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定稿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共41张PPT)

季氏将伐颛臾(共41张PPT)
设比喻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理
晓之以德
文章一共共写写了了孔孔子子与与冉冉有有三三次次对对话话。。 试概概括括三三次次对对话话的的主主要要内内容容。。
季氏将伐颛臾
第一次对对话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第二次对话: 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第三次对话: 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中心概括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 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 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 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 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
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
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孔子格言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 不成。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欲速则不达。
• 朽木不可雕也。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 听同学朗读,注意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

4、面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如何辩解的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卸己责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 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 在这里,孔子运用了_引__证___的方法证明自己的
观点,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 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 苟同。
研习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试译下列文句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无乃尔是过与?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 是社稷之臣也
(5) 何以伐为?
两个重点句式
• 无乃……与

《季氏将伐颛臾》优秀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优秀课件

(4)社稷(ji) A.(1)(2)(3)(4)
C.(1)(2)(4)(5)
(5)焉用彼相矣(xiang) B.(1)(3)(4)(6)
D.(2)(3)(5)(6)
(6)固而近于费(bi)
课文第一、二段

问题
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 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 的? 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 么?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 孔子,孟子。 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 摩尼 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 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
消极出世。
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 国人,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我国 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
就,居,充任;列,职位
•冉求推卸责任说:“那都是长官的意思,我 和子路都是不同意的, 可有什么办法呢?
•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那么,现在他说的意思就是 “在其位,谋其政”了。即使使用我们今天 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起码也是,‘拿一份 钱。做一份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那钟也得撞响才是啊! back
再 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路转溪头忽见
延伸巩固——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1)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2) 过犹不及 (3)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 是谁之过与 (5) 无乃尔是过与 (6) 故尝与过宋将军
3。翻译下列短文 (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 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 为先。 (2)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巧设比喻
斥责人品 见找借口 提出主张
指明本质
博学 善教善导
目光如炬 有政治头脑
五、延伸探究
三个成语: ①既来之,则安之
愿意为招徕远人,并加以安抚,后用以指已 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②分崩离析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者国家分裂瓦解
③祸起萧墙
指祸害起于内部。
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节选)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写道: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所说的一段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 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所说的一段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痛恨、讨厌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过犹不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故尝与过宋将军
走过,经过 超过 过分 过失 责备 访,探望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停止—辞职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只,仅仅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看见
曹刿请见
拜见、谒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拜见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通“现”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1.季氏将伐颛臾篇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季氏将伐颛臾篇2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道理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正义的品质;(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2)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2)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哲理;(3)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 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关键词汇和句式;(2)教师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3)学生进行笔记和思考。

3. 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哲理;(2)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季氏将伐颛臾》;2. 分析并总结文章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 写一篇关于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学习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价。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背诵、默写、分析和写作的作业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课文概述1.1 课文背景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包括作者、年代、历史背景等。

解释颛臾是谁,他在文中扮演的角色。

1.2 课文内容简介对课文进行简要的概括,介绍主要情节和事件。

强调文章中的重要句子、段落或象征意义。

第二章:词汇学习2.1 生词解释列出文章中的生词,并为每个生词提供准确的解释。

如有必要,提供生词的例句,帮助学生理解。

2.2 词组和短语列出文章中出现的词组和短语,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提供例句,展示如何在句子中使用这些词组和短语。

第三章:语法讲解3.1 语法点介绍确定文章中的主要语法点,如时态、语态、句型结构等。

解释这些语法点的规则和用法。

3.2 实例分析提供课文中的实例,展示语法点的实际运用。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这些实例来理解和掌握语法点。

第四章:阅读理解4.1 问题设计设计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包括事实细节题、推理判断题等。

确保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2 讨论和回答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第五章:写作练习5.1 写作话题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相关的写作话题。

提出写作要求和指导,如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

5.2 草稿和修改让学生进行写作,提供草稿和修改的机会。

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写作技能。

第六章:课堂活动6.1 互动讨论设计一个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互动讨论。

提出问题或情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6.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扮演。

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第七章:文化背景7.1 文化知识点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社会风俗等。

强调文化背景对课文理解的重要性。

7.2 文化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并分享自己的文化理解。

鼓励学生从不同文化角度思考和分析课文内容。

第八章:拓展阅读8.1 推荐阅读材料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其他文学作品、学术论文等。

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无乃……与?:相当于“恐怕……吧, 固定句式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 尔是过:责备你,责备。名作动,过错——责备
译文: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 你吧!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它主 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 之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它 呢?”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之 为东蒙主
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而且不时还有据城叛 鲁的大夫;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的,结构助词
而在萧墙之内也。 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这
里暗指鲁国内部;的,结构助词
• 译文:如今仲由和冉求辅助季 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 能用文治教化招抚他们,国 家支离破碎,你们却不能保 持它的稳定统一,却想在国 内使用武力。我担心季孙的 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国 内呢。"
下就能和好共处,就无所谓寡。上下相 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忧患。
• 如果能做到这样,如有远方人不服,就 修自己的文德使他们前来归附。
• 他们既然来归附了,那就使他们生活安 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xiàng,辅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用法,使……来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
听音频朗读,字词正音
颛臾(zhuānyú) 冉(rán)有 社稷(shèjì) 彼相(xiàng)矣 虎兕(sì)出于柙(xiá) 椟(dú) 近于费(bì) 相(xiàng)夫子
文中人物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 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 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
• 总结:
• “均”和“安”,都是孔子“仁” 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 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 、发展实力,但他主要的目的还是 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的目的是 要篡夺鲁国的权利,孔子以他丰富 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 了季氏的阴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 这一点。

季氏将伐颛臾.ppt

季氏将伐颛臾.ppt

友都是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 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
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
庆父


公 弟
叔牙

孟孙氏 叔孙氏
史称“三桓”
季友
季孙氏
昭公时,季孙氏因与郈(hòu)氏斗鸡生 隙,引起冲突,昭公对季孙氏的跋扈不满,站在郈 氏一边,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孟孙氏叔孙氏恐季 孙氏败后自己的势力发生动摇,乃相与救季孙 氏,结果把昭公之军打败,并杀郈昭伯,逼昭公奔 齐.
5.一词多义: 相 则将焉用彼相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过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v.) 且尔言过矣(错的 adj.) 是谁之过与(过错 n.) 6.特殊断句 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也,作为语气词时,断
句一定要断在也后)
孔子
老师
五·人物关系
《论语》 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的
许多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 人有“半部《论语》 治天下”之说,由此可见这部著作 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
二·释题“季氏将伐颛臾”
1·季氏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
的特殊背景下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
4·成语积累
(1)既来之,则安之: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 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2)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谓祸患 起于内部。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 乱产生于内部。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 【相近词】季孙之忧 (3)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 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先王曾经 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 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PPT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PPT课件

2021
27
写作特点
(三)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了驳论,破中有立。
文章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议论: 1、先报告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事,孔子用历史和现实批驳了他们之后
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颛臾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既而冉有推卸责任,即“夫子欲之,是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以
史书之名言为论据,及形象的比喻,批驳了他们之后,又以反问的形 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 谁之过与?” 3、最后,冉有又提出“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 孙忧。”孔子此时义正辞言的提出自己的主张,指出应该以修文德来 治国,并尖锐地指出其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 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些地方都是都是破中有立。
内也”。
2021
25
写作特点
(一)应驳的靶子明确,批驳的论点鲜明。 文章的开始就提出了应驳的靶子,同时批驳的论点
也鲜明,正如第一段孔子批驳的"无乃尔是过与,何 以伐为。"不仅观点鲜明,甚至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
2021
26
写作特点
(二)论据的多样性。
本文运用了三种论据: (1)是以历史材料作论据,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是以现实事件作论据,如颛臾在邦域之中,而且 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不能辅佐季氏,"远人不服而 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是以名人名言作论据,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 列,不能者止。'"
2021
15
重点字词理解(六)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 他们来归服,

《季氏将伐颛臾》精品

《季氏将伐颛臾》精品
倡导和平稳定
孔子反对战争和侵略,主张和平稳定。社会治理中,应该 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和和平发展,化解矛盾和冲突,促进社 会和谐。
强化法治精神
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强调了仁爱和礼制的重要性, 但同时也尊重法律和法治。社会治理中,应该注重强化法 KS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寓意 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现代解读
社会公正
在现代社会,人们重新审视《季氏将伐颛臾 》中的思想,提倡社会公正和平等,反对贫 富差距和社会不公。
全球化视角
从全球化的视角看,《季氏将伐颛臾》所强调的“ 和”的理念对于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启 示意义。
环境保护
孔子在文中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对 于现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 示作用。
04 《季氏将伐颛臾》的争议 与探讨
关于战争的争议
战争的正义性
有人认为,季氏攻打颛臾是出于扩张领土和增强 实力的目的,这种战争缺乏正义性。
战争对平民的影响
有人指出,战争往往给平民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牺 牲,季氏伐颛臾可能会使许多无辜平民受苦。
战争与道德的冲突
有人认为,孔子主张仁爱和礼义,而战争往往与 这些道德观念相冲突。
政治智慧
孔子在文中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智慧 ,如“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等,对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提供 了宝贵的启示。
历史评价
01
儒家经典
作为《论语》中的一篇,被历代 儒家奉为经典,成为研究和传播 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02
03
思想家关注
文学价值
历史上众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曾 引用或提及《季氏将伐颛臾》, 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理由
孔子认为攻打颛臾是破坏礼乐制度的行为,并且季氏无权攻打颛臾,只有天子才有权发动战争。此外,颛臾是鲁国的 附庸国,攻打颛臾会给鲁国带来不良影响。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 教学重点:(1)文章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字词问题和翻译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讲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翻译和赏析文章;(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能力;2.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3. 学生对文章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2. 工具书:字典、词典;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增加对文章背景的理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2)学会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孔子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

2. 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3.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翻译、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季氏将伐颛臾》,了解文章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

(2)导入《季氏将伐颛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文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阅注释,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教师讲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5. 实践提升(1)学生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讨论。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

7.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8. 课后作业(1)熟读《季氏将伐颛臾》,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氛围。

季氏将伐颛臾 PPT课件35 语文版

季氏将伐颛臾 PPT课件35 语文版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的生平
(公元前551--前479)
名丘, 字仲 尼, 春秋末期鲁 国人,儒家 学派的创始 人。我国古 代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 家。
孔子三怒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 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 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 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孔子是怎样进行驳斥的?
主要任务是“均”“和”“安”和“修 文德”,而不是攻打颛臾
要担心的是你们内部的矛盾斗争,而不 是颛臾
请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第二次对话: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第三次对话: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能伐 不必伐 不应伐
坚决反对 不容置辩
孔子为什么批评冉有他们没有尽责?
冉有:把责任推给季氏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是怎样批驳他们没有尽责的?
你们是“相”,季氏想攻打,你们应该制止 你们没有制止,就应该责怪你们
——运用反问和比喻的形式,富有说服力
攻打颛臾的理由是:
固而近于费
必伐
必为子孙忧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 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 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 的事而改变。”
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 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23、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24、每天醒来,敲醒自己的不是钟声,而是梦想。

25、你不能拼爹的时候,你就只能去拼命!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

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季氏将伐颛臾定稿

季氏将伐颛臾定稿
④不能者止:止:动词,“停止”。 . ⑤危而不持: . . 危:不稳定。持:护持。而,表转折。 ⑥颠而不扶: 颠:跌倒。扶:搀扶。 . ⑦则将焉用彼相矣: 则:连词,“那么”, . .
焉:何。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文: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职位,不然就辞职。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文: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
知识点检测:
一、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昔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
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1、孔子为什么认为季氏不应该伐颛臾?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2、孔子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什么主张? 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 二、翻译下列句子: 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 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 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抚他们;国家支离破碎,却不 能保全;反而想在国 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 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国国内 。
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 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 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 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 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 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 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 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季氏将伐颛臾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形容国家、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 ①分崩离析: ②陈力就列: 展现才能,担任职务。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 ③既来之,则安之:

1.议论文 季氏将伐颛臾

1.议论文 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相当于“恐怕……吧”。尔是过,
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先王】指周之先王。
【东蒙主】主管祭祀东蒙山的人
【社稷之臣】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
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4
作品原文:
词句注释:
冉有曰:“夫子欲之,
【 夫子 】 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 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5
作品原文:
词句注释:
冉有曰:“今夫颛臾, 【固而近于费】固:指城郭坚固。近: 靠近。费 : (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
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 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君子
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
2.从地理位置上看:颛臾在鲁国疆域之中,对鲁国构不成任何威胁,因而不应伐
3.从等级制度及颛臾的现实表现看:颛臾是安分己的“社稷之臣”,攻打没有 过错的臣属国,不合道义。
8
小结:
第一段写冉有向孔子报告事实,孔子先批评冉有的失职,进而谴责季氏将伐颛臾 的错误决策。 第二段写冉有推卸责任,声称攻打是“夫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对这 种不负任的托词进行了严厉地批评,指出冉有、季路对此有不可推的责任。 第三段写孔子驳斥了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孔子驳斥了冉有的三个观点: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
【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能施展自己才
子曰:“求!周任有言曰: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里:是陈担列任的,意这思里。是列施:展位的,意职思位。。就止::走辞向职,。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第一段问题
1.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 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事”, 接下来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 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
2.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 先王以为东蒙主, • 且在邦域之中矣, • 是社稷之臣也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明确: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 吧!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它主持 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 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呢? 无乃……与:恐怕……吧 何以……为:为什么……呢?反问句式
孔子对冉有言论的批驳
正确之举: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 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冉有、子路的三点错误: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文中人物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 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 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 冉有(前552年生,卒年不详)姓冉,名求,字子有, 也称冉有,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季康子任 正卿时,孔子师徒正在外周游,冉有中途被季氏招为家臣, 后成为季康子主要谋臣,参与季氏的事。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 明确:(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 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覆。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 治教化招抚他们。使他们来了之后,就要 使他们安定下来。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 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 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明确:如今仲由和冉求辅助季孙,远方的 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抚,国家 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 用武力,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 在鲁国国内呢。"
4.为
• • • • • • • • • • • • •
动词,成为。 (1) 后世必为子孙忧 (2) 何以伐为 语气词,表反问。 5.也 (1) 语气词,表判断。 (1) 语气词,表判断。 是社稷之臣也 (2) 句中语气词。 (2) 句中语气词。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 句末语气词。 (3) 句末语气词。 今由与求也 6.以 介词,用。 (1) 何以伐为 (2)则修文德以来之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7.于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1) 介词,对。 (2) 介词,从。 (2) 虎兕出于押 (3) 介词,在。 (3) 龟玉毁于椟中
季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早 年弟子,比孔子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忠实的警卫。曾 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
正音:请你读准
①论语 (lún ) ②颛臾 ( zhuānyú) ③社稷 ( ) ④虎兕 ( sì ) jì xiàng) ⑤ 出于 柙 ( xiá ) ⑥焉用彼相( ⑦干戈( gē ) ⑧冉有( rǎn ) ⑨椟( dú )⑩费( bì) •句子停顿 句子停顿 ::
孔子思想
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六品德:‚温、良、恭、俭、让‛
本课中所体现的句式
(要求学生快速在文中查找)
• • • •
1.判断句 2.疑问句 3.省略句 4.倒装句
介宾短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三、文言句式
• 1.判断句 •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 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 2.疑问句 •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 问) •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 ”,表反问) •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 与”,表疑问)
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 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 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 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 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 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 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 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 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延伸巩固——句读
注意‚云、曰‛
注意‚句末语气词‛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 椟中是谁之过与
注意‚顶针对称句‛
注意句子完整性
对称‘’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6分) 注意句式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 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 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语气词,表反问 (2)指示代词,这 (3)句首发语词 (4)整治
• • • • • • • • •
2.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既之,则安之 (使……来、使……安定)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使……来) (2) 名词作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托辞,找借口)
• 二、文言虚词 • 1.而 • (1)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 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 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连词,表转折。 • (2)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 内也 连词,表并列。 • 2.之 代词。 • (1)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 助词,的。 在萧墙之内也 指远人 • (2)夫子欲之 (它) / 既来之,则安之 • 3.且 (代远人) 连词,而且,并且。 • (1) 且在邦域之中矣 • (2) 且尔言过矣 连词,况且。
•不可伐
•不必伐 •不当伐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明确:冉有说:‚季康子要这么做的,我 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 焉用彼相矣?
明确: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 ‘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 (当那个官)’,(盲人)站不稳却不去 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还要那个 辅助的人干什么呢?
2《论语》中,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 , 。注意对称 语气词之‘文’也?‛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和上面语段所讲内容说 明了同样的
道理,即: 。(4分)
参考答案
• 1.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 与 学/ 相 辅 而 行 者 也 /非 学 无 以 致 疑/非 问 无 以 广 识/好 学 而 不 勤 问/非 真 能 好 学 者 也/理 明 矣/而 或 不 达 于 事 /识 其 大 矣/ 而 或 不 知 其 细/ 舍 问 /其 奚 决 焉 (6分,错2处扣1分) •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一定要爱 问。(前两空1空1分,后一问2分)
• 3.省略句 • (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 颛臾) •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 去主语“国君”) • (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 •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 省去宾语“之”) • 4.倒装句 •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 (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 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 •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 置)
孔子的治国主张
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 文德以来之;即来 之,则安之。
本文的主题
• 本文记录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表明了孔子反对 战争,坚持礼治,施行仁德、仁政的思想和主 张。
冉有 季路
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批评冉有
将有事于颛臾
季 氏 将 伐 颛 臾
(将伐颛臾 )
抨击季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3. 学习一至四自然段,积累文言常用词 语和句式。
孔子(前551-前479)春 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即 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 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 削人民。其次,他主张以德 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二千 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 世影响极大。
先王封国 (不可伐) 邦域之中 (不必伐)
师德
善 良 正 直 爱 国 爱 民
社稷之臣 (不当伐)
引名言 夫子欲之 用比喻 (为自己辩解) 谁之过与 必为子孙忧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批评冉有 政德 焉用彼相矣 阐明为人立世的准则 人德 追究二人过错
(为季氏开脱)
提出主张
【重点梳理】
• • • • • • 一、文言实词 1.特殊词义 (1)何以伐为 (2)是社稷之臣也 (3)盖均无贫 (4)则修文德以来之
明确: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离季 孙的封地费很近,现在不占领 ,日后一定 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曰 :“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 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 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明确:孔子说:‚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 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我听说诸侯和大夫,不怕贫困而怕分配不 均匀,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