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05章
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
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经典,它形成在唐朝以前,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对于道德经的解读和研究,历代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但是每个人的理解和领悟都是不同的。
今天,我将分享自己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生命的本质《道德经》提到了很多关于生命本质的哲学观点,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等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道生一的理念。
在我的理解中,这种理念是指生命的根源是道,即道是生命的本质。
生命中的一切现象和表现都来自于道,而且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道的产物。
这种理念给我的启示是,人类不应该只看到种族、地域、文化等因素,而应该看到生命本身的价值,尽可能地保护所有生命,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二、对自我的认识《道德经》提出了“无为”和“自然”的概念,而不是一味追求功名利禄。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它强调了人的内在和本质,引导人们去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需要人们反思自己的欲望和执着,思考自己的处境和人生目标。
通过自我反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迎接人生的挑战,并更加懂得欣赏生活的美好。
三、做人的原则《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是做人的原则,它强调人应该寻求自然、合适和恰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不乱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和秩序,也不强行去改变他人的想法或决策,而是实心实意地去沟通和交流,寻找共识和和解。
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方法,它能够让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加从容和理智,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绪和态度。
四、对人生的看法通过《道德经》的阅读和理解,我发现人生是一种非常神秘的经验。
人在世间生活的时间非常有限,要学会感恩、珍惜每一刻。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种种难题和挑战,但是我们始终要保持前行的勇气和决心,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并努力做到最好。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成为多么成功的人,而在于能够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做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情。
讲好自己的故事,触动别人的心灵——摘自赵妙果讲解道德经之学用者感悟?
讲好自己的故事,触动别人的心灵——摘自赵妙果讲解道德经之学用者感悟展开全文阳春三月,北京《道德经》学用读书会上,又有三位新朋友是被“《道德经》学用”公众号上大家所写的真实故事吸引过来的。
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工业平面设计师,他读《道德经》八年了,来到北京以后想进一步深入学习,理工男的性格让他进行了一系列认真的比较和分析:先是系统的搜集了北京几十家关于《道德经》的公众号;然后,大量、仔细阅读了每家的文章,进行分析和比对;最后,经过全方位的衡量,他得出一个结论,认为我们的最好——因为都是讲《道德经》学用的真人真事,落地有声!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来参加北京读书会。
还有一位朋友,虽然同在北京,但她住的很远,到读书会往返需要一百多公里。
所以,她看了一年我们公众号上大家的故事。
这一次决定亲自过来参与读书会。
当她听完大家的分享,眼含热泪,说出了自己当下激动的心情。
她是家里的老大,平时付出最多,妈妈患了癌症以后,出钱出力,都由她照顾。
这些她本来都不在乎,但妈妈却把自己的房子、钱、还有爱都给了弟弟妹妹。
因为妈妈说她是老大,小时候只有她一个孩子的时候,家里把好吃好喝的都给了她。
到弟弟妹妹出生,家里供不起那么多孩子,弟妹小时候都没享到福,现在她就应该多付出一点。
所以,现在若是她少给一点钱、少付出一点,妈妈就会用很难听的话骂她。
就这样,她对妈妈越来越不满,和弟弟妹妹干仗,连她的女儿都不管外婆叫外婆,而称之为“你妈妈”。
当她受了委屈时,女儿会气得说:“我要找你妈妈去问问,她怎么教育的子女?是怎么把你弟弟妹妹教育成这幅德行的!”但妈妈年龄大了,又得了癌症,弟弟妹妹是不会伸手照顾的,做这些事只有她。
所以,再委屈,她也得强忍着泪水,继续照顾妈妈。
渐渐的,她的憋屈变成了愤懑,愤懑得她都觉得自己要变态了——她经常在给妈妈洗内衣时,因为心里太生气,控制不住手劲,把衣服撕破,然后再出去买……就这样,她把自己整成了乳腺癌患者!说到伤心处,她双眼中噙满了泪水。
《道德经》第05章 多言数穷 原文翻译解读
第05章多言数穷【原文】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chú)狗②。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③?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⑧,不如守中⑤。
【注解】①仁:仁爱、仁慈。
②刍(chú)狗:用野草扎成的狗,古人祭祀时用,用后即扔。
刍,野草。
③橐(tuó)龠(yuè):古代的风箱。
④数:通“速”。
⑤中:适中的意思。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有道的人无所谓仁爱,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导读】老子表达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反对将天地、“道”进行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它对世间万物没有特定的感情,只是任其自生自灭、自由发展。
同样,圣人治理天下也应如此,让百姓自劳自息,尊崇自然规则,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
太多的冗政繁令只会让人们不知所从,造成混乱。
【解析】这一章里:老子由天地的“不仁”,讲到圣人的“不仁”,进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
和前文不执于一端、“不尚贤”、“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一贯的。
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王弼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白相治理,故不仁也。
《道德经》第五章
《道德经》第五章孔德①之容②,惟③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④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⑤。
窈⑥兮冥⑦兮,其中有精⑧。
其精甚真⑨,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⑩不去⑪,以阅⑫众甫⑬。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⑭!译文大(空)德之容,惟大道是从。
大道(场)之为物,为无物,为夷希微,为不可感觉之物,不可捉摸。
无物啊,其中有(产生)象。
无物啊,其中有(产生)物。
空无、虚空、虚无,其中有(存在)精理(真理、道理、道法、法则);其精理真真是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原有的、本来的、固有的,其中有已经应验证明的。
自古及今,自今及古,其精理不去(不离开,没有差别),以观众物的始基。
我如何得知众物始基之状呢?循道循理遵循法则!注释①孔德:洞德;空德;大德;美德,嘉德。
孔:洞,窍,窟窿;空;嘉,美;通达;大。
孔,窍也,空也。
——《玉篇》空:孔,窟窿;空虚,空无;空间;广阔,空旷;岑寂,幽静;明净无挂碍;道家谓虚静之性。
空虚:空无;空旷冥漠;豁达,没有成见;指天空,亦喻朝廷。
洞:清澈;透彻,清楚;窟窿,孔穴;贯穿,通达;通晓,知悉;数字“0”的另一种说法。
洞观:谓清澈见底;透彻地了解,深入地观察。
洞察:深入、清楚地察知,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察其本质。
河上公注:“孔,大也。
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
”一说,孔即“空”,“孔德”意谓以空为德。
《老子》:“孔德之容。
”王弼注:“孔,空也。
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后汉书·冯衍传下》:“遵大路而裵回兮,履孔德之窈冥。
”李贤注:“孔之为言空也。
窈冥谓幽玄也。
道以空为主,故无物而不容。
”②容:1)〈动〉(1)(会意兼形声。
小徐本“从宀,谷( gǔ)。
”大徐本看作会意。
“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
本义:容纳)(2)同本义。
容,盛也。
——《说文》君子以容民畜众。
——《易·师》又如:容隐(包庇,隐瞒);容足(仅容立足);容接(容纳接待);容盛(覆载,容纳);容民(容纳民众);容民畜众(容纳畜养民众);容畜(容纳养育);容受(容纳接受);容放(容纳置放)。
《老子》五章(知识讲解)
《老子》五章(知识讲解)《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重点语句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老子》又被称为《道德经》,其中“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全书五千余字,“道”字就出现了七十余次。
什么是“道”?据《老子》说,这是“玄之又玄”的东西,是超出人们经验世界的存在,因此,很难加以明确的解释。
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作者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所有发生都是好事——摘自赵妙果讲解道德经之学用者感悟
所有发生都是好事——摘自赵妙果讲解道德经之学用者感悟母亲生日那天,我兴高采烈地开车去接父母一起吃晚饭,当我的车停稳后发现弟弟的工厂里没有父母的身影。
我下车寻找时只听到厂门外一位老人拿着手机不停的念叨:“不得了了,七窍流血了,估计没命了……”我赶紧走上前去咨询,老人着急的问我是谁?当老人得知我的身份后不断的催我跟他走,说是父亲去接内侄放学时被车撞飞出去了,现在在120救护车上昏迷不醒。
我冲着事发地点快速走过去,途中看到妈妈一瘸一拐的走了过来,老远看到我就喊:“丫头,来了就好,赶紧去看你爹爹……”我安慰着母亲让母亲放心,爬上救护车只看到父亲满脸、满头全是血,人已处于半昏迷状态。
我拉着父亲的手不停的告诉他不要害怕,肯定没事的,告诉他有我在,不要担心……我催促救护车立刻赶往医院,从救护车玻璃窗看到母亲着急的与我说着话,我跟母亲挥挥手告诉她没事的。
一路上救护车拉响着警报,但是下班高峰路段拥堵严重。
我一直跟父亲说着话,告诉他我是他的女儿,是他的二丫头,让他不要睡觉,跟我聊聊天。
同时我不断的为父亲做调整思维的快乐农夫,种下父亲身体健康、血流通畅、身心愉悦的种子。
当我们到达医院时却发现医院电脑瘫痪,无法录入患者信息,我在陪伴着父亲时先生也赶到了,他去窗口等待,帮忙办理手续。
而我则不断拉着父亲的手,不停的与他沟通、说话。
父亲意识渐渐清晰起来,跟我讲述着事件的经过,不断的用手摸着胸口的口袋告诉我身份证、医保卡都在里面,还一直叮嘱我说口袋里面有钱,让我小心,不要弄丢等等……从接到父亲到全部检查结束并在医院住下已经是半夜十一点多了,整整五个小时,这期间偶尔会因想到父亲哽咽地说觉得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我时有想哭的冲动,其余时间我几乎是坦然的、淡定的状态下处理着每一个环节。
我不知道为什么可以如此平静,可以坚信父亲一定没事。
我想这绝不是我冷漠无情或是没有感情。
而是通过这么久的学习,深深的知道宇宙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我渐渐学会了透过事物表象看本质,也深深明白这是父亲的一门功课,也是我的一门功课,所有的发生都是好事。
道德经第五章感悟体会
道德经第五章感悟体会
摘要:
一、介绍道德经第五章的背景和主题
二、解释道德经第五章的主要内容
三、阐述道德经第五章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
四、总结道德经第五章的重要性
正文:
《道德经》是古代中国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一。
第五章是其中的一部分,主题是“含德在内,涵真腹中”。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道德的本质和含德的重要性。
在第五章中,老子首先描述了含德的形态和特征,含德是一种内在的、看不见的、无形的品质,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老子认为,含德是相对于表面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而言的,是更深层次的道德境界。
接着,老子阐述了含德的重要性。
含德可以使人更加谦虚、宽容、善良、真诚,可以使人更加接近道,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同时,含德也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最后,老子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修炼,才能达到含德的境界。
而只有达到含德的境界,才能真正地理解和体验道的真谛。
总之,《道德经》第五章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感悟,让我们认识到含德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明白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人之迷,其日固久——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之学用者感悟
人之迷,其日固久——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之学用者感悟从文化城回来已经一个月多七天了,从前的种种不良习性,自己发现已经在发生了转变。
三十三个品质是老师对《道德经》的最好诠释,什么是《道德经》学用,回来后一个月我深刻的体会了践行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践行,读经也就真的成了读经,读经是为了我们更好的践行打下基础。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这句话也是很多《道德经》学用家人讲的空杯心态,当我们用之前知识或是意识去理解现在所学新知识的时候,就进入了人之迷的状态,迷的是自己。
如何空杯,原因在于从前的意识太过强烈已经养成了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这就是其日固久,因为自己发现不了。
当真正意识自我觉知时,才发现问题,如何觉知,什么是觉知,那就是践行三十三个品质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又是相同的。
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都存在问题是每个人自己都认可的,可是当别人指出我们的问题时用什么样的方式能接受这却是不同的。
我们习惯了自己的接受模式也是迷。
当践行三十三个品质的时候,我们觉知了那就打破了我们从前的种种习性是不好的,接受的方式也得到了改变。
觉知是自己,接受当下最好的自己是我们修德的第一步。
我个人是这理解,这时候我们才向内看了,由外求转变为内求,由想尽办法让别人改变来适应我们,转变为改变自己适应大众,一切的觉知是从改变自我开始。
在这里向各位道歉,原因是每日读经汇报的时候,并不是自己一直在读经,而是在车子里听老师读经自己跟着念而已。
这个习惯发现自己要真心转变,因为自己没有向小平老师以及其它老师那样,拿着本书静心的读,这也是一种错误。
今天写每月一信时突然觉知到这个问题,当下自己需要立刻改变。
从文化城回来后一直在写感悟,一直在努力修行三十三个品质中的真诚、接纳自己、知行合一、觉知,这几个品质。
在修行的过程中,每时每刻拿别人当镜子,照见自己时,有些不适应,因为发现自己太多问题,当觉知的时候却会因为一个接纳自己来为自己找借口。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老子五章是《道德经》中的五个核心章节,被公认为老子思想的集中展示。
本文将为您呈现《老子五章》的原文和翻译,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的精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出来的,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以命名的,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的是天地的起源,有名的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常常没有欲望,以观察其奥妙;常常有欲望,以观察其局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来源,但却有不同的名称,统称为玄。
玄中又有更深奥的存在,这是一切奇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会有丑;人人都知道善是善,就会有恶。
因此,有和无相生,难和易相成,长和短相比,高和低相对,音声和谐相合,前和后相随。
所以,圣人对于无为的事,不使用言语教导,万物自然而然地成就而不加斥责;生而不占有,为而不依赖,功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才不会离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谛〕视其〔精〕,复〔小〕极。
〔苦〕于不〔劲〕,则无所不〔亡〕。
翻译:不推崇贤人,使人民不争;不追求稀有的珍品,使人民不去偷窃;不显露可欲之物,使人民的心不烦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之道就是内心虚空,胃口满足;意志温和,骨骼坚强。
常常使人民无知,无欲。
使人们回归纯粹,再度精神集中。
在不勉强之下,就无所失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人如果过多的政令繁苛,反而会加速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在这里,“天地不仁”并非说天地残暴,而是强调天地没有人类的那种偏爱、感情,它按照自然规律运行,对万物一视同仁。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前备受重视,祭祀后就被丢弃,这是一种象征,表示万物在天地的自然规律下平等地发展变化。
“橐龠”这种风箱的比喻,则是在说明天地间的那种生生不息的自然力量,它看似空虚却有着无尽的能量。
而对于统治者(圣人)来说,过多的干预(多言)往往会让事情走向衰败,“守中”就是要遵循自然的平衡与规律,不要过度地去施加人为的影响。
道德经第五章的心得体会5篇
道德经第五章的心得体会5篇道德经第五章的心得体会【篇1】早时,寻找一种书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能带给我这种味道,企盼着。
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寻找理论指导,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道德经》。
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于是终于从网上初步接触《道德经》,至今看过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
基本介绍:《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
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
《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
“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
《道德经》像一个包罗万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宝藏,不同的人读道德经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
不仅对不同的人,同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获。
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释疏题明道德义》云:“《道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随有君宗。
”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
在《老子》注释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每一个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老子”,这是老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特点启发我们,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
老子道德经详解第五章众生平等
老子道德经详解第五章众生平等老子道德经详解第五章众生平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古人用谷草扎成的用以祭祀天地神灵的狗。
刍狗虽结草而成,但祭祀的人却视其有魂灵而装饰打扮并侍奉它们,以求福于天地神灵。
待大礼已毕,刍狗的魂灵升入天堂,它也就还原为纸草了,或者以火焚之,或者任人践踏。
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实质上是视百姓若神灵,从而敬重他们,保护他们,服务于他们,目的是为了国泰民安。
倘若有人灵魂丧失,做出有害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就会遭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唾弃,下场如同丧失了灵魂的刍狗。
万物虽为天地所生,但无一物为天地所偏爱。
天地统治万物利用的是至诚不移的自然规律,万物的生长发育,只能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
圣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圣人是由人民推举产生的,是人民的代言人,是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在圣人的心目中,只能存有法的观念,而不能存有“仁”的观念。
有了“仁”的观念,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用权力代替法律,这样一来,法律就会失去威严,社会就会滋生罪恶,百姓就要遭殃,这才是统治者最大的不仁。
“不仁”是老子的法治思想。
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唯有不仁,才能至仁。
天地至仁,用至诚不移的自然法则来体现;圣人至仁,用完善的社会法律来体现。
另外,“天地不仁”是万物平等的思想,“圣人不仁”则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橐籥(tuóyuè):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即风箱。
天地之间,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皆为天地二气激发涤荡所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依赖此气。
如果把天地比作一个大风箱,那么人体就是一个小风箱。
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
如果用风箱的原理来治身,则生命会更富有激情,生命力会更强。
具体要求是“虚”和“守中”,反对“躁动”和“多言”。
虚,贵在心意不动,目的在于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即“不屈”。
赵妙果老师讲:大道不仁
赵妙果老师讲:大道不仁
道德经第五章讲的就是一句话,即:大道不仁。
老子和孔子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的两位巨人。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 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相互亲爱的情感和行为。
“仁”,在儒家体系中被看得极其重要!
但“仁”在《道德经》体系中,只是一个普通的概念。
老子认为,“道”是融通万物的。
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
也就是说,圣人总是善于帮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使用物品,因而就没有被丢弃的物品。
老子为什么这样阐述天地、圣人“不仁”?
天地该是仁,圣人该是仁。
但老子偏指明他们的不仁,为什么?
这是一种反思维,天地圣人的“不仁”,实乃大仁;天地圣人的“不德”,实乃大德。
宇宙运动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老子所说的天地圣人的“不仁”和“视万物百姓如刍狗”,就是强调了天地和圣人的一个理念:
即对万事万物、对每一个人都要平等视之,抛弃一切的偏见,而永远保持一颗公平的心。
——道德经第五章悟道心得
【赵妙果于2018年5月31日第120天】作者授权代发。
《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道德经》(第五章)解读《道德经》(第五章) 解读一、原文第五章天道非“人道”(题目为学而观复所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二、译文(意译)天地无所谓仁爱,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用草扎成的狗一样“麻木不仁”;圣人以天道为法,也把百姓当成刍狗。
你看天地之间不是就好像一个大风箱吗?你怎样地“以空使空”地使用它,它都不会不够用,而且越鼓吹使用它,它的能量反而越有增无减。
但是你若妄用你的主观意志,却只会加速减少你可从中获得的能量,因此不如老老实实地守持这“中空”的法则来依道而行。
三、释词仁:《说文解字》释为:“仁,亲也。
从人,从二。
”本义为以人道待人,即讲仁爱。
用于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互相友善;又引申指同情,怜悯。
刍:本义为割草,引申为喂牲口的草。
“刍狗”指用草扎成的狗。
橐龠:“橐”,本义为一种无底的袋子,盛物时须用绳捆扎住两头。
又特指古代冶炼鼓风用的装置。
“龠”,本义为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可吹奏。
“橐龠”连用指烧火鼓风的“风箱”,橐即风箱,龠即风箱中的吹风管。
虚:本义指古人穴居的废窑包,即废墟,此处用其引申义:使空,空起来。
屈:本义为尾巴盘曲于身后,此处用其引申义:缺欠,亏,亏损。
愈:本义为病好转,此处作副词,表示:越发,更加。
言:本义为吹奏乐器,引申指说,陈说。
数:本义为查点,计算。
此处指su(四声),通“速”,指快速或加速。
穷:本义为达到尽头,此处指用尽,使尽。
中:本义为氏族社会的徽帜,引申指与四周、上下距离相等的部位;或两端之间的位置;或指不偏不倚等。
四、阐解与应用此章仍然是一面讲道的特点,一面讲如何“用道”,依次讲圣人如何“用道”,一般人又应该怎样“用道”。
它共有以下要点:1、道非“道德”《老子》的“道”不是讲仁爱友善或是非善恶的伦理学、道德学的概念,即我们一般所熟悉的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这种道德是人际间共同约定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合乎人性、保护人文秩序的价值功用,而《老子》的道则是“宇宙级别”的,它高于人际社会,是指客观的宇宙法则,天地万物的大规律,它不讲人情,不讲偏私,而是完全按照运动、平衡、循环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宇宙法则运行的,在《庄子》则把它比喻为:天道、大道、真宰、天钧、天倪、道枢、天平、天地等。
道德经第5章心得感悟
道德经第5章心得感悟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时常会遇到不一样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感悟,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写一篇感悟,把自己的感触都记录下来。
那么,感悟文章到底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经第5章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第5章心得感悟1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
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
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
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
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
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
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
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
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
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让自己变得更好,身边的一切都会更好——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之学用者感悟
让自己变得更好,身边的一切都会更好——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之学用者感悟时光荏苒,从第一次接触《道德经》至今,我已经是第六次去世界老子道德文化城学习。
这让自己有很大的改变,同时也带动企业及身边人发生着变化。
有人说,将《道德经》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企业就被赋予了灵魂、信仰和生命;企业就会与我们一同向世人传递精神,一起将爱洒向天地间。
现在我感同身受。
公司将《道德经》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并推广,同时也做出了引导企业员工学用《道德经》。
通过一年多的学用,在我们企业内部逐步形成了学用《道德经》文化的氛围,对企业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
公司每日清晨诵读《道德经》40章,《道德经》的诵读使我及我的员工们懂得了更多的感恩,更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每个人;每天学跳《道德经》养生拳操舞,使我们的身心更健康;公司的股东、高管及其家人也陆续报名参加文化城的学习。
工作中,不管是我的合作伙伴以及新认识的朋友也在与我的谈论中了解《道德经》文化,发现我的改变,言谈中都是对文化城的向往。
月底去文化城前,我认识了优秀企业家魏大姐。
当我和她聊到文化城,她非常渴望与我一起参加8月份的学习,但是因来不及订机票且无名额而无法前往。
为此,我从文化城学习回来后,魏大姐特意来到公司与我更深层次的交流,发现我身心的改变,更加深了她去文化城学习的决心。
《道德经》是凝聚力量的源泉,它的学用让我的企业正在通往长青的路上。
在道德经学用每月一信的亲密关系专栏中,“编者按”曾说到:“《道德经》是一部处世的哲学经典。
它充满朴实和智慧,讲述了慈、俭、不争的大爱。
当我们用这样的大爱去面对夫妻、亲子、同事、亲朋的复杂关系时,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让自己变的更好,身边的每个人都会变得更好,当忍受变为接收,接收变成享受,所有人的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和谐。
”我学习《道德经》后就带着爱人和孩子到文化城一起学习。
开始我的爱人没有认识到《道德经》的精髓,只是敷衍了事,在慢慢学习及接触其他老师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自己的变化——曾经那个多愁善感疑心重的她,现在变的开朗自信,每天都那么开心快乐。
《道德经---老子如是说》第五章
《道德经---老子如是说》第五章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1],以萬物爲芻狗[2];聖人不仁[3],以百姓爲芻狗[4]。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5]?虛而不屈[6],動而愈出[7]。
多言數窮[8],不如守中[9]。
【注釋】[1]天地不仁:仁者仁慈,仁愛,此乃儒家最爲強調的作爲人的品質的標準。
這是世間法中的善法,與惡法相對立,這是心意識分別執著的必然結果。
天地不仁指的是出世法的自然現象,它既不屬於善,也不屬於惡,根本就沒有心意識活動,純粹是一種自然現象,它與仁或非仁無關,《莊子》上說,天地對萬物無偏私,一切都是那麽的平等,所以這裏的不仁非是二元對立的非仁之意,而是離心意識的自然之道,非世間思維能夠觸及得到的。
[2]以萬物爲芻狗:芻爲草,芻狗即草紮成的狗,古人祭祀時所用,祭祀完後便隨意丟棄,任人踐踏,以萬物芻狗,即是說天地對萬物任其自然發展,任其優勝劣汰,從不會有偏私或照顧的可能,就象古人祭祀時用芻狗一樣,祭祀完後便任意抛棄,決不會有愛惜的心産生。
[3]聖人不仁:聖人之心乃無爲之清淨道體,同天地對待萬物一樣,聖人之心清淨自然,對萬物,對世人無分別,無執著,不屬於世間法,而屬於出世間法。
聖人之心是離心意識的,自然也無什麽仁、愛、惡、恨的。
所以聖人之心是天然道體,與天地不仁一樣,自然聖人也不仁了。
如果聖人有仁這個心了,那聖人就不是聖人了,而是普普通通的一介凡夫了。
聖人心中没有仁,也没有不仁;没有善,也没有恶;此乃天然清净心是也。
[4]以百姓爲芻狗:聖人對待百姓就象天地對待萬物一樣,順其自然,行不治而治,讓百姓保持自然、純樸之真心。
萬物的成、住、壞、空,世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自然法則和因果定律的結果,任何意志和力量都無法與之抗衡的。
聖人最明白這一點,聖人以無爲的清淨心,順應這個自然法則和隨世人順應這個因果定律,而自己的心卻恒常不動。
不管天下世間如何變化,這個心永遠都保持寂滅狀態。
這就是以百姓芻狗。
聖人的外表卻跟世人一樣,世人歡樂,他也歡樂,世人苦難,他會與世人同受其苦難,世人有生死,他也會跟世人一樣示現出生死,這就是聖人,只有聖人才能做到這樣。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学用 到底什么是富有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学用到底什么是富有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学用到底什么是富有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学用:到底什么是富有人活一世,崇尚富于就是恰当的,但到底什么就是盛?很多人的回答是,有钱就是富!可是圣哲老子认为:“知足者,富”。
第一,真正的富于不是您实际具有什么,而是您能够在多小的程度上舍弃私心杂念,抛开自己的无知。
老子认为人生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就是贪得无厌,人心不足的人往往会招致祸端。
真正的富有,我们要善于在具体的事物上体认到大道的生命运行轨迹,这个轨迹以内的事物就是我们按照道的规律去创造的,是我们理应得到的,也是我们必然能得到的;而在这个轨迹以外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我们一旦有了获得它们的想法就叫妄想——即便是实现了也不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即便是我们一时获得了眼前的不少利益,也不会长久地得到利益,因为那个富有是德不配位。
第二,真正的富于的人,就是不悖离王道行事的人,就是德行能隔夜茶于世间的人;就是有著坚强意志的人,而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奋斗,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
这样的人,人生必然就是悠扬、美好的!真正富有的人,考虑的不是自己得到更多,而是考虑是员工能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真正富有的人是考虑他的快乐,是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天下乐推而不厌的人。
真正富有的人,是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是心中有道的人,是充满着奉献、感恩、知足的人。
人活在世间,物质所须要,其实非常非常有限——广厦千间,夜卧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三餐。
所以真正的富于就是太少则得多则有情,自我中心反而迎合鬼神。
饮食越多,生活越奢华,则疾病就越多,痛苦苦恼也越多;生活越直观温和,越是健康长寿,越是过得欢乐自在。
对治身痛苦的良方只有一个,即为“踏实”。
什么时候踏实了,什么时候就可以把苦返回。
穿衣踏实了,天天想要穿好衣服的那个痛就没了;饮食踏实了,听任色香味,那个痛也就没了;对哪一样踏实,那一样的苦,就可以返回。
柔弱是富有生命力的状态——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之学用者感悟
柔弱是富有生命力的状态——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之学用者感悟我一年多没上班了,刚上班第一天就碰到一件让我很有感触的事,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家长的孩子在我们这里学习乐高已经有快一年的时间了,老师给这位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时,这位家长突然大发雷霆,说孩子学的内容与年龄不匹配,怪我们的老师不负责任等等,不论老师怎么和她解释都不听,非常生气,大吵了一顿。
后来了解到她几乎没来接送过孩子,老师也没有见过她,要是以前我肯定也控制不住自己会和她吵起来,“自从孩子在这边上课你一次都不来,不问,现在你好不容易来一次,我们老师主动和你沟通孩子的情况,结果你还怪起我们来了,如果我们不和你说你连问都不问。
”但是我现在想的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我先给她承认错误,赔不是,对她的情绪表示理解,用柔弱的方式化解了她的不满和怒气,她终于可以好好和我说话了。
还没说上两句,她又看到孩子的问题立即对着孩子骂开了,因为已经放学了,她一边骂一边拉着孩子回家,走时连招呼也没打。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懂事、早熟的孩子,后来我了解到她妈妈每次发脾气的时候,都是孩子安慰妈妈,而他只是一个十一岁的小男孩,在家里已经像个小大人,非常体贴照顾妈妈,还很独立,每次上课都是自己来,从不让妈妈送,在学校还是班长,人缘很好,现在妈妈看到的却都是孩子的毛病,任性,拖拉,没有上进心,顶嘴,不听话等等。
第二天她又带孩子过来上课,刚进门没有两分钟,不知道因为一点什么事,她又开始发脾气了,气势汹汹地用脚在踹孩子。
我赶紧过去问这是怎么了,就发现孩子用仇恨的眼神瞪着她,我知道这个妈妈内在一定出了问题,就特别想和她好好聊聊。
等孩子上课去了,我开始主动关心她,和她聊起教育孩子的不容易,她像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她说她多么多么不容易;她恨她的父母,因为不是亲生的,都不疼她;又说她婆婆一家人如何不好,她怎么和婆婆打架的。
我说这样会对自己的身体不好,她说可不是咋的,最后自己就被娘家人和婆家人彻底气出了毛病,得了甲状腺癌,前几年做的手术,现在每年都要复查,还一直在吃药,前段时间去复查说癌细胞又增加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五章
——2011年09月01日——
九月是能量月,当人类的意识一步步踏上更高层次的成功升华之时,内在光明能量将随之而来,长期渴望突破的问题也会出现解决之道。
如何解决?《道德经》第五章中有三大法则,即:“天地不仁法则、虚而不屈法则、不如守中法则”,会给我们修行的人生带来快乐幸福!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道德经》第五章《不偏不倚》。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 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
圣人无所谓仁爱,任凭百姓自然生活。
天地之间,不是像风箱吗?虽然空虚却不会穷尽,越是抽动风量越大。
多言害身,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共分三层来阐述。
第一层次:人间躁动,天地圣人主动承担不仁。
老子为什么这样批评自己“不仁”?天地该是仁,圣人该是仁。
但老子偏指明他们的不仁,为什么?这是一种反思维,天地圣人的“不仁”,乃是大仁。
天地圣人的“不德”乃是大德。
第二层次:天地之间本身就像一个大风箱,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
天地间生生不息的奥秘在于一个“虚”,人类生生不息的奥秘在于虚怀若谷的品德。
圣人不仁,时时检查自己不仁,时时内观自己不足,就是保持虚空状态,就是使生命更富有,生命力更强。
第三层次:人生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奥秘就在于掌握一个“不如守中定律”。
守中,就是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都要掌握一个“度”——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
自作聪明、自我夸耀都属于躁动,守中是为了防止躁动和多言,躁动则灭,多言则穷。
老子在这一章中强调“语言的力量对人生的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
老子在这里说的“天地圣人不仁”,不是说天地做错事了,不是说圣人说错话了,而是告诉我们在关系中出现问题,要主动承担责任。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有一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等于大家无责!“匹夫有责”,要改成“我的责任”!老子说的“天地不仁法则”是说明:这个世界所发生的种种问题,是人类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共同要承担的责任。
所以我们说,“和谐地球我的责任,和谐社会我的责任,
和谐家庭我的责任,和谐身心我的责任”。
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
上帝创造人的眼睛是让我们看这个世界的,但是眼睛一个很重要功能就是“往内看”。
这个社会发生不和谐不能指责社会,而应看看我为和谐社会做些了什么?这个家庭发生不和谐不能指责对方,而应看看我为这个家庭做了什么?我们的身体发生不和谐问题时,不能埋怨上天对自己不公平,而应检查自己为自己做些什么?
主动承担责任
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按规矩出牌,现在的环境已经躁动不安,现代的人心已经形成集体意识的躁动不安,已经形成地球的躁动不安——造成地球上频繁的灾难,造成人类生命中许多灾难,这说明现在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
这种“天地不仁法则”,就是让我们从反面入手:天地的慈悲,就是让我们从反面入手,主动承担圣人不仁。
“天地不仁法则”,就是一种教育:说自己不好,把成绩归于他人,把错误归于自己;不是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揽过来。
也许有人说这是吃亏,其实吃亏就是占便宜!
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珍惜什么?想得到什么?
不少人到头来就是卡在“忙碌”二个字上而不知所终!《道德经》第五章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还是从语言开始吧,语言是能量,语言也是力,人生就是一场语言的修行!”语言的修行有思维语言修行、口头语言的修行、行为语言的修行;语言的修行是为了让我们这一辈子活出精彩、活出自我、绽放美丽。
万物皆有因果,到底什么是美?包容是美;和谐是美;父母对儿女那份无条件的大爱是美;父母给了儿女生命,儿女对父母那份心灵感应的孝顺之爱是美;老板与员工之间那份责任尊重双赢是美;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诚、真心、感恩、谦卑是美……人生这辈子其实都在修行——给相依为命、不离不弃的婚姻修行;给自已的家庭幸福修行;给自己身体国内六千亿兆细胞的和谐相处修行;给能够笑到人生最后的圆满而修行。
让我们就从“天地不仁,虚而不屈,不如守中”的三大法则开始内观自己、升华自己开始吧!
下面,与大家共同研习的三句话如下:
一、人在宇宙中是沧海之一粟,是泰山之一石,是极其渺小的。
但人不应该是被动的、无所作为的,每个人都应该是世界的主人,自己才是最丰富的宝藏。
二、人的思维语言、口头语言、行为语言正改变着地球、社会和人生;同样,地球、社会也在改变着我们,这种作用与反作用就体现了因果关系。
三、人的思维语言永远是走在行动语言之前,先有想到再有做到。
因此,思想是因,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所有就是果,有因才有果,自己才是命运的创造者。
九月是能量月,能量来自我们全然的开放自己。
所有的经历都是为了让我们再次作出选择;所有发生的问题,是进入更高层次的跳板;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会被我们心中丰满的爱所超越!
感谢您参与《道德经学用每月一信》的分享!从您的角度,您将对“天地不仁,虚而不
倔,不如守中”这三大法则如何理解呢?在生老病死,旦夕祸福的人间路上,运用这三大法则将给地球、社会、家庭、身心带来什么好处呢!
愿您在能量月的修行中寻找快乐,体会幸福!祝您好运!
赵妙果
2011年09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