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工业和区域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Hoover)和约瑟夫·费雪 (Fisher)于1949年发表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一文中认为:任何区域 的发展都存在着“标准阶段次序”。这种标准阶段次序为: (1)自给自足经济阶段 ) 在这一阶段,区域投资和区域间贸易很少,区域产业几乎全为农业, 区域人口绝大部分为农业人口,经济活动均随农业资源而分布。 (2)乡村工业兴起阶段 )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日益发展,贸易往来和专业化生产也在区域中发展 起来,乡村工业及其相关产业随之产生。由于乡村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市场和劳动力全部来源于农业区域和农村人口,因此,乡村工业的分布与 农业人口的分布直接相关。 (3)农业生产结构转移阶段 ) 随着区域间贸易的日益扩大,区域产业开始趋向于由原来粗放的畜牧 业转向发展集约型系列农作物产品,如种植水果、生产日用农产品和发展 蔬菜农场等。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惠特曼·罗斯托(whitman Rostow)在1960年出版的《经 济成长的阶段》和1971年出版的《政治和成长阶段》两本书中,依据工业 发展水平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 具有以下特征:①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极低。②产业结构单一,只有原始 农业,进行单一的作物栽培。③社会生产组织以家庭、民族、种族和集团为 单位,以此维系着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生产组织难以创新。④人 们的价值观是典型的“宿命论”,对进入更高等级和增加收入失去信心,缺 乏现代产业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 (2)起飞准备阶段 ) 主要特征为:①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家庭手工业、商业等逐 渐发展起来。②人们开始摆脱“宿命论”,树立起追求高生活水平的价值观, 向往现代化生活。为此,人们的储蓄欲望开始增强,资本市场逐渐发育。③ 产业活动出现了更高层次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④以劳动技能为基础的雇佣 关系不断发展,而且不顾风险并不懈追求利润的企业家势力增强,因此,投 资和就业机会也开始增加。所有这些变化都是经济起飞所必需的条件。
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差异---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为例
治理环境 区域整治的措施:如 调整产业结构 技术革新
产业结构
空间结构(区域核心,内部发 区域发 展差异,网络系统,开放程度) 展状态
低水平 均衡发 展阶段
传统农 以第一产业 ①缺少区域核心 业为主 为主(工业化起 ②内部差异小 ③现代化交通线路稀少 体阶段 步) ④对外开发程度较低。 工业化 阶段
高效益 综合发 展阶段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域发展
初期阶段——凭借某一优势因素,推动区域的初步发展
不平衡 加速发 展阶段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域发展
成长阶段——充分利用优势因素,区域加速发展
思考、讨论P12页“活动”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东北部受到资 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 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明显 减少,工业化地位显著下降。目前,匹兹 堡的钢铁产量只相当于以往高峰时期的 70%~80%。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 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对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 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产生怎样的影响?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的问
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
劳动力价格提高、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失业率升高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使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
4、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 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 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不同意。理由:由于区域之间具有联系 性,在环境较差地区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利 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结 合当地的资源和劳动力,因地制宜地开发利 用当地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一样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 发展阶段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二战前的意大利存在着显著的南北地域差异,无论人口密度、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还是在文化教育、就业比率 等方面,南方都落后于北方。鉴于政治上的强大压力和经济上的总 体考虑,在完成经济恢复任务之后,意大利政府决定对南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大 规模有计划的特别干预,并于1950年成立了南方基金局,负责对南 部落后地区的规划与开发。南部的开发过程分为4个阶段进行。第 一阶段开发重点是农业和基础设施;第二阶段的开发重点是通过建 设“工业发展区”和“工业发展核”(增长极)来促进该地区的工 业化;第三阶段是将南部经济发展计划纳入全国经济发展规划中, 并将各项工程的实施逐步移交给地方政府;第四阶段是重点发展中 小企业,改善其技术装备,致力于工业企业的地方化和普遍化。经 过30多年对南部落后地区的开发,从纵向比较,南部地区经济结构 有了改善,农业得到改造,文化教育等有了较大发展。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1979年日本的《国土六法》中有关落后地区开发与利用 的法律就有126种,在立法先行的基础上,对落后地区 实行有计划开发。同时也采取了高投入政策。具体做法 是国家和地区按事业计划拨出专款,以无偿扶持为主, 辅以低息长期贷款,并发动私人开发。国家设置专门的 金融机构为落后地区筹集资金,提供低息长期贷款,或 为开发作担保。 日本政府通过对落后地区的产业开发和国土综合 开发政策,将立法和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 落后地区的经济振兴,缩小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在一 定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布局的“过密”和“过疏”问题。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此后又发展了旅游等服务业。经过50多年的综合开发与 治理,田纳西河流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流域经济 得到迅速发展,而且流域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昔日 灾害频繁、贫困落后的穷乡僻壤,今天已成为沃野千里、 百业兴旺、经济繁荣、航运发达、环境优美的发达区域。 这里既是美国电子、炼铝、军工、化肥的重要生产基地, 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实现了流域内人口、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2区域发展阶段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常用指标: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高 发达国家(地区) 高收入地区
• 人均国民收入
•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低
中等收入地区
发展中国家(地区) 低收入地区
思考:高收入地区就是发达地区?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 综合指标
——如人文发展指数(HDI)
预期寿命
教育程度 国内生产总值(GDP)
低
第一产业为主
较高
高
第二产业迅速上升
第二、三产业为主
交通
较少,稀疏
加快建设
运输与信息网络形成
对外开放 程度
较低
逐步提高
高
整体发展 状态
低水平 均衡状况
不平衡加速 发展状况
高水平 均衡状况
三、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形成阶段
案例一:
在17世纪后叶美国东北部工业地带 发展的初期,匹兹堡还只是一个毛皮 贸易站。匹兹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 19 世纪中叶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建成和 铁路的通达,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入 了苏必利尔的铁矿石,使匹兹堡逐渐 成为了钢铁中心(有“钢都”之称)。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 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所谓常住单 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 位。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 门。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 值之和 。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定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 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 的劳务价值。它等于地区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 要素收入。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 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1、五六十年代:(1)表现:美国工业生产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急剧膨胀。
(2)原因:①美国大力拓展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②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大力发展高新产业。
③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七八十年代:(1)表现:①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
②80年代调整,经济开始复苏。
(2)原因: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
②受到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3、九十年代:(1)表现:①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状况大大优于其他发达国家。
②率先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2)原因:①突出面向未来的投资。
②以高科技带动经济发展。
③重视对外贸易,推行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方针。
④积极推动多边经济合作。
二、欧洲联盟:1、经济的恢复:(1)西欧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技术素质高。
(2)各国政府不同程度地实行干预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
(3)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大量“美援”涌入西欧。
2、欧洲的联合:(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联邦德国等先后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组织。
(2)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组成欧洲共同体。
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
(3)1993年,成立了欧洲联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三、日本经济的发展:1、原因:(1)战后美国在日本强制推行民主改革,并实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3)日本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表现:(1)5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2)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198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问题:存在严重的对外依赖性。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苏联的改革与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1)时间:从1953年起开始改革。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纽约湾区介绍
纽约湾区介绍纽约湾区是由31个县市组成的,面积为2.15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2000万人。
其中包括纽约、费城、波士顿、华盛顿等中心城市以及一些次中心城市和周围的卫星城镇,共同构成了大都市带。
凭借着发达的金融和制造业、高水平的教育和科研,纽约湾区集聚了美国7%左右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近9%的生产总值,并拥有58所世界著名大学、2900多家世界金融证券机构。
其对外贸易周转额占全美的1/5,成为世界金融核心枢纽和国际商业中心,被公认为全球发展水平最高、最具影响力的湾区。
纽约湾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纽约市政局通过城市工业园区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外向型服务业等战略,及时对三次产业比例、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
这使得纽约市较早转向以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成为新兴的国际金融贸易大都市和崛起的全球金融中心,继而推动形成以纽约为核心的世界级都市圈。
从早期港口经济起步,到成为全美工业制造中心,再到目前的全球金融及创新中心,纽约湾区呈现出湾区经济发展的典型阶段特征。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纽约湾区随着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的大量流入,迅速成为全球重要的港口城市。
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在美元成为国际流通货币后,纽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为纽约湾区成为世界级湾区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中,拥有世界优良天然深水港之一的纽约港发挥了关键作用。
港口群的兴起催生了港口城市群,推动纽约成为并一直保持全美第一大港口城市,也促进了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等港口城市的快速发展。
通过200多条水运航线,以及稠密的铁路网,公路网通腹地扩大至美国东西部,使港口货运总量超过___西洋货运市场运输量的50%,由此带动湾区制造业、金融、贸易和一般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心城市率先进入服务经济阶段。
纽约市不断地推进金融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
同时,纽约市的高等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服务业中心之一。
园区的发展历程范文
园区的发展历程范文园区的发展历程自18世纪末开始,并在20世纪迅猛发展。
园区最初是指一片被规划和设计用来容纳工厂、企业和住宅的区域,而今天的园区则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科技、创新、金融和文化等。
本文将从18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五个阶段探讨园区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园区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的欧洲和美国。
当时,由于工业化的兴起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城市开始面临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城市空间规划问题。
第一个现代工厂于1769年在英国诞生,随后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兴起了一批以工厂为中心的园区。
这些园区通常包含了工厂、员工住宅和相关设施。
通过集中建设工厂和住宅,园区能够提供一个集中管理和生产的环境。
著名的园区包括英国的兰塞特市、美国的洛厄尔市等。
第二阶段:20世纪初-1945年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园区开始向着科技和创新领域发展。
此时的园区主要包括科研机构、大学和相关产业。
这些园区通常由政府或大企业建立和管理,旨在促进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
例如,德国的拜罗伊特大学于1884年成立的第一个科技园区,成为后来德国科技园区的典范。
此外,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硅谷也是著名的科技园区。
第三阶段:1945年-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园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园区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亚洲和拉丁美洲。
这些园区通常由政府筹建并提供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等支持。
园区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带动了就业增长和技术进步。
例如,日本的东京湾区和新加坡的裕廊工业园区等都是在此时期建立的典范。
此外,为了促进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国际园区协会成立于1962年,为园区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平台。
第四阶段:1980年-2000年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革命,园区开始向金融和高科技领域发展。
这些园区通常与特定的行业或技术相关,提供了一个创新和合作的环境。
区域发展阶段(匹兹堡)课件
南部西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开发了新资源,发 展了旅游业及宇航、电子等新兴工业,就业机会多, 吸引人口大量迁入。
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五大湖工业区
(1)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①外部原因: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新技术革命的 冲击。
②内部原因: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劳 动力价格高、土地租金高、生产成本增加, 产业结 构老化。
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开发规模小,丰 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区域优势得不到充 分发挥。19世纪后,随着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 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区域内部的 积聚作用和对外联系加强,才发展为美国的钢铁工业 中心。
(3)早期的五大湖地区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特征
空间结构特征:城市数量少,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交 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
区域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迅速上 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 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人口由图中地区向西部和南 部大量迁移,分析原因
①“冷冻地带”对人口的推力
东北部纬度偏高,冬季特别严寒,空气潮湿,称为冷 冻地带。五大湖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 涨,许多工厂倒闭与初期阶段相比, 在产业结构方面和空间结构方面发生了怎么的变化?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 中心城市和工业中心,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高 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 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 度逐步提高。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美国
黑风暴
农药残留
水体污染
知识点导航
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1.限耕政策 2.休耕政策. 3.补贴政策. 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自主探究:
目 录 面 板 开 关
什么是免耕,休耕和轮作。 它们符合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方向吗?为什么?
知识点导航
纽约 芝加哥 匹兹堡 底特律 休斯敦 洛杉矶
本节 目录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二、工业化阶段 三、高效的益综合发展阶段 四、课堂巩固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 / /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案例一:
目 录 面 板 开 关
在17世纪后叶美国东北部工业地带 发展的初期,匹兹堡还只是一个毛皮 贸易站。匹兹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 19世纪中叶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建成和 铁路的通达,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入 了苏必利尔的铁矿石,使匹兹堡逐渐 成为了钢铁中心(有“钢都”之称) 知识点导航 。
农业小知识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分冬小麦和春小
目 录 面 板 开 关
麦。春小麦3—4月播种,7—8月成熟;冬小麦8—12 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
棉花是喜热作物,对水分也有一定需求,但开
花期及收获期忌多雨、喜光照。 玉米喜温,玉米为短日照作物,日照时数在12小 时内,成熟提早。长日照则开花延迟。
知识点导航
二、工业化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 / / 工业化阶段
二、工业化阶段
案例二:
目 录 面 板 开 关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匹兹堡、伯利恒 等中心逐渐向东、向西扩展,出现了芝加哥、底特律、 克利夫兰、布法罗等许多工业中心,区域不断扩展; 同时,产业结构也逐步复杂化了,出现了多种机械加 工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等工业部门。生产的发 展,不仅本区域内的各种资源被大量开采使用,还从 区域外部输入(包括从国外进出境口)大量资源,以 满足生产增长的需求。同时,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大 量排放出来。因此,区域内的环境(包括五大湖水) 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地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知识点导航
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
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到纽约来的国内朋友常会问起纽约市有多大面积和多少人口。
实际上,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一是行政区域上的小纽约,如果按照纽约市政府的官方统计,纽约市面积为930平方公里,2000年的纽约人口为800.8万人。
二是人们概念中的大纽约,大纽约地区除纽约市所属的曼哈顿、布朗克斯、布鲁克林、昆士和斯坦腾岛5个区外,还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26个县市,面积为3240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680万。
纽约作为世界特大都市之一,是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和文化中心。
由于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所以纽约又自封为世界的首都。
同其他美国城市一样,纽约也是通过走城市化道路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到如今这样的规模的,其变迁过程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先实行城市化,然后再由城市化向城郊化过渡。
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纽约市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纽约市是1898年由曼哈顿等五个区合并而成的。
其实,合并建市的设想早在1898年之前就已经萌发,但真正落实却等了很长时间,先是曼哈顿和布朗克斯合并,形成了人口最多的纽约市,随后又把美国当时第四大城市布鲁克林及昆士和斯坦腾岛一起并入了纽约市。
合并后的纽约市占地面积930平方公里,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城市,人口约336万,仅次于英国伦敦。
纽约各区合并建立世界级大都市可以说是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基本上是伴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历程。
19世纪末,美国农业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食品,而且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纽约周边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纽约市迁移,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纽约城市化的进程。
统计资料显示,1860年到1910年期间,美国城市人口增加了七倍,而农村人口仅增加了一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程度。
纽约同美国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快速变迁,乡村人口以及工厂纷纷向纽约聚集,纽约的城市规模迅速膨胀。
(完整版)历史上国际产业转移
历史上国际产业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渗透,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
通常情况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通过跨国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先后经历了四次较大范围的转移浪潮,每一次都加速了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国的工业化进程:1.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18世纪中叶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提高,使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及经济霸主。
随着英国产业高度发展,国内产业成本逐渐升高,市场容量矛盾日益突出,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逐渐对外进行产业转移,开启了第一次国际性的科技与产业转移浪潮,输入国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及北美国家。
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凭借其良好的自然资源,吸引了众多的英国工业企业到美投资,成为第一次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及最大受益者。
美国借助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及技术基础,以及与此相关的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实现了经济崛起,不仅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世界工厂”,更是超越了英国,成为新世纪世界经济霸主。
2. 20世纪50—6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使得美国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德国,进行海外投资和资本、技术输出。
德国、日本通过承接转移产业,大大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工业产业的竞争力迅速提高。
德国、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和新的“世界工厂”。
3. 20世纪70—80年代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区域集中在东亚和部分拉美地区。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美国一起成为这一时期产业转移的主导国家。
由日本所推动的东亚地区产业转移,引领了东亚地区的“雁阵飞翔”,催生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奇迹。
这些国家和地区获得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的契机,逐步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型产业向出口加工产业的过渡,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课后活动题答案
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课后活动题答案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题答案课本P2探究1.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的差异、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气候特征的差异、自然历史演变的差异、人类活动与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的差异。
2.温度、水分的组合情况。
如东部季风区又可以划分为华南湿润热带地区,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这四个分区既有温度的差异(从热带到亚热带再到暖温带、温带),又有水分的差异(从湿润区到湿润半湿润区)。
课本P6活动1.漠河位于大兴安岭地区,以山地地形为主;纬度高,气温低,冬季寒冷干燥且漫长,暖季短促较凉爽;降水较少且集中于7月;秋季多早霜和冻害发生;森林资源和动物资源丰富,土壤以棕壤为主;盛产黄金、煤炭等矿产资源,沿江自然景观资源独特秀美。
此外,漠河当地俄罗斯风格建筑广布,特色显著。
2.漠河当地利用其独特地理条件,设计了“中国最北一家”“神州北极”等景点。
还可利用其气候资源,在冬季发展冰雪旅游项目,在夏季发展避暑旅游项目;利用独具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发展异域风情旅游项目。
课本P7-8活动1.若羌县位于新疆,与西藏、青海、甘肃接壤,是进人新疆的门户,境内沙漠广布,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河流均为内流河,植被以干旱荒漠植被为主。
长岛县位于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在黄海、渤海交汇处,南临烟台,北依大连,西靠京津,东与韩国、朝鲜隔黄海相望,为低山丘陵区,滨海地区有小面积平原,气候温和,降水适中。
若羌县深居内陆,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经济较为落后,人口稀少。
长岛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好,气候适宜,适合发展渔业,属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2.(1)略,请学生根据家乡的具体情况作答。
(2)设立海南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
设立重庆直辖市是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三峡库区移民等方面进行的调整。
设立地级三沙市是从开发南海资源、管理南海事务、维护领海主权等方面进行的调整。
美国郊区化
3.城市化的新阶段——郊区化时期(1920年至今)1920年以后,美国城市化进入郊区化发展阶段。
不同于欧洲的郊区化,美国的郊区化是从城市核心向外自然扩展,其推动力是商业利益和消费偏好,即城市管辖范围随着微观个体包括各类企业、居民户、政府区位向郊区转移自然向郊区延伸。
另外,美国政府在此期间的洲际公路计划以及住房补贴政策也有力地推动了郊区化进程。
郊区化促进了美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同,缩小了城乡差别i也造成了老城中心的衰落。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中心的经济状况有所恢复。
以二战为界,这一时期可分为两阶段,即郊区化开始(1920年—1945年)和郊区化加速阶段(1945年至今)。
郊区化开始阶段(1920年—1945年)的特点可用图1说明:其中D x=D0e-bx 代表密度梯度公式,表示距城市中心距离变化与产业或人口密度变化的关系。
事实表明,与城市中心距离每增加一单位,产业或人口密度曲线以固定的百分比下降。
公式中参数b表示密度曲线的斜率。
图1是EdminMills用上述密度公式去拟合历史数据,得出的1910年—1963年各个时期的密度曲线斜率的变化趋势,可见密度梯度曲线在1920年—1945年间是逐渐趋于平坦的,即在这一时期,人口以及制造业的区位在市中心附近的集中的态势已经发生改变,距离中心比较远的区位越来越受到人口和产业的青睐,出现郊区化趋势。
从图1还可以看出,人口郊区化时间比较早,至少在1880年就开始了,而制造业就业的郊区化速度,在1920年—1948年间比较慢,随后加快。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人口以及产业郊区化趋势并不很明显。
相比较而言,1945年以后美国的郊区化更值得探讨。
二战后,美国大都市区的郊区化加速,有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市中心日益凸显的劣势所致,如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等。
这种观点认为郊区化的实质是逆城市化,强调市区与郊区的分离与对立。
但笔者认为,郊区化是由于美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产业结构、交通运输技术、通讯技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郊区优势日益凸显的条件下,城市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重新分布的必然结果,郊区化的实质是城市功能在地域上的横向延伸或大都市区化,其强调市区与郊区的联系与合作,符合美国郊区化发展现状。
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及发展概况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14世纪前后,地中海区域城市工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2.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开始繁荣起来,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
封建经济开始衰落,资本主义发展。
3.17-18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封建制度和殖民统治阻碍,因此英法美诸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和独立战争,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新社会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复习建议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及发展概况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14世纪前后,地中海区域城市工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2.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开始繁荣起来,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
封建经济开始衰落,资本主义发展。
3.17-18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封建制度和殖民统治阻碍,因此英法美诸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和独立战争,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新社会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蒸汽时代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却以工场手工业为主要形式,难以满足广大市场的需要。
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又拥有广大殖民地市场的英国率先开始了一场以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的变革———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从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始,以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结束。
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美日开始了新一轮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主流。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统治地位确立。
三、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前)1.19世纪最后30年到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区域发展阶段 ppt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总结)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指标 (1)常用指标
(2)综合性指标(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发展指数) 区域类型 区域开发方式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呈现出: 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重点把握) (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2、工业化阶段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定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 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 的劳务价值。它等于地区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 要素收入。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 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GDP与GNP有什么区别?
首先,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 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 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GNP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在 一定时期内创造新价值的总和。 GDP计算的是一个地区内生产的产品价值。 GNP计算的是一个地区实际获得的收入。
同意,区域的发展要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 如果忽视了环境效益,最终经济效益也会丧失
5.联系上述材料,说一说,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 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故在 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航空航天技术
生物工程
济南高新区
昌平中关村科技创业园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地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 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相继 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中心,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 著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 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美国的三个发展阶段PPT课件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 阶段
工业化阶段
城市化
内部差 异
区域2发02展1/状3/9 态
授课:XXX
高效益的综合阶段 6
以传统农业为 工业化阶段 主的发展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阶段
经济发 水平低,人均 水平上升,人均GDP 水平高,人均
展水平 GDP很少
提高GDP高。源自区 三次 传统农业占有 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
2021/3/9
授课:XXX
20
借用美国发展的经验,请谈一谈 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该注意哪些问 题,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21/3/9
授课:XXX
21
刚才的发言,如 有不当之处请多指
正。谢谢大家!
2021/3/9
22
2021/3/9
授课:XXX
16
材料3: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东北部受到资 源衰竭、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等原因的影响, 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明显减少, 工业地位显著下降。目前,匹兹堡的钢铁产 量只相当于以往高峰时期的70%-80%。 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敦等新兴的 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对美国东北部老工 业基地构成严峻挑战。使东北部工业区呈衰 落状态,被称之为“夕阳工业”。
18
以传统农业 为主体的发 展阶段
区域处于低 水平均衡状 态
工业化阶段
区域处于不 平衡的加速 发展状态
高效益的综 合发展阶段
区域处于较 高水平的均 衡状态
2021/3/9
授课:XXX
19
美国东北部区如何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1.确立新的主导产业,寻找新的增长点。 2.拓展产业领域,改变单一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 和第三产业。 3.加强传统部门的技术改造。 4.压缩传统产业 5.调整产业布局 6.制定老工业基地改造
后工业时代
• 后工业时代:以个性化、
型、非线性增长
知识产业为主导
和知识产业人才为主
定制化消费为主
02
后工业时代的影响及挑战
后工业时代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格局调整
⌛️
• 发达国家逐渐丧失制造
业优势,经济增长放缓
•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崛起,成为全球经济
增长的新动力
全球金融市场波动
• 金融市场风险增加,金
后工业时代:变革与机遇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后工业时代的定义与特征
后工业时代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后工业时代的概念
• 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和知识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 生产方式从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定制化转变
• 经济增长从依赖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
后工业时代的起源
• 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时代
• 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和服务,提高盈利能力
• 品牌价值,提高消费者认同度
后工业时代企业发展的创新驱动与人才培养
创新驱动
人才培养
•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 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
• 加大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创新型人才
后工业时代企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与启示
成功案例
• 美国硅谷:创新驱动,发展高科技产业
• 欧洲服务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服务业发展
启示
•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 创新驱动,提高产业竞争力
05
后工业时代的企业发展策略
后工业时代企业发展的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
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
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袁惊柱日本北海道的冰雪旅游。
美国:总统直接领导贫困地区的综合开发美国典型的区域协调发展案例是西进运动,西部地区经历了以农业为主的初步开发、以工业为主的高速发展和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深度开发阶段后,实现了均衡发展。
概言之,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包括有7个主要措施的均衡战略:实行优惠税制,政府组建开发区,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引导私人企业投资,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美国政府的扶持重点是阿拉巴契亚地区、田纳西河流域等问题最严重的连片贫困地区。
主要方式为选择一些发展水平较高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地区作为增长中心,进行政策扶持,通过增长中心的发展带动周围腹地的增长,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
在法律法规方面,1933年,美国通过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由罗斯福总统直接领导,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使得田纳西河流域成功摆脱贫困。
20世纪60年代,又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经济开发署等区域协调发展管理机构。
1965年,通过了《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帮助阿巴拉契亚区域脱贫。
1993年,克林顿总统签署了《联邦受援区和受援社区法案》,成为美国第一个系统解决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的法案。
欧盟:超国家、国家、地方等多个层次的区域协调体系欧盟在促进成员国之间协调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均衡战略措施,主要有: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如1994—1999年的“六年规划”、2000—2006年的“七年规划”和2007—2013年的“七年支出计划”。
形成了超国家、国家、地方等多个层次的区域协调体系,形成了分层治理的区域政策治理结构。
如在超国家层面,有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等重要机构,针对区域协调发展设立权威的区域管理机构;欧盟下设了24个部,其中的第16部为区域政策事务部,主管区域协调。
在欧盟的预算中,有2/3都用在区域政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