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最为重要的害虫之一,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玉米螟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生境和农业措施等因素的影响。
针对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减少其危害。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因素:玉米螟适应温暖和潮湿的气候环境,温度在20-32℃之间,湿度在80%以上时,其生活活动最为活跃。
干旱和干燥的气候也会影响玉米螟的发生和发展。
2. 昆虫种群:成虫数量越多,本年度的玉米螟危害就会越严重,特别是第二代的蛾虫数量,会对后续的玉米生长产生更大的危害。
3. 粮食储藏:未清理干净的玉米秸秆和粮食堆放场所,会成为玉米螟产卵和发展繁殖的理想场所。
1. 多种措施结合:防治玉米螟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清理杂草、秸秆、堆肥等,减少玉米螟的栖息地。
配合使用玉米螟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2. 合理施肥:适度施用氮肥,不仅有助于玉米的生长,还可以提高植物的抗虫性。
过度施肥会增加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
3. 种植优良品种:选择抗玉米螟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
4. 早期预防:在播种前,及时清理和破坏玉米田及周围的杂草和秸秆,减少玉米螟的越冬和繁殖地。
5. 及时监测:定期巡查田地,观察是否有玉米螟的危害迹象。
一旦发现玉米螟的产卵或幼虫,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6. 定期喷药:根据玉米螟能力活跃和寄生虫发展的规律,定期喷洒合适的农药,以减少玉米螟的数量和危害。
7. 科学种植:推荐按照合理密度进行适度密植,加强对于田间的管理和观察。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了解其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
防治玉米螟也要求农民加强对玉米螟的了解和科学管理,提高玉米的生长品质和产量。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田间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以玉米叶片为食,会给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危害。
研究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季节规律玉米螟的发生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
通常来说,它们在5月下旬至6月初开始大量出现,这是因为此时气温升高,酷热的天气有利于玉米螟的孳生和繁殖。
而在秋季,随着气温逐渐降低,玉米螟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在季节变化的这一规律下,农户需特别警惕玉米螟的发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生物规律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也受到生物规律的影响。
它们的卵期一般为5-7天,幼虫期为15-20天,成虫期为5-7天。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
其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温暖潮湿的环境,而干燥和寒冷的天气会抑制玉米螟的繁殖和生长。
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时候,农户可以适当通过增加灌溉和喷灌等方式来调节环境,减少玉米螟的生长繁殖。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式,适合于有机玉米生产。
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如天敌蛾类、蚁类等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还可以引入一些捕食型昆虫如寄生蜂等来控制玉米螟。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的调节,促进天敌昆虫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可以利用灯光诱捕来吸引玉米螟成虫,然后进行人工捕捉。
还可以利用红外线和紫外线等技术来驱除玉米螟。
这些方法不仅无毒无害,而且对于环境也不会造成污染,因此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式。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防治方式,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杀虫剂对于玉米螟的防治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幼虫期的玉米螟可以选择使用杀虫剂,但要注意控制用药量,以免对玉米产生不良影响。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常见的一种害虫。
它的发生规律与气候、环境、玉米生长期等因素有关。
下面我们来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在气温适宜的条件下,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速度较快。
当气温达到25-30℃时,玉米螟的卵会迅速孵化,幼虫出现在玉米叶片上。
玉米螟的发生可分为初孵期、迁飞期、高峰期和尾期。
初孵期一般出现在6月份,此时天气较热,玉米叶片上出现大量的幼虫。
玉米螟的幼虫主要以各个年龄段的玉米叶片为食,初孵期的幼虫对玉米影响较小,但也需要及时控制。
迁飞期通常出现在7月份,这时玉米螟的幼虫开始从低龄叶片迁移到高龄叶片。
此时应重点关注高龄叶片上的幼虫,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高峰期一般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初。
这时幼虫数量较多,对玉米的危害也最为严重。
幼虫会大量产生并侵蚀玉米叶片,导致玉米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在高峰期要加强防治工作,及时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尾期出现在8月末至9月初,此时玉米螟幼虫的数量开始减少。
尾期的幼虫主要在玉米叶片上进行吞食繁殖,此时可以采取适时的防治措施,有效地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针对玉米螟的防治措施可以采取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
化学防治主要是使用农药喷洒到叶片上,通过杀死幼虫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化学防治的时间选择在玉米螟发生的高峰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说明进行使用,注意保护环境和自身安全。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和病毒等,利用它们对玉米螟的控制作用来减少幼虫的数量。
生物防治要注意天敌的引入和适应性,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
还可以采取一些物理措施来防治玉米螟,如安装黏虫板、设置灯光陷阱等,吸引并捕捉玉米螟成虫,减少害虫的数量。
总结一下,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气候、环境以及作物生长期有关。
在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控制和防治玉米螟的危害。
玉米螟易发生、防治难、危害重的防治技术
玉米螟易发生、防治难、危害重的防治技术那么,玉米螟有哪些形态特征?它危害起玉米时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生活习性是什么?为什么防治起来这么困难?什么时间防治最好?如何防治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呢?今天,我就和大家说一说有关玉米螟防治上的那些事儿,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一、玉米螟的形态特征1. 卵玉米螟的卵一般接近于圆形,呈扁平状。
其长宽比例约为5:4,大小约为为1mm3,表现的光泽度略为明显。
通常,十几或几十个卵构成鱼鳞状卵块。
卵块初为乳白色,后转变为半透明的黄白色。
在孵化前,可看到卵中的黑点,其余部分为白色。
适宜温度下,可直接孵化而变成幼虫。
2. 幼虫刚孵化出来的玉米螟幼虫长度为1.5mm左右,头部为黑色,身体为半透明乳白色。
经过几个龄期后,玉米螟幼虫可长至二、三十毫米,头部从黑色转变为深棕色,身体则变成浅红或浅灰褐色。
3. 蛹玉米螟虫蛹一般为纺锤形,长度约为15mm。
成蛹初期为粉白色,逐渐转变为黄褐色,再转变为红褐色,羽化前为黑褐色。
4. 成虫玉米螟雄性成虫体长约为10mm,翅展可达30mm,胸部背面颜色为浅褐或浅黄,前胸为淡暗褐色,胸部腹面为浅黄白色,前翅有褐色波纹形状的两条横纹,横纹间还有两条短纹,后翅灰褐色,中央有浅色宽带。
雌虫与雄虫形态基本形同,不过,与雄虫相比,雌虫稍大,翅色较浅,前翅为淡灰黄色,稍带或不带黄褐色。
二、玉米螟的危害特征1. 侵蚀玉米叶心玉米螟对玉米的侵害主要是以玉米螟幼虫为主,特别是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会爬到玉米叶上来吸住叶片汁液。
随着玉米螟幼虫逐渐长大,其会侵入到叶心,使玉米叶心出现不规则、半透明的小圆孔。
2. 影响玉米产量玉米螟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后,因为玉米螟的杀伤力比较大,从幼虫开始就侵入到玉米叶片和茎秆中,通过咬食玉米内部组织为生,所以,会导致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使玉米生长变弱,容易枯折,使玉米的雄穗和雌穗发育不良,产量下降。
3. 影响玉米质量如果玉米螟侵蚀了玉米,当玉米在生长中打苞时幼虫会集中到玉米最上面的叶子上。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一种危害玉米的昆虫,主要食害玉米的叶片和花序。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气候和玉米生长阶段有关,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发生规律:玉米螟一般在每年的5-6月份孵化,幼虫在6-7月份集中在玉米上发生大量食害。
幼虫成熟后挖入地下越冬,翌年5月左右又开始大量孵化,重新对玉米进行食害。
如果当年玉米生长期较长,玉米螟还有可能在8-9月再发生一次。
玉米螟的发生情况与气温、降水有关。
在合适的气温下,幼虫发育快,且易于越冬。
而在气温较低和降水充足的情况下,幼虫往往减少。
防治措施:1.选用抗螟品种。
近年来,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已经培育出了许多抗玉米螟品种。
农民在选购玉米种子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抗螟品种,这种品种的种子价格可能会比较高,但是从长远来看,选择抗螟品种能够减少农民的投入成本,提高产量。
2.农业机械化管理。
使用农业机械化管理,将由于玉米螟的造成的叶面和花序受损部分及时清理并深度耕种,确保越冬幼虫在耕茬的生物超载条件下死亡。
3.生物防治。
有不少昆虫寄生或杀死玉米螟的天敌,例如蜘蛛、蜻蜓等。
同时,利用对玉米螟有致死作用的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如:溶菌酶、拟菌素等制剂,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玉米螟防治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主要有有机磷、拟除虫菊酯、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等杀虫剂。
但是,玉米螟非常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应注意轮换使用杀虫剂,增强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正确防治玉米螟的方法不是仅有一种,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取。
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应合理选择农药,科学实施农业措施,对于疑似发生玉米螟的情况,应尽早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摘要】玉米螟是一种危害玉米的虫害,在玉米生长期对玉米叶片和穗部造成严重危害。
其发生规律主要与气温、湿度及玉米生长期有关。
玉米螟的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对玉米的危害表现为玉米叶片被咬食,玉米穗被啃食等。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如利用天敌和微生物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在防治过程中,需要加强防治意识,结合多种防治手段,并定期监测玉米田的虫情,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只有综合利用各种手段,才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危害,保障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特点、防治方法、生命周期、危害表现、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加强防治意识、多种防治手段、定期监测、玉米田1. 引言1.1 玉米螟对玉米产生的危害玉米螟是一种害虫,对玉米产生着严重的危害。
玉米螟主要以玉米幼苗和穗发育期的玉米为食,通过啃食玉米叶片和茎部,造成玉米植株受损,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导致植株生长受限。
玉米螟还会在玉米穗内产卵,导致玉米籽粒被啃食,影响产量和品质。
玉米螟的危害不仅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还可能导致玉米种植户的经济损失。
由于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螟的危害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加强对玉米螟的防治工作,减少其危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和生命周期特点,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希望能为玉米种植户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1.2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主要受气温、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一般来说,玉米螟在每年的5月至6月开始孵化,随着气温的升高,幼虫数量逐渐增多。
7月至8月是玉米螟的高发期,这时幼虫将迅速生长并繁殖,对玉米造成严重危害。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9月至10月逐渐进入玉米螟的衰退期,幼虫数量明显减少。
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则可能导致玉米螟的繁殖数量增加,延长其发生期。
农民在种植玉米时要密切观察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防治措施,以防止玉米螟的大量繁殖和危害。
谈谈玉米螟发生与综合防治
Z i x u n t a i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娥科,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也可以为害小麦、水稻等多种作物。
幼虫危害玉米,可食害叶肉成“窗眼”状花斑或造成排孔,为害雄穗、雌穗,并钻蛀茎秆及果穗柄,影响养分输送,或直接食害籽粒。
被害植物易风折,而且,茎秆被害后抗拉强度降低,影响机械收获。
为提高玉米产量实现虫口夺粮,促进农民增收,防治玉米螟已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一个重要环节。
1、害虫识别:1.1、成虫:雄娥长10cm,翅展22mm左右褐黄色,前翅内外横线锯齿状中间有两个小褐斑,外缘线与外横线有一条宽大褐色带,后翅淡褐色,亦有褐色横线。
当翅展开时与前翅内外横线正好相接。
雌娥前翅淡黄色,内外横线及斑纹不明显,后翅黄白色,腹部较肥大。
1.2、卵:扁椭圆形,长约1mm,由几粒至百余粒组成块状,卵块一般35粒左右粘在一起,排列鱼鳞状,边缘不整齐,出产时蜡白色继而发黄,临孵化前颜色发黄,卵粒上端附近出现一个小黑点。
1.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mm,淡褐色,头壳及前胸背板深褐色有光泽,体背灰色,背线明显,暗褐色,中后胸毛片每节4个,腹部1-8节,每节有6个,前排4个较大,后排2个小。
1.4、蛹:黄褐色,长15-16mm,腹部背面1-7节有横皱纹,3-7节黄褐色小齿一横列,5-6节腹面各有腹足迹一对。
腹部末端有5-8个钩状的小刺。
2、生活史和习性2.1、世代区和发生期:玉米螟在哈尔滨市一年发生两代。
玉米螟以老熟幼虫越冬,第一代成虫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成虫出现8月上旬至下旬。
2.2、产卵习性:玉米螟羽化1-2天后即可交尾产卵。
一头雌娥产卵300-600粒,多者800粒。
卵产于叶背,多数靠近中脉附近。
数拾粒排列成鱼鳞状。
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期不一,第一代从田间始见卵至全部孵化前后延续约一个月,而另一方面,玉米螟的卵期只有4-8天。
幼虫孵化后很快转移栖息在隐蔽的场所。
2.3、幼虫为害习性:玉米螟卵多在玉米穗期孵化。
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doc
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导读】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很多地区都有种植。
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必不可少,主要危害玉米的害虫有玉米螟虫等,下面给大家介绍米螟虫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很多地区都有种植。
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必不可少,主要危害玉米的害虫有玉米螟虫等,下面给大家介绍米螟虫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一、玉米螟虫的危害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幼虫就钻入雄花危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
雌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到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籽粒。
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
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籽粒,造成严重减产。
二、玉米螟虫发生的规律玉米螟虫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
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为害春玉米的心叶;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为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为害夏玉米穗。
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
三、玉米螟虫的防治方法1、合理密植:根据种植季节、品种、高矮、生育期长短而定,亩植3000—3500株。
2、加强肥水管理,增施钾肥,避免偏施氮肥过多贪青招虫。
3、适期防治:宜在幼虫三龄前进行药剂防治。
4、药剂防治:化学防治玉米螟虫的最佳时间是心叶末期(剥去心叶丛外面的绿色叶片,仅有2-3片黄白色嫩叶包着尚未抽出的幼嫩雄穗),此时是低龄幼虫最大限度地潜伏在心叶丛中为害的时刻。
每亩用50%巴丹100克兑水100公斤喷雾或灌于心叶内。
还可用25%增效杀虫双水剂1公斤加水5公斤加细砂土25公斤配制成颗剂,每亩10公斤施于心叶防治。
以上就是关于玉米螟虫的危害及防治介绍了,近些年玉米螟虫的危害有加大趋势,因此玉米种植户们在种植时,一定要科学管理,科学防治玉米螟虫。
关于玉米螟虫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
推荐阅读:浅谈玉米苗期的病虫草害防治要点。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发生规律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帮助农民朋友有效管理玉米虫害。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 发生季节:玉米螟是一种以玉米为主要寄主的害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的玉米种植区。
玉米螟的发生季节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期间,其中6月至7月是其发生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温度和湿度较适宜,有利于玉米螟的生长繁殖。
2. 发生地点:玉米螟主要分布在玉米田里,特别是在玉米茎部或穗部附近活动频繁。
由于其卵在植株上产卵,幼虫在植株内取食,因此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
3. 发生规模:玉米螟的发生规模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条件、玉米种植品种、周围环境等。
一般来说,发生规模较大的年份往往会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损害。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 农业措施: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期、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是预防玉米螟发生的重要措施。
适当的施肥、灌溉和植株间距的管理,也可以降低玉米螟的发生规模。
2. 农药防治:在玉米螟发生期,农民可以选择使用一些有效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常见的化学药剂包括氟氨酰胺、噻虫胺等。
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利影响。
3. 生物防治:除了化学药剂外,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和寄生性线虫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适时采用昆虫性病毒和微生物杀灭剂进行喷洒,也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4. 防控技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农民可以采取一些防控技术来减少玉米螟的发生规模。
比如在播种前适当进行耕作,清除旧茬和秸秆等残留物,以减少玉米螟的滋生地点。
在玉米螟成虫出现时,可以设置光源和黄色板等诱杀装置,以减少其数量。
5. 预警监测:定期进行玉米螟的预警监测工作,可以帮助农民及时掌握玉米螟的发生情况。
一旦发现玉米螟数量超过阈值,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一种重要的玉米害虫,幼虫以玉米花粉和果实为食,直接危害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玉米螟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因此针对不同的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1. 玉米生长前期在玉米的生长前期,主要是通过对土壤的处理来降低玉米螟的危害程度。
适当的翻耕、清除杂草、深翻土壤以及合理的施肥可以降低玉米螟的发生率。
此外,早期播种种植的玉米,生长初期矮小,玉米螟的飞翔和产卵量也比较少,因此选用早熟品种,早期播种,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在玉米的生长中期,要增加玉米螟能量消耗,加速其生长发育,从而降低玉米螟的危害。
在玉米螟的幼虫期,可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雾,如氯氰菊酯、敌敌畏等杀虫剂。
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剂型和药剂浓度,控制药物使用量,以免出现过量的药物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
此外,利用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玉米螟的捕食天敌有大蜘蛛、蚂蚁和寄生性天敌等,可以利用这些生物来防治玉米螟的危害。
例如,在玉米田间树立黄板或白板,吸引天敌并追踪玉米螟的生长规律以及病虫害的发生状况,有助于提高生物防治效果。
在玉米的生长后期,玉米螟的危害程度更为严重。
此时,可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如轮作、保墒等手段来加强玉米的生长力,对玉米田进行旋喷、气溶胶杀虫处理,定期清除田间的秸秆垃圾等。
此外,经常巡视田间,发现玉米螟的危害进行及时防治,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在选用杀虫剂时应注意选用相对安全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并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规定施用,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和农作物的品质,保证农作物的安全使用。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危害。
除了农药喷洒之外,生物防治和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和消费。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发生规律对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种植者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 玉米螟的生活习性玉米螟是一种寄生性害虫,其幼虫主要以玉米茎、叶、穗为食物。
成虫在晚上活动,昼伏夜出,喜阴而怕光,多在植株下部寻觅食物和交配。
幼虫则主要在玉米植株上进行食害。
2. 发生季节玉米螟多在玉米生长期间出现,温度和湿度是其发生的关键因素。
一般在4月至10月这段时间,温度和湿度适宜,较容易发生玉米螟。
3. 发生区域玉米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地,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玉米螟的孳生和传播。
4. 发生量级玉米螟具有较强的繁殖力,一年可发生多代。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其数量非常庞大,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的威胁。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蜂等天敌生物对玉米螟进行生物防治,在玉米种植园中释放天敌,通过发展这些天敌的种群,从而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2.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是目前最为常见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在发现玉米螟发生时,及时喷洒有效的农药,如氯氰菊酯、拟除虫菊酯等,可快速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3. 轮作种植玉米螟主要寄生在玉米上,因此可以在种植时与其他植物进行轮作,如与花生、豆类等作物进行轮作,可以减少玉米螟的孳生数量,从而有效减轻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
4. 生物技术防治生物技术防治是一种新型的防治方法,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玉米品种,使其具有对玉米螟的抗性,从而减少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
5. 管理栽培在玉米的种植管理过程中,加强对于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玉米螟的发生,加强对玉米的管理和栽培,提高玉米的抗病虫能力。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一种重要的玉米害虫,其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玉米螟是一年发生多代的害虫,其幼虫以玉米的茎、叶和果穗为食,从而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
1. 每年春季随着气温升高,玉米螟开始孵化。
它们在玉米田中越冬并隐藏在秸秆或土壤中,等待温度适宜时开始繁殖。
2. 成虫繁殖期一般为4月到5月,当温度达到20摄氏度左右时,成虫开始产卵。
3. 卵期一般为5到10天,卵孵化后产生幼虫。
4. 幼虫期一般为20到30天,幼虫通过啃食玉米的叶片和茎部进行生长。
5. 幼虫经历5到6龄后,开始进入蛹化期。
6. 蛹化期一般为7到10天,蛹在土壤中发生,成虫在土壤中羽化。
7. 成虫龙化后开始交配,重复上述繁殖过程。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针对玉米螟的危害,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1. 预防为主种植抗虫品种是预防玉米螟的关键措施之一。
选择具有玉米螟能力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的危害。
2. 合理播种合理的播种密度和行距有助于减少玉米螟的发生。
过高或过密的种植会导致玉米生长不良,为玉米螟提供了更好的繁殖条件。
3. 清除玉米田间杂草玉米田中的杂草为玉米螟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应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害虫的滋生。
4. 采用适时的化学防治当玉米螟发生较严重时,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方法进行控制。
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注意剂量和喷洒时机,以避免对环境和玉米植株造成伤害。
5. 建立虫害监测系统建立虫害监测系统有助于及时发现玉米螟的发生情况。
利用黄板和发光板等工具,定期检查和监测害虫数量,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6. 合理运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生态友好的防治方法,可通过放飞寄生性天敌、施用生物农药等方式进行。
可以利用杆菌灵对玉米螟进行有效控制。
总结: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
玉米螟发生与防治
玉米螟发生与防治作者:王术文王淑芝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年第08期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
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多达200种以上,但主要为害的作物是玉米、高梁、粟等。
1、症状识别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
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
此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子粒。
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
受害植株子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子粒,造成严重减产。
玉米螟的一生也分为4个阶段,即成虫(蛾子)、卵、幼虫、蛹。
玉米螟成虫比地老虎小些。
雌性成虫头胸背面淡黄褐色,腹面及足白色,前翅淡黄褐色,有3条暗色波状纹;腹部及后翅黄白色,后翅中部和近端部有弧形暗色线。
雄虫头胸背面乳白色,前翅红褐色或暗黄褐色;后翅淡褐色,有2条带纹。
卵粒表面有大小不同的多角形网状纹,初产时乳白色,后转淡黄色或淡绿色,孵化前黑褐色,聚产成不规则形的卵块,每块有卵15~60个,作鱼鳞状覆盖排列。
幼虫云白色,背面带粉红色,青灰色或灰褐色,头褐色,有黑点。
蛹褐色,胞部背面略有脊起,化蛹在寄主茎内,有薄茧。
2、生活习性玉米螟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1年可发生1~6代。
以幼虫在玉米秆和玉米芯中越冬,部分幼虫在杂草茎秆中越冬。
由于各种越冬场所的温度和湿度差别较大,影响了越冬幼虫的化蛹羽化,致使发生期极不整齐。
同时也由于玉米螟在不同的寄主上为害,而这些寄主的营养价值也影响其生长发育的不整齐,因而出现现世代重叠现象。
成虫通常在夜间羽化,羽化后第二天即能交尾产卵,成虫白昼潜伏,夜出活动。
玉米螟产卵对西株高度和部位有选择必天50厘米以上的植株上产卵最多,产卵部位大都在玉米叶片前面造成中脉处。
幼虫孵化后,最初仍聚集在原处,咬食卵壳。
1小时后爬行分散,一部分吐丝下垂,随风飘至邻株为害。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主要害虫之一,成虫是小型蛾类,幼虫直接危害玉米穗,严重时可造成玉米收成损失。
因此,掌握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对玉米种植至关重要。
玉米螟一般在玉米生长季节内发生,这个季节主要是夏菜、米秋两作。
玉米螟发生规律按时间可分别为初孵、大发生和后期;按地区可分别为华北、东北和黄淮海地区。
1.初孵期初孵期是指该虫在4月至5月间,大量孵化,幼虫破壳后采食玉米苗,令玉米上部多余的叶片消失,间接导致地下部分子粒发育不良,严重时可导致玉米减产和嫁bs。
虫态过程是由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组成,幼虫从蛋孵化后进入幼虫期,幼虫期为其发生数量最多的期间。
2.大发生期夏季气温上升,玉米进入高温季节,是玉米螟大量孵化和繁殖的季节。
幼虫长期在玉米地内活动,破坏植株,令玉米饲料不足,内部缺乏重要营养物质,干裂腐败,容易继发多种疾病和水分不足,导致癔d。
3.后期夏末秋初气温下降,玉米螟陆续进入成虫、蛹变态和越冬期。
此时应及时清理虫体,使幼虫不能度过冬天繁殖。
同时,在下一年春天来临之前要对虫害进行全面预防,避免虫害复发。
1.物理方法物理防治是通过物理措施来消灭、控制和预防该虫害,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害虫。
物理方法可以采取其制宜的方式,如在玉米地内合适的设置路栏、虫桶、沟桥等防虫器具,引导虫害自然在陷阱中死亡或掉入药杂接鼻下控制。
同时,在雨季或湿度较大时还应注意药害争置和腐化,避免虫害的再次发生。
2.化学方法农药防治是农村经常采取的虫害防治方法之一。
然而,由于化学物质的长期使用,玉米螟的抗性发生率及种类不断增加,令使用效果降低,还会造成田间环境污染,给大自然带来后患。
因此,应合理使用农药,根据其生物、地理和环境特点及使用方法进行修改,在防治虫害的同时也能减少其对生产和环境的影响。
生物防治也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主要通过引入天敌和预防控制虫害入侵而实现。
引入天敌是指将天敌引入虫害较多的玉米地内,帮助防治虫害。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但在其生长过程中,深受虫害威胁,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玉米螟,本文中,笔者便探究了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详情如下: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国内各地气候分明,南北差异严重,玉米螟从北到南发生的频率也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最后一代成熟的幼虫喜欢在作物的茎秆、穗轴和根茬内越冬,有些则在杂草的茎上越冬,作物之中越冬虫量最大的当属玉米秸秆。
来年春天万物复苏,越冬的幼虫们也开始苏醒,陆续化蛹且逐渐长出翅膀。
成虫多在交配前夜羽化,成虫飞行能力很强,有一种对光靠近的习性,也是生物应激的正常反应,在交配后的第二天开始产卵。
雌蛾喜欢把卵产在株高50cm以上的植物上,普遍为玉米、高粱叶背两侧,偶尔在茎秆上。
每只雌虫平均产卵400粒左右,共10块-20块卵块不等,产卵期共计7-10天。
一般情况下,玉米螟幼虫的成长过程相对复杂,具体可分为五个阶段,且前三个阶段的玉米螟幼虫处于潜藏状态,只在地下活动;当其幼虫成长到第四阶段之后,开始钻出地面,危害庄稼。
从特性上分析,玉米螟幼虫本身具备趋光、趋湿、趋糖等特性,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农户会利用玉米螟幼虫的特性来进行灭杀虫害。
基于以上特性,玉米螟幼虫通常在孵化后更多会选择心叶、茎秆、花丝、穗苞等湿度、含糖量较高且便于隐藏的部位定居。
当孵化的幼虫完全成长为成熟体后,会在居所附近化蛹。
在北方,春播是第一代玉米螟的产卵期,幼虫孵化后取食卵壳后随风飘落在附近植株后爬行至玉米喇叭口处取食未展开的嫩叶。
在玉米雄穗的打苞期幼虫发育多在第四阶段,喜在苞内取食,之后随雄穗的抽出脱离叶心丛,此时多为第五阶段。
第二代幼虫产在花丝盛期,幼虫多食花粉或花药,发育至4-5龄后取食雌穗子粒。
故而第一代危害程度最大,成活率也最高,但近来有些地方二代玉米螟危害程度逐步超越第一代。
由于越冬的第一代存在差异性,不同的环境条件与不同的寄主,玉米螟有世代重叠的现象发生。
榆树市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
植 物保 护学
现代 农业 科技
2 0 1 4年 第 l 6期
榆树市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
刘润秋 朱永 国
( 吉林 省榆 树 市 大 岭 镇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站 , 吉林 榆树 1 3 0 4 0 0 ; 榆 树 市 农 业 环 境 保护 与农 村 能 源 管 理 站 )
摘 要 介 绍榆 树 市玉 米螟 的形 态特征 、 危 害特 点 , 并提 出相应 的防 治方 法 , 以为 当地 玉米螟 的防 治提供 参 考。 关 键词 玉 米螟 ; 形 态特 征 ; 危 害特点 ; 防 治方 法 ; 吉林 榆树 中图分 类号 ¥ 4 3 5 . 1 3 2 文 献标 识码 B 文 章编 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4) 1 6 — 0 1 3 4 — 0 1
玉米螟 ( O s t r i n i a F u r n a c l i s G u e n e e ) , 俗 称 钻心 虫 , 是 一种 世界 性 害虫 , 也是 榆树 市 玉米 生产 中 的主 要害 虫 , 危 害潜 力 大。 其 发 生广 、 面积大、 危 害重 , 在 玉米 高 产 区危 害严 重 时可
榆树市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
植物保护学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16期摘要介绍榆树市玉米螟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以为当地玉米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螟;形态特征;危害特点;防治方法;吉林榆树中图分类号S435.1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6-0134-01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Ostrinia Furnaclis Guenee in Yushu CityLIU Run-qiu 1ZHU Yong-guo 2(1Daling Tow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Yushu City in Jilin Province ,Yushu Jilin 130400;2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and Rural Energy Management Station of Yushu City )Abstrac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zard characteristics of Ostrinia Furnaclis Guenee in Yushu City were introduced ,Control method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Key words Ostrinia Furnaclis Guene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hazard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methods ;Yushu Jilin榆树市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刘润秋1朱永国2(1吉林省榆树市大岭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榆树130400;2榆树市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站)玉米螟(Ostrinia Furnaclis Guenee ),俗称钻心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也是榆树市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危害潜力大。
如何预防和控制玉米螟害
如何预防和控制玉米螟害玉米螟害是农作物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会对玉米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为了确保玉米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预防和控制玉米螟害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玉米螟害的方法。
1. 确定玉米螟害的防控时机玉米螟害主要是发生在玉米生长期间,根据不同的发生时期,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一般而言,玉米螟害的发生期较长,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在早期,我们可以采取药剂喷施等化学防治措施;中期可以选择物理防治手段如黄板诱捕;晚期可以选择生物防治。
2. 选择抗虫品种选用抗虫品种是预防和控制玉米螟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选择抗虫特性较强的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玉米受螟虫侵害的风险。
因此,在选择玉米种子时,应该优先选择抗虫品种,以减少虫害的发生。
3. 清除玉米田周围的禾本科杂草禾本科杂草是玉米螟害的一个重要寄主,其在田间的生长会吸引螟虫寄生和繁殖。
因此,在种植玉米之前,要彻底清除田地周围的禾本科杂草,以降低螟虫寄生的机会。
4. 使用化学防治手段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使用化学防治手段来预防和控制玉米螟害。
选择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并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喷洒。
注意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和人身安全,避免对昆虫、鸟类等有益生物造成伤害。
5. 采用生物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玉米螟害防治方法,通过引入或增强天敌来控制螟害的繁殖和传播。
例如,可以引入天敌寄生蜂,利用其寄生于玉米螟害幼虫体内,从而控制螟害的数量。
此外,适宜的灌溉管理和适量的施肥也可以增加玉米植株的抵抗力,减少螟害的发生。
总结起来,预防和控制玉米螟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
在种植前要做好土壤准备工作,清除田地周围的禾本科杂草,选择抗虫品种进行种植,并适时采取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手段。
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玉米螟害的危害,保障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榆树市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
榆树市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榆树市玉米螟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以为当地玉米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Abstrac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zard characteristics of Ostrinia Furnaclis Guenee in Yushu City were introduced,Control methods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Key words Ostrinia Furnaclis Guenee;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hazard characteristics;control methods;Yushu Jilin玉米螟(Ostrinia Furnaclis Guenee),俗称钻心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也是榆树市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危害潜力大。
其发生广、面积大、危害重,在玉米高产区危害严重时可使受害株率达40%左右,减产20%~30%[1-2]。
2004年以来,榆树市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结合化学防治玉米螟技术,取得了显著效果。
为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切实做好防螟技术推广工作,现将榆树市防螟技术进行概述。
1 形态特征玉米螟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13 mm,翅展20~30 mm,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前翅黄褐色,有2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胖。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
卵,扁平椭圆形,数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最初为乳白色,逐渐变为黄白色。
老熟幼虫,体长25 mm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4个毛瘤,腹部1~8节背面有2排毛瘤,前后各2个。
蛹,长15~18 mm,黄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树市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介绍榆树市玉米螟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以为当地玉米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Abstrac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zard characteristics of Ostrinia Furnaclis Guenee in Yushu City were introduced,Control methods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Ostrinia Furnaclis Guenee;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hazard characteristics;control methods;Yushu Jilin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lis Guenee),俗称钻心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也是榆树市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危害潜力大。
其发生广、面积大、危害重,在玉米高产区危害严重时可使受害株率达40%左右,减产20%~30%[1-2]。
2004年以来,榆树市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结合化学防治玉米螟技术,取得了显著效果。
为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切实做好防螟技术推广工作,现将榆树市防螟技术进行概述。
1 形态特征
玉米螟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13 mm,翅展20~30 mm,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前翅黄褐色,有2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胖。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
卵,扁平椭圆形,数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最初为乳白色,逐渐变为黄白色。
老熟幼虫,体长25 mm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4个毛瘤,腹部1~8节背面有2排毛瘤,前后各2个。
蛹,长15~18 mm,黄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3]。
2 危害特点
玉米螟在榆树市1年发生1~2代。
幼虫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开始危害。
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群集在心叶内,取食叶肉和上表皮,被害心叶展开后形成透明斑痕,幼虫稍长大后,可把卷着的心叶蛀穿,被害心叶展开后呈排孔状;玉米抽雄后,幼虫蛀入雄穗轴并向下转移到茎内蛀害。
在玉米穗期,幼虫除少数仍在茎内蛀食外,大部分转移到雌穗危害,取食花丝和幼嫩籽粒,影响结实。
3 防治方法
3.1 释放赤眼蜂
赤眼蜂为一种卵寄生蜂,利用赤眼蜂幼虫孵化特有的寄生习性,在玉米螟成
虫产卵初期,向田间人工释放赤眼蜂。
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寄生,使玉米螟虫卵不能孵化成幼虫,一般卵寄生率可达70%以上,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3.1.1 释放时间。
共释放2次,第1次赤眼蜂释放时间为玉米螟虫卵羽化达到20%后的第10天,一般在7月4日左右,间隔5~7 d进行第2次放蜂。
3.1.2 释放数量。
分2次释放,第1次释放10.5万头/hm2、第2次释放12万头/hm2。
3.1.3 释放位置。
放蜂点设置个数15个/hm2,从放蜂田的边垄开始数第20条垄为第1个放蜂垄,顺第1放蜂垄向里走20步(约13 m)为第1个放蜂点,再沿垄向前走40步(约26 m)为第2个放蜂点,按上述方法依此类推确定各个放蜂点。
3.1.4 释放方法。
选择上午时间,将蜂卡沿蜂卡纸的空白处裁成一个个小块,15点/hm2,每点1块。
在放蜂点选一长势好的植株,将其中部叶片中间撕开一半,向下卷成筒状,然后用牙签或针线别(缝)在圆筒内即可[4-5]。
3.2 白僵菌封垛
春季解冻后,玉米螟从秸秆中爬出寻找水源,以喝水化蛹活动,此时在其活动路径中喷施白僵菌菌粉,使其感染致死,可减少玉米螟发生虫源,降低其田间危害,一般白僵菌僵虫率可达70%以上,田间平均防治效果65%以上。
3.2.1 封垛时间。
一般在玉米螟化蛹前15~20 d,南卡岔河片区在5月1—15日或提前,北卡岔河片区一般在5月15—30日或提前。
3.2.2 封垛方法。
按照菌粉剂量0.25 kg/m3进行封垛。
先在背负式机动喷粉机内装入白僵菌粉,然后用木棍在玉米秸秆内捣洞(1个/m2),将喷粉管插入洞内,启动喷粉机,直至秸秆垛的对面冒出“白烟”即停喷,再喷第2个位置。
如此重复,直到全垛喷完为止。
最后将整个秸秆垛周围用喷粉机再系统喷一遍。
秸秆垛(或茬垛)必须喷透,不漏垛,保证防治效果。
由于人体接触白僵菌粉过多,会产生过敏性反应,施用时应注意皮肤的保护。
3.3 化学防治
3.3.1 心叶期末期(大喇叭口期)防治。
用杀虫单粉剂500 g拌细土25 kg,或者是呋喃丹500 g拌细土30 kg,充分拌匀后用手将毒土撒入喇叭口内,一般用毒土105 kg/hm2左右。
此种方法集中杀虫,防效可达80%左右。
3.3.2 玉米穗期防治。
一般用于防治第2代玉米螟虫,向露雄期的玉米雄穗灌注50%辛硫磷乳油800~1 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50%乙硫磷乳油1 000倍液等,药液用量均为10 mL/株。
3.3.3 药液点花丝。
将5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灌入小口瓶内,瓶口塞上带细塑料管的瓶塞。
在玉米撒粉基本结束,而幼虫尚集中在花丝上危害时,将药液滴几滴在雌穗顶端花丝基部,药液即渗入花丝,熏杀在雌穗顶部危害的幼虫[6]。
4 参考文献
[1] 高新梅,刘洪军,薛丽静.白城地区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5):211,213.
[2] 魏俊杰.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8):183.
[3] 宫瑞杰,鲁秀芝,李春峰,等.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5):29-30,36.
[4] 卢静.辽阳地区玉米螟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158.
[5] 孙治华,王桂珍,银虎威,等.呼和浩特地区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119.
[6] 孙志远.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2(8):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