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发园区发展规划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解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解读徐涛松,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胡小兰,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程师一、国家战略出台的背景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我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
这些战略的实施成效明显。
东部增强紧迫感,打好“转方式”硬仗中部培育新增长点东北让“共和国长子”成为“共和国脊梁”西部保护生态,不破坏心中的美丽神话一年多以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央密集出台了13个区域发展规划或指导性文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均衡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快经济转型,推动结构升级,促进产业转移。
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在实施扩大内需、落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承接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补,合作基础较好;自主创新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矿产、土地、水、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承载空间较大;综合商务成本低,生态环境优良,宜业宜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着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加快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为设立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规划战略意义第一,有利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
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
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能够在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节约集约发展、推动节能减排等方面探索新的路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试验示范,发挥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
安徽省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条例(2011年6月24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第二条
本 条 例适 用 于合 肥 、芜池 州 、巢 湖 、滁 州 、宣城 九 市 和 六 安 市 ( 安 区 、舒 城 金 县) ,以及省人 民政 府 设立 的江南 和 江北
两个 集 中 区 ( 下 简 称 省 直 管 集 中 区 ) 以 承 接 产业 转 移 的 相 关 活 动 。
建设部 门组织编制 ,报本集 中区管理 机构 审定 ;需要 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 详细规划
的 ,由建设 单位编制 ,报省直 管集 中区管
理 机构 审定 。 省 直 管 集 中 区 、集 中示 范 园 区 的 城 乡
人 民政府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报告预算执 行
情况 。
( 区) 的国民经济 和社会 发 展规 划 、城 乡
规划 、土地 利用 总体 规 划 等 的 制定 和修 改 ,应当符合 《 示范区规划》 。
第四条 示范 区承接产业转 移应 当坚 持科学布局 、有序 承接 ,引导资 源优化配 置 ,推进 自主创新 ,促 进 良性 竞争 、互利 共赢 。
取 、收 受 贿 赂 的 ;
- ‘,‘,‘,- ’ _ ‘‘【 _ I . -。规蒡 滋 箨蕞 l _ . |t t’。 t t ‘’ ‘ 薹i,‘
和决定 机关 另有规定 的 ,依 照其规定 。
第六章
第 三十九条
附
则
没 有 造 成 人 员 伤 亡 ,但
是 社 会 影 响恶 劣 的事 故 ,县 级 以 上 人 民政 府认 为 需 要 调 查 处 理 的 ,依 照 《 例》 条 和 本 办 法 的有 关 规 定 执 行 。
第九条
制定 :
省直管集中区 、设 区的市 的
集 中示范园区的城 乡规划 ,按照下列规定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对策——基于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及趋势的思考
2 0 1 0年 1月 1 2 E t , 国务 院正 式批 复《 皖 江城 市
带承接产业 转移示范 区规划》 , 这是迄今 全 国唯一 以产业 转移 为 主题 的 区域 发 展 规 划 , 安 徽 沿 江 城 市 带 承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建 设 纳 人 国 家 发 展 战 略 。 从 全 国视 域 而 言 , 加 快 中部 崛 起 , 加 快 长 三 角 对 中 西 部地 区 的经济 辐射 , 皖 江 城 市带 可起 到 中枢 联 动 的作 用 ; 同时 , 皖 江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 的 建立 正逢 国 内 外 产 业 大 规 模 转 移 和 我 国东 部 地 区 产业 升级 的历史 契机 , 可 以 预见 将 为安 徽 带 来 大 量 的 资金 和技 术 , 对 安 徽 的 经 济发 展 起 着 极 大 的 促 进 作用 。但 是 , 我们 也 要 注 意 到潜 在 的经 济 风 险 也 会
力成本 、 土地成本不断增加 , 各 种 生 产 要 素 供 给 趋 紧, 加 上环 境 约 束 等 矛 盾 日益 突 出 , 迫 使 企 业 必 须 加快 产业 升 级 和 调 整 , 大 规 模 的 产 业 转 移 已 成 必 然 。同时对 于广 大 的 中西 部地 区 , 工 业 经 济 发展 相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1 6
基金项 目: 安徽省工商联课 题“ 民营企业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范区建设 中的作用研究 ” , 部分文字 由康辉讲 师
整理 。
作者简介 : 张亨 明( 1 9 6 3 一
) , 男; 研究员 , 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工作 , 主要从事工业 经济 、 产业经济研究 。
伸, 优 化 产业 结构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要说明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3、第一次将滁州的优势产业纳入国家重点支 持领域 装备制造业领域 原材料产业领域 轻纺产业领域 高技术产业领域 现代服务业领域 现代农业领域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4、第一次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 5大支持方面:城镇化 ,园区建设 ,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 。 5类政策领域 :投资政策 ,财税政策 ,金 融政策 ,土地政策 ,对外开放政策 。
• • • •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坚定不移地融入南京都市圈
• 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科教、文化等都市资源 • 更加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形成良性竞争, 产业互补的发展格局 • 建设南京都市圈后花园 • 超越南京都市圈,以上海为核心,以整个长三角、 闽三角为重点,放眼全国。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 • • • • 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 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 世界知名品牌
Hale Waihona Puke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3、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总的是四个方面的指标,共16项,主要三项: • 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 • 人均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 城镇化率达到55%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二)规划所体现的滁州亮点 1、第一次把滁州全境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第一 次进入安徽开发开放战略
回顾以往的安徽发展战略,特别是区域开发开放战 略,滁州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上世纪90年代。 进入新世纪以来 。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2、第一次对滁州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 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和“重要一翼”。 先进制造业基地。 现代服务业基地。
安徽省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条例
新建、扩建、改建的项目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新建、扩建园区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应当与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转入项目应当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支持示范区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污染责任保险试点;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科学管理,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第十九条 放宽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领域和行业限制,引导非公资本以参股、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对外省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到示范区内落户的,有效期内不再重新认定。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注册条件,允许企业经营范围按大类申请核定。改革企业登记管理方式,试行告知承诺制度。
(三)省直管集中区内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本集中区管理机构规划建设部门组织编制,报本集中区管理机构审定;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由建设单位编制,报省直管集中区管理机构审定。
省直管集中区、集中示范园区的城乡规划应当与相关规划相衔接。
第十条 示范区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管理制度。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执行国家和省土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标准。
示范区实行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筹。全省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预留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示范区重大项目建设。省直管集中区用地计划指标单列。示范区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可调剂使用。示范区外新增耕地指标可调剂给示范区。
在规划、建设期间,省直管集中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本集中区的土地管理,省人民政府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在省直管集中区设立的派出机构具体负责集中区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示范区内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将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政府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建议
件。 但是 , 示范区各 市中, 在 企业对融资
环境体 系。
一
批和年检的成本。 政府应加 强对示范区
完善的 市场体 系,良好的 市场秩
搬政 提服质 府 高务
还应积极提 供法律 专线咨询、 法律援助 和权益保障服务。
主
降低 交易成本的主要 渠道。 在进一步对 外开放 市场的同时,努力打破 垄断 , 放
一
在经济全球化 的今天 , 经济竞争在
建设 。各 开发 区要 围绕现 有产业链 中
的薄弱环节开展定 向招 商 , 选择 、 育 培
21 年 1 1 00 月 2日,国务 院正式批 是要 强化 公务 员的服务意识和依 法行 优 势产业和主导 产业 ,根 据 自身优 势
复《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 政 的理念 ,提 高公务 员队伍 的整体 素 确定各 自承接重 点。企业需要积极 融
分工合作 , 推动经济发展 。企业是承接 审批手续, 增强审批的透明度和提 高审 三
、
健全 市 场体 系 , 发 发展 活 激
产业转移的主体 ,如何促进企业发展 , 批效率。应 以联合年检等方式 , 尽可能 政府需要 从 多方面为企业构建发展 的 地 简化 办理手续 , 少企业支付行政审 减
水的 ,转 府 , 。产 平 毒 此快变 职 二 。 竞。 加 政 能 , 争 因 上 业 ,
强化服务意识 , 高政府 的行政效率及 提 一
合定市规, 喜竞箬、荛 。 场则 成妻季暮 耋 理 形营 争序 满 造 有 充活
力的市场机制 , 营造诚 实守信的社会 经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2010年2月1日)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5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进度(一)目标分解。
《示范区规划》提出了16项主要指标。
结合实际,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项指标,并预测了2015年目标值,这22项指标构成实施《示范区规划》2015年主要目标表。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选择可以分解的指标,分解下达到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对无法分解到市的目标,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也要纳入工作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实现目标。
(二)进度妥求。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
2010年是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为实施《示范区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示范区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年见成效。
到2013年,示范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品牌基本确立,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示范区的产业承载、自主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力明显壮大,实施《示范区规划》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五年大发展。
到2015年,《示范区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体制机制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良好,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带动全省加快发展。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贯彻实施《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的指导意见-建规[2011]42号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贯彻实施《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的指导意见正文:----------------------------------------------------------------------------------------------------------------------------------------------------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贯彻实施《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的指导意见(建规〔2011〕42号)各市、县住房和城乡建委、城乡规划局:2010年12月18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条例》的颁XXX实施,对于推进我省城镇化建设,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贯彻实施好《条例》,现提出如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充分认识《条例》的重要意义《条例》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在总结我省城乡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条例》进一步强化了城乡规划的作用与地位,突出了城乡规划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公共政策属性;强调了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了城乡规划对城乡各项建设的指导与调控;细化了城乡规划制定、审批和修改程序,规范了城乡规划的实施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监督与约束体系,明确了城乡规划的责任关系;提出了具有安徽特色的规划管理要求,顺应了安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条例》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法律依据,《条例》的施行,对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城乡规划工作,保障和促进全省城镇化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城乡规划部门与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条例》制定实施的意义,提高广大干部职工贯彻实施《条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马鞍山市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徐业志
9、建立并认定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1、市科技部门加快我市省级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申报步伐(5月底前提出申报意见报市政府审定);2、市经信委加快我市省级及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申报步伐(5月底前提出申报意见报市政府审定)。
市环保部门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并争取我市先行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市环保局
杨少虎
26、省财政对集中区内新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按每万吨处理能力300万元奖补,新增污水管网建设按每公里40万元奖补。
市住建委会同当涂县及南部新区负责具体落实工作
市住建委
方文
27、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提市科技部门提出具体实施意见(5月底前)并向上积极争取
市科技局
徐业志
8、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以及海内外重要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落户示范区的,享受转出地同等优惠政策待遇。推进产学研合作,吸引高新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转化。
市科技部门提出具体实施意见(5月底前)并向上积极争取相关政策
市教育局
万亚平
八、支持内外贸发展
31、充分运用家电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商贸物流、再生资源回收、资源回用等政策,支持示范区扩大消费。综合利用省级外贸促进资金和中央切块资金,支持示范区培育出口基地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开拓国际市场。
市商务部门提出具体实施意见(5月底前)报市政府审定后负责实施
市商务部门提出具体实施方案(5月底前完成),积极争取我市设立出口加工区或保税港区。
市商务局
刘殊
九、强化社会建设和就业服务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9.03•【字号】皖政办秘[2010]119号•【施行日期】2010.09.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皖政办秘〔2010〕119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定批复,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照《目录》确定的重点领域,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布局,进一步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港澳台等地区的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要综合把握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源、环境容量、人口分布、布局规模等要素条件,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用足用活政策,搞好协调服务,提高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环境评价等环节的工作效率,力争项目尽早落地、尽快发挥效益。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九月三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一、装备制造业(一)汽车。
1. 第三方汽车及零部件公共检测机构能力建设2. “产、学、研”相结合的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中心建设3. 公告内汽车企业(集团)之间兼并重组的结构调整项目(二)机械装备。
1. 先进高纯度多晶硅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开发制造2. 智能电网设备及新型输变电设备开发制造3. 新型、专用电缆及电缆附件等制造4. 节能降耗变电产品设计与制造5. 新型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与制造6. 新一代单缸柴油机、通用小汽油机及工程机械用大中型柴油机等内燃机及配附件设计与制造7. 余热、余压、高炉尾气综合利用等发电机组及关键配套设备设计与制造8. 固体垃圾处理及资源回收利用设备设计与制造9. 新型水工设备及产品设计与制造10. 大型水泥熟料、特种玻璃、新型墙材等建材专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开发与制造11. 长江航运标准化船型、芜申运河航运标准化船型、淮河航运标准化船型开发与建造12. 铸造和热处理专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设计与制造13. 专业化生产及服务中心、企业兼并重组、检测、试验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14. 重点工程引进的关键设备本地化开发二、原材料产业(一)冶金。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安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安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摘要: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和实施,为安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提出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工作一些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建议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长怀向海之心的皖江龙翘首起浪,即将巨龙腾飞。
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九个城市之一,安庆作为安徽省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三大产业组团之一、六大交通枢纽之一的地位在规划中得以明确体现,石油化工、轻工纺织、装备和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和新材料、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优势产业得以进一步确定和显现。
随着示范区规划实施,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安庆已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重要功能区。
做为人口大市和资源大市,安庆市辖一市七县三区,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611万人,具有区位、资源、产业、文化和教育、市场、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在看到良好的发展态势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制约快速发展中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加以解决,促进安庆更快更好的发展。
从城乡规划的角度看,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差距和弱势,表现在:一、对外立体交通格局尚需完善。
安庆市境内有国家高速公路3条,省高速公路1条,水运方面,安庆港辖区长江岸线总长247公里,天柱山机场正常开通的航线有3条。
在经济发展进入铁路和航空港主导经济发展的阶段,各地都十分重视铁路和航空港建设。
铁路和航空港安庆只有运输形式,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
多年来安庆交通通道密而不畅,而且一直没有快速通往长三角的交通运输体系,制约了与长三角的联系,影响了安庆的快速发展。
二、内部功能分区不尽合理影响市级经济和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形成若干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中心。
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企业发展建议
作 者 简 介 : 勇 (97 , , 徽 芜 湖人 , 徽 大 学 ( 徽 合 肥 20 3 ) - 学 系硕 士研 究 生 。 聂 18 一) 男 安 安 安 3098治
收 稿 日期 :0 1 0 — 4 2 1 - 6 0
21 0 0年 1月 1 国务 院 正式 批 复 《 江城 市 21 3, 皖 带 承接 产 业转 移示 范 区规划 》 。这是 迄今 全 国唯 一 以 产 业转 移 为主题 的区域 发展 规划 . 探索 中西 部 地 区 对 承接 产业 转移 新模 式 、 中部 地 区加速 崛起 和 落实 科学
互补 。
随着 经 济 全球 化 的不 断深 入 .经 济竞 争 1趋 激 3 烈 . 种 竞 争 已经 转 化 为各 国 、 这 各地 政 府 服 务 水平 的 竞 争 政 府为 企业 服务 程度 的高 低 。 直接 影 响着 资本 的流 向 。皖江示 范 区 的主要 城市 . 尤其 是处 于 “ 翼 ” 两 的城 市 . 政务 环 境 、 策 环境 或是 行 政 效 率方 面都 在 政 存 在 着 一定 的不足 . 因此 . 加快 服务 型 政 府 建设 是 示 范 区各 市 改善投 资 环境 、 高承接 水平 的关 键 。 先 . 提 首 要 不断 提 高政府 的服务水 平 和意识 . 照市 场 经济 的 按 要 求 服 务企 业 . 大 对公 共 产 品 和 服务 的力 度 。 示 加 为 范 区企业 家 和 企业 的发 展 提供 强力 的服 务保 障 其
重庆科 技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1年 6 01 第1期
Junlo C og i n e i c neadT cnl ySc i csE i n N .6 2 1 ora f hnq gU i rt o Si c n eh o g(oi S e e di ) n v sy f e o l ac n t o o1 0 1
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议
( ) 大示 范 区 的 宣传 力 度 五 加 示 范 区 的 长 远 发 展 离 不 开 资 金 支 持 , 这 就 需 要 更 多 的 企
皖江城市带 包括合肥 、 湖 、 鞍 山、 陵、 庆 、 州 、 芜 马 铜 安 池 巢 湖、 州 、 城九市 , 滁 宣 以及 六 安 市 的 金 安 区 和舒 城 县 , 5 共 9个 县
持 ; 力 推 进 企 业 与 高校 及 科 研 院 所 的 合 作 , 建 共 同的 研 发平 大 创
皖 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是 安 徽 发 展 的重 大 机 遇 和 挑 战 , 给 安 徽带 来 了梦 寐 以求 的 宝 贵 机 遇 ,示 范 区城 市 应 充 分 发 挥 自 身 优 势 , 动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 极 推 动 转 型升 级 , 断探 索 科 学 主 积 不 发 展 的 新 途 径 , 力 构 建 区 域 分 工 合 作 、 动 发展 的 新 格 局 , 努 互 率 先 实 现 中 部 崛起 ,早 日把 示 范 区 打 造 成 为 促进 中部 崛起 的重 要 增 长 极 , 安徽 加 速 崛 起 进程 注 入 更 加 强 大 的动 力 。 为
行 , 快 农 村 信 用 合 作 社 的改 造 ; 大 直 接融 资 比重 , 励 中小 加 扩 鼓
( ) 理 规 划 土地 使 用 六 合 安 徽 是传 统 的农 业 大 省 , 地 面 积相 对 较 为 充裕 。 是 随着 耕 但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级开发区扩区暂行办法[大全5篇]》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级开发区扩区暂行办法[大全5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级开发区扩区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规范开发区扩区工作,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xx〕2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皖发〔xx〕10号)及有关法律、法规,借鉴外省成功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开发区是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或批准筹建,由所在地人民政府领导,有明确的地域界限和建设主体,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各类开发区。
第三条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科技厅按照职能分工分别牵头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环保厅等部门负责开发区扩区工作。
第二章开发区扩区条件第四条开发区扩区应具备以下条件:(一)符合本市、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二)基本完成国家核准面积或省政府批准筹建面积的开发建设,土地供应率(指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与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土地面积之比)达到100%,闲置土地处置率(指截至评价时点累计已处置的闲置土地面积与累计闲置土地面积之比)达到100%;(三)开发区产业集聚、特色鲜明,主导产业占开发区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四)开发区功能配套、设施完善,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邮、通讯、平整土地等,建成或开工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五)达到国家依法、合理、集约用地标准,近3年无严重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事件,开发区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70%,工业项目建筑系数不低于30%,17个市的省级开发区和其他省级开发区每亩土地投资强度分别不低于100万和80万元人民币。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0.01.20•【文号】发改地区[2010]97号•【施行日期】2010.01.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9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 5号)精神,现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区域,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
加快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要认真领会国务院对《规划》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请安徽省人民政府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密切与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产业承接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要继续加强与安徽省的合作,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结合《规划》的实施,引导和支持本地产业向示范区有序转移,加快推进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
安徽省干部教育在线测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抓好投资项目加速安徽崛起1 奇瑞汽车是安徽省立足投资谋划的项目,在哪个城市?()(分值:2/得分:2)芜湖铜陵池州马鞍山2 安徽省依托本省资源谋划的煤化盐化一体化项目其依托的资源不包括()。
(分值:2/得分:0)铜陵的铜滁州的盐巢湖的石灰石淮北的煤3 科大讯飞语音产业基地项目位于哪个城市?()(分值:2/得分:2)安庆合肥蚌埠芜湖4 金融危机后,为扩大内需,截至2010年,中央先后安排了()次新增投资项目?(分值:2/得分:2)12435 项目单位在向政府主管部门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需附送的部门文件可以不包括()。
(分值:2/得分:2)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城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6 下列不属于拉动GDP增长“三驾马车”的是()。
(分值:2/得分:2)出口进口投资消费7 第一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共计()。
(分值:2/得分:2)1000亿元1500亿元500亿元2000亿元8 乘坐动车组火车从合肥到上海需要()个小时?(分值:2/得分:0)1.52.52.01.09 “861”实施以来累计项目总投资已突破()。
(分值:2/得分:2)10000亿元15000亿元5000亿元20000亿元10 安徽省成为全国第几个“万亿大省”()。
(分值:2/得分:0)1810142211 项目谋划的情况有多种,《安徽省铁路“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在()情况下编制的?(分值:2/得分:0) 无规划无项目有规划有项目无规划有项目有规划无项目12 宁波申洲集团投资兴建的申洲针织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望江县,2009年一期工程投产,解决了()人的就业问题?(分值:2/得分:2)300040001000200013 安徽省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是在()。
(分值:2/得分:0)2008年2010年2009年2007年14 2004年投资体制改革关于企业投资的最大变化是()。
(分值:2/得分:2)由审批制变为备案制由核准制变为审批制由审批制变为核准制由备案制变为核准制15 下列不属于相关文件没有规定但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的新兴产业领域是()。
产业承接集中区快速发展路径探析——基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发展研究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 o enB s e rd d s y d r ui s T aeI ut n s n r
21 0 9年第 2 期 3
产 业 承 接 集 中 区快 速 发 展路 径 探析
基 于皖 江城 市 带 承接 产 业 转移 示 范 区 的发 展研 究
王 磊
( 南 大 学 经 济 管理 学 院 , 庆 4 0 t ) 西 重 0 7 5
摘
要 : 快 推 进 皖 江城 市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建 设 的 关 键 在 于 产 业 承 接 集 中 区 的 先 行 快 速 发 展 。 从 分 析 皖 江 城 加
市 带 产 业 承 接 集 中 区 的 基 础 条 件 入 手 , 合 实 际 , 提 出一 条 加 快 推 进 产 业 承 接 集 中 区 建 设 与 发 展 的 新 型 路 径 : 先 进 的 结 试 用
理 念进 行 科 学规 划 , 持 推 进 产 业 承 接 集 中 区“ 个 核 心 和 三 根 支 柱 ” 发 展 模 式 , 可 持 续 发 展 道 路 , 设 生 态 产 业 承 接 坚 一 的 走 建
集 中 区。
关 键 词 : 业 承 接 ; 中 区 ; 速 发 展 ; 径 ; 态 产 集 快 路 生
1 导 言
拥 芜 沿 3 8国道 等 多 条 高 速 公 路 , 成 了 形 范 区 的建 设 便 开 始 拉 开 帷 幕 。 产 业 承 接 园 区 作 为 皖 江 城 市 里 , 有 合 宁 、 宣 、 江 、 1 四 高 与 另 带 承 接 国 际 国 内尤 其 是 长 三 角 地 区 产 业 转 移 的 重 要 载 体 , “ 纵 三 横 ” 速 公 路 骨 架 网 , 长 三 角 的 接 口有 六 个 , 有 0 拥 沿 宣 对 于 整 个 示 范 区 的 建 设 与 发 展 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 承 在 建 高 速 公 路 约 5 0公 里 ; 有 京 沪 、 江 、 杭 以 及 铜 九 是 皖 4 0公 里 , 占 接 产 业 转 移 的 主 体 。规 划 建 设 的 产 业 承 接 集 中 区 是 产 业 承 等 多 条 干 线 铁 路 ; 江 城 市 带 航 道 总 里 程 为 4 4 8 20 皖 接 园 区 最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产 业 承 接 园 区 的 核 心 发 展 区 域 。 全 省 航 道 总 里 程 的 6 ,0 8年 , 江 城 市 带 各 港 口共 完 是 .1 占 2 产 业 承 接 集 中 区 的 发 展 速 度 直 接 影 响 到 整 个 产 业 承 接 园 区 成 港 口吞 吐 量 2 4 9亿 吨 , 全 省 港 口 总 吞 吐 量 的 9 。 城 的 发 展 进 程 , 至 影 响 到 整 个 示 范 区 的 总 体 发 展 目标 能 否 随 着 快 速 客 运 铁 路 、 际 铁 路 以 及 跨 长 江 通 道 和 疏 港 道 路 以 机 产 按 期 实 现 。 目前 , 徽 省 委 省 政 府 已 经 出 台 了 《 江 城 市 带 的 建 设 , 场 布 局 的 建 设 与 完 善 , 业 承 接 集 中 区 的 综 合 交 安 皖 通 网 络 体 系 将 会 更 加 完 善 , 对 接 长 三 角 、 接 产 业 转 移 中 在 承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 规 划 》 实 施 方 案 , 案 在 加 强 开 发 园 的 方 两 给 区建 设 中 着 重 强 调 要 编 制 实 施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集 中 区 的 建 设 的作 用 将 更 加 突 出 。另 外 , 处 集 中 区 在 园 区 道 路 、 排 水 污 能 总 体 规 划 和 起 步 区 详 细 规 划 , 且 于 今 年 5月 份 在 芜 ( ) 系 统 、 水 处 理 、 源 供 应 等 配 套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方 面 也 取 得 并 湖 这 马 ( 山) 湖) 鞍 巢( 和安( 池 ( 铜 ( ) 庆) 州) 陵 两处 省 直管 产业 承 了 长 足 的 进 步 , 些 都 为 集 中 区 的 加 快 发 展 奠 定 了基 础 。 . 接 集 中 区 分 别 设 立 了 省 直 建 园 区 和 市 直 建 园 区 , 是 当 前 2 2 经 济 基 础 分 析 但
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通信管理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 5号)精神,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提升产业层次、加快转型升级、促进集聚发展,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以下意见:一、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发挥皖江城市带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的综合优势,强化规划指导,深化部省合作,加强自主创新,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髙起点承接产业转移,高层次推进示范区建设,提升皖江城市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为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经验和示范。
二、支持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一)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节能降耗减排1.推进技术创新。
支持示范区内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活动。
支持示范区内企业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
加快推进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指导开展大型产学研用对接活动。
支持部属院校与示范区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开放实验室,组建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鼓励和支持部属院校在示范区发展髙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示范区设置急需专业,定向培养专门人才;支持部直属科研单位在示范区设立分院分所。
2.加强质量和标准化管理。
提升质量管理能力,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建立部省标准化互动机制。
支持和指导示范区企业加强工业产品自主品牌建设,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指导示范区开展工业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开展“提髙工业产品质量示范”试点和推广;支持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建设。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摘要: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本文将主要以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将首先介绍皖江地区的现状,然后分析皖江地区同东部地区在产业转移方面的合作和产业升级。
旨在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提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注重自身产业的升级,为中部其他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借鉴。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一、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
在此背景下,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的形成,这是国家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补,合作基础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
①二、皖江城市带的现状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
区内水资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在gdp方面。
安徽省2000年gdp为3038.24亿元,2009年则增加为10191.48亿元,增长了235.44%。
皖江城市带的gdp总和由2000年1641.7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975.37亿元,增长了263.97%。
2009年其对于全省的贡献率也达到了58.63%。
在产业结构方面。
皖江地区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73:53.20:36.07,发展到2010年的9.71:56.11:34.18。
2021高考热点之皖江城市带
2021高考热点之皖江城市带2021高考热点之皖江城市带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东部加速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福建:《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广东:《横琴总体发展规划》陕西:《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辽宁:《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吉林:《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甘肃:《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海南:《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内容提要:时事聚焦:时代背景发展历程空间布局战略定位发展意义理论分析: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温故知新:经典回顾2021宁夏卷39 2021广东卷41 2021天津卷39 命题猜想高考体验试题一:以皖江城市带的发展目的、发展措施、发展目标命题,考查区域发展方式和政府管理。
试题二:以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条件(文化传统和现实基础)命题,考查区域发展方式和市场经济。
综合探究以所给的材料为依据,运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某一范畴或全书的知识,从一切可能的角度命制一道试题。
要求:1、必须是以课本知识而不是时政知识作为答案的理论依据。
2、试题可以是内涵式的,即答案必须在材料中有体现;也可以是外延式的,即设问源于材料,答案是开放式的。
3、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用以回答的知识点不少于两个。
时代背景近两三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发布了10多个区域规划或指导性意见,主要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发展历程 1990年,为呼应浦东开发,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的重大决策。
199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皖江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初步形成了以芜湖为突破口、沿江城市全面跟进的开发开放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发园区发展规划纲要省发展改革委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二○一一年三月— 1 —目录前言 (5)第一章现实基础 (5)第一节发展成效 (5)第二节发展优势 (8)第三节机遇和挑战 (10)第二章总体思路 (12)第一节指导思想 (12)第二节发展原则 (12)第三节发展目标 (13)第三章空间布局 (15)第一节布局要求 (16)第二节构建“一群两带”园区布局 (17)第三节促进园区扩容整合 (18)第四章特色化发展 (21)第一节推进产业集中区特色化发展 (21)第二节明确各类园区发展方向 (22)第三节引导各地园区联动发展 (23)第四节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品牌园区 (28)第五章可持续发展 (30)— 2 —第一节加强生态环保 (30)— 3 —第二节实现集约节约发展 (31)第三节推进自主创新 (33)第六章合作共建发展 (35)第一节推进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共建 (35)第二节创新合作共建方式 (36)第三节加大引导扶持力度 (36)第七章保障措施 (38)第一节加强规划实施 (38)第二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39)第三节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40)— 4 —前言开发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在皖江示范区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加快开发园区建设,是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安徽加速崛起的关键所在。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中所指的开发园区包括示范区内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批准筹建的省级开发区,以及两个产业集中区和十个集中示范园区。
规划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期限到2015年,重大事项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示范区内开发园区经历了成长、规范、发展的历程,较好地发挥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截止2009年底,示范区共有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园区(含筹建)72家,占全省的60.5%。
其中,通过国家审核的55家,包括4家国家级开发区(合肥经开区、合肥高新区、芜湖经开区、芜湖出口加工区),51家省级开发园区;省政府批准筹建的开发园区17家。
第一节发展成效— 5 —经过二十年艰苦创业,积极探索,示范区开发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招商引资的热点地区,在扩大开放、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带动示范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2006—2009年,园区经营(销售)收入从2641.6亿元增加到6679.2亿元,三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36.2%。
2009年,园区财政收入345.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30.5亿元,分别占示范区的34.5%和34.9%。
在开发园区的带动下,示范区经济增长不断提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8个和4.2个百分点。
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6—2009年,园区工业增加值从546.6亿元提高到1580.4亿元,占示范区的比重由33.9%提高到53.1%。
园区建成区面积由294.9平方公里扩大到657.3平方公里,三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63.5万人,带动示范区城镇化率由43.1%提高到48.0%。
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对外开放度日益提升。
2006—2009年,园区累计利用省外资金2846.8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7.1亿美元,美国微软、日本三洋、英国联合利华、广东美的、京东方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园区,目前入园企业达到20692家。
2009年,园区外贸进出口总额63.9亿美元,占示范区的45.5%,其中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园区的53.2%。
— 6 —各类创新资源加快集聚,正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
示范区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创立高新园区、创业基地和孵化器,吸引科技人员和留学人员创新创业。
合肥高新区围绕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芜湖市在开发园区内建立了特种显示、节能环保汽车等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了省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
体制机制创新走在前列,园区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园区基本建立了创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运行格局,在改革、创新、发展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园区已形成了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多渠道的筹资方式、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灵活的用工制度、高效的行政效能等,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了招商引资吸引力,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7 —皖江示范区规划批复以来,我省加快园区建设,设立了江南、江北两个产业集中区,启动建设各市集中示范园区,马鞍山和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合肥出口加工区正式获批,新增4个省级高新区和19个筹建开发区,积极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承接平台。
第二节发展优势—8 —示范区开发园区不仅具有良好的体制机制优势和创新环境,而且在区位交通、要素保障、产业配套、环境承载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区位交通条件优越。
示范区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开发园区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现有园区大多布局在交通干线周边,通过立体交通网与长三角紧紧联在一起。
随着宁安城际铁路、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一批跨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示范区开发园区与长三角的交通联系更加便捷,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更为突出。
资源要素保障充分。
安徽劳动力资源丰富,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超过1000万人,拥有大量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较低。
我省还是矿产资源大省,种类较全,储量丰富,2009年探明矿种158种,查明资源储量矿种118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储量在全国和华东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示范区科教资源密集,占全省的70%以上,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年高校毕业生15万人以上,可为开发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截止2009年底,示范区电厂总装机1240.5万千瓦,年供水能力超过130亿立方米,主要城市都已开通管道天然气。
产业配套能力较强。
示范区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冶金、汽—9 —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是国家级汽车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内重要的铜基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和优质铸管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内河船舶及家电等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水泥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非金属矿及制品生产基地。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可为园区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拥有第三方物流企业近百家,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园区承载空间广阔。
在主体功能区划上,皖江城市带已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域,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发。
目前,示范区每个县市拥有1至2个开发园区,园区类型齐全,地形地貌多属丘陵岗地,地势开阔,拓展空间大,可承载大规模产业转移。
示范区生态系统良好,环境容量较大。
周边消费市场广阔。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示范区及周边地区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七省一市,总人口近5亿人,占全国的37.5%;2009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29亿元,占全国的44.9%,消费潜力巨大。
第三节机遇和挑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球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国内外产业转移方兴未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入推进,内需拉动不断增强,示范区开发园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内外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
国际金融危机并未改变国际—10 —产业转移趋势,产业向新兴市场国家组团式、集群化转移渐趋明显。
国家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布局调整,将加快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我省与国内外,尤其是与长三角地区的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在产业发展、承接平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省外资金等方面占得先机,开发园区将面临加快发展的黄金期。
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
未来一段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仍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
我省GDP超过1万亿元,城镇化率超过40%,已经迈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开发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将成为我省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安徽崛起的重要抓手。
同时,内需拉动渐趋强劲,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将为开发园区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皖江城市带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发展区域,也是国家确定的首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
国家部委大力支持,沿海地区积极互动,各地各部门主动作为,形成强大的政策叠加效应,开发园区有望在更多领域中获得更大支持。
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全面建设。
随着产业融合的加速,新技术广泛运用于传统产业,不断催生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
我省率先抢抓技术创新战略机遇,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上升为国家—11 —战略,将促进我省形成新优势,为园区产业创新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机遇和挑战并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示范区开发园区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园区数量较少,面积较小,扩容整合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园区布局较散,集群效应不够突出,特色化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园区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大规模、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合作共建发展亟需推进;国内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资源与环境问题备受关注,节约集约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二章总体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着力推进开发园区规范化、特色化、集约化,大力推进园区合作发展,高水平、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把示范区开发园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为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节发展原则坚持规划引导、优化布局。
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优化空间布局,加—12 —快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和集中示范园区,推动现有园区整合扩区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条件,高水平打造产业承接载体,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发展。
坚持产业集聚、特色突出。
立足承接产业转移需要,依托自身优势,明确开发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选准主导产业,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完善产业链,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促进开发园区之间分工协作、错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