐和电影等。

通过了解这些准则,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以及它们的美学价值。

中国美术史六法论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六法论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六法论名词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中国美术史里超酷的“六法论”。

这“六法论”就像是美术世界里的六把魔法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神秘大门。

先来说说“气韵生动”。

这就好比是画里住着一个小神仙,这个小神仙赋予了画作灵魂。

一幅画要是有了气韵生动,那就像是一个原本木讷的人偶突然变成了活力四射的舞者,在画纸上尽情跳跃、旋转,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舞者的裙摆随风飘动,充满了生命力。

你看着这幅画,就感觉它好像要从画框里蹦出来跟你聊天似的。

“骨法用笔”呢,这就像是盖房子的钢筋结构。

想象一下,画就是一座大厦,如果没有坚实的“骨法用笔”,那这大厦立马就得塌。

笔锋在纸上划过就像建筑工人在打地基、架钢梁,每一笔都得有力道,这样画出来的东西才不会软绵绵的,就像一个软脚虾。

“应物象形”就像是画家是一个超厉害的模仿达人。

画家得把看到的东西精准地复制到画纸上,就像孙悟空拔根毫毛变出一模一样的东西一样神奇。

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花鸟鱼虫,都要画得像模像样,仿佛是大自然这个大工厂生产出来的原装正品。

“随类赋彩”那可有趣了。

就像是给画作里的各种元素穿上漂亮衣服。

山可能穿上青灰色的长袍,花朵穿上五彩斑斓的裙子。

如果色彩错了,那就好比给冬天的树穿上夏天的花衬衫,那得多滑稽啊。

“经营位置”像是在指挥一场大战役。

画家就是那个指挥官,要安排好画里的每一个元素的位置。

这就像下围棋,每一个棋子(元素)放在哪里都有讲究,放错了可能就满盘皆输,在画里那就是整幅画失去了平衡,就像一个人走路突然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最后“传移模写”,这就像是学习武功的临摹秘籍。

画家们通过模仿前人的画作来吸取经验,就像小徒弟跟着老师傅一招一式地学功夫,学得像了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六法论”组合在一起,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绝世武功秘籍,让中国绘画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法论”之气韵生动
摘要:“六法”的提出,为我国造型艺术领域的创作和评论开创了一个精密而具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理论体系。

而“气韵生动”是“六法”中的第一法,它比较抽象又放在第一位,既是绘画创作的首要目的又是对作品评价的标准。

但对“气韵生动”含义的具体解释以及产生气韵的根源,则一向是众说纷纭。

我认为对这一重要理论进行探讨,对于阐明中国古代画论的真实含义,继承中国文艺理论的优秀传统,以及对当前的绘画创作,都将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气韵生动;六法;理解;影响
南朝梁谢赫著《画品》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绘画理论著述,《画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评论画家艺术的论著,它与钟嵘《诗品》、庾肩吾的《书品》一样,同是齐梁时期文艺评论和品藻成为一时风气的产物。

《画品》在序中首先阐明“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即本书系品评画家艺术高下之著作,又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为“明劝戒,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鉴”。

“气韵生动”是南齐谢赫在所著《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画有六法”的第一法,是评论一幅作品的最高标准。

很长时间以来,因“气韵生动”居于“六法”的第一位又比较抽象,对它含义的具体解释以及产生气韵的根源,未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气韵生动”的含义
“气韵一词,本来是指人的气质、风度等而言”(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天地万物生化之本,所谓“精气为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后引申指人的才性气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章、图画之风格、气势等。

“生动”二字的涵义,前人亦有很多解释。

王微在《叙画》中说“横变纵化,故动生焉”。

阮璞
解释:“动字在这里则作名词,其含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动势之类……”。

“生动”是以具体的形式语言,通过具体的形、线、面或色彩等等进行有机的变化组合,形成与作品内在精神相吻合的一种势,也就是与创作者的情感相统一的形式节奏。

谢赫在《古画品录》品评画家时多次谈到“气、韵”。

如“颇得壮气,陵跨群雄。

”(评卫协)“神韵气力,不逮前贤。

”(评顾骏之)“非不精谨,乏于生气。

”(评丁光)“体韵遒举,风彩飘然。

”(评陆绥)“情韵连绵,风趣巧拔。

”(评戴逵)关于气有“壮气”、“气力”、“生气”等,看来和一般所谓人的“神气”或内在的“精神”有些近似。

但在画论中,或在哲学的范畴中,它们又有所区别。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之中”,就不能以气代之。

在某些文献中,虽有时说“气韵”,有时说“神韵”或“神气”,这大多属于泛论,也或有综合二者的含意。

一般解释“韵”是指音韵和谐,也常用于描写人物潇洒自然的风度或赞美一件艺术作品清逸优美的格调。

在绘画上一谈到“韵”,既有节奏和谐的含义,又自然联系到“雅韵”或“逸韵”;在美学上,正是和“壮美”相对立的“秀美”的范畴。

所以谢赫把“气韵”列到“六法”的第一位,既继承并发展、扩大了顾恺之“传神论”的内容含义,适应了当时的审美要求和各类创作题材逐步兴起的需要。

二、“气韵生动”产生的基础条件
与谢赫大致同时的刘勰(约465—约532)在所著《文心雕龙》一书中,不仅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并提出作为构成文章的要素和批评的标准“六观”:“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钟嵘(?—约518)的《诗品》把一百多位诗人分列上、中、下三品,并在他们的名下各有评论。

从南北朝以前的哲学基础看,儒家和道家都谈“气”,重视“气”。

《管子》①中以为
“精气”是自然界的原始物质,“气”,充满天地之间,比天更为根本。

汉代王充《论衡》中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他们都以“气”为宇宙的本源,也是生命、物质的本源。

在人生观方面,则以“气”为人的精神本质,如战国时代的《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孟子》中为人传诵的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这是以后历代文人、义士重视“气节”、“气度”和“养气”的思想根源。

三、“气韵生动”的发展及影响
其实,中国绘画理论中对人的精神的关注是一脉相承的。

在先秦的美术文献中,我们就可找到其踪迹。

如《周易·系辞上》中关于“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的论述,庄子的关于“解衣槃礴”的观点等。

这些理论都为谢赫“气韵生动”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在谢赫之后,南朝陈的姚最则更进一步解释了“气韵生动”的实质和重要性,他在《续画品录》中评谢赫作品“写貌人物……,意在切似,……至于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

”从“气韵”和“生动”的关系看,“生动”还是“气韵”的形容词。

至晚唐、五代间,山水画开始成为独立画科,宋元以来不断发展,“气韵生动”逐渐进入山水画论,并通过长期创作实践而获研讨、阐发。

五代杰出的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他也是十分重视气韵,并把它分列为首二要,谢的“骨法用笔”,被概括为“笔”,因为荆浩是水墨山水的大师,他认为墨更重要,墨即是色,所以用“墨”代替了“随类赋彩”;至于“思”和“景”,正和在诗、画评论中流行的“意境”一词完全一致,具有表现作者情感、自然形象和构思、构图的含意。

“六要”正是中国山水画兴起的重要时刻对谢赫“六法论”的新发展。

其实,从顾恺之的“通神”、“传神”到谢赫的“气韵生动”“神韵”再到姚最的“气韵精灵”,皆限于对象或人物本身,山水画所说的“气韵”,则发展为画家对大自然生动形
象的感受以及从而形成的画家本人的情思、意境,山水画以气韵为先,就意味着画中须有“我”在。

人物画论写物(体会出他人的内心)到山水画论借物写心(写出画家自己对自然的感应)这一转变或发展,便是以抒发自我来代替反映客观,突出了艺术须有所创造的要求,标志着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自宋以后,文人登上画坛的越来越多,“画论”著作也浩如烟海。

绝大多数文人画家,都以“气韵生动”为金科玉律,但理解却不尽相同,并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对“气韵生知”②的发挥,对后世文人画家影响巨大,如董其昌就在其《画旨》和其它的画论著作中强调。

宋大诗人兼书画家苏轼,是从理论上阐明文人画精髓最早的典范。

他在论画时多用具体的形象来抒发作品所表现的风姿或风韵,如“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

(《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在理论方面,存在“不似”与“形似”之争,实质上是尚韵与否的问题。

如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和晁似道的“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明末清初的石涛则拈出“不似之似似之”,要追求象外之韵,而不拘于原物之形,故曰“不似之似”,做到这一步,才能近似物的本质,故曰“似之”。

从上述的一些理论上的例证可以看出,“气韵生动”长期以来对中国画坛有着巨大影响。

它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使中国绘画在世界艺坛较早地重视作者胸襟、个性的表现和韵律、风格、情调的发挥,同时也具有表现对象的生命、本质之美的含义,使中国画没有流于琐细的摹仿自然而不能自拔。

当然,有些评论家、文人画家所宣扬的“生知论”或较片面的理解,也使“气韵生动”蒙上了诡秘的模糊的面纱,产生了一些消极因素。

从继承优秀传统的角度看,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

从中国古代的美学成就看:提出“气韵生动”,并把它放在“六法”的第一位,既是顾恺之“以形写神”论的新发展,又适应了当时山水画兴起的新需要。

把写“神”的要求更推
进一步。

谢赫以后的评论家,又从各个角度丰富了“气韵生动”所包含的内容。

对这一重要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对于阐明中国古代画论的真实含义,继承中国文艺理论的优秀传统,以及对当前的绘画创作,都将有积极的意义。

《画品》提出了“画有六法”,不但全面地概括出绘画批评的艺术标准,也完整地确立了绘画创作的艺术规范,成为绘画美学思想优秀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保存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中国美学史纲要》,叶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中国画论研究》,伍蠡甫,北京大学出版社
[3]《画山水序·叙画》,宗炳原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4]《笔法记》,荆浩(五代),人民美术出版社
[5]《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温肇桐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6]《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神论发展的几个阶段》,陈绶祥,文化艺术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