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在《诗经》中的美学价值

合集下载

《诗经》赋、比、兴的美学真谛

《诗经》赋、比、兴的美学真谛

《诗经》赋、比、兴的美学真谛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作品,其中最重要的三种文体是赋、比、兴。

它们不仅体现出古代中国文学的特点,而且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赋是古代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文体之
一,它是以借代表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

《诗经》中的赋文,是一种以自然为比喻,表达其内心真情的文辞。

赋文也是古代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文体之
一,它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达出古代中国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对美好的追求。

比是以对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

《诗经》中的比文,是一种以一个物体来和另一个物体进行比较,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文字表达方式。

比文既可以表达自然的美,也可以表达社会的美,它既有凝练的意象,又有流畅的语言,可以把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兴是以对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

《诗经》中的兴文,是一种以比喻和照应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文字表达方式。

兴文的特点是,它将一种美好的情感和一种崇高的理想描绘得淋漓尽致,犹如把一种美好的情感和一种崇高的理想幻想化,以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诗经》中赋、比、兴三种文体,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学的特点,它们表达出古代中国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对美好的追求。

它们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为古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表达形式,为后世文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通过赋、比、兴的文学表达,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古代中国文学的美学真谛,感受古代中国文学的精神内涵。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礼乐文明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是礼乐文明的产物,而且还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思想生活与情感生活。

马克思曾讲过:“内容是事物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这些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如果《诗经》只是苍白无力地不借助任何艺术表现手法反映人们的思想生活与感情生活,那么它肯定是枯燥无味的。

而《诗经》之所以能被称为“经”,一方面固然跟它所反映的儒家的“礼乐教化”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它用以反映思想内容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密切关系。

从艺术的角度研究《诗经》,它所用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最值得注意的。

《周礼·春官·大师》中曾提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这是最早提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篇章。

紧接着,汉代的《毛诗序》又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无论是《周礼》所说的“六诗”,还是《毛诗序》中的“六义”,他们所提到的“风、雅、颂”是从诗歌的文体角度进行分类,“赋”“比”“兴”则是指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以前就有所运用。

例如,我国上古时期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就用了“赋”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虽然不是最早起源于《诗经》,但《诗经》却炉火纯青地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先秦时期先民的思想感情,为后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更让人值得注意的是,在《诗经》的艺术世界中,“赋”“比”“兴”这三者的应用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并不是截然分开、彼此之间毫无关系的。

正是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才造就了《诗经》在艺术成就方面取得无与伦比的辉煌成绩。

一、赋汉代郑玄曾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认为“赋”这种艺术手法就是平铺直叙当时的政治教化好与不好,他更多强调的是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

论《诗经》赋、比、兴艺术

论《诗经》赋、比、兴艺术

《鸱鸮》是用 比拟的手法写的禽 言诗,写一只小鸟 对鸱鸮 的斥责。 以及小鸟对子女家 室的爱护,以至达 到抓口病败,羽毛 凋敝的地步 。
鸱鸮
诗 经 中 《 卫 风 硕 人 》 是 用 : 比
喻 来 塑 造 了 贵 妇 人 形 象 的
·《诗经》中兴的表Fra bibliotek手法的具体运用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 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 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 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总的来讲,“兴” 是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它的 广泛使用,形成了中国诗歌委婉、含蓄、兴 寄遥深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赋、比、兴艺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总而言之,《诗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 位是崇高的,二千五百多年以来,它以其丰 富的文化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古 代经济、政治、思想、道德、文学等各个方 面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诗经》从编 成的那天起,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学习 的范本,生活的教科书。它不仅培养了中国 后世文学,而且培养和教育了中国后代的人 民。正因为如此,《诗经》将具有永恒的意 义。
《七月》一诗,可以看作是一首具有风格画卷色彩的长诗, 它用朴实无华的笔触按季节物候的变化描述了古代农家生 活,比较完整地展现出奴隶制社会的全景。它深刻地揭示 出奴隶们沉重的劳动负担,受凌辱的地位,贫困的生活, 悲惨的命运。
《诗经》中比的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
在《诗经》中,“比”的手法运用也 很多,它不仅使所描写的事物形象更加 鲜明,本质更加显露,而且还兼有寄寓 一定爱憎情感的作用。刘勰《文心雕 龙· 比兴》说⑾“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 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 于事。”说明比包括比拟和比喻两方面。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赋”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由于汉赋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
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探析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经》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学巨著,它是我国古代赋、比、兴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古代诗歌的美学特征。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究《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其深度和广度的评估,带您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一、赋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赋以古代社会生活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物、人情世态和社会风尚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对古代社会风貌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绘。

2. [主题字2],赋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情感。

通过对植物、动物、器物、人物等进行形象描绘,使抒情诗歌在形象上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

3. [主题字3],古代《诗经》中的赋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具体描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和道德风尚,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比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比多以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为比喻对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日常事物的比方,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认识。

2. [主题字2],比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对景物、事物或者人物的比拟,来抒发诗人的感情,突出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主题字3],《诗经》中的比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比拟,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三、兴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兴以古代社会民俗、宗教仪式、节庆等为主题,通过对生活场景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主题字2],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对古代社会生活场景、宗教仪式、民间节庆等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诗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意境上产生共鸣。

3. [主题字3],古代《诗经》中的兴通过对古人生活场景、宗教仪式、民间节庆等的形象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出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

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

经(诗三百)中,开创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为今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例。

一、《诗经》中的赋《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说: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

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

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不仅以其深刻的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更在文学手法上有着卓越的成就。

其中,赋、比、兴是《诗经》最常用的三种艺术手法,它们在表现手法和修辞功能上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三种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进行一番浅要的探讨。

一、赋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之一,它通过直接叙述和描绘的方式,将诗歌的主题或情感以清晰、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诗经》中,赋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描述自然景观《诗经》中有很多描绘自然景观的篇章,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2.叙述人物形象《诗经》中也有很多描绘人物形象的篇章,如《君子于役》中的“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这里通过对妻子思念丈夫的描写,展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3.抒发情感《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发情感的篇章,如《静女其姝》中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里通过直接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深情厚爱。

二、比比是《诗经》中的又一种艺术手法,它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将诗歌的主题或情感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诗经》中,比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比喻《诗经》中有很多运用比喻的篇章,如《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这里通过比喻将剥削者比作大老鼠,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憎恶和不满。

2.象征《诗经》中也有很多运用象征的篇章,如《鹤鸣》中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这里以鹤鸣象征贤者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贤明君主的渴望。

三、兴兴是《诗经》中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法之一,它通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方式,将诗歌的主题或情感以更加含蓄、婉转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诗经》中,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引起联想《诗经》中有很多运用引起联想的篇章,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诗经”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下面分别来说说它们的含义。

“赋”,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郑玄在《周礼》注言:“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者。

凡言赋者,直陈君之善恶,更假外物为喻,故云铺陈者也。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赋就是直接叙述写作事物的方法,它不借助于更多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们以明确、完整、清晰的印象。

“比”,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则是用其他的事物作比拟或譬喻的写作方法,它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增强诗的感染力。

“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是一种先借自然界的事物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写出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来比喻青春少女,赞美她的美貌,祝福她婚姻美满。

且又烘托出少女出嫁时的欢乐气氛。

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象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远气象,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三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中三章的开头都是“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与下文控诉殉葬制度没有什么联系,它只起到协调韵律的作用。

这是对“兴”的浅析。

其实,《诗经》中的赋、比、兴往往都是结合使用的,有的一首诗赋比兴都有,有的一首诗或赋、比连用,或比、兴连用,或赋、兴连用。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后世诗歌的传承影响深远。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美学价值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美学价值
[ 1 ] 赫尔岑. 赫尔岑论文学[ M] . 上 海: 上海文艺 出版社, 1 9 6 2 : 2 7 . [ 2 ] 辞海 编辑委员会编纂. 辞海[ M] . 上海 : 上海辞书 出版社, 2 0 0 0 : 3 4 8 .
《 诗经》 中运用上述赋 、 比、 兴 的艺术手法 , 凸显 出《 诗 经》 典 型 的民族性美学特征。例如《 氓( 卫风 ) 》 : “ 氓之蚩蚩 , 抱布贸丝 , 匪来 贸丝 , 来 即我谋 。 送子涉淇 , 至于顿丘 , 匪我愆期 , 子无 良媒 。
人) 的思念之情。这种中华民族传统 的 自然之美 , 一直传承到现 代, 众所周知 的琼瑶的电影与电视剧《 在水一方》 , 其 中由邓丽君 演唱的插曲《 在水一方》 , 成为经典 , 其中“ 兴” 的艺术手法 的美学
价值 , 可算是亮点与支点 、 情点与艺点。
由此可见 , 赋、 比、 兴在《 诗经》 中民族性 的美 学价值 , 是有 口
虽然有各 自不 同的 关学特点与关学功能 , 但 又共 同体现并创造 出《 诗经》 的总体 关学价值 。本文以 民族性、 民间性 、 文化性为三个理论层面 , 对赋、 比、 兴在《 诗经》 中的 总体共 同的关学价值 , 进行 了全面深入 的研 究与论述 。 关键词 : 赋 比兴 ; 诗经; 美学 ; 价值 ; 民族性 ; 民间性 ; 文化性
术手法 , 也来 自民间文化 , 所 以它们的民间性美学价值也十分丰 厚 。所有 的赋 、 比、 兴, 皆取平 民百姓 日常生活 的所见 、 所闻、 所 感 ,真 实而质朴 ,例如 “ 睢鸠鸟” 、 “ 蒹葭 ” 、 “ 黄鸟” 、 “ 木瓜 ” 、 “ 桃

民族性
赋、 比、 兴在《 诗经》 中的美学价值 , 第一点是民族性 。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诗经”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下面分别来说说它们的含义。

“赋”,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郑玄在《周礼》注言:“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者。

凡言赋者,直陈君之善恶,更假外物为喻,故云铺陈者也。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赋就是直接叙述写作事物的方法,它不借助于更多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们以明确、完整、清晰的印象。

“比”,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则是用其他的事物作比拟或譬喻的写作方法,它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增强诗的感染力。

“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是一种先借自然界的事物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写出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来比喻青春少女,赞美她的美貌,祝福她婚姻美满。

且又烘托出少女出嫁时的欢乐气氛。

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象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远气象,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三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中三章的开头都是“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与下文控诉殉葬制度没有什么联系,它只起到协调韵律的作用。

这是对“兴”的浅析。

其实,《诗经》中的赋、比、兴往往都是结合使用的,有的一首诗赋比兴都有,有的一首诗或赋、比连用,或比、兴连用,或赋、兴连用。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后世诗歌的传承影响深远。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争论不断,说法众多。

其实,既有诗体意义上的“六诗”之赋、比、兴,有经学意义上的“六义”之赋、比、兴,又有作为艺术手法之赋、比、兴。

三者代表不同时代人们对赋、比、兴的阐释,其出现各有时代背景或时代需求,理应区别对待。

作为艺术手法的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打比方,即诗人借助一个事物来比喻某种事物或情感。

兴就是以物发端、触物兴词,借他物引起所咏之词,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赋的运用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如《七月》便是运用赋的手法,叙述了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

在《诗经》的整个表达体系中,赋往往起到铺垫的作用。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是比和兴的基础。

比在《诗经》中运用也十分广泛。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豳风•鸱鸮》、《小雅•鹤鸣》;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的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用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诗经》还善于借助有形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内涵,。

如《卫风•伯兮》中的思妇把思念丈夫的心情比喻成炎炎烈日盼望下雨,“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小雅•巧言》中的“巧言如簧”,《王风•黍离》中的“中心如醉”、“中心如噎”。

兴在《诗经》中的运用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载体,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手法便是赋比兴。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包括比喻与借比两种表达方式,其特点是把生活中的某种事物和情景比作一个高于它本身实际意义的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以此来表达更深刻的观点。

比喻就是把两种事物形象整体上放在一起,来表达它们在某一方面的相似性,而借比是把事物的一部分拿来与另一种事物进行比较,从而表达它们的特殊性。

二、《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大量使用赋比兴,其中又以胜比为主,许多歌词都穿插着对心情、思想、景色等事物的写照,受诗人们影响后也表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哲思,从而在文学上有着更大的影响。

例如“有鸟自天上来”,这里将鸟和天空比作,表达了它们在自由、自在上的共同特点;也有“有马出江湖”,这里将马象征勇敢,将江湖比作一种野性、勇猛的生活状态;又如“飞鸟尽~日暮霜满天”,这里将飞鸟和日暮比作,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有节奏感的美感。

三、赋比兴在《诗经》中的意义
赋比兴在《诗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把诗情画意进行有效的表达,而且也能够增添诗歌的韵律美感。

因此“诗经”中赋比兴的使用,让诗歌更有张力,更加富有情趣,这也是诗歌能够在文学史上流传甚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结论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诗经》中得到了巧妙的应用,使得诗歌能够表达更丰富的意境,从而使诗歌的美感更加的出众。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诗经一直被视为最早的一部文化启蒙读物。

它的诗文散见于已经有数千年历史的《诗经》之中,其中内容包括不仅仅是配合音乐而作的诗句,更是诗人在写作时,充分体现着当时乐府文学传统中重要的一种手法赋比兴,也即比兴之意。

赋比兴,又叫比立、比联,在《诗经》中,其运用较多,而其也正是诗经中最独特的一种特色,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也是诗经一直保持其在世界文学史中非凡地位的关键所在。

首先,赋比兴有着非常独特的叙述方式,它的运用与一般的句子相比,更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为诗篇增添更多的节奏感和热情,从而增强诗篇的文魂,使之更富有诗意和意象表达的力量,如《七月》中“汉水北至,湘水西抵”就是一个典型的比联例子。

此外,赋比兴也具有丰富的艺术性,也就是说,诗人可以将艺术性和诗调融合在一起,从而更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触及读者的心灵。

此外,赋比兴还能够明显的感受到当时的诗人对于自然的探究和追求,尤其是描绘大自然的景物,山水林田,尤其是秋季景象,诗人用比联来描述一道道美丽的景色,以此阐释着大自然的美妙,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样的比联,在虚幻之中又能体现出大自然的壮美。

同时,赋比兴对于当时社会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能够体现出一种有关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到比联中,以此达到引发读者的共鸣,如《穆王》中“崤函之中有鸟宿,穆王归臣有礼乐”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在这里,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了古代社会中民众对王权的深沉尊重。

最后,赋比兴也体现了古代诗人博大的精神视野,诗人在比兴中营造的空灵的艺术气氛,恰到好处的遣词绘声,既凸显了古诗的艺术性,又体现出古代诗人对于事物的思考与揣摩,如《荡》中“忽高忽低,荡天荡地,荡煞白日,荡光明月”就是一个古人思想的绝妙诠释。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诗经中的赋比兴在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更有力的表达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社会等等的深入思考,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著作之一,其中有许多自然现象的描述和比喻,它们也是当时人们最常用来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在诗经中,最著名的形式就是赋,即赋比兴。

从诗经中探寻这一表达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生活和思想。

赋,也叫赋比兴,是一种以诗歌的形式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或人或事件、现象之间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的一种典型的文体。

比喻,一般是把其中的一个事物情节类比另一个事物情节,通过比方的描述来暗示出另一个对象的特性和意义。

诗经中赋比兴的典型形式是将物象形态和感情联系起来,如“放言情谊,怒骂血海”,这是把言谈的善良和恶意以海海的形状表现出来。

又如“两谷何以饶人”,形象让人们感受到以粮食之恩带来的恩惠,以及社会经济均衡的宏伟景象。

还有一种比喻,把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或人物类比另一种存在的动物,从而表达另一个东西的特征和特性。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流水类比成宇宙的天文现象,来描述出流水的活泼和急促的感觉。

赋比兴是诗经中许多文体的共同点,它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形式,让诗歌更有感染力。

诗经用赋比兴来表达感情和思想,人们从中感受到了古人智慧和思维的伟大,以及“事物之间的关联,在古人看来,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

诗经中的赋比兴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表现出古代人的思想、思想和文化,是对古代文化的具体反映。

它体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深深的敬意;体现了古代人强调德行、尊重礼义、分辨是非、崇敬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价值观;体现了古代人强调国家尊严、力求国家繁荣昌盛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等等。

它也体现了古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和自然界、人与人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他们不仅追求自然万物,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交流。

总之,赋比兴是诗经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态度。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初,是中国古代文
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诗经》以赋、比、兴三类文学形式呈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多
彩的象征。

赋是古老的文字表达方式,它是以草歌为基础,独立成家,古典诗学领域的重要形式。

《诗经》中出现的大多数赋都是祭祀、赞美宗教对象、王公贵族风度、国家地理环境以及
家庭从容自若的相关内容,其流畅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唯美的画卷,充分展现了当
时的社会现实情况。

比,又称尔比,古文字记事形式,是利用比喻手法形容两件事物之间的关系,旨在表
达美的思想。

《诗经》中的比文,多以自然的社会现象的形式,展现出古代中国社会的风
土人情。

文章里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比喻出古代社会中信仰、拜师、
遵循法则等普通人日常行为,体现出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

兴,意思是“鼓舞”,用古老的写作方式鼓励人们,也就是所说的“兴词勉言”,追
求完全的实用性。

《诗经》中的兴文教化内容涉及到宗教中的伦理道德、礼仪文明、家庭
亲情、家喻户晓的文明、社会公德等话语,旨在引导人们职业道德、合理社会行为、正确
家庭看法、以及本质社会关系等。

通过三类文学形式的艺术表现,《诗经》表现出对生活、家庭、社会文化等问题的精
致探讨,以及对人时代文化之间微妙关系的敏锐认知,使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欣赏古代文学的精彩,感受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浅析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浅析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浅析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总体上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他主要反映了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和压迫、苦于战争和徭役;反映劳动、婚姻、生活、以及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等。

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泉、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是《诗经》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颇大。

最早提到“ 赋、比、兴” 的是《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曰兴、日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 这里的“ 六诗” 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

汉代《毛诗序》将“ 六诗” 改称“ 六义”。

后人将“ 赋、比、兴” 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1 。

一、《诗经》中赋比兴的概念及其演变。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一)、“赋”的表现手法:赋的本义是贡赋,“ 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时按清单点收。

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

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排列。

从此,“ 赋” 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 直接铺陈” 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

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师》之“ 六诗” 是将“ 赋” 解释为“ 铺” ,“ 直铺陈” 。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疏解《毛诗》大序时认为“ 赋则直陈其事” ,“ 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 。

(二)、“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对女方恩爱之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美学价值
作者:邓瑞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4期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美学价值十分丰厚。

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它们虽然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点与美学功能,但又共同体现并创造出《诗经》的总体美学价值。

本文以民族性、民间性、文化性为三个理论层面,对赋、比、兴在《诗经》中的总体共同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赋比兴;诗经;美学;价值;民族性;民间性;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11-0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收周代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大部分系民间歌谣,即十五国的诗歌,故又称“十五国风”。

共160篇。

雅又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

大雅与颂,全系贵族作品。

《诗经》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均具有丰厚的美学价值。

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最重要的艺术手法,它们虽然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点与美学功能,但又共同体现并创造出《诗经》的总体美学价值。

为此,本文专门研究与论述赋、比、兴在《诗经》中的总体美学价值,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来进行系统化研究。

一、民族性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美学价值,第一点是民族性。

民族性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文学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对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文艺家早已明确地认知,并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赫尔岑说:“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


《诗经》中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是我国所独有的,它们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法则与美学价值。

赋,即陈述之意。

《诗经》的《大雅·蒸民》篇:“明希使赋。

”即指此意。

比,比喻、比拟之意。

《诗经·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

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说的是《诗经》的“六义”,其中,风、雅、颂指的是《诗经》作品的类别;赋、比、兴则指的是艺术手法。

兴,又称“兴起”,孔颖达疏引郑司农说:“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
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已心。

”《辞海》释义为:“谓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意思是由一种事物引起另一种事物或情感。

《诗经》中运用上述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凸显出《诗经》典型的民族性美学特征。

例如《氓(卫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就是赋的极好例证,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的质朴、真诚、简洁、清新之美。

又如《关睢(周南)》:“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就是很好的“比”的手法,即以双双对鸣的睢鸠鸟,比喻青年男女的恋爱之情。

而这种比喻,既贴切形象,又自然朴实,也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美的美学价值。

再如《蒹葭(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就是“兴”的手法的妙用,即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自然景物,引起对“在水一方”的“伊人”(那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之美,一直传承到现代,众所周知的琼瑶的电影与电视剧《在水一方》,其中由邓丽君演唱的插曲《在水一方》,成为经典,其中“兴”的艺术手法的美学价值,可算是亮点与支点、情点与艺点。

由此可见,赋、比、兴在《诗经》中民族性的美学价值,是有口皆碑的不争事实。

二、民间性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民间性上面。

《诗经》中风和小雅中的民歌,共有200篇左右,占总数66%以上。

而“民歌”,则是民间诗歌的简称,所以《诗经》总体的民间性特征异常鲜明。

正因为如此,赋、比、兴作为《诗经》中的主要艺术手法,也来自民间文化,所以它们的民间性美学价值也十分丰厚。

所有的赋、比、兴,皆取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而质朴,例如“睢鸠鸟”、“蒹葭”、“黄鸟”、“木瓜”、“桃夭”、“鸨羽”等花鸟水草等物,或比喻,或兴起,或赋陈,充分体现出其“草根性”特点,彰显出民间性的美学特征与美学价值。

三、文化性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美学价值,更体现在民族文化性上面。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主客一体”,“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赋、比、兴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万物的亲和,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示。

参考文献:
[1]赫尔岑.赫尔岑论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27.
[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348.
[3]王力.古代汉语[M]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477.
[4]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