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财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共23页文档
古代重大财税体制改革及启示
古代重大财税体制改革及启示作者:潘嘉乐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03期摘要新时代的财税体制改革,需要全面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
但在改革过程中遇到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运用古代财税体制改革的经验来解决。
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我国丰富的法制历史资源,总结古代重大财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为当前的财税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财税体制改革古代启示作者简介:潘嘉乐,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2.108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是重大而关键的基础性改革。
财税体制作为保障国家职能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工具,与国家相伴而生。
财税体制产生、发展和演进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性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中国的财税改革以及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财税文明是历史的沉淀,也是未来的起跑线,可以使我们在对过往的反思中更加精准的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可以提高我们在当下财税改革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积极性和预见性。
一、古代重大财税体制改革中国古代有多次令人瞩目的重大财税体制改革,其得失成败都对当时乃至后世的财政活动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财税体制改革事实上存在着一条上下贯通的主线索,经济的发展为财税体制改革提供动力,财税体制就是在不断地适应经济发展进程,不断的进行适应性改革。
(一)春秋战国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对私田和新开垦的农田计亩征税。
据《谷梁传》记载:“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由于当时农田的性质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需要缴纳十分之一的劳役地租,而私田无需缴纳,但不具有合法性。
实行“初税亩”后,私田获得了开垦的合法性,农民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加速了“井田制”的崩溃,是古代赋税制度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体制改革,赋役管理的体制趋于成熟,形成了财税原则的雏形。
中国古代的改革、变法及其历史经验教训
(7)明朝——张居正改革(内容、作用)。 转移。。。
UID364736 帖子10179 精华36 积分403983 阅读权限80 来自辽宁省葫芦岛市 在线时间1185 小时 注册时间2007-2-27 最后登录2011-8-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秋水仙素
钻石战士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17# 中 小 发表于 2007-11-4 1752 只看该作者
同步导学
改革的实质: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广义的制度应包括政策、法令等在内,它们应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革故鼎新。从根本上说,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因而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活动。也正是由于改革的这种必然的、客观的趋势,使得它往往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显示出其巨大威力。
对改革阻力的认识:改革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必然会碰到各种阻力并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往往道路艰难,险象环生。因而改革不仅需要坚定的信念,而且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勇气。历史上的每次改革几乎无一不触犯部分贵族或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因而总要受到他们的竭力反对、攻击甚至诽谤。商鞅变法遭到落后贵族的反对,孝文帝改革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杨炎的两税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都因遭到大地主的反对而最终失败。这些表明,在改革中,改革者尤其是最高当政者只有矢志不渝,坚定不移,才能保证改革的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同时,当政者对改革派的支持也是保证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齐桓公之于管仲、秦孝公之于商鞅、汉武帝之于桑弘羊等等,都是由最高当政者给改革派以坚定有力支持而使改革取得成功的。这些历史经验,是值得今天的最高当政者深以为鉴的。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2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2中国古代财政思想财政是国家的生命线,在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成为传统税收文化的最高境界,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本思想则成为传统财政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公共参与国家的财政预算,以此提升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增加国家能力,是我国的财政精神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所在。
一、传统财政文化中的轻税思想古代中国,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思想在我国古代长期占居主导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还颁发过“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天”的劝农诏。
在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古代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田赋、工商税收和官产专卖收入,而在这三者之中,工商税收和官产专卖收入的数量很难有持续的增长,田赋成为绝大部分历史时期的支柱性财政来源,所谓“民之大命,谷米也。
国之所宝,租税也。
”可以说,古代中国是以农业田赋收入作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国家,对于农耕文明的依赖,一方面使得古代君王可以更加轻易地凭借权力获得田赋收入;另一方面,也由此催生了很多田赋征收过程中的财政腐败,而古代思想家立足于国富民强、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轻税”主张,则可以看做是传统财政思想的精华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是贯穿中国古代财政史的主要内容。
财政制度的确立在先,财政政策的制定在后。
自春秋战国以后,在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朝代,均由一些著名的政治家、理财家制定和推行了指导国家财政经济活动的财政政策。
纵观历代主朝的财政政策,都具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以儒法两家的经济思想和财政思想为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
儒家的财政思想主要是重“仁”、“义”、“罕言利”,主张薄赋敛,均节财用,反对国家干涉经济。
法家的财政思想贯彻“法治”主义,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重财利”,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二是以“人”为制定政策的中心。
历史上的一些理财家,其为政与否对于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重大影响.三是财政政策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土地制度、力役制度、赋税制度、官营专卖制度、工商业政策以及货币制度等,财政政策往往构成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正如温家宝在2008年“两会”记者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
如果你读它,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
我们把从秦到清的财政史呈现给大家,或能从中体会到我国历史上财政改革的惊心动魄。
以下从古代的几次改革分析中国古代的财税改革推动了社会公平正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商鞅变法首先是建立编户齐民、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的制度,其次建立法制思想,为下一步大规模改革创造条件,主张轻罪重刑。
商鞅第二次改革,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废除井田制,改革土地分配不公。
废除世卿世禄制。
制定户籍制度,改革税源、役源、兵源分配。
改革税赋制度,实行负担公平的原则。
商鞅提出“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就是国家按照统一的政策征税,按照收获多少定额征收,旧贵族占地多就要多交税,这样就可使人民的负担公平合理。
采取多种重农措施,扶植自耕农阶层。
商鞅的第二次变法,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一步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触犯了他们的利益,遭到了旧贵族的顽强反抗。
数以千计的贵族来到国都,抗议新法。
以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公孙贾为首的一批旧贵族还唆使太子出来捣乱犯法。
汉代的财税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厉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促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形成人民富裕、国库充盈的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厉行节约,禁止浪费。
通过“贵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汉代后期财政空虚,增旧税、创新税,犹不能满足浩大的军费,由此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首先增加租税,如汉初向15至65岁的成人征税算赋,实行卖官鬻爵、纳金赎罪制度,让富人捐献,创立盐铁专卖制度禁止豪强私自铸钱;重农抑商;逐步分化诸侯、抑制豪强北魏孝文帝的财税改革北魏在与时俱进,积极改革,学习和实行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制度,日益强大。
中国古代财政管理思想的启示与借鉴
2003年1月Zhongguo Jingji Pinglun,ISSN1536-9056中國古代財政管理思想的啓示與借鑒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學院葉陳雲1 浙江萬里學院商學院葉淇榕2內容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財政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新型財政關係。
它是社會再生産過程中分配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客觀而言,我國目前社會生産力還比較落後,社會財力還不夠雄厚,如何對國家財政資金進行有效的監管以充分滿足生産和生活的需要,因此成爲當前人們十分關注的課題。
本文從分析我國古代理財思想入手,引伸出全面的成本控制對於加強現代財政管理,提高國民經濟運行效率的積極現實意義。
關鍵詞:財政監管成本效率物質財富既是人們賴以生活與發展的必備要素,也是社會進行物質資料生産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
尤其是在資源有限的社會裏,如何獲取一定的物質財富,並使之不斷地增值和擴張,這是每個經濟人都非常關注的問題,也是歷代治國理財方略中的根本大計。
古往今來,爲了獲取和管理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財富資源,人們進行過堅苦卓絕的勞動和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留下了許多生財、理財和增財的珍貴思想。
我國歷代的思想家、政治家爲了節約財用,維持自己的統治,大多提倡強化集權管理、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主張強本節用,一面大力發展生産、開闢生財之道,一面厲行節約、加強監管之途。
他們的觀念和主張不僅在歷史上對於抑制統治階級的奢侈,減輕百姓負擔,發展社會生産曾發揮過積極作用,而且在提高我國社會主義財政管理效率中仍具有積極的借鑒價值或啓示。
我們知道,要實現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穩定的目標,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儘量保持財政收支的相對平衡。
如果不受約束地擴大使用或消耗國家經濟資源,結果出現財政失衡即財政支出大於收入,則必然會導致財政赤字,進而引起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國家建設與人民生活必然難以爲繼。
因此,節約國家支出,才是實現財政收支平衡的根本措施。
从财政制度的继承和创新方面,浅析隋朝为何能够出现“国计之富”
从财政制度的继承和创新方面,浅析隋朝为何能够出现“国计之富”隋朝之富,纵观历朝历代,可与其比肩者少之又少。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详细的数据记载在册的。
比如,据《通典·食货典》上记载,“隋代储资遍天下”。
意思就是说,隋朝在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储备物资。
再如,隋朝立国后便在全国各地大兴粮仓,诸如广通仓、常平仓等,这些粮仓存储了超过百万石的粮食,以至于隋朝覆亡后,唐太宗李世民在翻看臣下递交的报告时,仍感叹隋朝“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也就是说,隋朝储备的粮食棉布等物资,还能够天下人再用五六十年。
宋末元初的学者马端临曾在《文献通考·国用考一》中这么来形容隋朝之富的,他说:按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按照马端临的说法,从秦朝建立大统一帝国开始到宋代末年,能称得上国家富裕的国家,都不如隋朝。
这当然不是夸张。
因为就连隋文帝自己都在感慨“朕既薄赋于人,又大径赐用,何得而也?”由此来看,隋朝之富,可见一斑。
隋朝疆域图那么,在结束了169年的动荡与分裂、战乱与割据,从而接过南北朝政权接力棒的隋朝,它“富”又是如何实现的?隋文帝在位的短短二十四年里,又是通过什么样的办法让新生的帝国迅速摆脱贫困、走上富庶之路的?今天,我将会从隋朝财政制度的继承和创新方面,来向大家解析隋朝得以“国计之富”的原因。
隋文帝像一、继承和改革南北朝先进的制度设计,牢牢掌握土地与人口的统治权,把稳帝国财政之“基”隋朝作为一个大陆国家,想要达到国家富庶、政权稳定的目的,有两样东西是它必须牢牢掌控的,一是土地,二是人口,这二者缺一不可。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土地,是国家财政之来源;人口,则是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的唯一途径,或者称手段。
为此,隋文帝在立国之初,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共同发力,来保证隋朝的经济稳定、百姓长居久安,达到把稳财政之“基”的目的。
那么,隋文帝做了哪些事情呢?一是重颁均田令,将土地收归国有,再由国家进行分配;二是检括户口,清查在地方豪族家中的“荫户”,增强对人口的控制力度;三是轻徭薄赋,通过减轻赋税和力役,给予底层百姓从事耕作所需的时间,提高耕作效率。
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
通过对唐朝财政政策的分析,带你了解唐朝300年间的财政演变导语说起唐朝,大家一定最先想到的就是人杰地灵,比如说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李白、吐尽人间疾苦词的杜甫。
他们的诗从小就萦绕在我们的耳畔,点画皆有筋骨的颜真卿;二王之妙楷法精觉得柳公权,他们的书法一直是我们苦练的目标,还有股气自高的画圣吴道子;何然岩岭之忧的李思训等等。
唐朝的强盛他们无论是在唐诗还是书法,或是绘画、音乐都有着登峰造极的水平。
可以说他们将唐朝的文化推向了巅峰。
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朝文化的鼎盛,离不开当时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良好环境,而这两个时期是怎么来的呢?当然离不开唐朝的财政政策。
不过想要了解唐朝的财政政策,我们首先要知道财政是什么?在经济学中,财政被视为是一种以国民为主体,由政府进行组织的集中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支持公共需要,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的的收支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国家从人民手里收集资源,进一步来造福人民,壮大国家。
说到这大家是不是对唐朝的财政政策很好奇,他是如何让唐朝如此强盛?接下来我将分为三个重点内容来为你阐述:第一个重点,唐朝政府是如何从土地里把钱抠出来的?第二个重点,中央政府是如何提高经济收入的?第三个重点,唐朝财务机构的升级历程是什么?一、唐朝政府是如何从土地里把钱抠出来?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无论在哪个朝代,政府抠钱,首先就是以土地制度为基础,即使是最为繁华的唐代,唐朝也不例外。
故而,土地不仅成为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所以为了缓和解决不公平现象,以此来鼓励百姓对土地开发和利用,从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
唐朝政府决定继承隋朝的土地分配制度,也就是均田制。
均田制什么是均田制?简单来说,均田制就是将土地按人口的数量、性质、年龄以及所在地域地址进行分配,并对土地买卖进行了限制。
这样做虽然表面上保证了人人有其田,但实际上却限制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我国古代财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23页PPT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第十专题: 我国财政体 制 的改革与完善
主讲人:2019级财政学全班同学
收、借债收入 (2)财政支出:军费、皇室、俸禄、基础设
施、宗教、赏赐(王侯卿相的费用很大)
秦汉时期的财政体制改革
(3)财政管理:设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还 设置了财政监察制度
2.经验教训总结 (1)秦亡告诉我们一方面要发展农业,另一
方面还要顾及百姓的赋税承担能力,不能 伤了国本,更不能破坏税源 (2)对百姓实行轻税制度会促进生产,加快 经济的发展 (3)要建立相应的所有制以及财政监察制度
又便于政府征收和管理。(也就是说便利了 征纳环节,降低了征收成本。)
第二,扩大了纳税面,此税法包括贵族官僚, 豪强地主在内。(也就是说税负较之前而言 在公平方面有所改进。)
第三,以货币计算和交纳税额促进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
两宋时期的财政体制改革
1.在财政管理方面:将国家的政权、兵权、 财权都绝对的集中于皇帝手中,每年的地 方收入除规定的地方支用的数额外,全部 上缴中央,并于各地设转运司使,早称“ 计相”,与宰相分权,总管四方贡赋和财 政支出。
经验教训总结
第五,财政体制的改革是与一系列相关体制 的改革相配套的;如户籍制度的改革,土地 所有制的变革等 第六,政府切不能与民争利,与民争力,这 样只会损伤国本,阻碍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七,财政体制改革要敢于触动既得利益集 团,敢于冲破重重阻碍; 第八,财政体制改革本身只是小修小补,最 基础的是要给定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
从古代财税改革看公平正义
从税制改革看公平正义孔子云:"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体现的是人们对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的一种感受。
公平正义既是人类衡量美好社会的一个标准,也是人们评价政治文明的尺度。
财政作为履行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调节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杠杆,在执行财政分配、调控等职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中也肩负着重要职能。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过许多次的赋税变革,其中唐朝中期的“两税法”、明朝中后期的“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是其中力度最大的三次。
他们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朝的财政危机,体现了公平正义的赋税制度,对后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变化以及实现社会公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堪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
公平正义是财税改革的助推剂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和国家牢牢掌握丁男与户数的基础上,“天有租、户有调、身有庸”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但是,到唐朝中期,国家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富者兼地数万亩,贫着无容足之居”的现象非常严重。
无论是几百顷甚至上万顷的庄园主、地主,还是均田令下仅分到少量土地的贫民,他们向国家缴纳的数量确完全一样。
农民因服役负担过重,大量破产。
或者沦为豪强地主庄园里的隐户、雇农或者背井离乡,流亡异地。
“王赋所入无几”!迫于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以及贫富差距,唐中央对税制进行“两税法”改革。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此为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两税法”的改革否定了以身丁为本的赋税制度,而完全以资产作为课税依据,扩大了纳税方面,体现了税赋均平、税收普及的原则。
改变了过去税赋负担过重不合理的现象,很大程度上的体现了公平正义的赋税原则,对后代税制的影响是深远的。
即两税法后,明朝中期推出了“一条鞭法”,实现了赋役制向租税制的转化,其中以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成为两税法向一条鞭法过度的重要环节。
中国古代重大赋税改革及其启示
财政与税收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 2006年第1期(总第81期) 中国古代重大赋税改革及其启示杜丽雯(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 116025) [摘 要]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许多次的赋税变革,唐朝中期的“两税法”、明朝中后期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是这些赋税变革中力度最大的三次。
它们的实施对后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堪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
本文概述了这三次赋税改革的内容与影响,并揭示了其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税费改革具有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赋税改革;启示[中图分类号]F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6)01-0043-03[收稿日期]2005-11-14[作者简介]杜丽雯,女,山东济南人,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实践。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许多次的赋税变革,其中唐朝中期的“两税法”、明朝中后期的“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是其中力度最大的三次。
其所揭示的规律和经验教训无疑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税费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古代重大赋税改革的内容与影响分析(一)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1.“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正月,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下令正式实施两税法。
“两税法”的具体内容包括:(1)“以资产为宗”:即按土地、财产的多少来确定应纳税额。
户税的征收办法是以户为征税单位,户不论主客,一律在当时居住的地区登记,编入户籍,各户按资产多少交纳户税,多者多交,少者少交;地税的征收办法是按田地多少征收地税,行商须交纳其收入的1Π30的税。
(2)把当时混乱繁杂的税种和各类收费合并统一起来,归并为户税与地税两种。
(3)“两税法”改变过去以实物为主的征税办法,以征收钱币为主。
两税法规定除田亩税以谷物形式交纳外,其它一律折合成钱币交纳。
汉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改革
汉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改革1.增加政府收入的币制改革,当汉武帝即位之初,国家无事,府库余财,西汉政府的经济状况比较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但是,到武帝当政十几年以后,过去的积累被消耗殆尽,政府经济即呈提襟见肘之势。
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对匈奴战争的浩大军费和皇室的奢侈所造成的。
为巩固中央集权,解决政府的经济、财政困难,西汉王朝必须实行适应形势的经济政策和对过去的财政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曾进行过几次币制改革,改革的目的:一是制止私铸之伪币流通,二是从改币制中剥夺商人和贵族的财富,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自元光二年(前133年)西汉王朝与匈奴的长期战争爆发以后,货币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是封建政府财政的日趋困难,另一方面是商人利用手中货币,或私铸伪币大发其财,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为了打击那些兼并之徒,西汉王朝又决定改币制:“更造钱币以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元狩四年(前119年)下诏日“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同时,还令更铸三铢钱,并重申“盗铸诸金钱者罪皆死”这里所说的“白金”即银,“皮币”就是以白鹿皮作币。
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每块鹿皮“直四十万”。
这一政策是相当巧妙的,中央不需成本,只需将禁苑中的白鹿,杀取其皮,加以缘馈,即成。
因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用此物,只得向朝廷购买,只一块皮就值40万。
这样,宗室贵族手中的金钱,便流入到中央政府之手了。
不过,这次改币,并未能解决伪币的问题,而且币制更加混乱,除了三铢、四铢以外,白金及皮币也进人流通领域,这就更增加了币制的混乱,尽管重申对“盗铸”者处以死刑,仍不能有效地制止私铸。
所以,上述命令发布不到一年,武帝又下令:郡国铸五铢钱,“周廓其质,令不可得摩取铅(熔)”,即铸有廓之钱,以防磨取铸沿或改铸。
但这种办法仍不能禁止盗铸,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而赦吏民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
桑弘羊的财政改革
2、对后世的启示
桑弘羊的财政改革对后世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首先,政府应当注重调 节经济,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调控,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其次,财政改革 必须立足国情,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民众负担,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桑弘 羊的改革也提醒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参考内容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财政改革的重要阶段。本次 演示将介绍汉武帝时期财政改革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影响,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 财政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一、汉武帝时期财政改革的目的 和必要性
汉武帝时期,国家面临着财政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以及经济衰败等问题。为 了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 农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这些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结
总的来说,桑弘羊的财政改革对汉朝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 过推行经济、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的一系列改革,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还提高了社会治理水平,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 这些改革措施也给普通民众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在 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充分借鉴桑弘羊的改革经验,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推进经济 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促进经济发展
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境。由于财政收入的不足以及农民负 担的沉重,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支撑。因此,推行财政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措施。
二、汉武帝时期财政改革的具体 内容
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税制改革
汉武帝推行了“算缗”和“告缗”政策。“算缗”是对商人、手工业者和拥 有田产的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告缗”则是鼓励人们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官 员和商人,并对告发者进行奖励。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而且打击了贪污腐败现象。
中国古代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改革及其启示摘要: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众多,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变法成功者,国家富足,军队强大,成为当时的强国;变法失败者,国家都走向衰微,以致灭亡。
无论成败每次改革都有激烈的斗争,这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史,总结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中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类型中国古代历史上革新与变法无数,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等。
二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等。
三是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耶律阿保机改革、清初皇太极改革等。
四是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
五是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改正: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
二、改革或变法成败的规律一场改革的成败,通常有四个决定性的因素。
(一)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最根本的因素。
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就要改变这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的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的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做局部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因而,改革与变法实际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则,改革虽能藉强力强制颁行,但最终行而不远。
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顺应了当时那种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可以说是历史上比较成功的改革之一。
但是,历史上的王莽改制却是和历史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王莽改制以“王田私属,不许买卖”的策略对当时土地兼并剧烈、人民沦为奴婢、阶级矛盾激化的时弊开了一剂对症药方,而结局适得其反,即是因为当时的历史事实已雄辩地证明封建土地私有制是能促进封建经济走向初步繁荣、推动当时的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王田制”则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必然为历史的进步所唾弃。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和财政管理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和财政管理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和财政管理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古代货币制度以及财政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揭示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和财政管理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货币的起源与发展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贸易时期,最早的货币是物物交换。
随着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采用金属作为中介手段来进行交换,形成了金属货币。
在中国,最早使用的货币是贝壳、布币等,后来逐渐转化为青铜、银和金质的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封建时代和商业社会时代。
在封建时代,货币主要是由各个封建国家发行的,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封建色彩。
到了商业社会时代,货币开始流通于不同的地区并逐渐形成国家统一货币的制度。
二、古代货币制度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
以秦朝为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统一货币制度,铸造了“钱”的单位,并设置了铸钱官,实行铸钱的专营制度。
这标志着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即开始大规模铸造青铜货币,后来唐朝的铜钱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宋代开始发行纸银和纸钞,这些都是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重要里程碑。
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也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在统一的货币制度下,国家掌握了货币发行的权力,也为财政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三、财政管理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主要包括征税、赋役、财政制度和统计等。
在古代中国的官方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统治者对财政管理的重视。
在财政收入方面,古代中国主要通过征税和收取赋役来获取财政收入。
征税包括对土地、商业和个人财产征收税款,而赋役则是通过对农民的劳动进行强迫性的收取以获取财政收入。
古代中国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官员薪金、工程建设以及对天灾民生的救济等方面。
财政制度的建立使得财政管理更加规范和有序,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财政保障。
从历史角度看地方财政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地方财政问题对于经济的讨论,逐步开始回溯到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改革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严重不匹配,捉襟见肘的地方政府纷纷向深圳学习自香港传入的先进经验。
自那以后,高房价的疥癣顽疾似乎找到了病根,但是,分税制改革仅仅只是向解题方向迈出的第一步,地方财政问题要讲清楚,得回到两千多年前。
一、秦汉之变,奠定中央集权模式秦统一之后仅历二世14年就灭亡,自汉朝定鼎之后,六国诸侯贵族仍有后人在世,汉朝初期吸取秦速亡的教训,一度对秦制有所怀疑,制度上重回分封制,经济上轻徭薄赋,思想上法家有所退潮,儒道一度成为主流。
但汉初实际上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先是韩信、英布、彭越这三个异姓诸侯王谋反被杀,后是由削藩而起的七王之乱;使得统治者清醒认识到,分封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而在对外方面,白登之围之后,匈奴咄咄逼人被迫屈辱和亲,在南方,赵佗的南越国又反复叛乱,形势危如累卵。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景帝给他留下的国家虽然政局不稳(内有藩王、外有匈奴),但经济发达国库充盈,“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而民间则商业发达兼并严重,“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刘彻即位之后,通过推恩令,削减诸侯势力;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令等制度,对民间商业进行打击,通过官营来加强中央财政汲取能力。
进而支持他“内穷侈靡,外攘夷狄”,导致其执政后期“天下萧然,财力耗矣”。
《盐铁论》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著作,为了应对刘彻一系列政策所导致的经济财政困局,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期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问题展开辩论。
这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关于大政府和小政府、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辩论,在讨论的广度和深度上,毫不逊色于哈耶克和凯恩斯,是法家和儒家关于治国分歧的全面展示。
古代财政制度及其演变的历史轨迹
古代财政制度及其演变的历史轨迹财政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古代财政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上值得深入了解的历史轨迹。
从古代到现代,财务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在古代,财政制度是每个王朝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财政制度经历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不仅给当时的政治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财政制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有很多的财政制度,而在财政制度的演变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趋势:集中财权、提高税收、规范财务、完善监管。
具体而言,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一个庞大的国家需要有很好的财政制度来维持,而财政制度的根本目标是把握财富的红利,实现资源分配的合理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夫家族自己财富的管理与积累已开始出现。
国家的创立让财政制度作为国家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出现,这一时期,财政制度仍处于萌芽阶段。
列国的反复斗争,造成了战争的破坏和财力的大量耗费,同时也促使了财政制度的逐渐完善。
那时主要管理财产的是国库,控制权在国王手中。
战国时期的变革让中央政府拥有了更多的财产,这样便出现了财务专员的职位,此时记载铸币、取给、遣使等的“主管祭器仪物”的大官——大理寺判、大理寺丞的官位,即管理国家财产的专员。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被称为“中央集权”的王朝,因为在这个时期财政制度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与完善,秦始皇采取了两税法,即土地税和人头税,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整个国家纳入中央的控制之下,力争把整个社会的经济收入归纳到中央集中收入。
随着秦汉的结束,财政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
到了西汉时期,国家的财税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制度。
由于较为稳定的财政制度,就可以大力发展经济,因此,汉初及后来的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与稳定的财政制度有很大关系。
在唐代,国家的税收贡赋更加严格,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税收的逃漏加大,而不是因为税收制度的缺陷,而是官吏的腐败与失职。
中国历代财政制度
隋朝统治很短促,许多措施与制度尚 未充分发展完成。
唐代财政
李渊建唐时,国库一切制度多承隋旧,并将少府所属 诸署还隶太府。 到唐太宗时,复置少府监,又对国库 部门实行强化,因此,比较完善和健全的国库管理系 统于贞观时初步厘定。 贞观二十三年将民部改为户部, 其户部度支、金部、 仓部四属奠定了国库的管理中枢。此外,比部的审计 和御史台的监察, 都使国库管理制度比前代更为严格, 更为具体。这样,国库主管部门、审计部门和监察部 门三足鼎立,既有专职分工又牵制配合, 共同构成新 的组织形式,使唐前期的国库机能速迅提高。
二、财政的基本原则:
三、赋税课征思想
“彻田为粮”;“任土所宜”;平均负担(按土地面积大小、 距离王城远近、资产或盈利的多少、年龄之长幼等标准)
3、财政国库机构
《周礼》一书中就记述了周朝关于国家财政国库机构的 组织状况,天官中的财务职责主要是支出,地官中的 财务机关是收入, 其格局大体是:
齐国:管仲,齐恒公(前685年)
把农业生产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改革赋税征收制度,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办法 取民有度的征收原则 盐铁专卖,粮食专营 以公经济收入代替税收收入 作辕田,作州兵 初税亩
晋国改革:前645年
鲁国改革:鲁宣公15年(前594年)
二、 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
宋代财政
第二阶段:元丰后 元丰改革官制后,天下财计归户部,户部掌握天 下人户、土地、钱谷之政令、贡献、征役等事。户部 的左曹掌户口的增耗、军国岁计、土贡、征榷、婚姻 、民讼诸事;右曹掌常平之役、坊场、山泽等事。户部 的所属机构包括度支、金部、和仓部。度支设郎中和 员外郎,主掌军国用度、国库收支、军需边备的计算 ,年终汇总各路国库收支,报呈皇帝和尚书省,凡定 额的上供,专款存诸,科买数,漕运数,百官俸给、 赏赐财物等,皆有计划。即是说度支管的是预算、决 算和日常财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