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教育终身化的理性思考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浅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摘要】当代大学生具有进步性、创新性和无限活力的特点,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征展开教育,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入手,提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循规蹈矩,应该变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并举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在当今社会,世界各国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决定经济竞争的关键在科技,决定科技实力的基础在教育,而决定教育发展水平最主要的基础则是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作为社会建设生力军和后备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如何对其进行综合素质的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教育的一个严峻课题。
其中,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研究尤显重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
”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途径、形式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无疑有助于开拓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思路。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精英化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型教育”的发展道路上飞速前进。
相应地,当代大学生思想也在这种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动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表现呈现出以下特点:(一)议政热情高且广泛关注社会问题,但参政热情欠缺在当下信息大爆炸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彻底改变了过去身在象牙塔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
他们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及时了解世界的千变万化。
再加之国家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并不能高枕无忧。
因此,学生一方面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变化和社会发展趋势,对国家提出的支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都津津乐道。
论述题
5.试述师生关系的性质 (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 试述师生关系的性质? 试述师生关系的性质 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2)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首先,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①从教育内容的 角度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②学生主体性的 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教育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有 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 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获得自主发展。其次,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 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师生应该互相尊重。②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 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要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 主动发展。第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师生关系是人与 人之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教学相长的社会互动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 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后一方面甚至会对学生产生持续终身的影响作用。 1.试述都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试述都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从事这一职业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养:(1)专业素养:①教师的 试述都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 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②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2)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示范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 好的个性品质,如热情、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 2.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一说法是否合理 要给学生一碗水, 要给学生一碗水 老师要有一桶水,这一说法是否合理?(1)这种看法在传统社会有一定的合理性,那时社会发展 缓慢,知识总量少,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较慢。(2)在现代社会,由于知识总量的激增、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 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 3.论述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论述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 论述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 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 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4.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什么 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什么?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什么 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 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 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 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 程。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服教育集团)
24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
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
10
1920年印度发现的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 卡玛拉和阿玛拉的生活习惯都显示出野生狼的行为。 她们因为以四肢步行姿态而导致手掌及膝盖磨成了厚厚 的结硬皮,她们都喜欢夜间活动,对阳光有厌恶症状。 有高于常人的夜视能力,敏锐的嗅觉及更优越的听觉。 喜欢生肉的味道,食相像狗般将从碗中溢出到地上的食 物舐干净。 更甚者,她们有触觉过敏症状,不喜欢穿衣服,实际上 她们看来对冷热并不在意。
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
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 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 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25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4.理性思维 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
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参 与
实践创新
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18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
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 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 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9
1.人文底蕴。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 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如何坚持德育为先,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何坚持德育为先,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从字形上看是“心、行之所值”,外化为“礼”,内为情感或者信念。
德是人社会化的立足之本,是可以通过教而孕育、确立、改变的,它不是孤立的,要通过人的言行体现,对于“言”是需要积累和影响的,对于“行”要通过训练和要求的。
一、真正重视,坚持德育为首,实施情感性德育1.师生情感和谐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并非传统教育理念中守旧的“我教你学”的主导关系。
教师是学生受教育的一种天然教育资源,反过来学生对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教育资源,双方的教育资源的有序结合、情感交融的合理汇合和愉悦功能的适时整合,是师生关系和谐的一种境界,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极为有利。
尊重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建立每一个学生的自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这是老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存在的能力水平的高低,教育的成功并不是把所有人的素质都提升到同一水平,而是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2.感化先行,以情育情。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教师要以高尚的情操和无私的爱感化学生,增强教师的“亲和力”首当其冲,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以艺育情,陶冶学生。
教育中要运用文学、肢体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要让学生在艺术形象的感染中由欣赏而动情,由动情而移情,在悄无声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令学生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加深对德育概念的理解。
4.强化德育体验,以行育情。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石,社会实践的改变是情感变化的有效依据,学校德育要加强加深实践活动,从而产生良好的互动互促的教育效果。
二、秉承传统文化,培育优秀人才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催化人格养成。
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绝大多数时间来自课堂教学,课堂中每人各所表现的言行是学生对教师、对同伴、对知识最好的道德实践基地。
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做法和经验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城乡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中小学所面临的生源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年来,我校遵循“德育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位,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规律,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工作的制度和措施,目前已经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实现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化、全面化,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可以说,几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之中,我们学校是成果显著,效果明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教育工作新格局。
在此我仅就我校的具体做法谈一些看法。
笔者以为,我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因素:一、学校重视近年来,我校一直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具体工作之中既有年度工作计划,也有分学期、分阶段的工作目标,将德育工作作为对不同年级和教师个人的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
为了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之中既包括学校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班主任,也包括德育学科教师和其他任课教师。
各班级的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和班主任共同负责本班的德育工作,并由班主任负全责。
二、实施了有力的保障措施1.建立了完善的德育工作制度制度是我们实施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德育工作之中,我们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关制度,目前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德育工作规范,其中既有对德育工作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时间做出具体规定的学习制度,也有保证德育工作的效果和正确方向的监管制度,还有弘扬先进、激励后进的考核和奖惩制度。
在这些制度当中,最为重要的是考核与奖惩制度是尤其重要的。
因为在我国,多数学校是以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道德素质的,但是这样做并不能考察出学生真正的道德认识。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学生的课堂成绩与教育活动成绩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几个部分,制定了精细的考核细则,从而做到了评价的全面化、具体化和立体化,有力地保证了道德教育的纵深发展。
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
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爆炸式增长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需求,因此,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
这个提议意味着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年龄段和教育阶段,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这个学习化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不断进修和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终身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相信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能和能力,并且学习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职业培训还是个人兴趣爱好上,每个人都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终身教育不仅仅包括专业技能的学习,还涉及到综合素质的培养,如社交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通过终身教育,个体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随着终身教育的普及,学习化社会的理念逐渐被广泛接受并实践。
学习化社会的特点是人们不仅仅在学校里学习,而是在各种场景下持续学习和成长。
工作场所被视为学习的地方,各种教育资源被广泛开发和共享,学习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室内的知识传授,而是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理念的实践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同时也为个体和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然而,要实现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教育体制需要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考试分数和知识灌输,忽视了个体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为了促进终身学习,教育体制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潜能和兴趣,并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机会和支持。
教育制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数。
其次,要实现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每个个体都需要有学习的动力和意愿。
这需要我们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文化。
学习不应该仅仅是一种任务和义务,而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愉悦和乐趣。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读后感(精选13篇)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读后感(精选13篇)篇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读后感通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使我接受了许多新理念,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了解了很多教育教学策略,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和关爱学生。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敬业爱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教师是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的桥梁,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工程师。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师的师德,育人先育德,时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科技的迅速发展,只有把握“做人”的真谛,才能真正立足于社会。
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赢得学生尊敬和信赖的首要条件,教师只有加强师德,才能保证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二十一世界人才。
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责任的呼唤。
热爱教育事业是一种理想与情感,爱生才是实施教育的基本触发点和着力点。
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爱生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
因此,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
爱是一门艺术。
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
作为教师,爱的形式与内容,就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
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
“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为基础。
不热爱学生的老师,学生决不会欢迎他。
因此,“爱生”是现代教育衡量每一位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会出现学生调皮捣蛋、恶作剧、逆反对抗、违纪犯规等。
这些问题使人气愤、烦躁。
这要求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极大的耐心,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与科学的调适方法,避免消极的心理偏激反应。
教师必须言行一致,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
终身德育理念的意蕴及实践策略
、
终 身德 育理 念 的意蕴
格, 促进个体品 德发展和德性成长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
范型。
要想准确把握终身德育理念的 本质意蕴, 首先需要认
终身化德育理念的提出契合了当代社会道德发展与
识和明确终身教育的基本内涵。综观终身教育思想由 理 变革的客观要求。当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 革的时代, 不仅 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 其内涵解读形成了三种较有代表性 在科学、 技术、 物质等层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而且在
而兑现“ 人是目的” 的庄严承诺 。
二、 终身德 育理 念的 实践策 略 从世界范围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来看 , 虽然其意义建
不断深化 , 但其实践形态和 有着普遍意义和恒久价值的道德而言, 它也必然会随着时 构和理论研究成果层 出不穷、 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被赋予新的内涵, 有了更新的适用 实现路径却仍处于探索之中。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 对象与范围。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维度 是人类长期社会性活动与交往的产物, 它要维护自身存在 中的大国, 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 国民素质和教育 国国情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德育的实践模式, 是摆在人们面 和实践理性 , 它绝不是超历史、 超现实和超时空的存在, 而 资源等与西方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 , 如何建构适合中 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就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脚步, 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终身德育的意蕴和特点, 笔者认
关键 词 : 德 育理 念; 终 身德育理念 ; 实践 策略
中图分类号 : G 4 0—0 1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4 1 5 6 ( 2 0 1 4 ) 0 3—0 7 1 一o 3
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于2 0 世纪 6 0 年代中后 即指人的一 ” 【 2 二 是2 0 世纪7 O 年代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的 期由 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的法国教育 和。 作——《 学会生存》 的观点, 认为: 终身’ 这 家保罗 ・ 朗 格朗 提出 后, 对当 代社会发展和教育变 革产生 里程碑式著 了根本性的影响与推动。它不仅使教育获得了独特的内 个概念 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 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世 涵诠释和崭新的精神品格, 引发了 人们对诸如教育制度、 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的而又分割开来的‘ 永恒’ 的教育部
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
当代社会与教育| 当代教育理论| 课程与教学改革| 学校管理| 学校成本效益分析
比较教育| 学校诊断咨询| 学校心理| 教育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
日本生涯教育学会1992年编撰的《生涯学习事典》重申:“对学习者的要求给予必要的应答,并由学习者自主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手段与方法,然后再通过其终身的生涯来进行,这即为终身学习。其基本思想,就是基于每个个人自发的意愿而进行的活动”。
意大利学者埃特里·捷尔比是郎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继任,他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合;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包括儿童、青年、成人)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他还表示:终身教育不仅“以达成作为本质的个人的自主性或文化的自律性为目的”,同时还“作为社会的、政治的诸过程中一部分而存在”。
(一)终身教育的定义表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朗于1965年首先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他认为:“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此后,他又在(何谓终身教育)一文中指出,终身教育绝非是在“传统教育形态上添加一个新的名词而已”,也并非为“大众教育”、“成人教育”等的完全等同,而恰恰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是对它们的一种超越和升华。其含义主要是:第一,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发展自己的可能性,也都要适应社会不断投向他们的课题,因而,未来的教育不再是由“任何一个学校毕业之后就算完结了,而应该是通过人的一生持续进行”;第二,现行的教育是“以学校为中心的”,而且是“闭锁的、僵硬的”,未来的教育则将对社会整个教育和训练的全部机构和渠道加以统合,从而使人们“在其生存的所有部门,都能根据需要而方便地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①
对终身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终身教育的几点思考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以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终身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以下是我对终身教育几点思考。
首先,终身教育是适应社会变化的必要手段。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很难满足时代的需求。
而终身教育强调的是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人们能够不断适应和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
通过终身教育,个人可以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变化。
其次,终身教育可以提升个人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竞争,人们的竞争压力也日益增大。
传统的学历和学位已经不能保证个人的竞争力。
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通过不断学习和接受培训,个人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再次,终身教育可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个人的兴趣和特长的培养,以及个人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而终身教育强调的是全面发展,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艺术、体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终身教育,个人可以更好地发展潜能,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
此外,终身教育可以对个人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个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终身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个人提升职业能力,还可以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
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个人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事务,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交往和沟通能力,从而拥有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生活。
最后,终身教育是一种持续学习和成长的生活态度。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在职人员还是失业人员,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终身教育不仅是为了适应社会和职业的需要,更是为了使个人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持续学习和成长。
通过终身教育,个人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梦想。
最新教育理念
最新教育理念【教育】1、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如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功教育。
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将变得无法存在。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学校】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更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教师】6、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的未来。
7、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8、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9、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10、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1、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12、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味大餐。
教师职业道德第六节--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时代的特征
(一)继续学习成为一种必要的活动; (二)学习型态更为多元; (三)学习方法更具多样; (四)学习市场明显扩大; (五)个人对学习负有更多的责任; (六)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七)新学习文化已然发展
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
• 1.加强师德学习 • 2.要加强适应现代教学的能力的学习 • 3.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 (1) 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任何一项教学改革的构思和完成,都是以一定的哲学思 想为基础的。
• (2)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知识广博,对所教学科有较高造诣,是出色完成教学 任务的前提。
• (3)掌握教育规律 • 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三)用于开拓创新
• 1.开拓创新,就要解放思想 • 2.开拓创新,就要勇于改革
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是现代教师的 一项重要任务。
4.要加强自我调试方法和策略的学习
• 教师树立科学精神的体现——
(1)认识:没有科学精神,不应当做一名教师 (2)前提:克服自身的惰性和贪婪 (3)价值:现阶段的学习要多多关注为什么 (4)行动:于喧嚣中沉心静气,勤奋严谨
(二)潜心钻研业务
• 3.自疑转变,7一18年。有些教师自觉为提升教 育质量而锐意革新;有些教师却开始审视是否 有必要投入一生的心力于教育。 (台湾学者 王诞生)
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三、教师终身学习的要求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 1.时代发展要求教师终身学习 • 2.教师的发展要求教师终身学习 • 3.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终身学习
其目的在于增进个人的知识、情意、技 能与能力,进而提升个人生涯发展、生活适 应以及创新应变的能力,并促进社会的进步 与国家发展。
教师生涯的发展阶段特点
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终生化
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终生化摘要:德国学者戴夫关于终生教育的20条原则已成为终生教育理论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而终生教育的奠基人朗格朗则为高等教育终身化提供了九项主要依据。
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终生化的主要启示是:推进教育民主化,树立民主的师生观、新的课程观、为学生终生服务的质量观,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等教育;应对策略高等教育终生化就是指在实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有终生教育的思想,以终生教育的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为全民终生教育理想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等教育是构成终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实施全民终生教育及培训的最重要基地之一。
终生教育在各国有不同的称呼,在英语中称为lifelong education(终生教育),在法语中称为education permanente(继续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会议上曾使用lifelong int egrated education(终生一体化教育)这种表达法,在日本称做“生涯教育”。
终生教育这个词首先是在《1919年的成绩》这个英国召开的会议总结中出现的,随后人们对成人教育中的终生教育这个词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直到1949年在丹麦召开的国家成人教育会议上,才明确了终生教育的一些问题。
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会议,确认终生教育不是学校公共教育结束后所进行的补充教育,而是不间断的连续的教育过程,是一切教育领域之一体化[1]。
终生教育作为一种理念最早形成于20世纪6 0年代。
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终生教育导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终生教育理念形成。
从此以后,终生教育开始逐步成为世界主流的教育理念,对世界教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对此,查尔斯.赫梅尔在《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中指出:“终生教育是正在使整个世界教育制度革命化的过程中的‘一种新的理念。
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
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党的十六大向全国发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后,各党政机关、各系统都在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组织”活动,我们检察机关率先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检察院”、争创“学习型党支部”和争做“学习型处室”活动,收到了较好了效果,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全体检察干警的知识储备量明显增长,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和执法能力明显增强。
结合几年来的“创建”活动实践,就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谈几点体会。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所谓学习观,就是人们对“学习”总的认识,也可以说学习观念、学习理念。
在这一点上,必须破旧立新,即必须破出旧的观念,树立起新的理念。
一要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理念。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分析,在农业经济时代,一般读6—7年书就足以应付往后40年工作生涯之所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的时间延伸到14—15年;到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信息文明时代,人类必须把9—12年制的学校义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学习,否则,就谈不上很好的发展,甚至连生存也会成问题。
对于每一个机关和每一个机关成员来讲,学习是为自己未来而投资,是为自己的生存而积累,是为自己的发展而“储蓄”。
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过去,一谈起学习的话题,总是把它局限在“学生”、“学校”、“学人”的范围,把它局限在人生的少年、青年阶段,这是错误的。
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
上个世纪60年代,知识倍增周期为8年,80年代缩短为3年,进入90年代之后,特别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总量1年就可以增长一倍,每5年知识更新一次,人类真正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
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坚持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不是终身在学校读书,它的内涵有四: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一言以蔽之,就是终身不停地吸收新信息,获取新知识,增长新本领,以适应新的挑战。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群体。
他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来到中国,接受中国的教育和社会熏陶。
这一群体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与未来,也涉及到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的崛起,来华留学生所面临的挑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严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真正理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才能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1.2 问题意义新时代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
他们身处异国他乡,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思想观念可能受到影响,价值取向可能受到扭曲。
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这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帮助来华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如何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成为当今时代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正文2.1 新时代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生情况在新时代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尤其是在科技、商业、文化等领域。
他们不仅带来了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也成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时代的来华留学生更加重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仅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还能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他们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参与各类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责任意识。
探讨传统文化中的“五伦八德”理念与中学德育教育
探讨传统文化中的“五伦八德”理念与中学德育教育【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伦八德”理念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所以,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应该结合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下,以“五伦八德”理念为目标和准则,积极、扎实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五伦八德;德育;学校;家庭;学生中学德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推动智、体、美等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以及教会学生做人的重要环节。
所以,我们必须把“树德”工作放在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首位。
而现今的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关注多,效果少”的问题。
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大多只注重理论和形式,德育目标较高且抽象,不符合中学生的发展特点;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使学校忽视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只在形式上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并且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灌输,使学生很少参与到道德实践活动中去,德育教育根本没有实效性的影响。
第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今社会中,大多数的家庭教育表现为功利主义的熏陶明显多于道德的培养。
同时,家庭环境的不和谐也是影响孩子道德养成的关键因素。
第三,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道德意识薄弱,并且不能积极配合一系列针对其开展的德育教育工作。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如何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才会有实际的效果呢?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那么,一个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呢?中国传统文化清楚地告诉我们,“五伦八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
“五伦”指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八德”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传统的儒家文化已经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摆在了学习文化知识之上了。
“五伦八德”的思想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一种对现代人而言必须遵守的规范、准则。
关于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制的若干思考
近年来 ,教师专业化 的呼声很 高 ,教 师教 育 开 始 由职 业 向专 业 发 展。 教师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要具有 较好的学科专业知识与相关经验性 知识 , 较好的教育学科知识 , 较强的 学 科 教 学技 能 和 能 力 ,较 强 的 教 育 能 力及较高的 教师职业道德 ,使教 师不断充实其专业后发展 ,以便促 进其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更好 地为学生、 社会服务 , 促进社会的不 断进步。显然, 教师则必须不断提高 自己 的学 识 水 平 以 及教 学 能 力。 再 者 ,终 身教 育 强 调 教 育要 覆 盖 人 的 发展的全部 。 人作为身体、 情感、 性 别、 社会以及精神等的存在, 其发展 需要必然是多样化的。 教育应当关照其发展的全部需 要 。专业发展只是教师发展的一部分 ,而不是全部 ; 职业生活也只是教师作为人生活的一部分, 而不是教 师生活的全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教师专业化 了, 教师专业发展了, 教师就 “ 完全”发展了。这样会走
一
、
师终 身教 育 的实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我 国 ,教 师教 育被 分 割 为独 立的三个阶段: 职前培养、 入职辅导 或培训 , 在职进修或继续教育。 每个 阶段都有 自己的培养 目 、课程实 标 施和 培 养 过程 ,注 重的 是 教 师阶 段 性的培养和培训 。这 显然与终身教 育所强调的教育过程的 “ 连续性” 和 “ 整体性”相背离。造成这种现状的 主要 原 因在 于我 们 依然 是 按 照一 种 静态的教师教育观来制定和执行教 师教育制 度 与教育 模式 。 但是 , 师 教 不论是其专业发展,还是个体 自身 的成长与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是一个完整的、 终生的过程 , 不能简 单 地把 这一 过 程 分为 几 个 相互 不联 系的阶段 ,既不能把教师的专业教 育 与非 专 业教 育 ,即有 利 于个 体 自 身 发展 的 教 育分 割开 ,也 不能 让 教 师职 前 培养和 职后 培 UI 脱 节 。 II  ̄ ( 教 师教育培 养理念和 定位 的 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 06 01
[作者简介]余传杰(1965 ),男,河南商丘人,河南工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
关于道德教育终身化的理性思考
余传杰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道德教育终身化是终身教育思想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运用,它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是道德教育的必然趋势。
对道德教育终身化进行理论探讨并提出实施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德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330(2005)04 0088 02 一、德教育终身化的内涵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终身教育的原则和特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范围的社会性、普遍性;教育中心的个性化倾斜;教学内容的活力性、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科学性;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包括个人从出生至生命终结的全过程。
此外,终身教育还强调学习的能力、自我教育、创新精神、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及教育与时代的各个领域,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
总之,终身教育是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意义上的教育,而是全新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合科技高度发展、社会高效运转、事物高速变化的未来社会的发展。
终身教育是个发展的概念。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
道德教育终身化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依据其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连续的道德影响,这种道德影响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使人们终身形成道德内化和外化的统一。
道德教育终身化是终身教育思想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运用,它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其基本观点是:道德教育过程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如青少年)、某一领域(如学校)就能完成的,未来社会的道德教育是面向人的终身的一个过程;从时间上看,道德教育不仅限于人生的青年期,它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从婴幼儿期一直到老年期;从空间上看,道德教育过程的完成不仅局限于学校,还包括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
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整体性;二是持续性;三是全民性。
二、道德教育终身化的必要性
道德教育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转化为人们内在的品质,从而对社会生活发生作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道德教育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由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
道德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实行道德教育终身化。
第一,道德教育具有实践性和渐进性。
要实现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主体必须进行自觉的道德实践,经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不断加深体验和深化的过程。
第二,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道德教育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无限发展过程。
一个人从襁褓婴儿到垂垂老者,无时无刻不在接受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现道德境界的超越和升华。
同时,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教育时,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还会出现思想波动、迂回曲折的现象。
这更加强了道德教育终身化的必要性。
第三,道德教育具有社会性和广泛性。
道德教育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受教育者的各个方面受制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
客观世界对道德教育的影响无处不在、复杂多变。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对道德教育都会产生影响,道德教育的影响源是多维的,具有广泛性。
社会生活和客观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决定了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发展变化的,这为道德教育终身化提出了内在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将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教育观念正经历历史性的变革,这为道德教育终身化拓宽了其发展的空间和适应的范围。
新世纪教育的典型特征是大教育,它是一种在教育观念、目的、目标、内容、方式等几乎所有领域都有较大更新和拓展的教育理念。
正如S.罗勒所说, 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培养人。
!大教育将比以往更加注重这一目的,致力于人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大教育着眼于人类社会日趋开放和国际化的现实,倡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培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意识,对不同价值观念持尊重和宽容态度,确立团结互助的生存观念。
另一方面,大教育呼吁树立人类伦理道德,注重改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促进人类和谐稳定的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道德教育终身化作为一种理论探讨,要付诸社会实践,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作为现实依托。
不断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为市场主体道德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基础。
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拓宽了道德领域,引起了道德认知的飞
88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
跃。
民主和法制观念深入人心,高度民主的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大环境,道德的主体性特征更为突出,个人道德意识的结构和功能不断丰富和强化。
另外,人们收入的逐步增长和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经济和社会变化加速,人们对机会平等化的强烈渴望,教育制度更趋开放化也为道德教育终身化的贯彻实施提供了充分条件。
三、道德教育终身化的对策
要使道德教育终身化的理念顺利构筑并付诸实施,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解决问题:
第一,明确道德教育终身化的目的和地位。
道德教育应扩展到整个人的一生。
道德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
在学习化社会,每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而道德教育终身化则是文明社会发展和前进的精神支柱。
第二,充分发挥国家权力的作用,为道德教育终身化的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在酝酿实施道德教育终身化的过程中,最为现实也是最为有效的推动力是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所担负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力量所不能比拟的。
国家权力只有在促使普通民众学习机会的扩大方面继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并且始终把它作为优先解决的课题,这才是道德教育终身化理念得以全面实现的基本条件。
第三,扩张学校机能,使正规教育系统和非正规教育系统适应人们的教育要求。
实施道德教育终身化必须重视学校的作用,使学校向社会开放,并通过自身的改革来扩大学校的作用。
同时还应重视基础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系统和非正规教育系统在实施道德教育终身化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重视民间团体在道德教育终身化的过程中的功
能和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办学主体日趋多元化,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兴起,它们为道德教育终身化的贯彻实施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五,实现教育机会平等。
由于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在加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文盲或功能性文盲,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也不平等,所有这些都是道德教育终身化的障碍。
因此,我们必须消除这些障碍,采取措施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平等,为道德教育终身化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
在教育社会中,家庭、社区、职业生活、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都具有道德教育的作用。
在实施道德教育终身化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以上诸多方面道德教育的功能。
总之,道德教育终身化作为科学的道德教育理论的概念并且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已被充分肯定,尽管由于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道德教育终身化的实践起点还较低,但毕竟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且,事实已证明了其方向的正确性。
道德教育终身化的提出及付诸实施具有必要的理论支柱和现实依托,在全新的社会背景下,它正面临着诸多新课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科学的正面回答。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然是以教育高度发展、人口素质优秀为前提条件的社会这一科学发展观,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有赖于道德教育终身化思想的成功实践。
相信在理性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指导下,道德教育终身化必将会为道德教育开辟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钱立真.道德教育从青少年抓起[J ].上海商业,2004,(6).[2]杨凤玲.澳门学校教育改革的思考从终身教育谈起[J ].比较
教育研究,2000,(5).
[3]李玢.世界教育改革走向[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Rational Reflections on the Lifelong Moral Education
YU Chuan jie
(H 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nan Zheng zhou,450052,China)
Abstract:T he lifelong moral education is t he applica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idea in the mor al educat ion field.It embo di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inter nal demands of lifelong education,w hich is the natural tendency of mor al education.T he author first discusses its theor etical bases and pr esents some practical policies on this issue in this thesis.Key words:moral education;lifelong educatio n;being lifelong ;reflect ions
(责任编校:时岱)
89
第4期 余传杰:关于道德教育终身化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