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今天,我在名师实录里听了《平均数》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看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掌握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情境。
新课导入时,让学生根据踢毽子比赛中两个组的成绩,比一比哪组同学的成绩好,再讨论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引出平均数;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平均数的应用,了解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这些内容都是来自学生身边,与学生生活有紧密联系,学生很感兴趣,同时也结合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渗透了抽样调查的方法。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探究新知。
教学中教师以“移多补少”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并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计算的方法。
如,你们还有其他方法来求出第五组的平均数吗?激发了学生的思促使学生探讨出多种方法。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丰富,数学的生活味浓,教学效果较好。
《平均数》评课稿
《平均数》评课稿
听了X老师这节课,我认为X老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
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说一说打开闸门,里面的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以此来切入主题。
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在下一步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了自已身边所熟悉的一些事例,作为教学和练习的内容。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可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使数学教学不再是机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
2. 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评课稿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评课稿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在这节课中,教师明确地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是非常关键的。
例如,通过具体的实例,像求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代表值。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都讲解得较为透彻。
在练习环节,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这些方法求出给定数据的平均数,说明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较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考试成绩、家庭每月用水量等,让学生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分析班级同学考试成绩的平均数时,学生能够发现不同学科的平均成绩差异,并尝试分析原因。
同时,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求平均数的活动中,学生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提高了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例如,在讲解平均气温时,联系到天气预报中的数据,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平均数这一核心概念展开。
从简单的生活实例引入,如分糖果时如何让每个小朋友得到的糖果一样多,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逐步深入到较为复杂的数据处理,如统计班级同学一周内阅读课外书的平均本数。
内容的组织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在讲解平均数的概念时,还巧妙地与之前学过的平均分概念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区分两者的异同,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2. 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平均数》评课稿
《平均数》评课稿
教学目标明确,合理把握教学节奏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清晰地阐述了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整体教学节奏紧凑,既无冗余也无遗漏,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注重学生参与,互动环节丰富
课堂上,老师充分运用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在解释平均数的概念时,老师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来深化理解。
此外,老师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多样,提升教学效果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
除了传统的讲授方式外,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方式辅助教学,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
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课堂管理得当,教学态度严谨
老师在课堂管理方面表现出色,始终保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同时,老师对待教学的态度严谨认真,不仅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课后也进行了教学反思,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努力。
《平均数》评课稿(15篇)
《平均数》评课稿(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均数》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平均数》评课稿1很喜欢听邓老师的课,总是那么精神抖擞,激情澎湃。
1、导入的生活信息栏贴近生活,从中让学生找共同点是都用了同一词“平均”,很自然的引入新课,自然巧妙。
2、看到“平均数”,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表现出乎意料,很准确的说出来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所以我们要学会相信学生,有时候他们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邓老师让学生提问题,求平均数,总结数量关系式,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发现了什么?平均数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邓老师的问题引领性强,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
4、练习形式多样,针对性强,贴近生活,其中关于本班成绩与一般成绩的均分比较给我印象深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均分的,更好的理解均分与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有关系,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5、板书清晰,条理,归纳性强。
总之,这节课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建议: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多关注学困生。
《平均数》评课稿2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xx二附的柳xx。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陆娟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三年级的《统计——平均数》这一课。
陆老师这节课,层次清晰,学习素材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好地体现了教者对新课程下新课堂的追求。
课堂中,教者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有方法的引导,思想的启迪,文化的浸润。
因为时间关系,我想从两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解读——一、作为统计学意义的平均数教学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多年以前,“平均数”的教学思路,是以建立“平均数=总数÷总份数”这样的算法模型为教学主线,作为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渐了解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平均数评课稿3页
平均数评课稿3页教学评课稿时间地点:2019年10月17日 13:30-15:30 实验室授课人:XXX听课人:XXX,XXX,XXX一、教学内容1.平均数(均值)的定义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3.加权平均数的定义与计算教学方式:讲授+互动二、教学效果本次教学,老师在细致的课前准备的基础上,采用了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知识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应用与图像表现形式的深刻理解。
在课堂开始,教师先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在线预测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此时学生很快就认识到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因为他们能够正确地计算平均数。
接着,老师讲解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在黑板上展示了一些实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增强了学生对该概念的印象。
在课程的结尾,教师再次强调了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让学生思考平均数的重要性,并与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联系起来,最终使学生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互动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互动,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互动这种形式可以更好的消除他们对概念和公式的陌生感。
例如,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扔骰子游戏,其中包括100次投掷十二面骰子的数字结果,然后所得到的数字就是实验中的数据。
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小组,每组根据所得结果独立进行平均数的计算。
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取样标准与样本大小的重要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并提高计算平均数的准确率。
四、问题及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曾经提出计算平均数时遇到的困惑: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一个极端值会不会影响平均数的结果?老师的解决方法是:将其与其他数据一起计算平均值,可以得出运用平均数来概括数据的趋势和特点的最准确结果。
但在处理许多数据时,应首先考虑是否由于一个或多个极端值而影响到平均数。
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排除这些极端值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片区教研《平均数》评课稿6月4日
片区教研《平均数》评课稿(6月4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上午有幸和大家一起聆听了俞民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受益匪浅,平均数这个概念早在三年级时就已经接触过,并做过简单的练习题。
今天的学习是更深层次的挖掘关于平均数等量关系的一个变化。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联系生活实际,紧紧围绕知识目标, 点突出,难点突破得法,以学生为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2、优化简单的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在现代化教育中起着很关键性的作用, 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是大多数的日常课堂,还是使用常规媒体来教学,并且只要教师认真读懂教材,读懂学生,以“用教材教”的理念来教学,课堂照样可以很成功、很精彩。
3、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书上给我们创设了很多情景,都是和学生有关的,也常常出现在课件里,拿来就用。
如果能根据本班学生的生活情况来创设情景,我想孩子们的参与度会更高,理解的会更好,更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生活中。
4、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例1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简单的小数,图形的表示能够较好的理解并吃透。
但还存在一部分同学对其平均数的意义不理解。
实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并钵是每个数都是这些,也不是真实存在的。
即使是这样解释,依旧有同学无法理解平均数概念。
而在例2的教学中,虽然部分同学无法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但是他们知道这样求平均数,这也是一一点进步。
《平均数》评课稿(通用15篇)
《《平均数》评课稿(通用15篇).doc》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学生在小学里己经学过。
在初中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7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评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平均数》是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一个重要章节。
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将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解决。
本章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一种重要的数据分析方法。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学会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4.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3.2 教学难点3.平均数的实际应用,需要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分析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然后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解决。
五、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可以采用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然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解决。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1. 课件:包括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示意图和动画,以及实际问题的展示; 2. 教学辅助材料:包括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解答参考。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应该如何表示这些成绩?如何计算这些成绩的平均值?解释平均值的概念。
7.2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课件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进行逐步讲解。
通过示意图和动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四年级平均数评课记录
四年级平均数评课记录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是否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在人教版教材中,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统计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准确说出平均数的含义,例如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结果。
-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正确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如给定一组整数数据,能熟练运用公式“平均数 = 总数÷份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引导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在处理课本上的例题时,利用实物演示或者画图的方式,让学生看到如何将多的部分补给少的部分来得到平均数。
-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教师是否设置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去分析数据、做出决策,如根据班级同学的考试成绩求平均分,并分析成绩的总体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平均数的学习中来。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课堂上是否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如小组合作计算小组同学的身高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
1. 教材处理。
- 教师是否紧扣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或者补充相关内容。
例如,教材中可能先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教师是否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实例。
-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宜。
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也不能过于深奥,超出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讲解平均数的意义时,是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例进行讲解,而在求平均数的练习中,是否逐步增加难度,涵盖不同类型的数据。
2. 重点与难点的把握。
- 重点。
- 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花费足够的时间,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不是其中某一个具体的数据。
认识平均分评课稿(精选6篇)
认识平均分评课稿认识平均分评课稿(精选6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平均分评课稿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认识平均分评课稿篇1学习“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好“平均分”对学习除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周老师对本课教材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周老师踏上工作岗位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但她能深入钻研教材,正确理解编者意图,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具准备充分,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巧,有效辅助教学,学生愿学、乐学。
2、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平均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周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分成”入手,先让学生思考“可以怎么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分公平吗”,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3、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周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
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4、精心设计巩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思维。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基础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特别是能做到讲练结合,并注重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巩固了新知,提升了能力。
《平均数》评课稿
上课伊始,老师就利用预习单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种是合并平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得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明白平均数与一组数的中的每一个数有息息相关,所以它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3、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素材,补充教材内容,丰富教学素材,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平均数的本质内涵。
在巩固练习环节,龚老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呈现了“平均水深110厘米”、“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5岁”、”月平均工资8000元”等数据,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这样多样化、有层次的例证和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形成对平均数含义的完整认识,多角度、立体化构建平均数的概念,进而会准确、熟练地求出平均数。
这节课虽然经过精心设计,但教师忽视了课堂上预设之外的生成,没能加以很好地利用起来,任凭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
另外课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些仓促,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最新】平均数评课-实用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平均数评课篇一:平均数评课《平均数》评课稿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
因此,本节课是基于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
同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行几组数据之间的比较,以判断他们的差别这一功能,对后继的统计知识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些问题,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为了体现这些目标的达成,楼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一、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心理安全、自由,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说出心里话,有利于形成真实有效的课堂。
在课的导入中,教者以故事激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问题激疑;在巩固练习中,题型新颖,让学生亲近数学。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讲究艺术,营造种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了互动交流的方式教者在课堂上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常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如“你知道吗”“你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等,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休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三、设计了丰实有效的练习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
平均数》评课稿
平均数》评课稿
这节课让我对平均数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出色,让我印象深刻。
他从生活中挖掘出了很多运用平均数的例子,每个例子都从不同角度挖掘平均数,并为以后研究中位数和众数做好了铺垫。
他还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体验成功感,进而体验创造研究的乐趣。
这节课教师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而且老师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获取新知。
练设计别出心裁,生活性和趣味性并重。
教师亲和力强,驾驭课堂能力强。
整节课学生研究积极性都很高,研究效率也很高。
学习真正在课堂上发生——《平均数》评课稿_说课稿
学习真正在课堂上发生——《平均数》评课稿_说课稿
胡丽娜老师课点评
通过对比实验(丁达尔效应、能否通过滤纸)使学生在观察对比中抓住粒子直径大小这一关键,认识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特征,从而突破本节课难点。
本堂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解决生活、生产相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以学生形成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自主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思想,教学效果好。
最后的纳米视频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王冉老师课点评
zuoke
这节课通过雾霾视频的导入方式,强烈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针对“胶体制备和性质”设计了科学探究,指导学生分步进行,给人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同时充分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分析与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也是严谨的治学态度。
分组实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提升,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掌握了新知。
本堂课教学效率高,课堂容量大,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学生参与了,投入了;很兴奋,也很喜欢。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用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最后,通过学生讨论及有关媒体报道的雾霾防治办法,充分引导学生应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这节课变得更有意义。
建议
希望两位老师在评价学生方面,有所改变;注意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合理引导;老师尽量少讲,要相信学生能力。
《平均数》评课稿(通用8篇)
《平均数》评课稿《平均数》评课稿(通用8篇)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学生在小学里己经学过。
在初中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
那么下面小编将给大家带来《平均数》评课稿(通用8篇),希望大家喜欢。
听了温老师这节课,我认为温老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
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说一说打开闸门,里面的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以此来切入主题。
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在下一步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了自已身边所熟悉的一些事例,作为教学和练习的内容。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可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使数学教学不再是机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平均数评课
《平均数》评课记录严莉娜 10小教2班 28号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师素质、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对沈瑾瑾同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进行评价。
首先,教学目标方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以及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球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这样的目标设定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并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解决问题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的能力。
第二.教学过程方面。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次,通过拍球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男生和女生排球的个数进行统计最后引发问题,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游戏环节虽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是游戏应力求真实有效,这节课男女生拍球有刻意而为的痕迹。
学生在产生球平均数的迫切需要后,老师适时的引导同学学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出平均数后,通过多个问题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比如“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的”等等。
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对平均数概念和意义的理解。
然后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品红军树,使其感受到平均数的用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最后通过联系实际,拓展运用这一环节巩固学生新知。
练习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能够很好的巩固知识。
第三、教师素质方面,教师语言亲切普通话流利,板书设计简洁,在游戏环节对教室氛围的控制方面有待提高。
第四、教学效果,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习状况,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通过游戏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了解了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了球平均数的方法。
第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让学生清晰而直观的看到平均数产生的过程。
本节课总体上实现了教学目标是一堂让人有所收获的课。
平均数评课稿优秀评课记录
平均数评课稿优秀评课记录今天我听了一堂非常特别的课,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先说个小插曲,刚进教室的时候,大家可能都觉得课会很普通,毕竟这个老师不是什么明星讲师,大家平时也见过他很多次。
但哎呀,这一上课,气氛立马就不一样了。
那种教学的张力,简直让人感觉每个字都能砸到心里。
你说说,这堂课怎么就这么好呢?首先呢,老师把平时我们觉得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直接给大家“打了个鸡血”。
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曾经有过“哎呀,这个知识点到底能不能懂”的想法。
别着急,老师不仅没有让这些知识点像石头一样压在大家的心头,反而一会儿用幽默的故事,一会儿用生动的例子,把那些看似枯燥的概念一点点带出来。
比如说,讲到平均数的定义时,他居然拿苹果来做例子,居然说:“如果你们有五个苹果,三个人分,咋分?肯定要算个平均数,谁都不能少。
”我都忍不住笑了,觉得这个例子特别生活化,也特别好理解。
然后就是那种亲和力,哇哦,老师的课堂简直就是轻松到爆炸!大家开始以为是“死气沉沉”的讲解,结果发现是“手把手”带着大家理解,讲解起来不仅有趣,还有点儿小幽默。
讲到平均数的公式时,他说:“这个平均数就像你们分苹果,不用担心,不管你们是三个人,还是五个人,平均下来,总有一个公平的数值。
”别说,光是这种形象的比喻,大家立刻就明白了,不知不觉中那些看似复杂的公式都变得非常简单。
真的,老师不用高深的术语,也不说那些“学术性”很强的话,反而用我们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把知识传递了出来。
而且啊,这堂课也没有那种死板的教学方式。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感觉大家就是信息的接收器,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
但在这堂课上,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动脑筋。
他就说:“你们的脑袋可不能闲着,要像机器一样不停地转,咱们一起分析,一起算。
”于是,全班同学瞬间都活跃起来了。
看着大家不再是低头玩手机,而是都在认真思考,举手发言,仿佛整个课堂的气氛都变得特别热烈,仿佛一下子从“死气沉沉”变成了“活力四射”。
四年级《平均数》评课稿_新闻报道_
四年级《平均数》评课稿
很喜欢听邓老师的课,总是那么精神抖擞,激情澎湃。
1、导入的生活信息栏贴近生活,从中让学生找共同点是都用了同一词“平均”,很自然的引入新课,自然巧妙。
2、看到“平均数”,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表现出乎意料,很准确的说出来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所以我们要学会相信学生,有时候他们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邓老师让学生提问题,求平均数,总结数量关系式,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发现了什么?平均数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邓老师的问题引领性强,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
4、练习形式多样,针对性强,贴近生活,其中关于本班成绩与一般成绩的均分比较给我印象深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均分的,更好的理解均分与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有关系,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5、板书清晰,条理,归纳性强。
总之,这节课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建议:
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多关注学困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评课稿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统计与概率——平均数》评课稿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
刘老师上的这节课,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怎么产生的,使学生认识到它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
其次,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刘老师这节课体现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一、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这是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
刘老师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内容都是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密切联系的。
如:新课导入环节中,从小猫钓鱼这一生动的故事入手,引发问题,如何让三只小猫拿的鱼同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再如,巩固练习环节中,举了三个生活中的实例,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来自学生身边的、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刘老师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课堂。
在课的导入中,教师以真实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疑惑;在巩固练习中,融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很紧密,教师具有亲和力,能够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引导启发,使学生自悟。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引导不能简单地由老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
在第一个练习环节,反复提问学生:平均数衡量的是什么?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本节课最后的练习环节,通过对比数据的不同,让学生能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而对求平均数的两种算法,杨老师不是直接传授,而是通过步步引导、启发,对比。
这样促使学生探讨出多种方法,使学生体会到面对不同的具体的数据要灵活地选用合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我说一下我对本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的一些看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有一道题是说我校三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是9岁。
学生说大多数学生是9岁,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大多数是9岁,这应该是一个众数的概念,而不是平均数,平均数能比较客观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而不是一组数据的大多数水平。
在判断题中的第一道仍然反映出这一问题,以至于用了4分钟才引导学生说出答案和原因。
在计算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时,老师追问,最后求的这个13是什么?学生说是平均数,如果这时再追问一句,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可能会更好一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看法,有不足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