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
空间转向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空 间 是 一 个 非 常 复 杂 的 概 念 , 至 于 对 其 进 行 以
界 定 变 得 非 常 困 难 。 大 卫 -哈 维 说 : 空 间 ’ 词 … 一
学 、 史 学 、 市 学 、 会 学 的 思 考 和 研 究 范 式 , 成 历 城 社 形
了 2 0世 纪 后 期 的 空 间 转 向 。 空 间 转 向 不 仅 仅 意 味
时 空 是 世 界 和 宇 宙 的 基 本 构 成 要 素 , 空 观 念 时 是 人类 思维 的起 点 。人类 很 早 就 思 考空 间 的问题 , 但 事 物 的空 间 向 度 却 没 有 在 研 究 中展 开 , 直 处 于 一
方 式 、 释 方 式 、 维 方 式 的 转 换 。 在 空 间 转 向 的视 阐 思 阈 下 , 学 研 究 者 开 始 进 入 到 文 学 空 间 之 中 。 文 学 文 空 间 , 仅 仅 指 文 学 作 品所 再 现 的地 理 空 间 , 包 括 不 也 由 文 学 想 象 的 事 物 所 建 构 的 文 化 空 间 。 空 间 转 向 下 的 文 学 空 间 理 论 突 破 了文 学 研 究 过 分 注 重 时 间 向度
变 了传统文学理论 的言说方式 、 开拓了文 学研究 的视 阈 、 扩大了文学的研究范围 , 为文 学研究增添 了新 的学术增 长 极 。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 间理论是对文学研究本体化 、 中心化的排斥 , 它不应再成为新 的本质化和中心化的理论。
[ 关键词]空 间转 向; 阈 ; 视 中国现当代文学
[ 中图分类号]I 0 . [ 6 6 文献标识码 ]A [ 2 文章编号]10 —14 2 1 ) l 0 60 023 9 ( 0 2 0 - 6 -6 0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一、概述《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自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理论研究领域内日益凸显的空间化趋势,及其对传统社会分析框架的重要拓展与革新。
社会空间转向,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场深刻思想变革,不仅反映了学者们对社会现象复杂性与多元性认识的深化,更标志着学术界对于地理、建筑、城市规划等与空间紧密相关的学科价值的重新审视和整合。
文章首先从历史脉络出发,梳理空间转向的理论渊源与发展历程,特别关注哈维、列斐伏尔、索亚等关键理论家的思想贡献。
这些理论家通过对空间生产、空间实践和社会空间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空间在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文化建构以及个体经验中的核心作用。
这一部分的探讨旨在勾勒出空间转向的理论框架及其在不同学派间的交融与对话。
接着,文章将深入剖析空间转向所带来的方法论革新。
这包括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时间优先”与“空间缺席”问题的批判,以及对如何运用多尺度分析、网络理论、流动空间等新概念与工具来丰富社会现象的空间维度理解的探讨。
通过实例解析,本文将展示空间转向如何促使研究者超越线性因果逻辑与固定边界思维,转而关注社会过程的动态网络化、流动性与地方性特征。
文章还将聚焦空间转向在若干核心社会议题上的应用与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全球化与地方性、环境正义、社会不平等等。
这些案例研究旨在揭示空间转向理论如何为理解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新颖视角与策略启示,同时也展示其在政策制定、社区规划、社会治理等实践领域的潜在价值。
面对空间转向带来的理论挑战与机遇,文章将对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
通过全方位、立体地展现空间转向作为一种学术潮流的理论内涵、实践意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深远影响,《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一文旨在激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空间性本质进行更为敏锐且深刻的思考,推动跨学科对话与合作,共同探索社会空间转向所带来的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启示。
“新社会史”的来路与去向——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读后感
“新社会史”的来路与去向———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读后江 湄 “二战”以后,将历史眼光深入于社会结构长时段演进以及社会日常生产生活的“社会史”,成为科学历史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布罗代尔把形成、作用于最日常、琐碎的生产生活的社会“结构”称为历史的“障碍物”与“支撑物”,称为“历史沉默的潜流”,而惊心动魄的事变、主宰乾坤的伟人只是水面上打转的小船,其方向早已被决定(布罗代尔,1988: 54)。
他相信,历史科学一旦捕获了“结构”,理性的光芒便将烛亮命运的所有黑暗角落,“成事”之“天”,也就尽在“人谋”的掌控之中了。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社会史,自30年代以来就呈问鼎“主流”之势。
面对严重复杂的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唯物史观”、“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社会史”对中国历史演进进行整体性的阐说,为集体处境、中国问题提供历史分析与“科学”论断,极有当于时人切身之所感所思,迅速产生了席卷性的思想号召力。
今已90高龄的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曾回忆,他在北伐战争期间与其后,成了各种“时尚”的“唯物史观”书籍的贪婪读者(何兹全,2003:32)。
1949年以后,应用“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中国社会史更是打造出了一个几乎覆盖所有历史关联的整体性中国历史叙事模式,成为国家政治合法性的理据,为“人民群众”提供人生意义,实为意识形态之柱石。
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重回当代世界文明发展潮流成为既定国策。
历史学从意识形态中突围出去的学术思想努力,也以“赶上国际学术发展趋势”为自己赢得了合法性(王学典,1996:129)。
人类学、社会学进路之社会史勃然而兴。
上下两卷的《中国社会史论》(周积明、宋德金等,2000)展示了如社会结构—功能、人口、宗族、家庭、生活方式、社会控制、社会群体等新鲜的研究领域与课题,但研究手段与思路,未见对于人类学、新的社会理论的深入运用,看起来是在描述传统中国史叙233社会学研究 2005.2事大框架之空白处的日常生活画卷,似乎是为既有的历史“骨架”填充“血肉”。
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
社会学研究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郑震提要:本文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试图分析和勾勒出空间概念在西方社会学发展过程中的境遇变迁,并深入探讨当代西方社会学空间转向的思想来源、基本特征和理论意义。
这一空间转向将空间概念社会本体论化,它具有借鉴并超越传统的客观环境论和主观空间论,以及反客观主义、反普遍主义和反历史主义的主导特征。
但是其空间视角依然不同程度地为笛卡尔的主客体二元论所困扰,并受制于时间与空间二元化的传统思路,针对于此,本文将展望一种对空间概念的理论重构。
关键词:空间社会空间空间转向空间本体论西方社会学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列斐伏尔、福柯、吉登斯、哈维、索佳、卡斯特、布迪厄等一批社会理论家的共同推动下,空间问题才成为西方主流社会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空间概念也才成为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以至于人们广泛地意识到,在当代西方社会学乃至社会理论中,一种空间转向已经发生。
以下我们将首先对当代空间转向之前的西方社会学的空间研究做一个简要的勾勒,并结合我们的论题对主要外在于社会学领域的现象学的空间思考给予一定的关注,我们将看到,这两条线索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西方社会学乃至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前空间转向的社会学的空间研究厄里认为:“社会学经典确实探讨了空间,但探讨的方式却很不明晰,很不充分”(厄里,2003:510)。
但这并不意味着,早期的社会学家没有能够就空间给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洞见,只不过他们关于空间的敏锐洞见往往被社会学的后继者们所忽视了。
社会学研究与他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时间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相比,马克思关于空间的讨论显得贫乏得多。
“马克思主要将空间视为一个物理的情境,是生产场所的总和,不同市场的领域,被时间和日益自由的资本的运作所‘克服’的一个天然的距离冲突的来源”(Soja, 1989: 126)。
在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中空间主要呈现为两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机构内部所进行的资本的生产过程中,空间体现为劳动时间在生产的物理环境中横向并列和扩张的可能性,“如果从空间方面来看工作日,——从空间方面来看时间本身,——那就是许多工作日同时并存”(马克思,1995:378)。
现代性批判:列斐伏尔空间哲学生产理论研究
062《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探讨了列斐伏尔的哲学空间观和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审美倾向,以及从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到空间生产、日常生活批判的空间化转向、后现代性的辩证认识论想象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现代社会开始转向空间“自身”的生产,形成一个历史的、体验的、权力的多元化空间形态;日常生活的创造力和影响力能够改造空间,解决都市化的矛盾空间、异质空间、物化空间和差异性空间。
“三重辩证法”推动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新的哲学视野和审美意境,阐释了后现代性的辩证认识论想象空间关系。
[关 键 词]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日常生活批判;三元辩证法现代性批判:列斐伏尔空间哲学生产理论研究李明炅一、列斐伏尔的哲学空间观和空间生产理论都市文化与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建筑学、地理学、哲学和文学等学科密切相关,20世纪,都市文化研究逐渐在全球兴起和发展,并影响人类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的演进,推动人们生存方式和日常生活的变革。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是20世纪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是都市马克思主义的开拓者和西方空间美学转向理论的先行者,“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奠基人。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列斐伏尔从乡村社会学转向都市文化与空间生产研究。
从《进入都市的权利》到《从乡村到都市》《都市革命》《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再到《空间与政治》《空间的生产》,列斐伏尔开始思考城市研究领域及其空间的生产性问题。
城市的发展和扩张使都市遭到严重破坏,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等意识形态的加剧改变了都市生活原有的社会结构特点,都市的物质化和非生产性投资的矛盾也在加剧,都市工业化的进程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空间哲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之间的关系,探讨自然媒介物和传统文化中介之间的起源问题。
面对都市的空间生产问题,列斐伏尔提出了要让新的权利进入都市生活和人文环境的建议,从而适应都市领域面临的城市空间总体性和综合性发展的要求。
空间生产的逻辑(一)
空间生产的逻辑(一)摘要:空间曾一度遭到社会理论的漠视,在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只隐隐约约出现过关于空间的片段论述,而齐美尔的观点是其中最为深刻的。
在列斐伏尔的努力之下,空间才成为当代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主题。
列斐伏尔详尽地阐述了空间的社会性以及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并且还指出了空间的功能、类型和三个不同的层面。
在列斐伏尔之后,福柯、布迪厄、吉登斯以及哈维和苏贾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空间问题展开论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空间理论。
关键词:空间;空间的生产;社会空间辩证法;列斐伏尔一、空间的缺失和凸现:背景与原因很长一段时间,空间都未能进入社会学思想的核心。
在社会科学等领域里,一种执着的历史决定论掩盖了隐蔽的空间化,使得这种空间化近乎完全处于以后五十年批判性质疑的视野之外。
厄里(Urry)叹息道:“从某些方面来看,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
”在历史决定论的现代性视野中,空间似乎比时间遭受更大的不幸,诚如福柯所言:“空间以往被当作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
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
”在经典社会理论当中,哈维认为,“马克思、马歇尔、韦伯和涂尔干均具有以下的相同点:他们在考虑时间、历史与空间、地理的问题时,总是优先考虑前者,而认为后者是无关紧要的,往往视空间和地理为不便的语境和历史行为发生的地点。
”但如果说空间问题在三十年前完全受到忽视,那也未免有失公允。
在早期大部分社会学家的著作中,空间虽并不是专门的研究对象,但它却始终在社会学著作中忽隐忽现,从马克思、涂尔干和齐美尔等人的作品里,我们都可以体会到社会理论和空间的联系。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积累是怎样建立在时间对空间的消除的基础上,而这又如何进一步产生了农业、工业和人口方面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令人惊奇的转型。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里指出空间的社会意义,“特定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以同样的方式体现着空间,……各种空间表现会如实折射出主导性的社会组织模式”。
当代社会学理论 第七章 历史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三、权力分析的视角
布罗代尔
• 代表作: • 《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 海和地中海世界》
• 《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 和资本主义》
• 《法兰西的特性》。 • 主要思想:
• 其历史社会学研究旨在构 造外交档案之外的真实的 历史。
迈克尔·曼
在主要西欧国家形成的不 同途径和特点,揭示东欧 诸国封建化进程中不同于 西欧国家的特征。
系谱(lineages)
• 代表作:《绝对主义国家 的系谱》
• 主要思想:绝对主义国家 是在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 地位的社会结构内部发展 起来的。
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基本特征
融合性
现代世界体系的
世界体系理论
六:吉登斯:“晚期现代性思想”
➢ 代表作:《社会理论中的核心问题》 ➢ 结构化理论:
✓ 致力于综合两种近乎互斥的学术取 向:解释学的解释与结构主义的分 析。
✓ 用长期、宏观的观点看待权力和历 史。
✓ “实际上所有社会都存在或已经存 在与其他社会相互关联的性质。”
七、罗伯逊的“全球化理论”
➢ 主要思想:
——彼得·伯克
四、当代社会学时期:历史社会学的黄金期
➢ 历史社会学发展阶段的对比
第三节 当代历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形态
罗伯逊 吉登斯
安德森
当代历 史社会
学
沃勒斯 坦
迈克 尔·曼
埃利亚 斯
布罗代 尔
一、安德森历史研究中的“过渡”与“系谱”
过渡(passages)
• 代表作:《过渡》 • 主要思想:探及特征
古典社会学 时期
历史社会学 的暧昧期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张品【摘要】空间研究成为近几年城市社会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通过对城市社会学空间知识史的回顾与总结,整理出空间理论的核心基础,使之呈现出社会学的学科属性,同时认清空间转向的作用和影响,确定未来空间研究的方向和任务,对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期刊名称】《社科纵横》【年(卷),期】2010(025)006【总页数】3页(P87-89)【关键词】城市社会学;空间转向;空间【作者】张品【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天津,3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0620世纪的社会学历史是空间缺席的时代,康德所谓的“先后”和马克思界定为首条件制约的“历史创造”,使历史方式的认识论成为批判思想和阐释本质的长期在场。
理论意识中的这种历史属性也使城市社会学研究一直处于一种历史的建构。
20世纪70年代,米歇尔·福科对“空间时代”崛起的前瞻性观察以及亨利·列斐伏尔对于空间科学的研究,形成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广泛的空间转向,其后,新城市社会学将空间应用于城市社会研究,开启了城市社会学理论的空间时代。
空间转向不是简单的切换和转变,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城市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和理论拓展。
我们必须认真地审视这个发展过程及其意义,才能真正认识空间如何成为研究城市社会的一种新的理论和视角。
传统城市社会学虽然没有关于“空间”完整而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不乏若干具有洞察力的论述。
在早期的城市社会研究中,一些社会学家就或多或少地关注了空间这一重要纬度,在某种意义上为后世的空间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恩格斯为揭示城市内在的贫富现象,对19世纪曼彻斯特的居住情况进行研究,把英国社会划分为穷人和富人两大阶层,并将其投影到城市空间,描绘出曼彻斯特的住宅分离景观模式。
[1]暗含了对于城市社会问题分析的空间语境。
滕尼斯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不同,并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
城镇与乡村对立的思考内在地表达了对空间某种程度的强调,尽管还比较隐晦。
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Ju a o hnqn n e i fSi c n eh o g (oi c ne E i n N . 00 or l fC ogigU i rt o c ne adT cnl ySc lSi cs di ) n v sy e o a e t o o9 2 1
三 、 0世 纪 六 七 十 年 代 社 会 理 论 的 空 间 2
转向
( ) 斐 伏 尔 : 间 生 产 的 政 治 经 济 学 一 列 空
社会 理论 发展 巾的重 大事 件 。 它直 接影 响 了 文化 地理
学 、 市建 筑 发 展规 划 等 学 科 , 其 呈 现 出相 互 渗透 城 使
自马克 思 以降 , 间问题 在社 会 理论 领 域一 直令 空 人奇 怪地 缺位 。厄里认 为 2 0世纪 社会 理 论 的历 史是
时 间和 空 间观念 奇怪 的缺 失 的历 史 , 现代 性更 多 被理
解成 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间意 义 的特性 。 典 社会 学 家 中惟 有 齐美 尔是 经
表 面 的 繁荣 , 却没 有 使 穷 人 获利 : 们被 迫 到 郊 区居 他
成立 的条件 ,大都市与精神 生活》 《 则论述 了都市空 间对
人 格 塑 造 的影 响 。 芝 加 哥 学 派 对 于 空 间 的认 识 则把 空 而
中心 区 的衰败 、 市重 构和 城市 危机 以及 城 市 阶级 斗 城 争 和社 会 运动 不 断” 在这 一 背景下 , 会 理论 家们逐 。 社 渐 意 识 到 空 间“ 语 ” 造成 的社 会 理论 的解 释 力 和 失 所 想 象 力 的 缺 陷 , 出各 自的 理论 阐释 , 提 马克 思 主 义 社 会 学 和地 理学 随之 兴起 。
文军: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文军: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2008-07-25 14:46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各种思潮迭起,理论流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表现出了八个不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1)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2)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3)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4)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5)理论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加强;(6)理论的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功能不断强化;(7)理论发展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加;(8)欧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崛起及其中心地位的回归。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这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社会学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西方社会学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其不仅是各种思潮迭起,流派繁多,而且相互之间错综复杂,难以辨识。
其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表现:一是在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理论的关系上,相对狭隘的社会学理论愈来愈融会在更为宽泛的社会理论之中,社会学理论无论在理论旨趣和思维方式,还是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上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理论,以至于许多社会学家不再宣称自己从事的是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而是社会理论的研究;二是在主流与非主流理论的问题上,两者之间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不仅是由于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并逐步渗透到了各种主流社会学理论之中,从而形成彼此交错、相互交织的局面,而且也是由于主流社会学理论内部本身开始发生分化,其研究范式和理论形态再也很难维持长期以来的一贯统一的面相了。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主流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还是各种非主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在当代理论境遇和社会脉络(contexture)中,都开始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趋势。
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至少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一、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当今社会科学中已是如此分化和多样,以至于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整体性,使理论研究变得支离破碎,而且也使主流社会学理论家难以对社会世界获得整体上的概念。
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转向
学等传 统空 间学科研 究 的对象 , 间进入城 市社 会学 空
视 野 ,始 于 2 0世 纪 7 0年 代 亨 利 ・ 斐 伏 尔 对 于 空 间 列
的 发 现 以及 新 城 市 社 会 学 的社 会 空 间研 究 。新 城 市 社
会 学 研 究 的社 会 空 间 不 同 于 传 统 社 会 学 根 据 群 体 、 社
三 、 会 空 间 的 诸 种 阐 释 : 列 斐 伏 尔 到 社 从 新 城 市 社 会 学
列 斐 伏 尔 ( n y L fb r ) 公 认 的 新 城 市 社 会 He r ee ve 是
学 的奠 基 人 , 致 力 于 返 回 马 克 思 和 恩 格 斯 的 经 典 论 他 述 以重 新 阐释 城 市 空 间 的再 生 产 机 制 。他 对 马 克 思 主
间 , 绘 出 曼 彻斯 特 的住 宅 分 离 景 观 模 式 。 加 哥 学 派 描 呓
的 伯 吉 斯 ( u g s ) 经 验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出 同 心 圆 EB re s在 提
城 市 结 构模 型 的解 释 框架 , 绘 出城 市 内部 人 群 的地 带 描
、
空 间 的 发 现 : 会 空 间 转 向 的 早 期 奠 基 社
城 镇 和 乡村 的分 离 和 对 立 , 内在 地 表 达 了对 空 间 的某 种 程 度 的强 调 , 管还 比较 隐 晦 , 视 野 转 向可 见 一 斑 。l 尽 但 1 1
基金项 目 : 张
1 08
品 (9 1 )女 , 津 社 会 科 学 院社 会 学研 究 所 助 理 研 究 员 , 开 大 学 社 会 学 博 士 生 。 邮 编 30 9 18一 , 天 南 0 11
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
间 的互动也被体验为对空 间的填充 。②空间具有 五种 属性 :
排 他 性 、分 割 性 、固定 性 、接 近 或 远 离性 和 制 约性 。 r ⑧ 5 3
空 间分 化 与 社 会 分 化 往 往 交 织 在 一 . 问 的 社 会 属 性 要 起 高 于 其 自然 属 性 ,彰显 空 间分 化 或 社 会 分 化 的 本质 。 m ] 4 布迪 厄 :现 代 性 视 域 下 空 间 与社 会 的交 l 系 . 百炎 布 迪 厄 分 析 了现 代 性 视 域 下 空 间 与 社 会 的 交互 关 系 以 及 对 社 会 结 构 、社 会 过 程 的作 用 ,存 《 会 空 间 与象 征 力 》 社
训 的 空 间 。空 间 被 诠 释 为 一种 实 践 性 权 力 与规 训或 种 计 会 权 力 关 系 ,这 种 权 力 关 系体 现 在 控 制 与 抗 争 、分 割 操 作 、规 训 与 退 让 、垄 断 与 监 控 、 冲突 与反 抗 以及 斗争 、协 商 与妥 协 。 ( ② 时 空 分 割 与 主体 “ 产 ” 馅 } 《 圳 生 。 【 l 』 规
作 为 马 克 思 空 间 思 想 的代 表 作 .认 为 马 克 思 有 着 强 烈 的地
理 和 空 间直 觉 :有 学 者 认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人 学 理 论 中 包 含 了
文 中 由分 析 社 会 现 实 引 出 空 间 概 念 ,这 种 空 间 既 有 位 置 的 含意 ,也 有 关 系 的含 意 。 随 后 布迪 厄 捉 f “ 域 ” 这 ¨ 场
中 正 式 提 出 “ 会 空 间 ”这 一 概 念 。 而 后 ,这 一 概 念 继 续 社
为 场域不是一般 性的空 间结 构形式 .而是一个充 满 冲突和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
社会空间问题,正在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成为研究社会的一种新的理论视角,福柯认为20世纪预示着一个空间时代的到来,我们正处于一个同时性和并置性的时代,我们所经历和感觉的世界更可能是一个点与点之间的相互联结、团与团之间相互缠绕的风格[1],“后现代思想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思想家们重新思考空间在社会理论和构建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空间意义重大已成为普遍共识”[2]。
在社会学研究领域,社会空间转向,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和理论拓展,社会空间涵括了丰盈的话语场域、经验性事实或想象力,其理论旨趣、观察角度、话语概念或设问方式,为社会经验事实的社会学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理论转向,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为一种新的社会学想象的延续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一种新的问题意识。
那么,空间,作为一种新的解释社会的路径和理论转向,如何理解空间?空间的演绎路径和论证逻辑如何?社会空间的理论架构和经验研究进展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经由社会空间视角提出什么样的命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的思路是:首先经由社会空间的缘起,诠释社会空间如何成为社会知识史的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接着经由社会空间视角的经验研究的展开和理论的解释维度的论述,检视不同的社会理论如何处理社会空间形式与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5&ZD037)的阶段性成果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潘泽泉内容提要空间的社会学研究成为社会学领域近几年一个热门话题,空间转向,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社会空间涵括了丰盈的话语场域、经验性事实或想象力限度,通过对西方社会学知识史的回顾和总结以及有关空间的经验社会学研究的思考,空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或分类概念且为整个知识的一个重要基础,空间的逻辑和运作机制能帮助我们重新推演发展出理解社会的一个不同的新的知识系统,将空间概念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旨在解释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赋予空间研究在理论上的意义,使之具有社会科学理论上的意义,将是一件重要的具有开创性的研究。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_李春敏
列斐伏尔的空间⽣产理论探析_李春敏列斐伏尔的空间⽣产理论探析●李春敏内容提要 亨利·列斐伏尔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的开创者,他从空间的社会性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空间⽣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尝试对马克思主义进⾏空间化改造,并探讨了“差异空间”的⽣产及社会主义空间的可能性。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 空间⽣产〔中图分类号〕A81 〔⽂献标识码〕A 〔⽂章编号〕0447-662X(2011)01-0062-07亨利·列斐伏尔(H e n r i L e f e b v r e,1905~1991)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者中最早对空间及空间问题进⾏理论阐释的学者,其空间研究的代表作《空间的⽣产》长期以来被奉为空间分析的经典之著,列斐伏尔将空间分析与全球化、都市化以及⽇常⽣活结合在⼀起,开创了空间研究的新视野。
值得关注的是:列斐伏尔对空间的探讨是从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研究出发的,他的空间⽣产理论也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法论,⽽在此以前,还没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空间的社会属性以及资本主义空间⽣产给予理论和政治重视。
系统梳理列斐伏尔的空间⽣产理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空间维度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爱德华·苏贾(E d w a n d s o j a)是这样评价列斐伏尔的:“在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所有伟⼤的⼈物中,列斐伏尔也许是最不为⼈所了解,也是最被⼈误解的⼈物。
他卓尔不群,是后现代批判⼈⽂地理学的滥觞,是攻击历史决定论和重申批判社会理论空间的主要源泉。
他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引发了⼀⼤群⼈开展其他形式的空间化,如萨特、阿尔都塞、福柯、普兰扎斯、吉登斯、哈维和詹姆逊等⼈。
即便在今天,他依然是富有原创性和最杰出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者。
”①⼀、空间的社会性在当代西⽅⼈⽂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中,列斐伏尔可以称之为⼀个开创者,他敏锐地注意到历史和社会⽣活的“空间性”长期以来被湮没在⼈⽂社会科学所编织的“时间-历史”维度中,“空间”在其中仅仅是⼀个外在于现实社会历史进程的“容器”和社会关系变⾰的被动载体。
场景营造:社区营造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空间实践转向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第82-92页场景营造:社区营造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空间实践转向王磊摘要:后工业社会转向推动了社区发展的美学化、消费化和治理化。
以“人”营造为核心的社区营造已经难以满足超大城市的“场景”空间需求,需要注入空间实践的场景营造进行社会治理创新。
场景营造从空间赋权导向的“意象”营造出发,强调通过三元空间的赋权,实现社区营造的“具象”“意象”和“实践”的统一,是社会治理的空间实践转向。
场景营造还强调场景创富和空间链接,希望通过聚落空间重建实现场景营造的社会空间生产,通过跨域空间链接实现混合价值耦合,通过在地空间设计实现空间治理创新。
最终,以实现后工业社会变化过程中社会治理的社会生产与空间生产的整合。
关键词:场景营造;社区营造;社会治理;空间实践DOI: 10.19836/ki.37-1100/c.2023.06.008一、引言在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结构性转型过程中,城市形态的变迁推动城市空间从生产意义导向转为以美学意义和“消费社会”为导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文化性、消费性和发展性需求,更加关注休闲娱乐、学习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满足。
以“生活美学”为基础,集艺术表达、文化展示、消费体验、情感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空间,逐渐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实践空间和外显舒适区。
富有活力和艺术品位的城市社区、多层次的社区生活体验场景,逐渐成为吸引优质人才和高端产业的关键。
然而,当下社会治理过程中,虽然社区营造促进了社区治理能力提升,但居民社区参与却仍处于薄弱状态,“弱参与困境”始终存在于社区治理实践中,影响基层治理水平①。
究其原因在于社区营造强调“人”的差异性营造,在营造“生活美学”社区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由于空间实践不足容易造成社会生产不足。
“场景营造”则强调以“空间生产”为基础的“意象”营造,在空间实践中有效满足“生活美学”的差异化体验,以场景红利推动可持续社会治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
厄里的移动性传播观研究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1第14卷第06期 Vol.14 No.062023年3月 March 2023厄里的移动性传播观研究何明阳(四川外国语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0031)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媒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建构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
有关媒介本体的研究成为一种研究趋势,其中媒介的物质性是媒介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强调从物的主体性出发,研究媒介的物质属性对人与社会的影响。
英国社会学家厄里开启了有关移动性话题的社会研究,并提出社会科学正处在一种有关移动性的转向。
厄里提出的移动性研究范式,与当下的媒介物质性研究有相似之处,但他侧重于从有关物的移动性出发,试图以物和人的移动性关系来理解现代社会,并认为移动性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核心属性。
文章通过对厄里及相关移动性学者思想的梳理与阐释,发现移动性研究与物质性研究在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上有共通之处,媒介与人的关系均构成了两者的研究重点,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性。
厄里的移动性传播观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以移动中的关系为视角思考当下的媒介现象,重新审视媒介及其基础设施对于人们社会活动与交往的塑造,关注媒介在移动性方面产生的不平等现象,补充人们对于媒介物质性的认识,进而推动有关媒介研究理论的完善。
关键词:移动性;物质性;媒介研究;媒介基础设施;传播思想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6-0001-03一、移动性研究的脉络(一)移动性研究的溯源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认为,处于社会中的人会不断联结,人会因与他人的连接而移动,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也伴随着这种移动而塑造[1]492。
以此路径,西美尔建立了一个有关移动性和物质性的议题。
他在论述现代都市时指出,这种移动性打破了人与人的面对面接触,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距离。
因移动性所形成的距离,成为西美尔研究社会的一种分析方法和维度。
边缘空间视域下的承认政治
边缘空间视域下的承认政治陈良斌【摘要】在空间的场域下,边缘压迫会致使“卑贱意识”与“贱民”产生,其症结在于边缘空间中的种族、民族、性别、群体及其文化价值无法获得应有的承认。
从福柯开始,到多元文化主义,再到后现代激进地理学,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种差异性空间的方式来贯彻“为承认而斗争”的战斗口号,以期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空间格局来实现对同一性霸权的替代。
但以差异政治凸现出的承认叙事,其缺陷在于不仅忽略了形成边缘压迫的物质基础与历史过程,而且也回避了个体行动的建构性责任,从而抽掉了为承认而斗争的真实基础,最终造成了一种价值与现实之间的错位。
针对由此而造成的边缘革命困境,西方左派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案,但都陷入了革命主体的“空场”和行动的“裂隙”之中。
我们的立场在于,回到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从根本上扬弃西方意义上的边缘决定论,将边缘空间的承认话语转变为一种突破资本主义“薄弱环节”的历史实践,从而将对同一性霸权的斗争体现为一种现实的生动。
%Spatial oppression in the margin leads to “despised consciousness” and“subaltern” (Hegel). It is because the race, nation, sex, group and its cultural value living in the margin space cannot been recog-nized.Starting from Foucault , multiculturalism to the postmodern radical geography , they coincidentally take the way of spatial difference to implement the rallying c ry of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so as to construct a new space structure to replace the hegemony of identity .But the defect of recognitive narrative with politics of differences is that this way not only ignore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oppression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argin , but also it avoids the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of action .Thus it takes off the real basis of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 resulting in a kind of dislocation between the value and the reality.According to the dilemma of the margin revolution , western leftists put forward several solutions , but all fell into “vacancy” of the revolutionary subject and actional “fissure”.Our position is that we should re-turn to Marx's “the science of history”, fundamentally sublate the western sense of margin determinism and change recognitive discourse of margin space into historical practice of breakthrough the “weak link” of capi-talism, thus we can make the struggle to identity hegemony to emerge in a realistic vividness .【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7页(P47-53)【关键词】边缘;空间;差异性;承认政治【作者】陈良斌【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6520世纪70年代以降,随着法国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将“空间生产”引入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研究之后,传统左派历史叙事中“时间压倒空间”的偏好受到空前的冲击,空间视角日益获得人们的重视,从而推动了当前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并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文学等多个学科中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学论文-空间:权力与知识:福柯的地理学转向
空间、权力与知识:福柯的地理学转向何雪松内容提要 福柯是将空间议题置于社会理论架构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本文评述福柯关于知识、权力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论述,从而展现福柯地理学转向的基本理论脉络。
关键词 空间 权力 知识 福柯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厄里(John Urry)宣称:“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①且空间的缺席尤盛。
确实,很长时间以来,社会理论对空间的认识乏善可陈,地理学的想象力似乎在社会理论中蒸发,后现代地理学家索加(S oja)称此为历史决定论下空间性的失语,即时间(或历史)消解了空间。
②对社会生活的历史情境的过分强调掩盖或扼杀了社会理论的空间想象力。
尽管经典社会理论家涂尔干、马克思和齐美尔都涉及空间这一要素,但对空间的较为详细的讨论则要到1970年代以后,社会理论的演进呈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地理学转向或曰空间转向,即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的架构之中或曰以空间思维审视社会。
一方面,吉登斯、布迪厄等社会学家在现代性架构下认识到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对于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后现代社会理论家试图以一系列的地理学概念和隐喻来探索日益复杂和分化的社会世界。
福柯是后者的代表性人物,他旨在由此颠覆历史决定论和扭转空间在经典传统社会理论中颇受轻视之境遇。
学界对福柯的空间阐述已有所论述,③但对其关于知识和权力的空间化的讨论尚嫌不足。
本文正是试图从这一特定层面进一步厘清福柯地理学转向之理论意涵。
地理学转向的缘由与空间隐喻的滥觞空间的隐喻在福柯的论述中不断呈现。
他在一次访谈之中进行如此回应:“人们常指责我迷恋于这些空间的概念,我确实对它们很着迷。
但是,我认为通过这些概念我确实找到了我追寻的东西: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一旦知识能够用地区、领域、移植、移位、换位这样的术语来描述,我们就能够把握知识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和播撒权力的效应的过程。
存在着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的政治、权力的关系,它们是穿越知识的途径,当人们对它们进行再现的时候,能够指引人们通过区域、地区和领土这样的概念来思考支配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作者:潘泽泉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点击数:51 更新时间:2009-11-19 文章录入:admin ]社会空间问题,正在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成为研究社会的一种新的理论视角,福柯认为20世纪预示着一个空间时代的到来,我们正处于一个同时性和并置性的时代,我们所经历和感觉的世界更可能是一个点与点之间的相互联结、团与团之间相互缠绕的风格[1],“后现代思想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思想家们重新思考空间在社会理论和构建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空间意义重大已成为普遍共识”[2]。
在社会学研究领域,社会空间转向,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和理论拓展,社会空间涵括了丰盈的话语场域、经验性事实或想象力,其理论旨趣、观察角度、话语概念或设问方式,为社会经验事实的社会学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理论转向,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为一种新的社会学想象的延续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一种新的问题意识。
那么,空间,作为一种新的解释社会的路径和理论转向,如何理解空间?空间的演绎路径和论证逻辑如何?社会空间的理论架构和经验研究进展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经由社会空间视角提出什么样的命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的思路是:首先经由社会空间的缘起,诠释社会空间如何成为社会知识史的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接着经由社会空间视角的经验研究的展开和理论的解释维度的论述,检视不同的社会理论如何处理社会空间形式与社会构造的关系,最后提出社会空间的几个有关的命题,提供一种针对社会空间概念与方法论操作方面的科学活动的演练,重新去解读社会空间理论论述的意义和社会性根源,重新阐述社会空间如何成为认识生活世界的一种新视角。
一、社会空间的缘起:有关空间的早期经典论述在社会学知识史的回顾中,我们可以发现,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J·厄里(John Urry)认为“从某些方面来看,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
”[3]将社会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或以社会空间思维重新审视社会,缘起于涂尔干、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等经典时期的社会学家的贡献,表现在涂尔干的图腾崇拜和宗教仪式的空间安排所折射出的主导性的社会组织模式,也表现在韦伯在论述科层制时对工作人员的办公地点和生活场所的论述,以及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时间和空间问题所做的专门的论述。
在早期的人类学或社会学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空间的研究,摩根(L.H. Morgan)就曾经讨论过美国印地安人的空间与亲属关系,这对于后来功能论的研究及其家屋空间的探讨奠定了民族志的基础,但他没有赋予空间研究在理论上的意义,空间仍然只是一个辅助性的研究参数或理解社会的一个维度,社会空间概念仍在探索和形成过程中[4]。
事实上,把空间当成一个理论问题来阐述可以说源于涂尔干,涂尔干认为,“与原始社会组织相似,空间、时间和其它思维类型,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
”[5]涂尔干直接把空间作为社会最基本的抽象概念或分类概念,他认为,空间、时间、数字等是每个社会里最基本的抽象概念或分类概念,我们对社会现象从事概念上的分类往往来自社会分类本身,一个社会的整个知识系统,就是由这些基本的分类概念发展推演出来的。
对于空间社会学,最重要的、最具有洞察力的经典社会学家无疑算是齐美尔,他开启了对空间进行社会学研究之先河,认为空间只是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之间发生的运动或变化要借助于进入空间位置来发生,因此相互作用就是空间的填充。
空间不仅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可能,而且人类之间的互动也被体验为对空间的填充,个体之间相互并存,意味这他们分享空间,通过检视社会关系所采取的空间形式,可以管窥社会交往如何在空间上变为现实,齐美尔从五个方面来揭示空间的社会属性,即独占、分隔、固定、距离和运动[6]。
尽管经典的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论述不乏若干具有洞察力的论述片断,但其空间论述缺乏清晰而系统的理论阐述,其论述也是片断式的、零散的,关于空间与社会之关系的表述显得过于抽象和含糊,探讨的方式也很不明晰,很不充分,空间被视为无关紧要的、不引人注目的[7]。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社会空间开始进入社会理论的论域,当代社会学家在反思、继承和发展以往理论的基础上洞察到在社会学理论中社会空间的缺失限制了理论的解释力,他们从不同的层面进入到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转向这一理论演进趋势之中。
吉登斯在解读结构及其结构和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时,实现了对时间与空间的社会学融入,并把时间和空间放在社会结构的终极性要素的位置上。
他认为:“大多数社会分析学者仅仅将时间和空间看作是行动的环境,……,社会科学家也一直未能围绕社会系统在时空延伸方面的构成来建构他们的社会思想,……,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结构化理论构想的秩序问题迫使我们面对的一项主要的任务”,“各种形式的社会行为不断经由时空两个向度再生产出来,我们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说社会系统存在结构性特征,我们可以考察社会活动如何在时空的广袤范围内‘伸展’开来,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理解制度的结构化”[8],“在结构化理论看来,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行动着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吉登斯在建构他的结构化理论时,把时空看作是社会现实的建构性因素,他强调:“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恰恰是社会理论的核心。
”吉登斯通过建立一系列有关空间的概念系统来阐述其结构化理论的,如“在场”、“在场可得性”、“不在场”、“共同在场”、“区域化”、“场景”“中心与边缘区域”以及“情境”等,“关注共同在场情境下的互动系统如何在大规模的时空范围内伸展开来,来考察所谓微观和宏观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关注“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日常接触中,行动者经常不断地运用场景的性质来构成的这些日常接触”[9]。
布迪厄认为,以往的空间研究本身,强调空间现象有它的结构和逻辑,但这种意义事实上是由人去建构的,所以必须透过人的理解,才有它真正的意义。
布迪厄以“场域”和“社会空间”来起替代“社会”这一具有空泛本质的概念,把社会理解为“各个相对自主的‘游戏’领域的聚合,这种聚合不可能被压制在一种普遍的社会总体逻辑之下”,这是一个社会建构的、在实践中运作的、具有差异性的、游戏和竞争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行动者根据他们在空间里占据的位置进行争夺,以求改变或力图维持其空间的范围或形式。
”[10]布迪厄在叙事北非社会卡比尔人住宅的空间结构时对空间的住宅布局和空间象征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空间中事物或场所的客观化意义只有通过按一定图式予以结构化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整地显示出来,而实践活动的结构化说依循的图式又是根据这些事物或场所来组织的”[11]。
曼纽·卡斯特认为:“空间是一个物质产物,相关于其他物质产物-包括人类-而牵涉于‘历史地’决定的社会之中,而这些社会关系赋予空间形式、功能和社会意义。
”曼纽·卡斯特把人类创造的空间形式-城市看作是“社会的表现”,把空间看作是“结晶化的时间”。
社会生活的时空历程,界定了社会行为与关系是如何被物质地建构与具体化[12]。
我们可以从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关于社会空间的缘起和演绎路径发现,社会空间作为一种理解社会的新的维度开启了社会知识史的另一种语境,获得了一种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一种新的视角、路径、问题意识,和理论转向,也为我们研究空间提供了一个基本解释视角。
二、社会空间转向: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推动社会学中关于空间的经验研究,最早可以推论到齐美尔的《都市与精神生活》一文所讨论的都市空间对都市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即都市密度刺激和高频率的互动造成都市特有的不良的心理和精神气质的生成,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生态学也体现了空间向度与城市生态的文化生成,体现在城市空间生态过程的城市扩张分化的动力机制、城市空间向度的同心圆模式、城市空间的隔离问题以及空间隔离所形成的不同社区面貌和生活样态。
20世纪90年代后期,都市经验研究的勃兴与跨学科的空间性转向是并置的,以列斐伏尔、爱德华·索雅、曼纽尔·卡斯特、大卫·哈维、詹姆逊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空间研究中的学术努力直接促成了近两个世纪以来有关空间的第一次重大的学术转向,也为社会空间视角的城市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13]。
在重视人类生活的历史性和社会性意义的同时,一种结合空间性的批判性视角开始为历史和社会研究注入思考和诠释的新模式。
人们在经验研究中开始关注社会性、历史性和空间维度的同质性和相互关联性,关注城市空间对人的意义以及创造容纳社会生活的场所的行为,大量学者开始对城市空间的地理性历史进行新的描述,而且城市空间研究的开端性预想为不断加剧的城市问题的经验研究的迷妄和痼疾注入了一剂解毒剂。
作为一种结构化的存在,城市空间既是物质空间,同时也是行动空间和社会空间,既是人类行为实现的场所和人类行为保持连续的路径,又是对现有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进行维持、强化或重构的社会实践的区域。
在这里,城市空间作为一个可重构的结构体,是社会建构的实践场所,是作为工业文明标志和象征,也是作为集体意识与消费行为表达场所。
空间维度为理解城市恐惧、公共空间权力的变异、差异性空间的社会建构、不平等的异质性对待、社会的叙事性分类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诠释的新模式,同时,以社会空间为演绎逻辑的空间实践,促成了一种以“发现事实”为主要特征的经验研究。
20世纪末,学界开启的“空间转向”,依赖于嵌入空间的各种模式,空间演绎为看待和理解城市的新方式,而此一转向被认为是当时知识和政治发展中最是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也是社会空间经验研究的不断扩展的时期。
学者们开始演绎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空间性”,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给予社会关系和社会的知识反应,转移到空间上来,关注城市空间是如何隔绝人们的自由实践,又是如何促使人们找到自我空间的分布,关注在空间中的定位、移动和渠道化以及符号化他们的共生关系。
空间反思的成果是最终导致建筑、城市设计、地理学以及文化研究诸学科变得与日俱增呈相互交叉渗透趋势。
在现代都市空间经验从稳定一统向多元流动特征的变迁理路中,城市作为一种“人工”的物质构造,它透过地理环境、交通安排、居民分布、社区构成、建筑样式等诸多方面以“空间布局”的形式深刻地制约着“人”的活动,“空间面向”的问题在城市文化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由空间面向切入,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与理解城市的新方式,将原来属于不同领域的现象,以空间的线索串连起来。
在西方学术的视野里,本雅明和他的拱廊街研究计划已经成了当代城市研究的灵感源泉。
德雷克·葛利高里在《地理学的想象》一书中,除了论述本雅明城市研究的典范意义,还特别指出当代理论的许多洞见和具体的城市研究密切相关,譬如大卫·哈维早年从第二帝国的巴黎出发探讨“都市经验”和晚近更为杰出的以“城市规划”和“人文地理学”的视野观照“后现代性的状况”;爱德华·索亚通过对洛杉矶的研究,把空间问题重新放置在社会理论的脉络中,提出了“后现代地理学”的构想;阿伦·波雷德则通过对斯德哥尔摩城市生活的考察,深刻地检讨了都市日常生活与现代性的内在关联……这一系列的研究不仅仅深化了人们对现代都市状况的理解,而且极大丰富了当代理论的诸多面向,重新绘制了“资本”、“商品”、“空间”、“文化”和“现代性”等问题领域在“城市”中汇集、冲突和融合的复杂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