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陶渊明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但却没有世俗交往的纷扰。
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也就变得偏僻安静了。
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庐山
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而归。
这里面有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想说出来,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陶渊明的《移居》(其一)
早想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知道这里住着不少心地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晨和夜晚。
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
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
邻居老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一日复一夕·咏怀诗·阮籍》
一天过去又一夜,一夜过去又一天。
心中如湯煮火燒,容颜逐渐变得衰老。
萬事變化多端,精神逐漸渐摧殘。
但恐在須臾之間,魂魄出窍随风飄散。
一身走在博冰上,谁能解我心焦烦!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每个人都是在白天黑夜的循环中度过的。
在一天又一天的岁月累计中“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逐渐衰老,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因为他骄傲不屈的独立个性,在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趋势敷衍的生存体验下,他的心如同开水烫一样痛苦:因为他不能逆来顺受的接受统治,他对压在头上的统治权力恐惧害怕,所以他的心常常如烈火烧一样的痛苦。
因为时势险恶,变化无常,面对杀人如麻的统治者,他常常感觉自己的智慧谋略不足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只恐怕自己随时被杀,一命归阴。
怕死是人的天性,人们总是千方百计企图保住自己的性命。
阮籍也不例外。
他“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他终日战战兢兢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他的。
欧阳修《踏莎行》
【原词】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简析】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
二是比喻,化虚为实。
“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
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
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补充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愁的词作。
它以对句开头。
候馆、溪桥,点明征途;梅残、柳细,点明时节,是一番初春的景色。
就在这明媚的春色之中,出现了远行的旅人。
他坐在马上,拉着缰绳,有点行色匆匆的样子。
迎面吹来的风是暖和的,地面初长的嫩草散发出的芬芳另人清爽。
这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可是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他似乎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
抽象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容易亲切。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七字,构思巧妙,着意在“远”与“无穷”的关系上。
离愁可以说轻重,而这里却说它无穷,而且是越远越无穷。
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着的感觉,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上片行文,一扬一抑。
先是将春色饱满地描写一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然后笔锋一转,折入旅人的怀乡之情,把离情浓愁加以夸张,加以渲染,形成强烈的激射。
下片写行者自己感到离愁之无穷无尽,于是推想到楼上的思妇了。
她也一定有着同样的感觉。
她必然会痛心流泪,伤心时,只能登上小楼,眺望远方,可是,能望到的,只不过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那尽头,又有春山挡住了视线,而她牵肠挂肚的人儿,又在春山之外,如何能看得见呢?词人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了家里的她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离愁,又由离愁而想到了她临高倚栏远眺,想到了她登高远望而又不见的愁更愁,行文上层层深入,有如剥蕉。
最后两句重复“春山”,用意深刻。
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
然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想像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
远行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
这就是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赏析】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
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
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
“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
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
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
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
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
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
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
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
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
旧时欢愉仍驻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呢?那曾有的爱情真是无比难测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些两情相悦、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难道是在岁月中流走的吗?谁也不曾料到呵,错过了一季竟错过了一生。
山盟虽在,佳人无音,这是怎样的伤感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
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
世事在变,沧海桑田。
回眸寻望,昔人都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
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欧阳修的诗词甚多,而我独爱《生查子·元夕》。
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元夜时……”无限伤感,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
候蛩凄断。
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江似练。
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注释】:
本词见于《山中白云词》卷四。
原是张炎赠给他的学生陆行直(又称陆辅之)的。
其时,张炎年53 岁。
据《珊瑚网》卷八记载:陆行直《清平乐·重题碧梧苍石图》序中有“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
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因为卿卿。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一词。
词中所言“卿卿”为当时陆之歌伎,才色皆称。
此中词与其定稿,即本词有较大改动。
大概是在作者收入词集时,有意为之。
原词无非是写一点“花情柳思”,表达出一种风流艳情,而定稿则将艳情转向“愁情”——为国破为家亡而发的感慨致深的悲愁。
上片“候蛩”四句写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图”。
以中,人们不难触发出一股悲愤忧愁的“共鸣”来。
作者选景立意颇深:写秋寒,不言西风呼啸,而言候蛩凄断;写秋感,不半个愁字,而言芦花盼雁。
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现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片“暗教”四句,道出无限“秋愁”:“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廋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
“梧叶”,梧桐之叶,其最易引发秋感。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把“秋雨梧桐”作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来写。
而南宋词人“温庭筠”又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谪到明”(《更漏子》),更为梧叶增添丰厚的感情积淀。
而作者言梧叶而写“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孤苦潦落,刻划人物情景入木三分。
下片短短几句,却把上片所写之景统统升华、提炼成了情语,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借梧叶之孤义表达人世的苍沧。
而最后一句“梧叶秋声”又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又成为盖世佳句。
本词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从选景的巧妙,从言情的深远,都极具特色。
其笔调精练,含蓄;其风韵幽雅独特;其意境清空淡远;其情感真切感人。
正是由于这样的造诣,张炎的“秋词”可以与宋玉的《九辩》、欧阳修的《秋声赋》并列。
清代陈廷焯评价说:玉田工于造句,每令人拍案叫绝,如《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此类皆“精警无匹”。
(见《白雨斋词话》卷二)。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
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简析】
惜春是词家永恒的主题。
当惜春身世之感、故国之思交织一体时,那惜春之情便大大深化了。
【赏析】
张炎词以“悲秋”见长,离愁别绪,万感情怀皆可由秋景而发。
如《清平乐》(候蛩凄断)即是一首“悲秋”名作。
然而他的“伤春”之作也别具一格。
一“秋”一“春”,景物不同,然其抒发的情怀却是同出一源,——即伤亡国之情,感破家之痛。
此词即是其“伤春”的一篇佳作。
上片“采芳人杳”两句,前句写春光明媚,芳红草绿,本是赏花采绿之时,然而此时却人迹杳了,昔日美景歌舞生平,人头攒动的景象一扫而空。
后句由前句而发出“顿觉游情少”之感。
张炎写词,写景常借故国家乡西湖之景之笔。
西湖美景美不胜收,举世闻名,然而在作者眼里,由于元兵的践踏,西湖盛景已成过往云烟,人迹杳杳,游情惨淡。
作者在此留下一个伏笔,不说元兵南掠,而言人杳,其中所含隐情,不言自明,非不想说,而不能说,也不必说也。
承接上两句,“客里看春”两句,似乎是写后悔错过春时,未能饱览一年一度的大好春光。
其实一句“客里看春”,客居异地,浪迹天涯,终年如无根之萍,因此看景只会“草草”,“被诗愁分了”,怎么会游兴满怀呢?
下片“去年燕子”两句,借写燕子把上文欲说而未忍多说的话,又进一步做了一点吐露。
前后联系在一起,才能更深入体会词人的处境。
张炎身世前文已知,其国破家亡却经常或被政治逼迫北上大都,或因生活所迫,居无家所,家无常址,如同飞燕一样羁泊无定,浪荡天涯。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短短两句话,道出作者说不出痛苦情思,其情切切,其感深深。
最后两句“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夜雨”指使“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后主《浪淘沙》)的夜雨,不是早春细雨,而是暮春急雨。
“催花”不是催促花开而是“摧花折叶”的摧残花草。
此时雨却不是催花的媒剂,而是葬送春花的急雨。
一“雨”双关,透出家国身世之痛。
此词最突出的就是对比、比兴。
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其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
写作之中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
有人评价说:“羁泊之怀,托诸燕子;易代之悲,托诸夜雨,深人无浅语也。
”(俞陛云《宋词选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