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七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星期_____ 课题:专题七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标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体会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开创性精神。
(1)基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特征与结果的了解,初步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概括的思维过程,因为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凭票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用谈话的方法和中论结合的思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思想等方面理性地归纳“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再从历史条件、功绩现弊端等方面引导学生评价“斯大林模式”,为认识经验教训做一必要的铺垫。
(3)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组织学生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师要准备一些史料和教材上的一些宣传画、漫画等材料,要注意联系专题三“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必修Ⅰ专题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相关内容,以丰富学生的讨论和认识。
(4)充分肯定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也认识其不足和存在的危机。
(5)补充讲解大清洗运动,引导学生树立民主和法制观念。
(6)全面认识、了解和评价斯大林,分阶段或一分为二地去认识他。
(7)补充讲解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及以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学会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教学设计-精选教学文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表现。 【教学难点】 对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材分析
本专题为历史教材(必修二)重点专题之一,同时本节课内容在本专题中起 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不仅承接了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 策,而且也为接下来苏联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进行了铺垫。斯大林模式以经济 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统一为主要特征,曾经使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并最终成为了苏联解体的历史 原因。除此之外,在各种习题和考试中,斯大林模式也经常被用来和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甚至是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进行比较。
业和农业集体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渐确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并带领学生们逐步 深入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表现。
最后,总结课堂内容,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一个详细客观的评价。
教学流程设 计
(一)课前准备 下发导学案,并配合学生阅读教材提前完成本节课知识的预习。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在课前进行提问,使学生们回顾起上节课所学知识,并找到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 点。 (三)新课学习 1.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产生一些疑问,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讲。 3. 在授课中穿插问题,引导学生们对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 于问题的意见和见解。 4. 最终通过对教材知识点和学生们见解的归纳,来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使 学生们在交流和讨论中解决所产生的疑问,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弊
通过所给材 料、图片和史 实,能够分析 出其所给信息
PPT 展示文字材料 和图片材料,使得 学生们掌握斯大林 模式的主要表现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人民版必修2
史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
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得太多……使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探究问题]
(1)史料一反映了苏联什么样的国情?
(2)史料二说明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么? (3)史料三体现了苏联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生产力发展水平落
外,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思维启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
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 表明苏联工业化之路有何特点?
重工业 提示:牺牲农业,轻视轻工业,片面发展___________ 。
[特别提醒] 的利益。 在发展经济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 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
[名师点拨]
经济体制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新经济政策所以成功,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和斯大林体制所以失败,根源就在于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 [概念阐释] 斯大林模式 又称“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是苏联在20世纪20-50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 制,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 的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领导层。
3.影响:农业集体 化的 实 现为解决工业 化急 需的粮食、原 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其实施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 的工业化,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
1936 1.形成标志——___________ 年苏联新宪法制定,宣布苏联 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完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精品教案
第2课时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时间】【总课时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及以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学会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从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学会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认识到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经济建设。
【高考动向】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第一节内容,指出列宁曾进行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尝试,尤其新经济政策,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取得实效。
当斯大林继承列宁执掌苏共领导权和苏联政权之后,他又将带领苏联人民走上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1、原因:A、落后的农业国;B、为了加强国防; C、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D、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2、方针提出:1925年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1926):(1)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工人忘我劳动的精神和掌握新技术紧密结合。
4、成就与教训:①成就:一五计划(1928-1932)和二五计划(1933-1937),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星期_____ 课题:专题七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标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体会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开创性精神。
(1)基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特征与结果的了解,初步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概括的思维过程,因为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凭票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用谈话的方法和中论结合的思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思想等方面理性地归纳“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再从历史条件、功绩现弊端等方面引导学生评价“斯大林模式”,为认识经验教训做一必要的铺垫。
(3)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组织学生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师要准备一些史料和教材上的一些宣传画、漫画等材料,要注意联系专题三“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必修Ⅰ专题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相关内容,以丰富学生的讨论和认识。
(4)充分肯定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也认识其不足和存在的危机。
(5)补充讲解大清洗运动,引导学生树立民主和法制观念。
(6)全面认识、了解和评价斯大林,分阶段或一分为二地去认识他。
(7)补充讲解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及以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学会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专题七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设计
5.到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时,苏联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6.1927年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随着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高涨,苏联开始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斗争。
7.1936年,苏联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就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的确立。
8.斯大林模式是一个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式。这一模式曾使苏联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了巨大成绩,为苏联赢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教学: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农业全盘集体化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
1、原因:
1)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目的),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②发展粮食生产,缓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危机,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直接原因。
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注意: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1928年结束)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
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知识与能力】简述苏联工业化的历程,认识苏联工业化之路的特点及弊端了解xx农业全盘集体化,讨论其得失归纳xx模式的特点,并简要与预评价【过程与方法】根据个人阅读兴趣,从爱伦堡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以及纪念《访苏归来》等纪实作品中选择一部加以阅读,通过具体的细节去品味历史,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联人民在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认识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的严重影响,破除权威迷信,尊重客观规律,崇尚科学,解放思想,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进入斯大林执政时期,随着国家高速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方针的付诸实践,新经济政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自身存在的诸多弊端和缺陷也使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遭受了重大挫折。
(三)本科的重点和难点【重点】xx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基本特点及其成因的认识(四)教学设计【导入】从斯大林名字的寓意(钢铁)引入。
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
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
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材料: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到。
——斯大林材料: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xx思考:斯大林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思考: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应该怎样进行?材料: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优秀教案(3页)-精选教学文档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藁城区第九中学赵学民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主要表现,全面客观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以及影响等进行探讨,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学会归纳历史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解读漫画《片面发展的经济》:这幅图反映了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题?问题:经济发展不协调。
着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何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学习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播放视频,多媒体出示材料,观看阅读后引导学生回答:1、苏联走工业化之路的原因:国情决定:与西方国家相比,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借鉴中国教训;国际环境决定: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之中。
2、苏联实现工业化的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苏联工业化的过程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1926年——1928年主要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
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4、苏联工业化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勒紧裤腰带);计划指令性。
5、苏联工业化的成就: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4页)
斯大林形式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学习要求]第二课斯大林形式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知识与才能1.知道斯大林形式形成的原因和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形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形式在理论中的经历教训;2.简述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和苏联工业化建立获得的宏大成就,分析其原因,概括其存在问题。
过程与方法联络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拟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立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斯大林形式利弊的讨论,总结历史经历,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斯大林的全面理解,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团队a化;苏联社会主义建立的宏大成就。
教学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一、斯大林形式的工业化之路1、原因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根底;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
2、施行过程方针提出:1925年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苏联开场执行一五方案,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1928年)。
苏联开场执行第二个五年方案(1933年)。
“二五〞完成,苏联工业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7年)。
两个五年方案所获得的成效。
1932年,“一五〞方案完成时,苏联共建成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到达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二五〞方案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937年,机床已根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场出口。
工业消费占世界工业消费的比重由1917年的3%上升到10%,这时苏联的整个社会相貌改变了,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3、特点优先开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
追求高速度。
指令性方案(政府主导)。
4、教训:农、轻和重工业比例严重不协调。
是在一个特定的国内历史环境中实现的。
既要看到,工业化所获得的宏大成就;也要看到,这条工业化道路并不是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建立的客观规律,而是以人民付出较大牺牲和代价而获得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学情分析在学习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学生已经从侧面了解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在讲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史理解这一模式的危害。
教学方法本课前两目在讲述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史实的基础上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进行评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或展示相关材料。
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观。
第三目评价斯大林模式可采用讲述法,介绍这一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正确评价斯大林及其模式的作用。
为降低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建国初社会主义建设走的弯路,增加双边活动,提高授课效果。
学习方法1.课前预习教材,自主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明确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带着疑问有意识地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积极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发表个人意见,注重听取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观点,解决心中的疑难问题。
3.记录课堂笔记,完善知识体系,写课堂学习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语言评论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
3.识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过程与方法1.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
2.从探讨“斯大林模式”入手,广泛、深入地了解苏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历史资料。
3.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问题,注意横向对比。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导学案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导学案(解析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导学案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导学案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的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仍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
2.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3.建设(1)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2)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成就(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地位。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方针:为了引导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实施:从1929年下半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3.影响: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其实施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工业化,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制定,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特征(1)经济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②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总书记。
(3)思想文化方面: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管理。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经济方面: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等。例如:“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有哪些?”“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斯大林模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有何启示?”这些问题可以激发students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案例以斯大林模式为核心,通过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实施过程及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使学生深刻理解斯大林模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同时,案例还结合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斯大林模式在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教训。
在案例中,我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探讨斯大林模式的优势和弊端,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通过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逐渐揭示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如集中统一领导、计划经济、政治斗争等。同时,案例还引导学生关注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如经济成就、政治稳定等。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斯大林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应该能够:
1.认识到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学习,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批判性思维。
3.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关注国家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分析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及其影响,让学生深刻理解斯大林模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它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学案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学案2斯大林模式的建设道路[课标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熟悉其在实践中的阅历教训。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
(2)苏联是一个落后的__________。
2.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气以维护______________,为了给建设供应强大的________________。
3.方针提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4.特点:优先开展__________。
5.结果: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________,世界________。
苏联从一个依靠西方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6.弊端: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农夫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
[归纳比拟]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实行了优先开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那么经受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开展道路。
[深化探究]材料苏联工业化时期的宣扬画苏联的重要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思索(1)与西方国家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2)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简要评价一下苏联的工业化。
[重点精讲]苏联为何要优先开展重工业?(1)增加国防力气,维护民族,需要开展事工业。
(2)为建设供应强大的物质技术根底。
(3)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
(4)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根底就是重工业。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落后的____________难以适应工业化的快速开展。
2.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3.目的: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4.进程:1929年下半年开头,1937年实现________________;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根本被毁灭。
[深化探究]有关集体农庄的宣扬画材料苏联的方法把农夫搞得很苦。
他们实行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方法,把农夫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优秀教学案例1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其对于苏联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以及它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形成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面认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会详细讲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会从斯大林模式的定义、实施过程、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斯大林模式。同时,我会结合历史背景,阐述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运用人性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成果,并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进行总结。我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斯大林模式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形成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面认识。在总结过程中,我会强调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4.总结归纳与作业小结: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并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可以形成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面认识。在作业小结环节,教师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写作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撰写。作业小结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学生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历程,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应能够准确描述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并能够结合历史背景,评价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七 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应用部分(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展示、评价)
四、巩固部分(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点评、追踪训练)
选择题
1.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预习与交流
一、(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1.背景
苏联建立。1922、12列宁逝世。1924、1
必要性(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
2.方针提出:1925年12月,
3.过程
“一五”(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农业工业国
(三个五年计划)“二五”(1933—1937)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世界
2.特征;经济:高度,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
政治:高度;大清洗运动。
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行政干预。
重点:斯大林模式评价
(1)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保证了党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A.保证同内战争的胜利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 192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报告中说: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如果不及时供给农业机器、拖拉机和工业品等,农业本身就不能有进展。因此,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此番讲话意在〔〕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件45张 精品
(2)政治体制 ①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表现 项目 表现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 权力行使 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 民主法制 开展大清洗运动 ③影响 A.积极: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 局的稳定。 B.消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3.过程 (1)开始:1929年下半年。 (2)过火:全国各地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 (3)整顿:1930年,斯大林发表《胜利冲昏头脑》。 (4)完成: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到1937年, 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达到93%。
4.影响 (1)积极: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急需的粮食、资金、原料,有力地 配合了国家的工业化。 (2)消极 ①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②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探究思考] 教材P136,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提示:(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 (2)苏联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二五”计划。 (3)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资。 (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是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进展缓 慢。 (3)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出现粮食收购危机。 2.目的:克服粮食危机,配合工业化建设。
[史料探究] 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 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 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1)布哈林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苏联是如何改造个体农业的?产生了什么不良后果?
提示:(1)正确。改造个体农业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条 件,主张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体现了从国情出发, 实事求是的精神。 (2)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对农民剥夺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积 极性,对苏联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全优指导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精品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 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确实放弃 了新经济政策,但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 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 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苏联留下了什么?苏联当 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3)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 理性。 提示: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从国际看,新生 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实践效果:迅速实 现了工业化,苏联成为世界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 质基础。
问题导学
当堂。 (1)原因: 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 统是其基本原因。 ②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 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 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 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③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崇拜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 化基础。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3.影响 (1)经济方面: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从长远来看,使 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政治方面:维系了政局稳定,破坏了民主与法制。 (3)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 荣。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苏联工业化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 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 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世界现代后期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 提示: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 特点:经济方面,所有制形式为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为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思想 文化方面,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盛行。
高中历史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人民版必修2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人民版必修2)一、课程标准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1、学习要求:知道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2、说明:“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关键词,可围绕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展开学习。
“农业全盘集体化”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三、会考要求不作要求。
四、教材分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至此形成。
“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很大的帮助,但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斯大林模式"的缺点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这种不适应使人们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各种矛盾逐步积累、激化,导致斯大林逝世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并最终导致社会主义苏联的崩溃和解体。
“斯大林模式”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是照搬斯大林模式,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造成社会主义在东欧的失败。
我国在建国初期搞社会主义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许多做法,结果走了很长一段弯路。
斯大林模式的危害(1)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生产效益低下,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全盘农业集体化给苏联农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苏联长期面临粮食和农产品短缺的严峻局面;(2)民主受到破坏;(3)思想上专制、个人迷信盛行。
五、教案【知识与能力】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的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2.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3.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4.建设(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5.成就(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6.弊病: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是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目的:配合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粮食危机。
3.过程(1)从1929年下半年起,集体化运动开始。
(2)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
(3)1930年3月,斯大林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
(4)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5)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4.影响(1)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农业集体化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
2.形成过程: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3.表现(1)经济:①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②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①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②以党代政,最高苏维埃成了只是负责通过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
(3)思想文化:①个人崇拜: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并迅速发展为一股社会风潮。
②思想文化体制: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4.特点: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
[轻巧识记]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易错提醒]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部资本主义包围和内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建立的,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概念阐释]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名师点拨]1.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1)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
(2)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3)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
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1)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3)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3.“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
[(1)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教你读史]从图表中提取信息,把1937年与1913年两列进行比较,读出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排名的变化,可以看出苏联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提示]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到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材料二]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2)漫画中粗壮和瘦弱的两部分分别代表什么?体现出苏联工业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何弊端?[教你读史]根据材料中的数字准确理解漫画的寓意,炸弹形状的粗腿和麻秆般的细腿分别喻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
[提示]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发达,农业、轻工业落后。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弊端: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存在的问题(1)优先发展重工业,片面强调高速度。
工业化过程中未能妥善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长期失调,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忽视了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3)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材料一](1)[教你读史]对比表中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产值的增长率,可以看出斯大林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
[提示]短期内苏联的重工业飞速发展,但农业和轻工业落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二]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不顾一切地向共产主义前进!(2)结合材料二指出,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教你读史]材料选自苏联宣传画,注意图说的主题与画面中突出的斯大林形象。
[提示]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开创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经验(1)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1)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压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4)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苏俄(联)在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先后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和农业集体化,这三大措施对农业经济产生了不同影响。
(1)余粮收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减轻了农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农业集体化的实行,过度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后来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使得农业总产值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题组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和农业全盘集体化1.下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④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钢铁、煤炭与石油工业均属于重工业,故③说法与图表无关;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模式开始后就被抛弃,④说法错误。
2.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
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选D根据苏俄(联)自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阶段特点可知:十月革命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应是“凯歌年代”;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应是“退却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即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应是“剥夺年代”;卫国战争时期应是“战争年代”;二战后的经济改革时期应是“战后年代”。
3.“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
”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集体农庄”可判断是“斯大林模式”,为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资金而采取掠夺农业的政策,B项正确。
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是新经济政策,故排除A、C两项。
该做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
题组二斯大林模式4.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解析:选A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A项正确。
5.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低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解析:选D斯大林经济模式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对农民和农村索取太多。
6.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A 项错误,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