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褚英佳
大气的运动讲课 教案
《大气的运动》教案设计
易门一中杨发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遵循由问题→地理小实验和多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教学难点: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结合本课的活动,课前安排学生实验观察并证明热力环流。
2.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完成三个案例探究。
【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等内容等制作出来,增强课堂教学气氛,准备一些相关的趣味地理传输给学生。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概念
2、根本原因
3、形成的过程
4、案例探究
5、课后探究
【教学反思】:。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大气运动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1.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定义。
解释大气运动的重要性。
描述大气运动的基本类型,如风、气旋、高压和低压系统。
讨论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地球自转、地形、温度和压力差异。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图表和示例来解释大气运动的概念和类型。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来加深学生对大气运动影响因素的理解。
设计互动活动,如模拟大气运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大气运动的现象。
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设计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大气运动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风的形成和风向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过程和风向的决定因素。
让学生能够解释风速和风向的变化。
2.2 教学内容解释风的形成过程,包括气压差异和气流运动。
描述风向的决定因素,如地球自转和科里奥利力。
讨论风速和风向的变化,如地形影响和气候特征。
2.3 教学方法使用动画和模拟实验来展示风的形成和风向的决定过程。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来加深学生对风速和风向变化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设计问题解答和小组讨论的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进行风向实验,评估学生对风向决定因素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气旋和反气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和特征。
让学生能够区分气旋和反气旋的不同类型。
3.2 教学内容解释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和定义。
描述气旋和反气旋的特征,如旋转方向、云带和降水。
区分不同类型的气旋和反气旋,如温带气旋和台风。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图表来展示气旋和反气旋的外观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研究来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气旋和反气旋的理解。
3.4 教学评估设计问题解答和小组讨论的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进行气旋和反气旋模拟实验,评估学生对气旋和反气旋特征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大气的运动第1节常见天气系统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理解难度: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2. 教学方法单一:过于依赖讲授法,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
3. 实践机会少:由于条件限制,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较少。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天气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天气系统概念的理解。
2.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和高空运动的掌握情况。
3.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从实际天气现象中识别常见天气系统。
8. 天气图的应用:通过天气图可以分析高压系统、低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的位置和移动趋势,预测天气变化。
9. 大气运动对天气的影响:大气运动是天气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不同类型的运动导致不同的天气现象。
10. 大气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天气预报、航空航海、农业灌溉等。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观测和模拟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运动的特点和成因。
3. 句:
① 大气运动是天气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② 天气预报需要分析天气图,了解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的位置和移动趋势。
③ 实际天气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大气运动的特点和成因。
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一:请解释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答案:高压系统是由冷空气聚集形成的,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这种系统通常带来晴朗的天气,气温较低。低压系统是由暖空气聚集形成的,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这种系统通常带来多云、阴雨的天气,气温较高。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一、单元大概念大概念可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基本方法与核心理念。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可确定以下三个大概念。
1.大气圈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也是维持地球自然地理环境动态平衡“无形的手”。
一方面,地球上的大气环流促进了全球的水分与热量交换,局部地区的天气变化会参与到水循环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地球上的大气环流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而大气环流平衡了太阳辐射的地域分布差异。
2.大气圈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素养的形成要求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在一定尺度内受相似大气环境影响的地理环境具有一致性特征,在更大尺度内,不同区域受大气运动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气象特征,形成具有较大差异的自然特征。
3.大气运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地表环境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应从人地关系问题入手,共建和谐生态环境。
从“地对人”的角度看,天气与气候显著影响自然景观和人类的生产生活。
从“人对地”的角度看,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局地大气运动。
二、课标要求新课标对本章的要求有两条: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影响。
依托新课标,根据内容要求,将本单元需掌握的内容要点提炼为如下两个:影响局部地区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决定全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的大气环流。
三、单元知识结构指导学生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角度,在利用地理工具获取、解读天气与气候信息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比较分析区域天气与气候的差异,解释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的关系,从各维度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分析天气系统(锋、高压、低压),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提高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2.2第2课时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创建虚拟的地球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观察、分析大气运动的现象和规律。
3.以实际案例为导入,如我国最近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等,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体策略如下:
3.进行课堂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我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如晴朗的天气、阴雨天气、台风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天气现象,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天气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与大气运动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运动。
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我会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原因、影响因素等关键知识点。同时,我会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出大气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可以是关于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原因、影响因素等的练习题,也可以是观察身边的天气现象,分析其与大气运动的关系的实践题。通过作业的完成,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1.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大气运动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涉及物理、数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2.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及各层特征,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4.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大气运动与气候的关系,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观察气候现象、分析气候成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和应用能力。
4.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树立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关注全球环境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大气圈垂直结构示意图,标注各层大气的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2.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候类型,探讨大气运动对其气候特征的影响,并撰写分析报告。
3.设计一个关于大气运动的实验,如模拟风的形成、气压变化等,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3)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过程,探究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天气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策略:通过交流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如大气层结构填空题、大气运动原因的选择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策略: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提高学生的正确率。
2.研究性学习作业:请同学们分组选择一种典型的天气现象(如台风、暴雨、干旱等),研究其形成原因、影响范围及与大气运动的关系,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地理图表绘制:根据所学大气层结构及各层特点,绘制一幅大气层结构示意图,标注各层大气的主要特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关注环保、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作业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意查阅相关资料,确保作业质量。作业提交时,请各组将作业进行整理、分类,以便教师批改和反馈。期待大家在作业中展现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创意!
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梳理,建构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气圈的概念、组成及作用,教师进行讲解、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缘由;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及受力状况。
在学习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培育同学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力量,训练同学绘制简洁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
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同学熟悉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建议关于读图力量培育和课后活动的教学分析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是训练同学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也是训练同学将所学的理论学问与实际应用亲密联系的很好途径,老师不能忽视这一训练功能,应当充分利用此图满足训练的目的,另外本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能够使同学更加了解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休戚相关的部分,因此也应当引起老师的重视,不能放任同学自由阅读,潦草而过。
关于风的形成和风的方向的教学分析关于风的形成是本课重点的学问内容,而风向的确定则是本课的难点学问,确定风向的关键是明确几种力的关系,形成风的挺直缘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这种力在气压场中如何绘制应当使同学明确,无论等压线的表现形式如何,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空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空气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空气运动的速度,当这两个力满足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假如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这个运动的过程,教材中用一幅图像加以表示。
这种风向只会出现在高空大气中,而近地面的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既转变力的方向,又会对风速产生肯定影响,当三力满足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
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必让同学了解,同学只要知道结论即可。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的教学建议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首先应当让同学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挺直缘由,引导同学判读教材供应的图像"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明确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应当留意的问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与等压线相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三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7.总结反思: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2.详细介绍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如热力环流、大气压力、风的形成等。通过动画、实验等形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3.分析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如大气运动对降水、气温等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大气运动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大气运动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如何利用大气运动原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等。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气象学的发展,了解大气科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知识梳理:以图表、图文结合的形式,详细讲解大气圈的结构和各层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3.深入解析: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大气运动的原理,如热力环流、大气压力等。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4.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如制作简易的风向标、气压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对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相关现象的兴趣,通过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定义大气运动。
解释大气运动的原因,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等。
描述大气运动的特点,如风向、风速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见过的天气现象,如风、雨、雪等。
讲解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原因。
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大气运动的现象。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大气运动的特点。
1.4 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大气运动的示意图,标注出风向和风速。
第二章: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定义大气压力。
解释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如高度越高,大气压力越小。
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经历的大气压力变化,如登山时感觉呼吸困难等。
讲解大气压力的概念。
实验演示:使用气压计展示大气压力的变化。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大气压力和高度的关系。
2.4 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高度处的气压值。
第三章:风的形成和风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了解风向的决定因素。
3.2 教学内容解释风的形成过程,如气压差异、地球自转等。
介绍风向的决定因素,如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
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见过的风的现象,如风吹树叶摇晃等。
讲解风的形成过程。
演示风向的决定因素,如使用地球仪展示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风向的变化规律。
3.4 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风向变化的示意图,标注出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第四章:气候系统中的大气运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系统中的大气运动。
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气候系统中的大气运动,如大气环流、季风等。
解释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如温度分布、降水等。
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思考气候形成的原因。
教案设计:大气的运动
教案设计:大气的运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及受力状况。
在学习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
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建议关于读图能力培养和课后活动的教学分析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是训练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也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很好途径,教师不能忽视这一教育功能,应该充分利用此图达到训练的目的,另外本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因此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不能放任学生自由阅读,潦草而过。
关于风的形成和风的方向的教学分析关于风的形成是本课重点的知识内容,而风向的确定则是本课的难点知识,确定风向的关键是明确几种力的关系,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这种力在气压场中如何绘制应该使学生明确,无论等压线的表现形式如何,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空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空气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空气运动的速度,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这个运动的过程,教材中用一幅图像加以表示。
这种风向只会出现在高空大气中,而近地面的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既改变力的方向,又会对风速产生一定影响,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
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必让学生了解,学生只要知道结论即可。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的教学建议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引导学生判读教材提供的图像“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明确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应该注意的问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与等压线相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强化对大气层划分、大气运动原理的讲解,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
3.加强对学生地理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大气现象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4.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大气层划分和大气运动原理的思维导图,要求清晰、准确、具有逻辑性,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讲解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压分布和风带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4.地理图表分析: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地理图表,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的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讨论:
1.分析大气层划分的意义和作用,讨论各层大气对地球生物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科学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大气层的划分及其特点认识不够深入,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存在困难,以及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气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相对较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不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模拟大气运动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运动的变化。
4.结合实例,讲解大气运动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课题,如“探究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等,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大气运动的成因、大气环流、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探究式学习”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案例背景中,我以我国常见的气象现象为例,如夏季的暴雨、冬季的雾霾等,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对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介绍大气运动研究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季风气候、暴雨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课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如“探究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直观认识,提高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运动规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
下面我们来现场打擂:擂主获书一本
教师创建音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增强课堂的和谐气氛。
实验---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实验法的一种学习方法。
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评价事物的能力。
设置问题,培养学生读图
战役引进激趣的同时使学生深思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实用性
指导学生画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画图技巧
自主探究、实验法
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导课:
上课,同学们好。相识是缘分,这份缘牵我来到这里,我也带礼物给大家,请看视频:歌声起。在刚才的音频和视频中,都在表述一件地理事物,那就是风,自然界的风云变幻主要靠大气运动来实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大气运动的知识。
大家看,这是一个玻璃缸,功能是(启发语气)造出一个小空间,这是点燃的蜡烛,功能是一个热源,这是冰块功能是一个冷源。我罩上它,观察现象。请同学们回答A、B两地大气垂直运动状况。点击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战役分析,使学生清楚认识地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利用知识,如何趋利避害。进而明确地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掌握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及风向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意义、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二)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二)备一节好课,当然少不了好的教案。
查字典地理网特为老师们分享精彩教案,一起来看看吧~知识要求:1、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2、掌握热力环流模式图的成因3、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各因素对大气水平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智能训练:1、初步理解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大气运动的特点2、学会收听天气预报,并指导自已的日常生活。
阅读要求:阅读《风力等级表》,加深对天气预报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同知识要求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成因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型:新授课教法:演示、讨论;分析、总结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天气预报的内容一般包括哪些方面?问:风-包括风向和风速,什么是风?其速度和方向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一、大气运动的意义风就是指大气的水平运动。
通过大气的运动,进行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产生多种天气变化。
问:物质的运动需要能量,大气运动的能量从何而来?答: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同时由于地球的形状,造成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二、热力环流的成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间的受热不均。
2、热力环流成因过程分析:总结:(1)气压差异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2)冷热不均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根本原因;(3)近地面气压的高低分布状况与高空相反;(4)高度愈高,气压愈低;(5)大气的垂直运动:近地面冷—气压高—气流下沉;近地面热—气压低—气流上升。
(6)大气的水平运动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一)理想的水平均匀气压场1、水平气压梯度力注:运用水流的运动情况进行类比①定义: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③大小: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愈密集,气压梯度愈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愈大;反之,亦反。
④意义: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2《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课标:热力环流和风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教学过程: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
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气压呢?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褚英佳
大气运动牟平一中褚英佳一、设计说明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因此,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环节。
通过学生的“动手”和“动口”抓住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好奇心理,在“发现”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发现”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课标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大气;目的在于明确大气运动过程的基本原理.“运用图表说明”,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大气热力环流成因示意图,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产生的大气运动。
注意:本“标准”中所指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三、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四、教学目标根据课标分析和学情分析的结果,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图片和动画直观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运动
牟平一中褚英佳一、设计说明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因此,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环节。
通过学生的“动手”和“动口”抓住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好奇心理,在“发现”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发现”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课标解读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大气;目的在于明确大气运动过程的基本原理.
“运用图表说明”,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大气热力环流成因示意图,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产生的大气运动。
注意:本“标准”中所指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三、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分析和学情分析的结果,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图片和动画直观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生通过动手绘图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态度。
●通过对海陆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生活。
五、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原理。
六、教学手段
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以体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宗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质疑、教师指导、课件播放、学生动手、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八、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欣赏歌曲《军港之夜》,歌词中描述的“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方向正确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探索新知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播放多媒体:假设地面受热均匀,展示地面上A 、B 、C 三地空气柱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空气密度和气压随海拔的变化
播放多媒体:教师截取任一高度的等高面,引导学生观察同高度气压状况
强调:同高度、不同高度的气压特点。
学生记忆。
承转:假设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比较稳定.当地面受热不均时,大气会如何呢? 播放多媒体:通过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因受热不均引起的A 、B 、C 三地的气流运动情况、密度、气压的变化
设问: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后气流会如何呢?
A
B
C
地面
高空 结论:空气密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空气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结论: 同一高度上气压相同
A 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A 高 空:空气密度升高---形成高压
B 近地面:受冷-----气流下沉----空气密度升高---形成高压
B 高 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1100hpa
A
B
C
地面
高空
总结: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形成的基本过程:
设问:同高度气压不同,等压面会如何弯曲呢? 播放多媒体:重温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合作探究以下题目:
成果展示:1
、近地面气温与气流垂直运动的关系?
2、近地面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3、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4、气压与等压线弯曲关系? 总结:1、近地面温度高,气流上升;温度低,气流下沉。
2、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3、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4、等压线在高压处上凸,低压处下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和动画,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明确空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气温与气压的关系、等压面弯曲特点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承转)热力环流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 生活体验1:
暖气片和制冷空调的安装位置 有何不同?理由? 强调:
地面上任意两点间只要存在温度差异就会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问题回归:那你能解答夜晚吹海风是否正确?
冷
热不
均 大气 垂直 运动
大气 水平 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根本 原因 直接
原因
(承转):
那什么时候吹海风呢?学生继续熟悉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图。
(即上图) 生活体验2:
白天长发美女在海边拍照时,要怎么站位 才能使长发拍出迎风飘逸的效果?
(承转)城市和郊区间也有热力环流。
请看材料 能力提升: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人口集中, 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 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 料,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
郊区,使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
问题探究:你能动手绘制城市和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吗? (承转)城市风在生活中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生活体验3:如果你是该城市规划的决策者, 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在A 处布局
火电厂和绿化带哪个合理?理由?
(承转)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有近地面和高空之分,那么高低空的风有什么区别呢? **探索新知: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播放多媒体:同高度等压线不同,存在气压差异就产生了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点是: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且是风的原动力,当风只受这一种力的影响是方向该如何呢? 设问:这种风存在吗?
(不存在),因为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时还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怎么偏转呢?
A
A
1002 1010
1008 1006 1004 (北半球)
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
1002 1010 1008 1006 1004 (北半球
)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向
等压线
1002 1010
1008 1006 1004 (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向
(承转):那我们以北半球为例演示在这两个力的影响 下风的运动方向.
归纳:高空风向: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承转)该图中不受摩擦力的影响,也就是近地面还要受到摩擦力的影响,那风向还会
与等压线平行吗?
归纳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斜指向低压)。
摩擦力的方向:与风向相反。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展示,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课堂小结:
课外活动: 试从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山风、谷风的形成?
风向
假如地球不自转
地球自转 北半球高空 北半球低空
(三种力作用)
(二种力作用)
(一种力作用)
风向
风向
风向
地
面冷热不均 大
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不计摩擦)
(考虑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