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湘版教材最后一课“科学的历程
2024《最后一课》说课稿范文
2024《最后一课》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一课》,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最后一课》是2024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这篇课文以抗日战争背景为背景,通过描述一个老师最后一堂课的场景,展示了爱国主义情感和珍惜时光的意义。
这是一篇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课文。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热爱和珍惜时光的意识。
②认知目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背景,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的意思。
③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背景,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的意思。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多媒体资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课文的内容和背景,同时也准备了一些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抗日战争的图片和播放一首激励人心的音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也唤起他们对爱国主义情感和珍惜时光的意识。
环节二、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课》,并进行个人思考和理解。
随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我会逐段解读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的意思,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背景。
环节三、情感体验通过观看一段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辛和牺牲,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爱国主义的热爱和珍惜时光的意识。
环节四、表达与创新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就课文中的一个场景或一个人物进行表演或创作,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创新思维。
《最后一课》说课稿(第三课时
最后一课《最后一课》说课稿(第三课时)一、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中国作家鲁迅先生的作品之一,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课文之一。
这篇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名叫沈从文的少年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残酷而又深刻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到了上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的痛苦和困境。
该课文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位村庄里最后一节法国文的课。
在这节课上,老师告诉同学们,他们将不再学习法国文,而要学习日本文。
这个消息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意味着他们将失去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他们悲伤、愤怒,但是却无能为力。
这真实而又残酷的场景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侵略与国家危机。
二、教学目标1.语言目标: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结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侵略与国家危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和批判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思考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结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情感信息,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1.情景再现法:通过实际情境的再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讲述与演练相结合法:通过讲解和实际演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师生互动(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历史课程和国家发展的基本了解程度。
2. 情景再现(10分钟)教师给学生们呈现一些图片和相关影片,让学生们参与其中,感受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冲击,引发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情感共鸣。
3. 导入课文(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正式阅读课文《最后一课》,并对生词、短语进行解释。
重点解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型和写作技巧,使学生能理解课文并能掌握关键语言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科学的历程湘科版
科学的历程【教材分析】精心挖掘科技史实,凸显科技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这是本套教材的一大重要特色。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的最后一个单元,是以科技史为专题的全套教材的总结课。
学习本课,旨在让学生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初步有所了解,对这一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有所感悟,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并且在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升华。
本课以14组图,按照科学发展的顺序、抓住重点、结合教材、前后呼应,简要概括了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学情分析】学生经历了四年的科学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鼓励学生去开始新的科学学习旅程。
本课的教学内容适于采用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但又必须避免单调乏味地灌输。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能主动探讨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并展望未来。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中国技术发展的辉煌的自豪;对中国在科学上的落后形成责任感。
2.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3.能主动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三)科学知识:1.知道人类的科学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2.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展望未来。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动画式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整理有关科技改变人们生活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观察谈话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单元页的画面并结合画面文字和简介引出本课的课题——科学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回顾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1.播放课件前提出要求,重点了解科学的发展经历着怎么样的历程。
(1)你认识这些物体吗?它们是什么制成的?a.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石器大多是用石英、熔岩、燧石打制成的,用来切割、刮削或砍砸,称为旧石器时代。
人类靠采集野生植物和捕捉野生动物,过着朝不保夕、勉强糊口的生活,没有任何剩余物品可作其他用途。
湘科版科学六下《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说课稿(2)
湘科版科学六下《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是湘科版科学六下的教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回顾和总结我们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
教材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课堂探究:分组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成果分享: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等形式,展示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湘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湘教版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1 生命的历程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
科学知识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教学准备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
(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第1课时一.教学导入阅读思考: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板书课题)二.交流讨论1.教师讲述: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曾经有两种观点:“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2.讨论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生物的神话故事(约3分钟)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
3.思考: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那么这样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可以凭空得出吗(需要证据)4.我们怎样查找5.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提取证据6.交流小结三.布置作业课后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继续查找生物进化的证据。
第2课时一.组织交流:又查到了哪些生物进化的证据二.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师:前面的证据让我们零碎的了解了一些动物由某一种进化到某一种,那地球上的生物究竟是怎样变化过程我们无法目睹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人们靠什么去研究去认识呢(化石)活动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1.化石的形成(放映短片)2.依据化石的形成过程思考化石为什么能告诉我们过去的事情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内容,师生共同列出流程图:时间的顺序生物演化请比较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地球上生物的变化规律是:由水生到陆生发展。
有多少课可以重来——《最后一课》的解读与反思
个 孩 子 的眼 睛 里 。 事 发 生在 普 法 战 争 法 国 惨 败 、 故 割
● 5 灞 1
举 教参教 贝 学考 海 大.拾
也 用 德 国话 歌 唱 吧 !小弗 朗士 也 就 在 这 一 句 具 有 反讽 ” 意 味 的 话 里懂 事 了 。此刻 便 纵 有 干 种 悲 愤 .更 与 何人
说 ? 种 逆 衬 手法 的巧 妙 运 用 往往 比顺 衬 更 有 力 . 能 这 更 够 唤 醒 读 者对 战 事 之 恨和 亡国 之 痛 的理 解 我 一 向认 为 没 有 静默 的课 堂 和 没 有 举 手 质疑 的课
一
度 想 翘 课 。 学 路 上 , 停 下脚 步兴 致 盎 然 地 观 看 普 上 还
鲁 士 士 兵 的操 练 . 然 没有 对 待 敌 人 的 仇 恨情 绪 . 然 全 竟 觉得 “ 比分 词 用 法 有趣 多 了 ” 为 后 面 学 习最 后 一 课 时 .
未 揭 露普 鲁士 军 队 的 罪行 。二 未 高 喊 救 国 救 亡 的 口
如 果 不 明 明 白 白处 理 好 以下 几 个 关 系 .那 么 在 文 本 分
《 最后 一课 》 的解读 与 反思
圃 黄 曙光
析 和 教 学 过程 中就 可 能 会 失 重 .在 指 导 探 究 和 感 知 感 悟 中就 可 能 会 失衡
一
是 主 与 次 谁 为 中 心人 物 展 开 。 麦 尔 先 生 还 以 韩
湘科版科学六下《生命的历程》说课稿(9)
湘科版科学六下《生命的历程》说课稿 (9)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六下《生命的历程》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内容涵盖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的证据、生物的分类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历程,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明白生物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生命科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生命的历程、生物的进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探究、实践为主,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历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生命的历程,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生物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培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命的历程,生物的进化证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教学难点:生物的进化过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生命的历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的进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生命的起源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起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生命的历程: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实验等,了解生命的历程,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
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生通过讨论、观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生物的进化过程: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理解生物进化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
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的历程》教学设计
《科学的历程》教材分析精心挖掘科技史实,凸显科技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这是本套教材的一大重要特色。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的最后一个单元,是以科技史为专题的全套教材的总结课。
学习本课,旨在让学生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初步有所了解,对这一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有所感悟,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并且在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升华。
本课以14组图,按照科学发展的顺序、抓住重点、结合教材、前后呼应,简要概括了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学情分析学生经历了四年的科学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鼓励学生去开始新的科学学习旅程。
本课的教学内容适于采用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但又必须避免单调乏味地灌输。
学习目标科学探究:能主动探讨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并展望未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中国技术发展的辉煌的自豪;对中国在科学上的落后形成责任感。
2.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3.能主动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科学知识:1.知道人类的科学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2.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展望未来。
评价任务1.能迅速回想起相关科技史实并按照顺序进行梳理。
2.能按照顺序有重点地进行复述。
3.能主动探讨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并展望未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动画式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整理有关科技改变人们生活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观察谈话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单元页的画面并结合画面文字和简介引出本课的课题——科学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回顾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1.播放课件前提出要求,重点了解科学的发展经历着怎么样的历程。
2.学生观看动画:时光穿梭号。
3.整理时光穿梭号列车。
石器时代——农业社会——近代科学——产业革命——电气化时代——信息时代。
三、探讨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并展望未来1.教师提出话题。
湘科版科学六下《生命的历程》说课稿
湘科版科学六下《生命的历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六下《生命的历程》这一教材,主要讲述了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适应性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历程,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多样性,从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命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命的历程这一抽象的概念,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的理解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历程,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命的历程,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适应性。
2.教学难点:生命的历程的概念,生物的适应性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命的历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命的历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2.新课导入:介绍生命的历程的概念,讲解生命的历程的各个阶段。
3.课堂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分析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4.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生命的历程的理解。
5.总结提升: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多样性。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1.生命的起源2.生物的进化3.生物的多样性4.生物的适应性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课堂探究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湘科版科学六下《生命的历程》说课稿(3)
湘科版科学六下《生命的历程》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六下《生命的历程》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演化以及生命的多样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生命的奇迹,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生命。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案例贴近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命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还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生命的历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演化以及生命的多样性,认识生物进化的证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学会分析生命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命的伟大,树立保护生命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演化、生命的多样性。
2.教学难点:生物进化的证据、生命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命起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演化、生命的多样性。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生物进化的证据,如化石、遗传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发展过程。
4.分享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5.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命的伟大和保护生命的意义。
6.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生命的价值,并撰写一篇短文。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生命的起源2.生命的演化3.生命的多样性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湘科版科学六下《生命的历程》说课稿(8)
湘科版科学六下《生命的历程》说课稿 (8)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六下《生命的历程》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包括生物的起源、进化过程中的各种变迁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内容。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过程,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
在教材内容安排上,首先介绍了生命的起源,让学生了解生命是如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接着讲述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各种变迁,包括生物的适应、灭绝和新生等内容。
最后,教材阐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措施。
二. 学情分析六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生命的历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过程,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生命历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命起源的过程和机制。
2.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各种变迁。
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命的历程。
2.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生命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生命历程的兴趣。
2.探究生命起源:引导学生了解生命起源的过程和机制,如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原始细胞等。
3.生物进化过程:分析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各种变迁,如适应、灭绝和新生等。
4.生物多样性:阐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措施。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生命历程的认识,以及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生命起源–有机小分子2.生物进化3.生物多样性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019-《最后一课》教材理解-范文word版 (1页)
2019-《最后一课》教材理解-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最后一课》教材理解
“烘托”和“重复”的手法巧妙运用。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
为了烘托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
通过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
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
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
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摘自《〈最后一课〉分析》,载《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二册146?—147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生物的进化第一课:生命的历程1、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建的。
2、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
3、化石是探讨地球生物演化的重要证据。
4、居维叶认为生物的种是不变的,拉马克认为生物的种是可以变更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得到了全世界的赞同。
5、地层被称为“记载地球历史的万卷书〞。
6、科学家在5亿多年前的生物化石中,发觉只有海洋生物。
7、的化石中,出现了最早的陆生动植物。
8、科学家发觉陆生脊椎动物化石中,只有两栖动物。
9、的生物化石中,出现了哺乳动物。
10、生物的进化规律:由水生到陆生,由简洁到困难,由低级到高级。
11、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痕迹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
12、古生物遗体、遗物和他们生活遗迹被埋在沉积物中,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就形成了我们今日看到的化石。
第二课:物竞天择1、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
一种动物“模拟〞其他生物的形态;动物的体色及其四周环境的颜色相像。
第三课:人类的起源1、科学家发觉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的化石,能直立行走;距今115万~6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能制造石器;距今70万~23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会人工取火。
第四课:动物的驯化1、猪、马、牛、羊都是家畜,它们都是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的。
2、我国考古学家探讨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觉当时猪的骨骸已及现代的家猪相像。
可以确定,我国对猪的饲养在6000多年以前就开始了。
3、有些传染病是人及动物共患的,例如狂犬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
因此,人类在驯化动物时要留意防范人畜共患传染病。
第二单元:水环境污染及爱护第一课时:小河的“哭诉〞1、我国制定的?地面环境质量标准?把水分为五类。
当水质下降到三类标准以下,水中所含的有害物质高出国家规定的指标,就会影响人体安康,因此不能作为饮用水源。
2、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
解读湘版教材最后一课科学的历程
解读湘版教材最后一课“科学的历程”精心挖掘科技史实,凸显科技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是湘版教材的一大重要特色。
从湘版教材的内容来看,教材将科技史作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入、猜想、比较、模拟、分析、资料),用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作为串场角色,充分发挥科技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知识、科学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通过科技史特别是中国科技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操和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从湘版教材的表现形式来看,卡通人物指南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引领学生(引导、要求、提醒、提问、质疑、激励、提供知识、提供秘诀)去追寻科学探究的足迹,探索无穷的科学奥秘,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指南车信箱也更好地给学生提供了拓展性的科技史资料;教材中还有很多有关科技史的资料性正文。
作为全套教材科技史的总结性的最后一课“科学的历程”显得尤其重要,其意义非凡:通过此课,学生要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大的、清晰的轮廓;学生对这一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应该有所感悟,并且在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升华。
限于教材篇幅,笔者只能用不到3个半的版面,以14组图画配简单文字来概括整个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为此,编写的过程的确可以用“绞尽脑汁”来形容,教材上呈现的每一组图、每一段文字都是经过了精心选择、精心设计的:一、教材P66图文1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石器大多是用石英、熔岩、燧石打制成的,用来切割、刮削或砍砸,称为旧石器。
在这个阶段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火使人们变生食为熟食,缩短了食物消化过程,有利于人类体质发展。
火还可以取暖照明,防御野兽袭击,用火是人类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这时期,人们靠采集野生植物和捕捉动物过着朝不保夕、勉强糊口的生活。
在正常情况下,他们的生活资料只够维持自己和亲属的生活,没有任何剩余物品可作其他用途。
大约在公元前9000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1.1生命的历程教学反思(新版)湘科版
《科学的历程》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每堂课都会有得有失,如果能有效及时地捕捉并记下精彩的瞬间或疏漏之处,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新的境界。
正所谓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尤其是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高效课堂教学下,每堂课都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拼发出“智慧的火花”,这种“灵感”常常是突然而至,若不及时捕捉会转瞬即逝。
所以课后要及时归纳整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本课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促使教师成长,并最终获得成功。
我从教二十多年,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颇有感触:上好一节课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你准备的再充分,也依然会有许多遗憾。
下面就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科学的历程》的教学做一个简单的反思:一、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内容上的发现: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等教学内容。
这样做更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
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
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在教学上的提升:1.由于《科学的历程》是六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也是对小学四年科学学习的小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所以,我在备课时,不仅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来制作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课件,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最后一课》疑难解析-文档资料
《最后一课》疑难解析1、《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代表作。
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写的是一个小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情感。
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厚,文章也更富有感染力,以至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2、文章题目的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这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
3、文章用“我”──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上学路上;上课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作者准确地抓住了一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成功地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了小弗郎士这个艺术形象。
小弗郎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为没学好法语而难过懊悔,到专心认真学习的心理变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暴行的极度愤慨。
5、文章是通过外貌、表情、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韩麦尔先生对国土沦陷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
韩麦尔先生穿上平时不轻易穿的礼服,郑重严肃地纪念这“最后一课”,这一举动展示了他内心的巨大悲痛。
他高度评价和赞美自己祖国的语言。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这是他强烈爱国感情的表现。
他又用极形象的比喻,语重心长地强调学好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深远意义。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把“监狱大门”比作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用“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一个民族的语言象征着这个民族,代表着这个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
这句话的含义是:牢记祖国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和坚定对敌斗争的意志,就会团结起来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
在数轴上,原点表示的数为0,原点以右的 数为正,以左的数为负,由”在数轴上表示 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我 们可以得出: 正数都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一切 负数
例1
在数轴上标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再根据数 轴上点的位置用“>”把这些数连接起来 3.5 , -1 , 0
做一做
1.在数轴上表示-2,-3,并用“<”把这两 个数连接起来。 2.求-2,-3的绝对值,并用“>”把这两个 数的绝对值连接起来。
思考:两个负数的大小与它们的绝对值有 什么关系?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例2 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有理数的大小
我们已经会比较两个正数的大小及正数与0的大小,引入 负数后,在有理数的范围内,怎样比较数的大小呢?
某地在某一天中4个不同时刻的气温分别 为-5ºC,4ºC和-3ºC.哪个时刻的气温最高, 哪个时刻的气温最低?
上面的问题都可归结为比较有理数 -5,4,-3的大小.
一起探究
某地一天中4个不同是刻的气温分别是 -5ºC,4ºC,-3ºC,0ºC. (1)请你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把不同时刻 的气温排列出来. (2)它们在温度计上对应的位置有什么规 律?
4 5
一起探究
把有理数-3,-5,4,0表示在数轴(课本图14-1)上,这些数的大小与其在数轴上的点 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一起探究
把有理数-3,-5,4,0表示在数轴(课本图14-1)上,这些数的大小与其在数轴上的点 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 ● ●
●
-5 -4
-3 -2 -1
0
1
2
3
4
5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 左边的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