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全套)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分类:一般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等
二、教育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
1.教育学的学科起源:古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的渊源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和当代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1.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人本教育理论、发展教育理论、社会形成理论等
2.教育学的重要学派与代表人物:杜威、弗洛姆、斯金纳等
四、教育学的核心概念
1.教育的定义、目标和任务
2.基础教育、终身教育和多元化教育
3.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
4.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
五、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1.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2.教育学的研究技巧:文献研究、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
六、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1.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和价值
2.教育实践对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
七、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3.教育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八、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与取向
1.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阶段和特点
2.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对策
九、国际教育发展与比较教育研究
1.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2.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十、教育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1.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
2.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
3.教育创新与教育
4.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应用
以上是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的全套内容,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教育学基础复习大纲

教育学基础复习大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填空)●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1、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2、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3、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教育的起源问题: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农业社会的教育具有特征:(简答)1.古代学校的出现的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工业社会的教育具有的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学校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最终建立一个四通八达的学校教育网络;学校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改造、丰富或发展传统的班级授课制;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原始社会是无阶级性教育。

(填空/选择)●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填空)●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作了重要贡献。

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填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他也是第一个提出班级授课制的人。

教育学基础提纲

教育学基础提纲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被誉为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2)【名词解释】通常来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只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存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之中。

其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3)【填空】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凡是对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产生教育影响的人。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教育内容,也包括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4)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或其他家庭成员进行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位居于核心地位,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主导地位。

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5)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生物起源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学家孟禄(6)【了解知道】教育的历史演进1.原始形态的教育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第二,教育与生产、生活密切相连。

第三,教育手段以言传身教为主。

2.古代形态教育第一,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第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3.现代形态教育第一,教育的公共性。

第二,教育的生产性。

第三,教育的普及性。

第四,教育的法制化。

4.当代形态的教育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提纲一、教育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500字)1. 教育教学理论的定义与作用2. 教育教学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3. 教育教学理论的三大核心要素二、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历程(600字)1. 教育教学理论的起源与古代教育思想a. 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与代表人物b. 古代教育思想的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2. 近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兴起与发展a. 新教育运动与教育思想的革新b. 主要教育家与其理论思想c. 近代教育教学理论的特点与影响3. 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与趋势a.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b. 构造主义教育理论c. 社会认知理论与学习社群理论d. 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前沿研究三、教育教学理论中的经典理论(600字)1. 行为主义理论a. 简要介绍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b. 洛斯桑顿实验与操作条件理论c.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2. 人本主义理论a. 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与特点b. 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c.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3. 学习社区理论a. 学习社区理论的基本原理与重要观点b. 西格尔的学习社区理论与教育实践四、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300字)1. 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2. 教育教学理论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应用方法与策略3. 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作用五、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100字)1. 创新思维对教育教学理论的促进作用2. 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结语(100字)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指导,了解其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经典理论以及应用实践对于教师专业化提升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此次复习提纲的学习,能够帮助读者对教育教学理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定义和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提供教育和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2.教育学的历史渊源-古代教育思想的探索与试验:从古代文明至公元前4世纪。

-古代教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苏格拉底至笛卡尔。

-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启蒙运动至现代教育学创始人杜威。

3.教育学的基本分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教育学的相关学科: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史学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培养和社会角色的塑造。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

二、教学法基础知识1.教学法的定义和概念-教学法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规范。

-教学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法的基本原则-适应性原则: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渐进性原则: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的学习。

3.教学法的分类-根据教学方法的逻辑关系: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理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幼儿教学法、小学教学法、中学教学法、大学教学法等。

4.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教学目标的设定: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课堂教学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与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第一章1.教育的概念(广义,狭义)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火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规范、限制和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

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简而言之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学习者:凡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就是受教育者。

在广义教育中,几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学习者,只要他向别人学习。

在学校教育中,学习者是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对象—学生。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磁疗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老师PPT的内容: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另一部分是指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教育的活动场所和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

教育者和学习者凭借着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育任务。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这种影响物主要体现在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中,也体现在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校园、阅览室)中】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额实践系统。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doc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doc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名词解禅: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具冇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在阶级社会里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性。

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1)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2)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冇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冇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教育学主耍来源丁•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它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时期、创立时期、发展时期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每个时期都除了一批代表人物和著作,熟悉这些人物和若作,掌握他们的代表牲观点,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教育学修养。

3、教育要素:三个教育耍素如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种社会实践系统, 即为教育。

a)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Z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冇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具冇必要的能够实现促使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任务或使命的知识。

b)学习者:学习者自身的特征:(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日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日的的表述方而相同,也未必有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3)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屮所遭遇的问题或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耍的帮助也不同;(4)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c)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及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2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2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2篇)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篇)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等。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以孔子、苏格拉底为代表的教育思想。

近代教育学: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应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教育实践。

发展性: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教育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

2. 教育的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个体功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包括智力、品德、体质等方面。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定义: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 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等。

教育对政治的影响:培养政治人才、传播政治文化、促进政治稳定。

2.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经费、教育规模、教育结构等。

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3.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价值观等。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融合文化。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1. 人的发展的内涵生理发展:身体结构、生理机能的变化。

心理发展: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社会发展: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的变化。

2.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提供发展的物质基础。

环境因素:提供发展的外部条件。

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发展。

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 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 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 果。
(名)功用性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 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 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1.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① 教育目的的内涵(名)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反映着办教育的
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 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 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 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本位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要求, 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人。
个人本位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就是要根据人身心发 展的要求,促进人自由和谐的发展。
② 教育功能的释放(了解) 包括两个环节:产品(人才产品和文化产品)社会的输入;产品社会的
利用。 受到外部社会因素和教育产品本身的影响,因此要提高释放效益,一要提 高教育产品自身素质,二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
① 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学生体质的普遍下降和心里 问题的大量出现。
② 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管得过宽、过严,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 养。
③ 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因此,应克服和矫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要做到: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与本质2. 构成教育的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3.关于教育的起源的几种观点4.教育学的价值5.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也是一个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

所以说,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请分析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教育的负向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的概念;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2.教育的个体功能有哪些表现?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关系如何?3.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内涵及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2.阐述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并予以分析评价。

3.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第四章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含义。

2.现代学制的变革有哪些趋势?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及途径2.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及基本角色3.学生的本质特点及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4.师生关系的类型及调节5.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以及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第六章课程1.课程的定义2.课程理论流派及主张3.能举例说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国家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利弊第七章课堂教学1.教学定义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3.教学过程的定义、本质特点、规律以及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4.教学原则的依据及教学的基本原则5.教学方法的概念与分类以及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6.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以及课堂教学优缺点7.课的类型与课的结构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9.教学设计的定义、依据、程序与模式10.教学策略的含义以及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第八章德育工作1.德育的概念、德育的任务与内容2.德育过程的概念与规律3.德育的基本原则4.德育的方法与途径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教育学最全复习提纲

教育学最全复习提纲

复习(识记、理解、应用)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教育学的概念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主要标志是什么?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及其代表作。

对“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基本认识与评价。

第二讲人、社会、教育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其各自的作用。

对环境因素的基本理解。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含义及其特点。

为什么说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理解社会生产力、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对教育的人的制约性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讲教育目的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具有哪些功能。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

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教材P142-143)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四讲教师怎样全面认识教育的劳动特点及其价值?如何理解教师的社会地位(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声望)你认为新时代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教师的信念、高尚的师德修养、良好的职业形象、多元的知识结构、多向的教育交往、完善的能力结构、健康的心理素质)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学校教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特征?应该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五讲课程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理解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应该如何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如何理解隐性课程的内涵与意义。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第六讲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什么是教学观?现代教学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上好一堂课所要遵循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出现人类生产劳动和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重要条件。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学校出现。

自此,教育就有了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两种形态。

三、教育制度及其发展趋势1.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由非形式教育到形式教育到制度教育。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时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09年已考)(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四、教育发展的历程(一)古代教育1.古代学校不同的形态(1)古代中国夏代已经有学校教育。

《孟子》中记载,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

学是三代共有。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的私学成为显学。

春秋时期私学的发展史我国的教育史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度。

宋代推崇程朱理学,把四书五经作为经典,特别是四书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确定八股文,限制作文格式,光绪31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清政府下令开学堂。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1、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3、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反映在教育对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6、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7、核心课程一是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者学科内容,二是指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必修或选修)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8、教学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9、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0、德育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11、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12、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以及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师是教育影响与学生间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13、现代教育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1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5、简答教育目的的作用及其构成导向作用、选择作用、激励作用、协调作用教育目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作出规定,以期待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品质。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概念1、教育——P4(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学——P28(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时期、创立时期、发展时期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二、知识点1、教育的三要素P5(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2、四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和代表人物P10—11(神话;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心里起源说~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3、《学记》P16(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4、夸美纽斯P17(捷克教育学家,著有《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5、赫尔巴特P18(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被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6、洛克P18(英国哲学家洛克,著有《教育漫话》一书。

)7、实用主义教育学P20(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8、教育学的价值P28(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三、问题1、教育与“抚养”、“养育”的区别。

P42、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P22—24(A研究问题领域扩大;B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C发生快速的学科分化;D研究与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E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原理论)第二章教育功能一、概念1、教育功能——P31(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个体社会化——P35(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希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二、知识点1、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P44—45(保存功能、选择功能、融合功能、创造功能)2、教育的两大功能P55(影响个体发展功能、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三、问题1、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3篇)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篇)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教育的本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2. 教育学的性质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活动及其规律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方法、实证方法、历史方法等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思想: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教育学的发展: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杜威、赫尔巴特、布鲁纳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2.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与构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制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3.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政策的概念与作用教育法规的种类与特点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关系三、课程与教学1. 课程课程的概念与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的综合化、个性化、国际化2. 教学教学的概念与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原则与方法: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概念与功能教学评价的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四、教师与学生1. 教师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教师的素质要求: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教师的专业发展: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终身学习2. 学生学生的本质属性:主体性、发展性、差异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发展规律与教育对策3.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合作共进五、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与社会经济教育的经济功能: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投资、教育结构、教育内容2. 教育与社会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政治人才、传播政治文化、促进政治民主化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内容3. 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创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二篇)一、教育心理学基础1.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早期探索、科学化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案例法2. 学生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概念与特点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情感与个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二、教学设计与实施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与意义教学设计的步骤:分析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的模式:系统化教学设计、ADDIE模型2. 教学策略直接教学策略: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间接教学策略: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选择3. 教学媒体与技术教学媒体的概念与分类:传统媒体、现代媒体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媒体选择的原则、媒体使用的技巧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现实教学三、课堂管理与评价1.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的概念与功能课堂管理的基本策略:预防性管理、支持性管理、矫正性管理课堂纪律的维护:建立规则、有效沟通、及时反馈2.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的概念与目的学生评价的类型: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评价的方法: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3.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概念与意义教学反思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反思的方法:日志反思、同伴互助、行动研究四、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概念与特点教育研究的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选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实验法、调查法、相关法数据分析技术: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3.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内容分析、主题分析、叙事分析五、教育伦理与法律1. 教育伦理教育伦理的概念与原则:公正、尊重、责任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育伦理的实践:处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事关系2. 教育法律教育法律的概念与体系:宪法、教育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教育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3. 教育法律问题学生权利保护:受教育权、人身权、隐私权教师权利与义务: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教育法律纠纷的解决: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三篇)一、教育哲学基础1. 教育哲学概述教育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哲学、近代教育哲学、现代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2. 教育的价值论价值论的基本概念: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教育价值的基本类型: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的选择与实现:价值冲突、价值整合、价值实现途径3. 教育的认识论认识论的基本概念:认识、知识、真理教育认识的基本过程:感知、理解、应用、评价教育认识的多元视角: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建构主义二、教育社会学基础1. 教育社会学概述教育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早期探索、制度化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互动理论2. 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基本概念: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社会制度教育与社会分层的互动:教育的社会选拔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家庭、学校、社区3. 教育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转型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文化传承、社会整合、创新驱动教育适应社会变迁的策略: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国际化三、教育文化学基础1. 教育文化学概述教育文化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文化学的历史发展:文化教育学的兴起、文化人类学的介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文化传递理论、文化适应理论、文化创新理论2. 教育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的基本概念:文化、文化传承、文化变迁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文化的选择、文化的传递、文化的创新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育活动3. 教育与文化适应文化适应的基本概念:文化适应、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教育在文化适应中的作用:跨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化教育文化适应的教育策略:文化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四、教育管理学基础1. 教育管理学概述教育管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管理学的历史发展: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系统理论、权变理论、领导理论2. 教育组织与管理教育组织的基本概念: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效能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教育管理的模式:科层制管理、民主管理、绩效管理3. 教育政策与决策教育政策的基本概念:政策、教育政策、政策过程教育决策的基本过程:问题识别、方案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教育政策与决策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五、教育未来与发展1. 教育未来学概述教育未来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未来学的历史发展:早期预测、系统化研究、多元化探索教育未来学的基本理论:趋势预测、情景分析、德尔菲法2.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技术的革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教育模式的变革: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泛在学习教育内容的更新:跨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全球视野3. 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对策教育公平的挑战:城乡差距、阶层差距、性别差距教育质量的挑战:应试教育、教育资源、教师素质教育创新的对策:政策支持、制度改革、国际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教育概述一、1、教育的日常用法:(1)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换过程。

(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3)、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2、“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教育的定义,人们是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给“教育”定义。

社会:(1)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

(2)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阶级或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指思想教育活动。

个体: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各自缺陷:(1)社会,把教育看成外在强调过程,忽略个体内部需要和身心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2)个体,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

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合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要素教育作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定义,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活动的人。

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2、学习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的关系:即相互独立,又相互固定,共同构成完整的实践系统。

三、教育形态划分:(1)教育系统自身标志——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

(2)教育系统所依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系统所依赖以运行的时间及社会形态——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社会教育。

1、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1)非制度化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2)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1)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的进行的教育活动。

(2)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3)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1)、家庭教育,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方面。

(2)、学校教育的优越性:如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经过培训的老师,有比较充裕的教育经费,有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育计划,有比较及时的学习反馈和学业成就评价机构机制。

(3)、社会教育从外延上分为“社会传统的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与“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等不同类型。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种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这个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充分的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解决当前学校教育所面临的许多棘手问题,促使青少年一代更好的发展。

教育思想的演进一、教育学的萌芽:《雄辩辨术原理》是西方最早论述教育学原理的书。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1、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论》,一般把《大教学论》看成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3、德国的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三、现代教育学的发展1、实用主义教育学:(1)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育学》。

2、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作准备的。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实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知识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展、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得差异性。

3、实用主义教育的优缺点:(1)优点,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的,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育学表达,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2)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教学目的教育目的:一定国家或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

一、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即为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是教育理念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包括人本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1)特点:○1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2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2)代表人物:法国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奇、德国康德、美国马斯洛、法国的萨特(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1、代表人物:德国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孔德、涂尔干等。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具有一定合理性。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P81)教育功能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由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人得发展。

教师与学生一、教育职业的基本特征。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2、教师的基本素质: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团结协作,共同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知识基础: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3)能力结构:预见能力、传导能力、调控能力。

(4)身心健康二、教育专业发展((一)教育专业发展的内涵。

1、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主要内容:(1)教育知识技能的体系化,形成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机构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的措施,教师教育专业化。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形成社会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

2、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1)具体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量、质的深化;知识结构优化)(3)专业能力的发展。

(○1设计教学的能力。

○2表达能力。

○3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4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5教育教学机智。

○6反思能力。

○7教育教学研究能力)(4)专业自我的形成。

(○1自我形象的正确认知。

○2积极的自我体验。

○3正确的职业动机。

○4对职业状况的满足。

○5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

○6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

○7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形式与教育模式。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途径来看,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教师的自我教育。

四、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香花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衡量和决定教育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领导方式。

(3)教师的智慧。

(4)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三)良好师生关系构成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课程类型一、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其优点是它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

其缺点是它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2、活动课程种类繁多,有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户外教育、消费教育、健康教育等。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1)在整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2)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育方式和评价上的活动过程又与课程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1目的。

学科课程——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

活动课程——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

○2编排方式。

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

活动课程——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教学方式。

学科课程——以教师引导去认识人类的种族经验。

活动课程——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导,去获取直接经验。

○4评价。

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

活动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1、综合课程(1)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2)内容:它采取合并相关科学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知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科学为理论基础。

(3)怎样看待:○1综合课程不仅是科学发展、学习方法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

综合课程除了克服分科过细的缺点以外,还比较容易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通过把各学科的相关内容融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课程。

综合课程强化动机,丰富和拓展了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