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南京大屠杀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南京大屠杀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
16、《南京大屠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2、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
情感目标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教学难点1、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
2、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和集中议论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南京大屠杀、纳粹奥斯维新集中营大屠杀、日本广岛之原子弹)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70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62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
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
同为炎黄子孙,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
二、整体感知1、生字词熙熙攘攘(xī)(rǎng)挎(kuà)蹂躏(rïu)(lìn)步履蹒跚(pán)(shān)庵(ān)徘徊(pán)(huái)毛骨悚然(sǒng)侥(jiǎo)褴褛(lán)(lǚ)惨绝人寰(huán)矶(jī)蛊惑(gǔ)(huî)2、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3、题解:本文选自1987年第七期《解放军文艺》,有删节。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南京大屠杀》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
《南京大屠杀》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一、写了三大屠杀惨案:(1)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2)12月15日夜的下关大屠杀;(3)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二、首先是引用这类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既真实地再现了幸存者亲身经历的大屠杀,又反映了外国人目睹的日军暴行,还以法庭查证证实史实的毋庸置疑,也通过战犯本人的交待,道出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这样多角度、多侧面叙述南京大屠杀的惨状,更具现场感、真实感,更具有冲击力、震撼力。
其次,引用这类资料还有其现实意义:现在在日本有人甚至企图把南京大屠杀事件当作“无稽之谈”。
文中大量引用日本众多媒体的报道和战犯本人的交待,无疑起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作用,有力的批驳了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者的弥天大谎。
三、第一部分末段“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
大江东去,逝者如斯。
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夹叙夹议。
其中末句的议论,强调了牢记民族灾难,毋忘国耻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在写三个集体大屠杀后,转入写“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前,有“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一句议论,这里的议论既揭示了日寇杀人竞赛的惨无人道,又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同样由写日军杀人竞赛转到写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300多时,也用了一个议论句(“如果说向井敏明和野田岩是两只杀红了眼的恶魔,那么田中军吉简直比恶魔更凶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末段,也是夹叙夹议。
第三部分是较为集中的议论、抒情部分,也是文章的总结、点题及升华主题的部分。
其中第一自然段是记叙,第二自然段夹叙夹议,揭露日本法西斯难以计数的令人发指的罪行。
第三自然段,前一句夹叙夹议,后一句借议论抒情,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倍感欣慰、自豪之情。
第四自然段议论,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民族的光荣,也应该牢记祖国的深重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
第五自然段议论,是对第四自然段的阐释,也是点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南京大屠杀》精品教案 语文版
《南京大屠杀》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生字词;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本课的独特风格;针对情感教育专门开展讨论。
3、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
4、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南京大屠杀、纳粹奥斯维新集中营大屠杀、日本广岛之原子弹)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70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62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
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
同为炎黄子孙,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以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作标题非常醒目,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给妄图歪曲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思潮和势力以迎头痛击。
2、温树林,1987年在《解放军文艺》第7期上发表本文。
3、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
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
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上制造了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本文写于1987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50周年。
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13 南京大屠杀
13南京大屠杀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2.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3.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培养爱国情感,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
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南京大屠杀、纳粹奥斯维新集中营大屠杀、日本广岛之原子弹)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78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70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
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
同为炎黄子孙,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
二、资料助读温书林,1961年生于山东省招远市,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
当代作家。
背景追溯:“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于1937年12月攻陷中国南京,进行了六个星期的疯狂屠杀。
三十多万中国人被残害,这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
对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这一滔天罪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不会忘记。
本文写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在这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年、1986年两次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
中国人民决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思潮和势力抬头。
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三、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挎.(kuà)蹂躏..(pái huái) 侥.(jiǎo)..(róu lìn) 庵.(ān) 徘徊褴褛..(ɡǔ huò) 矶.(jī) 熙熙攘..攘(xī rǎnɡ)..(lán lǚ) 蛊惑步履蹒跚..(pán shān)毛骨悚.然(sǒnɡ)惨绝人寰.(huán)2.生词注解蹂躏:践踏。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 南京大屠杀课后习题 语文版
13 南京大屠杀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B)A.蹂躏.(lìn)虐.待(nüè)熙熙攘.攘(rǎng)B.褴.褛(jián)蛊.惑(gǔ)毛骨悚.然(sǒng)C.狰.狞(zhēng)寻觅.(mì)令人发.指(fà)D.残骸.(hái)恶煞.(shà)惨绝人寰.(huán)2.下面各项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是(A)A.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事,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B.人们撕哑地喊叫着,簇涌向江边,直退到江中,被冰泠的江水吞没。
C.在我两下江南的采访调察中,在我提起沉重的笔时,我悲愤的心依然一次又一次地战粟。
D.《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副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挣狞而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她怪叫一声……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绝望的呼叫声。
(悚然:害怕的样子)B.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抹平她心中的裂痕,那该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发指:形容恐惧到极点的样子。
)C.码头上到处闪烁着微红的光亮,那都是积存在一起的汩汩..血泊。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D.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
(寻觅:寻找。
)4.加点词语在句中含褒义色彩的一项是(D)A.两个杀人狂被美化成“英雄..”。
..”和“武士B.那么田中军吉简直比恶魔..。
..更凶残C.山坡上早已站满端着刺刀凶神恶煞....的日军。
D.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
5.填空。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报告文学(体裁)。
本文所举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人证是静缘老太太。
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军民共三十多万人遇难。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导学号50254051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①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
【精选】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南京大屠杀课后习题语文版
13 南京大屠杀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B)A.蹂躏.(lìn)虐.待(nüè)熙熙攘.攘(rǎng)B.褴.褛(jián)蛊.惑(gǔ)毛骨悚.然(sǒng)C.狰.狞(zhēng)寻觅.(mì)令人发.指(fà)D.残骸.(hái)恶煞.(shà)惨绝人寰.(huán)2.下面各项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是(A)A.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事,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B.人们撕哑地喊叫着,簇涌向江边,直退到江中,被冰泠的江水吞没。
C.在我两下江南的采访调察中,在我提起沉重的笔时,我悲愤的心依然一次又一次地战粟。
D.《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副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挣狞而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她怪叫一声……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绝望的呼叫声。
(悚然:害怕的样子)B.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抹平她心中的裂痕,那该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发指:形容恐惧到极点的样子。
)C.码头上到处闪烁着微红的光亮,那都是积存在一起的汩汩..血泊。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D.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
(寻觅:寻找。
)4.加点词语在句中含褒义色彩的一项是(D)A.两个杀人狂被美化成“英雄..”。
..”和“武士B.那么田中军吉简直比恶魔..。
..更凶残C.山坡上早已站满端着刺刀凶神恶煞....的日军。
D.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
5.填空。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报告文学(体裁)。
本文所举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人证是静缘老太太。
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军民共三十多万人遇难。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导学号50254051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①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2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南京大屠杀》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报告文学。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课文都是现代报告文学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文本。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及本文倒叙式结构。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培养爱国情感,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
三、教学重难点报告文学的特点,以及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四、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爱国”二字的理解,只是感性,未能了解其之实质内容;不过,由于本文是一篇语言比较浅显的文章,所以在教学中,我只充当导演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即让学生以自学为主,老师点拨为辅,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五、教学方法默读法、情境联想法、讨论法六、教学媒体设计在本课教学中,我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手段贯穿教学始终。
从创设情境,自我默读,情感升华,品味语言以及课外拓展,都通过图文并茂,音乐渲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在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中进行。
七、教学过程(一)课前氛围营造:放片段(课件片头1),让学生的情感投入进来。
(老师板书课题、作者等)(二) 导入:(课件片头2:在背景音乐下,由老师深情地朗读下面的文字)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70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62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
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南京大屠杀课后习题语文版
13 南京大屠杀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B)A.蹂躏.(lìn)虐.待(nüè)熙熙攘.攘(rǎng)B.褴.褛(jián)蛊.惑(gǔ)毛骨悚.然(sǒng)C.狰.狞(zhēng)寻觅.(mì)令人发.指(fà)D.残骸.(hái)恶煞.(shà)惨绝人寰.(huán)2.下面各项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是(A)A.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事,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B.人们撕哑地喊叫着,簇涌向江边,直退到江中,被冰泠的江水吞没。
C.在我两下江南的采访调察中,在我提起沉重的笔时,我悲愤的心依然一次又一次地战粟。
D.《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副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挣狞而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她怪叫一声……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绝望的呼叫声。
(悚然:害怕的样子)B.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抹平她心中的裂痕,那该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发指:形容恐惧到极点的样子。
)C.码头上到处闪烁着微红的光亮,那都是积存在一起的汩汩..血泊。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D.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
(寻觅:寻找。
)4.加点词语在句中含褒义色彩的一项是(D)A.两个杀人狂被美化成“英雄..”。
..”和“武士B.那么田中军吉简直比恶魔..。
..更凶残C.山坡上早已站满端着刺刀凶神恶煞....的日军。
D.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
5.填空。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报告文学(体裁)。
本文所举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人证是静缘老太太。
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军民共三十多万人遇难。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导学号50254051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①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南京大屠杀》同步练习语文版
13 南京大屠杀01积累运用【课前预习】1. 汉字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蹂躏.(lìn)褴褛.(lǚ)蛊.惑(gǔ)鼓zào(噪) sǒng(悚)然pán(蹒)跚2. 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 反映和评论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或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物、事件。
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
3.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横线处, 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还有许多法庭难以查证的事实:成千上万的人被枪杀后又浇上汽油焚尸, 骨灰残骸被江水冲得无影无踪;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秘密活埋地点……在短短的几个月中, 到底有多少南京同胞惨遭日寇杀害, 恐怕很难做出甚至是粗略的统计。
【基础提升】4. 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A. 徘徊(huái) 两鬓凶神恶煞(shà) 豪不犹豫B. 翘望(qiǎo) 刺戳惨绝人寰(huán) 振耳欲聋C. 山麓(lù) 大肆任人宰割(zǎi) 生气勃勃D. 杀戮(lù) 无辜令人发指(fā) 熙熙攘攘(解析: A.“豪”应写为“毫”;B“翘”应读为“qiáo”, “振”应写为“震”;D.“发”应读为“fà”。
)5. 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D)A.这部电视剧中, 紧张激烈的冲突, 波澜起伏的情节, 出乎意料的结局, 让人毛骨悚然。
B. 小明这次期末考试的成绩糟糕得令人发指。
C. 他经常津津乐道地向别人谈起自己如何从一名救生员走到今天。
D. 陈景润是举世闻名的数学家。
(解析: A项“毛骨悚然”指汗毛竖起, 脊梁骨发冷, 形容十分恐惧, 与语境不符;B 项“令人发指”指叫人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 形容愤怒到极点, 与语境不符;C项“津津乐道”本身包含“谈论”的意思, 不能与后面的“谈起”连用。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3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2、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
情感目标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教学难点1、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
2、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和集中议论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南京大屠杀、纳粹奥斯维新集中营大屠杀、日本广岛之原子弹)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70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62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
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
同为炎黄子孙,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
二、整体感知1、生字词熙熙攘攘(xī)(rǎng)挎(kuà)蹂躏(róu)(lìn)步履蹒跚(pán)(shān)庵(ān)徘徊(pán)(huái)毛骨悚然(sǒng)侥(jiǎo)褴褛(lán)(lǚ)惨绝人寰(huán)矶(jī)蛊惑(gǔ)(huò)2、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3、题解:本文选自1987年第七期《解放军文艺》,有删节。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 南京大屠杀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南京大屠杀知识链接:1 本文选自1987年第7期《解放军文艺》,有删节。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
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的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
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南京的三十多万军民遇难。
对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这一滔天罪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不会忘记。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在这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
中国人民绝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思潮和势力抬头。
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学习目标:1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培养爱国情感,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2 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新知预习:1根据课文填空《南京大屠杀》是一篇____________(体裁)。
本文所举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人证是_______________。
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军民共_________________人遇难。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____ ”_探究演练:1 “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课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细读课文,概括一下课文着重记述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
2 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仔细体会下列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①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
大江东去,逝者如斯。
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 南京大屠杀教案 语文版.doc
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3 南京大屠杀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4.准确认读生难字词,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本课的教学过程是:观看影片,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本课的独特风格,最后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专门设置了一堂讨论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3.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难点1.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2.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
教学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本文为何从老太太写起是一个疑点,要加以分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南京大屠杀具体情况。
关注当今日本对侵华历史的态度。
2.准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
3.准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学生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日军侵华与抗日战争历史。
2.预习课文,标记理解有疑问的地方。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创设情景,导入课 1.观看影片,思考并回答问题2.介绍报告文学的风格,指导阅读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3、研读课文1-8段 3、研读1—8段一、创设情景。
导入课文(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展示相关图片。
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日军侵华史、抗日战争的了解和认识。
3.师:大家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原因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吧,谁跟我们说说?4.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1.看影片和图片,为南京大屠杀血淋淋的场面所震撼,心中充满愤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南京大屠杀教案 语文版
13 南京大屠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2.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
(重点)3.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和集中议论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南京大屠杀、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日本广岛之原子弹)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80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72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
令人气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
同为炎黄子孙,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
二、自主预习1.报告文学的特点。
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文学性: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2.背景介绍。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
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六个星期内在中国南京屠杀30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
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上制造了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本文写于1987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50周年。
在此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属“无稽之谈”。
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及当时尚存的人证,揭露日本鬼子惨绝人寰的罪行。
3.读准字音。
熙.熙攘.攘(xī rǎng)挎.(kuà)蹂躏..(róu lìn)步履蹒跚..(pái huái)..(pán shān) 庵.(ān) 徘徊毛骨悚.然(sǒng) 侥.(jiǎo) 褴褛..(lán lǚ)惨绝人寰.(huán) 矶.(jī) 蛊惑..(gǔ huò)4.理解词义。
【精选】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南京大屠杀教材习题课件语文版
否定南京大屠杀者的弥天大谎。 点拨: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分析时可结合报告文学的特 点来揣摩所引资料的作用。
三、 文章运用插叙的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叙述南京大屠杀的 惨状,更具现场感、真实性,更具冲击力、震撼力。
四、 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民族的光 荣,又要牢记祖国的灾难、民族的耻辱。只有了解过去, 才能发奋图强、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
二、听思路。
思路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步骤。例如老师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首先思考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然后在思考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来进行解 答。听课时关键应该弄清楚老师讲解问题的思路。
三、听问题。
对于自己预习中不懂的内容,上课时要重点把握。在听讲中要特别注意老师和课本中是怎么解释的。如果老师在讲课中一带而过,并没有详细解答, 大家要及时地把它们记下来,下课再向老师请教。
一、三起大屠杀惨案: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12月15日夜 的下关大屠杀,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二、首先,引用这些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这也是报告文 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样写既反映了外国人目睹的日军暴 行,还以法庭查证证实史实的毋庸置疑,也通过战犯本人 的交代,道出了大屠杀的真相。这样多角度、多层面叙述 南京大屠杀惨案,更具有现实感、真实性,更有冲击力、 震撼力。其次,引用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资料还具有现实意义。现在日本 右翼分子甚至企图将南京大屠杀当作“无稽之谈”,文中 大量引用日本众多媒体的报道和战犯本人的交代,无疑起 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作用,有力地批驳了妄图
四、听方法。
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老师讲课的结论而且要认真关注老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上语文课学习汉字,一般都是遵循着“形”、“音”、“义”的 研究方向;分析小说,一般都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个要素入手;写记叙文,则要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进行 叙述。这些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其他的科目也有适用的学习方法,如解数学题时,会用到反正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消元法; 因式分解法等,掌握各个科目的方法是大家应该学习的核心所在。
近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学年)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3.最后一次讲演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掌握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
2.划分层次,理解文章主要内容.3.理解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相关链接】1。
走近作者闻一多(1899.11.24—1946.7。
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22年7月赴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5年5月回国,曾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还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
写作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南京大屠杀课后习题语文版-可编辑修改
13 南京大屠杀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B)A.蹂躏.(lìn)虐.待(nüè)熙熙攘.攘(rǎng)B.褴.褛(jián)蛊.惑(gǔ)毛骨悚.然(sǒng)C.狰.狞(zhēng)寻觅.(mì)令人发.指(fà)D.残骸.(hái)恶煞.(shà)惨绝人寰.(huán)2.下面各项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是(A)A.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事,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B.人们撕哑地喊叫着,簇涌向江边,直退到江中,被冰泠的江水吞没。
C.在我两下江南的采访调察中,在我提起沉重的笔时,我悲愤的心依然一次又一次地战粟。
D.《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副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挣狞而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她怪叫一声……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绝望的呼叫声。
(悚然:害怕的样子)B.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抹平她心中的裂痕,那该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发指:形容恐惧到极点的样子。
)C.码头上到处闪烁着微红的光亮,那都是积存在一起的汩汩..血泊。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D.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
(寻觅:寻找。
)4.加点词语在句中含褒义色彩的一项是(D)A.两个杀人狂被美化成“英雄..”。
..”和“武士B.那么田中军吉简直比恶魔..。
..更凶残C.山坡上早已站满端着刺刀凶神恶煞....的日军。
D.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
5.填空。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报告文学(体裁)。
本文所举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人证是静缘老太太。
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军民共三十多万人遇难。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50254051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①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大屠杀
知识链接:
1 本文选自1987年第7期《解放军文艺》,有删节。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
大战。
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
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
巨大的摧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的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
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
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制造了惨
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南京的三十多万军民遇难。
对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这一滔天罪行,中国人民不会
忘记,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不会忘记。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在
这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
中国人民绝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
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思潮和势力抬头。
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
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学习目标:
1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培养爱国情感,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
铭记历史,不
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2 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新知预习:
1根据课文填空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____________(体裁)。
本文所举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人证是
_______________。
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军民共_________________人遇难。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____ ”_
探究演练:
1 “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课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
发指的兽行”,细读课文,概括一下课文着重记述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
2 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仔细体会下列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①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
大江东去,逝者如斯。
时光可以流逝,受害者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
也不应该忘却……
②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了。
3 由于作者对真实材料进行了加工取舍和组织安排,注意点面结合,既有场面描写,又有人物形象刻画,
因此具有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试举例说明。
2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作者写本文有什么用意?
拓展提升:
学完课文,我们对南京大屠杀有了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
应当说,这是我们民族的耻辱。
对“耻辱”二字,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你面临同样的情况,难免一死,你准备怎么做?
知本文的识梳理与反思:
本文的主旨是:
我的反思:
成果检测:
1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又给寻觅旧时容颜,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
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撰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为80年代的青年军人,我又感到自豪──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史剧重演!
1.上面文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第一句话中的“旧时容颜”作者没有描述,请你根据自己的想像写一段约150字的景物描写,展现日本践踏下的南京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