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言志辨》谈朱自清先生的治学方法
朱自清与《诗言志辨》(上)
朱自清与《诗言志辨》(上)作者:邬国平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01期朱自清是著名的作家、诗人,也是著名的学者。
如果说《背影》、《荷塘月色》是他创作的最负盛名的文学作品,那么,与两篇佳作名声相当的他的学术著作自然非《诗言志辨》莫属。
前者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后者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作为学者的朱自清是与《诗言志辨》一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随祖父定居扬州。
他在北京大学读的是哲学,而内心十分喜爱文学,后来他转而以文学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一边创作,一边研究。
他长期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讲授的科目也是中国文学。
朱自清个性冷静、理智,他不苟同,也不轻易立异,作文如其为人,所撰学术论文尤其如此,他对问题每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提出见解,撰文条分缕析,辩论仔细深入,往往能照幽烛微,这些特点都带着他早年接受哲学训练的清晰痕迹。
朱自清一直关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状况,他以欣喜的心情对该领域研究取得每一次大的进步都加以热情、善意地鼓吹和鼓励,曾撰写《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诗文评的发展》二文,后面一篇是合评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这两篇书评不仅扩大了三种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在当时的影响,而且对促进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反思和建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写这两篇书评有亲切的体会,是因为他本人对中国文学批评史有思考,有研究,有心得和真知,是专家谈他自己的本行,所以,处处显得游刃有余。
文学批评史是一门从外国舶来的学问,与文学史同根而生。
在当时,有人对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抱有成见。
“以为无创作才的才去做批评工作,批评只是第二流货色”,他们当然也不愿意去研究它(见《诗言志辨·序》)。
这是对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的表现,为朱自清所不取。
他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谈过两条重要的意见。
试论《诗言志辨》看朱自清的文学批评研究法(一)
试论《诗言志辨》看朱自清的文学批评研究法(一)论文摘要:朱白清在《诗言志辨》中,以“诗言志”为开山纲领。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论诗,以征引法、定量分析、以一驭万法等方法厘清诗言志、比兴、诗教、风雅正变等命题。
论文关键词:朱自清;诗言志辨;研究方法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一书里,以“诗言志”为开山纲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论诗。
在明晰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源流时.运用征引法、定量分析、以一驭万等科学的方法建构篇什。
使《诗言志辨》如竹节浑融一体,屹立于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册中。
一、征引法在《诗言志辨》之《诗言志》篇中,朱自清先生考察《诗经》及历代诗论原着,爬梳舂秋战国时的“诗言志”说,对“诗”、“志”考镜源流。
“言志”的本义原跟“载道差不多,两者并不冲突.现时却变得和“载道”对立起来。
“诗教”原是“温柔敦厚”,宋人又以“无邪”为诗教,这却不相反而相成。
“比兴”的解释向来纷元定论.可以注意的是这个意念渐渐由方法而变成了纲领。
“正变”原只论“风雅正变”.后来却与“文变”说联合起来,论到诗文体的正变,这其实是我们固有的“文学史”的意念。
在《献诗陈志》一节中,朱先生首先引今文《尚书·尧典》中舜的话及郑玄的注说明两件事:一是诗言志.二是诗乐不分家。
从而得出论题,进一步考据诗与志之关系。
在文中朱先生引杨遇夫先生的观点:志字从心,声,寺字亦从声志、寺古音盖无二。
……其以…’为“志”或以“寺”为“志”.音近假借耳。
又据《左传》昭公十六年韩宣子“赋不出郑志”的话,说“郑志”即“郑诗”.因而以为古“诗”“志”二文同用,故许慎径以“志”释“诗”。
闻一多先生在《歌与诗》里更进一步说道:“志”字从“”,卜辞…’作.从“止”下“一”。
像人足停止在地上,所以…’本训停止。
……“志”从“”从“心”.本义是停止在心上。
停在心上亦可说是藏在心里闻先生说“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饱”。
从这里出发。
他证明了“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
朱自清先生的读书指导方法
文 艺 评 论文|焦 健朱自清先生的读书指导方法摘要:本文着重研究朱自清先生语文教育思想中的读书指导方法,结合先生所处时代,从学习的方法、古文的阅读与诗的学习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朱自清先生的读书指导方法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朱自清;读书指导;语文朱自清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同时也是一名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伟大的教育家,对于语文教育提出许多现在看来还具有借鉴意义的想法。
一、学习的方法朱自清先生提出,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不求甚解是“综合实用的态度”,但是对于教师来讲,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于讲解的文章要做到清楚明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字字清楚、句句明白。
只有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具有了一定的语文阅读的能力之后,才能在日常的阅读时即使不求甚解也能掌握文章的大概信息。
在弄清楚字义的同时,朱自清先生还提出了要重视一下六个方面的学习。
第一、句子的形式(句式)。
文章作者通常会将自己的写作技巧与别有用心之处隐藏在特殊的句子形式之中,这需要教师进行重点的讲解。
第二、段落。
训练学生写段落大意,但要注重段落之间的组织次序。
第三、主旨。
学生要注意文章中能代表全篇的重要语句,从而明了文章主旨的发展。
第四、组织。
文章组织的变化,也是作者技巧的体现。
第五、词语。
“在一篇文章中应当注意作者惯用的词语和词语的特殊意义”①第六、比喻、典故、例证。
这是学生要从文章作者身上学到的写作技巧。
对于了解与欣赏,朱自清先生总结出三点注意:要注意语言的集中、比较的方法与语言的新变。
学生在读书时要吟诵,体会文章的发展的节奏,教师在教学时要居于被动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的去解决问题。
二、古文的阅读鉴于朱自清先生所处的时代,他认为古文的阅读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当时新文化运动正轰轰烈烈的进行着,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朱自清先生仍旧坚持认为,我们要欣赏古文。
这里的欣赏需要批判的欣赏,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要扬弃。
朱自清与_诗言志辨_下_
国学讲堂13 朱自清与《诗言志辨》(下)□邬国平 下面逐一介绍《诗言志辨》四篇论文。
三《诗言志》是全书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一篇。
是《诗言志辨》一书其他三篇的核心。
作者称它为“开山纲领”,固然是因为它产生早,同时也是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性密切相关的。
《诗言志》一文由“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四部分构成,“献诗”、“赋诗”二部分以诗乐合一的先秦时代诗歌为“作诗”二部分以诗乐逐渐分开、诗义更受关注主要考察对象,“教诗”、时期,特别是汉代以后的诗歌为主要考察对象,作者由此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诗言志”的涵义及其发展的史迹。
在“献诗陈志”部分,作者先引用杨树达的意见,肯定“诗”即“志”,它们最早是一个意思;又引用闻一多古文“志”字有三个意义,其三是“怀抱”的说法,从而说明:(一)“诗”字出现比较晚(朱自清认为大约产生于周代),意思与“志”相同;(二)根据“诗”、“志”语源上的一致,“诗”本来就是被人们用来写“志”唱“怀抱”的;(三)《今文尚书·尧典》“诗言志”这句话是对人们有关诗歌的这种认识的记录。
《论语》一些话语,认为当时人讲的“志”或“言朱自清引用《左传》、志”,是与“礼”相联系的,他们所抒发的怀抱,或关个人修身,或关国家治乱,都与“政治、教化”(简称“政教”)分不开。
他又引用《诗经》表述 国学讲堂14诗人何以写诗的句子,说明相关诗歌的“作意”不是“讽”就是“颂”,而且“讽”比“颂”多,从中也可以看清楚“诗言志”究竟是指什么。
他又从古代诗乐不分家的角度分析“乐语”,指出与“乐”合一的“诗”是“礼乐”的一部分。
所以朱自清认为,“诗言志”其实就是指抒发与政教意识相关的“怀抱”。
公卿列士将抒发这种“怀抱”的诗歌献给帝王,或者唱给帝王听,以达到“讽、颂”的目的,这就是献诗陈志,或者谓之“歌谏”。
朱自清认为史籍中记载的献诗制度并非是后人托古的空想,而通过对“献诗陈志”的研究,他指出这类归结在于政教的诗歌与“非讽非颂的‘缘情’之作”是不同的,说明“诗言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抒情。
从《诗言志辨》谈朱自清先生的治学方法
[ 者 简 介 ] 张作 栋 (9 8一) 男 , 作 17 , 山东 临 沂人 , 池 学 院 教 师 教 育 学 院 教 师 , 学硕 士 , 要研 究 方 向 : 艺 河 文 主 文
理论。
上 世 纪 上半 叶 , 现 出 了一 批 学 术 经 典 著 作 , 涌
它们 不仅 具 有 较 高 学 术 价 值 , 有 治 学示 范 价 值 。 还
、
选 题 上 “ 小 处 下手 " 从
研究 推 向深入 而不作 疏 阔之 谈 ,诗 言志 辩 》 成 为 《 能 经典 之作 , 很大 程度 上 也得 益 于 其选 题 上 的 精微 及 论 证上 的深 人 。时萌评 价《 言 志辨 》 “ 诗 说 以鲜 明 的 文 学观 点和严 格 的科学 态度 , ‘ 言 志 ’ ‘ 对 诗 、 比兴 ’ 、 ‘ 教 ’‘ 诗 、正变 ’ 四条流 传颇 久 的诗论作 了透辟 的 这
国历 史文 学 , 不 涉 猎 , 比较 集 中于 中 国文 学 史 无 而 和 中 国文 学 批 评 史 的研 究 ”21。在 治 学 选 题 上 [1 18
“ 从小 处下 手 ” 可 以说 是朱 先生 治学 的特 点 。 , 《 诗言 志辨 》 就身体 力行 了这 一 主张 , 先 生选 朱 取 了“ 诗言 志 ” “ 教 ” “ 、诗 、 比兴 ” “ 变 ” 、正 四个 批 评 意念作 为 考 察 对 象 , 题 可 谓 小 矣 。然 选 题 虽 小 , 选
第 3 卷第 1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1 年 2月 01
河 池学 院学报
J 0URN CHIUN VE I Y AL 0F HE I RS T
Vo. 1N . 13 o 1 Fe 201 b. 1
朱 自清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
朱自清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朱自清,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他的散文,那可是清新自然,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读者的心间。
但今儿个咱们不聊他的散文,而是要深挖一下他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
先来说说朱自清的文学批评。
他对文学作品的评判,那可真是眼光独到,而且毫不留情。
就拿他评论某个作家的小说来说吧,他可不是那种敷衍了事,随便夸两句或者骂两句的主儿。
他会仔仔细细地琢磨每一个情节的设置,每一个人物的塑造。
比如说,他会指出某个人物的性格转变太突然,让人感觉像是坐过山车,一下子就从这头冲到那头,没有个缓冲的过程,显得特别生硬。
或者是某个情节的发展不符合逻辑,就好像是硬把两个不相干的东西拼在一起,怎么看都别扭。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里偶然翻到了朱自清的文学批评集,那时候我正在为一篇小说的评论作业抓耳挠腮。
翻开他的书,我就像找到了救星一样。
他那种一针见血,又有理有据的评论方式,让我一下子明白了该怎么去分析一部作品。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坐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上,我一边读一边在心里不停地点头,那种感觉就像是朱自清在面对面地跟我交流,给我传授他的独门秘籍。
再讲讲他的文学思想。
朱自清认为文学应该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
他强调文学要反映社会现实,要表达人民的心声。
这可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
他的作品里,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还是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就像他写《背影》,简简单单的一个送别场景,父亲那蹒跚的背影,却让无数人感动得稀里哗啦。
这就是他文学思想的体现,用最朴实的文字,写出最真挚的情感。
我曾经和一位文学爱好者朋友讨论过朱自清的文学思想。
我们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就想到了朱自清笔下那些鲜活的人物。
朋友感慨地说:“朱自清的文学思想,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它能让平凡的生活变得不平凡。
”我深以为然。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文学批评和文学思想,就像是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文学的道路。
朱自清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
朱自清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思想家。
他的文学批评以独到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界的发展。
一、朱自清的文学批评风格朱自清的文学批评风格独树一帜,以平实、简明的语言表达权威观点。
他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并注重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在批评中,朱自清提倡“严谨的价值批评”,主张以理性审视艺术作品,并从中寻找价值,而非局限于主观情感或流行口味。
他的批评作品中充满了思索和反思,既对作品本身进行评价,又对中国文学历史及当时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二、朱自清对文学的评价标准朱自清对文学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艺术性、真实性和永恒性。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艺术性,即用语准确、形象生动、富有音乐美,并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同时,作品也要具备真实性,即揭示生活的本质和现实,具有真实感和说服力。
而永恒性则要求作品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长久地影响和启发人们的思考。
三、朱自清的文学思想朱自清对文学的思考贯穿于他的作品和批评中。
他强调文学创作的价值在于对人性的揭示和思想的发表,主张作家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呼吁作家要有感悟力和责任感。
他在《匆匆》一文中写道:“我只知道凡是人的,都值得同情,都值得怜悯。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性的关注和同情之情。
朱自清还积极探讨散文的艺术性和特点,提倡自然、朴素的写作风格,并常用散文形式来宣泄个人情感和思想。
他的散文作品《背影》、《春》等广为流传,以深情细致的笔触展现了生活中的点滴,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四、朱自清的影响与启示朱自清的文学批评和文学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对文学的理性思考和批评观点的倡导,为中国文学界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
他的作品和思想引领了中国散文的发展,并对后来的一代作家和文论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朱自清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表明了文学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启迪人们的思想,净化人们的心灵,传递正能量。
试论《诗言志辨》看朱自清的文学批评研究法(2)
试论《诗言志辨》看朱自清的文学批评研究法(2)二、定量分析法、“比兴”是诗歌批评史上的重要术语。
此二字.尤其是“兴”字向无确解。
朱先生对《毛传》释“兴”诸例作精确统计和严密考析后说:“《毛传》(兴也的‘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
一是譬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块儿才是‘兴’)”。
“前人没有注意‘兴’的两重义,因此缠夹不已。
他们多不敢直说兴是譬喻,想着那么一来便与比无别了。
”他以为.所谓“比”就是“兴以外的譬喻。
”在《比兴》篇第一节《毛诗郑笺释兴》中.朱自清先生对《毛诗》中有“兴也”的出现作了统计:“兴也”共一百十六篇.占全诗(三0五篇)百分之三十八。
《国风》一百六十篇中有兴诗七十二;《小雅》七十四篇中就有三十八,比较最多;《大雅》三十一篇中只有四篇;《颂》四十篇中只有两篇,比较最少。
《毛传》的“兴也”,通例注在首章次旬下,《关雎》篇首章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兴也”便在“在河之洲”下但也有在首句或三句、四句下的。
一百十六篇中,发兴于首章次句下的共一百零二篇.于首章句下的共三篇。
于首章三句下共八篇,于首章四句下的共二篇即《汉广》、《桑柔》。
在精确的的数字下,朱先生对《毛传》的“兴”有结论:即“兴也”的“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一是譬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块儿才是“兴”为了能有更加可靠的证据.朱先生又对“兴”义进一步溯源,参考劳孝舆《春秋诗话》对《左传》了然于心后的一番计算:《左传》所记赋诗,见于今本的《诗经》共五十三篇;《国风》二十五,《小雅》二十六,《大雅》一,《颂》一。
引诗共八十四篇:《国风》二十六,《小雅》二十三,《大雅》十八,《颂》十七。
重见者均不计。
再将两项合计,再去其重复的,共有一百二十三篇:《国风》四十六,《小雅》四十一,《大雅》十九,《颂》十七,占全诗三分之一强.可见“诗三百”为时流行之盛之广了赋诗各篇中《毛传》定为兴诗的二十六,引诗中二十一;两项合计,去重复,共四十篇,占兴诗全数三分之一弱。
从《诗言志辨》看朱自清的研究方法
从《诗言志辨》看朱自清的研究方法作者:李光先来源:《关东学刊》2016年第08期[摘要]《诗言志辨》的学术方法还有:一、在选题上,系统观照与重点突破;二、在研究过程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三、在行文方面,大量使用注释,服务正文,便利读者;四、在科研的功用方面,结合教学,关注社会思潮,解决当时的文学问题。
[关键词]《诗言志辨》;朱自清;研究方法朱自清先生的《诗言志辨》出版后,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在本世纪前十五年则达到一个研究高峰。
学界探讨《诗言志辨》研究方法的论著数量很多,著作如郭良夫编的《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朱金顺编的《朱自清研究资料》,这两书里面大多是悼念、回忆朱自清先生为人、治学的文章,里面有朱自清关于《诗言志辨》治学方法的陈述。
《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内收季镇淮先生的《回忆朱佩弦自清先生》一文,文中写道:“在考据之文中,我要特别提出《〈文选序〉“事出沉思,义归乎翰藻”说》、《诗言志辨》等篇。
……先生这篇论文(按:指《〈文选序〉“事出沉思,义归乎翰藻”说》),一面教人读书要细心,要懂得作者原意;一面教人研究文学批评,不要囫囵吞枣,首先要把批评的概念弄清楚,究竟作者主张是什么,才能导致研究的正途,得出正确的结论。
抗战前作后来重写的一篇《诗言志辨》的用意也是如此。
”探讨《诗言志辨》研究方法的论文比较多,有康相坤的《创新而不标新,传统却不守旧——从《诗言志辨》看朱自清先生的治学》、夏云的《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论朱自清〈诗言志辨〉的学术品格》、于晓川《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从《诗言志辨》看朱自清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方法》、张作栋的《从诗言志辨谈朱自清先生的治学方法》等21篇。
这些论文揭示了许多《诗言志辨》的研究方法,如弄清概念、史的观照、统计推理、源流考辨、以史料证史、小题大做等,这些方法对于读者具有借鉴意义。
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谈谈一些个人浅见,作为补充。
浅谈诗言志
浅谈“诗言志”“诗言志”是朱自清著的《诗言志辨》中最主要的一个篇章。
朱自清,众所周知,是著名的作家、诗人,也是著名的学者。
我们熟知的他的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和《春》等。
也正是喜爱他的散文,我才选了读他的著作“诗言志”。
在找到《诗言志辨》之前,我一直以为,“诗言志”是一本独立的书,后来才发现只是《诗言志辨》中的一个章节,而且是中国研究史批评著作。
我惊叹于他的才气。
“诗言志”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
四个大标题均与“诗”和“志”有关,我想朱老先生肯定是想通过引用古诗文来探讨“诗”与“志”的关系。
读了“诗言志”后,我觉得确实是这样。
在“献诗陈志”一节中,朱老先生通过引用《尧典》中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五项夺伦,神人以和”道出了诗乐不分家的诗歌观念。
接下来,作者又引用了《说文》三上《言部》、孔颖达《正义》、《论语》中《公冶长》、《先进》篇、《诗论》等中的语句道出了“志”一种怀抱,这种志、这种怀抱,是与“礼”分不开的,也就是是与政治、教化分不开的。
作者通过“赋诗言志”道出了赋诗与献诗的区别。
与“献诗陈志”不同,“赋诗言志”在言诸侯之志、一国之志。
献诗,相反,是颂多讽少。
“言”自然不限于赋诗,但“诗以言志”、“诗以定言”,以赋诗“观人”也是顺理成章的。
而且,献诗的诗都有定指,全篇意义明白,赋诗却往往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即没有定准。
作者在“教诗明志”一节中,引用《大序言》中的话,指出了诗、乐在秦汉时期开始分了家,而且那个时代只重义而不重声。
接着又引用了《论语》、《国语》,从中道出了诗与乐分家的历史。
但是,作者提出,诗乐分家,赋诗不行之后,那些因和乐而存在的诗便失去存在的理由,但事实上还存在着。
然后作者又用“陈诗观风”一说自圆其说,给这些诗找到了一个存在的理由。
“言志”和“缘情”是作者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观点。
作者认为虽然很早就有类“缘情”的诗,但是这些诗的真正价值不在“缘情”,而在表现民俗,“以风其上”。
创新而不标新 传统却不守旧——从《诗言志辨》看朱自清先生的治学
作 者 简介 :康相坤 ( 1 9 7 1 一 ) ,男,内蒙 古赤峰人 ,内蒙古 民族 大学 文学 院副教授 ,中央 民族 大学文学院博士
研 究生。
朱 自清 是 我 国现 代 著名作 家 , 以散 文和 诗歌 创作 著称 ,同时也 是一位 成就 巨大 的 国学研 究者 。 《 诗 言 志 辨》是朱先生 非常重 要 的一部 学术著 作 , 也 是关于 中 国文 学批评 史的重要论 著 。该书资料 翔实 , 论证 缜密 , 文 字清 隽 ,集 中体 现 了朱 自清 的治 学思 想 ,被 公认 为 中 国现 代学 术经 典之 作 。朱 自清 的治 学精神 为后 代学
王 瑶在 《 念朱 自清 先生 》 一文 中说 : “ 朱先 生 不只是 一位 作家 ,也 是一位 学者 。他 平 日治学 的谨严 不 苟 ,和他 做人 的态 度 一致 的 。 ‘ 中 国文学 批评 ’是 他多 少年 来专 门致 力 的学 问,… …关于这 方 面 的材 料 ,
他搜 集地非 常多 。每 一个历史 的意念和 用词 ,都加 以详细地 分析 ,研 究它 的演 变和确切 的涵义 , 《 诗 言志辨 》
人 所推崇 ,影 响巨大 ,至 今不衰 。
自1 9 4 8年 8月 朱先生 去世后 ,他 的 同事 、朋友 和学生 陆陆续 续写 了许多怀 念他 的文章 。这些文 章先后 被 结集 出版 。1 9 8 1 年 北 京师 范大 学 出版社 出版 的朱金 顺编 的 《 朱 自清研 究资料 》 中收录 了 1 5篇 ;1 9 8 7 年 三 联书 店 出版 的郭 良夫编 的 《 完美 的人格—— 朱 自清 先生 的治 学和为人 》收录 了 l 9 篇 。文 章作者大 都是我
聊 城 大 学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比兴”辨略
“比兴”辨略比兴作为《诗》“六义”中两个重要范畴,与诗言志和“温柔敦厚”的诗教一起被朱自清先生称为我国古代诗论的三个基本理论,而其中尤以比兴的意义最为缠夹的厉害,“说《诗》的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越说越糊涂。
”朱自清先生本人在其《诗言志辨-比兴》中,着重论述了“毛诗郑笺释兴”、“兴义溯源”、“赋比兴通释”、“比兴论诗”四个问题,将汉儒对兴义的发挥与比兴的含义等问题作了仔细的梳理,提出了很有说服力的意见。
但文章对于历代学者关于比兴问题的众多阐释及其相互间的影响和关系没有过多的论及。
近几十年来,随着诗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对比兴问题的整体性关注仍然较少,如洪湛侯先生的《诗经学史》就基本回避了古今比兴阐释史的清理。
还有些研究者比较关注唐前比兴说的内涵演变,但对唐以后的比兴说则较少论及。
为此,笔者不揣愚鲁再次提出这一诗经学史上的重要问题,简要考察不同时代经师和文人对比兴问题的不同看法,以期方家指正和引起进一步讨论。
一、先秦两汉:比兴释义的同中之异一般认为,较早提出赋比兴名称的是《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日兴,日雅,日颂。
”这里只提出了六诗之名,并未解释六诗之义。
从《左传》等先秦典籍记载的引诗赋诗情况推断,所谓“六诗”当是侧重其音乐方面的区别而言的。
稍后的《诗大序》又提出了“六义”之名:“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
”与《周礼》相比,《诗大序》将“六诗”改称“六义”,虽仅一字之变,却标志着汉儒解诗重义(即关注诗歌内容)时代的出现。
这就是朱自清所说的“郑玄注《周礼》‘六诗’,是重义时代的解释。
风、赋、比、兴、雅、颂似乎原来都是乐歌的名称,合言‘六诗’,正是以声为用。
《诗大序》改为‘六义’,便是以义为用了。
”《诗大序》详细剖析了风雅颂三义,认为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分类,虽也没有解释赋比兴三义,但是否可以理解为它暗示了赋比兴是表达风雅颂三类内容的表现手法呢?因此,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疏云:“然则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论朱自清学术研究的主要方法
论朱自清学术研究的主要方法摘要:朱自清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者和教育者。
针对现代朱自清研究普遍偏向于散文成就研究的现状,本文试图从朱自清先生的诗学解释、语文教育、写作的方法与态度等三个方面,较为全面和清晰地展现朱自清先生在诗学解释观、经典教育观、文学创作观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方法和所作出的成绩、贡献,希望朱自清的学术研究方法与成果能为更多的学者所关注。
关键词:朱自清;学术研究;诗学解释观;经典教育观;文学创作观朱自清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古典文学研究、语文教育研究和新文学形式(如白话诗、散文、杂文等)的创作方法研究三个方面。
其古典文学研究方法集中在三个方面:古典诗歌、古典诗论和古代经典。
他对古典诗歌采用集释、参证、分析、考证的方法;对诗论采用考辨的方法,重实证;对经典则从“变”与论辩、社会文化、比较论说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这三者都紧扣古典文学的本土和时代特征,求真求好,在慎思明辨中,形成自我的研究风格。
朱自清先生是位学者,更是一位诗人、一位散文家。
他从诗人、散文家的角度出发,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也带有诗人和散文家的特质。
20世纪上半叶,包括象征诗派、现代诗派在内的现代主义诗潮,以鲜异的新质和叛逆的风格挑战着人们的惯性思维和理解力。
朱自清自觉更新自己的诗歌观念,以现代科学的眼光烛照古典解诗的理念和方法,同时合理借鉴西方新批评注重文本细读和多义分析的方法,致力于缩短诗人审美创造与读者审美心理之间鸿沟的实践,积极倡导中国现代解诗学。
现代解诗学注重于诗的微观本体的解析,以语义分析为基础,着力于语言内在功能的挖掘和探求,关注诗歌里比喻(典故)的运用、意象的营造、语句的组织等;在进入文本时,广求多义,以“切合”为准,反对对于文本的随意理解和过度阐释。
朱自清所倡导的现代解诗学,以本文为基础,兼顾作者和读者,在这三者的多维互动与对话中求得对文本的开放性阐释,体现了客观批评和主观批评的统一,具有现代批评的科学价值。
朱自清对于诗歌发展的观点总结
朱自清对于诗歌发展的观点总结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学者,他在诗歌创作和研究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见解。
本文将总结朱自清对于诗歌发展的观点,以期对诗歌创作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朱自清对于诗歌发展的观点总结》,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自清对于诗歌发展的观点总结》篇1一、诗歌与情感朱自清认为,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
他在《诗言志辨》中写道:“诗者,言志之具也。
志者,情之所本也。
”他主张诗歌要表达真情实感,而非虚情假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触动读者的心灵。
二、诗歌与语言朱自清认为,诗歌的语言是其生命的所在。
他在《诗学导言》中提出:“诗者,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者也。
”他主张诗歌语言要简洁明了,表达清晰,既要有形象生动的描写,又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此外,他还强调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认为语言的音韵、节奏、平仄等要素对于诗歌的审美效果至关重要。
三、诗歌与传统朱自清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厚的研究,他认为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诗歌创作也有着启示意义。
他在《中国古代诗歌选》的序言中写道:“研究古典诗歌,可以提高我们对于诗歌的认识和水平,可以丰富我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
”他主张现代诗歌创作应该借鉴古典诗歌的精华,同时又要勇于创新,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和思想。
四、诗歌与现实朱自清认为,诗歌创作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诗歌应该具有现实意义。
他在《诗歌与现实》一文中提出:“诗歌并非悬空的艺术,它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他主张诗歌要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同时也要表现对人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综上所述,朱自清对诗歌发展的观点总结为:诗歌与情感、语言、传统、现实密不可分,诗歌要表达真情实感,语言要简洁明了、具有音乐性,创作要借鉴古典诗歌的精华,同时也要勇于创新,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和思想,关注社会现实,具有现实意义。
朱自清文学理论思想述论
朱自清文学理论思想述论摘要朱自清的文学理论思想诞生在新文学运动之后的现代文学环境中,是在新文学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当时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而应运产生的,是随着现代文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是时代的产物。
本文分析了朱自清的文学理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对其内容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朱自清文学理论思想背景内容特点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早在“五四”时期,朱自清就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是以新诗步入文坛的,随后将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向放在了散文上,并创作了许多广为传颂的名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朱自清先生在文学理论上所取得的成就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一直以来就有许多人从事朱自清的研究工作,并且研究越来越繁荣和广泛。
通观朱自清的文论,不难发现,朱自清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了文学理论上的许多问题。
对此,本文将就其文学理论思想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一朱自清文学理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朱自清文学理论思想的产生是在特定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环境下产生的,是时代的需要和产物。
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是以“五四”新文学革命的爆发为起点和标志的。
1917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文学改良,主张言文合一,以白话代替文言,作为现代文学语言;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倡扬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同时,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进一步阐明了文学革命的宗旨、方法和途径,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
从而将文学革命与现代民族语言的建设结合起来,凸显了文学革命的内涵,进一步奠定了新文学的理论基础。
由此可见,“五四文学革命”是以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为倡导,以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为建设新文学的理论基础而蓬勃发展起来的。
文学革命激发了人们运用白话进行文学创作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极大热情和自由,文学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应当建立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文学的进一步蓬勃向前发展,文学理论也随着实践在不断地丰富着、深化着。
浅谈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
浅谈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提要朱自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现代散文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
其思想理论体系的构成可以概括为:朱自清超乎寻常地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的崭新意义上,他鲜明提出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技术训练(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才是语文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虽然讲解、分析、辨别、练习早已普遍成为语文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但朱自清则独具一格地极力倡导“读”应当成为整个语文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变革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了解与欣赏作文训练技术训练精读略读讲读诵读引论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但我们发现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
只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总是无法摆脱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散文家的深刻影响,或者说朱自清大量的文学创作尤其是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多少有些掩盖了他实际上相当丰厚细致的语文教育思想。
朱自清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第四中学、宁波四中等校任教,1925年-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学校南迁,任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其教育论著有与叶圣陶合著的《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和《语文拾零》等。
我们把目光从他的散文作品转移到他众多的教育论著,明显可以看到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
我想: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今天的眼光第一次审视作为语文教育家的朱自清,不断地从各个方面来加深对他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将十分有助于提高我们目前以及将来语文教育发展解决重大问题的自觉性。
我们把朱自清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的独特主张和论述,总称为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
本文不揣冒味,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欣赏文学能力”的教育目的论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相当独特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 自清先生这段 论疏 , 是将 《 序》 《 传》 以“ 古史 辨 派” 回归原生态的尺度进行 的疏注 , 体现 了其对 “ 古史 辨派” 从民间的、 文学 的角度揭示 中国古代文化真相意 念 的新尺度 的接受 。然而朱 自清先 生 自身所持 的“ 自 觉 的” 尺度又与 “ 古史辨 派” 有别 , “ 古史辨派 ” 热衷的 是对历代注释爬罗剔抉后所必然恢复经典原生态之结 果, 因此难免会有牵强穿凿之 处。如周作人 《 谈( 谈谈 诗经 ) 》 所批评 : 《 嗡彼小星》 一诗 , 胡先生说“ 是妓女星夜 求欢的描 写” , 引《 老残游记》 里山东有窑子送铺盖上店为证。我 把《 小星》 二章读过好 几遍 , 终于觉不 出这是送铺盖上 店, 虽然也不能说这是 一定描 写什 么的。有许 多东西
一
经》 , 力 图掀掉 累积到《 诗经》 身上 的层层 瓦砾 , 尤其是 剥离掉历代解诗者加在《 诗经》 身上的礼教 内涵和教化
、
疏 论 有度 与 理 据兼 顾
意义……努力恢复其来 自民间的性质 , 试图还《 诗经》 本来面 目。 ” 如《 古史辨》 第 三册集 中讨论 《 诗经》 中 “ 兴” 义 的文章有 顾颉刚《 起兴》 、 钟敬文《 谈谈兴诗 》 、 何定生《 诗经之在今 日》 《 关 于诗的起 兴》 等, 虽然对 于 “ 兴” 的作用各 有 己见 , 但都认 为《 诗 经》 里的兴诗 , 类 似于现代 的民谣 , 并均例举 了不 同的民谣作为例证 , 来
第3 3卷第 5期 2 0 1 5年 1 0月
凯里 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Ka i l i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3 No . 5 0e t . 2 01 5
・
书评 ・
从《 诗 言 志 辨》 谈 朱 自清 先 生 的治 学方 法
张 寒
( 中央 民族大学 , 北京
摘
1 0 0 0 8 1 )
要: 《 诗 言志辨 》 是 中国现代 学术 的 经典之 作 , 其 资料 详 实 , 论证 缜 密 , 不 蔓不枝 , 集 中体 现 了
朱 自清 先生疏 论 有度 、 理据 兼顾 , 寓论 于疏 、 多 闻阙疑 等深 湛的研 究方法 与严谨 的 治 学精神
…
文章选人《 古史辨》 , 即《 关于兴诗 的意见》 , 虽然他在这 篇文章没有例举民谣 , 但也对兴诗的民间性质持赞 同观 点, 而他在《 诗言志辨》 的“ 比兴 ” 篇中有类似论述 : 按《 序》 、 《 传》 的说 法, 这是一篇伤今 思古的诗 , 好 像戏词儿说 的“ 思想起 , 当年事 , 好 不惨然” 。但 “ 当年 事” 多如乱麻 , 从哪儿说起 呢? 于是举 出“ 吃饱饭” 这一
论文 编码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9 3 2 9 . 2 0 1 5 . 0 5 . 4 7 朱 自清先生的《 诗言志辨》 一书是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 被认为是其 “ 历时最久 , 功夫 最深 的 一 部 书” …。该 著 作 考 辨 “ 诗 言 志” 、 “ 赋” 、 “ 比” 、 “ 兴” 等传统意念之源流 , 历史跨度两千余年 ; 引 用或参考之文献涵盖经史子集 ; 研究方法涉及音 韵学 、 训诂学、 文字学等诸多领域 , 如此深湛之研究 , 与朱 自清 先生深湛的研究方法与严谨 的治学精神是分不开的。
意念进行追本溯源 的考证 ; 而“自觉 的” 尺度则体现在 其 以现代人的立场 , 对 传统文学批评 理论进行 批判 的 接受 , 如 书中常常援 引顾颉 刚《 古史 辨》 、 朱东润《 读诗 四论》 、 彭 仲铎《 汉赋探源》 、 金 克木《 为载道辨》 等最新 的学术成果作 为其论 据 , 而其借 鉴最多 的当属顾颉 刚 先生《 古史辨》 中的观点与材料。朱 自清先生对《 古史 辨》 的引用率 , 反映出了其对该著作 的认同程度。而顾 颉 刚先生所代 表的是 2 0世纪 2 0年代 的“ 古史辨派 ” , 提倡对经 典层层析疑 , 抽丝拨茧 , 摆落其神圣 的光 环 , 恢复其原生态的面貌 , 《 古史辨》 便是其成果的结 晶 , 书 中所收录的文章 与论著 体现 了“ 古史 辨派” 的批评尺 度, 即崇 尚科学与反传统 。“ ‘ 古史辨派 ’ 重新解释《 诗
揭示诗经里的兴诗的 民间性质 。朱 自清先生也有一篇
《 诗言志辨》 一书, 考辨疏论有度 , 不蔓不枝 。度 ,
即标准 、 尺度。朱 自清先生 在《 文学 的标准与 尺度》 一
文 中认 为 : “ ‘ 标准 ’ 有 两 个 意 思 。一 是 不 自觉 的 , 一 是
…
自觉的。不 自觉 的是 我们 接 受 的传 统 的 种 种标 准 。 我们修正 了传统 的种种标准 , 以及采用 的外来 的
件 以例 其余 。
种种标准 。这种种 自觉 的标准 , 在 开始 出现 的时候大
概多少经过我们 的衡 量 ; 而这种衡 量是配合着 生活 的 需要的” , 《 诗言志辨》 一书 的考辨尺度有 “ 不 自觉 的” 与“ 自觉的” 两个方面。“ 不 自觉的” 标准体现在其
用 传 统小 学 之 中 的文 字 学 、 音韵学 、 训 诂 学 对 文 学 批 评
为 我所 不 能 完全 明 了的 , 只好 阙疑 。
周作人批评 胡适在 阐释《 诗经 ・瞄彼 小星》 一诗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5— 2 7
作者简介 : 张寒 ( 1 9 8 3一 ) , 女, 河北保定人 , 中央 民族大学文学与新 闻传播学院 2 0 1 4 级博士生 , 研究方 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