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作品赏析
经典英译汉文章翻译赏析

英译汉文章翻译赏析时间:2009年06月01日【英译中选段六】原文(by Robert Frost)The Gift OutrightThe land was once ours before we were the land’s.She was our land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Before we were her people. She was oursIn Massachusetts, in Virginia;But we were England’s, still colonials,Possessing what we still were unpossessed by,Possessed by what we now no more possessed.Something we were withholding made us weakUntil we found out that it was ourselvesWe were withholding from our land of living,And forthwith found salvation in surrender.Such as we were we gave ourselves outright(The deed of gift was many deeds of war)To the land vaguely realizing westward,But still unstoried, artless, unenhanced,Such as she was, such as she would become.(原载 )译文(余光中译):全心的奉献土地先属于我们,我们才属于土地。
她成为我们的土地历一百余年,我们才成为她的人民。
当时她属于我们,在麻萨诸塞,在佛吉尼亚,但我们属于英国,仍是殖民之身,我们拥有的,我们仍漠不关心,我们关心的,我们已不再拥有。
《鹿柴》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作品原文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词句注释 1、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2、但:只。
3、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4、复:又。
白话译文 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创作背景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岳阳楼记》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岳阳楼记》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岳阳楼记》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原文翻译 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了。
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
英文小说翻译批评赏析作文

英文小说翻译批评赏析作文我非常喜欢阅读小说,尤其是英文小说。
我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因为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和情感的转换。
翻译小说需要对原文的理解和敏锐的语言感知力,以及对目标语言的驾驭能力。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翻译小说应该能够保留原作的精髓和情感,并且在目标语言中流畅自然地表达出来。
英文,I really enjoy reading novels, especially English ones. I believe that translation is an art because it involves the conversion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emotions. Translating a novel require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a keen sense of language, and a mastery of the target language. In my opinion, a good translated novel should be able to preserve the essence and emotions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express them fluently and naturally in the target language.翻译小说的质量是很重要的,因为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可以让读者在不懂原文的情况下,也能够领略到原作的魅力。
我曾经读过一本由英文翻译成中文的小说,它是《1984》。
翻译者将乔治·奥威尔的原著精髓完美地转化成了中文,让我感受到了小说中的恐怖和绝望。
这本翻译小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翻译的力量,它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读者沉浸在故事中,忘却自我。
英文,The quality of translated novels is crucial because an excellent translation allows readers to appreciate the charm of the original work even if theydon't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language. I once read a novel translated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which was "1984". The translator successfully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George Orwell's original work and conveyed the terror and despairin the novel. This translated novel deeply impressed mewith the power of translation, as it can transcend the barrier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llowing readers to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story and forget about themselves.翻译小说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如何准确传达原作中的文化细节和特定语境下的含义。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
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
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
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
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挟来阵阵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阳光,投下惨淡的影子,渐渐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别的地方,你走了,一阵阵萧索的风,带来易水上的苍凉。
那风呵,又吹起来了,吹起河岸上的柳。
受尽霜冻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黄叶,影子是这样的孤单。
还记得吗,还得那飞絮如雪的时候?我久久瞭望你远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临,浪花飘起来了,是茫茫的烟雾,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阳。
只有那孤苦柳树,迎来匆忙的过客,扭动着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轻轻地舞动。
春天里,我们彼此相爱,却在这寒冷的秋季,催生出无数相思的落泪。
回忆起携手并肩时的亲密,那份感伤,就象无数的细绳把我的心捆扎。
笙歌劲舞的画舫,依然绕着河岸缓缓地移动,可是我的心里却是这样的冷落,水在流,云还是那样地飘,只不知道心上的人儿,你在何处。
想着那些相恋的日子,如同一阵吹来的东风,可是那是多么微弱风呵,吹不进重叠的窗帘,只是让这一份相思深深地刻在我的眉间。
我只能等待那个梅花的精灵,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在月淡星稀的时候,我对她说出自己心中的苦闷,让她传达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注释⑴金明池:词牌名,秦观创调,词咏汴京金明池,故取以为名。
⑵怅:失意,懊恼。
《锦瑟》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锦瑟》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锦瑟》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锦瑟》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原文翻译 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锦瑟》作品赏析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
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
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
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
关于题临安邸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关于题临安邸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题临安邸》原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题临安邸》原文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_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题临安邸》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涉江采芙蓉》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幺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涉江采芙蓉》作品赏析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那幺,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t emerged casually and as a
byproduct of our conversation.
[译文]它偶然地冒了出来,就像我们谈话的副 产品。
Context: 一个农村出来的人,提到了高级岗位。 妻子是个土包子。有人再三劝他与妻子离婚找 个年轻有学问的妻子,他一直下不了决心。每 次见到,对方总要提到这个问题。他苦恼地说 了上面这句话。
翻译审美标准的相对性: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 相差太大,不同语系之间的双语转换应努力探 求对应式或重建式的形式美,而不应较多地模 拟。
翻译审美标准的时代性:文风有一个时尚问题, 今天的翻译应适应当代清晰、晓畅的文风,具 有时代感。
翻译审美标准的依附性/忠实性:翻译不是创 作,不能不顾原文一味臆造。翻译者必需选择 与原文审美构成相适应的审美再现手段。离开 原文的特征去追求美,如果不是哗众取宠,至 少也是一种虚妄无益的徒劳。
第10页/共26页
3. 围绕着我和他会见的一切都带有羞愧的色彩。 4. 在这里,为了重现家庭生活和我那难以让人
信服的剩余的童年,我通常假装安静地坐着。 5. 这是战争时期的惯用语,它第一次给了我一
种示范,可以为了有利于更美好的将来而以居 高临下的方式看待目前。 6. 啊,黄金般的年代!它不但是,而且我也知 道它是。 7. 读书,听音乐:这是进入忘我状态的胜利。 8. 现在回想起来,这并不是因为那是第一次见 到一个通过照片已经对他的模样有了很深印象 的人的缘故。
第5页/共26页
翻译的实质: 打破原语界限的二度创造
戴着镣铐的舞蹈
第6页/共26页
主要要求: 保存原文意义 体现译文之美
第7页/共26页
原文意义包括:
形式意义 风格意义 语境意义 文化意义
第8页/共26页
译语之美:与民族思维逻辑特征相符, 与广大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
美感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千差万别,因此审美体验 不可能人人咸出一辙。但是,不能将审美感受的个性 绝对化,排斥社会性、统一性,原因是:首先,语言 特征建立在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基础之 上,具有稳定统一的特征;
第1页/共26页
严复:信、达、雅
严复是我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第一 人。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 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第3页/共26页
此后的其他翻译标准论
林语堂:三个责任:忠实,通顺,美 陈西滢:三似,即“形似、意似、神似” 鲁迅:宁信而不顺 金岳霖:“译意”与“译味” 钱钟书:“化境” 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 许渊冲:三美论,“音美、意美、形美”
第4页/共26页
辩证的翻译审美标准
翻译上的审美标准的核心问题时必须树立辩 证观点。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第2页/共26页
信、达、雅标准的现实指导意义
信是忠实,达是通顺,译文首先要求忠 实,其次要求通顺,使读者能看懂。 “雅”若就本意来说,就是用全国通行 的规范化的语言进行翻译。严复把它解 释成“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译文力求 典雅,这就错了。郭沫若对“雅”字进 行了新的解释:“所谓雅,不是高深或 讲修饰,而是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 高。”
第11页/共26页
NO MORE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要传达原文的形式意义,很重要的一点 是跳出原语局限,打破表层形式的束缚 而体现深层形式。来看两个例子:
例1. He was a good father, within his limitations.
[译文]在自己的限度之内,他是一个好 父亲。
谈话何来副产品?
不如换一种说法:
[改译]很随便地提到这件事,就像是我们谈话 当中顺便说说。
第14页/共26页
改变字对字翻译的措施之一: 联系上下文,慎重选词 改变字对字翻译的措施之二: 吃透原文字面之后隐含的比喻和 文化意义 改变字对字翻译的措施之二:认 识汉英语言的根本差异,使译文 符合译入语的语言民族特征
要求:文句要顺
先来看例子:
1. 因为,你知道,我亲爱的上校,你是一个微 不足道的间谍。我个人也不能肯定是什么时候 会剩下这样一种选择,而我会以更大的恐惧心 理来看待此事。
2. 他的语调是宽宏的,有一种可以信赖的好意; 就像他觉得这场喜剧是滑稽可笑的,果真有一 种程序适当、可以认可的恐惧。照他的说法, 怕死肯定就是太害怕了。
第12页/共26页
“在自己的限度之内”是什么意思?什么 是一个人的限度?仔细考虑,说一个人 有限度,大概是指,不论任何人,在智 力、才能、体力、德性等方面都有一定 限度,即“局限”。“在自己限度之内 是个好父亲”,是说“抛开其缺点不计, 他还算是一个好父亲”。
[改译]他是一个好父亲,虽然也有这样 那样的缺点。
Good就是“好”吗?
The Captain of the jet came back, saluted and, in very good English, said to the President, “To Cairo, Sir?” (Mohamed Hassanein Heikal, The Cairo Documents, New York)
其次,语际转换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翻译审美效果 应以社会价值观为调节杠杆。在这一点上,接受美学 理论的一条最重要的基本原则“视野融合”是值得借 鉴的:只有广大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我们的译文相 融合,才能谈得上译文的美学水准。
第9页/共26页
第一章
打破原语界限 体现原文意义
固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焉
第15页/共26页
联系上下文,慎重选词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类、一词多义 的现象。在英汉翻译中,词义选择的目 标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等,翻译之后 让一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同等的感受, 让一文读者感受到原文真正的精神实质 和气氛意境。
Tips:译文反复读几遍,感觉“难受”, 马上查找问题。
第16页/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