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蓝田股份与刘姝威
•
4
材料准备时间为2002年,仅供参考
刘姝威分析蓝田股份的主要方法
3.对蓝田股份的现金流量分析
蓝田股份2000年销售农副水产品收到的现金大约为 12.7亿元,每天现金量348万元 刘认为:我从事商业银行研究,了解我国的商业银行 。如果蓝田股份水产品基地瞿家湾每年有12.7亿元销 售水产品收到的现金,各家银行会争先恐后地在瞿家 湾设立分支机构,会为争取这"12.7亿元销售水产品 收到的现金"业务而展开激烈的竞争。银行会专门为 方便个体户到瞿家湾购买水产品而设计银行业务和工 具,促进个体户与蓝田股份的水产品交易。银行会采 取各种措施,绝不会让"12.7亿元销售水产品收到的 现金"游离于银行系统之外。与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确实存在差距,但是,我国的商业银 行还没有迟钝到"瞿家湾每年有12.7亿元销售水产品 收到的现金"而无动于衷。 2000年蓝田股份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 金”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但是其短期偿债能 力却位于同业最低水平。这种矛盾来源于“购建固 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它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92%。这意 味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绝大部分都转化为固 定资产 2000年蓝田股份的在建工程增加投资7.1亿元,其 中“生态基地”、“鱼塘升级改造”和“大湖开发 项目”三个项目占75%,在建工程增加投资的资金 来源是自有资金。这意味着2000年蓝田股份经营活 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大部分转化成在建工程本期增 加投资
•
/
/
6
材料准备时间为2002年,仅供参考
对蓝田股份造假思路的简单猜测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引言】: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丑闻进行揭露。
自此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
这是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关键词】:蓝田股份,造假手段,审计分析,结论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旗下的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ST生态”),是其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主营生态农业。
1996年上市以后,蓝天不惜巨资在全国主要媒体上打造其品牌形象,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获得了大量股民的追捧。
二、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一)虚构营业收入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
其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二)虚增固定资产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三)虚造存货价值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的2.6亿增加至2001年的4.4亿。
除去饮料这一可明确计量部分,该公司另一重要产品——水产养殖,据估计,蓝田一亩水面的产值要达到2到3万元钱,才能符合其业绩水平。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经济与法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殷越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海南儋州 571737一、案情回顾(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介绍辽宁省沈阳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田股份,于1992年10月由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三家企业共同发起、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
借助了政府及农业部的行政杠杆,有“中国农业第一股”之称的蓝田随着其自身股价的攀升及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成为一个以传统农业及食品加工为主线,经营范围涵盖医药制品、农副水产品、房屋开发、餐饮住宿、烟草专卖、卫生保健用品及进出口业务等的典型综合性经营企业。
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创造了中国市场经营的业绩神话。
(二)公司财务造假分析然而,神话终究不可能成为现实。
通过相关资料研究,不难发现,蓝田股份的肥皂泡沫与银广夏竟如出一辙,他们都利用了披着华丽外衣的财务报表,用一个个谎言来诉说自身经营业绩的传奇。
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也沿袭了银广夏的悲剧而彻底破灭,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
具体分析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会计造假,虚增资产其一,固定资产造假。
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
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
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
此外,企业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也过长,减少了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其二,捏造虚假的资产结构。
根据2000年的公司财务资料显示,蓝田的流动比率为0.77,而企业需维持的平均水平为2,这表明短期内拥有可变现能力的流动资产并不能够应付并偿还短期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企业速动比率为0.35,而一般企业的平均水平为1,这表明流动资产减除存货后的余额远远低于短期流动负债的数额。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分析(ppt30张)
蓝田经营范围:
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为主的综 合性经营企业
餐饮以农副水产品的种养、加工、销售、制药及卫 生保健用品制造; 住宿;
房屋开发;
商业及烟草专卖; 产品及相关技术、设备、材料的进出口业务等
背景资料
• 上市前据蓝田招股说明书中介绍,1993-1995年,蓝田的 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33725.7万元、84039.7万元和 308284.1万元,税后利润分别为14101.4万元、23686.5万 元和27437.2万元,显示出喜人的经营业绩。 • 上市后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 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 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 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而且这些都是 建立在蓝田股份只是一家主要从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 业! • 蓝田股份似乎是一支不折不扣的“老牌绩优股”。
(二)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
• 1、审计对象、范围的拓展,致使审计风险增大, 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 • 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随市场经济的不断拓展,会 计客体方法会日趋复杂,特别是受知识经济及信 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影响,大量的智力密集型企业 ,如“网上公司”、“模拟公司”等虚拟实体的兴起 ,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被审实体的范围,也增加 了相应的审计内容,如人力资源审计、非财务报 表信息审计、企业购并审计、跨国业务审计等新 内容,都以不同程度拓展了审计内容,增加了审 计难度。增加了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造假分析––
11.关联方关系混乱
• 据蓝田股份2000年会计报表附注“(八)关联方关系及交易 ”,蓝田股份的母公司是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 司,注册地址是洪湖市瞿家湾镇。蓝田股份合并会计报 表的子公司有两家:沈阳蓝田房屋开发有限公司(注册 地址是沈阳市)和湖北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注 册地址是洪湖市瞿家弯镇)。2000年沈阳蓝田房屋开发 有限公司亏损。2000年蓝田股份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湖北 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
蓝田神话案例
蓝田神话案例
分析二:“蓝田神话”迷雾重重
市场质疑之一:看不到野藕汁卖,何来 上亿元的利润。蓝田股份年报显示,公 司的蓝田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 达5亿元之巨。在一般人的眼里,全国 应该到处都卖蓝田野藕汁、野莲汁,而 且很热销,但是全国很多地方的投资者 表示,并没有看到这种热销场面,甚至 在当地市场根本没有见到过野藕汁,看 到的只是中央电视台连篇累牍的广告。
232 247,824
蓝田神话案例
资产减值准备案例
A公司对巨额坏账的解释
– 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
• 关联公司
欠款单 位名称
香港XX 自行车 有限公 司
DB (HK) Co.Ltd
XX国际 有限公司
合计
本年 增加 19,298
➢那么对于银行来讲,那就更危险了。
蓝田神话案例
文章的发表引起银行领导的高度重视, 所有银行停止了对蓝田的贷款。使得蓝 田没有了血液,陷入瘫痪。
蓝田事件终于浮出水面。击碎了蓝田神 话。
刘姝威的平静生活也被打破。
蓝田神话案例
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
瞿兆玉吼道:你把蓝田搞死了
2001年12月13日,刘姝威接到了湖北省洪湖 市人民法院的传票,案由是蓝田股份有限公司
蓝田神话案例
启示 财务分析信息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作用
蓝田神话案例
蓝田造假资料:
1996年,蓝田公司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 伪造材料,对沈阳土地局未批准处置的两块 公司土地按评估结果计入公司资产,虚增公 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了公司及下属企 业3个银行帐户对帐单,共虚增银行存款2770 万元,占公司1995年财务会计报告中银行存 款余额的62%。
财务分析案例:蓝田之谜
06.12.2019
4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0.50 0.00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
06.12.2019
5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存货周转率 应收帐款周转率
06.12.2019
6
(3)同行业比较
2000年蓝田股份的主营产品是农副水产品和饮料。 2000年蓝田股份“货币资金”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 加额”,以及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营运资金和现金流 动负债比率均位于“A07渔业”上市公司的同业最低水平, 其中,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低于“A07渔业”上市公司 的同业平均值大约5倍和11倍。这说明,在“A07渔业”上 市公司中,蓝田股份的现金流量是最短缺的,短期偿债能 力是最低的。
9
2.蓝田股份的农副水产品销售收入分析 2000年蓝田股份的农副水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
收入的69%,饮料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9%,二者 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8%。
2001年8月29日蓝田股份发布公告称:由于公 司基地地处洪湖市瞿家湾镇,占公司产品70%的水 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 比重大,因此“钱货两清”成为惯例,应收款占主 营业务收入比重较低。
洞庭水殖位于湖南常德市,距洪湖的直线距离200公里 左右,其主营产品是淡水鱼及特种水产品,其产销量在湖南 省位于前列,其应收款回收期是178天,比蓝田股份应收款 回收期长30倍,这相当于给予客户178天赊销期;但是其水 产品收入只是蓝田股份的4%。在方圆200公里以内,武昌鱼 和洞庭水殖与蓝田股份的淡水产品收入出现了巨大的差距。
审计学——蓝田案例
121604008白佳栋 121604010康世哲 121604040文 杰 121604042侯小佩 121604044苏小丹 121604046常瑞娟 121604048陈晓丹
”
税交得多少 关联方关系混乱
结论及审计失败原因
结论:在审查农业企业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毛利太高、净资产收益率太高。 5.成本结构不要太异常 2.资产经营能力异常 6.现金流异常 3.税负异常 7.与同行看齐 4.资本结构不合理
审计失败的原因
(一)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 1.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 动和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缺乏充分了解。 2.审计人员的过失行为。 3.审计人员过度依赖于被审单位的内部 控制制度测试及内部审计结果 (二)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 1.审计对象、范围的拓展,致使审计风 险增大,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 2.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表述不实,增大 了审计风险,审计失败的概率增加。
蓝田的挽救工作
ST生态(蓝田)造假丑闻曝光后,公司对有问题的财务报告进行了调整。 ST生态调整后的财务报告显示:ST生态的总资产10.26亿元,总负债11.205亿元 为了确保达到复牌上市的要求,其重组的目标是ST生态总资产应达到13亿元,总负债8.4亿元,净资产 4.6亿元,需要剥离的不良资产达到4.5亿元,需注入的资产总额6.8亿元,需减免的债务总额3.27亿元。 另外,决定ST生态盈亏的关键是16亿多的银行债务,涉及到农行、工行、民生等好几家银行。而在这次 ST生态恢复上市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司的债权人——民生银行。 2002年,北京裕佳置业公司出资6000多万元收购了蓝田大酒店,使ST生态产生溢价2704万元。 2002年,公司全年实现盈利1248.74万元(税后),每股收益0.028元(摊薄),由此保留了ST生态在证券市场 的生存权。 ST生态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主动调整了1999-2001年的财务报告数据。 2003年1月8日,获上海证交所的许可,ST生态复牌上市。
蓝田审计案例
蓝田审计案例
【篇一:蓝田审计案例】
分享到:第八大事件蓝田事件蓝田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一系列欺诈
案之一,被称为老牌绩优股的蓝田巨大泡沫的破碎,是继银广夏之
后中国股市上演的又第八大事件蓝田事件蓝田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
一系列欺诈案之一,被称为老牌绩优股的蓝田巨大泡沫的破碎,是
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上演的又一出丑剧,成为2002年中国经济界
的一个重大事件。
与银广夏异曲同工的是蓝田股份玩的也是编造业
绩神话的伎俩。
银广夏所鼓吹的生物萃取不过是画饼充饥,而蓝田
股份的渔塘奇迹无异于痴人说梦。
1996年6月18日蓝田在上海证
券交易所上市;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大教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
短文揭露了蓝田的造假丑闻,之后蓝田贷款资金链条断裂;2002年
1月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
被拘传接受调查;同年3月公司被实行特别处理,股票变更为 st生态;同年5月13日生态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2003年1月8
日st生态复牌上市。
怎么造假的呢?1、蓝田已无力还债。
2、12.7
亿元农副水产品收入有造假嫌疑;3、蓝田的资产结构是虚假的。
4、蓝田造假奇闻主要有:金鸭子的童话、野莲汁、野藕汁的传说、
无氧鱼的故事。
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1、主体方面的原因;2、
审计人员的过失行为;3、审计对象、范围的拓展致使增大,审计失
败的概率增加;4、被审计单。
蓝田股份分析案例
财务分析-案例:刘姝威--600字粉碎蓝田神话一个熟悉湖北、了解蓝田股份的人这样感慨:蓝田厉害,惹不起,不能动。
可中央财经杂志网站大学研究所的学者刘姝威,却在不经意中闯进了蓝田禁地,捅破了神秘的蓝田股份泡沫,也尝到了太岁头上动土的苦果。
2001年11月20日,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亲自来到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会议室大叫:“因为你在《金融内参》的文章,全国银行都停了我们的贷款。
我们的资金链断了,我们快死了。
”瞿兆玉要求刘姝威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否则后果自负。
2001年12月13日,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通知,“湖北蓝田股份公司诉刘姝威侵害名誉权案”将于2002年1月23日开庭,刘是被告。
与此同时,《金融内参》不得不发表声明:刘文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
在金融界,面对刘的求助,一些与其相交甚笃的朋友变得躲躲闪闪。
刘姝威家也开始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话。
直至2002年1月10日,4封匿名恐吓电子邮件的出现,使刘家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
“我是一名学术研究者,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巨大势力集团的对立面。
我没有选择,只能以死相拼。
”刘姝威坚信,自己的推理和结论没错。
作为陈岱孙和厉以宁的学生,刘姝威1986年北大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银行信贷研究工作。
2001年,刘姝威应编辑之约写一本书,名为《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
她选取了十几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其中并没有蓝田。
后来编辑建议,选几个新上市公司的案例。
此时,正赶上蓝田股份公告说,该公司正在接受证监会调查。
刘这才把目光投向蓝田。
刘姝威所依据的材料,从蓝田招股说明书到2001年中期财务报告,全部是公开资料。
可经过分析,她却被吓呆了:“我没去过蓝田,就能看出这么多明白摆着的毛病。
最基础、最简单的分析方法就能看穿的骗局,怎么早没人吱声呢?”刘姝威发现的是:从蓝田的资产结构看,1997开始,其资产拼命上涨,与之相对应的是,流动资产却逐年下降。
这说明,其整个资产规模是由固定资产来带动的,公司的产品占存货百分比和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异常高于同业平均水平。
蓝田股份案例
2021/8/6
7
2021/8/6
8
2021/8/6
财务分析案例--蓝田之谜
一、分析方法 二、分析过程 三、问题
2021/8/6
1
一、分析方法
1、静态分析 2、动态分析 3、行业比较分析
2021/8/6
2
一、财务分析
1.蓝田股份的偿债能力分析
(1)静态分析 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是0.77。这说明蓝 田股份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 期流动负债,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弱。 2000年蓝田股份的速动比率是0.35。这说明, 扣除存货后,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 期流动负债。 2000年蓝田股份的净营运资金是-1.3亿元。这 说明蓝田股份将不能按时偿还1.3亿元的到期流动负 债。
2021/8/6
13
根据以上分析,推理:蓝田股份不可能以“钱 货两清”和客户上门提货的销售方式,一年销售 12.7亿元水产品。
2021/8/6
14
3.现金流量分析 2000年蓝田股份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
现金”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但是其短期偿债能 力却位于同业最低水平。
这种矛盾来源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 它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 流量净额”的92%。2000年蓝田股份的在建工程增加投 资7.1亿元,其中“生态基地”、“鱼塘升级改造”和 “大湖开发项目”三个项目占75%,在建工程增加投资 的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这意味着2000年蓝田股份经 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大部分转化成在建工程本期 增加投资。
蓝田案例分析
雇员薪酬个人所得税代扣证明
负
债
和 职工工资支出2256万
费
用 贷款
利息支出
无
月收入 144.5元
2.案例分析 会计异常——资产
实际> >预算
资 与关联方买卖频繁
产
无形资产
1997:10329.44万元 1999:6283.79万元
无有效盘点制度
2.案例分析
内部审 没有严格 计形同 的内部控 虚设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收入
比率
1998
0.95%
1999
2.1%
2000
1.99%
2.案例分析
2.案例分析
造假手段
操纵 收入 确认 时间 或确 认虚 假收 入
虚增 资产
借助 股权 转让 “炮 制” 利润
利用 其他 应收 款应 付款 隐瞒 亏损 或藏 匿利
润
通过 关联 交易
,不 当输 送利益高估 资产来自预警 信号市场质疑
2.案例分析
会计异常——销售收入
收入 应收帐款 2000:18.4亿 857.2万
2001:8.2亿 3159万
销 坏账
不足
售
收 入 交易
授权、凭证
水产公司利润 内部往来 未披露
2.案例分析
会计异常——销售成本
凭证
丢失
销
售 成
会计记录
勾稽
本
??
2.案例分析 会计异常——负债和费用
43162.86 0.97 19.81 4.88
51302.77 1.15 29.28 3.93
2.案例分析
动态数据分析
短 期 债5
固定资产周转率
务4 偿
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
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蓝田股份是中国一家以生产和销售居家日用品为主的上市公司,总部位于浙江宁波。
然而,该公司在2019年遭遇了审计失败的危机,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本文将对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应对措施。
一、审计失败的起因1.财务报表失实蓝田股份2018年财务报表中,有不少数据被质疑。
例如,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巨额增长,而实际收回的账款和销售额却大幅下降,这引起了审计师们的怀疑。
此外,蓝田股份的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也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过高,亦被质疑之列。
2.公司治理缺陷蓝田股份治理结构较为单一,主要由公司董事长胡建华一人控制,公司股东大会的表决权集中在其手中。
此外,公司董事长胡建华在公司运营中也存在多重身份的问题,同时负责公司的销售和采购等重要业务,容易导致利益冲突和内部控制缺陷。
3.审计师调查不足在审计蓝田股份的财务报表时,审计师未对公司的采购、销售、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核心环节进行充分调查和确认,未能发现报表失实的问题。
此外,审计师未能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和检查,也未能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对公司关键业务进行充分的审计。
二、财务造假背后的问题1.市场监管不力蓝田股份的财务造假背后,反映出中国市场监管环境的不足。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还存在着一些监管机制和监管资源不充足的问题。
同时,某些企业通过虚假陈述隐瞒真相,欺骗了投资者和监管方。
这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监管需要加强,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合理、决策不透明等问题,也可能导致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企业应加强对内部治理的建设,规范决策程序,降低利益冲突的风险,增强员工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三、财务造假案例的应对措施1.加强公司治理环境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降低内外部风险。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宣传力度,这些都是加强内部治理和防范企业内部不足之处的重要步骤。
蓝田公司案例分析汇总
蓝田公司(600709)案例分析(人物介绍、公司大事记、公司造假、专家分析、事务所代价、原因与启示)一、人物介绍1.瞿兆玉(小名蓝田)1948年出生在湖北洪湖瞿家湾,1968年入伍,转业前任海军某基地某部分队长,后曾担任沈阳电信局宣传部长、沈阳行政学院副院长。
1989年,中国蓝田总公司在北京成立,瞿兆玉是其创始人,蓝田股份的总经理。
2.刘姝威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的刘姝威,1986年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专攻信贷研究,出版有专著《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等,在《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发现蓝田公司存在严重问题,这时,银行已经给蓝田20亿元贷款(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国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6家)。
出于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刘姝威觉得应该提示一下银行,2001年10月26日在机密级《金融内参》刊《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600字内参文章披露(主要观点: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而且用拆西墙补东墙的办法,支付银行利息。
只要银行减少对蓝田股份的贷款,蓝田股份会立即垮掉……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我建议银行尽快收回对蓝田股份的贷款),这篇内参粉碎了上市公司蓝田股分的神话,结果遭到追杀(2002年1月10日,刘收到四封匿名电子邮件,内容为:“你的死期就是1月23日”),并引发了轰动全国的"蓝田事件"。
此事2002年初被公开,结果成为中国经济界最具爆炸性的新闻之一。
刘姝威所依据的材料全部是公开资料。
经过分析,她却被吓呆了:“我没去过蓝田,就能看出这么多明白摆着的毛病。
怎么早没人吱声呢?”。
刘老师为防止国家银行资产的继续损失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她带来过诉讼和人身威胁,也成为终结蓝田神话的"最后一根稻草"。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分析引言蓝田审计公司是一家国际知名的审计公司,拥有许多知名客户,然而,近期却发生了一起审计失败的案例。
这起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对蓝田审计公司的声誉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这起蓝田审计失败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导致失败的原因。
案例背景蓝田审计公司被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委托进行审计工作。
根据合同,蓝田审计公司需要对该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评估其合规性和风险。
然而,在审计过程中,蓝田审计公司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审计工作无法完成。
失败原因分析以下是导致蓝田审计失败的几个重要原因:1. 不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接受审计任务之前,蓝田审计公司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他们没有深入了解被审计公司的商业模式、行业特点以及可能涉及到的风险。
这导致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无法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2. 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蓝田审计公司派遣的审计团队成员缺乏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他们对被审计公司的业务流程和财务报表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这导致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了质疑。
3. 不合理的时间管理在审计过程中,蓝田审计公司没有合理规划和管理时间。
他们过于依赖现场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和核对。
这导致审计结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受到了影响。
4. 缺乏沟通和协调在审计过程中,蓝田审计公司与被审计公司的内部团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他们没有及时解决问题并共享信息,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和误解增加。
5. 未能发现重大违规行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蓝田审计公司未能发现被审计公司的重大违规行为。
这使得他们无法提供准确的审计报告,并且错过了发现潜在风险和问题的机会。
教训和经验教训基于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点教训和经验教训:•准备充分,了解被审计公司的业务模式和行业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派遣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团队成员进行审计工作。
•合理规划和管理审计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和核对。
•加强沟通和协调,确保与被审计公司的内部团队密切合作,及时解决问题。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一)最精致的假货蓝田股份公司1996年6月上市,证券代码600709,现已退市。
鼎盛时期的蓝田股份曾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1998年特大洪灾,每股收益也达到不可思议的0.81元。
蓝田股份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一直是一个谜,堪称最精致的假货:多次财务造假,一直受到市场人士的怀疑和证监会的调查,却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而监管部门一直难以查到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直接证据。
市场对蓝田股份的怀疑主要是,对蓝田股份这种以现金交易为主,事后难以复核的农业类公司,能否产生所报告的良好业务态势和优良业绩?是不是“鱼塘里面放卫星”?投资于水中的巨额固定资产是否属实?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
2001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短文,将社会上对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怀疑推向高潮,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 生态”。
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经追溯调整披露的年报,如表12-8所示。
表12-8追溯调整前后的蓝田利润(二)蓝田之谜(另请参见后附的一篇短文)(1)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占69%的水产品,销售额达12.7亿元,在养殖基地现场钱货两清成为惯例,而直线距离200公里以内的武昌鱼应收账款回收期577天,收入只是蓝田的8%,洞庭水殖应收账款回收期178天,收入只是蓝田的4%。
蓝田失败案例分析(共五则范文)
蓝田失败案例分析(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蓝田失败案例分析蓝田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总的来说,其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主要有:(一)经营管理不善、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业绩不佳蓝田造假丑闻曝光之前,曾经是中国股市中的一面红旗,但令人惋惜的是,蓝田所谓的高业绩均来自于种种虚幻神话和财务包装。
我们知道,光靠造假过日子是不行的。
要,求生存,其根本出路在于谨慎投资和合法经营。
而蓝田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管理高层的法制观念极其淡薄,经营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在公司业绩不佳的困难时期,不是从强化公司管理内涵来着手想办法、求对策,而是视国家法规为儿戏,公然造假,知法犯法,炮制了所谓“金鸭子”、“野莲汁野藕汁”和“无氧鱼”的动人故事,企望靠骗取贷款来过日子。
本来,蓝田上市时曾经募集了两个多亿的资金,公司高层应该适时实施正确的投资战略,以引导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是,事与愿违,蓝田的管理高层并未真正从这方面去考虑问题。
事后发现,蓝田的经营管理环节存在诸多漏洞,诸如资金大量流失和财务报告虚假等等,致使公司的真实业绩状况不断恶化。
由此,我们的启示是:市场是法制经济,造假者多行不义必自毙!而公司管理高层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
(二)政企严重不分、治理机制失灵,导致公司误入歧途按照常规,蓝田的早就存在,应该不会再有人出面给予蓝田贷款支持,但是,令人费解,丑闻败露前一直有不少专业银行盲目对其进行贷款,致使国家资财遭受巨额损失。
事后发现,蓝田高层与地方政府存在密切关系。
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分袒护公司,政企严重不分,蓝田的管理高层才敢于知法犯法,有恃无恐。
另外,公司治理机制失灵,这也是蓝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公司的董事长一言九鼎,擅自将蓝田交给了一个不懂业务和素质不高的人掌管;另一方面,公司在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的情形下盲目扩张。
由于蓝田的公司治理机制失灵,盲目投资、管理不善,致使其主业萎缩,误入歧途。
蓝田案例分析
第5组案例分析 组案例分析 丁晋源 季明猛 王 静 李燕雯 吕 争 许文艺
案例分析提纲
• • • • • • 一、蓝田事件回眸 二、蓝田股份背景资料 三、蓝田公司的股市神话 四、隐藏在光环下面的真实面目 五、不可思议的鱼塘卫星神话 六、蓝田神话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蓝田事件回眸
二、蓝田股份背景资料
从蓝田公司的相关背景资料来看,它是一家质地 优良的上市公司,不仅有着良好稳定的经营业绩,而 且还获得了国家的产业支持。 1、蓝田公司是一家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 具有饮品、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 产品结构。 2、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农副水产品收入和饮料收 入。农副水产品:桂鱼、鲤鱼、草鱼等淡水鱼类, 以及莲子、莲藕、菱角、茭白、莼菜等水生植 物。饮料则是出现在各个广告媒体上的野莲 汁、野藕汁、蓝田矿泉水等。
单位:万元
2001 5,568.37 8,437.23 191.47 -3,060.33 -178.38 3,435.88 9,204.65 2,690.42 -18,569.66 -11.11 10.81 700.61 -19,270.57 0 -1,667.63 -8,034.96
三、蓝田公司的股市神话
图中显示,蓝田股份1998年至2001年资产逐年上升主 要由于固定资产逐年上升,而流动资产逐年下降,到 2000年资产主要由固定资产构成。
四、隐藏在光环下面的真实面目
2、流动资产情况
60,000.00 50,000.00 40,000.00 30,000.00 20,000.00 10,000.00 0.00
三、蓝田公司的股市神话
在蓝田造假丑闻曝光之前,曾经是中国股市中的一面红旗,让我们 看看它所谓的高业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田股份财务报表分析2006-03-16一、蓝田年财务分析(一)静态分析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流动比率= ———————————-------— =0.77(流动比率)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小于1,意味着其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弱。
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236,384,086.72(存货净额)速动比率= ————————————-------------———— = 0.35 (速动比率)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蓝田股份的速动比率只有0.35,这意味着,扣除存货后,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
净营运资金=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 -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127,606,680.11(净营运资金)蓝田股份2000年净营运资金是负数,有1.3亿元的净营运资金缺口。
这意味着蓝田股份将不能按时偿还12.7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
2001年中期主要财务指标2001年中期 2000年中期 2001年中期/2000年中期净利润(万元) 16861.20 18616.38 90.60%每股收益(元) 0.378 0.417 90.70%净资产收益率(%) 7.661 9.60 79.8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元) 0.416 0.414 100.48%2001.6.30 2000.12.31 期末/期初每股净资产(元) 4.934 4.557 108.30%蓝田的历年报表显示,公司的经营业绩十分良好,资产回报率名列上市公司前矛。
最近三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82元、1.15元和0.97元,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8.9%、29.3%、19.8%。
2001年中报业绩虽有较大下降,但每股收益仍达0.378元,净资产收益率为7.661%,资产回报率指标不仅远高于农业类公司平均水平,而且远高于其它各行业优秀公司,如通信设备行业的中兴通讯(5.42%),房地产行业的深万科(5.59%),高科技行业的清华同方(5.27%)。
(二)动态分析1.资产结构趋势分析蓝田股份1997年至2000年资产逐年上升主要由于固定资产逐年上升,流动资产逐年下降,到2000年资产主要由固定资产构成。
2.短期债务偿还能力趋势分析蓝田股份1997至2000年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趋势图显示,蓝田股份1997年至2000年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逐年下降,到2000年二者均小于1。
这说明蓝田股份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补充固定资产投资占用资金的能力越来越弱,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来越弱。
3.组合趋势分析蓝田股份1997年至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固定资产逐年同步上升,其中,固定资产增长超过主营业务收入;应收帐款逐年下降。
二、蓝天股份财务状况的具体分析根据以上趋势分析,我们寻找到判断蓝田股份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重要线索如下:第一、蓝田股份1998年至2000年流动资产逐年下降,其中,应收帐款和“其他流动资产”项目逐年下降,到2000年流动资产主要由存货和货币资金构成。
第二、蓝田股份1997年至2000年资产逐年上升主要由于固定资产逐年上升,流动资产逐年下降,到2000年资产主要由固定资产构成。
第三、蓝田股份1997年至2000年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逐年下降,到2000年二者均小于1。
这说明蓝田股份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补充固定资产投资占用资金的能力越来越弱,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来越弱。
第四、蓝田股份1997年至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固定资产逐年同步上升,其中,固定资产增长超过主营业务收入;应收帐款逐年下降。
这说明蓝田股份的“钱货两清”的交易越来越多,赊销越来越少。
第五、固定资产增长速度几乎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长速度同步。
这说明蓝田股份将绝大部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转变为固定资产。
第六、蓝田股份流动资产持续下降,应收帐款大幅度下降,而存货1997和1998年大幅度上升后,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存货占流动资产比例逐年直线上升,存货占资产比例1998年以后保持在10~15%之间。
根据趋势分析发现的线索,我们可以发现蓝田股份的主营业务收入中可以证实销售收入的应收帐款越来越少,无法查询交易凭证的现金收入越来越多。
蓝田股份的主营业务收入越来越多地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转化为如“渔塘升级改造”等固定资产。
第三部分同业比较蓝田股份两项主营业务——农副水产品业务和饮料业务的行业分类分别是“A07渔业”或“A0705淡水渔业”和“C0食品、饮料”或“C05饮料制造业”或“C0510软饮料制造业”。
“A07渔业”同业企业比较对象为武昌鱼、洞庭水殖、华龙集团、中水渔业。
二、资产规模扩张和公司业绩的情况及疑点(一)资产规模扩张和公司业绩的情况蓝田股份(600709)于1996年发行上市,从公布的财务报告来看,该公司上市后一直保持着优异的经营业绩: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近10倍;上市后净资产收益率始终维持在极高的水平,最近三年更是高达28.9%、29.3%、19.8%,每股收益分别为0.82元、1.15元和0.97元,位于上市公司的最前列。
(二)资产规模扩张和公司业绩的疑点及具体分析作为一家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确实出乎一般人的想象。
笔者依据蓝田股份上市后历年的财务报告(截止2000年报)以及相关公开信息对该企业的财务作了客观分析,发现其中一些问题可能还需要公司方面作出进一步说明。
历年财务报告显示,该公司资产规模这几年扩张过快,其增长与业务的扩张不成比例,这反映在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近三年内下降较快,分别为0.96、0.79和0.65。
具体地从资产构成来看,蓝田股份上市后的流动资产规模基本在一定区间内变动,而固定资产(包括在建工程)的增长速度却要远远高于流动资产,公司每年都有巨资用于工程建设。
至2000年底,蓝田的固定资产已达21.69亿,占总资产的76.4%,可以说公司经营收入和其他资金来源大部分都转化为了固定资产。
企业固定资产的形成是经营收入的转化或者是资金支出的资本化(即将当期的费用支出计为资产的增加,而通过折旧的形式分摊到以后各期,如果计入在建工程,甚至连折旧都不必提),因而固定资产计价的不实会虚增企业经营收入或低估当期费用,从两方面都能起到增加当期利润的作用。
而蓝田股份固定资产扩张过快,其可靠与否无疑决定了前几个年度利润的质量。
具体分析公司历年报表内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累积折旧等项目,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在建工程工期拖延,支出超预算比如公司自募资金项目——莲花酒店二期工程,1996年就开始施工一直到2000年末尚未完工,至今仍挂在在建工程项目上。
又如洪湖菜篮子二期工程,原预算2亿,但截止到2000年末,公司已累积在此项目上投入4.17亿(包括该工程的细分项目),超支100%。
对于这些异常,公司还未作出合理解释。
2.工程及固定资产项目分类混淆公司对工程项目的分界较为模糊,经常在费用支出的归属上混淆,1999、2000年报内多次出现调整在建工程、累计折旧项目帐面金额的现象。
3.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过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延长,会降低每年应摊的折旧费用,从而提高早期年度的利润。
根据蓝田2000年报信息,该公司以前年度制定的折旧年限过长,2000年依据《农业企业财务制度》,大幅度缩短了一些固定资产的年限,增提了巨额折旧,致使当期利润比原折旧政策下估算的利润减少4800万元。
值得指出的是《农业企业财务制度》1993年就开始实行,为何公司当初不依照执行?以往年度折旧年限过长对这些期间的利润产生多大影响,公司年度报告也未作说明。
总的来看,农业企业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较多涉及对自然环境的治理改造,具有较大的外部性,一些权益的归属以及费用金额很难明确界定,给资产计量和评估带来困难,一些费用性支出是否可以计入固定资产也没有明确标准。
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上市公司除依照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外,还应参照一些行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但这些制度过于笼统,而且大多于1992、1993年制定并实施,是否能够适应当前上市公司大资本、高产业化程度的运作还存在疑问。
这一问题也反映在长期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等其他资产项目中,比如蓝田股份将数额巨大的湖面开发费、种植基地开发费用计入长期待摊费用,这些具有行业特殊性的费用资本化应该加以说明。
三、公司收入的的情况及疑点(一)公司收入的的情况2000年3月份,蓝田股份总经理瞿兆玉曾公开说:洪湖有100万亩水面可以开发,蓝田股份现在只开发了30万亩,而高产值的特种养殖鱼塘面积只有1万亩,这种精养鱼塘每亩产值可达3万元,是粗放经营的10倍,开发潜力还大着哩。
(二)公司收入的疑点及具体分析看到这,很多人就会被吓了一跳。
2000年上市的武昌鱼股份有限公司,他们养的武昌鱼的精养鱼塘一亩也就2000来块钱,而武昌鱼的招股说明书也显示,拥有6.5万亩鱼塘的武昌鱼,其养殖收入每年只有五六千万元,单亩产值不足1000元,不到洪湖“粗放经营”的1/3,更不消说和蓝田的“精养鱼塘”比了。
同在江汉平原的鱼米之乡,武昌鱼也不是很便宜的鱼,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按立体养殖的说法算,从13块钱一斤的桂鱼到三四块钱一斤(均指市场零售价)的草鱼、鲢鱼、鲫鱼等分层养起,最后鱼的平均产值不会超过15元/公斤,而正常来讲,给一级鱼贩子的价格至少要低到市场价的一半左右。
这样算下来,各种鱼的平均批发价绝不会超过10元钱/公斤。
(武昌鱼在预测其高密度流水养殖项目时的鱼价是9元/公斤),按这种算法,“每亩3万元”意味着蓝田的一亩水面最少要产3000-4000公斤鱼,就是说,不到一米多深的水塘里,每平方米水面下要有50-60公斤鱼在游动。
这么大的密度,不说别的,光是氧气供应就是大问题,恐怕只有在实验室里才做得到。
另外,渔业的季节性很强,上半年喂饲的资金投入很大,产出却很少,此时的资金周转速度较慢,而下半年现金回笼情况较好。
(见武昌鱼招股风险提示)然而,我注意到蓝田股份的中报和年报好像从没有反映出这种季节性因素,对此我也十分不解。
再说蓝田的那两种饮料,论名气不比露露、椰岛等饮料小(有电视广告为证),看销售收入也差不太多,可是你向周围的人打听一下,在这三款饮料中,有多少比例人会经常选择野莲汁、野藕汁?问题来了,一年上亿罐饮料都被谁喝掉了?几个亿的销售是如何实现的?四、公司业绩的情况及疑点(一)公司利润的情况蓝田股份于1996年发行上市,从公布的财务报告来看,该公司上市后一直保持着优异的经营业绩:上市后净资产收益率始终维持在极高的水平,最近三年更是高达28.9%、29.3%、19.8%,每股收益分别为0.82元、1.15元和0.97元,位于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前列,这对于一家经营传统农业的公司无疑是超乎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