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理论视角下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及其价值构建
李 飞 , 李 涛
( 1 . 三 江学 院马 克思 主义学 院 , 江苏 南 京 2 1 0 0 1 2 ; 2 . 东 南大 学人 文学 院 , 江苏 南 京 2 1 0 0 1 8 )
摘要 : 主 体 间性 视 域 下构 建 高校 的 思 想政 治 理 论 课 师 生 关 系 , 是 提 高 高校 思 想 政 治理 论 课 实 效 性 的 重
良好 的师生 关 系承 担 着 专 门 的教 育 功 能 , 是 教 育活 动顺 利开 展 的前 提 , 直 接 影 响 着 学生 与教
前不 是很 理想 的师 生 关 系 , 提 高思 想政 治 理 论 课
的教 学效 果都 r t a n t w a y s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t h e o r y c o u r s e s i n c o l l e g e s . T h e 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7 7 9 8 ( 2 0 1 5 ) 0 8— 0 0 8 2— 0 4
主体间性理论对重建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
基金项 目: 江苏省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会课题 , 江苏工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 目
作者简介 : 晓 ̄(9 1 )江苏 睢宁人 , 李 f 17 一, ] 江苏工业学院, 副研究员 , 硕士 , 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 鲁武霞( 7 -, , 1 6 )女 江苏射 阳 9 人, 江苏工业学院助理研究员 , 硕士 , 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 黄成洲(94 ) , 15 一, 陕西西安人 , 女 江苏工业学 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所 所长 、 教授 , 从事英语语言教学研究 。
传 主体 间性( tr beti) 称 交互 主 体性 , 现 等主体 的人 与人 的关 系。 统教育 理论 以教 育对 象的 I es jcvy又 n u it 是 把 教育 的关 系衍 变 象学 、 解释学 、 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概 可塑 性 为基 础 , 教 育 对象 当作 物 , 为人与物的关系; 主体间性则把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 念, 它是 一种 消解 主客体对 立和 主体 中心 的新 主体 哲 以主体间共 同的教育资源为共 同客体进行双 向 学。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为上平等交往、 主体 , 师 双 向互 动 、 主动对 话 、 相互理 解 和融合 的关 系 , 是不 同 交流 和互 动 ,要 求教 学 主体都 打破 自身 的封 闭性 , 生双方 都 能站在 对方 立场 上看 问题 , 而 达到 知识 的 从 主体 取 得共 识 并在 交 往 中表 现 出 以 “ 交互 主体 ” 中 为 心 的和谐 一 致 , 打 破 主体 的孤 立 状 态 , 构 多个 主 共 识与共 享 。 它 建 随着 社会 的发 展 , 们 思想 观 念 、 活方 式 发 生 人 生 体 间 的交互关 系【 ” 。 人 主体地位 、 主体 权 利得 到 主体 间性理 论最早 在伦理 学领 域 提 出 , 现代 哲 了深刻 变化 , 的 主体人格 、 近 了尊重 , 的 自主意 识 、 等意识 不 断增强 , 人 平 因而重 建 学 家 在 个 体价 值 独立 的基础 上 继 续探 讨 并 扩展 为 社 会 学领 域 。 社会 学 ( 括伦理学 ) 包 的主体 间性 指作 为社 高校师生关 系就应重视师生的主体性和主体 的双 向 会主体 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涉及人际关系以及价值 交 流与 互 动 。师 生 主体 间互动不 仅是 一种 教育 关 系 , 更 是一 种社 会关 系 和心理 关系 , 动 的前提 是 民主与 互 观念 的统一性 。 国哲学 家 、 会学家 哈 贝马斯认 为 , 德 社 条件 是倾 听与理 解 , 过程是 对话 与交 往 , 结果 是 在 现实 社 会 中人 际关 系分 为工具行 为 和交 往行 为 , 平 等 , 工 共 识与 共享[ 2 1 。 具 行为 是 主客体 关 系 ,而交 往行 为是 主体 间性 行 为 。 他 提倡 交往 行为 , 以建 立互 相理解 和 沟通 的交 往理 性 达 到社 会和谐 。 主体 间性是 主体 与主体 之间 的相 互性 和 统一性 , 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 主体间性哲学试图 1 . 师生关系以知识传授为基础 , 情感关系却渐趋 将人与人 、 人与 自 、 然 人与社会的分离 和对立结合起 淡漠。高校师生间的交往主要存在于教学活动 中, 并 来 , 越 主客 体 的对 立 和 控制 , 调 自我 主 体 与对 象 以师生 间信 息 的传递 、 流和沟通 为前 提 。教 师通 过 超 强 交
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主体间性下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主体间性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新的视角,既是师生关系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重塑教师角色和定位的理论依据。
作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其主客体都是人,要达到教育目的,必须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对话、尊重、理解的主体间关系。
但当下的教育活动从理念到实践,从目标到方法都还停留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中,主体间性缺失。
主体间性的提出,为当下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师生主体间性交往关系建构的前提——对话主体间性理论下师生交往关系的有效方式是对话。
在传统教学实践中,师生间的交往形成了固定模式,如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提问,学生惯性地举手,待教师允许后才回答。
这种模式即典型的一问一答式教学。
这种模式下的师生交往关系往往是一种进行教育教学的工具,而脱离了教育活动自身。
对话的原始意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谈话方式,但并不是任何形式的交谈都可称为对话。
“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退想的交谈。
”在伽达默尔看来,“真正的对话,其结果不是一种拉平,而是要激发一种突变,生成一种新的东西。
这种对话是在两个平等的对手之间进行的,但平等不等于相同,而是棋逢对手,在碰撞和相互作用中,调动出二者最大的潜力,喷射出绚丽的火花,从而使对话成为一种活泼的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掘其思想意识中未经开发的潜在能量,学生从教师那里汲取充足的精神食粮。
“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广泛的‘对话’。
教学原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
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相对独立的个体,因为每个人都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学生也是带着自己的目标和好奇心来到课堂。
“教师和学生从来都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输出、输入知识的机器,都有知识建构和创新的潜能。
”主体间性理论下的师生的对话是以平等为前提条件的。
在平等中进行对话,对教师而言,意味着地位由高高在上降到了和学生同一个水平面,角色由理性权威和知识的传授者、讲解人变为了知识的探求者、讨论者。
主体间性教育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重构-教育文档
主体间性教育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重构300387)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基金资助项目(经费号:52WQ82)的研究成果。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主要载体,作为高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不但直接影响高校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效果,而且对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也是深刻而全面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重要前提之一。
因此,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1]在我国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与实践中,“民主平等、真诚互动、和谐友爱”是师生关系建构的基本准则和核心范式,这也是当代高校师生交往追寻的理想模式和终极价值。
然而,面对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高校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当代高校师生关系日益遭到异化。
复杂的社会环境、新兴的教育理念都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和师生交往产生了巨大冲击,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已在“社会化”、“技术化”和“商业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从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物化、师生关系单向度化、师生关系利益化三方面来分析师生关系异化的表现。
主体间性教育就是重构师生关系的教育理念,它倡导师生间的平等交往、有效沟通、真诚互动,最终达到和谐的师生关系状态。
一、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表现1.师生关系物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化、网络的普及,师生关系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为人与物的关系。
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电脑等机器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致使学生上课仅仅就是为了拷贝教师课件,教师通过课件授课与学生的交流也大为减少。
甚至学生即使逃课,通过课件也可自学,这种现代化授课方式的可复制性减少了师生之间真正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师生关系的稳固。
另外,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数量和速度都大大提升,打破了传统学生通过教师获得知识的简单模式,致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教师的神秘感遭到破坏,权威地位也有所下降,其神圣性得到削弱,深刻影响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以主体间性视角构建职业教育新型师生关系
劳动者 。
1.主 体 间 性
(1)在 知识结构 上 ,职业学 校学 生基 础知识 不够 ,基 本文 化
பைடு நூலகம்
主体性危 机 ,从 而能够真正实现 职业教育师 生关系 的和谐 ,以更 素质 普遍 不及普通 学校学 生全 面 ,且 掌握 的知识庞 杂 、松 散 ,形
好 地 适 应 当前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的需 要 。
成 的是单 一线型 的低功 能知识结构 ,内部缺 乏有机联 系 ,且 知识
(二 )研 究 目的 与意 义
体系 内部 的 自我调节 和完善不尽 如人 意。
1.研 究 目 的
(2)在 能力结 构特征 上 ,职业学 校学 生实 践能力 比较 突 出 ,
通过主体问性师 生关系的探讨 ,希望可 以建构一种 新型师 适应 能力较普通学校 学生强 ,缩 短 了职业适应 能力和从理 论到
提 出新型师生关 系的构想。从 职业教 育教 师、学生特 点分析 开始,探讨新型师 生关 系。提 出民主平等下的尊师
重道 、信 息技 术 下 的互 动 合 作 、共 同成 长 下 的 自我 发 展 和 独 立 人 格 下 的 心 灵 沟 通 的 新 型 师 生 关 系。 同 时 对 职
业学校教 师、学生 以及 学校 、家庭、合作企 业和社会 等提 出建议 。
2.主体 间性新型 师生关 系
直接 反映在职业教 育活动 ,即教师与学 生的互动交 往 中。因此 ,
在主体间性 的师生关系 中 ,师生能 够真正作 为完整 的、独特
本研 究选择职业教 育师生关系进行 探究 ,并在文献 的查找 中 ,发 的个体 ,在 平等 、理解 的基础 上进行 相互交 流。 因此 ,具有 平等
成人教育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思考
成人教育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思考摘要:本文从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析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构建成人教育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成人教育;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方面,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教育教学任务而进行交流所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关系。
要建立成人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从成人教育师生的特点出发,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一、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分析成人教育学生有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的显著特点,成人教育学生主要是指为所属社会所承认,并且学习已不是他们主要任务的成人。
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一)成人教育学生的个体特点1.成人性。
成人性是成人教育对象与其他教育对象的最显著区别特征。
成人教育学生普遍年龄偏大,而且相互间年龄相差较多,有些甚至比教师的年龄还大,在课堂上出现“小”老师“大”学生的现象。
2.社会阅历丰富。
成人教育学生一般都有工作的经历,社会阅历丰富,社交能力强,知识面相对宽广,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而且相互间对教师的要求又有很大的不同。
3.兼职情况多。
成人教育学生来源多样,社会上各行各业的都有。
有些学生在社会上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职务,学习已不是他们主要任务。
课堂上教师是“领导”,出了校门学生变成了“领导”,师生界限模糊。
4.学习情况的复杂性。
成人教育学生由于受年龄、职业、家庭、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上常常表现相当随意,请假、迟到、早退,不愿意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情况时有发生。
(二)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1.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的不一致。
成人教育学生,参加学习的动机复杂,学习目的不一致非常明显。
一种是到社会上后真切感觉知识不够用,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他们抱着学知识,炼技能,长见识的想法上学。
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高。
从听课、复习、自学、作业到考试都很认真,参加集体活动积极,能与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主动进行交流。
浅析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
浅析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作者:王晓芬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05期师生关系自古就有,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并非独属于现代。
而当代的师生关系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受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影响,师生关系中的新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即便表面风平浪静,内在也不泛暗流汹涌,尤甚者演变为师生对立。
学生摔书本、罢课;老师拉扯学生、抢夺学生物品、将学生拖出教室不准其上课等。
小学生自杀,中学生上课时冲上讲台砍杀老师的情况比比皆是。
这是当下中国教育的隐痛,对于老师和学生都会造成终身遗憾。
我们呼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良性的教学带来裨益;另一方面,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主客体师生关系引发诸多反思。
马克思理论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主体间的互动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
肇始于胡塞尔,发展于海德格尔、哈马贝斯等哲学家,主体间性概念自出世以来,从哲学领域迅速扩展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同时引发了教育界的学者们和一线工作者们的深刻思考。
如果从主体间性视角出发,该如何审视师生关系?一、关于传统师生关系及存在问题1.教师占主导地位导演,学生作为演员。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老师是言听计从,不得为二,教师就是摸本就是典范,不能超越,教师是绝对的主体。
2.传统教学侧重单向的输出,少有或没有反馈机制。
如果单向的宣讲和说教,只是有教无学或无教盲学,根本显现不出教学效果,实现不了教学目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不能称之为教育。
这种情形下的师生关系也不是完整和良好的人际行为模式。
3.所谓主客体行为模式讲究的是人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模式,并不具有主体间交往的特征。
传统的主客体师生关系只是一种形似改造自然的合理性的行为活动或过程,而不是一种人与人的主体间的交往活动。
实是一种异化的模式,它错误的将人之间的教育异化为一种和人有关但却与真正的人的成长、发展和完善无关的活动。
二、关于主体间性我们基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涵,认为主体间性是人自身作为本真存在的主体,在人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而试图与其他主体所达成的一种可能性的关系。
主体间性视域下现代师生关系的建构
第41卷第2期教学研究Vol 41No 22018年3月ResearchinTeachingMar.2018主体间性视域下现代师生关系的建构刘梦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㊀[收稿日期]㊀2017⁃06⁃06㊀㊀㊀[作者简介]㊀刘梦华(1992⁃),女,河南商水人㊂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㊁教育基本理论㊂㊀㊀[摘㊀要]㊀师生关系作为学校教育中最基本㊁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着教学过程的始终,受到广泛关注㊂长久以来, 师道尊严 天地君亲师 的教育理念赋予教师绝对权威的地位,这种 主—客 二元对立的教育理念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师生平等交往㊁共同发展的教学的要求㊂基于此,从主体间性视域下分析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并对师生关系的异化进行归因分析,提出了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具体对策㊂希望对 共在㊁共创㊁共长㊁共享 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建构有所帮助㊂㊀㊀[关键词]㊀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交往;教育活动㊀㊀[中图分类号]㊀G645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1005⁃4634(2018)02⁃0036⁃06㊀㊀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㊁最经常㊁最活跃的人际关系㊂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决定师生的教学态度,影响教育活动的过程㊁方式和最终的教育成效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不断提升,传统主客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的弊端日渐显露,已不能适应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㊂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主体间性是师生关系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重构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1]㊂作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其主客体都是人,要达到教育目的,必须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㊁对话㊁尊重㊁理解的主体间关系㊂1㊀主体间性与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内涵1.1㊀对主体间性内涵的解读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最早由胡塞尔提出㊂主体间性在他那里意味着群体性㊁社会性㊁互为性㊁共在性㊁共同性等,他称主体间性为 自我共同体 主体共同体 我你综合体 共在主体性 等[2]㊂西方主体间性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领域:认识论领域的主体间性㊁本体论领域的主体间性和社会学领域的主体间性㊂认识论的主体间性意指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关涉到知识的客观普遍性问题[3];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意指存在或解释活动中的人与世界的同一性,它不是主客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之间的交往㊁理解关系;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涉到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性问题[4]㊂我国学者对主体间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阐释主要有以下几种:郝文武认为,人作为认识和实践者永远是主体,是认识和实践者主体㊂人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永远是主体,是认识和实践对象主体㊂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人与作为认识和实践者的人不仅本质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而且作为认识和实践者主体的人必须把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人当作主体来认识㊂唯有如此,教育者和教育活动才能把人真正当作人来认识和培养,或指导㊁引导[5]㊂冯建军认为主体间性即主体间交往,主要表现在认识论㊁存在论和实践论等方面:(1)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即意义的相通性㊂主体间性在认识论上超越了传统认识论的主体与客体的 二元 对立,把 理解 作为认识的方法,认为主体间通过 赋义 统摄 移情 体验 ,强调主体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达成意义的共识与视界的融合㊂(2)存在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即主体的共在性㊂存在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共在,这种主体间的共在关系,使得个人不再封闭于自我的世界,不再与他人分离,从而超越了个人的主体性,第2期刘梦华主体间性视域下现代师生关系的建构37㊀其反映的是人与人㊁人与社会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㊂(3)实践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即以客体为中介的内在的关联性㊂要求反思当代社会的危机,澄清主体性所赋予的工具性行为的危害,倡导主体间的交往行为,构建以平等的对话㊁理解㊁交往㊁合作为特征的和谐社会的实践关系[6]㊂曾新认为主体间性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㊁相互沟通㊁相互影响㊁相互交流的关系中体现出的内在属性㊂它不是先天的自然存在,而是不同主体后天交往的结果,是不同主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共同建构起来的,它的发展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一致的,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即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能存在[7]㊂综上,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 交互主体 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它意味着双方的共同了解,不仅了解自我,而且了解他人;它是以个人主体性作为基础的,强调双方均具有主体性,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民主㊁平等㊁和谐基础上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以及沟通的交往对话关系,民主平等是主体间性的基础前提,交往对话是主体间性的本质属性[8]㊂在教育领域,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教学的过程,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㊁相互作用的过程㊂教师作为一个主体,他将自己的知识㊁技能和思想的文本呈现于学生面前,而学生是否接受或接受的程度如何,教师是不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是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育活动,是否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9]㊂1.2㊀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内涵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不同于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以 主 客 二元对立的理念作为基石,在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行使 传道㊁授业㊁解惑 的崇高使命,具有绝对话语权,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只是充当知识接收器的被动角色,对教师要毕恭毕敬,对教师的话语要绝对遵从㊂这种畸形的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扼杀了教师的教学创造力㊂而主体间性教育是一种和谐教育,是多个教育主体所共有的教育,主体间性教育的世界是教育主体共有的意义世界,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占有㊁胜利,主体间性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师生本真的生存方式[10]㊂主体间性教育视阈下的师生关系是扬弃了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主客二元对立状态而建立起的一种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共在㊁共创㊁共长㊁共享的和谐状态,教师对学生不再是单向度的传道㊁授业㊁解惑,学生也不是无选择地接受或无规范地自流,而是通过师生主体间的交互作用,使学生在和谐共存的环境中成长,实现师生的积极互动㊁共同发展[2]㊂ 共在 即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是生命的共同存在状态; 共创 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平等的对话交流达到相互理解㊁共同创造; 共长 和 共享 关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的心灵成长和共同分享生命的情感体验[11]㊂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既是教育活动本身的目的和需要,又是形成㊁发挥和提高师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㊂只有在师生相互尊重的㊁平等交往的主体间关系中,才能有真正的师生对话㊁交流和指导学习,只有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学习,才能有效提高师生主体性㊁自主性和创造性等[5]㊂2㊀主体间性视域下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㊀㊀传统的教育理论以教育对象的可塑性为基础,把教育的对象当作物,教育中的关系衍变为人与物的关系,受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师生关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师生关系的依附性㊁师生关系的冷漠性㊁师生关系的功利性㊂对于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平等㊁对话㊁尊重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建构㊂2.1㊀师生关系的依附性受 天地君亲师 师道尊严 等传统师生观的影响,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一直是 师教生学 ,并且把教学活动的性质界定为 特殊的认识活动 ,即上课是执行教案,完成认知性任务的过程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 讲课 输送知识 的主动地位,而学生则被置于 听讲 接受知识 的被动地位,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师生以知识的授受为中介而连接起来的一种认识和被认识㊁改造和被改造的活动[8]㊂受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和知识观的影响,教师成为师生交往过程中的主动方,是整38㊀教学研究2018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在教学中,他们经常以知识代言人自居,竭力向学生灌输知识,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而学生则成了师生交往中的客体㊁被控制方,只是接收知识的容器,在教学活动中他们体验最多的是被动㊁无为,并且时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㊂这种仅仅围绕知识的传授而形成的师生关系容易导致师生间话语霸权㊁等级压制等现象,使得整个师生关系单方面地依附于教师,阻碍师生更深层次的交往㊂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只有 眼中有人 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 目中无人 的教育只能导致人的异化㊂这种主客的师生观看不到学生的主体性,看不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的独特性,压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生命活力,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阻碍师生更深层次的交往,不利于共在㊁共创㊁共长㊁共享 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建构㊂2.2㊀师生关系的冷漠性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中介而连接起来的一种认识和被认识㊁改造和被改造的活动,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知识授受的基础上㊂在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生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师生间的交往局限于与考试相关的事情上,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变得机械和麻木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㊂ 在教学中,师生作为完整的人,不止存在知识上的授受关系,因为教育 不是有知者带动无知者,更不是有知者对无知者的改造,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对话㊁敞亮和生成 [6]㊂在对话过程中,个体作为完整的人体现出自己独立的价值㊁思想和自由㊂因此,师生之间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交流与情感上的沟通㊂如果师生关系只是为了知识的授受而形成,必然会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师生关系的冷漠和疏远㊂师生关系的冷漠性与教育扩招和教育技术的引用有很大关系㊂随着我国教育的扩招,学校班级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 大班额 ,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关注到每位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日益缺乏,很多教师到了学期末连班级里学生名字都认不全,而学生由于受到教师较少的关注,也不愿意与教师主动沟通,向教师敞开心扉,久而久之,师生关系愈发淡漠㊂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引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使用课件,教师成为课件的演示者,学生成为课件的观看者,冷冰冰的人机对话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回应,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趋向弱化,师生之间缺乏真挚的沟通,导致师生关系淡漠㊁疏远㊂2.3㊀师生关系的功利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功利主义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策下,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切都以利益和金钱作为衡量标准㊂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也遭受了很大冲击㊂目前,很多学校都分 重点班 普通班 ,如果学生分数不够的话,学生家长通过找关系或是拿钱就可以让自己的孩子由 普通班 顺利进入 重点班 ㊂还有的学生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教师更多的关照,逢年过年就请教师吃饭㊁给教师送礼 这无形中就让学生把师生关系当成了一种金钱交易的关系,逐渐使纯洁的师生关系庸俗化[12]㊂不少学生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让自己考个好学校,用金钱就可以买到教师的服务㊂ 金钱至上 的理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也使很多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发生转向:这些教师认为教师的工资太低,还不如做生意㊁办补习班挣钱快,于是这些师者就把主要心思放在做生意㊁办补习班等外快上,而忽视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教书育人,对待教学工作只是敷衍了事 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严重腐蚀了纯洁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渐渐迷失其本然含义和本质追求㊂3㊀主体间性视域下师生关系异化的归因分析㊀㊀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㊂笔者主要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对当前师生关系的异化进行分析,认为师生关系异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㊁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㊁师生交往灵活性的缺乏㊂3.1㊀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天地君亲师 师道尊严 等传统教育思想赋予教师较高的教育地位,无形中造就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并深刻地影响第2期刘梦华主体间性视域下现代师生关系的建构39㊀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㊂在这种陈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认为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主导与主体,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而学生是被改造的对象,是教育关系中的客体㊂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都是将教育者作为主体而将受教育者作为客体进行改造的典型[13]㊂在教育活动中,受陈旧教育观念的驱策,教师只是为了教而教㊁为了考试而教,缺乏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的人本主义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师希望学生上课规规矩矩㊁认真听讲,对于教师的观点不能质疑,要绝对服从教师的安排,对于那些标新立异的学生,教师往往采用讽刺的言行来驯服他们㊂在这种情形下,师生关系日益淡漠,师生之间越来越缺乏有效的沟通㊂正是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异化㊂3.2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的来源日趋多元化,呈现知识爆炸的局面㊂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学习的途径变得多元化,其获得知识已不仅仅是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更多地是从互联网等渠道习得知识,有的学生在某些知识方面可能了解的比老师还多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知识就不再具有原来的优势,教师知识权威的角色受到极大的挑战㊂此外,随着教师为中心的观点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和质疑,以及学生为中心观点的走热和 以人为本 思想的深入贯彻,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主体意识的人,已经慢慢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角色,他们不再屈从于教师的权威,而敢于挑战教师的权威地位㊂长期的 主体 客体 二元对立的思维观念以及教育者的征服㊁命令式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不能为现代学生所接受,这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观念的冲突,导致师生关系的异化㊂3.3㊀师生交往灵活性的缺乏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通过交往,人们相互了解㊁共同进步㊂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实质上是建立在师生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互相沟通㊂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知识授受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生也是为了考试而学,师生间的交往都是以学习为中心,忽视了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因素,师生交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㊂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㊂局限于学习的师生交往导致教师和学生被束缚在学习的圈子里,师生日常的交往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机械㊁麻木,缺乏真正的对话㊁交流和思想的碰撞㊂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教师缺乏教学热情,看不到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师生关系的异化㊂4㊀主体间性视域下现代师生关系的构建师生关系是双向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彼此影响,教师影响学生的发展,学生反作用于教师㊂因此,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教育者,教师要从更新教育理念㊁转变教育目的㊁改进教学方式㊁丰富教学内容入手;作为学习者,学生也要有主动对话意识,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㊂师生为构建一种 共在共创 共长 共享 的主体间性关系而共同努力㊂4.1㊀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师生 共在 的情感体验主体间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的生命共同存在,是一种 共在 状态㊂作为教育者,教师在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㊂在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主体存在,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热爱自己所教学科,保持较高的学科教学效能感,用自己对学科教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也要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生命主体存在,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个体,秉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尊重㊁热爱每一名学生,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热情地为每一名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帮助,在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同时体会教师这一职业的伟大与快乐[14]㊂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也要学会自我教育,在学习中要意识到自己的生命需求和情感体验,尊重教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把学习的过程看作与教师共同分享情感体验的过程㊂在教学中,通过师生 共在 的情感体验的构建,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体验生命的意蕴㊂40㊀教学研究20184.2㊀转变教育目的,构建师生 共长 的教育情境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㊂主体间视阈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关注教师和学生,即主体与主体的共同心灵成长和共同生命情感体验,即教师与学生的 共长 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 为考试而教 的教育目的,坚持以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努力构建师生 共生 的教育情境㊂在这种 共生 的教育情境中,知识是动态发展的,学习是多渠道发生的,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也不只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不是为了应试而存在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为了共同发展以对话形式展开的双向互动关系[4]㊂在这种互动关系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共同实现心灵的成长㊂4.3㊀改进教学方式,构建师生 共创 的对话环境主体间视阈下的师生关系要求课堂教学的方式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来达到相互理解㊁共同创造,即 共创 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青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㊁生命内涵的领悟㊁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自有天性㊂ [15]的确,真正的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而不单是观念㊁知识的堆砌㊂如果把教育当作训练,人就成为单纯的客体㊂教学过程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双方互动的过程㊂作为教育者,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采取特定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在教学进程中教师也要努力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作为学习者,学生也要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主动思考,多提问题,在提出问题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㊂通过师生 共创 的对话环境的构建以及对话式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和学生会更易进入彼此的心灵深处,达到深度理解,实现共同成长和发展㊂4.4㊀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师生 共享 的精神世界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㊂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把握安身立命之根㊂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㊂ [15]基于此,主体间师生关系要求课堂教学要改变只重视教材而忽视人,只重视认知训练而忽视情感培养的局面,师生之间在情感的交流和共享中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㊂在教学日程中,除了日常教育内容的讲授,教师还要经常组织一些师生共同参加的文体活动㊁竞赛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师生双方思想情感的交流,增加师生之间的亲近感,在互动中达到教学成果的共享,最终构建师生 共享 的精神世界㊂参考文献1 张维香.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 9 87⁃89.2 尤肖南.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模式 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 1 56⁃59.3 简圣宇.对 主体间性理论的思索 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5 33⁃35.4 黄倩颖.高中英语教学中主体间师生关系建构研究 D .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5 郝文武.教育哲学概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1. 6 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1 115⁃121.7 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5 134⁃139.8 王晶.师生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中学德育教学过程探析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9 吴岳军.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教师角色 J .教师教育研究2010 2 40⁃43.10 刘芳.师生关系的转变从主体间性教育到主体间性教育 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2 61⁃63.11 马尚云.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共在㊁共创㊁共长㊁共享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 1 64⁃67.12 杨娜.主体间性视域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以陕西省蒲城县X中学为例 D .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5.13 徐爽.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构研究 D .长春长春师范学院2012.14 邹萌.教育软暴力在小学阶段的表现㊁归因与对策 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15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M .邹进译.上海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91 3⁃4.。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作者:徐霞来源:《天津教育·下》2018年第10期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与相互性,其哲学思想试图解释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对立分离現象。
从超越主客体的层面建立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即强调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流过程,也在强调多个主体的平等性、共生性以及和谐性。
这样的思想价值理念对我国教育发展,也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现实意义,进而本文进行如下分析。
主体间性对教育领域的重要意义主体间性的教育意义在于确立教育关系的平等主体,而教师与学生同时互为主体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依靠主体间性的理论基础。
传统教育理论以学生的可塑性为基础,将学生视为客体,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而教师的主体位置突出,形成了一定的对立性。
然而主体间性,则将学生与教师视为共同存在的教学主体,以主体间共同的教育资源作为共同存在的客体,从而在平等关系下进行了双向交流以及互动,进而打破师生双方的封闭性,促进二者建立统一立场,从而消除对立关系,形成共同学习和讨论的发展共识。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人的主体地位、主体人格、主体权益受到尊重,同时平等意识与主体意识逐步增强。
学生作为自然人具备以上所有特征,个性化的独立思维意识促使学生对师生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完全以教育者的身份而自居,只会受到学生的疏远。
因此,构建高校师生关系应当重视学生和教师双方主体性的互动以及交流。
师生关系不仅是主体互动下的教育关系,也是心理关系与社会关系的整合,引导与交流的前提是平等和民主,其必要条件是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在理解和倾听的过程中促进交往和对话,进而形成共享与共识的最终结果与目标。
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现实困境情感关系比较淡漠高校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在教学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产生了沟通与交流的信息交互性。
教师传授学生知识与思想,以达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与初衷,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与习惯。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建构-学校德育困境的现实转向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建构:学校德育困境的现实转向摘要:师生主体间性的缺失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功能,是造成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
通过生命关怀、回归生活、对话理解和有效交往等途径,构建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是增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突破学校德育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德育;建构道德是社会中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行为规则。
据此,我们在对道德进行理解和考察时,应该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手。
传统学校德育师生主体间性的缺失造成了学校德育效果的不尽如人意。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主体间性来构建学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学校德育中最主要的关系——师生关系,即形成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以达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识。
今天学校德育中的师生关系必须走出入与人之间的那种“我一他”的主客世界而迈进“我一你”的交往世界。
一、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学校德育的本质特征主体间性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内在的属性。
主体间性德育就是建立在关系思维中的德育,它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注重师生间的理解和对话,是“主体一主体”间的双向建构过程,是通过动态性、生成性的发展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对入的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领悟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德育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他们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是学校德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双方通过平等交往与对话而形成的一种彼此间相互理解的特殊的关系状态。
教师和学生在德育中都是真正的主体,所以其主体间性就是师生关系的本真。
尽管现实中的师生关系表现在多个方面,但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非日常生活中,师生关系的本质特征都是其主体间性。
这样,只有当师生间形成了主体间性的关系,他们彼此才能把对方看作是与自己同样的主体,这时候的师生关系才能不仅体现为“知一知”层面的单纯文化授受的关系。
而且更展示出其“情一情”的精神上相互交流的关系,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真实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通过与学生的真诚的交往与对话,给学生以真诚的帮助,可引导学生理解他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高中政治课堂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构建论文
高中政治课堂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构建摘要新课程理念对“人的发展”和“主体性”给予重视和彰显,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间的关系也应重新审视,将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本文阐述了主体间性以及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含义,并论述了在高中政治课堂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意义及措施。
关键词主体间性高中政治对话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责任、作用和相互间的态度、情感等多个方面。
在教育教学中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师生关系中实现的,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师生教学与学习活动的最终成果。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人为本”,高中政治课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探讨高中政治课堂上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其现实意义。
一、“主体间性”与“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内涵“主体间性”是主体性研究的深化。
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指的是通过对话、理解和移情达到的对于某个认识对话的共识;在存在论意义上,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在、共存的关系。
主体间性超越了主体性,又保留了个人作为主体的根本特征。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是在主体间性下师生之间主体与主体的平等的关系。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没有主客体二元论思想中的控制、占有和支配。
师生主体间性交往是“师生通过交往以达成理解和一致为目的的行为。
它是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相互沟通和社会一致性为基础,致力于达成理解,形成非强迫性意识。
”二、高中政治课堂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意义(一)高中政治课自身特点与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课从其核心价值来看,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是一门培养学生政治素质的课程。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思想意识,而且还要将这些理论和知识内化,而这些需要学生从内心的自觉接受。
建构在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交往关系
的师 生 交往 关 系 正逐 渐 成 为新 时 期 构建 师 生 交 往 关
我认 识 过 程 中 由于 缺 乏 正确 的 指 导方 向和准 确 及 时 系 的较 为理 想 的模 式 。 的指 导 , 得 他 们 的学 习效 果 十分 不 理想 , 时 也无 使 同 主体 间性 教 育将 教 师 和学 生 视 为 两 个具 有 自主 法达 到既 定 的教育 目标 。 性 的独 立 的教 育 要 素 ,对 教 育 主体 间 的关 系进 行 了 为平 衡这 两种 极端 的理 论 , 教育 界 又产 生了 一种 重新 的审视 和 理 解 。它 认 为 教 师和 学 生 间 的主 体 间 相对 折 中 的说 法 , 双 主体 说 ” 这种 观点 认为 , 即“ 。 一方 性 作 用即 交互 作 用就 是 真 正 的 教育 只 有通 过 教 师
论 。 两种理 论都 是 只强调 教师 或学 生 中一方 的主 体 们 才提 出 “ 主体 说 ” 试 图 以此来 证 明没 有忽 视任 何 这 双 .
地位 . 而将 另一方 视 为客体 。 教师 主体论 将教 师作 为 教学 活动 的核 心 和主 宰 。
一
方在 主体 层面 的地 位 。
维普资讯
—i- 豳 0 年 1 l 睡 26 第1期 l 簟 0
教育广角
建构在主体问性视角下的师生交往关系
● 孙 清 萍
说 ” 虽然不像 教 9 币中心论 和学 生 中心 论 那样极 端 化 。
一、传统 师 生关 系 的师 生交往 关 系 但 它并 未从 根本 上 阐释 出师生 关 系 的应 然走 向。 究其
原 因。 主要 是 因为没 有走 出 “ 主客 体 二 元论 ” 的思 维 局 币 必然将 学 生 传统 的师 生关 系基 于主 客体 二 元论基 础 , 教师 限 。将 教 9 在 教 的过程 中定 位 为主 体 时 , 将 和学 生 的关 系定位 为主 体和 客体 的关 系 。 中颇具 代 放在 了 与之相 对 的客体 位 置上 : 其 将学 生 在学 的过程 中 表性 的 是赫 尔 巴特 的教 师 中心 论 和杜 威 的学 生 中 心 定位 为 主体 时 , 教 师看 成 为客体 。 因 为这样 , 又把 正 人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模式
李威特 ( ..ewt 把 师生 的相 互作用称 为 H J1 t a ) “ 沟通” 经过研究 , , 他提 出四种 沟通模式 : ) 1 圆圈 式 ,) 2 链状式, ) 3 Y字 式 ,) 4 轮状式。李威特认 为, 第一种模式的优点是沟通活跃 , 虽没有 明显的领导
主动地位。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的教师本位制和师 道尊严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其中又以杜威为代 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整个世界 的教育改革起着
他构建 的交往行为是由符号协调的互动, 它服 从的是必须实行 的规范 , 这些规范决定交往双方之 行为 , 而且至少被两个行为主体所理解 、 承认。“ 交 往行为既不能在被选择手段的技术方面, 也不能在 手段选择的战略方面被理性化, 而只能在行为主体 的响应性、 为规范 的可证实性 的道德——实践方 行 面被理性化。 它包含 四个方 面的含义 , 交往行 ” 即“ 为” 是两个 以上主体之 间产生的涉及人与人关系的
收 稿 日期 :0 1— 9— 1 2 1 0 2
作者简国语 学院 副教授 , , 江 湖北 主要研究英语教学。
教学活动是在人与人 的关系 中进行 的, 师生关 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 教学过程 中结成的相互 关系, 是最主要人际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 作 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是教育活动得 以展开 的前 提, 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与教学质量 , 对提升教育质 量, 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文献中对
主体性是 以“ ” 中心 的能 动性 和操纵 性 , 人 与 我 为 将
判之精神 , 博采众家之长 , 2 在 0世纪 8 O年代他建 构起来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人们营造良好的对话环 境, 实现准确无误的思想沟通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哈 贝马斯 ( aema ) H b r s 交往 理论
平等与对话――主体间性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与对话――主体间性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平等与对话――主体间性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摘要:传统二元对立的主体性视野中教师和学生不平等的主体-客体关系,不利于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主体间性理念被引入教育实践中之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拥有平等人格的“主体-主体”关系,教师不再是不可质疑的权威,学生也不仅仅是被改造的对象和知识的被动“接收器”,新型师生关系的根本特征转变为平等基础之上的对话。
关键词: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平等对话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最初提出是在哲学的范畴,它是西方主体性哲学盛极而衰的产物,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Hussel)针对人们对他的现象学的批评,同时也为了消解所谓“人的主体性悖论”而提出的。
作为一种新的关于人的生存方式和人学理念的世界观,主体间性理论具有普遍意义,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主体间性理论凸显了主-主关系和主-客关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强调主体间的知情意的关系结构是复杂且独特的,是主客关系不能代替的,它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以交往和对话为手段,以理解为目的所达成的一致性和共识。
[1]将这一理念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有助于消解教育中的主客二元对立现象,正确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达到教学主体之间真正的互动、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一、主客二元对立模式中的传统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基础之上,在这种主客二分的模式中,师生双方总是有一方处于主体地位,而另一方被动地处于客体地位。
在教育实践中就体现为: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在学的时候,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在备课的时候就容易忽视学生这个潜在主体的存在,把学生和教材都视为客体。
同时教师也容易形成居高临下的心理,过分强调自己与教材的权威。
在传统的静态知识观的指导下,教师默认教学过程中知识性质的不可质疑性和一致性,过分强调既定知识的准确性。
最新-浅谈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重构 精品
浅谈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重构一、直面对话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理论的主要内涵一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的基本命题1.世界具有二重性。
马丁•布伯认为人执持双重的态度,因之世界于他呈现双重世界。
人言说双重的原初词,因之他必须持双重态度。
其一是‘我—你’,其二是‘我—它’。
[1]即由于人态度的二重性,产生了二重的生活世界,具有了我—你世界与我—它世界。
这是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的基本论断之一。
他所叙述的两个世界,前者是平等双向的相遇世界,后者是为我所利用的工具性世界。
我—它世界是以我感觉某物,我知觉某物,我想象某物,我意欲某物,我体味某物,我思想某物的单向世界,是绝对构不成人生的,只有我—你的双向世界才能构成真实的人生。
2.关系是本体。
马丁•布伯认为泰初即有关系……依照关系的本性,人以及与人相遇者能以其完满实在性伫立于关系之中。
[2]关系先于实体,实体由关系而出,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体现的是关系本体论。
我—它关系构筑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鸿沟,是一种体现分离、隔阂的从属世界。
我—它关系并不是真正的关系,这种关系里的我将它视为无生命的物体。
只有当我和你拥有自我意识,成为独立的实体时,才会形成公开敞亮的我—你关系,即对话关系。
马丁•布伯认为这种平等、亲密、信任的对话关系,才是人生最真实的关系。
和谐美好的我—你关系通过在之间领域的自由相遇,相互作用,真诚平等的对话来实现。
二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的基本特点1.直接性。
马丁•布伯强调一种人与存在之间的直接性和统一性的关系,达到真正的关系需要摒弃一切中介,因为关系中一旦掺杂了其他的东西,就会变质。
布伯认为与‘你’的关系直接无间,没有任何概念体系、天赋良知、梦幻想象横亘在‘我’与‘你’之间。
[3]只有当中介坍塌崩毁的时候,相遇才开始出现。
在马丁•布伯眼中,我—你的对话关系是一种纯粹的、原初的、统一性的生存关系。
在关系的直接性面前,一切间接性皆为无关宏旨之物。
2.相互性。
马丁•布伯认为关系是相互的我的‘你’作用我,正如我影响他。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思考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93 May2020(A)总第493期2020年5月(上)摘要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辅导员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效性的增强,也有益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成长成才育人目标的实现。
因此,辅导员应该立足于主体间性,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充分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积极建立与大学生之间的良好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有实效性、有实际意义的双向性情感、精神和人格的交流。
关键词主体间性;辅导员;大学生;师生关系Thoughts on Establishing Good Student-Teacher Rela原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Counselors and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Wu Guanglu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emocratic,equal and harmo-nious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selors and col-lege student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ounselors'various kinds of work to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and more effectively,and it is al-so beneficial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he healthy person-ality and talent of college students.Therefore,counselors should base on intersubjectivity,value the subject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keep pace with the times,improve personal abilities and accomplishment,fully respect and understand students,partici-pate in equal dialogues with students and actively establish good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with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mak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 kind of effective and meaningful two-way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e-motion,spirit and personality.Key words intersubjectivity;counselor;college student;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试析主体间性教育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重构
试析主体间性教育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重构时间:2012/11/13 9:37:00 来源:主体间性教育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重构师生间的相互关系从表面的沟通开始,进而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由于双方在年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所处的时代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对等,甚至导致师生关系出现冲突、停滞、破裂等极端情况。
而主体间性教育是以“人本、平等、对话”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它倡导师生——主体与主体之间以有效的沟通为手段和途径,建构人与人之间真诚互动的交往模式,这恰好是对异化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是对断裂的师生关系的弥合。
特别是面对当代高校大众教育时代的来临,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理想信念的树立,也是师生间情绪、角色、身份、态度、价值观等多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共同对师生关系的建构产生影响,不断推动师生关系发展的过程。
主体间性教育注重师生共同努力发挥创造性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重视师生各自的成长境遇、主观体验、价值取向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共同影响,这是具有后现代特色的教育思潮,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范式转换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1.主体间性教育以主体与主体之间——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前提,旨在建构以真诚的沟通为桥梁的关系模式在主体间性教育的视阈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这就打通了师生间“主—客”对立的壁垒。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管理工作共同协调、共同创造的双方主体,共同作用于师生交往的过程和结果。
在此期间,主体间性教育要求充分尊重师生间每个生命个体的主观感受、情绪体验,要求充分理解师生主体双方以各自丰富、生动、真实的人性投入到教学和管理工作。
基于此,师生间的关系建构就是对人性的充分展示,是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思想观念的主动交流与沟通。
由于这是从师生各自灵魂深处迸发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师生双方的个性得以发展、人性得以彰显,因而师生间能够达到自然和谐的状态。
主体间性视阈下的高校师生关系重构①
《主体间性视阈下的高校师生关系重构①》摘要:现代师生交往中常走向两种极端,权威型师生交往关系和“儿童中心论”式的主客二元对立关系,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抑制了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实施的教学内容、方案,学生的知识接收、理解与输出,都是建立在师生融洽的关系上,它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动,同时也作用于教师的教学情绪与思维,从主体间性交流关系对高校师生的交往过程进行分析,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师生间的交流过程,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而且注重交流过程中保持平等、和谐的关系[摘要] 现代师生交往中常走向两种极端,权威型师生交往关系和“儿童中心论”式的主客二元对立关系,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抑制了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
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应考虑师生平等对话、课堂互动性、课外兴趣培养等方面,从而激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形成主体间性的交流模式。
[关键词] 主客关系;主体间性;平等对话;现代教育;师生关系[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2-0050-02一、引言师生关系历来是教育过程中敏感又重要的话题,也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在教育实践中是一个关系教学教育效果的关键因子。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实施的教学内容、方案,学生的知识接收、理解与输出,都是建立在师生融洽的关系上,它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动,同时也作用于教师的教学情绪与思维。
在教学活动外,对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也是深刻而全面的。
可见,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尤为突出的人际交流关系。
笔者试从主体间性这一视角对高等院校师生的交往关系进行分析,并利用主体间性理论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二、我国师生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只是将晦涩的文本理论以单维的方式输出给学生,脱离原本丰富多样的实践意义。
2024年浅谈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重构
2024年浅谈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重构在成人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构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够促进师生双方的成长与发展。
本文将从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现状、重构的必要性、重构的方法和策略以及重构带来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现状当前,成人教育师生关系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成人教育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相对较少,导致师生关系较为疏远。
另一方面,成人教育学生通常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师生关系在知识与经验层面上的不对等性更加显著。
此外,一些成人教育机构和教师对于成人教育的特点认识不足,导致在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师生关系的紧张。
重构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必要性重构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成人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来自于对知识的实际需求和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追求,因此,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至关重要。
其次,重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从而提供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最后,重构师生关系还能够促进师生双方的成长与发展。
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生成长的伙伴和顾问。
通过重构师生关系,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
重构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方法和策略要重构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强师生互动与交流: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建立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教师进行深入的互动与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糍 仰 加 删
|
主 体 间 性 理 论 的 主 要 涵 义
我一 样的存 在者 。 从 而具有 了类 的 同一 性 , 在“ 纯粹 自我 ” 与
单个 “ 他我 ” 之间. 或 者在众 多的“ 他们 ” 之 间 就 可 能 建 立 起 一
人 一开 始就生 活在其 他人 的经验 之 中 , 相 信知觉 的可 靠性 ,
j ; 昂 6
曩 Oo
嘲
的发展 ,古希腊 哲学将 世界作 为人 的认识 对象 或者 说思 维
的客体 , 而人 则成为 世界 的探索 者 , 在人 与世 界之 间建立 了 认 知上 的主客体 关 系 , 产生 了主体性 思想 的萌芽 … 。到 了近 代社会 , 欧 洲著名 哲学 家笛 卡尔认 为“ 我思故 我在 ” , 即作 为 主体 的“ 我” 具有 自我 意识 , 通过 思考 可 以对 世界 产生 影 响。 之后康德认 为认 识论 的 中心 是人 , 而不 是 自然 , 确定 了认 识
建构更 合理 的主体性 时 .他发现 了主 体性 的缺 陷而逐渐 走
向 了主体 间性 。他主要从 两个方面分 析主体 间性 问题 : 一是 关于他 人主体 性 的先 验 自我构 造问题 ;一是 共 同的世界 视 域 的交互 主体性 构造 问题 。 第一 , 关于他人 主体性 的构造 。胡塞 尔在讨论 主体间沟
通 的时候 。把 交流 的双方 都平 等地看 做是 认知 的主体 , “ 他 者也是 主体” 。 经过先 验还原之后 , “ 他人 ” 首 先呈现给我 的是 “ 躯体 ” , 经过 多次 直观 和我 的意识 的分析 及联 想 , 会发现 我 的躯体 和 “ 他人 ” 的躯 体具 有相 似性 。之后 自我 主体通过 同
情、 联 想认 识 “ 他人 ” 更 多的 特征 , 把“ 他我 ” 构 建 成 为 一 个 和
关心 , 实现 教学相 长 , 更 好地 实现 教学 目标 。本文 主要 基于
誉臻 c 、
誊
… 叭 _ 、
忙 十 卵
主体 间性理论 分析成 人师生关 系存 在 的问题 及其 新型关 系
他人 陌生经验 的构造 过程 。 自我与对 方形 成相互 性 的存在 ,
先验单 子实现 共体化 , 并 最终 导 向对 所有 人 的世 界 的构造 , 即构造 出一个客观 的世界 . 也是 “ 人” 的世 界。 在胡 塞尔 之后 , 马克 斯 ・ 舍 勒论 证 了他 人 的存 在 , 认 为
将 主体 性提 升 为“ 一种 能 够 自我认 识 、 自我 展开 、 统摄 一 切 的能动 的活 的实体 ” _ 2 _ , 更高扬 了主体性 。主体性哲 学提 高了 人 的地 位 , 促进 了人 类 文 明的 发展 , 但 也 存在 局 限性 , 如 陷 入“ 唯我 论 ” , 未 注 意到 复数 的 主体 和单 数 的 主体 之 间 的联 系和区别 ; 将 主体抽象 化 ; 过分 强调 自我 主体对 客体 自然 的 征 服和改造 , 导致 “ 人 类 中心 主义” 思 想的 出现 等[ 3 ] 。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世 纪末2 0 世 纪初 , 随着 主体 性问题 不 断暴露 , 人 们 开 始批 判传统 的先验 主体 ,思考人 类 自我 的本质及 自己与他
主 体 间 性 理 论 视 角 下 成 人 教 育 师 生 关 系 的构 建
颜 芳
( 浙 江广播 电视 大学 , 浙江 杭州 3 1 0 0 3 0 )
摘 要 : 本 文从 认 识 论 、 生 存 论 和 社 会 历 史理 论 三 个 形 态 分 析 了 主 体 间 性 理 论 的 主 要 涵 义 , 并从 主体 间性理论 的视 角 出发 . 分 析 了 目前 成 人 教 育 师 生 关 系存 在 的 问题 有 : 处 于 主 体 性 关 系 的 困境 中、 师生缺 少交往互 动 、 情感成 分弱化 、 功 利 色彩
较 浓和存在 不公 正性等 。为构建新 型成人教 育师生 关 系, 教 师应树立 以学生为本 的教 学理念 ; 构建 平等 、 公 正的 师生关 系 ; 师 生互相 理解 尊重 ; 重视 交往和对 话 ; 教 师对 学生进行 情感 支持 ; 建立师生成 长共 同体 等。
关键词 : 主 体 间 性 理 论 成 人 教 育 师 生 关 系
§ § 《孽 曲 …
自胡 塞 尔开创 了“ 主体 间性 ” 的思 想后 . 主体 问性 理论 获得 了学术界 的广泛关注 。学 者们在哲学 、 文学 、 教育学 、 美 学 、社会 学等不 同领 域吸收 和采 纳 了主体 问性理 论 的一些 观点分 析 问题 。也有 一些学 者运 用主 体 问性 理论 分析 师生 关 系建构 问题 , 但 多 以分 析普 通高校 师生 关 系的研 究居 多 。 师生关 系是 成人教 育教学 中最 主要 的一种关 系 。 良好 的师 生关 系有助 于教师 和学生 和谐相 处 、 相互 了解 和信任 、 互相
要真 正理 解 主体 间性 理论 . 首先 我们 要 理解 “ 主 体性 ” 的涵义 ,从 主体 性理 论 的衰 落说 起 。原 始社 会人 类力 量弱 小, 难 以征 服 自然界 , 主体与 客体 混沌 不分 。随着人 类 文明
种关系 , 实现人 与人 的沟 通 . 这就是 “ 主体问关系 ” 。 第二 , 交互 主体对 客观世 界 的先验 构造 。胡塞 尔将 “ 交
论 中 的 主体 性 原 则 , 愈 发 昭 显 人 的 主 体 性 。而 黑 格 尔 哲 学 则
互 主体性 ”概 念用来 标识 多个先 验 自我或 多个世 间 自我 之
间 所 具 有 的所 有 交 互 形 式 _ 6 _ 。他认为 , 对 客 观 世 界 的 共 同 构
造. 是 以单子 的群体 化 为前提 的 。由先验 自我 出发 , 通过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