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下练习十一教案修订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计算规律,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但部分学生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理解不深,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进一步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及应用。
2.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尤其是进位和退位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计算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和实例。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计算能力。
3.学习小组:分组学生,以便进行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总价。
进而引出本课主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2.呈现(10分钟)展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计算规律。
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纠正。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计算心得和经验。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基础。
但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然存在速度慢、准确性不高的问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计算过程中的准确性及速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计算游戏,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和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激励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2.练习题:准备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教学用具:准备计算器、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32元乘以2件商品的价格?引发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计算方法。
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明确计算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设计有趣的计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4练习十一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4练习十一|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使用既定的数学方法,正确计算出各种复杂运算的结果。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复习前几个章节各种运算的方法及套路。
2.练习题的完成。
三、教学重难点1.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练习题中出现的较为复杂的运算方法及其应用。
2.学生在进行练习时需要注意对题目的分析,不要过于死记硬背方法,而是应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虚拟实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虚拟实境的手段,将学生带入数学问题的场景中,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并通过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练习,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协作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流程1.复习前几个章节的各种运算方法及套路;2.讲解练习题的题意,并带领学生逐一分析题目;3.设计一些虚拟实境问题,并指导学生在虚拟实境中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4.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练习,让他们一起解决练习题;5.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练习,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逐一点评,提高学生的正确率;6.总结本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来考核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
七、教学后记1.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完善;2.推荐一些国内外的优秀数学教育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4练习十一 |苏教版
小数的认识练习课题:练习十一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法,学会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小数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熟练运用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小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会小数的大小比较,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周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说)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与小数有关的练习课。
那小数有哪几部分组成?(生说)对,中间的小圆点叫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小数部分(师板书)二小数的意义1.下面,就来打开书,第94页的练习十一的第1题开始做。
(师点课件生汇报)问:第二副图的涂色用1.3表示,怎样想的?(师板书这三个小数0.1,1.3,2.5)这三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分别是?“小数都比1小。
”请判断老师这句话对吗?(生用手势表示)师指出: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才比1小,而像1.3,2.5这样的小数都比1大。
2.接着完成书第94页的第3题。
选择其中的0.3,问一问0.3可以用分数怎么表示?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为什么?我们可以从数轴上的点观察可以看出,0.3比较接近0.5,我们也可以算两个数之间的差,0.3和0.5相差0.2,0.9和0.5相差0.4,那么这个差越小,说明越接近。
我们观察数轴,还有什么发现?(数轴上的点越向右,表示的这些数越大)。
三小数的大小比较1.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比如黑板上的0.1,1.3,谁大谁小?怎么比的。
老师再写一个小数,谁来读一读?那么2.6和2.5哪个大?你又是怎样比较的?(师板书)2.接着我们一起来完成书95页的第5题。
选择其中的一种2.4和1.9这两个点,谁来讲一讲你有什么诀窍,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这两个点的?四、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4 练习十一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4 练习十一丨苏教版前言本文将介绍一份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以苏教版为教材,关于练习十一的教学方法。
本次练习的主要内容涉及“长度的比较和测量”,需要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和“长度比较”的知识。
教学目标1.学习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学习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3.学习正确使用“比较符号”。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的作业本和笔。
•尺子和几个形态各异的图形。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引入在这部分,老师将通过提问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你们学过什么是长度吗?如何使用尺子来测量物品的长度?第二步:展示老师将一些涉及长度的图形展示在教室的屏幕上,同时展示出一个尺子的使用。
然后老师可以问学生,如果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应该使用哪种单位来表示它?第三步:测量实践分发几个形态各异的图形,让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测量后请让学生在作业本上把每个物体的长度写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练习如何正确地使用尺子,以及有效使用书写长度的单位。
第四步:比较长度在学生完成测量后,老师可以将他们的图形收集起来,并在教室的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比较,确定不同物体之间的长度,并使用比较符号进行表示。
第五步:检查作业老师可以随机抽查几个学生的作业本,检查他们是否能正确地书写长度的单位并做出正确的比较。
如果有错误的情况,需要对学生进行纠正和指导。
第六步:总结在这一部分,老师可以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长度的测量和比较的理解。
同样可以通过提问和让学生复述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
教学后续在本节课后,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巩固“长度的测量”和“长度比较”的知识,以及如何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和符号进行书写和比较。
总结本文介绍了一份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中与“长度的比较和测量”相关的练习十一的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及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技能。
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尤其是通过测量自己身体周长和不同的图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记住计量和比较长度的方法。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展开。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题和练习题设计丰富多样,富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混淆,对运算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不够到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具体例题和练习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提高运算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运算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树立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过程中,如何正确进行通分和约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学习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教师引导:通过具体例题,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运算规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4 练习十一 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4 练习十一丨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巩固学生对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表内乘法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表内乘法进行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表内乘法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
2. 表内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表内乘法计算中的进位问题。
2. 表内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 任务驱动法:通过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教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表内乘法计算总价。
2. 学生分享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
二、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练习任务,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复习成果,教师点评。
二、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练习任务,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2. 练习成果: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评价其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表内乘法的能力。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表内乘法计算中的进位问题。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8.4练习十一(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8.4练习十一(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 能够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 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周长的概念。
2. 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周长是指图形边缘的长度总和。
二、探究长方形的周长(15分钟)1. 出示长方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 提问: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4. 示例讲解: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求其周长。
5. 学生练习: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三、探究正方形的周长(15分钟)1. 出示正方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 提问: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 示例讲解:计算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5厘米,求其周长。
5. 学生练习: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四、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长为8厘米,宽为4厘米,求其周长。
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展示解答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及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作业(5分钟)1. 完成练习十一的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计算其周长。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练习的设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4练习十一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4 练习十一丨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4 练习十一丨苏教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内容是练习十一。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练习十一,其中包括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的问题。
而教学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具和练习题。
多媒体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而练习题则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展示一个分数加法的例题,例如:“1/4 + 1/4 = ?”我会引导学生跟我一起解答,解释分数加法的运算规则。
3. 随堂练习:接着,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
4. 分组讨论: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一些实际问题,并尝试将它们转化为分数加减法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用具体的例题来进行演示。
板书的格式如下:分数加法:1/4 + 1/4 = 2/4 = 1/2分数减法:1/4 1/4 = 0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15题。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将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的问题,并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分数加减法的运算上还存在一些困难,特别是在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方面。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一》优质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一》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一》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
这些内容是小学数学中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些计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材中,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这些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计算题目,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在《练习十一》中,学生需要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这些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解决数学计算问题,并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并能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数学计算的方法。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数学计算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清晰理解。
3.练习法: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数学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一》优质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一》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一》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除法、倍数与因数、面积的计算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通过这些内容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分数运算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分数的运算规律掌握不牢固,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能力较弱。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规律。
2.教学难点:特殊情况下分数的运算,以及灵活运用分数运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分数的运算规律。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分数运算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直观展示分数的运算规律。
2.练习题: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运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如分蛋糕、分水果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部分水果的分数。
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的运算。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规律。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一》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一》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一》的内容主要涉及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和一位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对于新的学习内容,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但同时,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对复杂,需要学生进行笔算,这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自主探究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法则的掌握和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过程中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计算器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创设,引入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成果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计算方法,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4.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5.巩固练习:学生进行笔算练习,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一教案
苏教版三下练习十一教案教学内容:p.106~107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是这一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计算。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并比较。
2、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小数的产生,知道一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图略)读完题目要求,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
(小数、涂色)把答案写在书上,交流。
指出:完整的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1”表示。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题略)同样,读完题后要求学生说出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
学生练习,并交流。
3、三位小朋友储蓄的钱数如表,说说每人储蓄的钱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吗?4、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注意:1后面是一点几,2后面是二点几,数的时候要数完整,前后要兼顾。
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在填出的数中”这一要求,你会怎么考虑呢?5、加减对比练习:0.5+0.3 2.6-0.8 7.8+1.1 6.2-3.90.5-0.3 2.6+0.8 7.8-1.1 6.2+3.9提醒学生看清楚加减符号,再计算。
6、绳子长10.5米,绑树苗用去3.2米,修篱笆用去4.6米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7、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数如表(表略)(1)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注意指出:一般我们会提一些求和、求差的问题,在提的时候,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考虑该问题是否有实际的意义。
比如说这道题,如果把爸爸做上衣用布和小明做裤子用布合起来,显然是不合适的,那就不要问这类问题。
更明显的例子:两个学生跳高,我们只能比他们谁比谁跳得高多少,而不能算他们合起来一共跳得有多高,显然后面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和提高他们对分数的认识和运用。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复习分数的定义及基本运算规则;2.介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3.介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及运算规则;4.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混淆,对运算规则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区分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并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规则。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及运算规则;2.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和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2.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3.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分数运算能力;4.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2.新课讲解:讲解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运算过程,让学生直观理解;3.练习环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及运用。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4 练习十一 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4 练习十一丨苏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掌握百以内的十进制加法运算,注重养成口算的能力。
2.理解进位的意义,能够将进位操作转换为数学符号。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进位操作的意义,掌握进位的方法。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注意力的集中。
教学难点1.较长的计算过程中,注意力的集中度容易下降。
2.学生对进位操作的理解程度不同,难度较大。
教学准备1.运用多样的教具和运算符号,如计算器、水平竖式计算练习纸等。
2.具有多位数的十进制加法表格。
教学过程1. 温故知新首先,回顾进位的意义,并把掌握进位的方法作为本次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进位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在白板上写下一系列的进位加法计算题,然后让学生逐一计算,同时让他们理解进位操作的含义和意义。
2. 引入新知详细讲解十进制加法,在问题解答钱带领学生自行分析:我们现在来学习一个新知识——百以内的十进制加法运算,首先,我们从一个简单的十进制加法运算开始,假设我们要计算41+22。
我们按照竖式计算法将它们一一对应地排在一起:4122 +_____接下来我们从个位开始一位一位地计算,首先计算个位上的数。
1+2=3.个位上的数为3,然后我们考虑十位上的数,计算出来的结果是4+2=6,当然6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忽略了十位上的进位操作。
十位上的进位操作指的是在计算十位时,如果个位上的数相加后结果大于等于10,则需要向十位上进位一个单位。
在本题中,4+2+1=7。
因此:4122 +_____63如此计算,最终我们得到了计算结果63.带着这个刚刚学到的加法运算方法,我们现在来计算一些练习题。
3. 练习时间拿出十进制加法练习纸,开始进行数学加法运算。
1.让学生自己做一遍练习题,然后检查结果。
这样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学生完成题目的速度和正确率,进行暂停提醒,提醒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保证学习效果。
苏教版三下练习十一教案修订稿
YOUR LO 苏教版三下练习十一教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 [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练习*教学内容:'107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是这一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计算。
教学□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并比较。
2、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小数的产生,知道一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图略)读完题□要求,让学生说说题H要求中的关键词。
(小数、涂色)把答案写在书上,交流。
指出:完整的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1”表示。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题略)同样,读完题后要求学生说出题LI要求中的关键词。
学生练习,并交流。
3、三位小朋友储蓄的钱数如表,说说每人储蓄的钱是儿元儿角谁最多谁最少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吗4、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注意:1后面是一点儿,2后面是二点儿,数的时候要数完整,前后要兼顾。
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哪个最接近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在填出的数中”这一要求,你会怎么考虑呢5、加减对比练习:0. 5+0. 3?2. 6-0. 8?7. 8 + 1. 1?6. 2-3. 90. 5-0. 3?2. 6+0. 8?7. 8-1. 1?6. 2 + 3. 9提醒学生看清楚加减符号,再计算。
6、绳子长米,绑树苗用去米,修篱笆用去米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7、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数如表(表略)(1)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注意指出:一般我们会提一些求和、求差的问题,在提的时候,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考虑该问题是否有实际的意义。
比如说这道题,如果把爸爸做上衣用布和小明做裤子用布合起来,显然是不合适的,那就不要问这类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一》优质教案.pdf
集体备课教案
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难点
基本结构
引 学 质 疑
练习十一
主备人
课时
第八单元 4-4
1、通过练习,加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法,学会小数的大小比 较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定有不少的收获, 和大家交流一下。 揭
题:本节课,老师就来考考大家对本单元
掌握的情况。
个人复备
二、基本练习。
1、第 1 题 提问: 第三幅图是表示几个正方形和一个 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合起来的?( 2 个正方 形和 1 个十分之五即 0.5)它用小数表示
敬业 精业 创业
师根据学生 的发言及时
集体备课教案
学生根 据找出的规 律,独立完 成, 最后全班 交流。
引导学生通 过观察交流, 明确已知条 件和所求问 题。
6、第 11 题 提问:比一比,看谁填得多,怎样写
教师巡视, 进 行个别指导。
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有序地
写) 。
评
五、全课总结,反思提升
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再
还有哪些疑问?
疑
画“√。”
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并举例证明。
流。
分是 0 时, 0 不要漏写。
3、第 8 题 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4、第 9 题 ( 1)请学生根据表格信息数据,思考解 决问题的方法, 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同 桌交流意见。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第 10 题 先出示资料,让学生先发现规律。 (相邻 两数相差分别是 0.2、0.4、 0.6)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4.练习十一(完善稿)》教案
教学课题练习十一课型练习本课题教时数:1课时本教时为第一教时备课日期:6月1日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方法。
2、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通过对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复习和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以及大小比较。
教学方法与手段: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1.谈话:本单元学习了小数的相关知识,你学到了什么?(1)认识了一位小数(零点几和几点几)的读写。
(2)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3)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揭题:今天继续我们将对这些知识进行复习。
二、基本练习:1.练习十第1题。
(1)学生练习:用小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2)集体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第1幅图: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分,涂了其中的()份,就是,也就是()。
第2幅图:左边的一个正方形可以用数字1表示,右边的涂色部分用(),合起来就是()。
第3 幅图呢?2.练习十第2题。
(1)学生练习:填在书上。
(2)讨论:怎样用小数表示这些物品的价格和长度呢?2.4可以看做是由2和0.4合成的,1.6可以看做是由1和0.6合成的。
3.练习十第3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后指名回答。
学生说出小数表示的意义。
学生说出怎样写出小数的方法。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先复习了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就是从我们认识的分数意义。
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出小数的意义,并知道带小数的组成。
指导比较的策略:可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提问:是怎样想的?追问: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我们可以先在直线上找到0.5和2的位置再进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三下练习十一教
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练习十一
教学内容:~107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这一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并比较。
2、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小数的产生,知道一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图略)
读完题目要求,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
(小数、涂色)
把答案写在书上,交流。
指出:完整的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1”表示。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题略)
同样,读完题后要求学生说出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
学生练习,并交流。
3、三位小朋友储蓄的钱数如表,说说每人储蓄的钱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
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吗
4、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注意:1后面是一点几,2后面是二点几,数的时候要数完整,前后要兼顾。
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哪个最接近2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没有“在填出的数中”这一要求,你会怎么考虑呢
5、加减对比练习:
0.5+0.3?2.6-0.8?7.8+1.1?6.2-3.9
0.5-0.3?2.6+0.8?7.8-1.1?6.2+3.9
提醒学生看清楚加减符号,再计算。
6、绳子长米,绑树苗用去米,修篱笆用去米
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7、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数如表(表略)
(1)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指出:一般我们会提一些求和、求差的问题,在提的时候,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考虑该问题是否有实际的意义。
比如说这道题,如果把爸爸做上衣用布和小明做裤子用布合起来,显然是不合适的,那就不要问这类问题。
更明显的例子:两个学生跳高,我们只能比他们谁比谁跳得高多少,而不能算他们合起来一共跳得有多高,显然后面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提问题也不能随便提,还要考虑到现实的情况。
8、你能根据每一组数排列的规律,接着往下写吗
先请学生说说每一组的规律是什么自己是怎么发现的。
再说说按照这个规律接着往下写,应该写什么。
9、0.□>0.□□.4<3.□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在填写之前的思路。
比如说前一题,整数部分都是0,那就只要看小数部分,答案有很多。
而后一题,先考虑整数部分,□比3小,可以填0、1、2甚至是3,如果填了前几种,那小数部分怎么填可以;但如果是填了3,那整数部分就变成了一样大了,要比小数部分4比几小……
比小数,先要比整数部分,然后再考虑小数部分。
教学“你知道吗”:
重点理解“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即我们前面上课讲的“0.()=”
了解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法来表示小数;了解小数的演变过程。
知道在400年前,小数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问:学习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
(可能再过若干年,小数又会变成新的模样,
这些变化是使得小数看上去更加简便易懂……)
课后小记:
书上的第107页的思考题,难度过大了,很多学生看见题目后都不知道怎么下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很刻意的讲解我觉得也没有多大的意思。
我觉得思考思考题应该至少要有小部分的学生能自行解决,更多的是有点模糊的感觉,这时老师的讲解可以让他们茅塞顿开,才是有效的,而这道题我觉得对学生而言太难,反而学生会没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