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绘画理论之——谢赫“六法论”
谢赫-六法
谢赫谢赫作品谢赫1.历史人物(画家)谢赫(公元479—502年)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
事迹不可考。
善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
评价了3世纪至4世纪的重要画家。
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 1 艺术成就• 2 六法论• 3 参考资料谢赫-艺术成就谢赫,南齐时代(公元479—502年)的人物画家。
他能画时装的妇女。
但他的画不如他的理论著作有影响。
他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
《古画品录》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这就是指出了:通过真实的描写收到教育的效果。
这一理论认识的出现是进步的现象。
谢赫的作品他提出绘画的“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
“气韵生动”是指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顾恺之的关于绘画艺术的言论,以及魏晋以来人们对于人物的鉴赏评论所一致强调的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的表现。
这些言论是谢赫提倡“气韵生动”的根据。
“骨法用笔”主要的是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从古代画论中可见古代画家和评论家对这一点的重视。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构图。
“传移模写”是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也是复制的方法。
关于临摹,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技术,是一个画家所必须熟悉的。
由此可见,“六法”是古代绘画实践经,提高为理论的。
关于“六法”,过去存在着若干混乱的看法。
或有意的加以神秘化,例如说:五法可以学,而气韵只能先天的。
或者用气韵生动否定其余诸法的必要性,而流为形式主义的掩护。
或者把“六法”当作创作实践的技法,用以证明古人的写实技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诸如此类混乱的看法,都有待用历史观点加以澄清。
“六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
“六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谢赫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绘画评论家。
他的《古画品录》也被认为是我国的第一本绘画艺术的理论研究著作。
谢赫将绘画分为六品:“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从谢赫对画家的品评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六法”的深刻见解。
在绘画作品中,以气韵生动为目的,以骨法的用笔为基础,以其他四法作为辅助,互为条件,互为影响,共为一体。
“六法”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到刻画对象的形态、构造和色彩,以及构图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概括。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最高的、全面的艺术要求,但它不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它的艺术内涵是随着传统时代的推进和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充实的,具有深厚的艺术审美意义。
所以,我们在学习“六法”时,要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它的内涵及其作用,这是为了便于我们更充分地去认识和理解古人品评画作的标准及其着眼点,从而能够在欣赏古代传统艺术家绘画的作品时得到启示。
“气韵生动”是“六法”第一法,它得到了广大的美术理论家的认可和推崇。
但实际上,它主要指的是画家笔下画面效果的体现和对绘画作品进行审美评判的一种标准,是完全建立在技巧之上的。
董其昌在研究“六法”时曾提出:“画家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一曰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在當代社会,“气韵生动”依然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帮助当代画家建立更高的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思想,提高自身的审美高度,进而能够有更高的创作追求。
在范曾作品《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中,雄鸡卓立不群,英姿飒飒,尾羽一笔而概,笔断而意全。
以巨石为背景,左右穿插,亦有竹枝掩映,不染纤尘。
在范曾的布局中,君子刚毅坚卓的形象跃然纸面。
绘画的技术可学,但是要成为艺术家所需的气质,一部分是要依靠天生的性格,另一部分则主要是靠自己后天的修养和磨练。
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
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2019-10-17【摘要】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即“⽓韵⽣动,⾻法⽤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成为整个中国画审美和批评的标准,系统的总结了绘画创作的规律,从内在⽓韵的传递,到外在的⽤笔,结构,⾊彩,构图,以及临摹等都有所涉及,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巨⼤的推动作⽤,⼀千多年来⼀直被历代画家传承和发展。
同时“六法”对当代中国绘画也产⽣了深远的影响和巨⼤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和运⽤。
【关键词】谢赫;六法;当代中国绘画谢赫,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在中国画的实践和理论⽅⾯造诣颇深,尤其在《古画品录》,(现为我国历史最久远的绘画著作),中提出的中国绘画上的“六法”对后世画家,批评家影响深远。
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韵⽣动,⼆⽈⾻法⽤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在对谢赫六法论的研究中,有的学者提出六法论,并不是谢赫⾸创,是在谢赫以前画论中就有的,早在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论画》中,已有六法的雏形,⽽谢赫的六法论只不过是在前⼈的基础上做出对这“艺术的存在”的概括和陈述。
但不管怎么说,谢赫的六法论对中国绘画的贡献是巨⼤的,我们有必要对它进⾏⼀次全⾯的梳理和研究。
⼀、六法提出的社会背景和⽂化环境谢赫所处的时代是汉灭亡魏晋之交,儒家伦理思想⽇渐式微,以⽼庄思想为基础的清谈⽞学渐趋流⾏,到了南北朝时期这⼀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谢赫所处的⽂化环境可⽤⼗⼆字谓之:尚清谈,崇⽼庄,亲⾃然,斥儒术” ①。
从绘画的风格来看,“南朝得秀丽之雅,多填新意;北朝得拙实雄浑,⼤都刚健” ②。
谢赫属南朝⼈,⼜兼当时著名的画家及理论家,加之⼜有前⼈的绘画理论作为基础,所以六法的提出并不是偶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六法的内涵和内容六法作为品评中国绘画的六条标准,它实际上向我们透露了两个最基本的原则,⼀是指出了品评绘画的审美标准,即审美性;再是指出了进⾏艺术创作时应遵循的艺术⽅法和规律,即形式美。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摘要】谢赫“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现代工笔绘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从谢赫“六法论”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线条、色彩、明暗对比以及形体结构在工笔画中的运用。
线条的应用能够体现出绘画者的功力和表现力,色彩的运用可以丰富画面的层次和氛围,明暗对比的表现则能够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视觉效果。
形体结构的塑造是工笔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让人物或物体更具有立体感和生动性。
谢赫“六法论”为现代工笔绘画注入了新的思维和技巧,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手段和创作灵感。
通过对谢赫“六法论”的理解和运用,现代工笔画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关键词】谢赫“六法论”,现代工笔绘画,基本概念,线条,色彩,明暗对比,形体结构,思维,技巧1. 引言1.1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艺术家们通过运用谢赫“六法论”中的各种要素,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线条的运用可以帮助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刻画出细致而精准的轮廓和形态,增加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色彩的运用则可以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明暗对比的表现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形体结构的塑造则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力量感和动态感。
谢赫“六法论”为现代工笔绘画注入了新的思维和技巧,帮助艺术家们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进一步推动了工笔绘画的发展和创新。
2. 正文2.1 谢赫“六法论”的基本概念谢赫“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被广泛运用在现代工笔绘画中。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了“法度、意象、技法、神韵、继新、历宏”六个方面。
“法度”指的是绘画的规矩和基本原则,需要遵循传统绘画的规范和要求。
而“意象”则是指绘画作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需要有深刻的内在意义。
在“技法”的部分,谢赫强调了绘画技巧的重要性,包括线条、色彩、明暗等方面的运用。
而“神韵”则是表现绘画作品的生动感和灵气,需要富有审美感和情感。
中国美术史六法论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六法论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中的“六法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体系。
“六法论”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
这六法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先来说说“气韵生动”,这一法可以说是六法的灵魂所在呀。
它强调绘画作品要传达出一种生动的气息和神韵。
就好比我们看一幅人物画,画中的人物仿佛有自己的生命力,他的神态、姿态都像是活的一样。
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画中的洛神衣袂飘飘,眼神中透着灵动与哀怨,整个画面仿佛有一股仙气在流动,这种难以言喻的生动感就是“气韵生动”的体现。
画家通过对人物形象、场景氛围等多方面的塑造,让观众能感受到画面背后的生命力和情感。
“骨法用笔”也很关键呢。
这里的“骨法”主要是指用笔的力度、线条的表现力等。
中国画非常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就像是画面的骨架一样。
像吴道子的画作,他的线条充满力量感,笔锋转折之间,人物的轮廓、服饰的褶皱等都被生动地表现出来。
他的线条粗细变化、刚柔相济,使得画面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能很好地塑造形象。
“应物象形”就是要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画家要对描绘的事物有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把握。
比如花鸟画中对花鸟形态的描绘,画家需要熟悉各种花鸟的形态特征,从羽毛的纹理到爪子的形状等。
像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他笔下的花鸟栩栩如生,这离不开他对花鸟细致入微的观察,从而能够在画面上精准地呈现出花鸟的形状。
“随类赋彩”则涉及色彩的运用。
画家根据不同的对象类别赋予相应的色彩。
在传统的中国工笔画中,色彩的搭配和运用都非常讲究。
比如描绘宫廷建筑,会用到鲜明的红、黄等颜色来体现皇家的威严;而描绘山水时,可能会用青、绿等颜色来表现自然的清新。
“经营位置”是关于画面构图的法则。
画家要精心安排画面中各个元素的位置,使画面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像马远的山水画,他常常采用“一角”构图,将画面的重点集中在一角,而留白之处却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让他的画作独具魅力。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谢赫的“六法论”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1. 引言1.1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概述谢赫“六法论”是一种传统的美学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一美学理论中,谢赫将美学分为形式美学、象征美学、神秘美学、师承美学和意境美学五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和分析,揭示了美的本质和美的表现形式。
形式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在形式上的美感和表现。
形式美学关注作品的结构、色彩、形态等方面,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文化内涵和情感。
谢赫认为,形式美学是美学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作品展现美感的关键。
象征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象征符号。
谢赫认为,作品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象征美学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师承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中所体现的前人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
谢赫认为,艺术是源自于师承和传统的,艺术家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传承传统的文化精髓。
通过对师承美学的分析,可以理解作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谢赫“六法论”美学是一种高深的美学理论,通过对形式美学、象征美学、神秘美学、师承美学和意境美学的探讨,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美学内涵和文化价值。
这一美学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也可以引领我们走进文化的深层次,体味文化传统的魅力和精髓。
通过对谢赫“六法论”美学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艺术之美,感受文化之魂。
2. 正文2.1 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形式美学”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形式美学”是指作品在审美上的形式结构和表现形式。
在《六法》中,谢赫提出了“形式自有规矩,无可不凭”这一观点,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应当符合一定的规律和准则,才能体现出美的意义。
形式美学不仅包括了作品的整体结构、组织方式和视觉效果,还包括了作品中的色彩、线条、比例、节奏等元素的运用。
谢赫“六法论”论文
谢赫“六法论”论文摘要:谢赫的这篇理论,既是绘画的品评法则,也是我们最早的一篇创作方法和美术教育论,对我国绘画的发展和美术教育的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它是创作的指针,评论家的最高法典,“六法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谢赫是南齐时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在中国画的实践和理论方面造诣颇深,但可惜的是没有画作流传下来,但是他的理论《画品,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篇重要的流世之作,“六法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绘画做的一个概括性总结,在文中,谢赫评论了在他之前的27位画家,并提出了“六法论”,而“六法论”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六法论”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他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以及对画家的要求都详细的记录在内,自从“六法论”提出以后,中国的绘画理论就自觉地以它为标准。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呢,又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需要对内容做一个详细的解释;唐代美术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述这段文字,“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气韵”是一个人从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气质,是一个人本质的体现,是人生命力的显现,所谓“气韵”是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有一种生动的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时期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来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由先前的单评论人物,到后来慢慢的上升到山水等。
“气韵”与“传神”在表现人物的形象的特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传神”主要是指从面部或者是从眼睛里所传达出来的性情,“气韵”则是指从整体所散发出来的内在气质,是一种富足状态,是根据人的姿容、言谈、相貌,来判断一个人的气质,可以概括为内在性情的外在化;在南朝时期,“气韵”作为品评和创作标准,主要看画家对客观对象的气质再现的如何,而后渐渐的融进了更多的主观因素。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谢赫“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工笔绘画的影响尤为深远。
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谢赫“六法论”仍然被广泛运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直观与具体谢赫“六法论”中的“直”、“疏”与“具体”、“粗”、“浓”、“淡”等概念,在现代工笔绘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直观与具体的表现手法在工笔绘画中尤为重要,通过精确的线条和细致的描绘,将对象的形态、纹理、细节等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不仅要求画家有着扎实的写实功底,还需要具备对对象的深入观察和把握能力,以及对绘画技法的熟练掌握。
二、疏密有致在工笔绘画中,疏密的处理至关重要。
谢赫“六法论”中的“疏”即是指画面中不同部位的虚实关系、浓淡的处理,而“密”则是指整体的饱满感和层次感。
画家在进行工笔绘画时,需要根据对象的特性和表现手法的要求,灵活地处理画面的疏密关系,以达到画面整体的协调与平衡。
三、背景与前景谢赫“六法论”中的“疏”与“密”观点也可应用于工笔绘画中的背景与前景的处理。
以花鸟画为例,画家在描绘花鸟的常常需要合理安排背景的布局和处理,以达到与花鸟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效果。
在花鸟的描绘中,疏密有致的背景处理可以使得整幅画面更加生动立体,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效果。
四、粗细相间“粗”与“细”是谢赫“六法论”中的两个重要观点。
在工笔绘画中,画家需要根据对象的不同特性,合理地运用粗细不一的笔触,达到逼真传神的效果。
描绘一株树木时,可以运用较粗的笔触来表现树干的粗壮和粗糙的质感,而在描绘树叶时则需要使用较细的笔触来表现叶片的细腻和柔软的特性。
通过粗细相间的处理,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样,增加画面的层次和立体感。
五、浓淡明晦在工笔绘画中,浓淡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运用浓淡的对比关系,能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力,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描绘静物时,通过巧妙地使用浓淡的对比,可以使得物体的光影、质感更加丰富,使得画面具有更加生动逼真的效果。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谢赫是中国画界的一位杰出人物,其“六法论”被公认为是中国画的基本法则之一。
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谢赫的“六法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画家们提供了一种完整的绘画思路和技巧方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一、“墨、线、点、饰、色、气”六法是现代工笔绘画的基本法则在工笔绘画中,墨、线、点、饰、色、气六法是画家必须掌握的基本构图要素。
墨是画面的基础,它可以用来表现形态、造型、质感和空间。
线则是画面的灵魂,它可以用来表现形态和造型的变化和流动,同时也可以细节和纹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是画面的点缀,它可以用来表现画面的氛围和情感,实现重点突出,还可以构成整体的节奏感和动感。
饰则是画面的装饰,它可以通过几何形式、图案、纹样等方式表现各种元素,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
色是画面的色彩,它对于工笔画来说极为重要,正确处理色彩关系可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现实性。
气则是画面的气氛,它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气氛和气息,决定了画面的整体格调和气质。
二、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推陈出新谢赫“六法论”提出的时间虽然非常久远,但是其思想和方法依然具有现代化的意义。
现代工笔画家不应该把谢赫“六法论”仅仅看作是一种传统的绘画方法,而应该看作是一种不断适应时代潮流、发展和创新的方法。
因此,现代工笔画家应该在谢赫“六法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绘画更加生动、新颖和有趣。
三、合理运用“六法论”中的墨、线、点、饰、色、气,实现作品的表现力现代工笔画家的目的是通过墨、线、点、饰、色、气等手法,创造出更好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并且使作品更加丰富有趣。
因此,工笔画家应该灵活运用谢赫“六法论”中的墨、线、点、饰、色、气等要素,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组合和调整,使作品表现更加艺术化和现实化。
四、借鉴“六法论”的方法,进行实践和探索现代工笔画家在借鉴谢赫“六法论”的同时,也应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实践和探索。
名词解释谢赫六法论
名词解释谢赫六法论
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谢赫六法论”。
啥是谢赫六法论呢?这可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的一块瑰宝呀!就
好像是烹饪美食的秘籍,能让画家们画出令人赞叹的作品。
“六法”之一是“气韵生动”。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灵魂,一幅画要是没
了气韵,那不就跟没了精神的人一样,呆呆的,毫无魅力?你想想看,一幅山水画,如果山水没有那种灵动的气息,没有那种仿佛在呼吸的
感觉,能吸引人吗?
“骨法用笔”也是关键。
这就好像建筑的框架,笔画的运用决定了画
面的结构和力量。
如果用笔软弱无力,就像房子的梁柱不结实,能撑
得住吗?
“应物象形”,简单说就是画啥得像啥。
可这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好比画一只猫,不仅要画出它的外形,
更要画出它的灵动和狡黠。
“随类赋彩”呢,就像是给画穿上合适的衣服。
色彩搭配得好,画才
能更加出彩。
要是乱涂一气,不就像一个人穿着奇装异服,看着别扭吗?
“经营位置”,这就如同布置房间。
画面的布局要合理,主次分明,
有疏有密。
不然乱糟糟的,谁会喜欢看?
最后是“传移模写”,这可不是单纯的抄袭,而是学习前人的经验。
就像我们小时候学写字,照着字帖临摹,慢慢才能写出自己的风格。
你说,这谢赫六法论是不是很妙?它就像是绘画世界的指南针,指引着画家们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从古至今,多少画家靠着这六法论,画出了让人惊叹的画作呀!
总之,谢赫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绘画的精华所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咱们要是能把这六法论理解透彻,说不定也能画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呢!。
“六法论”对中国画临摹的指导意义
美术时空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中国画是产生于中国文化思想影响下的绘画种类,它受到“天人合一”“阴阳相克相生”等哲学观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审美体系。
中国的画家很早就认识到艺术的创作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从东晋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的主张,到谢赫的“气韵生动”审美标准的确立,再到后来的中国画理论,都体现出中国画的造型观念:艺术创造来源于客观世界,又渗透着画家的主观思想。
中国画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写实方法和浪漫方法相结合的特点。
中国画对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笔墨功夫等有较高的要求,这些因素决定了学习中国画的方法以临摹入手为佳。
学习者通过临摹,可以达到学习中国画的艺术技巧和方法,加深对中国画风格、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部分学习者往往存在思想认识不足、临摹方法欠妥、临摹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一、中国画临摹中的常见问题1.不明画理——表现的形象不真实中国画的画理包括情理和物理。
在临摹中,如果出现无缘无故的花茎,找不到来处,看不见去处,说明学习者缺乏对物理和情理的了解。
2.用笔单一——线条缺乏力度用笔最能体现学习者的绘画功力。
用笔缺乏力度,线条晦涩、干瘪,没有一定的厚度,缺乏丰富的墨色层次变化等,是临摹中常见的问题。
3.留白不当——布局不紧凑中国山水画中的近山和远山之间往往通过留白丰富空间层次,获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山水画临摹中,学习者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留白的形状和面积掌握不恰当,使画面的布局松散、失去关联。
4.色彩焦躁——赋色不自然传统中国画以水墨为主,色彩只起辅助作用,用色精炼,只点染几笔,画面层次就清楚地显示出来。
在临摹的过程中,部分学习者过于追求逼真的光影效果,导致画面五颜六色、失去韵味。
5.整体关系欠缺——立意不到位传统中国画的细节能够很好地服从于整体,使画面和谐统一。
在临摹中,部分学习者容易夸张某一部分,或者执着于对某一部分的精雕细琢,从而影响了对作品整体关系的表现。
谢赫六法论
谢赫(公元479—502年),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
事迹不可考。
善作风俗画、人物画。
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
评价了3世纪至4世纪的重要画家。
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古画品录》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这就是指出了:通过真实的描写收到教育的效果。
这一理论认识的出现是进步的现象。
谢赫提出绘画的“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
画论中出现类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
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
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质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化。
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
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
“骨法”最早大约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言,在汉、魏很流行。
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丨谢赫六法
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丨谢赫六法谢赫六法谢赫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谢赫原意与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
画论中出现类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
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
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化。
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
“骨法”最早大约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言,在汉、魏很流行。
魏、晋的人物品藻,除了“风韵”一类词外,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
如“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羲之风骨清举也(《世说新语》)。
”“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
文学评论上用“骨”字者,如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等,指的是通过语言与结构所表现的刚健有力之美。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谢赫“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篇章,在现代工笔绘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六法论包括“变化法”、“境界法”、“形似法”、“颜色法”、“写意法”和“传神法”,凭借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成为了现代工笔绘画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变化法”是指在工笔绘画中创造变化的方法。
在绘画中,变化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丰富的变化可以让作品更富生命力,更具魅力。
现代工笔绘画中,通过运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和纹理等元素创造出丰富的变化,使作品更加立体感强,生动而有趣。
“境界法”是指在工笔绘画中表现景致的方法。
境界可以有大小之分,也可以是内在的感受。
现代工笔绘画中,经常运用背景的透视、光影的处理等手法来表达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境界。
通过境界的描绘和表达,使作品更具深邃的内涵和博大的气场。
“形似法”是指在工笔绘画中顺应自然形态的方法。
现代工笔绘画中,通过对自然形态的研究和实践,使作品更加逼真、传神,更加贴切于现实生活的艺术表达。
“颜色法”是指在工笔绘画中运用色彩的方法。
色彩是工笔绘画的重要元素,通过运用不同的颜色、明暗度和对比来表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气氛等。
现代工笔绘画中,通过对颜色的选择和运用,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高雅精致。
“写意法”是指在工笔绘画中追求自由创造的方法。
现代工笔绘画中,常常在传统工笔绘画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和创新,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感受,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来表现作品。
通过写意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让作品更加具有自由、率性和灵活的创作性。
“传神法”是指在工笔绘画中传达情感表达的方法。
现代工笔绘画中,通过对形体、姿态、表情、动态等方面的精准刻画,打造出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人物精神的抒发。
通过传神的表现手法,让作品更加具有情感共鸣和情感感染力。
总之,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探索。
通过其严谨的理论体系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为现代工笔绘画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名词解释谢赫绘画六法
名词解释谢赫绘画六法
指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总结的绘画创作的六种原则
“六法论”是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六个方面。
①“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
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②“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
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
③“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将其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南北朝时代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
现的关系,它的位置是很恰当的。
④“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
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
⑥“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传移摹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
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六法”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南齐的著名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是赏析、掌握中国画的基本原则。
谢赫是中国第一个绘画理论家,擅长肖像画和仕女画。
简述中国绘画中谢赫“六法”理论内容
简述中国绘画中谢赫“六法”理论中国绘画中谢赫“六法”理论是一套完整的绘画技法,它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谢赫“六法”理论指的是“线、面、色、光、形、意”六个要素,它们是绘画的基本要素,也是绘画的基本原则。
“线”是指绘画中的线条,它是绘画的基本元素,可以用来表现物体的轮廓、结构、空间关系等。
“面”是指绘画中的面,它是绘画的基本元素,可以用来表现物体的形状、结构、空间关系等。
“色”是指绘画中的色彩,它是绘画的基本元素,可以用来表现物体的色彩、结构、空间关系等。
“光”是指绘画中的光线,它是绘画的基本元素,可以用来表现物体的光线、结构、空间关系等。
“形”是指绘画中的形态,它是绘画的基本元素,可以用来表现物体的形态、结构、空间关系等。
“意”是指绘画中的意境,它是绘画的基本元素,可以用来表现物体的意境、结构、空间关系等。
谢赫“六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绘画的基本要素是“线、面、色、光、形、意”,这六个要素是绘画的基本原则,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绘画体系。
谢赫“六法”理论的实践,使中国绘画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谢赫“六法”理论的实践,使中国绘画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它不仅提出了绘画的基本原则,而且提出了绘画的基本技法,使中国绘画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谢赫“六法”理论的实践,使中国绘画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它不仅提出了绘画的基本原则,而且提出了绘画的基本技法,使中国绘画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谢赫“六法”理论的实践,使中国绘画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它不仅提出了绘画的基本原则,而且提出了绘画的基本技法,使中国绘画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谢赫“六法”理论的实践中国绘画中谢赫“六法”理论是一套完整的绘画技法,它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谢赫“六法”理论指的是“线、面、色、光、形、意”六个要素,它们是绘画的基本要素,也是绘画的基本原则。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谢赫“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一,它包括了构图法、形体法、色彩法、笔墨法、用笔法和意境法。
这六法论是对中国工笔绘画的完美诠释,是传统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
而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谢赫“六法论”依然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对于绘画爱好者来说,深入了解和掌握谢赫“六法论”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提升绘画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谢赫“六法论”中的构图法是指在绘画中对画面的整体结构和组成进行设计的一种原则。
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艺术家们在构图时,可以根据传统的构图法则,如黄金分割法则、对角线法则等原则,来设计画面的视觉结构,使画面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感。
也可以借鉴现代的构图技巧,如透视法、三分法等,来提升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加生动。
形体法是指绘画中对人物或物体的造型和结构进行表现的原则。
在现代工笔绘画中,对于人物或物体的形体处理,可以结合传统技法和现代技巧进行创新,使得画面更具有时代感和个性化。
在形体表现上,可以借鉴现代设计的理念,如简约、立体、逼真等元素,运用于传统工笔绘画中,使得画面更加具有现代感和艺术品味。
色彩法是指绘画中对色彩的搭配和运用进行探讨的原则。
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艺术家们可以结合传统的工笔技法和现代的色彩理论,运用丰富的色彩搭配和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鲜明。
也可以运用现代的色彩表现手法,如渐变、对比等技巧,来提升画面的艺术效果,赋予画面更加多样化的表现力。
谢赫“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一,它对于现代工笔绘画的应用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代艺术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可以借鉴现代绘画理论和技术,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使得工笔绘画更具有活力和时代感,在传承中创新,不断推动传统工笔绘画的发展和壮大。
希望更多的绘画爱好者和艺术家们能够深入研究和学习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 明他 已经意识 到“ 韵 ” 用 墨 ” 气 和“ 的关
系 。至 明 代 , 画 界 把 “ 韵 ” 解 为“ 绘 气 理 用
墨” 的观 念 已经 很普 遍 了 。
准确性 、 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 。因此他借
7 3 0 1 0) 8 用“ 法 ” 说 明用 笔 的 艺术 性 , 涵 着 笔 骨 来 包 力 、 感 ( 书 论“ 笔 力 者 多 骨 ” 似 ) 力 与 善 相 、
结构表现等意思在 内。这可 以由“ 用笔骨
梗 ”“ 笔 新 奇 ”“ 迹 困 弱 ”“ 迹 超 、动 、笔 、笔
点 是 借 助 浓 淡 不 一 的墨 色 表 现 丰 富 的 、 有
绘画的构 图;. 移模写—— 即写真 。 通 6传 过简单 的概 括 , 我们大概 可 以了解到“ 六
法 论 ” 在 讲 些 什 么 。要 想 较 为 深 入 的进 是 行 “ 法 论 ” 学 习 , 一 步 的 体 会 和 理 六 的 进 解 , 得逐 字 逐 句 的 去 解 读 体会 。 还
传 达的 内在情性 , 或者说 内在情性 的外在
化 。在 谢 赫 时代 , 韵 作 为 品评 标 准 和 创 气 作 标 准 , 要 是 看 作 品对 客 体 的风 度 韵致 主 描 绘 再 现 得 如 何 , 后 渐 渐 涵 容 进 更 多 主 而 体 表 现 的 因 素 , 韵 就 指 的是 作 为 主 客体 气
的人物画家和绘画理论家, 他通过对前人绘
画 理论及 实 践经 验 的总结 , 编写 出一 篇 中 国 绘 画理论 史上 著 名的绘 画理 论作 品— — 估 画 品勇 他在 书 中品评 了前代 2 。 7位画家 的 作 品 ,对 中国画创 作 的影 响极 为深 远 。 文 章 的一 开 始就 提 出 了著 名 的“ 法 论 ” 六 。
“ 用墨 ”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 的术
语 , : 用 墨 或 色 彩 的 深 浅 、 淡 去 表 现 即 “ 浓
劲: . 3应物象形—— 说的是写形、 造形; . 4 随类 赋彩——讲着色要分类 别, 甚至要 分
季 节 及 气 候 条 件 ;. 营 位 置— — 就 是 指 5经
物体的 明暗、 向背 的方法 ” 中国绘画 的特 。
融一 的形象形式 的总的内在特质 了。 能够 表现 出物我 为一 的生动 的气 韵, 至今也是 绘 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 目标之一。
“ ”在 中 国绘 画 中是 极 为重 要 的 , 墨
在此 ,我 先简单的解释 一下六法论 : 1 .气韵 生动—— 指画一张画 的总体感 觉
生 动 与 否 , 画 之 魂 ; . 法 用 笔— — 指 系 2骨 中 国 画 的 用 笔 必 须 有 骨 力 ,所 谓 笔 力 道
“ 笔骨梗 , 有师法 ”三处“ ” 都未 用 甚 , 骨 字 脱离“ ” 本质特性 ”“ 骨 之“ :风骨 ” 是从“ ” 骨
的 作 用 上 讲 的 ( 格 ) “ 法 ” 从“ ” 风 ,骨 是 骨 的 形 体 上 讲 的 ( 体 框 架 )“ 梗 ”则 是 从 主 ,骨 “ ” 性 质 和 形 势 上 讲 的 ( 条 特 色 ) 而 骨 的 线 , 且 三 者 都 有 相 对 的 一 面 , 相 对 的一 面 都 且 与“ ” 本 质 特 性 ” 致 : 风 骨 ” 画 肉 的“ 一 “ 与“
“ 没骨 ’ 是无线条和无 勾勒 的意思 , ' 就 可见
“ ” 有 “ 描 ” “ 勒 ” 含 义 存 在 已 骨 具 线 和 勾 的
久 。“ ” 骨 在古汉语 中的使用很复杂 , 我们
看 看 谢 赫 是 怎 样 使用 骨 法 的 ? 谢 赫 评 价 曹 不 兴 “ 其 风 骨 , 岂虚 观 名 成 ” 张 墨“ 取 精 灵 , 其 骨 法 ”江 僧 宝 质 。谢 赫使用
“ 法 ,0 骨 , 已转 向骨 力 、 量 美 即用 笔 的 艺 贝 力
学 习中国绘画理论之
口 刘 艳
( 西 省 清 涧 县 文 化馆 , 西 陕 陕 清涧
谢赫“ 六法论” 术表现象了。 当时的绘画全情以勾勒 线条造 型 , 的 结 构 、体 态 、 , 能 靠 线 的 对 表 只
越 ’ 论述 中看 出。 锗 谢赫之后 , 骨法成为历
代 评 画 的 重 要 标 准 , 是 传 统 绘 画所 特 有 这
的材料工 具和 民族风格所 必然产 生 的相
应 的 美 学 原 则 , 它 反 过 来 又 促 进 了绘 画 而 民族 风 格 的完 美 发 展 。 中 国 绘 画 历 史 上 , 没 骨 画 ”“ 骨 “ ,没 谢 赫 (7— 52年 ) 六 朝 时 期 南 齐 49 0 是 则 更 多 的 指 人 物 的全 体 尤 其 姿 质 谈 吐 所 花 ” 没 骨 山水 ” 词 语 不 断 的 被 提 及 , 和“ 等
面 具 体 的 笔 墨 和 构 图 等 形 式 表 现 出 来
的) “ ,骨法 ” 用墨 ’ 与“ ’ 相对 ( 在晕染前要先
勾 线 , 色 后 再 复 勾 , 色 和 晕 染 依 附 于 涂 涂 勾 线 )“ 梗 ” 柔 弱 ” 对 ( 、 、 、 ,骨 与“ 相 硬 劲 利 达 的 勾 线 特 点 ) 谢 赫 所 使 用 的“ ” 然 , 骨 虽 有 不 同 的 含 义 , 都 是“ ” 本 质 的 延 但 骨 的 伸 。从 以上 论 述 中可 以知 道 ,骨 法 ” 是 “ 就
一
过渡的层次, 墨生五色 。 即: 较早把“ 用墨” 与“ 韵” 气 联系起来 的是荆浩 , 《 在 笔记法》 中, 他评论“ 张躁员外树 石 , 气韵俱 盛 , 笔
墨 积 微 ”“ 、 王右 丞 笔 墨 宛 丽 , 气 韵 高 清 ” ,
之 笔墨形 式 ” 相对 ( 幅画的风格 是 由画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