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台五台山记》中的印度史料介读
佛为何在印度出世而非在中国(五台山比丘果戒)
佛为何在印度出世而非在中国(五台山比丘果戒)师开示:仁、义、礼、智、信严格的判应该判在阿修罗道里,而且是修罗道里的义修罗,它的知见很重。
而我们佛教保住人身的前提条件是信守三皈五戒,所以要把这两个区别搞清楚。
居士甲问:师父,现在的很多人你如果不去教育他,他就会物欲横流,而教育他你就必须有个标准,在我们国家就是儒家的这些东西,象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夫妻和睦等等,他如果能做到这些,最起码可以算的上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如果人人都能这样,那这个国家的民风就能好一点。
虽然这个跟佛家的标准差的很远,但我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在佛教没来之前的尧、舜、禹那个时代,从历史看那些人应该是很清静,很无为的,而且彼此也不往来,不忘劳作,也节约饮食,也不喝酒,都能活很长世间,然后很平静的离开这个世间。
我就认为这些人福报也挺大的,但他们也没有接触佛教啊?他们的那种生活状态好像就是我们现在追求的做人的标准,我觉得也挺不错的。
师开示:你刚才说的这些,不仅仅包括当时的中国,在当时的全人类来说都有这个特点,在当时的印度也有这个特点。
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的人类都有这个特点,这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的尧、舜、禹所独有的,这是人类在那个时代的因缘,跟在哪个国家,跟哪种文化没有关系。
所以你如果去研究古印度的文化,你会发现那个时代他们的文化和尧、舜、禹的文化没有什么两样。
但是随着发展,古印度的文化要比中国的文化还要厉害,否则的话,那个地方不可能出现九十六种外道。
因此在这个大环境之下,人家的善根因缘成熟之后,佛才在那个地方应化出世。
如果在商周我们国家的文化超过印度,我们国家人的善根福报超过印度,那么释迦牟尼佛会在中国示现成佛的。
从这一点证明,当时印度那个地方人民的善根福报要远远超过当时的中国!这就是说,我们光抱着自己本民族的一种文化,而对当时大范围的文化根本不了解,也不清楚,这在佛法里来讲,是一种我见,就是要立一个我宗我派。
而当时印度的九十六种外道各有各的理论学说,他们的文化非常厉害,人家自己的伦理道德也很厉害,但就是这么厉害的文化它也不是佛法里面的教义,但他们的善根福报已经和佛法相应了,所以感应佛在那个地方出世。
王台山的故事
王台山的故事l圃第十六章长者发心论华严神英入化法华院且说入唐以后,因《华严经》中释迦牟尼金口宣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加之武则天又特别推崇《华严经》,将《华严经》送置大孚灵鹫寺中,遂将大孚灵鹫寺改名为大华严寺.其时大华严寺高僧云集,香火旺盛,成为人才汇聚的宝地.当时着名居士李长者,就在大华严寺的善住院摄心造论,将五台山的华严学推向了一个新境界,为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写下了亮丽的一笔.华严宗是依《华严经》法界缘起的一个宗派,故又名法界宗.早在龙朔年间,长安的法藏,就从云华寺的智俨(华严二祖)研学《华严经》,继承了智俨的”一即一切,一切即法”,缘起无尽,又相互圆融无碍的理论.后来,法藏在发挥这些思想时有所突破,形成了”十玄缘起”等更为严密的理论,成为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五台山的华严宗学者,早在北魏时就有灵辩,北齐时又有昙义,昙训,祥云和明勖,隋代有法安,解脱,明曜,其中解脱禅师成就尤大,华严初祖杜顺,还于贞观十四年(64o)派弟子智冲入山取经.其时,五台山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华严圣地,独具地域特色的华严思想,吸引了各方佛子,出身于唐朝宗室的贵公子李长者,就是在这种时候来到了五台山.李长者又名李宾,号通玄,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州东南)人.他在年轻时就熟读诸子百家,并潜心钻研过老庄学说,尤其是对《易》理有极高的造诣.这位唐朝皇族子弟在传统文化浸泡中长大,却对佛教文化情所独钟,特别是对佛教大乘经典《华严经》的偏爱,如痴如醉,时时倾心研习,且颇有心得.他渴慕清凉圣山,因此常至五台山参谒,40多岁时,又一次来山,住在大华严寺十二院之一的善住阁院.当时他正在佛堂打坐,看到一位大德风一般飘到跟前,随手授予他一套《华严经》,转身又要飘飞,长者急忙喊道:”大德,天已经很晚了,你要到那里歇宿呢?”大德也不言语,只抬手朝北台一指,就好像有风一样,刮着他向北台的方向飘去.长者顿然领悟,显然是神圣点化, 于是他尾追着跑了出来,却是怎么也追不上,不一会儿,大德的身影就消失了.这时,华严寺的一个小沙弥法云过来说:”晚课就要开始了,你还在这儿转悠什么?”长者说:”我见大德向北台飞去了,可一下子怎么也看不到了?”法云便眯起眼, 2009年第5期五壹山他向北台望了一阵说:”你这不是大白天说梦话么,哪里有什么大德?眼见天都这么黑了,谁还敢去斗牛宫(北台又称斗牛宫)?” 正在这时,北台顶上突然出现了一点灯光, 霎时间星火燎原,一派通明闪烁.长者望着那片金色火焰,就指着对法云说:”你看,那好像是一片神光?”法云定睛瞅了一会儿说:”哪里是什么神光,肯定是燃着野火了.”长者说:”野火燃着了有黑烟,你看这团火却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污染.”法云一歪脖子,不以为然地说:”这么漆黑的夜空, 你还能看到黑烟尘吗?整个是有点神经病!”说完自顾自走开了.长者于是立即策杖动身,在夜幕中不顾一切向北台攀登,直到深夜才到得山巅.但见眼前火势愈加炽烈,方圆几十里都笼在火光中,就连草木花朵也都变成了金色.长者再向火里望去,却见大德果然就在火中,只见他头戴五佛宝冠,正在一棵翡翠树下讲经,上有数名飞天盘旋飞舞,周有数百名僧侣围坐谛听,其朗朗梵音,有如雪落泉响.长者见此景象,方知佛家境界,心想不如就此跳进火中,只要能到圣境中一游,即使死了也不冤枉.想罢,长者奋力纵身向火中一跳,刹那间觉得无比清凉,心中顿时恬然适然,法喜充满. 长者遂慌忙上前向大德施礼,可待他抬起头来看时,眼前却什么也没有了.长者于是就在台顶上息心坐禅,一坐就是三日,在寂然无思中神游了太空,诸天,他看到那里没有贪欲,没有欲望,没有宫殿,甚至没有形体,只是一个明明净净的世界.长者出定后,观摩了北台雄浑博大的现实世界,觉得北台地厚天高,涵容万化, 不可穷尽,正是华严境界.待他从北台下来,走到西谷口时,见身着仙衣的数个童子御风而行,童子见了长者问:”那天夜里,是你投身到我师父的佛光中吗?”长者说:”是呀,你的师父是谁呢?”童子说:”我的师父是妙德文殊.”长者听了,大吃一惊,一把拉住童子的衣袖,要求带他去见菩萨,童子说:”你一生的誓愿难道不是弘扬经法吗? 难道你后悔了吗?”长者痴痴地目送着童子飘飞远去,心想:弘扬经法是我一生想做的事,我乃一个凡夫,如今大圣授我经典,正是法恩难报,我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于是一股热流涌满全身,发心决意造论释经.因五台山地处高寒,长者遂携经至盂县颖乡大贤村,在高山奴家闭门造论三年. 又至马加谷古佛堂侧,构土屋宴坐思维五秋.再到西北韩公庄,又度三冬.最后在神福山居土龛内,又是五年.期间,长者每天吃枣l0个,巴掌大的柏叶饼一个,故人称枣柏大士.据说长者此时已得大道,夜里常常口吐白光,借光造论,平日里,常有仙童为之汲水,猛虎为之驮经,此说尽管有点玄虚,但长者十余年来,不计寒暑,孜孜砣砣, 专注于一经,在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华严经决疑论》四卷, 并有《略释》,《会释》十余卷等煌煌巨着.论着刚成,油灯熬尽,长者人也坐化(730年圆寂),真可说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李长者的华严哲学,在智俨,法藏外别树一帜,其主要特点是阐明了:人本法界无尽藏中之不动智,所谓”自觉自心,本来是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皆唯智起”的观点.并从本觉智慧出发,凸现了”文殊主法身根本智之妙慧,为一切诸佛启蒙之师”的地位,提出了”华严三圣”圆融说:即”佛表根本智(果德),文殊表佛身智(智德),普贤表差别智(行德),三圣一体,始终一法,不可分割.特别是他用《易经》思想阐释《华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性起即万有, 即妙用”的性起说,也即由此契入的”一真法界”核心思想.他还指出了”净土在心,此外别无净土”.李长者的华严哲学思想,思致新颖,见解独特,为诸家所未顾及.因此2009年第S期◎说,他不仅是五台山华严学的集大成者,华严学派的祖师,而且是对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学者.这里再说大华严寺的法云,l2岁出家,几年下来,连几句简单的经文都没背过,本是寺中的一位笨和尚,人们后来就干脆叫他”牛”.那天李长者在北台见到了妙德文殊,法云听了后心里非常羡慕,常常骂自己有眼无珠,因此他十几年来,天天寻找文殊菩萨.那一次他走到东台时,见到一位老人怀里抱着一团雪打坐,就上前问道: “文殊在什么地方?”老人说:”你问这有什么用?”法云说:”我生得笨,求他开示.”老人说:”这与你的前生有关,你还是不要找他了.”法云听了这话,真是痛苦极了,更坚定了他寻求文殊菩萨的信心,于是又不顾一切地向北台顶攀登,冷不丁被一股风雪扑倒在地.朦胧中,法云眼前又出现了那位老人,只见老人对他说:”你还是找文殊吗?”法云说:”我就是死也要见见文殊.”老人说:”既然如此,我就告诉你吧,因为你前生过分贪心,故你已经人了牛类,既然你寻到此处,我就给你看看.”老人说着,就拿出一个如来钩来,然后从法云的口中探人,钩出他的心脏来,法云看了,果真是紫黑一团牛心.老人便把他的心脏一件件钩出来,然后就在天海中清洗了,又揪了一朵白云擦干净,然后再一件件给他安放进去.法云在恍然之间,一觉醒来,眼前不见了老人,原来自己做了一个梦,只是顿时觉得心里异常明亮,从此读经,竟是一目十行,很快成了五台山的一位高僧,不久就到菩萨顶当了住持.唐代的五台山佛教,这时已有了唯识宗(窥基),华严宗(李长者),净土宗(昙鸾),律宗(法聪),密宗(波利)等诸宗.关于禅宗.自达摩始祖以来,历经慧可(二祖), 僧璨(三祖),道信(四祖),弘忍(五祖).到慧能(六祖)时,分为南顿,北渐两派.然而, 将慧能南宗禅最早传人五台山的,却是一位印度僧人崛多.原来当时的古印度,由于伊斯兰教的侵入,佛教开始呈现出衰败的迹象,大唐蓬勃发展的佛教,吸引了崛多三藏,他便远涉流沙,直礼慧能学法,深得南禅法宗旨.开元初年(713),崛多慕名巡游五台山,当他路经定襄一个村庄,见庙庵里有个僧人正襟枯坐,心中不免有些好笑,便上前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枯坐?”答日: “观静.”崛多问:”观者究竟何人,静者又为何物?”僧人听了,便有点不知所措,遂作礼垂示,崛多便说:”何不自观自净?”僧人茫然不解.崛多又问:”你究竟师从那家?”僧人说:”神秀大师.”崛多听了说:”我西域异道最下者,也不堕此见!兀然空坐,于道何益!”僧人惊讶地问:”那你的师父是谁呢?”崛多说:”我的师父就是慧能,你何不速往曹溪,向六祖参习?”僧人听了,心里非常敬佩,便依照崛多指引,径往曹溪参谒慧能,慧能对他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又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僧人顿然得悟.慧能以后,荷泽(南宗禅分为荷泽,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家)的神会,是慧能最得意的一个弟子,他在和北宗关于法统的论战中,确立了慧能六祖的地位,使南宗禅名震四野,因此史称神会为禅宗七祖.神会的弟子很多,这里说的是传人五台山荷泽禅法的神英,神英禅师(俗性韩)今河北沧州人,童年即悟道,受具足戒后即寻师访道,久视元年(700)来到长安,参加了武则天组织的译经活动,先后在福先寺和西明寺义净译场,担任证义,译出的《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咒王》等2O部经论,武则天还专门写了《圣教序》.且说神英在南阳神会处参谒,尽@2009年第5期五壹山得无念禅(“说空不住空,说有不住有,不住非有非空”的顿悟禅)法.那一日,神会对他说:”昨日我在定中看到,你于五台山有大因缘,你应该马上动身到那里,越快越好.”神英听师父这样说,顿然心领神会,遂于开元四年(716)夏六月中旬来到五台山, 在大华严寺中的华严院寂心参禅.那一日午后,神英独自一人游至西林,眼前忽然出现了一座寺院,遂入内一一巡视,依次看到了雄伟华美的多宝塔,护国仁王楼,行宫道场等,便想起神会所言,知道是文殊化境,一时怆然下泪,遂就地结庵而居,发誓按化境兴建寺庙.因他是长安来的名僧,远近拜谒者络绎不绝,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筹集了百万金,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法华院(豆村东北l5公里, 为梁朝志公的修持之地.今有志公洞,相传梁武帝曾亲自来此,向志公问以国事,志公曾授一t-~u~歌).神英所建的法华院,是按《法华经》中描述的格局;山门一十三间,门内两侧为行宫道场,有文殊,普贤及从属仪仗塑像;山门外有五台山十寺血脉图,内有多宝塔一座,四门为神秘的玉石功德;后为五间护国仁王楼,上有玉石文殊,普贤圣像及其部从;壁画多为吴道子的真迹.寺院建成后,神英专弘荷译宗的”无念禅”,兼弘天台宗的教义,因此说当时的法华院,是五台山荷泽宗和天台宗的道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神英在法华院中兴建了五问护国仁王楼,恐怕与他当时对武则天的政权崇拜, 有一定的关系,这就在五台山再次把护国的问题亮了出来.历史上的僧人,虽然不乏关心国事并为之献身者,但更多的是以弘扬佛法为根本,只要佛法长存,即使国破家亡也不太在意.神英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能从世法出发,主动和统治者保持一致,从哪方面来说,也是可资人们回味的一件事. 神英之后,来五台山的荷泽宗僧人还有无名禅师(亦名无名祖师,为高力士之后),他也是神会的大弟子,神会以”吾之付法,无有名字”,因此号为”无名”.无名祖师遍游名山,访师学道,博闻多识,宋代真容院妙济大师在他所着《广清凉传》中,称赞他是”法苑之梁栋,释门之标准”.德宗时, 据说于叔明和令孤徵上奏皇帝欲沙汰僧尼,无名祖师冒天下之大不韪,上表直谏而止.无名禅师于贞元六年入佛光寺,三年后圆寂,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在寺后山坡建了一个六角形砖塔,即留存至今的历1200多年的大德方便和尚墓塔.再说北宗禅,当时五祖将衣钵传给慧能,神秀别无选择,来到荆州当阳山,北禅宗的渐悟法便在北方盛行.据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秀也变得胸怀宽阔起来,他并不记恨慧能,还时时维护慧能,据说晚年连修禅之法,也转向了顿悟,他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可见他的思路,也是有所转变.这里只说神秀弟子巨云禅师(今湖北安陆县曹氏子),他幼时从明福院朗禅师学习《法华》,《维摩》,遍探诸种经论,后赴南阳造访神秀,神秀问他:”你从那里来?”巨方禅师答:”清凉山.”神秀又问:”如何是清凉境?”禅师答:”白云覆古顶.”又问:”白云散处如何?”答日:”不昧.” 又问:”如何是境中人?”答日:”一枝横出, 五叶芬芳.”巨方禅师深达禅观,和神秀说禅应对自如,因此初次见面,神秀就颔首满意地认他为传法弟子.巨方禅师后又到上党设立丛林,徒众逾千人,被吴文涣侍中看中,迁人新建的郓州安国院弘法.巨方禅师后来重返五台山,在山中弘道20多年,是将北宗禅最早传人五台山的一位僧人.正是:无限春光又一年,浮云收尽露青天.临行踢倒须弥去,后夜山头月更圆. 2009年第5期◎。
从诞生到灭亡,详细解说印度佛教的发展史,以及印度教的前世今生
从诞生到灭亡,详细解说印度佛教的发展史,以及印度教的前世今生我们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大陆,但是经过千年的流转,如今在印度次大陆信奉佛教的人已经寥寥无几,那么佛教是如何在印度诞生而又走向衰落的呢?那要继续接着看。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大体上是我国的商朝前期时候,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的一支,通过兴都库什山的一些山口来到印度河的旁遮普地区,雅利安一词源自梵文,是高贵的意思,雅利安人创造了吠陀文明。
古代印度是对南亚次大陆的统称,包括今日得印度民主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
次大陆的北部是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面是塔尔沙漠,这使印度次大陆成为一个相对孤立的地理单位,也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
最早阐述古印度的文献是吠陀文献,这是颂诗、祈祷词、天文信息以及传说的汇编,其中《梨俱吠陀》最重要,也最古老,大约完成于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间。
经过长期的斗争,雅利安人凭借军事上的优势征服了土著人,被征服的土著人慢慢的接受了雅利安人的文化,融入了雅利安人的社会。
印度的等级种姓制度就是在这时候形成的,种姓制度最初有两个等级,后来发展成四个,即由神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婆罗门地位最高,由军事首领和武士组成的刹帝利地位次之,然后是平民组成的吠舍和由奴隶组成的首陀罗。
每个种姓都从事世袭的职业,互不通婚,种姓制度一直是印度社会的特征。
宗教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十分重要,僧侣控制着人们的生活,这个时候的宗教奉《吠陀经典》为神圣,举行大量的祭祀,婆罗门祭司的地位最高。
到了公元前8世纪,印度次大陆出现了很多邦国,这些邦国互相争霸兼并,于是出现了很多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佛教和耆那教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佛教的创始人叫释迦牟尼,他出生于迦毗罗卫国,今天在尼泊尔境内,与我国孔子属于同一时代,佛教和耆那教都主张靠自身的正确行为达到宗教解脱。
佛教和耆那教主要是为了反对婆罗门教而产生的,因为婆罗门教的主要特点一个是吠陀天启,一个是婆罗门至上的种姓制度,还有一个是屠杀大量牲畜祭祀,佛教和耆那教就是反对婆罗门教这三个特点,当时的印度次大陆佛教信众并不多。
《人唐求法巡礼行记》与《参天台五台山记》对比研究——以五台山为中心
mo n k s t r a v e I d i a r y i n Ch i n a,t h e s e t wo wo r k s a r e En i n ' s Th e Re c o r d o f口Pi l g r i ma ge t o C h i n a i n Se a r c h D / 。 t h e La w a n d J o u j i fs Tr a v e l No t e s o f Wu t a i Mo u n t a i n i n Ti a n t a i .Th e s e t wo wo r k s a r e n o t o n l y d e t a i l e d r e c o r d o f t wo mo n k g c o u r s e s
. , . S h a n x i Ag r i c . U n i v .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No . 6 V o 1 . 1 2 2 0 1 3
《 人唐求法巡礼 行记》与 《 参天 台五台山记》对 比研究
— —
C o mp a r i s o n o f T h e R e c o r d o f A P i l g r i m a g e t o C h i n a i n S e a r c h o f t h e L a w a n d T r a v e l No t e s o f Wu t a i
comparison在我国古代的唐宋时期曾有两位日本僧人圆仁与成寻先后巡礼了我国的五台山并留下两部著作人唐求法巡礼行记与参天台五台山记这两部作品分别记录了唐代和宋代时他们朝礼五台山的情况两位僧人在朝礼时间上相差224年因此对这两部作品的对比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了解中日两国在两个时期的前后差别
敦煌遗书中有关五台山的资料
孙 安 郑
清 末光 绪 二 十 五年 年 (
18 9 9年 )
,
,
即 日本 明治 三 十 二
,
献
,
至 今我 们还 无缘 看 到
,
.
在 中 国 敦煌 千佛 洞 的藏 经洞 大部 分是 宋 代
。
就 目前能 看 到 的敦 煌遗 书 中
山 的资 料
,
,
有关 五 台
丁 类 最少
在内 题
次
,
南朝 梁建 安 公 萧 渊 明 还 不 到一 年
, ,
公元55 年 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月
,
容上 颇 多 差异 赞 》
,
甲类 卷 子 一 般 自题 《 五 台山
,
至 九月
;
唐 安庆 绪
没有四年
;
公 元
。
75 7
有 的无题 名
.
有的 前 残
5 55 73
、
。
5 40 39
325题
年十 月 至 7 5 9 年四月
《五 台 山赞 》拟 分 四 类
甲类
5 442 9
、
:
包括 5 4 0 3 9
、
、
554
、
87
、
、
5557
P46 47
、
3
、
代 题记 卷后 题 题
“
。
只 有5 44
29
《五 台 山赞 》和
。
50 124
P 3563
P 46 08
.
、
P 45 60
北
《五 台 山 曲 子 》两 个卷 子 有 明 确 题记
中印禅学史5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禅师和参禅者之间都是很有禅学修养的 人,机锋相当,各具禅眼,棋逢高手,十 分精彩,是主看主。“或有学人应一个清 净境出善知识前,善知识辨得是境,把得 抛向坑里。学人言:大好。善知识即云: 咄(duō)哉!不识好恶。学人便礼拜。此唤作 主看主。”相反的情形,禅师和参禅者之 间都不知道自己带着执着,学人披枷带锁, 禅师不懂怎样帮他去除枷锁束缚,反而又 给他加上一道枷锁,学人不知,还非常高 兴,禅师则以为自己指导有方,是宾看宾。 “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 更与安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辨。 呼为客看客。”
(以金刚王宝剑般的猛喝斩断学人情见,对于情见 执着严重者用此喝。有时一喝如狮子威声大吼,百兽恐悚, 众魔脑裂,震裂一切错误见解。探竿和影草都是古人捕鱼 的工具,探竿是竿头束有羽毛的竿子,探入水中诱惑鱼类 聚于一处,影草则是割一堆草浸于水中,也可起到诱鱼聚 焦的作用,用在此处,都是比喻勘验学人的禅学修养,有 时一喝试探学人的深浅。有时一喝则没有并不在单一意义 上使用。)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2、义玄的禅学思想 就禅理而言,义玄与慧能的祖师禅无 大异处,更多的是在某些方面深化了慧能 的思想,在一些提法上也有不同,比如论 佛性,义玄讲无位真人,“赤肉团上,有 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 证者看看!” 关于修行,义玄也是讲“平常心”的, 以平常为修,“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 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 卧。”“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秖是平 常。”日常生活行为也就是修行了,“佛 法无用功处。秖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 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 焉。”所以他讲随处作主,立处皆真。 “能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要行即行。 要坐即坐。无一念心希求佛果。”
中日外交的历史文化基础
中日外交的历史文化基础作者:谢韫来源:《唯实》2020年第09期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日本近代中国学研究的重要学者内藤湖南先生认为,没有中国文化全面而巨大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成器的日本文化。
他指出:“日本民族在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与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
”至近代为止,在日本全方位地借鉴吸收中华文明的基础上,汉字、农桑文明、佛教、儒教成为中日文明共同的思想基础。
近代以降,日本成为东方引进西方思想的桥头堡,马克思主义成为中日文明的共同思想基础,人类的彻底解放成为中日共同的目标。
无论历史如何变幻,中日在长期历史交往中形成的文化纽带,都是两国人民友好的坚实基础。
一、汉字、稻米与日本古代制度的确立文明的标志以文字最为重要,而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字制度的形成起到极为深刻影响。
中国汉字在公元4至5世纪传入日本,在此之前日本没有文字,只有用于交流的语言。
然而,在日本文字制度形成之前,却有关于古代日本历史的汉字资料。
首先,中国史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对日本有所记载,这不但留下了珍贵的古代日本史料,而且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唯一的文字资料。
其次,日本流传至今的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成书于公元720年,由于当时日本还未形成自己的文字制度,故通篇采用汉文,编写体例也参照中国古籍。
日本从最初没有文字到创造出独有的假名文字与“和汉混合”的文字体系,这个过程是全面引进汉字、学习使用汉字并根据日本原有语言对它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为使外来文化适用于本土,在吸收、消化上日本人民做出了不可尽数、坚忍不拔的努力,按照自己的传统和需求加以取舍,或做出改变。
日本的文字制度于平安时代(794—1192年)得以确立完善。
其过程是汉字传入日本之后,7世纪前后,用汉字标音的万叶假名得到完善。
在此基础上,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成“片假名”字母,以及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字母。
时至近代,为获取西方文明,中日两国创制出了一大批表述新概念、新技术的汉字新词,并在两国语言中互相渗透,形成一股环流,对丰富和发展现代汉字系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古代印度》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古代印度》课堂笔记古代印度【导入】1. “笑傲江湖”中的段誉娶了一个古代印度公主为妻,这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印度的确存在,那么古代印度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呢?2. 今天我们将学习九年级历史第三课《古代印度》,这一课会带领我们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文明和宗教。
【知识点一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1. 印度位于亚洲的南亚地区,古代印度地区曾经有过多个王国和朝代,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教徒创建的古印度文明。
2. 在公元前2500年,古印度的夏尔达文明开始发展,这个朝代的城市规划和水利工程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先进的。
3. 亚历山大大帝曾经征服了古印度北部,建立起希腊化的王朝。
但随着印度教文明的兴起,希腊化的王朝逐渐式微。
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印度,开通中印贸易。
4. 公元前320年,印度波斯王朝的成员迦摩缕王建立了印度第一个帝国——孔雀王朝,其最伟大的统治者阿育王将印度各地统一起来,并采取了以佛教为主的宗教政策。
5. 孔雀王朝之后,印度历史经历了许多王国的兴亡,但是宗教对印度社会的影响一直不断。
印度的宗教种类非常多,以印度教、佛教、锡克教为主。
6. 1947年印度独立,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现在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国家。
【知识点二古印度的文明和宗教】1. 古印度的文明有很多特色,例如佛教艺术、道路建设、陶器制作等,但是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印度教了。
印度教擅长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也有着丰富的神话故事和哲学思想。
2. 印度教是一种多神教,里面有三位主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印度教徒相信,人们的灵魂会被转世到不同的身上,通过反省自己来净化灵魂,最终实现灵魂解脱。
印度教对古代印度文化和社会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另外一个重要的宗教是佛教,佛教是在古代印度诞生的,佛教强调“无我”、“缘起性空”等哲学概念,主张用慈悲、智慧、忍耐、平和去面对世界,这对古代印度文化及周边国家的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徐霞客游记·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徐霞客游记·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游五台山日记癸酉(1633年)七月二十八日出都(即今北京)为五台游。
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关。
山自唐县来,至唐河始密,至黄葵渐开,势不甚穹窿矣。
从阜平西南过石梁,西北诸峰复嵱嵷上下众多起。
循溪左北行八里,小溪自西来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转,山峡渐束。
又七里,饭于太子铺。
北行十五里,溪声忽至。
回顾右崖,石壁数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
上亦有坳,乃瀑布所从溢者,今天旱无瀑,瀑痕犹在削坳间。
离涧二三尺,泉从坳间细孔泛滥出,下遂成流。
再上,逾鞍子岭。
岭上四眺,北坞颇开,东北、西北,高峰对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杀收束。
复有远山横其外,即龙泉关也,去此尚四十里。
岭下有水从西南来,初随之北行,已而溪从东峡中去。
复逾一小岭,则大溪从西北来,其势甚壮,亦从东南峡中去,当即与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
余初过阜平,舍大溪而西,以为西溪即龙泉之水也,不谓西溪乃出鞍子岭坳壁,逾岭而复与大溪之上流遇,大溪则出自龙泉者。
溪有石梁曰万年,过之,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趋。
十里,逼峰下,为小山所掩,反不睹嶙峋之势。
转北行,向所望东北高峰,瞻之愈出,趋之愈近,峭削之姿,遥遥逐人向人逼来,二十里之间,劳于应接。
是峰名五岩寨,又名吴王寨,有老僧庐其上。
已而东北峰下,溪流溢出,与龙泉大溪会,土人构石梁于上,非龙关道所经。
从桥左北行八里,时遇崩崖矗立溪上。
又二里,重城当隘口,为龙泉关。
初五日进南关,出东关。
北行十里,路渐上,山渐奇,泉声渐微。
既而石路陡绝,两崖巍峰峭壁,合沓攒奇,山树与石竞丽错绮,不复知升陟之烦也。
如是五里,崖逼处复设石关二重。
又直上五里,登长城岭绝顶。
回望远峰,极高者亦伏足下,两旁近峰拥护,惟南来一线有山隙,彻目百里。
岭之上,巍楼雄峙,即龙泉上关也。
关内古松一株,枝耸叶茂,干云俊物。
关之西,即为山西五台县界。
下岭甚平,不及所上十之一。
十三里,为旧路岭,已在平地。
有溪自西南来,至此随山向西北去,行亦从之。
关于山西五台山的历史概况
关于山西五台山的历史概况
关于山西五台山的历史概况
据明代清凉山志记载,汉明帝时期(公元五八年——公元七五年)有印度的摩滕、竺法兰二位高僧携带释迦佛画像及其佛经到中国传教,于永平十年至洛阳;次年在洛阳建造白塔寺,有佛经记载:“东方有处名清凉山,现有文殊师利正在说法”。
故同年摩滕、竺法兰去五台山朝礼,礼毕回到洛阳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所居,并有佛舍利塔,于是摩滕、竺法兰二僧奏请汉明帝在五台山建寺。
因为五台山的山形和印度的灵鹫山(佛的修行处)很相似,当时就在五台山中心(台怀)建大佛,灵鹫寺即现在显通寺。
从汉朝开始就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座名山。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则,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
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
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
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做为五台山的标志。
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
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
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
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
风欢铃动,叮铛作响。
九年级人教历史上古代印度知识点
九年级人教历史上古代印度知识点古老而辉煌,印度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国度。
它拥有丰富而多元化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作为中学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了解关于古代印度的知识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神秘国度。
本文将通过探讨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带您一窥这个古老而迷人的国度。
古代印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那个时期,印度大部分地区由庞大的城市文明所统治。
摩亨佐-达罗人被认为是印度最早的城市居民,他们建立了哈拉希普尔和摩亨佐-达罗两个重要的城市。
这些城市遗址的发掘工作展示了当时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工艺水平。
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构成了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教,作为古代印度最主要的宗教,影响着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印度教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古代波斯文明。
印度教相信生命有无数次轮回,以及通过积累善行来摆脱轮回的轮回转生理论。
印度教还有神、神佛的崇拜以及印度古老的文献《吠陀》等丰富的经典。
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也非常独特。
印度的社会分为四个主要群体,被称为“种姓”。
巴拉蒂昂人(僧侣和教师)、刹帝利亚(战士和统治者)、维沙(商人和农民)和苏德拉(仆人和工人)构成了印度古代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种种姓制度影响着印度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选择和人际关系。
古代印度的数学和科学也非常发达。
数学家阿耶哈塔在公元6世纪发明了“阿耶哈塔定理”,这是平面几何学中的基本定理之一。
印度古代的数学家还发现了零的概念,并为代数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古代印度还在天文学、医学和农业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成就。
在古代印度的历史记录中,还有一些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例如,阿育王(公元前273年-公元前232年)是一个伟大的国王和佛教的信仰者。
他致力于推广佛教,并通过修建佛教的石碑和雕塑来传播其思想。
这些遗物至今仍是人们探寻古代印度历史的重要证据。
古代印度还拥有令人赞叹的建筑,著名的象窟和泰姬陵就是最好的例子。
宋代的外国使节与文书传递: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为线索
作者: 远藤隆俊[1]
作者机构: [1]日本高知大学教授
出版物刊名: 历史研究
页码: 140-143页
主题词: 《参天台五台山记》;线索;文书;使节;外国;宋代;交流活动;中原王朝
摘要:10-13世纪的东亚世界,是以宋朝与辽、金的南北对立为中轴,政权、民族、民众之间的交流日益展开的时期。
这一时期对于中原王朝来讲是一个充满压力和挑战的严峻时期。
在此背景之下,宋朝与辽金王朝之问通过国信使进行着政治方面的交流,并且在国境线上设置榷场和互市,贸易发展繁盛。
这一时期也是大陆周边海上交通迅速发展的时期,宋朝与东亚的贸易活动十分活跃。
高丽和日本虽然没有与宋朝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但是贸易商人、僧侣的往来等在民间的交流活动却非常频繁。
日本汉籍《参天台五台山记》所载宋代杭州公移考
日本汉籍《参天台五台山记》所载宋代杭州公移考
王丽萍
【期刊名称】《杭州研究》
【年(卷),期】2012(027)003
【摘要】日本汉籍《参天台五台山记》中录有许多宋代公函,其中一通称作“杭州公移”的公函最引人注目。
该公移是杭州官府知州沈立、通判苏轼等签发的允许日本僧成寻一行赴天台山巡礼的许可书。
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作为研究宋代杭州的第一手资料,可补杭州乃至浙江地方史研究之阙。
由于《参天台五台山记》不见于中国史料,加之宋代公函的遗存本来就十分匮乏,因此它对研究宋代公函和法律以及宋代海外贸易和宋日交流史,都是足资参证的珍贵资料。
【总页数】10页(P175-184)
【作者】王丽萍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日本文化经济研究所,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1
【相关文献】
1.《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参天台五台山记》对比研究——以五台山为中心
2.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余记》所见汉籍考
3.《参天台五台山记》版本考(一)
4.《参天台五台山记》版本考(二)
5.《参天台五台山记》版本考(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印度普化大师五台山巡礼记
印度普化大师五台山巡礼记
李正宇
【期刊名称】《五台山研究》
【年(卷),期】1990(000)001
【摘要】敦煌遗书P3931号写卷,为五代甘州回鹘国的一宗汉文文献汇抄,包括49件文书。
其中第4件文书是印度普化大师五台山巡礼记,为五台山的失传史料,作者缺名。
今将其文释录标点于下,以公同好。
大周昭王代,佛山西天;汉明帝时(衍)朝,法传东夏。
自后,累有三藏,携瓶来至五峰。
玄奘遇于德宗,波利逢于大圣;前无垢藏幸遇庄皇,此吉祥天喜逢于今圣,师乃生长在摩竭陀国内,出家于那烂陀寺中;唐标三藏普化大师,梵号啰么宝利祢缚。
早者,别中天之鹫岭,趋上国之清凉。
历十万之危途,岂辞艰阻;登百千之峻巅,宁惮劬劳。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李正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相关文献】
1.塑造文殊形象普化文殊信仰——五台山般若苑设计方案说明 [J], 康立群
2.《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及其唱本在国外的研究——谨以此文缅怀刚刚去世的居素普·玛玛依大师 [J],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托汗·依萨克;
3.有这么一位和尚——记五台山普化寺藏明和尚 [J], 王灿然
4.“大师、大楼、大气”信息化构建人才强校一个都不能少——爱普生投影机助理中国人民大学网络信息化建设 [J], 杨锦航
5.普立万扩大印度生产规模深化国际化战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印度》重要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印度》重要知识点总结
后又传到朝鲜、
日本和越南等国。
(3)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拓展延伸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根据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社会被分为四个等级,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从四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中不难看出,它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所以,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一种建立在阶级压迫基础上的社会等级制度。
(2)影响:种姓制度强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给以后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印度独立后,虽然种姓制度在名义上被废除,但它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教材问题解答
【P13问题思考】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等。
1.金字塔
【P14课后活动】
2.(1)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
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中国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
(2)大河流域。
北纬20°——北纬40°。
原因大致有:①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②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印度文化与历史介绍
印度文化与历史介绍印度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和历史的国家。
从印度教至佛教,从莫卧儿帝国至英国殖民统治,印度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印度教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大的宗教之一。
印度教的初始信仰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
印度教五大经典《吠陀》是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它们包括关于神话、哲学、礼仪和祭祀的各种教义。
印度教信仰众神,最有名的三位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
在印度教中,轮回和转世是一种重要的信仰,认为灵魂通过不断转世和修行最终实现解脱。
佛教也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强调与世无争、修禅静心和自我完善,它流行于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最著名的佛教文化遗产之一是印度国家景观,包括泰姬陵、斋普尔、僧伽罗和玛哈布利普拉波尔。
它们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卧儿王朝(1526年至1857年)是亚洲历史上最显著的王朝之一。
莫卧儿皇帝巴布尔将伊斯兰教引入印度,并通过建造伊斯兰美术和建筑的精美和细腻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塔吉马哈尔,是一个由巨大的大理石墓、园林和建筑物构成的世界遗产,这座建筑物被认为是建筑历史上最美的一座。
然而,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印度次大陆的原住民Indus Valley Civilisation。
在公元前约2600年至1900年,这个古代文明曾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繁荣着。
印度河流域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和手工业中心。
这个文明以城市规划、排水系统和硬质砖块的使用而出名。
近代印度的历史主要集中在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这个国家在18世纪至20世纪初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
这个时期印度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殖民时期最有影响的部分之一是英国的法律制度,包括英国的习惯法和主要依据英国法的印度刑法典。
总之,印度的文化和历史极富多样性和独特性,每个文化和历史时期都对现代印度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
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印度教”和“佛教”这两个印度派别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日记大全之长安坝轶事
长安坝轶事如果将古运河比作今天的高速公路,层层堰坝就是公路上的一道道收费站郑嘉励:专职田野考古,业余从事杂文写作,既为个人抒情遣怀,也为考古工作者与大众之间的情感、趣味和思想的连接自杭州流出的上塘河,经海宁长安至桐乡崇福一线的河道,是江南运河的重要航道。
其中,长安镇最为水陆要冲。
因为海宁靠近钱塘江一侧地势较高,杭州与长安之间的上塘河(上河)的水位,高于长安与崇福之间的下河。
上、下河之间,常年落差在两米左右。
长安镇正好处在上、下河之间,必须筑起堰坝——长安坝,用以关防上河之水,否则,上塘河会因此断流。
河道上拦起的堰坝,成为往来船只的交通障碍,于是舟船辐辏,百货聚集,长安成了著名的水运枢纽、商业巨镇。
堰坝,是拦在上、下河之间的一道长长的斜坡泥坝。
自下河而来的船只,守候在坝下,绑在船头的绳索,分作两股,系在堰坝两侧的辘轳上。
然后,转动辘轳,牵引船只,沿着斜坡而上,翻越坝顶,去往上河。
北宋熙宁六年(1073),日本僧人成寻,参访五台山归来,沿大运河,从开封返回宁波,路过长安时,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如此描述“左右辘轳,牛合十四头,曳越长安堰了”,也就是左右各七头牛,转动辘轳,拖船过坝。
因为河道变迁,长安坝曾多次改变位置。
宋代长安坝,已经淤塞成陆。
元代新建堰坝,沿用至近代,直到1984年改为机械升船坝,才告废弃。
2012年,为配合大运河“申遗”,我在长安住过半年,任务之一是把长安坝发掘出来。
老坝遗址保存一般,但是故事依然在镇上流传。
明清以来,长安坝由畜力拖船坝改为人力坝,坝夫转动辘轳,拖船过坝。
人力拖坝,有畜力所不及的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二是可以把拖坝技术发展为一门艺术。
船只沿着斜坡拖动,船头高高翘起,确保舱内货物不溢出来,绝对是门手艺。
粪船从城里载来满舱的肥料,船头翘起,粪水不会溢出——这就是艺术了,据说,当年的坝夫真有这等好功夫。
拖坝艺术,有更高级的表现形式。
浙东运河上有类似的堰坝,比如上虞蒿坝等地,坝夫被称为“吃坝头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 料之 不 足 , 可与 现有 史料 相 印证 , 又 而之前 的研 究
者 尚未 涉及 。 目前据 笔者 所见 , 国内关 于宋代 汉 文 印
度 史料 和宋 代 中印关 系 的。如 果再 将 《 天 台五 台山记 》中的 印度史 料加 参 以补充 ,研 究将 更加 完善 。故撰此 文 ,以求 教 于方
家。
一
天吉 祥 。 《 校参 天 台五 台山记 》 据 新 卷五 :( “ 熙宁 五年 十二 月 ) 时 , 天 吉祥 三藏房 , 觐 。 中印度 辰 参 拜 从 摩 竭提 国到来 , 廿三年 云 云 。见 其容 貌 , 可 云奇 经 最
特 。” 2 ) …(7( 7 又据 该卷 : 译 经证义 西天 广梵 大 “
《 天 台五 台 山记》 北宋 时期 1本人宋 僧 成寻 参 是 3
所 著 的 日记 。该 E记 从成 寻 于 1本 肥 前 国松浦 郡登 t 3
九零 统计 , 中有 名有 姓者 如下 : 智 、 其 可 法见 、 理 、 真 苏葛 陀 、 罗 、 弥 吉祥 ( 、 纳摩 、 殊室利 、 A) 钵 曼 天息 灾 、 施护 、 护罗 、 补陀 吃多 、 吉祥 ( 、 罗扇帝 、 护罗 、 B) 迦 罗 你尾 扼 、 护 、 护 、 贤 、 佛 法 戒 目罗 失稽 、 磨波 、 德 、 达 众 觉称 、 法戒 、 寂贤 、 哕护 、 弥摩 罗失 黎 、 贤 、 贤 、 知 满 天 觉、 德、 妙 童寿 、 积 、 善 、 贤 、 信 护 、 贤 、 贤 普 普 爱 智 护 法
上宋人 商 船之 日开 始 ( 熙 宁五年 三月 十 五 日,0 2 宋 17
年) ,至 成 寻 于 中 国 明州 与 回 国弟 子辞 别 之 日结束
( 熙 宁六 年六 月十 二 1 , 0 3 ) 跨 十六 个 月 ( 宋 3 17 年 , 其
中有一 个 闰月 )共 四百六 十八 篇 。该 日记几 乎 完整 ,
、
印度僧 侣
两 宋 时期 , 印度来 华 僧侣 众多 。 者依据 《 史》 笔 宋 卷 四九零 之 《 竺传》 《 天 , 佛祖 统记 》 四十 三至 四 十 卷
六之 《 法运 通塞 志》 《 , 宋会 要辑 稿》 夷 四之八 五 至 蕃
收 稿 日期 :0 1 0 —1 21 — 5 4
台 山记 》 止 。王教 授在 附 录部分 列举 了 1 为 3本学 者 、
1称 。 《 校 参天 台五 台山记》 四 :( 宁五 3 据 新 卷 “熙 年十 月十 三 1,0 2 ) 3 17 年 院大卿乘 马还 房 , 即崇斑 相
共参向。 中天竺 人也 , 五十 六云 云 。 年 出西天三 个 年 ,
第2 4卷第 5期
21 年 1 01 0月
濮 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u a g Vo ain la d T c nc lC l g o r a fP y n c t a n e h ia ol e o e
Vo . 4 No. 12 5 0c . 011 t2
地 记 录 了成 寻在 华旅 行 的每 一天 的情 况 ,涵盖 了宋 朝 佛教 、 通 、 书 、 交 文 经济 、 俗 、 风 中外 关系 等方 面 的
( 即法 天 )法吉 祥 、 、 善称 、 吉祥等 , 四十二 人 。 智 共 《 天 台五 台山记 》 参 中又 明确 记载 了六 名有 法号
西方学 者 和 中国学 者关 于《 天 台五 台 山记 》 参 的研究
篇 目, 涉及 面极 广 。
笔 者在 阅读 《 校参 天 台五 台山记 》 新 时发 现 该 书
记 载 了一些 北宋 时期 关 于印度 的史 料 ,既 可补 现有
3 1称 乃是 庆历七 年 (07年 ) 14 来华 的 中天竺 僧人 , 二 十五 年后 担任 高级译 经人 员 。“ 制 : 宋 主译僧 人均 授 以试 光 禄鸿 胪 卿 或 少 卿 的 官 衔 ,到 神 宗 元 丰 三 年
《 参天 台五 台 山记》 中的印度史料介读
陈少 丰
( 福建 师范 大学 社会 历史 学 院 , 建 福 州 3 0 0 ) 福 5 0 7
摘 要 :参 天 台五 台山记 》 北 宋 时 期 日本僧 侣 成 寻 所著 的 日记 。该 书保 存 了一 些 北 宋 时 期 关 于 印 度僧 侣 、 通 、 教 、 《 是 交 佛 器物 的
师赐 紫天 吉祥 , 中天竺人 也 ” (3 …( 2 ) 8 。摩竭 提 国 , 即
今 以 巴特 那 ( an , P ta 即华 氏城 ) 和佛陀 伽耶 为其 中心
史料 , 可补 现 有 史料 之 不 足 , 可与 现 有 史料 相 印 证 , 有 一 定 的 学 术价 值 。 既 又 具
关键词 :参天 台五 台山记》 印度 史料 ; 《 ; 介读
中图分类号 :313 K 5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2—96 (0 10 0 5 17 1 12 1 )5— 07—0 2
的 印度僧 侣 :
内容 , 具有 很 高的史 料价 值 , 备受 学界 的重 视 。然而 该 书 在 中国并未 流 传 ,有缘见 得此 书 者不 多 ,直到 20 0 9年上 海 古 籍 出版 社 出 版 了 由 王丽 萍 教 授 校 点 的 以 1本 京 都 东 福寺 藏 本 为底 本 的《 校 参 天 台五 3 新
来 着 当朝 , 已经 二 十五 年 。 1称 三藏 , 名3 色黑 如 墨 。 依
有德 行 , 家为 国师 并 院司云 云 。” 2) 据该 卷 : 公 …(7 7又 “ 大卿 者 , 天译 经三 藏 、 西 朝散 大夫 、 试鸿 胪 卿 、 宣梵 大师 、 紫 1称 , 赐 3 中天竺 人也 ”12 )8。 由此 可知 , 【 (7 2) ]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