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步训练 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同步训练: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人民必修

高一历史同步训练: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人民必修

课时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处于中国近代大众传媒更新的时代,又从“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说明信息的载体是报纸。

答案 C2.有关下列三种报纸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解析《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创办于1905年,排除A;《时务报》和《国闻报》是维新变法的报刊,宣传君主立宪思想,排除B;D项彻底批判不符合史实,故选C。

答案 C3.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

”这则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最恰当的是()。

A.上海开风气之先B.中国的电影首先在上海放映C.电影进口到中国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解析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答案 B4.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登一篇文章,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象,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

这一艺术形式是()。

A.皮影B.电影C.戏剧D.杂技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文字叙述,可以看出这是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感受。

答案 B5.沙发土豆,指的是那些拿着遥控器,蜷在沙发上,跟着电视节目转的人,什么事都不干,只会在沙发上看电视,时间长了,人就像土豆一样胖胖圆圆的。

这说明()。

A.美国的电视事业发达B.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C.电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电视引领着文明的发展趋势解析题干材料简单明了,很明显说的是电视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测试:专题四第三节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测试:专题四第三节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单选题1.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A.互联网B.报纸C.电视D.广播2.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时务报》,宣扬变法,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

材料主要反映了A.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C.中国办报深受西方的影响D.报纸具有宣传政治主张的功能3.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到2013年我国网民达到6.18亿,但同时过度依赖网络平台而长期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数量也急剧增加。

这表明互联网A.不利于人们的情感交流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完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D.极大危害了人们的健康4. 1896年《时务报》创刊后,被时人誉为“报王”和当时新报的“祖馆”,当时创办的大多报刊都与《时务报》馆有过联系,甚至关系紧密。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文学革命受到推崇B.士人阶层逐渐觉醒C.政府放宽舆论控制D.各报推崇百日维新5.如图是2002年搜狐新闻中心就拜年方式进行的在线调查结果。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已经到来B.电信缩短了人与人的心理距离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6.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A.报纸B.互联网C.电视D.广播7.“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意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B.恋爱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电影院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散发宣传抗日救国的传单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读〈申报〉,看电视节目8.在中国,大到商场酒店,小到接头摊贩,均可以接受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宝、微信等手机移动支付方式。

这一现象说明A.网络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B.网络发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C.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D.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9.当互联网被赋予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时,网络安全的急迫性与重要性也愈加突出。

高中历史 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提升训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提升训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讲练通】高中历史 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提升训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基础达标】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一份报纸,开创了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刊的先例。

这份报纸是()A.《昭文新报》B.《中外纪闻》C.《强学报》D.《时务报》2.(2013·某某高一检测)“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某某的一大民俗。

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开阔了民众的视野③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④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评价,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均由外国人开办B.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位于某某C.广播电视台在中国开办要晚于电影放映D.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电视台4.(2013·某某学业水平测试)右图是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的纪念邮票。

该邮票纪念的影片是( )A.《渔光曲》B.《定军山》C.《风云儿女》D.《杨门女将》5.(2013·某某学业水平检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召开。

下列情况在当时不可能出现的是( )A.一些代表穿着某某装参加会议B.代表们坐火车到参加会议C.通过互联网转播会议实况D.在报纸上及时报道大会信息【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某某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

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到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2.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

推动该报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①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②报纸可以迅速传递信息③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A.②③B.③④C.②④D.①④3.(2013·某某高一检测)一位欧洲的环球旅游家,于1918年来到中国的某个大城市,在该城市他可能遇到()A.《时务报》刊登康有为的维新文章B.一位贵妇正在炫耀刚买的电视机C.中央广播电台播报俄国革命的消息D.一群年轻人在观看京剧电影《定军山》4.(2013·某某学业水平测试)2013年3月,全国人民瞩目的“两会”在隆重召开,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全程报道。

2015年高一历史同步学案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人民版必修2)

2015年高一历史同步学案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人民版必修2)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P50~51]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背景(1)进入19世纪,品种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2.概况(1)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

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3)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并根据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

1.广播(1)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2)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4)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

(5)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有了新发展,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电影(1)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2)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3)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产生了许多知名的导演与明星,还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但由于在电影创作中过分强调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

高中历史 专题4 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步测试 人民版必修2(1)

高中历史 专题4 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步测试 人民版必修2(1)

【成才之路】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4 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步测试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

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电影电视B.电报电话C.报刊杂志D.铁路交通【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准确再认能力。

注意时间:近代社会;作用:大众化的传播媒介。

在中国报刊比电报电话出现要早。

2.“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

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结合重难点讲解,可知①②④可选,但报刊的发展却起不到扫除文盲的作用。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如果此时你在广州,想要最快了解大会的实况,你可以借助的传媒是( )A.报纸B.广播C.电视D.互联网【答案】 B【解析】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广播比报纸要快,故选B项。

4.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正式开播是在( )A.南京B.上海C.哈尔滨D.北平【答案】 B【解析】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5.广播影视的普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家庭生活。

关于其普及历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A.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建成于新中国成立后B.与广播和电视相比,电影在中国产生、放映相对要早C.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D.目前,我国已建成了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答案】 A【解析】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高中历史专题四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大众流传媒介的更新一、选择题1.1873 年,在汉口第一版的一份报纸,创始了国人自己创立近代报刊的先例。

这份报纸是()A.《昭文新报》B.《中外纪闻》C.《强学报》D.《时务报》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1873 年在汉口第一版的《昭文新报》,创始了国人自己创立近代报刊的先例,应选 A 项。

答案: A2.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黑白报中分,一纸流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利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适合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公众的文化水平广泛提升C.报纸宣传反应社会生活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分析:报刊言论不行能不受限制,故 A 项错误;清末公众的文化水平并未广泛提升,故 B 项错误;资料未波及社会生活,故 C 项错误;“是非黑白报中分,万般提创总由君”,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报纸的社会功能,故D项正确。

答案: D3.右图是 2005 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光诞而刊行的纪念邮票。

该邮票纪念的电影是()A.《渔光曲》B.《定军山》C.《风云子女》D.《杨门女将》分析: 1905 年,由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记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答案: B4. 1958 年 5 月 1 日,新华社在国都向全球宣告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已于当晚19: 05 分开始试播,它标记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出生。

这家电视台是()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C.江苏电视台D.湖南电视台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北京电视台于1958 年 5 月 1 日开始试播,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应选 A 项。

答案: A确的是()①知足了人们不一样层次的审美需要②一度引领了社会生活③促使了各样文化的互相交融④深入分析社会生活实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对电视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与理解。

《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均为电视娱乐节目,承载的是一种娱乐功能,没有分析社会实质,清除④,应选A项。

【历史】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

【历史】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

【关键字】历史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据记载:“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

”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近代报刊业揭开了序幕B.中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报纸C.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D.大众报纸适合普通民众阅读2。

①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发展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1903年,山东第一份《济南汇报》创刊;此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它对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启迪民众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中华民国成立后,我国境内出现了大量通俗性报刊。

下列哪一项属于通俗性报刊的特点()。

A.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B.更加强调商务信息传递C.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D.多数是由西方人创办的5.下图是刊发戏剧消息的《戏报》。

下列有关这一报刊的评述,正确的是()。

A.关注时事的新闻性报刊B.图文并茂的通俗性报刊C.适合市民的商业性报刊D.逻辑严谨的政论性报刊6.1926年6月,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这一电台属于中国的()。

A.第一批广播电台B.自办首座广播电台C.首座全国广播电台D.首座民办广播电台7.,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

A.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B.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标志着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D.体现了电视技术的迅速提高8.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曾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

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互联网可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B.用户可在网上查询所需的资料C.互联网拥有其他媒介的传播功能D.互联网能代替人脑的智力活动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城镇。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测试题 答案及解释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测试题 答案及解释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单选题1.2012年夏上映的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

这表明( )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B.女性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3.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境内外多家电视台对这次会议分别进行了现场直播和报道。

这一现象体现的电视功能是( )A.娱乐大众B.远程教育C.艺术展示D.传播资讯4.从媒体角度看,美国的水门事件、克林顿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其他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曝光事件等,突出反映了()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独行的制约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5.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 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

”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6.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精编作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精编作业)

课时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作业1.辛亥革命时期,北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多家……报纸的急剧增加……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多发稿,增出午刊和晚刊,有的一接到电报立刻印发号外。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广大人民支持辛亥革命B.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增强C.北京民主思想的自由传播D.中国新闻出版业发达解析材料信息“抢时间,多发稿”“一接到电报立刻印发号外”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报刊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争取时间,并不能反映出人民支持辛亥革命,也无法反映北京民主思想的自由传播,排除A、C两项,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选B 项。

答案 B2.(2017·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宣传反映社会生活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解析竹枝词是由古代巴蜀民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由材料中竹枝词的内容得出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故D项正确。

答案 D3.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

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B.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D.日本偷袭珍珠港解析B项发生在1945年5月;C项发生在1949年4月;D项发生在1941年12月,这三项都与题干时间信息“1940年12月30日”明显不符,故排除。

答案 A4.(2017·江西赣中南五校联考)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www.m190”,其中“m”为“movie”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A.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B.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C.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解析“movie”翻译为电影,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2课后作业: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含解析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2课后作业: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含解析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选择题1.(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下表是美国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前身)于1868年—1871年刊载的内容明细表,表格主要反映了( )A.传教士传教热情逐渐减退B。

传教士日益重视传播世俗信息C。

国民的科技意识淡薄D。

国民对西方社会了解需求增多解析:从表格中不能得出传教士传教热情在减退的信息,排除A 项;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答案为D项。

答案:D2.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

”这则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最恰当的是( )A。

上海开风气之先B。

电影在上海放映C。

电影进口到中国D。

上海报业非常发达解析: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答案:B3。

有关下列三种报纸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

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解析:《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创办于1905年,排除A项;《时务报》和《国闻报》是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宣传君主立宪思想,排除B项;D项“彻底批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

答案:C4.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A。

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解析:题中A项错在“声像俱备",C、D两项中的社会功能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

答案:B5.1915年离开中国的俄国人赛可夫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的十五年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

他的回顾性材料中不可能包括( )A.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B。

在北京观看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演出C。

高中历史专题四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大众流传媒介的更新一、基础稳固1.“一纸新闻海上传 , 旁搜博采广敷宣。

所闻所见未闻见, 拉杂书成日日编。

”这类现象最早出现于()A. 唐朝B.1873 年C.19 世纪 40 年月D.1923 年答案:C2.据记录 : “及至晚清 , 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 , 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

”这一现象说明()A.中国近代报刊业揭开了序幕B.中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报纸C.国人开始自己创立近代报刊D.大众报纸合适一般公众阅读分析 : 资料“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 , 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反应了中国近代报刊业揭开了序幕 , 故 A 项切合题意 ;B 、C、 D 三项均与题干资猜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答案:A3.1909 年 , 《京华百二竹枝词》曰 : “报纸于今最有功, 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 不见‘中央’有‘大同’ ( ‘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

”这一描绘表示()A. 报纸宣传成为改革的根本动力B. 描绘者倡议报纸家产多元化C.描绘者一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遇到专制政府的控制分析 : 依据资猜中的“报纸于今最有功, 能教民智渐开通” , 可知作者一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A 项错误。

资猜中没有表现要倡议报纸家产多元化, 故B 项错误。

资料不可以反应专制政府对报纸舆论的控制,D 项错误。

应选 C 项。

答案:C4. 右图是一幅民国期间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A.民国期间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拥有崇敬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能的宣传D.明星代言获得一般公众的宽泛认可分析 : A 项说法太绝对;B 项“当时影视明星拥有崇敬的社会地位”与史实不符; 资料没有波及一般百姓对明星代言的态度 , 清除 D 项 ; 该广告的右边是对产品功能的介绍 , 且占广告画面的一半 , 故该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能的宣传 ,C 项正确。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4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测试).docx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4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测试).docx

4・3大众媒体的变迁(测试)1.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隅自固,i巨(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亦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Z力为多焉。

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A.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B.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C.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2.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蹶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吋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3.1908年,《申报》在光绪帝去世前的儿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连续报道其病情的变化消息约30次,并多次刊岀御医入诊•的“脉案”和药方。

在报道中,文章还经常标明“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等。

据此可知,当时《申报》A.刊发的消息主要来自官方通报B.重视新闻报道信息的准确性C.该报的相关报道成为独家新闻D.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标准杂乱4.据《19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电影业》记载,“以当时专门放映国产影片的金城电影院为例,该院有座位1653个,从1938年3月26日至4月13日放映新片《古屋行尸记》,前后共放映18天,总计放映54场,累计接待观众41580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310人次。

”这表明() A.看电影是当吋上海人一种娱乐 B.电影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普及C.电影成为传播进步思想主阵地D.上海民众更喜欢观看国产电影5 .从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中不能得出的认识是()B.电台广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普及1985 年1990 年1995 年1999 年2000 年报纸总印数(亿246・ 8211. 3263 ・ 3318. 4329 ・ 3广播节目制作时间"N寸)280, 799647, T622, 332, 1642, 931, 6828, 381, 466电观节目制38, 06691, 572383, 513526, 483ns, oo?作时间〈小时)互取网用户(户〉———2313> 014, 5189, 021, 717 A.报纸是最早的大众传媒媒介C.电视节目制作内容越来越丰富D.互联网的普及削弱了其他媒介的地位6.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办,上至朝政大事,下到市井百态,包括各国风俗、火车轮船及声、光、化、电等近代科学知识均有报导。

新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人民版必修2(含解析)专题四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新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人民版必修2(含解析)专题四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专题四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2015·北京文综·37)(36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材料三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

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

表3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表3(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6分)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3进行解读。

(10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3)新文化运动;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语言文字演变【解析】(3)第一小问背景,“废汉字”主张提出于20世纪10年代,联系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运动,激进派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根据材料三,“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可见当时的激进派把汉字等同于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认为汉字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

第二小问解读,注意解读的对象是表三,要做到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还要围绕“挑战”“应对”“变迁”等主题。

提取表格的有效信息,落脚点要放在创新,创造新词有三种方式,而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也是传播的创新和需要。

回答此问言之有理就可拿分,但要拿高分则需要较强的文字功底和语言驾驭能力、史论结合的能力。

【答案】(3)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

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汉字”的主张。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步检测及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步检测及答案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计30分)1.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

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D.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2.XX门事件、政坛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其他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屡屡被曝光。

这突出反映了()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出现曲折 B.政府完全处于公民的监督之下C.第三次科技革命负面影响增大D.报刊、网络等媒介监督作用增强3.《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

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

”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A.修筑铁路B.创办报刊C.放映电影D.开通电话4.《申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其标题分别是:“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世界大战中的华工”“还我青岛”、“公共汽车开始运行”。

由此判断,该时期是()A.晚清时期 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5.周启多是宁波籍抗日航空烈士,1914年农历二月出生于镇海一个大户人家,1925年随父母到天津居住,同年考入南开中学。

1936年,报考了南京空军军官学校。

“七七事变”后随军内迁到云南,1940年元旦,他在驱逐日机时牺牲。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活动中他不可能经历的是()A.在宁波时穿长袍马褂B.在天津时坐有轨电车上学C.在南京时吃到淮扬菜D.在昆明的广播中得知张自忠殉国6.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7.1896年8月10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

【重点推荐】新高中历史 专题41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分层作业 人民版必修2练习试卷

【重点推荐】新高中历史 专题41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分层作业 人民版必修2练习试卷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练]1.进入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

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电影电视B.电报电话C.报纸杂志D.铁路交通C[铁路交通不属于传播媒介,可直接排除D项。

报纸杂志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中期前后,而电影、电视、电报、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出现时间较晚,故选C项。

] 2.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由此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导学号:97372055】A.报道国内外大事B.传播商业信息C.宣传政治主张D.娱乐大众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故选B项。

] 3.梁启超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主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

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

”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责任”在于( )①传播信息②开通民智③引导舆论④控制政府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A[材料中梁启超用形象且生动的排比句罗列出报馆起到的作用是传播信息、开启民智、引导舆论等,故①②③正确。

报馆只是新闻部门,不可能控制政府,故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 4.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B[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其他几个选项均是对材料的曲解,故排除A、C、D三项。

高中历史 专题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基础达标1.康有为等人在宣传其进步思想时不可能使用的形式是()A.创办报刊B.广播宣传C.放映电影D.演讲集会解析:中国自办的第一批广播电台是官办电台。

1926年,中国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随后,又出现了天津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和北京广播无线电台(1927)。

这时,康有为等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答案:B2.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解析: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始。

答案:B3.(2014·无锡期末考试)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无法得出的结论是()B.民国时期的报纸都以客观公允作为报道原则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价值解析:分析可知,“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说明报道存在明显主观性,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说明近代科技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A项正确,排除;“1939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说明日本侵华对中国报业的摧残,C项正确,排除;“报纸是活化的历史”,对研究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正确,排除。

答案:B4.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

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A.都创办于19世纪末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解析:《民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时务报》《国闻报》是维新派创办的报纸以宣传维新思想。

三种报纸对封建主义的批判都不彻底。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专题四 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步训练 人民版必修2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专题四 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步训练 人民版必修2

训练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选择题1.《中国各报馆始末》中说:“……除京报外,自始至今共有七十六种……十之六系教会报,有数月停止者,有数年停止者。

”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 A.中国近代出现了大量的通俗性报刊B.当时出现了中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C.在华传教士是当时办报的主力军D.报刊的大量创办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2.“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

报刊对近代中国所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开阔了民众的视野③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④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4.老报人张默在概括《申报》的内容时曾说:“一为谕旨宫门抄等,以备官场之浏览;一为大小考试文章题目,以备学子之揣摩;一为诗词歌曲,以备名流文士之推敲;一为各地盗命火警及一切狐怪异闻,以备一般人茶余酒后之谈助。

”说明《申报》( )①以奇技淫巧取胜②有稳定的读者群③功能趋于多样化④背后有政府支持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5.1896年8月11日,上海著名游乐场所之一——徐园在杂耍节目中穿插放映了“西洋影戏”大受观众欢迎。

这是电影在中国公众娱乐场所的第一次公开放映。

由此可见电影发明后很快传入中国的原因不包括( ) A.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新颖性B.清政府笼络民心的需要C.公众娱乐活动的进行D.电影放映带来丰厚利润6.1958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全国电视台基建工作座谈会,指出凭借已经开播的这个“点”为依托,由点到面地在全国各地建立电视台。

高中历史《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步练习3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步练习3 人民版必修2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能力·思维·迁移】一、基础自测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发行于()代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A、汉B、唐C、宋D、明2、()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A、1872B、1873C、1874D、18753、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记录片(),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A、《定军山》B、《万家灯火》C、《难妇难妻》D、《一江春水向东流》4、我国于1958年创建的第一家电视台是()。

A、哈尔滨电视台B、北京电视台C、中国无线电视台D、中央电视台5、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其中不包括()A、积极学习网络知识,学会利用网络;B、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我们要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反对无节制上网;C、网络是资料查找的途径之一,但我们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网络信息。

D、因为有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所以我们严禁青少年上网(二)材料解析题:6.阅读下列材料:中国近代报业在竞争发展的历史嬗变过程中,无不与国际传播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而信息的国际传播交流地位,往往与一国的国力兴衰有关。

近代的中国,被动接受的是殖民化的媒介话语,西方传教士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面纱,携媒介经营理念以虚伪面孔出现,但内质却是赤裸裸的文化渗透;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幡然醒悟,改良派与革命资产阶级报业纷纷出笼,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运作模式与近代国际接轨。

——摘自《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阐释》请回答:(1)概述上面材料的内容。

(2)举出外国人办报的一个例子。

(3)说出中国近代报纸的外在特点。

(4)怎么评价外国人的在华办报活动?(三)问答题:7.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现代的大众传媒有哪些优势?二、综合创新运用:(一)单项选择题:1、1920年11月,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在()国开始播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选择题
1.《中国各报馆始末》中说:“……除京报外,自始至今共有七十六种……十之六系教会报,有数月停止者,有数年停止者。

”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 A.中国近代出现了大量的通俗性报刊
B.当时出现了中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
C.在华传教士是当时办报的主力军
D.报刊的大量创办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2.“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

报刊对近代中国所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开阔了民众的视野③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
质生活④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4.老报人张默在概括《申报》的内容时曾说:“一为谕旨宫门抄等,以备官场之浏览;一为大小考试文章题目,以备学子之揣摩;一为诗词歌曲,以备名流文士之推敲;一为各地盗命火警及一切狐怪异闻,以备一般人茶余酒后之谈助。

”说明《申报》
( )
①以奇技淫巧取胜②有稳定的读者群③功能趋于多样化④背后有政府支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1896年8月11日,上海著名游乐场所之一——徐园在杂耍节目中穿插放映了“西洋影戏”大受观众欢迎。

这是电影在中国公众娱乐场所的第一次公开放映。

由此可见电影发明后很快传入中国的原因不包括( ) A.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新颖性
B.清政府笼络民心的需要
C.公众娱乐活动的进行
D.电影放映带来丰厚利润
6.1958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全国电视台基建工作座谈会,指出凭借已经开播的这个“点”为依托,由点到面地在全国各地建立电视台。

这里的“点”指的是( )
A.北京电视台B.中央人民广播台
C.上海电视台D.中央电视台
7.“它是摩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

“它”
是指( ) A.报纸B.广播
C.电视D.互联网
8.在中国大众传媒发展进程中,报纸总印数、广播节目制作时间、电视节目制作时间由1985年的246.8亿份、280 799小时、38 056小时到2000年分别增长到329.3亿份、3 381 466小时、585 007小时。

而互联网则从无到有,至2000年已发展到9 021 717户。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报纸业发展缓慢,呈现被其他大众传媒取代的趋势
B.广播业发展最快,广受人们欢迎
C.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D.互联网集前三者的优势于一身,但费用昂贵,因此发展受到制约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

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

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

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

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

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

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
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
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综上材料,分析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答案
1.C 2.B 3.C 4.C 5.B 6.A 7.D 8.C
9.(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

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原因:政治: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媒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