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中的接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区别”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区别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者并非矛盾,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且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课堂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调节课堂的气氛,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发挥最佳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运用“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不仅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还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采用探究式学习则能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就可以避免课堂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调节课堂的气氛,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发挥最佳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谈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特点及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特点及运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要转变在一些课堂中存在单一、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实践能力。
自然重视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然而,提倡“探究性”是不是抛弃了“接受性”,不要接受性的学习呢?笔者认为,注重“探究性”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二者是相互补充,互为促进的,是受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需求及个性特点不同而取舍的,并不是一概而论。
一、探究性与接受性的不同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揭示知识本质,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亲手“操作”的经历中体验“操作”方法、感受“操作”情趣,掌握“操作”技巧,养成“操作”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其中,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多的是情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方法的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交往与沟通。
接受性学习方式,则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被动的传授知识,教科书是课堂的主宰者,它主要通过教师的铺垫——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这一教学程序未完成,教师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的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分秒,用极其有效的速度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并通过大量反复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形成技能、技巧,与探究性学习方式相比,接受性学习是机械被动、单一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决定学习方式学习的课题与内容对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有影响。
不是所有的学习课题与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就能解决。
也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接受学习能发展。
例如:几何知识直观性较强,可以直接呈现或比较容易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究。
而代数知识相对抽象,很多内容不太容易或不太适合让学生直接进行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学习中接受与论文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接受与探究课程改革在中小学蓬勃展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等多种学习活动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其中探究性学习被摆到了突出位置。
但这是否意味着接受学习就可以摈弃呢?事实上,无论是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从实际出发,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一、兴趣使接受学习变得轻松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对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作用,无疑是明显的。
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并非所有的知识学生都能探索得出,因为有些数学知识是约定俗成的,根本不能靠学生去发现,而且也发现不了。
如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形体的名称、方向等。
因此,接受学习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当然,接受学习并不是纯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强化地记忆,那种让学生听课、记笔记、背定理的学习方式,只会把学生统得太死,没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就谈不上创造力。
所以,数学课堂中的接受学习必须注意两个方面:1.我们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情境;2.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考虑,促使学生主动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这样只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它照样可以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的一部分。
二、情境使探究学习变得精彩1.问题情境《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探究学习在数学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有探索才有创新,才会有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操作、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浅析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浅析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小学教学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教育中也不断的被证明。
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指通过教育者系统的传授使学习者不断接受已有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问题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这两种学习方式对学生都非常重要,不存在孰优孰劣。
小学生有向师性的特点,他们愿意听老师的讲授,他们认识事物往往是直接的,片面的,零碎的,模糊的,需要老师的讲授给予系统的梳理,所以引导他们进行接受性学习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在课堂上主要还是靠老师讲学生听。
所以教师要看教学内容所处的学段,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探究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扶持和引导,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探究性学习为辅。
以前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一味的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也不会反思总结,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思路狭窄刻板,学习模式单一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对老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
而且提高学习成绩完全是靠学生在题海中奋战。
大量的题海战术中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科学情感科学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了。
但是新课改之后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过于强调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不分情况不分年段尽可能避免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出现,完全让学生探究、自学,让本来不需要探究的陈述性知识花费大量课堂时间,导致上课效率不高完不成教学任务。
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有经验的老师会将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因为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且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课堂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调节课堂的气氛,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发挥最佳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浅析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及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浅析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及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汀·德尔切尔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
它认为,学习者只有在对学习内容有意义的理解和接受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以构建知识的过程为核心,注重学习者自主探索和概念建构。
这种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活动和参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参与其中,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概念和规律。
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概念建构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经验和观察,慢慢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并逐渐形成概念网络。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讨论和示意图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提供一些资源和工具,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和方法。
再次,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提倡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紧密相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境,选择有意义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游戏和问题等,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连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
最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习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注重学生的概念建构和知识的意义理解。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论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
浅论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概要:如同“探路”,在达到目的地的过程中,诸如路名、门牌或者周围的环境,例如标志性建筑,需要我们接受;而诸如方向、路线或行走的方式,辅助性的地图等,需要我们探究。
课堂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探究式学习”和“有意义接受式学习”都是学生学习必需的!让我们在积极倡导、努力构建学生研究式学习方式的同时,不断克服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弊端,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一花独放不是春,我们既需要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以便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前人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财富,也需要探究式学习,以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的相结合,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猜测与验证等数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因此,探究式学习方式倍受教师的推崇,但是不是接受式学习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呢?笔者以为不能一概而论,应辩证的看待。
下面就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浅析。
一、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及比较分析1.接受式学习的内涵及分类“接受式学习”是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以定论的形式讲授教材,来接受文化科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基本上是由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不需要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或理解。
对接受式学习进行属分析,可以划分为3种不同性质的接受式学习,即:机械性接受式学习、被动性接受式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
1.1接受式学习的分类机械性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死记硬背式的学习。
其特点是,学生以听代思,机械模仿,不求甚解,唯师和唯书,所得到的是一堆孤立的知识。
这是一种没有内化、没有“活性”、不能迁移、不能应用的学习,学生从中既得不到智力上的开发,更感受不到精神上的愉快;被动性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的需要、动机、兴趣和能力而进行的非主动性的学习。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结合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结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比较适合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知识来接受和吸收教师传授的新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学生接受知识时具有高效性,有利于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和管理整个教学活动和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然而其缺点就是这种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受到制约,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大大下降。
导致学生学会了书本知识却难以用于实际,学生知道是什么知识却不会用更不用说创新了。
体现在小学数学上是学生学会了怎么读写和计算人民币,但是在超市却不会买东西等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不是通过自己亲身去实践探究感悟得来的,而是从老师那里直接复制和拷贝的,学生往往只是掌握了相关知识概念没有理解其本质。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是由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和外界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态度和情感对当前的刺激做出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就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发展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习者在没有外在因素的压力下,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所学到的知识灵活的,有助于培养他们长期的探究意识。
但是探究性学习也有其缺点:探究性学习需要大量优良的教学设备、数据库、软件和图书资料,还需要大量的时间。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不知所措,教师也会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技术和判断上的失误,从而导致探究时间的拖延给教学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增大了教学难度。
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运用“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不仅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还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怎样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呢?一、针对年龄,有机运用小学生有向师性的特点,老师的讲授他们乐意倾听,而他们认识事物往往是直接的,片面的,零碎的,模糊的,也需要老师的讲授给予系统梳理,所以引导他们进行接受性学习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探析小学数学中的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探索篇誗课改论坛探析小学数学中的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王云祥(甘肃省迭部县阿夏乡中心小学,甘肃甘南)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协作、探究,但并非排斥接受学习。
但是在具体教学方面,一些老师不认可接受学习。
实际上,接受学习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础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想,有利于学生基本能力的提高。
这两种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要在教学方面有效并存,灵活选取,有机整合。
一、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各自的优缺点1.接受学习优点:(1)接受学习最主要的意义在于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生需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具备从课本中、从生活中学习知识的能力,需要掌握系统的学习知识的习惯和学习能力,这些都是在接受活动中形成的。
(3)接受学习能够让学生获取间接经验和现成的知识。
局限性:(1)学习能力、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主观经验的限制。
(2)虽然能够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现成知识,但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不如发现学习。
2.发现学习优点:(1)能有效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对其探究精神的培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能够刺激学生“发现的兴奋感”,让学生更具有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享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3)能够自主进行探索,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4)有助于学生保持记忆。
发现学习能够强化学生发现知识、组织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记忆。
局限性:(1)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发现学习的效率低下。
(2)发现学习的方式适用范围有限。
(3)需要学生具备发现需要和发现经验,而小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4)要结合其他学习方式,不可能只凭借发现去学习所有知识。
二、小学数学中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应用策略1.有效并存,组织有意义的学习奥苏泊尔强调:接受学习不一定属于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也不一定是有意义的学习。
即不管是接受学习或者发现学习均可能是机械化的,也可能充满意义。
浅谈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合理运用的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合理运用的策略初中数学新课标对数学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也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好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去学习。
本文从教学内容、导学案编写、课堂教学和课后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合理运用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的一些策略。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3版)》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基于对《新课标》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解,笔者认为在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运用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
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合理运用的策略的一些理解。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就数学学习的认知领域而言,奥苏伯尔将有意义学习由简单到复杂分为五类:(1)符号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4)概念和命题的应用;(5)解决问题与创造。
参照这一分类方法,对照新课标,我们将数学学习分为五个层级。
由于学习任务的复杂性不同,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各异,对于每一类的学习都有其相对比较适宜的方法。
二、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学习内容编写合适的导学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的载体。
对于概念性的东西,在导学案中可以采取接受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记忆或复述。
比如,总体、个体、样本的概念就可以直接给出,再通过练习强化概念;而对于一些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题目,则可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依据题目条件,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接受数学
等) ;在教学时也可以选择 一些适合在较短 的课 时内完成的专 题 ( 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与应 用、数学健模和数学竞赛讲 座等) ,以引导学生感 受数 学的魅力 ,体会数学的趣味 ,促进 学生潜在 的能力和个性特长 的发展 。我坚信有 了 数学的浓厚 对 兴趣 和 良好 的学 习心 态 ,辅 以我们教 育工作 者孜孜 不倦 的教 导 ,我们 的学 生可 以在璀璨 的概念、简洁明快 的公 式、绚丽多 姿 的符号、奇特尽疑的问题、深邃奥妙的逻辑 、和谐对称的图 形中 自由飞翔 ,体会到数学才是这个世界上美的原型 。 其次让 学 生了解数 学在 生活 中的广泛 应用 :数学是一 门 很有 用的学科 。 自从人类 出现在地球上那天起 ,人们便在认识 世界 、改造世界 的同时对数学有 了逐渐深刻的 了解。早在远 古 时代 ,就有原始人 “ 涉猎计数”与 “ 结绳记事”等种种传说 。 可见 , “ 在早期一些古代文明社会中 已产生了数 学的开端和萌 芽” 。 “ 巴比伦和埃及数学出现以前 ,人类在数学上没有取 在 得更多的进展” ,在古希 腊学者登场 后,数 学便开始 “ 作为一 名有组织的、独 立的和理性 的学科 ”登 上了人类发展史的大舞 台 。 如今 ,数学知识 和数学思想在工 农业生产和人们 日常 生 活中有极其广泛 的应 用。譬如 ,人们购物后须记账 ,以便年终 统 计查询 ;去银行办理储蓄业务 ;查收各住 户水 电费 用等 ,这 些便利 用了算术及统计学知识 。此外 ,社区和机 关大 院门口的 “ 推拉式 自动伸缩门” ;运动场跑道直道与弯道 的平滑连接 ; 底部 不能靠近 的建 筑物 高度的计 算 ;隧道 双 向作 业起点 的确 定 ;折扇的设计以及黄金 分割等,则是平面几何 中直线图形的 性 质及解直 角三 角形有关知识 的应 用。由于这些 内容 所涉及 的 高中数学知识不是很多 ,在 此就不赘述 了。 由此可见 ,古往今来 ,人类社会都是在不断了解 和探究数 学 的过程 中得到发展进步的。数学对推 动人 类文 明起 了举足轻 重的作 用。 目前阶段 ,课堂教学依 旧是学校教 育的主渠道 ,要十分注 重课堂教 学的不断改革和优化 ,强调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客观 性 ,即,使学生掌握基 本概念 、基 本原理 、基 本规律 、基本 技能及 问题解决的策 略。以具有初步 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 。 同时又强调课堂教学 的人文性、社会性 ,发展学生的 自 信心、 自制力 ,培养积极进取的 良好个性品质 .着 重学生对课堂教学 活动的 内心体验 ,注重知识、智能、情感 和行为 的整合 。从而 激发学生的学 习数学兴趣 ,提高学习成绩 。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作者:周杰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论述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它们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在教学中有效并存,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可根据教情和学情灵活选择运用,有机整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有效并存灵活选择有机整合【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A-0055-0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
接受学习,主要是通过老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则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但并不排斥接受学习。
然而,在现实中不少教师总是倾向于否定接受式学习,把接受式学习等同于机械学习,等同于讲授和被动学习,认为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
其实,接受式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发展。
笔者认为,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并非一定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在教学中有效并存,灵活选择,有机整合。
一、有效并存,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奥苏伯尔指出:接受学习未必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是有意义的学习。
也就是说,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
他还强调,要使学习有意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能够表现出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和愿望;二是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潜在的意义。
有意义的学习不仅受到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也有学习材料的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被误认为“机械的”接受学习,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数学学习的内容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要引导学生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才能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教师出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如图1),然后将图1的长拉伸,形成图2,将图1的宽拉伸形成图3,再将图1的长和宽都拉伸形成图4。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结合
创新课堂1212016年 第7期创造。
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
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综上所述,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除了上述几点外,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和挫折忍耐力,它们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子。
我们只要根据心理学原理,从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相关性及主要特征等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得到显著发展的。
参考文献:[1]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乔际平.物理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学习方式。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也一直存在着传授性教育和体验性教育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
接受性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教育者系统的传授接受已有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自己亲身实践感受,通过质疑分析探讨,发现问题并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两种学习方式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育的全面性。
然而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当前基础教育在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结合上仍有很多欠缺存在很大不足。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所提倡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下,很多老师出现一种偏见认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相对立的,接受性学习是落后的、过时的,探究性学习是先进的、唯一的,致使教学走上了形式化道路。
关于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研究的文献综述数学是一门需要探究的学科,而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提出,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注入了更多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的培养。
同时,接受性学习也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对知识点的传授和应用也至关重要。
如何将这两种学习方式整合起来,同步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收获,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的研究成果。
一、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点和方法,更注重思维和方法的培养。
学生需通过自主探究、探讨、发现问题、寻找新知识、解决问题等活动,来积极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来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初中数学接受性学习初中数学接受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老师讲解、教材阅读和练习题等方式,逐步接受和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点和方法。
这种学习方式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帮助学生快速且准确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
初中数学接受性学习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的研究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目标有相似之处和补充作用,二者的成功整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表明,将数学探究教学改革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能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回到教材中理解并运用相关知识点和方法,从而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解决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关于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初中数学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概念解析,探讨了两者整合运用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整合应用的效果评价,得出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结论。
文章总结出整合运用研究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提升初中数学教育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整合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对于数学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将为数学教育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理论基础、实践案例分析、效果评价、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数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成绩。
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特点。
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导致数学学习障碍的出现。
近年来,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主动探求解决方案;而接受性学习则更加注重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着重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
面对传统数学教育模式的不足,学者们开始探索将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于初中数学教育中的可能性。
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深入研究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的效果与实践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1.2 研究意义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种整合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关于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研究的文献综述数学是一门对逻辑和抽象思维有较高要求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初中数学课程中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理论基础、实施方法和评估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发现,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观念转变和教材改革等方面的限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改进。
1.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材内容过于抽象、重视应试导向等。
为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升,研究者开始关注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整合运用。
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2.理论基础2.1探究性学习理论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2.2接受性学习理论接受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听课和接受知识,积累知识和技能。
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基本概念和算法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应试能力。
2.3整合运用理论整合运用理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结合,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问题解决能力。
3.实施方法3.1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创造力的发展。
3.2评估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开放性问题、项目作业等,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研究效果研究发现,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并促进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结合
教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45前言当前,我国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弊端和问题,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制度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的小学教学内容与现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教学模式还主要采用“满堂灌输,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这种现状严重抑制了小学生的好奇心。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探索、创新的摇篮;与此同时,我们对“接受性学习”这种方式更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运用。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
它其中的最主要的一项明确指出,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将原本被动的学习化为学生主动学习,从以前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变成以学生为主要对象。
探究性学习应运而生,为了改善接受性学习中存在的弊端。
探究性学习的到来,使得课堂的气氛变得活泼起来,教师们的教学方式也在慢慢的发生变化。
教师们开始着重在学生的思考方面,不会一味的单方面的教授知识,激励学生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
但是教师们理解的“探究性学习”只是真正探究性学习的皮毛而已。
认为只有探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忽略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优点,只看到了它的消极的地方。
学习小学数学,不管是探究性学习还是接受性学习,对于当今的小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式。
一、课堂练习以及教师讲评在小学数学中,课堂练习以及教师讲评是课堂上很重要的学习部分。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们学习的方法体现出探究性学习,而在教师讲评习题的时候则体现出接受性学习,教师告诉学生解题时要注意的地方,学生专心记住知识点,这就是接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法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好好的运用,将会对学习数学也是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上课的热情和教师上课讲的内容有着很大的联系。
数学接受学习_学习方法
1.数学接受学习的概念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一般认为,接受学习的特点是: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形式呈现给学习者。
这种学习任务不涉及学习者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只需要他们将材料如一首诗或一条公理那样加以内化,以便日后的某个时刻可以再现并运用。
(1)这里所说的“内容”:按一般的理解,所谓“内容”,是指现成的结论性知识。
例如,一个概念的定义,一个定理的文字叙述,一个方法的程序等。
这种理解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是不全面的。
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内容具有两方面的含义:(i)结论性的数学知识(称之为数学理论)——概念的定义、定理的文字叙述和逻辑证明的文字表达、方法规则的程序等;(ii)围绕着数学理论而进行的一切数学活动(称之为数学活动)。
在接受学习中,数学理论总是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而呈现在课堂上,这种活动对教师来说未必是客观的,但对学生来说,就完全是客观的知识性的东西了,而且也是学生应当接受的。
(2)“定论形式”:对于数学理论来说,如何理解“定论”形式呢?比如,对于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所谓以定论表式呈现给学习者,是不是意味着,直接把这个定理告诉学生就完事了呢?在数学接受学习中,所谓把数理论以定论形式呈现给学生,意味着从总体上说,数学理论不是以学生自己的发现为主要方式而获得的。
但“呈现”绝不仅仅是孤立地呈现“结论”。
数学理论必然处于一定的系统中,呈现就是要把数学理论连同它的来龙去脉呈现出来。
在呈现数学理论的同时,呈现者的行为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数学活动,这便是数学活动的呈现。
(3)“不涉及学习者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这里的发现是指一种活动,因而就有内外之分,即内部发现活动与外部发现活动。
在数学接受学习中,所谓“不涉及学习者方面任何独立的发现”,实际上是指不涉及学生方面的外部发现活动。
事实上,在接受学习中,学生不是外部活动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内部活动也不存在任何发现过程。
关于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引言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和应用。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对学生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需求,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其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整合运用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索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及其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二、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概念及特点1.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实践、合作与交流来构建数学知识。
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与促进者,通过提供问题、引导讨论、评价与反馈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2.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是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主导知识传授和学习过程,学生被动接受和消化信息。
学生主要以听讲、记忆和应用为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与监督者的角色。
3.整合运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可以相互融合与整合。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设置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然后以讲授知识为基础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三、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的效果研究1.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表明,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实践和合作,更加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而接受性学习的知识传授和实例应用方式,则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应用方式。
2.增强学生的学科兴趣与学习动机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与自主探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数学问题解决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了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中的接受性学习
作者:韩春红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2014年第03期
[摘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数学中的接受性学习:一、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接受学习的内涵;二、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形成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三、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关键词] 接受性学习;教学感悟;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变革给数学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奥斯贝尔认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学生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通过同化将当前的知识与原来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使知识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这个观点,浅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 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
生体会接受学习的内涵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教材的结构更具有逻辑性、系统性. 在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巧妙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促进学生更有意义地接受学习.
首先,对比:按照某些事物本质的特征,引导学生对于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往往能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接受学习. 在学习安排上,先复习已学过的旧知识,然后对比着学习新的知识,并着重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特别是“区别”一定要弄清楚,因为正是这种“区别”,才标志着所学知识是“新”的. 例如,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来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以看出定理的结构是类似的,对应角相等的条件是相同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应边相等的条件变成对应边成比例了. 因为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因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就没有那么严格了. 当学生理清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后,根本不需要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就能融会贯通了.
其次,逆反: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转化,前后学习的两个问题往往完全相反. 引导学生将它们联系起来学习,就能达到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和领会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目的. 例如,通过复习整式的乘法能让学生很自然地、主动地学会因式分解,而无需教师多做讲解. 在教学中运用“逆反”联系来获取新知识的内容较多,如乘方与开方,几何中的定理与逆定理等. 利用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能让学生触类旁通,更好地接受学习.
最后,转化:前面两种联系是根据新知识的某方面特点,去寻找单一的旧知识,从而实现新知识的教法安排. 在教学中,还有许多情形是运用几种旧知识和技能来解决一个新问题. 这种
做法就是转化,使接受学习更有效的条件之一就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例如,可以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求根问题,可以通过两步来实现转化. 第一步,先运用去分母的旧知识和技能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第二步,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并进行验根,从而求得原分式方程的根.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需要把整个解题过程全部写下来,而应抓住方程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自己去解答. 我们不要怀疑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 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 这好比交给了学生一把金钥匙,让他们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里索取.
■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形
成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机械学习是单纯依靠记忆性学习材料,而避免去理解其复杂内部和主题推论的学习方法,平时多称为死记硬背. 数学概念不能靠死记硬背,而要抓住关键字眼,变换角度去理解. 概念是数学的基石,学习概念(定理、性质)地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正确地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 许多学生只注重记概念,而忽视了对其背景的理解,这样就不是接受学习而变成机械学习了. 对于每个定义、定理,我们必须在牢记其内容的基础上知道它是怎样得来的,又用到何处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有意义地接受学习. 例如,函数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建立函数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函数的起始课,笔者让学生自己看书,汽车行驶的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购买铅笔所花费用与购买数量之间的关系,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已感受许多问题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变量之间存在的对应规律,而且其中有些是单值对应关系,但是他们没有从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的深度来认识. 所以,笔者引导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时,自主建构常量和变量的概念、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互相讨论:汽车匀速行驶时,如,v=80 km/h时,即速度v是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 而路程s、时间t的数值要发生变化,称为变量,
s=80t;变化条件,如果汽车由南通开往南京的过程中,s=240 km,那么常量为路程s,变量是速度v和时间t. 学生经过讨论发现,在第一个变化过程中,s是变量,而在第二个变化过程中,s却是常量;v在第一个变化过程中是常量,而在第二个变化过程中却是变量,因此,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常量与变量是相对应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学生变机械学习为接受学习,形成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时,那样会使学习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随后的一个小练习中笔者就体会到这一点. 例如,下列曲线中不能表示y是x的函数的是()
■
许多学生对照函数的定义都能判断选D,但几个学生争吵了一会儿,问明原因,才知道有一位学生说,图D中x是y的函数,笔者当时听了非常兴奋,备课时只考虑到能让学生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变量间是不是函数关系,并没有更深层次地换位思考. 后来大家经过对函数定义中的三个要素(“一个变化过程”“两个变量”“单值对应”)深刻认识,一致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大家给予了掌声. 突然又有一名学生举手发言:“请大家仔细观察C、D两个选项,图形的曲线
是类似的,它们都像一根舞动的绳子,只是C是以x轴为中心,横向传播,而D是以y轴为
中心,纵向传播,两者之间必有一选项是y不是x的函数,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性. C中y是x 的函数,那么D中x就是y的函数.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当他说完后,笔者真感到惊叹,似乎对教育家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在
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同化新
知识的适当观念
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多偏重于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取决于学习发生的条件:(1)学生要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关联起来的意向;(2)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可以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可利用的有关的旧知识相联系.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机械学习. 事实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依然是教育的一种主流方式. 著名教育思想家孔子就坚持运用启发式教学,主张举一反三,使得讲授的内容能够让学生接受. 在初三复习课的教学中常常采用“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讲解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对所讲内容有深入了解,学生对解题有迫切
的需要,这样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否则就会演变成学生死气沉沉,教师犹如夏天的知了一人在讲台前单调地讲解,自我陶醉罢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而且学生也具备意义学习的倾向,那么我们的讲解就是有意义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作为教师,要
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更是明确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
生个人发展二者的辩证关系.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未受到指导能达到的水平和接受指导能达
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学习作为一种活动,是主体、客体及活动过程的统一体. 对学习活动应作全面的理解,不只是能够“动”起来,还包括个人的需求、意图、参与程度等. 学习虽然有个性
化的特点,但不能解释为绝对的个人行为. 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认为,学习是人脑内部复杂的加工和组织,要经历一定过程,达到认知和理解.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向他们提供适当的认知情境,唤起学生兴趣,启发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寻找和建立数学概念、法则和技巧,并在中途给予帮助和诊断. 另外,数学学习方法是数学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 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运用的. 掌握良好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事,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 只有每天坚持不懈,日久天长,数学学习才可能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掌握数学学习的主动权. 数学学习方法并没有什么捷径,它只是踏踏实实、刻苦学习的程序以及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措施. 学生发生在“最近发展区”中的活动正是教
育功能的实质所在,也必定是社会性的,它需要靠师生合作进行,不可随意轻视任何一个方面.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做是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此,在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我们更应努力学习新课改,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从而创造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一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