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金融危机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及其预防-精品文档资料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及其预防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发生了多次金融危机,每次金融危机的表现虽然各不相同,但结果都给当事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始发于 2007 年初的金融危机正在冲击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并进一步危及全球经济,为防止危机深化和维持市场信心,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以及英国、加拿大、瑞士等多国中央银行都对金融市场投放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
但美国经济短期进入衰退几成定局。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金融市场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员,金融危机的蔓延效应使我国无可避免的要面对外来金融风险的冲击,如何维护金融稳定,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当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系统性金融风险识别及相关理论(一)概念及特征系统性金融风险( systemic financial risk ) 是与个别金融风险相对应的一个范畴。
Bandt & Hartmann(2000) 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的不利消息即金融机构的倒闭、金融市场的崩溃等事件对其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
CrOckett ( 1997)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了如下解释: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由于金融资产价格的异常、剧烈波动,或由于许多经济主体和金融机构负担巨额债务及其资产负债结构趋于恶化,使得它们在经济冲击下极为脆弱,并可能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因此,可以将系统性金融风险看作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而金融危机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充分暴露,并产生全局性的重大损失和破坏性的结果。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与整个系统的整体健康或结构相连的风险,它往往是系统中积聚了大量的风险因素以至无法处理造成的,具有宏观性,较强的外部性、极强的蔓延效应以及极大的破坏性等特征,系统性风险通常会危及国家利益和主权信用。
而个别金融风险仅仅涉及参与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并不具有宏观性、蔓延性的特征。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的理论1.“囚徒困境”理论。
经济师《中级金融》重点归纳:金融危机
经济师《中级金融》重点归纳:金融危机(一)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危机的涵义从狭义上看,戈德史密斯提出,金融危机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从广义上看,国际货币基金认为,金融危机除了狭义的金融危机这种“系统性金融危机”外,还包括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外债危机。
无论是狭义金融危机的界定还是广义金融危机的界定都表明,金融危机具体有五层涵义:(1)金融危机是宏观的范畴,是有关国家或地区整个金融状况的恶化;(2)金融危机是金融的范畴,只是金融状况的恶化,而不是一般经济状况的恶化,虽然金融状况的恶化和一般经济状况的恶化完全可能互为因果,但本质上是相区别的;(3)金融危机是突然发作的“急性病”,而不是“慢性病”;(4)金融危机是剧烈发作的“重症病”,而不是“轻症病”;(5)金融危机是非周期性的范畴,而不是周期规律性爆发的。
(二)金融危机的类型1.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与系统性金融危机根据「金融危机爆发的领域」,可以将金融危机划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金融危机四种类型。
判断是否出现银行危机的依据是:(1)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10%;(2)援救失败银行的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3)银行出现问题而导致了大规模的银行国有化;(4)出现范围较广的银行挤兑,或政府为此而采取冻结存款、银行放假、担保存款等措施。
只要这四种情形出现任何一种,就构成银行危机。
系统性金融危机就是上面表述的狭义金融危机。
2.内部性金融危机与外部性金融危机根据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可以将金融危机划分为内部性金融危机和外部性金融危机两种类型。
3.本土性金融危机、区域性金融危机与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据金融危机爆发的「地理范围」,可以把金融危机划分为本土性、区域性和全球性三种类型。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是时刻提醒我们金融市场存在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事件。
历经多次危机事件,我们必须认真反思,提高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本文将从历次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我国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一、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美国发生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盘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动荡。
虽然当时我国金融业与国际市场联系有限,但这次危机仍给我国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系统性风险。
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了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经济崩溃,严重影响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我国在这次危机中也受到较大冲击,资本外逃、股市下跌等问题凸显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存在。
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金融体系陷入混乱。
我国勉力应对了这次危机,但也增强了我们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认识。
四、我国反思与应对历次金融危机的反思使得我们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
首先,加强了金融监管,完善了金融市场的准入机制,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其次,推行金融创新,拓宽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和金融风险的分散化程度。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信息,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险。
然而,我们仍需继续努力,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
一方面,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破利益固化、权力垄断,增强金融市场的自律和风险防控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避免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波动,对涉及金融安全的行为给予适当的处罚和追责。
此外,提高金融机构内控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审查和监管,加强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加金融风险的识别和预警能力,做到防范于未然。
总之,历次金融危机反思告诉我们,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系统性金融风险文献综述:现状、发展与展望
系统性金融风险文献综述:现状、发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和不断创新,系统性金融风险逐渐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展望。
我们将首先界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和特征,然后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在系统性金融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防范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最后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金融风险管理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系统性金融风险逐渐凸显,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目前,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关联性不断增强,使得金融风险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国际化,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不断提高。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和传播速度。
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传递和共振效应日益明显。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联系和资金往来越来越频繁,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传递和共振效应也日益明显。
一旦某个金融机构出现风险事件,很容易引发其他金融机构的连锁反应,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加剧。
全球经济和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增加,给系统性金融风险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导致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另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也可能对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都可能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冲击,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呈现出复杂性、关联性、传递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为了有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因素与防范路径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因素与防范路径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金融市场逐渐规模化和国际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市场中某一金融机构或行业的问题会对整个金融系统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和防范路径。
一、影响因素1.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我国金融市场仍存在监管较弱、金融服务“覆盖不稳”、“空间不足”等问题,导致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
这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风险控制不到位,可能面临违约、资不抵债等风险,若危机爆发将会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较大冲击。
2.资产泡沫化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领域资产价格过高,如房地产、股票等,若出现大幅度下跌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严重时可能引发整个金融系统的连锁反应。
3.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衰退时,很多金融机构业绩受到影响,其出现资产负债表结构矛盾,导致盈利能力下降、违约等风险增加,若危机发生将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影响。
4.国际环境不稳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金融环境也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货币政策调整等都可能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影响,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防范路径1.强化金融监管在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必须加强监管,严格执行金融法律法规,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建设。
加强金融体系风险监测,能够发现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从而防止或减少金融危机。
2.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在保证金融市场稳定的基础上,要推动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
通过扩大金融市场规模、改进金融服务质量等措施,提高金融机构整体的业务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3.控制资产泡沫应当控制资产泡沫的形成和发展,防止形成非理性投资和债务膨胀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楼市调整、股市震荡等问题要高度关注,防范泡沫破裂对金融市场的冲击。
4.加快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
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投资力度等手段,提高经济增长率,增强金融市场的抵御能力。
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系统因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金融系统中普遍存在着各种金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而这些风险可能对金融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为了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必须建立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这些策略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动态性的特征,能够及时识别、预测、缓解和控制金融风险,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1.制定完善的金融监管政策制定完善的金融监管政策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建立风险监测体系,及时获取金融市场、机构和产品的风险信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计和监管力度,监测和发现出现的风险,提前预警,确保金融市场平稳,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
此外,对于金融机构,政府应加强其监管,包括制定适当的规则和法律法规,加强对市场准接入的管理,明确规则并强制执行规则。
2.强化市场机制和监管机制互动市场机制和监管机制互动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市场机制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市场中的各个主体通过市场价格,自主选择资产投资组合,经营状况,利润状况等来调整风险。
监管机制则是对市场机制的补充,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调整金融体系中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和监管机制互动,可以有效避免市场机制的失灵,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3.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对金融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政策及时调整经济周期的波动,采取一系列预算、税收、政府开支等政策来促进经济稳定发展,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则可以通过利率、收益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调整财务机构的流动性,适当提高利率可以缓解金融市场高波动性,进而降低系统性风险。
4.规范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但也可能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金融创新的规范使其发挥积极作用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规范金融创新,加强对新金融产品的监管审查,确保新的金融产品符合市场规则、法律法规、以及一些通盘考虑后,才能批准上市和发行活动。
三大风险、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三大风险、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引言:在金融领域,风险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投资和经济活动中。
本文将探讨金融领域中的三大风险,即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并详细阐述每个风险的特点和影响。
一、系统性风险1.1 金融市场崩溃系统性风险是指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当金融市场出现崩溃时,整个金融体系都会受到冲击。
这种风险通常由多种因素引起,例如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或金融机构的破产。
金融市场崩溃会导致投资者恐慌性抛售,股市崩盘和信贷紧缩,从而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1.2 跨国金融危机跨国金融危机是系统性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遇到问题时,其影响可能会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
这种风险通常由全球性的金融问题引发,例如次贷危机和货币危机。
跨国金融危机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稳定,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冲击。
1.3 不可预见的风险系统性风险还包括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例如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
这些事件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和金融体系的瘫痪。
由于这些风险无法提前预测和避免,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需要制定应对策略来减轻其影响。
二、区域性风险2.1 政治和法律风险政治和法律风险是区域性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一个地区的政治环境不稳定或法律体系不健全时,会对金融市场和经济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政治动荡可能导致资产流失、投资者信心下降和资本外流,从而对金融市场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2.2 经济衰退经济衰退是区域性风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出现衰退时,其金融市场和经济活动都会受到影响。
经济衰退可能导致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和消费者信心下降,从而对金融市场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2.3 货币风险货币风险是指一个地区的货币价值下降或汇率波动。
当一个地区的货币价值下降时,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消费者和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汇率波动可能导致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和投资者的不确定性,从而对金融市场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三、应对风险的策略3.1 多元化投资组合投资者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全球经济的发展历程中,金融危机屡屡发生,给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从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到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每一次都让人们深刻认识到金融风险的破坏力。
在这个背景下,深入反思历次金融危机,对于我国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有着相似的根源和特征。
首先,过度的金融创新和监管缺失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追求高收益的驱动下,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复杂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的风险往往被低估或隐藏,而监管部门未能及时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导致风险在金融体系内不断积累。
其次,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和破裂也是金融危机的常见导火索。
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还是股票市场,当价格脱离基本面过度上涨时,最终的泡沫破裂往往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
再者,宏观经济的失衡,如过度负债、贸易失衡等,也会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最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增强,一旦一家或几家大型金融机构出现问题,风险会迅速通过金融网络传播,引发系统性危机。
以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例,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贷泡沫破裂,导致大量与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价值暴跌。
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恶化,信用紧缩,市场流动性枯竭。
雷曼兄弟等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混乱。
这场危机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重创,也迅速蔓延至全球,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金融体系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例如,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迅速扩张,其风险难以准确评估和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也可能导致潜在的金融风险。
房地产行业与金融体系紧密相连,房价的大幅波动可能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需要关注。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多国政府纷纷进行自身检讨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多国政府纷纷进行自身检讨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因为它充分暴露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南亚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次经济危机也具备一定的积极意义: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金融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监督体系等方面有了强大的推动力。
客观看待,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危机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主要是国际游资的做空因素等。
最关键还是要回到内因:其中东南亚国家最大的弊病就是其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监督。
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南亚各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政府对该发展模式秉持放任政策。
对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有扶助补贴的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给银行股东贷款高风险项目提供了信心。
一旦贷款机构增多,预期回报跟不上,机构亏损经营困难,很容易引发危机。
过度依赖外资。
高经济增长策略需要搞投资率来维持,搞投资率需要巨额资金的维持,而基础薄弱的东南亚各国在国内得不到足够资金的情况下只能将目光投向国际资本市场:大举外债导致债务负担加重,货币供应量增多导致国内信用膨胀。
经济缺乏质量。
大举外债筹集到的资金大部分并非投入到增加生产能力、改变产业结构上,而是投入到房地产、证券市场等非贸易类服务行业,导致房地产行业和股市汇市等出现严重泡沫。
僵硬的汇率制度。
东南亚国家的汇率制度大多锚定美元,而主要贸易国较为分散。
当美元锚定过多的货币汇率,东南亚国家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互动将会不相适应。
加上使用固定汇率制在未能抑制其国内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还使得其真实汇率上升,产品出口压力和进口需求量变大,加剧经常贸易项目逆差。
由于此次危机波及了东南亚国家的整个金融领域,从股市、汇市、债市到房地产行业最后波及整个经济体系。
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债务危机相继发生、同时存在,因此也可以定义为系统性金融危机。
从系统性金融危机产生机制来看,其主要发生在金融资产繁荣、金融市场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金融资产被严重高估、财政和外债比较严重的国家或者地区。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系统性与黏滞性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系统性和黏滞性,系统性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性特征,黏滞性则是经济危机的系统性在当前的一种表现形式。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并说明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系统性与当前的黏滞性表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系统性,表现为近一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始终无法摆脱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而2008年以来的西方经济则复苏乏力,难以摆脱萧条状态,表现出黏滞性的特点。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系统性的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系统性是指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生因素引发的,因而不可避免,无法摆脱;同时,危机的各种表现均根源于这个内生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
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仍然无法摆脱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充分表现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系统性。
曲线图表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后,美国经济一直处于频繁的周期性波动过程之中,经历了1930~1933、1945~1947、1974~1975、1980~1982、1990~1992、2000~2002和2008年至今的经济危机。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黏滞性的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黏滞性是指经济长期徘徊在萧条阶段,复苏乏力,从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的过程表现出缓慢、滞后和反复的特征,经济危机呈现出“慢性病”的表象。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危机已经延续了8年,西方各国经济复苏乏力,长期陷在停滞的泥潭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黏滞性。
表1的数据表明,欧盟地区2007年GDP增长率为3.05%,2008年后,长期处在1%以下,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69%;日本2010~2014年GDP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49%;而美国则自2000年以来基本处于2%左右的低增长状态。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系统性的根源:内生因素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内生地导致社会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这就是当代经济危机系统性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应对策略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是指全球金融市场发生系统性危机,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经济衰退,失业率增加等严重后果。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包括:1.全球经济衰退。
国际金融危机往往会导致全球经济一片萧条,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
2.全球贸易下降。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减少,一些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导致全球贸易额大幅下降。
3.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国际金融危机会导致股市暴跌、货币贬值、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等现象,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重大冲击。
4.全球失业率上升。
由于经济衰退,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导致社会稳定性受到极大威胁。
二、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化解危机,避免危机的扩散和深化。
应对策略主要包括:1.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需要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2.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缓解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
3.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性危机,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危机,避免危机的深化和扩散。
4.优化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各国政府可以通过改革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来预防类似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示例以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例,来说明危机的影响及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的应对策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次级房贷危机,随后蔓延到全球,导致了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市场动荡。
1.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普遍衰退,全球贸易额大幅下降,既有的投资项目大规模暂停或延迟。
全球股市暴跌,货币贬值,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全球失业率大幅上升。
2.应对策略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金融管理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纷纷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金融系统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的金融机构或整个金融市场体系性崩溃的风险,一旦发生,不仅会对金融机构和市场造成严重损失,而且会对整个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面临各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如果不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金融机构就很难有能力克服外部冲击,提升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从而保障自身的持续发展。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利于提升金融市场的信心。
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靠性是投资者选择金融工具的重要因素。
一旦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投资者信心可能会受到严重打击,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可能会陷入停滞状态,从而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利于提升金融市场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活动。
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只有商业银行能够持续发展,才能够为金融市场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支持,保障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
为了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和金融管理机构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和管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危机知识点总结
经济危机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危机的定义经济危机是指整个经济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导致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就业状况恶化,商品价格下跌等现象的一种特殊时期。
经济危机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对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产生严重影响。
经济危机通常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包括经济结构、政策失误、国际环境等。
二、经济危机的类型1. 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一种由于金融体系内部出现系统性问题,导致信用紧缩,资金链断裂,金融机构倒闭等现象的危机。
2008年的次贷危机就是典型的金融危机。
2. 经济衰退:经济衰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为负值或持续下降的状况。
经济衰退常常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破产,财政赤字扩大等问题。
3.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飞涨,从而引发物价螺旋上升的危机。
1970年代的通货膨胀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 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债务水平过高,难以偿还,从而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危机。
希腊在2010年前后的债务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经济危机的原因1. 金融风险: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积累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风险管理不当,风险外溢等问题都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2. 经济结构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产能过剩或不足,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比如,中国曾经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引发了一场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
3. 政策失误: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出现失误也是引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比如,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过紧容易引发经济衰退。
4. 国际环境变化: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比如,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国际关系的紧张等都有可能成为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四、经济危机的影响1. 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危机导致投资减少,消费下降等问题,从而使得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2. 失业率上升:经济危机导致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从而造成社会动荡,政治不稳定。
金融危机的起因与后果
金融危机的起因与后果金融危机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而导致的经济衰退和金融机构破产的一种现象。
自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次金融危机,其中最著名的包括1929年的美国股市崩盘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的起因与后果,并分析其中的深层次原因。
一、金融危机的起因1. 信贷泡沫:金融危机往往源于信贷泡沫的形成。
当金融机构过度放贷,扩大信贷规模,而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时,就会导致信贷泡沫破裂。
例如,2008年次贷危机就是由于美国银行大规模发放高风险房贷,而借款人无力偿还导致的。
2. 资产价格泡沫:金融危机还可能由资产价格泡沫引发。
当某一类资产价格过度上涨,投资者盲目追涨杀跌,形成泡沫后破灭,就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
例如,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就是由于投资者对互联网公司高估值的盲目投资,最终导致股市暴跌。
3. 政府政策失误: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失误也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例如,政府过度放松监管,导致金融市场风险失控;或者政府过度收紧货币政策,导致经济衰退。
政府的不当干预往往会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二、金融危机的后果1. 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经济的衰退。
由于金融机构破产和信贷紧缩,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限,投资和消费需求下降,导致经济活动减缓。
经济衰退会导致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资产负债表调整:金融危机后,金融机构往往需要进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
由于资产负债表不平衡,金融机构可能需要削减资产规模,清理不良贷款,以恢复其健康的财务状况。
这种调整过程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兼并重组。
3. 社会动荡:金融危机往往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失业率的上升、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福利的减少等问题会引发社会的不满和抗议活动。
政府可能需要采取措施来维持社会的稳定,避免社会动荡进一步加剧。
三、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1.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暴露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金融危机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危机的系统性风险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性逐渐增大,金融危机不断发生。
金融危机的系统性风险是导致金融危机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什么是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的特征、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原因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某一金融机构或市场的破产或崩溃引发整个金融系统系统性危机的风险。
系统性风险具有独特的特征。
系统性风险的波及范围非常广,容易产生连锁反应,直接威胁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系统性风险通常不会出现在某个独立的行业或国家,而是会同时影响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
二、系统性风险的特征1.波及范围广系统性风险波及范围广,会影响到多个金融机构和行业,使金融市场遭受重大损失。
这也是系统性风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可以产生连锁反应,波及到其他行业和市场。
如果一家银行破产,将导致其他银行的流动性和信用风险大幅上升,从而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
2.不可控性强系统性风险的不可控性非常强,很难对其进行预测和控制。
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涉及到多个因素,例如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和运营等方面,因此,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对于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来说,提高对系统性风险的认知和理解意义重大。
3.复杂性高金融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与单个金融机构破产的风险相比,系统性风险涉及到多个金融机构,各个机构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因此,识别系统性风险需要考虑金融市场中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这增加了系统性风险的复杂性。
三、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原因1.外部环境不稳定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国际贸易的阻碍、政治经济危机、环境灾害、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引起金融危机。
这些因素的复杂交织,极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
2.金融市场的复杂性金融市场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它包含着多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之间还有着复杂的联系。
金融危机与西方经济学中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危机与西方经济学中的系统性风险金融危机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而导致的经济衰退和金融机构破产的一系列事件。
过去几十年里,世界上发生的许多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西方经济学家们在研究金融危机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时,提出了系统性风险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并分析西方经济学在理解和应对系统性风险方面的努力。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和原因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及相关机构所发生的危机,通常表现为金融市场的崩溃、信用紧缩、资产价格下跌和金融机构破产等现象。
金融危机往往由多种因素导致,如信贷风险、市场失灵、政府政策不当等。
最近的金融危机中,2008年的次贷危机是其中之一,它由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次级债务违约等因素引发,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动荡。
二、系统性风险的定义和特征系统性风险是指金融系统内部或外部的风险因素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威胁,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
系统性风险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是一种普遍性的风险,即不仅仅是某个金融机构或市场所面临的风险,而是整个金融系统所共同面临的风险;其次,它具有传染性,即一旦某个金融机构或市场受到影响,很容易传染给其他机构或市场;最后,它对经济体系产生的冲击是巨大的,可以引发整个经济的衰退。
三、西方经济学对系统性风险的理解西方经济学家们对系统性风险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
首先,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以减少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这包括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等。
其次,监管政策是指通过制定合理的监管规则和监管制度,规范金融市场的运作,并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以减少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这包括加强金融监管、改进监管政策和提高监管能力等。
四、西方经济学在应对系统性风险方面的努力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系统性风险,西方经济学家们积极探索应对之策。
首先,他们提出了“提前介入”策略,即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通过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等手段,提前介入金融市场,减少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风险。
其中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就是系统性风险。
本文将从系统性风险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系统性风险的定义系统性风险是指一些特定事件或事态,会对整个金融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等。
这种风险发生时,会扰乱整个金融市场的运作,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企业或者个人的财务稳定性与健康状态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系统性风险的原因首先是宏观经济问题。
在经济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经济状况和市场变化的不可预测性,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其次是市场流动性问题。
市场的不稳定性会使得流动性干预策略艰难,这也增加了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
此外,金融机构破产也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一个金融机构出现破产,往往也容易引发其他相关的金融机构的破产。
这就会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影响系统性风险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十分严重。
首先,它会将危机扩大化,威胁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经济增长。
其次,发生系统性风险将导致大量的失业,甚至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
应对措施为了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政府和金融机构应采取措施。
首先是制定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
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合理的金融市场的过去和完方法治,这是遏制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加强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以防范风险并控制风险。
他们应该严格执行风险控制政策,着重应对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
最后是加大金融稳定基金的建设。
金融稳定基金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建设的一项金融支持体系。
建设这样的基金,应对金融市场的风险非常重要。
这种基金的建设将为破产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救援,并保障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转。
结论总之,系统性风险是整个金融行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采取必要的措施。
《金融危机与银行系统性风险》
《金融危机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符合您要求的作文:金融危机与银行系统性风险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金融危机和银行系统性风险这档子事儿。
我跟您说,前几年我家有个亲戚,那可真是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金融风波。
我这亲戚叫老张,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里开了个小工厂,日子原本过得还算安稳。
有那么一阵子,经济形势看着还不错,银行放贷的政策也宽松。
老张寻思着扩大生产,就从银行贷了一大笔钱,买了新设备,招了不少工人。
可谁能想到,风云突变呐!金融危机这头猛兽悄无声息地就来了。
先是市场需求一下子萎缩,老张生产的那些东西卖不出去,库存积压得那叫一个严重。
接着,银行那边也紧张起来,天天催着老张还钱。
有一天,我跟着老张去银行,想跟人家商量商量能不能宽限些日子。
一进银行那门,老张就满脸堆笑跟客户经理说:“大哥,您看我这情况,能不能再缓缓,我真不是故意不还呐!”那客户经理一脸严肃,皱着眉头说:“老张啊,不是我不通融,上面政策紧,我也没办法啊!”老张急得额头冒汗,声音都有点颤抖:“我这工厂还有救,只要再给我点时间,一定能翻身!”可人家客户经理只是无奈地摇摇头。
这之后,老张的工厂越来越难,工人工资发不出来,好多工人都走了。
老张整天愁眉苦脸,头发都白了不少。
您瞧,这就是金融危机和银行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影响。
一个小小的企业,就因为这,差点就翻不了身。
到了现在,经历过这事儿,大家都明白了,金融危机这东西就像个隐藏的炸弹,不知道啥时候会爆炸。
而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那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咱普通人呐,可得多留个心眼,理财投资啥的都得谨慎再谨慎。
总之,金融危机和银行系统性风险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不小心就可能让咱的生活陷入困境。
希望以后这样的事儿能少点,大家都能过上安稳日子!。
金融危机
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通常所说的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
货币危机是指由于投机者对汇率的冲击而导致本币的大幅度贬值,或央行为保卫汇率而导致国际储备的巨大损失或利率的急剧提高,由此可见,货币危机多由国际收支或汇率变动引起。
银行业危机是指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的援助、干预,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
债务危机是指一国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无法按期偿还所欠外债,不管是主权债务或私人债务等。
系统金融危机也可称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或被严重破坏,如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致使金融系统的功能丧失。
系统性金融风险及防范
系统性金融风险及防范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金融风险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一旦发生,不仅会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社会带来重大的损失。
因此,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长期关注的问题。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和特点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一种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因素所引发的金融危机。
根据风险来源和影响范围不同,系统性金融风险可分为内部系统性风险和外部系统性风险两种。
内部系统性风险指金融机构自身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因素导致的危机,影响范围一般有限。
外部系统性风险指系统性金融体系中某些重要的金融机构或市场的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往往涉及整个金融体系。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立体网络。
金融市场是一个立体网络,各个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环节,从而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
2. 聚集现象。
金融市场存在聚集现象,即市场上的金融资产数量和交易量集中在少数金融机构和市场上。
这些机构和市场的风险直接影响着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
2. 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3. 流动性危机和市场风险。
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金融机构信用风险问题。
2. 金融市场价格动荡,市场异常波动。
3. 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问题。
4. 金融机构违约或破产。
5. 金融市场失去信心,投资者面临恐慌。
三、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对策和措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施策。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注重建立金融自我约束机制,形成合理的监管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体系的重组最终落实到可以继续经营的金融机构身上。通过充实资本,处置不良资产,可以使这些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好转,并可以重建市场信心,但更重要的是严格审慎性法规和金融监管。经历过金融危机的国家,监管当局的自主性普遍得到加强。印度尼西亚于1999年5月通过一部新的中央银行法,确定了印度尼西亚银行的独立性。韩国、泰国等都通过了类似的法律。同时,监管部门也努力提高他们的监管能力,还寻求外部帮助,如展开更广泛的国际合作,让外部审计发挥更大作用等。
二、系统性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金融市场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与上述已经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相比,中国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还很低,中国金融市场的大门不仅尚未对国际资本敞开,而且对国内民间资本也是紧闭的。中国金融市场的整个布局及发展基本掌控在政府手中。
三、系统性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大量金融资产被严重高估且流动性非常强的情况下。比如经历了日元大幅升值后,1980年代末的日本,从日元到房地产再到股市等,几乎所有资产都被严重高估,因此危机和全面资产价值缩水在所难免。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多数资产,其中包括中国的人民币是被低估的。可以说,一个国家从不发达变为发达,就是其货币和其他资产相对其他国家的货币和其他资产升值的过程,目前的中国正处在这一过程中。此外,由于中国的金融业尚未进入混业经营,所以大量不同种类的金融资产瞬息转换、变现、流动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再者,由于人民币
首要的措施是确认单个金融机构的损失,并运用统一的标准来划分能够继续经营和无法继续经营的机构,取消资不抵债机构股东的资格,鼓励新的私人资本(包括国外资本)进入。在这其中,因为直接涉及到金融机构是否能够继续经营和可以吸引新的私人资本。为了指导评估的进行,各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贷款分类、呆帐准备金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标准。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包括金融机构自身的方法
共部门重组的资金支持相当于GDP的51%,而预计通过私有化仅可回收17万亿卢比,约占GDP的l.5%,其他国家的比例稍高,但也未能超过公共成本的%。
重组后的金融体系中需要进行的是不良资产的处置。各国普遍采取了设立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处置的专门机构。不良资产的处置更多地与私人部门有关,通过重组公司债务来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健全市场体制,纠正使信贷质量恶化的机制。不良资产的债务人,即处于困境中的公司也需要解脱债务负担,但必须以公司经营效率提高为条件。
尚未变成自由货币,资本账目尚未开放,所以大量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瞬息对外转换、变现的机会和可能性都很小。
四、系统性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赤字和外债较为严重的国家,如拉美的阿根廷等国。好比一棵失去水分、养分和平衡的树,同企业一样,当一个国家的现金流断了或变为负数,尤其是面临巨额财政、贸易双赤字时,危机难以避免。因为一旦股票、外汇、房地产或其他金融资产市场出现问题或狂跌,此时的政府已捉襟见肘,无力拆东墙补西墙,阻止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庆幸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总体而言,财政收支、贸易收支的现金流不仅是正的,而且结余快速增长。这意味着中国有足够的财力应对局部金融市场出现的问题。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股民一直在用实体经济产生的巨大盈余为银行、股市、券商、期市等金融市场和机构的巨额亏空买单。
二、稳定阶段:重组金融体系
通过提供流动性支持和全面担保,金融危机的直接表现形式,如挤兑、抢购外汇等现象逐渐消失。但对于金融体系中所隐含的风险因素必须加以矫正。当局将设计全面的重组战略,包括必要的法律、金融和体制框架。重组战略包括使无法继续经营的机构退出,强化能够继续经营的机构的管理,处置价值受损的资产,完善审慎性法规和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市场运行透明度的提高等。重组战略应当能够实现下列目标:(1)尽快恢复金融体系的功能,使其能够有效地聚集和分配资金,必须有一个银行系统来保证支付系统的完整性,集中金融储蓄和保证信贷资金流向适当的部门;(2)在整个过程中要提供恰当的激励机制来保证金融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防止市场参与人产生道德风险,包括银行、借款人、存款人、债权人和政府机构等;(3)通过有效管理和确保损失的共同分摊,尽可能地降低金融重组的公共成本。
对于金融机构必须遵守的审慎性法规,各国也制定了新的标准。有关贷款分类、呆帐准备金提取和收入确认的规定向国际惯例靠拢。
监管方面,大多数国家要求提高透明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和数据披露的质量。主要措施有:要求金融机构更频繁地向公众和监管当局提交财务报表,财务报表要符合经过大幅修订的条例要求,增加现场检查和外部审计人员的介入等。
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金融体系所隐含的风险得到化解。但由于危机下的管理和处置措施无法长期适用于金融体系,而且一些重组措施也可能会扭曲金融体系的配置和效率。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规范金融体系,使之更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恢复阶段:规范金融体系
重组后的金融体系中国有金融机构的比重较危机前有很大上升,出于维护金融体系竞争性和效应目的,应当将一部分国有金融机构重新私有化。通过私有化还可以收回金融体系重组的部分成本。东南亚危机过后,各国都部分完成了这一工作,但从中获得收益并不大,对减少公共成本帮助不大。印度尼西亚到1999融危机的类型有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债务危机和系统性金融危机等四种基本类型。
系统性金融危机可以称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比如1930年代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美国金融危机,1990年代导致日本经济萎靡不振的日本金融危机,1997年下半年袭击东南亚的亚洲金融危机等。这些危机都是从一种金融市场波及到另外一种金融市场,如从股市到债市、外汇、房地产甚至整个经济体系。中国不仅尚无可能、而且尚无资格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
对可以继续经营的公司,普遍采取的方法是债权转股权”,资产管理公司寻找合适的合作者以帮助公司摆脱困境,并将股权以回购或转让的方式变现,完成资产的处置。对于无法继续经营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选择的就是破产清算,以保证可回收价值不被侵蚀。为了保证资产管理公司业务的顺利进行,各国还进行了相应的制度建设,如引入新的破产法,修改民法中的有关条文以利于资产证券化等资产处置业务的开展在完成金融体系的资本充实和重组后,政府就将取消先前做出的全面担保。但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出于减少道德风险的目的,政府倾向于尽早解除全面担保。由于对金融体系的信心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做出的各项承诺,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诱因尚未完全清除的情况下,过早地取消政府担保可能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从各国的实践看,这一步骤都是在金融机构经过重组后,经济指标显示经济状况根本好转,国内外投资者信心得到恢复后才采取的。
,外部审计者的方法,投资者的方法和监管者的方法等,来向政府当局提供最充分的信息。
对处于甄别过程中的金融机构,政府将工作重点从流动性支持转为对偿债能力的支持。这是为了维护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也是由于危机阶段政府作出的相关承诺。对于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政府当局会以政府注资的形式将其国有化。其中可以继续经营的金融机构政府都会尽快将其重新私有化,这一方面韩国和泰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金融部门重组的成本与分摊
对于不同的国家,金融部门重组的成本有一定的差异。从各个国家在金融部门重组中所采取的措施来看,重组的成本来自于中央银行提供的流动性支持,政府当局提供的担保支出,用于购买不良贷款的支出(需减去资产回收的收入),充实金融机构资本的支出以及利息费用,这一部分属于公共成本,最终要由全体国民承担;另一部分成本实际上是金融机构股东的权益注销的损失,但一般不认为是属于金融重组的成本,因为这一部分成本真正意义上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就已经产生了,并且其中一定比例已经转移给公共部门承担。
编辑本段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系统性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诸多,但可概括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系统性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金融经济、金融系统、金融资产比较繁荣的市场化国家和地区。危机来自繁荣,没有繁荣,哪来危机?同样的原因,在经济发展落后的非洲国家,根本不存在金融危机的问题。根据我的金融树生态体系理论,金融经济(树冠),是建立在农业经济(树根)和工业经济(树干)的基础上。目前的中国虽然已经相当成功地实现了从农业经济(树根)向基础工业经济(树干)的转型,但距树冠经济即金融经济还相差甚远。金融资产在中国总资产中的比重甚小,中国也未建立系统的金融体系,各金融市场及产品的关联性不强。而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正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前提。
一、危机阶段:制止动荡和稳定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的发生一般是由于宏观经济和金融方面的缺陷,影响到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尤其在开放经济中,还可能影响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人们对金融部门和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出现挤兑、抢购外汇、资本外逃等危机症状。但在危机初期,出于稳定信心的目的,政府和金融部门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否认这一点,如泰国在1997年7月2日宣布泰铢贬值前进行了长达三个多月的“泰铢保卫战”。
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缺陷增加了金融机构对各类外部威胁的暴露程度,包括资产价值的下降,市场波动传染,投机性冲击,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动反转等。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和公司的问题加剧了资本外逃和信贷资源的误配置。这些都削弱了存款人、债仅人和投资者的信心。许多金融机构受到了国内
存款人和债权人以及国外债权人资金抽离的影响。中央银行不得不提供各种形式的紧急流动性支持和最后贷款人便利。
由于流动性支持使大量货币进入金融体系,需要对这种大规模的货币冲击实行中和政策,以维持对货币的控制。中和政策使中央银行能够从增加存款的银行回收资金再投入到存款和信贷额度减少的银行。为了减少对流动性支持的需要和防止金融部门的资金流失,政府在危机明显化后宣布对存款人和大多数债权人实行全面担保。全面担保的目的一般是为了增强对金融部门的信心,维护金融部门资产的价值,争取时间来组织和实施重组方案,保证支付体系的完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