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唐文化中的胡风元素

合集下载

胡服盛行与女着男装 论唐代前期服饰风尚与女性社会地位关系

胡服盛行与女着男装  论唐代前期服饰风尚与女性社会地位关系

3、彰显女性独立:胡服作为一种便于行动的服装,也体现了女性追求自由、 独立的个性。女性穿着胡服,传达出一种突破传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观念, 这一点也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3、彰显女性独立:胡服作为一 种便于行动的服装,也体现了女 性追求自由、独立的个性
1、提升女性社会地位:女着男装是女性对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定位的一种挑 战,它表达了女性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和提升。通过穿着男装,女性展示了自 己的个性和能力,强调了男女在性别上的平等,进而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唐代社会变革期的女性婚姻地位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首先,社会文 化对于女性婚姻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应该更加注重性别平等和女 性权益的保护,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其次,性别观念对于女性 的婚姻地位也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刻板性别观念,尊重个体的选择和 权利,倡导平等、尊重和包容的性别文化。
总之,唐朝女着男装的现象,从性别角色认同的视角来看,体现了当时社会 对于性别角色认同的开放态度,女性的自我表达和自由选择的追求,以及社会文 化背景的影响。这一现象不仅为我们理解唐朝社会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 也为我们思考现代社会中性别角色认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提供了启示。
参考内容三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对于女性的婚姻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演 示将主要探讨唐代社会变革期的女性婚姻地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改变社会观念:女着男装的行为挑战了传统的社会观念,推动了社会对 于性别角色的重新审视。这种行为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是否合 理,从而有助于改变社会观念,推动社会的进步。
3、彰显女性力量:女着男装的女性通常具有自信和独立的精神风貌,她们 通过穿着男装来表达自己的力量和勇气,这一点也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盛唐诗中胡人形象及其文化意义浅析

盛唐诗中胡人形象及其文化意义浅析

42盛唐诗中胡人形象及其文化意义浅析郑博心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摘要:唐朝是中国多民族交流融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盛况大量出现在唐诗中。

他们或是胡兵,骁勇善战;或是胡姬,貌美活泼;或是胡商,精明能干。

唐诗中出现大量胡人受到民族政策、“尚胡”的风气以及边境战事等影响,使文人百姓深受胡人文化影响。

从众多作品中不难看出盛唐时期民族与文学的融合;士人“华夷之辨”观念也愈发开放;儒学也随佛教渗透日渐式微,这也成为中唐儒士“批佛尊儒,复兴古文”的一个重要契机。

关键词:唐诗;唐朝;胡人;华夷之辨一、盛唐前民族交流概况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很早就有各民族交往记载。

《孟子•梁惠王上》中“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1]。

”其“四夷”为“四方之夷”,泛指以中原为中心的地方少数民族。

《礼记•王制》有更为详细的解释说明:“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一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2]这段文字说明当时已有五方民族的观念,而且划分界限已从地理层次延伸到文化语言层次。

在战国时期,北方诸国就与北方西方等少数民族有战事。

此后汉武帝北上伐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种种战事,都反映了唐前的胡汉交流方式。

除了战争,唐前各朝也有农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

在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与生产技术,使自身得以快速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盛唐以前,中原与少数民族已经有逐步融合的趋向,并共同促进着中原和少数民族转变与发展。

二、盛唐诗中胡人形象(一)胡兵骁勇善战“胡兵”作为边疆征戍的代称指涉,诗句也直接描绘双方肃杀的战况。

“胡兵”由于熟悉边地情势,加上善射骑的游牧民族特色,成为骁勇的代称。

由于先天地理优势,骁勇善战不仅存在于作战军队中,胡人百姓也有远胜汉人的骑射技艺,而且诗中多表现出对游牧民族强悍体魄的心仪神往。

唐代饮食的胡化现象

唐代饮食的胡化现象

摘要饮食是人类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这些饮食文化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影响了我们当代人的饮食习惯。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唐代饮食的胡化现象,这得益于大唐高度发达的经济、开放的思维和与周边民族的深入交流。

本文主要围绕唐代饮食中关于胡食部分进行研究。

在文章的第一章节介绍唐代饮食的胡化现象产生的背景,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然后介绍胡食的内涵,对于什么是胡食做一个概念上的界定,确定我们的研究范围。

第二章主要介绍胡食的种类,了解胡食具体指哪些食物、文献上有哪些记载。

对于胡食种类的介绍分为四大类,主要是面食类、水果类、蔬菜类和酒类。

在本文的第三章介绍胡食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这里的影响主要介绍四个方面。

一是对日常饮食风格的产生的影响。

二是以“胡姬酒肆”为代表的“胡风”综合体的出现的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三是胡食成为界定社会阶层高低的标准之一。

四是胡食风靡之下汉文明的延续。

本文通过对有关胡食的这几个方面的介绍,期望能够对于唐代饮食的胡化现象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认识,能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唐代饮食;胡食;影响AbstractThe human die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the activity, die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o form a unique food culture. These food culture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affected our modern eating habits. Of particular concern is the Tang Hu diet phenomenon, thanks to Datang highly developed economy, an open mind and in-depth exchanges with neighboring peoples. This paper, focusing on Hu Tang Dynasty diet food portions were studied. Background In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Tang Hu diet of the phenomenon, analysis of social causes of this phenomenon. Hu then introduce food connotation, Hu eat what is done to define a conceptual, determine scope of our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types of food Hu, Hu to understand what food specifically refers to records on what foods literature. Hu introduced species for food i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mainly pasta, fruits, vegetables and wine. In the third chapter describes the impact on food Hu Tang Dynasty social life. Influence here introduces four aspects. First, the impact of diet-style produce. Second, "Hu Ji wine shop" is impacting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u Feng" complex society of that time. Third, Hu food become one of the criteria to define the level of social class. Fourth, the continuation ofChinese civilization under Hu food popular. Based on Hu about eating these aspects of the presentation, expect to diet for the Tang Hu phenomenon has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understanding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Key words: Tang Dynasty diet; Hu food; impact1绪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胡服与唐服

胡服与唐服

胡服与唐朝服饰摘要: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对外交流广泛,人们思想开放,在大包容的社会氛围中促使唐朝服饰的辉煌成就。

胡服作为唐朝服饰的一大特点,当时盛行的圆领缺骻袍、裤褶、幞头、胡帽、靴等都是源自胡服。

而且这些服装不只为男子专用,同时也为女子所爱,“妇人为丈夫之像”成了唐朝服饰世界的一大景观,这使得唐朝服饰更为丰富多样,文化的开放使这一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

关键词:胡服服饰民族融合幞头圆领袍宋代大学者沈括经研究认为:“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1】文中“胡”即为北方民族,而“胡服”乃指北族服饰及其服饰文化传统。

沈括上文是令人谈及中古胡汉服饰关系时最多用者,但胡服在唐朝服饰中渗衍的具体情况和影响等重要问题,却相对令人关注。

故本文以唐朝服饰为对象,就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再认识,以期对相关问题有更进一步了解与把握。

一、唐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易服色”是改朝换代的象征,每个历史时期人们的衣着服饰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

隋唐时期民间服饰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时空易换而风俗变,所以服饰具有多样性,一方面出现南北服饰交汇融合;另一方面民间服饰可能影响宫中,宫中服饰花样又下传流布民间,都城流行胡服风尚,整个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审美多元化、面容化妆及首饰争奇斗艳。

(一)南北融合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几百年国家南北分裂、政权更迭、战争不断、兵革不息,中国北方长期受到鲜卑族及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加之连年战争与战乱,在服饰样式上大量采用游牧民族便于骑射箭,日常活动的特点。

而在南朝则还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汉魏时期的峨冠博带、宽衣广袖的服饰。

隋王朝建立初年,隋文帝杨坚就颁布《衣服令》舍弃北周服饰,规定采用北齐服制。

到隋文帝开皇九(589)平陈以后,隋朝又部分采用南朝梁、陈的服饰,但北朝服饰的特征在朝野民间还十分鲜明地存在着。

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于大业元年(605)下诏“宪章古制,创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皂,服章皆有等级。

唐人生活胡风浓重述略

唐人生活胡风浓重述略

主要 供应 场 所 , 也 是 集吃 、 喝、 住宿 、 娱 乐甚 至 色情 活 动 于

体 的综 合 场所 。这里 不 仅设 施 精 良、 环 境 优美 , 而 且 胡
家酒 肆 均 以“ 貌 如花 ” 的女 子 当垆 。在 这 里客 人 可 以 喝到
地道 的胡酒 、 吃 到精 美 的胡 食 . 而且 可 以欣赏 到 来 自异 域 女 子 的歌舞 。由于唐 代 多实行 宵禁 制度 。 胡家 酒肆 便 成为 唐 人夜 生活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胡风 ” 概 念 阐 释
“ 胡” 指广 泛 分 布 于 中国 北方 又 与西 域 有 密 切联 系 的 少 数 民族 。西 域 自汉代 以来 便 是一贯 泛 指 的地域 概念 , 即
阳关 、 玉 门关 以西 的大 片疆 域 。 从 唐都 长安 向西延伸 6 0 0 0 里这 样一 片广 阔无 垠 的 土地 在观 念 上都 被视 作 大 唐帝 国
其三 , 唐 人 在生 活方 式 方面 的胡化 。 对 于胡人 生 活 的
从 北 方游 牧 民族 和 西域 等 地 传来 的风 俗 ,也 有 由魏 晋 南 北 朝 南下 的 游牧 民族 遗 留的 社会 风 俗 ,诸 因素 共 同作 用 的结果 , 形成 了唐 朝 胡风 盛行 的局 面 。③
是一 个种 族 概念 , 更 多 的是 一个 文化 概 念 。中 国古代将 生 香料做成“ 千 金 碎 香饼 ” 。还 有 一 种 饼 就 叫 “ 婆 罗 门 轻 高
活在 西北 的少数 民族 称作 “ 胡人 ” 。后 来 , “ 胡人” 的概 念有
所 扩大 :凡 北 方及 西 域 ,甚 至更 远 的其 他 民族 也 被 称作

略论胡风对唐代长安饮食文化的影响

略论胡风对唐代长安饮食文化的影响
文化艺术
略论胡风 对唐代 长安饮食 文化 的影 响
尚 玲


要:封建社会 时期 ,唐代可谓是一个盛世朝代 ,长安的饮食文化对以后 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社会风气和人文习惯都会对当时的饮食文化
造成很大的影响。不同的群众阶层就有不 同档次的饮食品种和习惯。胡风的出现,唐代对这些外域文化的包容和吸收确实给唐代长安的饮食文化带来 了不少的影响 ,让唐代长安的饮食文化逐渐走 向一个新的高度。
现。
食文化的影 响。从 悠久的饮食历史 文化 可以知道 , 早在汉代 和晋代 的 时候 ,很多蔬菜都是用胡字开头。 比如胡瓜 ( 即是现 在的黄瓜 )、 胡 萝b 和 胡豆 ( 包 括豌豆 和蚕豆 )等等 。而胡萝 原来 的名字 是叫做 “ 胡菔 ” ,是张 骞在西 域带 了胡萝 b 的种 子 回长 安种植 ,后 来就逐 渐推广到各个地方了 ,而且还传到 日 本 去了。还有胡桃 , 就是现在 的 核桃 ,也是 张骞从 西域待会 长安 ,后来 推广种植 。另外还有胡葱 ,也 就是我们现在的葱 ,同样是从西域引进 长安的。我们今 天吃 的柚子 , 它的胡名叫做 “ 胡柑” ,芝麻就是 “ 胡麻 ” ,矿盐就是 “ 胡盐 ”。随 着食 材的不断引进和饮食文化的不断交流 , 人 们在后来将那些事物统 叫做 “ 胡食 ”。随着那 些 “ 胡食 ”的传 人 ,胡风在唐代长安更是盛 行 ,在胡风的影响下 , 唐代 长安 的饮食文 化得 到了很大 的丰 富,后来 就一直流传到以后 ,为我国的饮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知道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我们生存最重要的因素 , 饮食文 化也是时代发展的衡量标尺。不管在什么时候 ,我们都要先满足对饮 食的需求 ,这样才能够发展其他 活动。所 以,我们甚至 能够从一个时 代 的饮食 文化来判 断当时的经济发 展和文明程 度。唐代之所 以有 “ 大 唐盛世”的美称 ,长安之所以是经济和政 治的中心 , 这也是离不开 当 时的开放的饮食文化的高度 。而域外 的文化确 实是为唐代长安 的饮食 文化注入了很多新 鲜的血液 ,让唐代长安的饮食 风气得到开放 ,这 同 时也促进了社会风气和一些习俗 的开放 和进步 ,胡风 的进入并对唐代 长安饮食 文化的影 响作 用很 大 ,丰富了唐代 的饮食文化 ,让唐代的饮 食文化逐渐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唐代长安之所 以能够如此鼎盛 ,必然 有当中的原 因 , 饮食 文化的高度发 展必然是其 中很重要 的一个方面 , 这也是因为唐代对胡人胡风的包容 ,能够包容 才会有 多元化 的发展 , 而胡风确实对唐代长安的饮食文化带来了重要又长远的影响。

胡风盛行的事例

胡风盛行的事例

胡风盛行的事例一、胡风元素在大唐文化中的表现1.饮食胡风浓厚自汉以来,胡食开始传入内地,至唐,胡食不仅非常普遍,丰富,而且成为一种时尚,并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面食制品成为中原城市的主要食品。

如胡饼,在当时已成为普遍食用的名食,长安城里设有专门经营的店铺。

民间还流行以胡饼作礼物互相馈赠的习俗。

白居易就曾经亲手制作了胡麻饼,赠予好友,并附诗相赠:“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当时流行的面食食品还很多,有烧饼、汤饼、馄饨、麦面粥、蒸饼、笼饼、薄饼等。

第二,饮酒习俗发生变化,酒店出现了胡姬陪侍的现象。

盛唐时期,由于社会风气开放,国家不设酒禁。

这时期不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爱喝酒;不仅王公贵族爱喝酒,普通百姓也爱喝酒。

而中原传统的米酒,从色、香、味等方面都无法与西域的葡萄酒等果酒媲美,葡萄酒等果酒因此深受人们喜爱,这就扩大了唐朝酒的品种。

唐高祖、唐太宗都非常喜爱葡萄酒,甚至还亲手酿制葡萄酒。

另外,西域“酒具”的传入。

如劝人饮酒的“酒胡”,盛酒的玉杯、玉碗的传入,大大改变了传统的饮酒习俗。

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胡姬酒店了,胡食能得以流行和胡姬密不可分。

胡姬就是来自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女子,她们在酒店充当服务员或侍酒女郎的角色。

由于胡姬能歌善舞,风情万种,又有异国情调,许多权贵和文人都喜欢去有胡姬的酒店饮酒,这是当时的一种世风。

在所有文人中似乎李白最爱去胡姬酒店了,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许多描写胡姬的诗句。

如“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总之,胡食和胡姬酒店在唐朝的城市中大量存在,构成了唐朝社会生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形成了一种新的气象。

第三,饮食的宗教化。

唐朝时期,教派林立,除了传统的本土道教和西汉末年传入的佛教外,还有伊斯兰教、景教、袄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

从教、信教人数特别多,各教的信徒都受到本教的约束,在饮食上也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使得唐朝的饮食文化带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其中,佛教信徒最多,又得到当权者的重视,所以,唐朝饮食的佛教化倾向非常明显。

盛唐诗中胡人形象及其文化意义浅析

盛唐诗中胡人形象及其文化意义浅析

盛唐诗中胡人形象及其文化意义浅析作者:郑博心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9期摘要:唐朝是中国多民族交流融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盛况大量出现在唐诗中。

他们或是胡兵,骁勇善战;或是胡姬,貌美活泼;或是胡商,精明能干。

唐诗中出现大量胡人受到民族政策、“尚胡”的风气以及边境战事等影响,使文人百姓深受胡人文化影响。

从众多作品中不难看出盛唐时期民族与文学的融合;士人“华夷之辨”观念也愈发开放;儒学也随佛教渗透日渐式微,这也成为中唐儒士“批佛尊儒,复兴古文”的一个重要契机。

关键词:唐诗;唐朝;胡人;华夷之辨一、盛唐前民族交流概况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很早就有各民族交往记载。

《孟子·梁惠王上》中“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1]。

”其“四夷”为“四方之夷”,泛指以中原为中心的地方少数民族。

《礼记·王制》有更为详细的解释说明:“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一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2]这段文字说明当时已有五方民族的观念,而且划分界限已从地理层次延伸到文化语言层次。

在战国时期,北方诸国就与北方西方等少数民族有战事。

此后汉武帝北上伐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种种战事,都反映了唐前的胡汉交流方式。

除了战争,唐前各朝也有农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

在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与生产技术,使自身得以快速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盛唐以前,中原与少数民族已经有逐步融合的趋向,并共同促进着中原和少数民族转变与发展。

二、盛唐诗中胡人形象(一)胡兵骁勇善战“胡兵”作为边疆征戍的代称指涉,诗句也直接描绘双方肃杀的战况。

“胡兵”由于熟悉边地情势,加上善射骑的游牧民族特色,成为骁勇的代称。

由于先天地理优势,骁勇善战不仅存在于作战军队中,胡人百姓也有远胜汉人的骑射技艺,而且诗中多表现出对游牧民族强悍体魄的心仪神往。

浅析唐朝汉文化与胡文化交融

浅析唐朝汉文化与胡文化交融

浅析唐朝汉文化与胡文化交融作者:赵子俊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胡文化是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

在唐朝,胡汉文化的交融达到顶峰,表现在民众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

本文主要从具体的五方面对其进行介绍,分别为服饰妆容、饮食、商贸、建筑、诗歌。

胡汉文化的交融的产物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文化也体现着其极大包容性。

通过研究胡汉文化交融,可以深化我们对中国同中亚友好的往来的认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人民谋求发展的福祉。

关键词:唐朝;汉文化与胡文化;文化交融;一带一路唐朝无疑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无论是经济成就还是政治繁荣,在此之后任何朝代都无法超越。

经过秦汉时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的探索和创新,以及社会矛盾的逐步演化和发展,唐朝最终形成了一种社会各方面都相对稳定的局面。

地主和农民、中央和地方、皇权与相权、正统儒学与佛道之间的关系呈现相对稳态,两者相互制衡、相互促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朝太平盛世的形成。

于是在这样一个时期,更加开明的对外政策,民众思想的开放,少数民族的大量贸易往来,人口迁徙等极大的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与之后明清的外交政策相比,高下立判。

通过研究和分析唐胡文华的交融,有利于深入了解我国相关地区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为经济,政治的发展提供依据,促进地区稳定。

如今,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通过了解文化交融也能够促进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地友好交流,促成这一战略的实现。

1、唐朝时期的服饰妆容得益于唐朝的外交政策,唐朝的服饰融合了西部的西域、吐蕃地区,北方的匈奴、契丹、回鹘等民族的服饰特点,形成了唐朝兼收并蓄的服饰文化。

少数民族的服饰尤其是胡服,具有简洁、方便、实用的特点,突显了女性身材的曲线美和男子狩猎放牧时潇洒豪迈的特点,由于中华文化极大的包容性,这些服饰元素很快就被唐文化吸收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以“大袖为主,上衣短小裙长曳地”的基本服装形态,体现了极强的异域风尚。

大唐胡风

大唐胡风

对唐朝胡服的研究摘要:开放的时代,辉煌多元的文化,这一切在唐朝胡服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这“胡风”的影响下,服装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唐代时期强盛而开放,与亚洲各国甚至欧洲国家都有广泛的文化和经济往来。

其中,西域胡文化对中原汉族产生深远影响。

胡服在唐代流行,妇女对胡服的热衷塑造了一个时代独特的服饰美学,甚至影响了发式和妆容。

这些不仅是服装的流行,更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精彩体现。

关键词:唐朝;胡风;胡服;正文:一、胡气、胡服对大唐服饰的影响大唐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博采众长的社会,用韦尔斯的话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对外交流广泛,人们思想开放,在大包容的社会氛围中促使了唐朝服装的辉煌成就。

一个社会,想纵观服装开放与否,在某种程度上需看女装,而女装的开放程度,又有相当部分要看服饰人体的裸露程度。

女服袒胸露背,丰满的肌体与多彩的服饰,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背道而驰。

中国自古就将人体视为洪水猛兽,从有史可查的年代起,服装的遮体一直是十分严谨的,而女性的服饰和穿着打扮,则更是注意的重中之重。

儒家的经典之作《礼运》中,就劝诫女人“出必掩面,窥必藏行”,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不得任意展露身体。

唐朝女服之所以能有如此开放的风气,恐怕与蛮野,充满活力,张扬个性的“胡气”分不开。

胡,中国古代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匈奴人自称为“胡”,《汉书·匈奴传》,孤鹿姑单于致武帝书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

胡者,天之骄子也。

”其后,胡的范围有所扩大,活动于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大多被称为“胡”。

唐人的胡气即是其文化交流、吸收的结果之一。

由此推知,所谓“胡气”,在唐时应指中原、北方游牧民族的风俗和习气,也是以胡文化作为其底蕴的。

沈从文先生认为,胡服是西北地域性服装的代表。

唐代风气开放的原因之一,在于胡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起源早、跨越唐朝统治者的少数民族血统让他们放松了对人民尤其是妇女的礼法禁锢与束缚。

浅论胡化对唐朝兴衰的影响

浅论胡化对唐朝兴衰的影响

浅论胡化对唐朝兴衰的影响作者:龙月兰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21期摘要:唐朝,敢于打破傳统,首呼“华夷一家”,以开放包容之态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成就了一派空前和谐。

唐朝开放和包容之创新精神作为历史经验,给予了现代极大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唐朝 ;;胡化 ;;兴衰 ;;开放与包容一、胡化对唐朝兴盛的影响(一)政治方面:大量重用少数民族将官,为唐朝政坛注入鲜活的力量唐朝任用大量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为官将,其人数之多,前朝历代无可相比。

唐宰相中,少数民族就占6%,其中不乏威信者如长孙无忌之辈。

唐代蕃兵蕃将更是不胜枚举,位高权重者有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等人。

唐朝对此班蕃官胡将信而任之,用而不疑,实乃封建政权在某个角度一定程度上向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开放与包容的高尚之举。

这些少数民族将官在唐廷里占较大比例,不仅为唐的政策制度提供新思维,使得决策思维多元化,仿佛一股股溪流涌入唐王朝这片汪洋大海,为唐政海输送新鲜的力量。

这些少数民族将官及其部族,因不受歧视还得到信任重用而迸发出来的大唐意识和热忱,这样便大大增强了中央朝廷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唐朝政府不拘一格任用少数民族将官,此种开放政策取得了以夏治夷,以夷治夷和夷夏共治之妙效,为唐的繁荣昌盛增添一笔亮色。

(二)军事方面:蕃将蕃兵革新军队结构,增强唐朝的军事实力在国家军队里融入大量蕃将蕃兵,与一贯是主导的汉将汉兵分宠,并非意味着军队力量分散。

蕃将蕃兵大多智勇双全,而且擅长骑射,军事技术出色,在唐前期的对外战争中,在安抚周边少数民族时,他们一直是主要战斗力,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史实可作明证。

契铋何力于贞观九年讨伐吐谷浑大获全胜。

高宗时,何源军使黑齿常之抵御吐蕃,使吐蕃“不敢复为患”。

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后裔,多次击败吐蕃,天宝八年,又攻破吐蕃最重要的前沿据点石堡城。

可见,蕃将蕃兵能够屡战屡胜,他们是强大的。

而这些蕃将蕃兵从属于大唐,这也折射出唐朝军事力量的强大。

由七事看唐朝统治者对胡人民族文化的认同

由七事看唐朝统治者对胡人民族文化的认同

由七事看唐朝统治者对胡人民族文化的认同作者:王誉颖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9期摘要:古代七事是一种佩于腰间有七个挂件的佩饰,最早发端于胡人随行携带的实用型工具,是西北部游牧民族的一种私人装备,后被唐朝文化接纳吸收,不仅作为统一的军中装束,还成为特定官员的服饰装束规范以及身份的标志。

这不仅展现出唐朝在佩饰制度和文化交流方面对胡人民族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同时也反映出大唐政府对胡人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包容。

关键词:七事;佩饰;唐朝;胡人;民族文化1 七事的独特性1.1 何为七事七事,即蹀躞七事,也称“䩞鞢七事”,是唐朝武官腰间悬挂佩戴的七种武器饰件。

文献中有与蹀躞七事相关的详细记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道:“事,职也。

”①由此可见,事有“职业、职务”之意,因而它与职业及工作的职务相关。

《旧唐书·舆服志》载:“武官五品以上佩䩞鞢七事。

七谓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也。

至开元初复罢之。

”②这七件均是唐朝五品以上武官在腰间带上佩戴的武器,其中不仅有日常自卫之器,也有行军打仗必备的武器,但在开元初年后便不再使用。

《新唐书·五行志》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③唐朝女子不能担任武职,太平公主佩戴七事于腰间,不免让人产生怀疑。

这段记载更加确定七事只有职事为武的官员方能佩戴。

1.2 七事的来源隋唐汉地的蹀躞七事舆服制度源自突厥人的行军装备风俗。

④隋唐时期,突厥汗国势力日益强大,强大的武器装备是其军队精锐力量必不可少的。

突厥军队中战斗力极强的柘羯精骑,是一支由中亚昭武九姓胡组成的粟特精锐骑兵。

⑤初唐时期,突厥势力渗入中原,粟特骑兵便以被唐军借兵等方式加入唐朝军队。

这些粟特骑兵的行军装备中就有突厥优良的武器,其中就包括蹀躞七事。

这些优良武器逐渐被唐军吸收接纳,蹀躞七事更是由军队进入宫廷,成为初唐武官的主要腰间佩饰,并对初唐的佩饰制度和佩饰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

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

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1. 胡帽的流行在探讨唐代文化的多元融合特点时,胡帽的流行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典型案例。

唐代(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交流极为活跃的时期,其中“胡化”现象尤为显著。

所谓“胡化”,指的是中原汉族文化受到北方及西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这在服饰文化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胡帽的流行便是其显著标志之一。

胡帽的流行是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的直接反映。

唐朝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唐代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等,积极推行开放政策,鼓励与边疆民族及西域国家的交流,这使得大量的胡人(古代汉族对北方及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进入中原地区,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

胡帽的流行体现了唐代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变。

在唐代之前,汉族传统服饰以轻便、宽松为主,而胡帽则以其独特的形状和材质,为唐代服饰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胡帽多为圆形或尖顶,有的饰以羽毛或宝石,与汉族传统的软帽相比,显得更为华丽和个性。

这种新颖的审美风格迅速在唐代社会中流行开来,成为时尚的象征。

再者,胡帽的流行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松动。

在唐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的等级制度开始出现变化。

胡帽作为一种新兴的时尚元素,其流行打破了以往服饰与身份等级的严格对应关系,使得不同阶层的人们都有机会通过服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审美追求。

胡帽的流行是唐代文化胡化倾向的重要表现之一。

它不仅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和多元文化交流的活跃,也体现了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变和等级制度的松动。

通过对胡帽流行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及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2. 其他胡服元素的引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胡服的引入是这一时期文化融合的重要体现。

在唐朝,除了众所周知的胡服如翻领长袍和高筒靴等元素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胡服元素被引入并逐渐流行起来。

胡帽是胡服元素中的一个显著标志。

荣新江中古贵族墓室壁画上的胡风

荣新江中古贵族墓室壁画上的胡风

荣新江中古贵族墓室壁画上的胡风—猎豹、杂服及其他—在唐朝长安城周边埋葬的贵族墓室中,有不少用壁画形式表现的当时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日常生活的画面,如狩猎、打马球、出行等,还有这些图画中人物的服饰、装扮和手持的物品,都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胡风”。

这里所说的“胡风”,指的是从中亚西域地区传来的伊朗系统的文化影响【1】。

然而,已经发现的墓室壁画毕竟有限,对于墓室壁画的研究,我们必然要延伸到传世的画卷,并追溯与墓室壁画内容相关的文献记载,有些文献记载可以弥补目前所见图像资料的不足。

本文就是通过对文献保存的有关隋代画家展子虔《北齐后主幸晋阳宫图》的记载,对照太原地区发现的墓室壁画图像,来追溯唐朝长安贵族墓室壁画上“胡风”的来源,并对猎豹、杂服等图像加以讨论。

展子虔的《北齐后主幸晋阳宫图》与他的其他画作一起,著录于大中元年(847)成书的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八:展子虔(中品下),历北齐、周、隋,在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

僧悰云:“触物留情,备皆妙绝。

尤善台阁、人物、山川,咫尺千里。

”李云:“董、展同品,董有展之车马,展亡董之台阁。

”《法华变》白麻纸、《长安车马人物图》、《弋猎图》、《杂宫苑》、《南郊》白画、《王世充像》、《北齐后主幸晋阳图》、《朱买臣覆水图》,并传于代。

【2】另外,北宋宣和二年(1120)成书的《宣和画谱》卷一《道释》一也有著录:展子虔……今御府所藏二十:《北极巡海图》二、《石勒问道图》一、《维摩图》一、《法华变相图》一、《授塔天王图》一、《摘瓜图》一、《按鹰图》一、《故实人物图》二、《人马图》一、《人骑图》一、《挟弹游骑图》一、《十马图》一、《北齐后主幸晋阳宫图》六。

【3】这里把《历代名画记》和《宣和画谱》中所记展子虔的作品都罗列出来,是想让读者对于他的画作有个通盘的认识。

由于现存北京故宫的展子虔《游春图》不断地影印、展览,在几乎所有中国绘画史的书中都会重点加以介绍,所以他的山水画成就往往为人津津乐道【4】。

《2024年唐代服饰专题研究——以胡汉服饰文化交融为中心》范文

《2024年唐代服饰专题研究——以胡汉服饰文化交融为中心》范文

《唐代服饰专题研究——以胡汉服饰文化交融为中心》篇一一、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其开放的国度和多元的文化背景著称。

这一时期,汉服文化与来自中亚和西亚的胡风服饰文化发生了深入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唐代服饰风格。

本文旨在以胡汉服饰文化交融为中心,对唐代服饰进行专题研究。

二、胡汉服饰文化的交融背景唐朝时期,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使得不同地域的服饰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

这种交融的背景不仅包括经济贸易的交流,还涉及到了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

胡风服饰的特色元素如胡服、胡帽、胡靴等逐渐传入中原,与汉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三、胡汉服饰文化的特点(一)胡服特点胡服以宽松、舒适、自由为主要特点,其设计风格大胆创新,色彩鲜艳,图案丰富。

胡服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改良,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服饰之一。

(二)汉服特点汉服以其庄重、典雅、含蓄为主要特点,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

汉服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也吸收了胡服的设计元素,使其在唐代更加丰富多彩。

(三)胡汉服饰交融的特点胡汉服饰交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款式、色彩、图案等方面。

在款式上,胡服的宽松舒适与汉服的庄重典雅相互融合;在色彩上,胡服的多彩鲜艳与汉服的素雅含蓄相互映衬;在图案上,胡服的大胆创新与汉服的精致细腻相互补充。

这种交融使得唐代服饰风格更加独特和丰富。

四、胡汉服饰文化交融的影响(一)对服饰款式的影响胡汉服饰的交融使得唐代服饰款式更加多样化和创新。

胡服的宽松舒适与汉服的庄重典雅相互影响,形成了许多新的款式,如宽袖长袍、翻领袍等。

这些款式不仅丰富了唐代服饰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和多元。

(二)对色彩和图案的影响胡服的多彩鲜艳和大胆创新对汉服的色彩和图案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服饰的色彩更加丰富和鲜艳,图案也更加复杂和精致。

这种影响使得唐代服饰在色彩和图案上更加独特和具有艺术性。

(三)对文化交流的影响胡汉服饰的交融不仅影响了服饰本身,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戴胡帽、穿胡服、化胡妆,唐朝民族的交融荟萃,引领出女子新时尚

戴胡帽、穿胡服、化胡妆,唐朝民族的交融荟萃,引领出女子新时尚

戴胡帽、穿胡服、化胡妆,唐朝民族的交融荟萃,引领出女子新时尚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胡汉交流更是古代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内容。

胡族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用胡族泛指中国北方边疆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这其中包括有鲜卑、匈奴、揭、氏、羌、突厥、回鹊、吐蕃等。

这些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多为一些草原,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与之相对应的,形成了游牧文化。

所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牧文明与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的农耕文明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些差别体现在文学,服饰,饮食等各个方面。

而唐王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经济体系。

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化迎来了一个交流与融合的高潮时期。

在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之中,汉文化对于胡族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冲击,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也逐渐融入汉文化的发展之中。

今天,我们则从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进行观察,看唐王朝时期胡汉交流对于女子穿着的影响。

一.唐代胡汉文化交流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最先源于经济交流。

物质作为文化的一种承载物,在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商队在交换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也随之带来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精神文明的交流。

最初,胡人是汉族人民对于少数民族的一种贬称,与蛮夷一词类似。

但是唐朝随之而来的文化交往中,胡字逐渐稀释了其中所带有的贬义色彩,而是成为对某项事物特征的描述词,添加胡字对其进行描述说明其中加入了少数民族的元素。

首先值得一提的,便是胡服了。

胡服是一种具有古波斯民族因素的服饰。

相较于汉族传统服饰,胡服更加贴合人体曲线进行设计,因此,着胡服相较于汉服来说,更适合运动。

而唐朝时冰球等运动的流行也使得胡服在贵族乃至百姓间大为追捧。

除此之外,胡舞胡乐在唐朝时期也广为盛行,唐玄宗尤为喜爱胡舞胡乐,为此,杨贵妃与安禄山对胡舞胡乐颇为存有研究。

唐朝时期十分盛行的霓裳羽衣舞便是胡舞的一种,除此之外,胡舞的种类更是丰富多样,还有浑脱舞、拓枝舞、胡旋舞等种种舞类。

胡风国俗——彰显唐朝文化的自信和包容

胡风国俗——彰显唐朝文化的自信和包容

胡风国俗胡风文化在唐朝自成一派,不仅没有被唐朝的官民排挤,还将追求这种新奇的文化当作是一种潮流风尚。

唐朝人胸襟开阔,对于新的产品大胆尝试,从平时的吃穿住行到歌舞绘画,他们都极为推崇。

对于当时的贵族来说,在待客之时提供新颖的胡人美食,并且有穿着奇装异服的胡姬前来献舞一曲,是最上等的待客方式。

因为贵族对胡风文化的追捧,市民阶层对此也十分热衷。

比如,在当时长安的西市,单单是外商经营的店铺就有两百多家,胡人经营的酒肆在当时特别有名气,酒肆之中经常有异域风情的舞女起舞助兴,正如我们在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之中所看到的一样,当时的胡人酒肆可以说是长安城最为热闹的地方。

胡风文化并非一日形成的,在潜移默化之中,胡人的生活习惯也渐渐地影响了汉族人的生活方式。

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坐具,也被称为“交椅”,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一把交椅”。

在胡床传入之前,我们的先辈们都是习惯于就地跪坐的。

后来这种携带方便的坐具传入之后,人们普遍觉得它坐起来十分舒适,胡床就迅速在中原传播开来。

有学者说,李白《静夜思》之中的“床前明月光”,“床”指的就是胡床。

史料之中记载,当年唐穆宗就是在紫宸便殿御大绳床面面见百官,并且商议立太子之事。

胡床的传入对中原人的坐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后来人们从跪姿到坐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胡风文化在唐朝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酒文化了,从酒器上来看,少数民族的诸多奇异的酒器传入,人们开始接受别族豪放粗狂的饮酒之风。

在唐朝诗人的诗作之中,我们时常看到“葡萄美酒”“胡姬”的身影。

在服饰上,胡服进入华夏,始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

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为了对抗北方游牧族群的入侵,推行胡服骑射。

胡服与当时中原地区宽松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裤子紧窄,腰束郭洛带,用带钩,便于骑射活动。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在进行这次服制改革前,也有一些顾虑,他知道要改变周公、孔子传下来的衣冠礼仪之制势必会受到谴累,于是便和先王贵臣肥义商议:"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他支持武灵王说:"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

胡人风格玉器的鉴赏与分析

胡人风格玉器的鉴赏与分析

胡人风格玉器的鉴赏与分析唐代玉器是在六朝玉器衰落和隋代玉器略有复苏和变化后开始的,是一个时间较长的全新发展期。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时期,政治统一、经济强盛、文化融合。

这一时期异域文化地大量渗入给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无所束缚的创造和革新,构成了大唐盛世富丽堂皇、蓬勃向上、豪迈张扬、趋向写实的时代风格。

唐代玉器的品种式样几乎是全新的,作用也较单纯,多数与实用和佩戴有关,所见者主要有作佩饰用的玉簪、玉梳、玉镯、玉带板、玉人神仙佛以及作实用的玉杯等器具。

琢玉工艺及雕琢主题也逐渐摆脱了过去程序化、图案化、抽象化的传统束缚而更加成熟,外来题材如佛教飞天、胡人歌舞等始露端倪且日渐丰富。

总之,这一时期是中国玉器由抽象向写实发展的转折点。

笔者拮取这一时期中最富特色的一类玉器——胡人风格玉器,拟对其独有的艺术内涵和市场价值加以分析。

所谓胡人风格玉器包含广泛,时间上从唐朝创始以来下迄明清两代延续不断,空间上从南到北、由东及西遍及所有与中华文明接壤的外来文明,内容上更是包罗万象、归化创新。

在此仅仅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唐代西域胡人风格玉器加以描述。

胡人风格玉器在唐代较多的体现于玉带之上。

唐代佩饰中数量最多和最富有时代特色的,首推嵌缀在玉带上的玉带板。

据文献记载,玉带之用始自南北朝,及至唐代,不仅沿用其制,且非常流行。

凡二品以上官员皆可使用,并以其带板件数的多少、其上纹饰的差异等,分别代表不同的官阶品位和文武任职。

形制可分为蹀躞带与非蹀躞带两种:所谓蹀躞带是指带上有环或有孔用来系挂它物的玉带,身世来源与北方骑马民族有关;唐代的玉带则以非蹀躞带为主。

玉带板多于正面琢饰图纹,其纹饰有写实动物纹、神兽龙凤纹、植物花草纹和人神仙佛纹等。

在人物纹中又以所谓“胡人纹”最多和最富特色。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流日趋频繁,当时把西域诸国人统称“胡人”,所谓胡人特指居住在西域的突厥、吐蕃、粟特、波斯以及大食等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大唐文化中的胡风元素摘要:胡风是大唐文化构成的主要元素,表现在饮食、服饰、建筑、文学、音乐、舞蹈、对外贸易、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胡风在唐代的盛行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民族融合、交通、国际地位等方面均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唐文化;胡风;元素;表现;原因“胡”这一说法出现很早,它是对我国北方、西方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的泛称,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笔者认为,到了唐代,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种族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它已经上升为一种文化的概念。

胡风就是指流行于唐朝社会各阶层非汉族原有的社会风气,它给唐朝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使唐朝文化蕴含着鲜活的胡风元素。

一、胡风元素在大唐文化中的表现1.饮食胡风浓厚自汉以来,胡食开始传入内地,至唐,胡食不仅非常普遍,丰富,而且成为一种时尚,并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面食制品成为中原城市的主要食品。

如胡饼,在当时已成为普遍食用的名食,长安城里设有专门经营的店铺。

民间还流行以胡饼作礼物互相馈赠的习俗。

白居易就曾经亲手制作了胡麻饼,赠予好友,并附诗相赠:“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当时流行的面食食品还很多,有烧饼、汤饼、馄饨、麦面粥、蒸饼、笼饼、薄饼等。

第二,饮酒习俗发生变化,酒店出现了胡姬陪侍的现象。

盛唐时期,由于社会风气开放,国家不设酒禁。

这时期不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爱喝酒;不仅王公贵族爱喝酒,普通百姓也爱喝酒。

而中原传统的米酒,从色、香、味等方面都无法与西域的葡萄酒等果酒媲美,葡萄酒等果酒因此深受人们喜爱,这就扩大了唐朝酒的品种。

唐高祖、唐太宗都非常喜爱葡萄酒,甚至还亲手酿制葡萄酒。

另外,西域“酒具”的传入。

如劝人饮酒的“酒胡”,盛酒的玉杯、玉碗的传入,大大改变了传统的饮酒习俗。

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胡姬酒店了,胡食能得以流行和胡姬密不可分。

胡姬就是来自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女子,她们在酒店充当服务员或侍酒女郎的角色。

由于胡姬能歌善舞,风情万种,又有异国情调,许多权贵和文人都喜欢去有胡姬的酒店饮酒,这是当时的一种世风。

在所有文人中似乎李白最爱去胡姬酒店了,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许多描写胡姬的诗句。

如“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总之,胡食和胡姬酒店在唐朝的城市中大量存在,构成了唐朝社会生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形成了一种新的气象。

第三,饮食的宗教化。

唐朝时期,教派林立,除了传统的本土道教和西汉末年传入的佛教外,还有伊斯兰教、景教、袄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

从教、信教人数特别多,各教的信徒都受到本教的约束,在饮食上也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使得唐朝的饮食文化带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其中,佛教信徒最多,又得到当权者的重视,所以,唐朝饮食的佛教化倾向非常明显。

2.开放时尚的女性服饰唐朝的服饰受到胡风等外来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与前朝不同的特点,尤其在女性服饰方面,更多的吸收了胡服的特征。

第一,体现了开放时尚的特点。

襦裙服就是很好的例子,襦裙服是唐代女性的主要服饰之一,襦,唐代女性上身的服饰,很短,一般只长到腰部;领口较低,且常有变化,从其款式来看受到胡服的影响;在颜色上唐朝女性追求时尚,喜欢红,绿等鲜艳的颜色。

裙,唐代女性下身的服饰,裙腰较高,用来掩胸,外披纱罗衫,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展示出女性丰满性感的身材,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思想观念是相当开放的。

与胡服相匹配的是胡妆,唐代妇女的发型大多采用胡人的样式,有回鹘髻、百合髻、云堆髻等20多种。

为了追求时尚,她们不断更新发型。

唐代妇女还喜欢涂胭脂,抹口红。

胭脂的原料是从印度引进的黄蓝,胭脂加朱砂就成为口红,这也是源自印度的化妆术。

花钿是南北朝时由中亚传入的化妆术,就是在眉目之间贴上翠绿色的鸟羽。

到唐代,妇女进行了改革,将鸟羽剪成小圆点,置于眉目正中,这在当时也成为一种时尚。

其二,打破传统,女着男装。

按照传统观念,女着男装是不守妇道的,但在唐朝却蔚然成风。

西域女子那种敢作敢为的性格和飒爽英姿的外形,成为唐朝女性崇拜的偶像,转而纷纷仿效。

3.城市建筑胡化倾向程度较高城市是文化交流的场所,随着唐朝城市生活方式的胡化,也就必然给城市建筑带来影响,使唐朝的城市建筑有较高胡化倾向。

首先,外来宗教建筑大量出现。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被统治者加以改造后,逐渐成为有利于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在盛唐,尤其是武则天统治时期,佛教极其盛行,导致大量的佛教建筑在城市出现,当时仅长安城里就有一百多座著名的佛教寺院。

当然,寺院传入我国后,被加以改造,一般是砖木结构的楼台式建筑。

在长安除了有佛教寺院外,还有许多具有胡风特色的建筑,有袄教祠,有景教的大秦寺,有摩尼教的大云光明寺等。

除了寺院建筑外,胡风元素在唐代帝王的陵墓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唐太宗昭陵前的守陵石像生中的天马和鸵鸟,是唐文化与胡文化交流的产物。

唐太宗昭陵前的“六骏”石刻采用的是亚述国的高浮雕艺术手法,帝王陵墓前的守陵狮受波斯文化的影响。

乾陵前的华表融合了波斯、两河流域、印度等地建筑风格。

唐代城市建筑所表现的艺术特点,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也是胡风元素在大唐文化中的重要体现。

4.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中弥漫着胡风胡风是唐朝文学艺术的主要源泉之一,胡人的形象、胡姬的风情及命运、胡商的活动等,都成为唐朝诗人和小说家的重要题材。

并留下了许多佳句,有李白的“胡雏绿眼吹玉笛”,也有李端的“黄须康生酒泉客”等。

胡乐和胡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传入中原地区,到了唐朝,由于宽松的政治环境,发达的经济文化,为胡乐和胡舞的盛行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十部乐是唐朝官方认可的音乐,其中有西凉乐、天竺乐、龟兹乐等八部来自西域。

而且演奏上述音乐的乐器有明显的胡风色彩,其中箜篌是来自印度的古老乐器,琵琶来自印度和波斯,横笛来自羌族,羯鼓来自匈奴族古老的乐器。

胡舞和胡乐是相伴而生的,当时流行的胡舞有健舞、软舞、花舞等。

其中健舞中的胡旋舞和胡腾舞最具有西域风格,由于它们的节奏很快,以旋转、跳跃为主,深受唐人的喜爱。

还有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秦王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两支乐舞,都明显带有胡风的色彩。

除此以外,胡风在石窟、壁画、陶器、珠宝等艺术领域都留下了很深痕迹。

5.商业贸易中的胡风色彩浓郁唐朝时期,对外交通极其发达,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大批胡商来华从事贸易活动。

第一,胡商队伍规模大、足迹遍及各地。

据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讲道:“唐末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外国人一个时期竟达12万人”。

从中,我们足以看见,当时在华经商的外国人是一支多么庞大的队伍。

当时,尽管福建经济还不发达,大食商人就蜂拥而至来到福建,由于贸易运输的需要,使福州和泉州两港兴起,成为海路中南移北上的交通枢纽,福建的经济在这时开始走向世界。

第二,胡商经济活跃。

市场上有来自波斯的玻璃、珍珠、胡椒,有来自大食的香料、药品,有来自西域的葡萄酒、玉器、汗血马等商品;有的胡商从事珠宝、玉石、香料、药材、马匹等大宗生意;有的则从事买卖胡食、开酒肆等小本生意;有的市场甚至还出现了外来货币,如;大食金币、波斯萨珊金币、东罗马金币等。

第三,胡商的敬业精神感染当地商人。

胡商不远万里来华经商,既是当地商人激烈的竞争对手,也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吃苦耐劳,精明能干的优秀品质激励着当地商人,影响了当地的经商习俗。

同时,大多数胡商与当地百姓能友好相处,患难与共,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影响了当地百姓。

第四,唐朝的贸易政策明显受到胡商影响。

大量胡商的涌入,既影响了大唐的经济秩序,也活跃了市场,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为此,统治者调整贸易政策,允许外商在华自由贸易;设立邸店和住坊专门接待胡商;为规范胡商经营而立法;不少沿海城市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6.崇佛之风浓厚唐代统治者虽然自诩为道教教主李耳之后,把道教定为国教。

但实际上并不排斥佛教、伊斯兰教、景教、袄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在宗教上采取了兼收并蓄、众教并行的政策,使外来宗教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佛教自西汉末年从西域传入我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断改造,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本土文化,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

但佛教得到大规模发展和完善却是在唐代,可以这么说,唐代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崇尚佛教的风气十分浓厚。

笔者认为,唐代崇佛风气浓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统治者直接参与佛事。

例如:645年,玄奘从天竺回国,受到了唐太宗浓重的欢迎,盛大的仪式是整个长安城都沸腾了;在唐代,皇帝迎奉舍利的事件就有7次,并有皇帝每三十年迎奉舍利的规定;唐代的译经是由国家主持的,译经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超过了前代;唐朝与天竺的交往,就是以佛教为纽带的。

当然皇帝参与佛事的例子很多,本文不一一列举。

第二,文人参佛,寻找精神寄托。

在物欲横流的唐朝,整个社会充满着激烈的竞争,文人往往是斗争的牺牲品。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许多文人则选择了走进佛寺,研究佛经,参悟佛理,来摆脱世间的烦恼。

如王维就这样写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是在佛寺里写下的。

第三,百姓参佛。

在唐朝,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老百姓主要选择在家出家的方式信仰佛教。

当年玄奘取经归来时和皇帝每次迎奉舍利等重大佛事活动时,百姓也纷纷向佛表示虔诚,队伍绵延数十里,规模十分壮观。

由此可见,佛教在唐朝受到何等的推崇,崇佛风气是何等的浓厚。

二、胡风在唐朝盛行的原因从上述我们可见大唐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胡风元素,胡风极其盛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有着深刻的背景,且极其复杂,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政治层面来看,与唐朝的民族、外交政策有密切的关系第一,实行了开明开放、平等的民族政策。

据相应的史料证实:唐代统治阶层身上流淌着胡人的血液,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鲜卑族人,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是鲜卑族人;唐朝有不少重臣也有胡人血统,如长孙无忌、狄仁杰等,在唐朝的宰相队伍中有胡人血统占了十分之一,这无疑给唐代统治者的执政理念植下深深的血缘烙印。

受血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唐代统治者识时务的采取了开明开放的民族平等政策,提倡“华夷是一家”。

民族平等政策对四夷产生了强大感召力,也为胡风的盛行提供了宽松、融洽的政治环境。

第二,实行了恩威并施的民族管理政策。

唐太宗统治时期,幅员空前辽阔,境内民族繁多,且与众多国家接壤,如何来维系庞大的帝国,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唐太宗从政治家、军事家的角度出发。

一方面,采取武力威慑,使是少数民族政权臣服。

另一方面采取了以夷制夷、保藩固圉的策略,通过册封、和亲、会盟等方式,在帝国周边扶植亲唐政权,并与它们保持良好的关系。

如唐太宗在位期间,一共推行了7次和亲。

这是在帝国强盛时期进行的,是主动而非被动的,这对少数民族首领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恩惠,从而很好地安抚和拉拢了周边少数民族,密切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便于胡文化的输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