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识才学
科级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科级干部培训心得体会【篇一:优秀科级干部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优秀科级干部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2014年4月3日)3月31日至4月2日,我参加了区委组织部举办的优秀科级干部培训班,为期三天的学习培训,时间紧,任务重,先后学习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开发、青年领导干部的德识才学、拒腐防变与廉洁从政、延安历史及弘扬延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区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等课程,学习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指导性、实用性强。
通过认真的学习培训,使我的政治素养、理论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强化了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开阔了工作视野,拓宽了工作思路,提升了综合工作能力。
一、深刻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科级干部作为基层管理者,是联系领导和干部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他既是执行者又是管理者,既是战斗员又是指挥员,在单位整体工作中具有承上启下、内外协调的作用。
那么,这样一个中流砥柱的重要角色,要干好,要当好,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就是要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第三就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第四就是要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
那么在本次培训内容中,涉及到了方方面面,首先在道德品质方面,讲到要坚持一个信念,就是先做人,再做事,并确信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成功之本。
这将引导我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道德品格的塑造,做人做事始终坚持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坚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坚持作风正派,宽宏大度;坚持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始终怀揣一份乐观豁达、平和低调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其次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通过学习,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党的干部,政治素质是第一素质,我要不断加强自身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经常性的学习一些政治理论知识,不断改造思想,使自己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确保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讲原则、识大体、顾大局。
其次在业务工作能力方面,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领导决策、用人、授权、协调、沟通、激励等能力与艺术,使我的组织管理能力、处事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均得到了应有的提高,使我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合理组织各方力量,积极做好工作落实;在分析问题上能够做到思路清晰,头绪分明,解决问题能够抓住要害,行止有度;同时在从领导和管理上看创新,从领导和管理上看战略,用战略眼光发现机会和威胁,识别优势和略势,分析和处理矛盾问题。
德与才的关系
德与才的辩证关系在我国历史上,用人标准一直是按照德与才两个大的方面来考虑的,这就很自然地要牵涉到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刘邦打天下时,是把才能放在第一位的,陈平"盗嫂受金"照旧得到重用。
曹操明确提出"唯才是举",选拔人才主要看才能。
唐太宗曾就用人问题与魏征交谈,魏征很明确地说:"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
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备,始可任用。
" 意思是说,在乱世争雄的时候,用人往往顾不了许多,只求其有才能,对打天下有用就行;但在治理国家时,就必须是德才兼备才能用。
到了宋朝,《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对德才关系有了更精确的论述,他说"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
" 这是对德才关系的极好概括,既说清了二者有主次的关系,又明确了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德与才是干部素质的根本。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准确把握德与才的关系,用辩证的眼光看干部的德与才,树立正确的德才观,对于做好新时期干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强调;又坚持以德为先,而非等量齐观。
干部的德与才既是两个范畴,又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两者互为条件存在和发展,不能割裂开来。
这就好比人的两条腿,只有均衡发展、协调动作,才能行走自如。
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才能确保工作、学习的动机和方向不出偏差,激发干事创业的潜能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使干部的才用得其所并得到充分施展。
同时,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才能深化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在思想上进一步坚定德的价值取向,在行动上进一步拓展德的作用范围。
因此,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选好用好干部,必须坚持德与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德与才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德的表现形式无处不在,如小到爱护花草、不随地吐痰,大到勤奋上进,保家卫国,都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德就是从内心规范人们行为,从而优化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才的表现形式则是体现在一个人处理某种事物时的能力,如有人唱歌唱得好,有人投篮头的准,也有人数学算得快,领导能力强等等都是一个人的才能。
然而很多时候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如不断学习实践来增加处理事务的才能。
自古以来招贤纳士时都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基本标准,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德与才在判断一个人时的重要性。
才,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做不好任何一件事情,那么仅凭他自己很难在社会立足,一个集体要有“业务骨干”才会得到发展,一个国家要有科技精英才能保证领先。
有时它就是你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基础,真才实学几乎可使你走遍天下,畅通无阻。
但德比才更重要,作家刘镛说:“坏事都是聪明人干的,笨人做不出最坏的事来。
古今中外这样的故事实例不乏其说,古时有秦桧、和绅,今有若干被打老虎苍蝇,只因道德缺失,最后落得身败名裂,若论才,虽非才高八斗,却足经纶满腹。
然而,或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挪用公款,鱼肉百姓,或以谗言陷忠,丧尽天良,最终落得个家财人散,后悔莫及。
再比如网络黑客,他们在计算机方面,哪位不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他们专门攻击计算机系统干尽偷窃和破坏之事,这种高智商的犯罪令人遗憾。
当今社会发生的毒奶粉,地沟油、事件等等都是由于道德缺失所引发的。
有位哲人说得好“道德常常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可见德比才更重要。
“李源潮部长曾说过: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德与才就如同一只鸟的双翼,缺少哪一只都无法畅游于天宇。
没有才的“德”是令人遗憾的——如同翱翔长空的雄鹰折了一只羽翼,没有德的“才”是令人痛心的——如同苍松腐了根,生命之泉污了源。
前者,有效力之心却难有行动之果;后者纵使才高八斗,但污染的土壤里开不出鲜艳的花朵。
孙思邈
孙思邈孙思邈正在加载查看图集孙思邈(581年~682年)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少时因病学医,后终成一代大师,其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
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
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
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
他是中国陕西耀县人,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基本信息中文名:孙思邈别名:药王籍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出生地: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中国出生年月:公元581年去世年月:公元682年职业:医药学家,道士宗教:道教代表作品:《千金翼方》、《千金要方》相关搜索孙思邈御女术张仲景李时珍吴道子生平介绍正在加载老年孙思邈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自幼天资聪慧,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之年已通晓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子、庄子并且还喜好钻研佛教典籍,曾被人称为“圣童”。
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
医治之术,缺而弗论”。
孙思邈目睹民众缺医少药,回顾自己幼遭风冷之疾,屡造医门,为治病而罄尽家产的痛苦经历,遂志学做一名“苍生大医”,毅然放弃仕途。
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
为人师者德才兼备
为人师者德才兼备为人师者德才兼备看完司老师写的第九章《学校领导者研究》后,我很受启发,深觉写得浅显易懂,读来却意味深长。
反复读了几遍,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到网上查找资料,有幸找到司老师在1992年第2期《教学与管理》中发的一篇文章——《略论新形势下中小学校长的德与才》,我不由想到,作为一名新时期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素养?教师的德与才又是什么?联系实际,结合自己在书中的一些收获,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的德古人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由此可见,德在一个人的人格构成中占首要位置。
教师的德指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修养。
教师的德直接影响学生的素养,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
可以说,教师的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体现。
对学生来说,有德无才的教师固然留有遗憾,但有才无德的教师却是有害无益、断然不可取的。
因而我认为,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德”。
(一)具有高尚的品德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的过程中,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因而,教师一定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犹如《论语·子路篇》讲到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学校是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塑造人格、陶冶灵魂的精神殿堂,作为这个殿堂卫道者——教师,就应该有理想,有追求,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
首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明确的认识,在教育学生时,能旗帜鲜明说出自己的正确的立场和想法。
其次,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于此,能指导实践,科学地看待问题,理性地处理事情。
2.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是一个人的工作宣言,有了责任,它会促使我们将身边的件件小事做好。
责任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撑,有了责任,它会促使我们变得更坚强,发挥自己的潜能。
做个有德有才有味的人---反思
《做个有德有才有味的人》反思——————做德才兼备之人教师德风: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小胜凭智,大胜凭德,无德之人、无德之企业,即便一时胜利,终究不能长胜,水所以能够长流于天下,在于其广施仁德于万物,孜孜不倦地忠实于自己滋润万物的职责,依托于持续的良善之举,能与世间万物共生共荣,大胜大德于水而言,确是实至名归。
由水及人,情理相通,人要在世界上取得一定的成功,也许有足够的智谋就可以,但是要获得大胜和长胜,智谋是独立难撑的,真正持久的成功如同参天大树,需要深植于泥土的根茎,人的根茎那就是德行,然后是才智。
有根才不至于颠沛流离失所,才会享有一个安乐窝。
高新博才彭小明老师说: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具有建立在磐石基础上信仰的好人。
我需要像水学习,做德才兼备之人,德者,在于做一个好人,好人者,在于考虑他人和社会更多。
才者,富有智谋,具有多个乃至综合的核心工作能力。
检验的标准则是,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够成功,在任何一个工作领域或职位都能够很好的胜任,并做出另领导刮目相看的成绩。
然人无完人,人有七情六欲,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而要做最好的自己,就得从当下做起,细水才能长流,细水何来?靠的是在生活中点滴彰显仁德的优良品质。
然回及过往,自己范的错误实在太多,更甚者,反省之下,自己都接纳不下自己,已经到了需要彻底改革的时候了。
对于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也是挺有机缘的事情,朋友约我去中关村第三极看书,偶然拾得一本好书,索兴翻来,以书为镜,猛然回头一看,才发现现在的自己也不堪入目,所以提出来一个问题,自己求索固然最为关键,然身边如果具有好的老师,好的书本,好的领导,好的爱人,则更甚是锦上添花的事情,然则在于自己很有上进心的同时,确找寻不着前进的道路,对于迷茫的我来说,一本好书,一个身边的好人,则对我而言就是雪中送炭的事情了。
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
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是建立在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德才兼备: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是德才兼备的,
即注重官员既具备道德品质,又具备才干和能力。
德指的
是官员的品德和道义,包括忠诚、廉洁、正直、孝顺等;
才指的是官员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学识、才华、智慧等。
强调德才并重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视高尚品德和良
好才干的价值观。
2.以德为先:中国古代在对官员的要求中,更强调道德品行
的重要性。
官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品德修养,以身
作则,成为人民的楷模。
在《尚书》中就有“君子者,其
言也信,其行也谨,而其福也多”的论述,强调君子应以
忠诚正直的德行来服务国家和人民。
3.天命思想:中国古代官员的德才要求常常与天命思想联系
在一起。
传统观念认为,官员的德与才是天命所赋予的,
是天地间自然法则的象征。
因此,官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德
行和才干,以适应和完成天命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4.考试选拔制度:中国古代采用科举制度进行官员选拔,注
重通过考试来评估官员的德与才。
科举考试不仅注重考察
官员的学识和才能,还考虑其品德和道德修养,以确保官
员在德与才的双重要求下胜任公职。
综合来看,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体现了德才兼备的价值理念,强调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
这种要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和文化,认为官员的品德和能力是治理国家和造福人民的基础。
“德”与“才”下水作文
德与才下水作文德与才下水作文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一概)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辨别,区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鉴往知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传承至今的人才培养辩证法。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德与才的关系有怎样的思辨和权衡?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欧阳昱北老师的审题参考]自古至今,历朝历代贤明的治国者大多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周公力主惟听用德,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史学家司马光则提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
故育人、用人之道在辨识,才不等于德,德不足而才有余,为祸尤烈。
人才培养一定是立德树人相统一的过程。
人无德不立,树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青年成才要自觉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做到明大德、晓大义、通大智。
只有当德行和才干相辅相成时,一个人才会走得更高更远。
好的德行足可以聚人成事,也可以补能力之稍逊,反之,能力永难补德行上的亏陷。
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屹立于不倒。
(认识自我、社会:思辨德才关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教师下水网络旧文双翼才能翔天宇某教师有才能的人是令人羡慕的,具道德的人是让人尊敬的,德才兼备者绝对是使人崇拜的。
才,很重要。
一个人要有一技之长方能维持生活,一个集体要有业务骨干才会发展,一个国家要有科技精英才能保证领先。
有时它就是你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基础,真才实学几乎可使你走遍天下,畅通无阻。
古有唯才是举,今有择优录取,也正是看中了才能。
德,更重要。
现代企业都十分注重企业文化。
丁格之所以脱颖而出,并不是因为他的才智有多高,而是他的道德素质符合现代企业文化的要求。
有德而无才者虽不能造福一方,但总能行走于世;有才而无德者,必为人之祸患,小则破坏邻里,大则贻害四方。
《科学发现纵横谈》读书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题目: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读《科学发现纵横谈》有感姓名: 杨晓晗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专业: 产业经济学13级学号: 20131060122013年12月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读《科学发现纵横谈》有感杨晓晗产业经济学2013106012引言于茫茫书海之中发现此本小书纯属偶然,在老师布置读书任务后匆忙赶往图书馆,本想借本必读书目,《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都很吸引我,高中的时候是学文的,曾任班里的政治课代表,政治成绩一直在班中遥遥领先,大学和研究生时学的是经管类,总觉得人文气息、政治气息较浓的书更适合我阅读,从而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写出感想。
无奈两本书早已被借出,突然这本小书映入我眼帘,尽管《科学发现纵横谈》的书目让我摇了摇头,自己对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向来兴趣甚少,但翻至目录部分,此本书已深深吸引了我。
整个的阅读过程如行云流水,几乎是一气呵成的,这本小书让我在课余时间欲罢不能地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
一、书籍、作者简介(一)书籍简介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
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就要从科普抓起。
青少年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成功或者成就会在你面前。
本文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科学发现纵横谈,下卷为散文卷。
作者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和过程,横谈成功所具备的德、识、才、学四大品质,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励志名作。
本书第3版于2009年9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作者简介王梓坤,1929年4月生,江西省吉安县人。
1952年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
1958年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毕业,获苏联副博士学位,研究概率论。
1988年获澳大利亚麦克里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细化人员结构及类型
细化人员结构及类型1、人才的个人构成个人德识才学的各个因素,包括品德结构、智力结构、心理结构等。
2、人才的群体构成以一定的层次、顺序和比例组成的单位或部门的人员组成。
这些亚结构包括:多层次、年龄、功能、专业、智能、个性等。
3、人才的社会结构一种按照一定的层次、顺序和比例组成的一种人才结构。
其结构主要有亚结构、年龄结构、功能亚结构、专业亚结构、智能亚结构和个性亚结构。
二、人才结构特征1、系统人才构成是一种纵横交错的结构体系,它包括了垂直的年龄结构、人才的分布和组合,也包括了不同的行业、行业、地区和城乡的人才的分布和组合,这些人才的分布和组合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单个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影响,并以某种形式的整体布局,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分层人才的组织体系是由其层次构成的。
其主要表现为:人才的垂直结构和人才水平结构的差异。
体系结构的层次性表现为:各个要素的排列位置的层次性、划分标准的多样性以及各个层面的作用。
3、动态人才的分布和构成呈现动态特征。
①个人结构的组成因素并非一成不变,例如个人的年龄,知识、技能、健康状况等都是一个变量,随著年龄的增加,人才的知识、技能、健康状况也会随之改变。
②人才队伍的构成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和发展。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发展,人才的总量将会发生递增或递减,即便是在总体上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原有的人才数量也会在不断地更新和替换。
三、人才构成要素分析1、观念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观点,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在人才的配置和构成上,对个人的人才影响很大,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基本素质,从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整体水平。
人才接受新知识、提高新技能、提高自己的品德和形成优良的人格修养,都离不开观念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不进则退”、“求新”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思想转变”的最佳表现。
但是,思想的形成是在长期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由人的内在影响所产生的,而要改变这种观念,光靠高投入、强制性等外在方法是行不通的。
试谈科普期刊编辑的德识才学
5 新 研 导 214 6 闻 究 刊 01 .
J u as R s a h ea I 传媒 实务 o lm e e r H rl r i n c d
经济 大潮 下 , 要 有 坚 定 的信 念 需 科 普 事 业是 社 会 公 益 事业 。在 发达 国家 ,科 普像 教 育 一 样 受 到重
强盛 的国家和有希望的民族 ,像铺
路 基 石 ~ 瓢 泼大 雨 ,擎起 祖 国现 代
金 。应该像教育一样投入资金实施 科普 。 因为要提高 国民素质 , 除其接 受学校教育外 ,接受科普普及教育 也必不可少。 而现实的情况是 , 科普
期刊 愈 来愈 少 。根 据 中 国科 普 作 家 协 会 1 9 年 全 国会 员代 表 大 会 上 91 的一 项 调 查 表 明 , 1 8 年 , 国 在 91 全
人 有“ 者层意识 ” 明确地 意识 到 读 ,
自己的文章是写给哪一层次的人读
的。
2题 材 的 大体 一 致 。科 普创 作 . 涉 及 知 识面 太 广 , 难 以写好 。 便 当今 世界 , 科 纷繁 , 思想 , 学 新 新观 念 不 断涌 现 ;全 世 界每 天 发 表 的论 文 以
化 的火车 , 让它走 向世界。
从 以上 分 析 不难 看 出 ,一 个 合
千万篇计 。 在这种情况下 , 不寻找相
对稳定 的题材 ,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 绝难形成独特的风格。 因此 , 科普期 刊编辑 要发现那些在某一学科领域
内孜孜 以 求的 作者 。 因为这 些 作 者 往 往 是 有作 为 的 。
关 键 词
科 普 期刊
编 辑
提出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 已提出过
论文:德与才的关系
德与才的关系摘要:自古至今,人们最注重的就是德才兼备。
俗话说得好“(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当今社会很难找到一个德才兼备的完美人,所以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应以德为先是基本选人用人的标准。
关键词:教育,品德,引导,才能,实质战国时期,春秋的晋大夫智伯被杀,国家灭亡。
宋代政治家司马光在总结其历史教训时,发了一通很长的议论。
他说:“智伯的灭亡,原因是才能胜过了德行。
德行胜过才能的被称为君子;才能胜过德行的被称为小人。
自古以来,国中的乱臣贼子、家庭的败子,大多是才能有余而德行欠缺……”现在,司马光离我们已有九百多年了,他的议论似乎尚未过时,颇发人深思。
元世祖元世祖忽必烈的文化修养和政治经验远不如汉代帝王,但他前期善于用人。
初为藩王时便热心于学习汉文化,广约名士,择贤而用。
后在一大批能人贤才的大力辅佐和拥戴下,即汗位于开平,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在全国统一后,面对千疮百孔的国家,忽必烈改变了过去用人的态度,采取了“唯才事举、不问其它”的政策,不顾众人反对起用阿合马主管中央财政。
此人心术不正但却是个难得的理财能手,上台后多方搜刮,聚敛财富,深得忽必烈宠信。
随着权势日重,逐步发展到结党营私,谗良陷忠,独擅朝政,终于成为派系斗争的导火索。
尽管此人被王著、高和尚刺杀,但之后这个经过短暂盛期的元朝则进入了一个长时间的动乱期。
史载,仅公元1308年至1333年的二十五年中,元朝就先后经历了武宗、仁宗等共八代皇帝。
政治上的损失是经济利益不可弥补的,忽必烈的成功在于用人上任人唯贤,而他的失误则在于用人上重才轻德。
德才观,时代不同,标准也不同。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德才兼备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用人标准。
用人既重德,也重才,德与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品德与才能,说起来似乎谁都明白。
然而细想起来,就有些许模糊。
德是指品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
才是指才能,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
对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
才德兼备的人的事例
才德兼备的人的事例
以下是一些才德兼备的人的事例:
1. 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拥有卓越的才华和圣贤的德行。
他的思想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思想,被誉为“万世师表”。
2. 李政道
李政道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被誉为现代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他在科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同时也是个富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学者。
3. 马云
马云是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商业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同时也积极推动公益活动和社会责任项目,致力于建设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社会。
4. 奥巴马
奥巴马是美国第44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
他在政治领域拥有杰出的才华和领导能力,同时也以优秀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而著称,致力于推动美国社会的进步。
5. 王选
王选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著称。
他不仅对文学和艺术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改革活动。
德才表现个人自评怎么写
德才表现个人自评怎么写德才表现是指个人在德、才方面表现的综合评价。
在职场中,德才表现越好,个人发展就越顺利。
因此,德才表现个人自评也尤为重要。
一、德才表现的内容在进行德才表现个人自评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德才表现的内容。
1.德德指个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包括正直、勇敢、诚信、忠诚、责任感等方面。
在企业中,德才兼备的员工更容易获得上级和同事的认可,也更容易协调工作关系。
2. 才才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
在企业中,才能强、综合能力出色的员工更容易胜任重要岗位,也更容易获得晋升机会。
3.绩效绩效指个人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包括工作效率、质量、创新等方面。
在企业中,绩效是考核员工表现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德才表现个人自评的写作步骤1. 总体评价首先,对自己的德才表现进行总体评价。
可以从自身优点、短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谈起,以便全面了解个人德才表现的水平。
2. 分别进行评价接着,分别对德、才、绩效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德:讲求道德、完善品德、诚信守法、秉持正义;- 才:专业素养、熟悉业务、学习能力、创新合理等;- 绩效: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沟通配合、成就,以及对企业的贡献。
3. 具体展开评价内容在对德、才、绩效进行评价时,可以具体展开自己的观点。
例如:- 对于德的评价:自己讲求道德,能够遵从公司的规章制度,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对于才的评价:自己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能够准确把握业务技能,善于总结反思,不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对于绩效的评价:自己在工作中注重效率和质量,能够理解上级的意图,有效沟通协作,为公司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 分析成果最后,针对自己的德才表现进行一定的分析。
可以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找到自己提升德才表现的方向和重点。
三、写作要点在写德才表现个人自评时,请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找准自己的中心问题,针对自己的特长和缺点,展开详细观点。
德识才学
刘知几、曾国藩论德、识、才、学对于德、识、才、学,古人有许多精辟而独到见解。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对此曾说:“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斧斤,弗能成室。
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
”(《新唐书•刘子玄传》)意思是说,治史的人要有才、学、识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但世上罕见兼备这些才能的人,所以好的历史著作很少。
一个人有学识没才能,就像愚笨的商人有钱却不能赚钱;能干但没有学问,就像能工巧匠没有好木材和好斧头,是做不出房子的。
善的恶的必须都写下来,让骄君、贼臣知道厉害,这就是最好的了。
这里的“才”是指历史学家对历史著作的表达水平;“学”是指其所应掌握的知识;“识”是指见识,即对历史的认识能力;他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德,但“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就已经包含了历史学家应当具备的德的思想了,并且说“此为无可加者”,可见,做到德就是最好的了。
刘知几通过这几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才、学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做到有德是最高境界。
虽然是针对历史研究者而言的,但实际上对所有治学者都有价值。
作为政治家的曾国藩则是从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来论述。
他认为识人、用人的总原则是以“德、识”为主,以“才、学”为辅。
“德”是指道德、操守;“识”是指眼光、见解;“才”是指才干、能力;“学”是指学问、资历。
他又说,“德”和“才”相比,“德”为主,“才”为次。
并形象地把“德”比作水之源头,“才”比作水之波浪;把“德”比作树木的根,“才”比作枝叶。
德才兼备是最好的,如果德才不能兼备,他宁愿要“才”差一点的,但是“德”要好。
对于“学”与“识”,他认为“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学为辅”。
一个人办大事,“识”是主要的,“学”是辅助的。
他还引用诸葛亮的话,“才须学,学须识”,才能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上,学问建立在见识的基础上。
由此看来,在曾国藩的眼里,德、才、学、识这四个方面,排列的顺序是:“德”第一,“识”第二,“学”第三,“才”第四。
才学识德——史家禀赋
才学识德——史家禀赋
唐代史学家刘知⼰,在《史通》中回答同僚疑问:古往今来为什么有名的⽂⼈多⽽出⾊的史家少,曾将优秀史家的禀赋概括为才学识三要素。
才,⽂才、才华。
具体体现为⽂笔、⽂采。
没有才华,只能泯然众⼈;
学,⾃然指学问。
要⾔之有据,不能凭空臆造,不能⼭间⽵笋;
识,见识或思想。
没有思想,只能拾⼈⽛慧,难成⼤器。
后来,清代学者章学诚在《⽂史通议》中,⼜补充了“德”,形成“才学识德”四要素。
德,品德、职业道德。
既然“今⽇新闻即明⽇之历史、今⽇历史即昨⽇之新闻”,因此,“才学识德”四要素对XW⼈同样适⽤,且缺⼀不可。
事实上,不光是XW⼈,学XW的、教XW的、研究XW的,跟做XW的⼀样,也要以此为鉴。
诚如某位“捞过界”的混混先⽣,试问你具备哪⼀项呢?⽆德⽆才、⽆知⽆耻,擅为挑拨离间之事,却⽆⼤公⽆私之⼼,常怀嫉贤妒能之意,少有虚怀若⾕之态,更⽆包容宽恕之度。
就算暂时⾝居⾼位、众⼈俯仰,岂不知骑驴看唱本、三⼗年河东河西之说?
⽔能载⾈,亦能覆⾈。
还是那句话:叛徒,神⽓什么?。
论文论德与才的关系
论文论德与才的关系在当今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情况之下,重新考虑德与才的关系,对我们大学生尤显必要.不得不说,一些同学由于一些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往往降低了对自身道德水准的要求.甚至有一部分青年人竟然公然宣称,不避讳潜规则。
拜金主义严重影响着青年一代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大学阶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设立,对我们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
学过该课程,使我重新思考了德与才之关系.说到德与才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尤其在谈到治国之道与用人之道时,这是一个经常被论及的话题。
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思想家司马光有著名论断,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意思是“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暂且采用该翻译)那么,在司马光看来,德与才究竟孰轻孰重呢?不妨谈一下这句话的出处—-《资治通鉴》。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不仅是思想家,政治家,而且作为《资治通鉴》的编撰者,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很多思想尤其是治国用人之道都体现在书中。
我们应当明确一点,中国这个有着漫长封建历史的文明国度,自从汉代司马迁忍辱含垢修成纪传体通史《史记》后,每一个新兴的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为前代修史,述一代史事,记一朝典则,褒一代英烈,贬一朝奸恶,举凡一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军事制度等都是被详加记载,略无遗失,目的是为后代的统治阶级提供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多方面鉴戒,所谓以史为鉴,这是封建史学之价值和功用所在。
而这本作为封建史学的经典的《资治通鉴》,其作者,北宋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必然也是站在统治阶级如何统治民众的角度来撰写了《资治通鉴》一书。
在该书卷首部分,司马光便提出了他的德才理论: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德与才对人生的重要性
德与才对人生的重要性德才兼备人才: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
这是人才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正解。
当然,我们做不了“德才兼备”的人,这是圣人的标准,如孔子一类“子”,凡人远不可比拟。
可是,有某种“特长”这一点应当很容易到达,但又要做到最好也才得称之为人才。
大多数人在此就望而却步了,虽然有才能,但不期望或害怕展现,使机会与其失之交臂,这其中,无非就是缺少了一点自信。
所以,每一个人才都需要具备一个条件“自信”当你能大声向全世界宣布:“吾乃人才”时,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吾乃人才,说的容易,但又需要问心无愧,心胸坦荡的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说出这四个字,这就决定了有部分人虽天天吹嘘“吾乃人才”但一事无成的事实,到头来,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自古以来,哀叹怀才不遇,自拟人才的renda有所在。
典型例子就是韩愈了,他的一篇〈马说〉流芳千古,多少文人骚客以此共勉,先不管他写后是否遇见了传说中的“伯乐”单是这一篇文章,就足以证明韩愈是个人才,这个人才还是个大大的人才。
文中韩愈委婉的将自己比喻为千里马,用识马者来描绘世人之愚昧无知,生动的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哀悖之情,这情,为天下人才之感叹,为天下人之哀呼。
当真是荡气回肠,字字珠玑。
这种人,不任用岂不可惜了?于是,一篇高呼“吾乃人才”的大作永久定格在中国文学史中。
假如,你是一位真正的勇士,必将亮出自信的旗,倚天抽剑,仰天长啸,逐鹿中原;假如,你是一个真正的水手,必将亮出自信的旗,扯足风帆,劈波斩浪,一往无前;假如,你是一名真正的人才。
必将亮出自信的旗,高呼一声:“吾乃人才!”这是一句真正的表达,这是一句无谓的话语,是对自己才能的肯定,这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精神支柱。
朋友们,欲为人才必自信,请你们相信自己,努力奋斗,用自己青春的力量开辟一片新天地!德与才对人生的重要性德与才的关系,自古便使人们谈论的焦点话题。
德指的是人们的道德修养,才指的是人们的文化修养。
在我看来,正如司马光所言,德业双修与德才兼备才是人们最应当加强与掌握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知几、曾国藩论德、识、才、学
对于德、识、才、学,古人有许多精辟而独到见解。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对此曾说:“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斧斤,弗能成室。
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
”(《新唐书•刘子玄传》)意思是说,治史的人要有才、学、识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但世上罕见兼备这些才能的人,所以好的历史著作很少。
一个人有学识没才能,就像愚笨的商人有钱却不能赚钱;能干但没有学问,就像能工巧匠没有好木材和好斧头,是做不出房子的。
善的恶的必须都写下来,让骄君、贼臣知道厉害,这就是最好的了。
这里的“才”是指历史学家对历史著作的表达水平;“学”是指其所应掌握的知识;“识”是指见识,即对历史的认识能力;他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德,但“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就已经包含了历史学家应当具备的德的思想了,并且说“此为无可加者”,可见,做到德就是最好的了。
刘知几通过这几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才、学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做到有德是最高境界。
虽然是针对历史研究者而言的,但实际上对所有治学者都有价值。
作为政治家的曾国藩则是从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来论述。
他认为识人、用人的总原则是以“德、识”为主,以“才、学”为辅。
“德”是指道德、操守;“识”是指眼光、见解;“才”是指才干、能力;“学”是指学问、资历。
他又说,“德”和“才”相比,“德”为主,“才”为次。
并形象地把“德”比作水之源头,“才”比作水之波浪;把“德”比作树木的根,“才”比作枝叶。
德才兼备是最好的,如果德才不能兼备,他宁愿要“才”差一点的,但是“德”要好。
对于“学”与“识”,他认为“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学为辅”。
一个人办大事,“识”是主要的,“学”是辅助的。
他还引用诸葛亮的话,“才须学,学须识”,才能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上,学问建立在见识的基础上。
由此看来,在曾国藩的眼里,德、才、学、识这四个方面,排列的顺序是:“德”第一,“识”第二,“学”第三,“才”第四。
这些观点对于为官者是很有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