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的简介。
中秋节的简介。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同时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中秋节庆祝始于商朝,当时人们会在农作物丰收的时候举行祭祀仪式,以感谢天地赐予的丰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中秋节。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赏月。
这一天的晚上,人们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月、品尝月饼。
月亮在中秋节这天特别明亮圆满,被视为象征团圆和幸福的象征。
人们会在户外或窗前摆放桌椅,赏月、赏月饼、品尝美食,互相分享快乐。
除了赏月,中秋节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
各地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例如广东地区的舞狮、舞龙表演,福建地区的打花灯,湖南地区的剪纸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传承了民族文化。
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品,就是月饼。
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有着多种口味和形状。
传统的月饼通常由皮和馅料组成,常见的馅料有莲蓉、五仁、豆沙等。
现代的月饼则有更多创新的口味和包装,如冰皮月饼、巧克力月饼等,各种风味的月饼让人们在中秋节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展示了传统与时尚的结合。
中秋节也是一个传递思念之情的时刻。
在这一天,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会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人们会通过电话、短信、视频等方式与亲友联系,表达对彼此的思念之情。
虽然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但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节日。
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也有许多华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起庆祝中秋节。
这一节日跨越了国界和文化差异,成为了人们心灵的纽带。
中秋节是一个富有传统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节日。
它不仅代表着团圆和幸福,也传承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无论是在家人身边还是在异乡,中秋节都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在这一天,让我们一起庆祝中秋节,感受团圆的温暖和幸福的滋味。
中秋节的和风俗简介
中秋节的和风俗简介中秋节,又称为月夕、月夜、仲秋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秋季的十五月圆之夜。
在这一天,人们会一家人团聚,共同欣赏明亮的月光,品尝美味的月饼,并且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月活动。
据传,古代人们认为八月是农田的丰收季节,因此他们会在这个时候举行祭月仪式,以感谢月亮的祝福。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中秋节的庆祝方式。
中秋节的主要风俗之一就是赏月。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户外或者阳台上摆放桌椅,欣赏明亮的月亮。
有些人还会在家里摆放月亮饼、柚子、葡萄等水果,以及瓜子、花生等小吃,与家人一起品尝美味。
在月光的照耀下,人们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讲故事,共度欢乐的时光。
中秋节还有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的食品之一,通常是圆形的,寓意团圆。
月饼的馅料有很多种类,如莲蓉、豆沙、五仁等,口感丰富多样。
人们在中秋节时会赠送月饼给亲朋好友,以表达思念之情。
而在家庭聚餐或团队聚会时,也会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
中秋节还有一项传统的活动就是猜灯谜。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月亮下摆放各种形状的灯笼,上面写着谜语。
大家可以猜灯谜来增加趣味和活跃气氛。
猜灯谜不仅考验智力,还能增进亲友之间的交流和感情。
除了上述的传统习俗外,每个地方还有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
例如,在广东地区,人们会举行舞龙舞狮的表演;在福建地区,人们会放风筝;在湖南地区,人们会举行芦苇艇竞赛等等。
这些活动使得中秋节更加多彩多姿。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日。
通过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家人之间的温暖和友情的珍贵。
中秋节也是一个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刻,通过庆祝活动,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秋节的风俗和传统。
让我们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与亲朋好友一起共度团圆之夜,共同庆祝中秋佳节!。
中秋节简介_0
中秋节简介中秋节,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
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
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民间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
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
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
月饼象征着团圆。
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党员年终工作总结范文回顾一年来的经历,有收获也有不足。
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学习上也比较刻苦努力,现将我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作一个总结性的汇报。
一、自觉加强理论学习,组织纪律性强加强理论学习,首先是从思想上重视。
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继续深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配合支部的组织生活计划,切实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同时注重加强对外界时政的了解,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坚定了立场,坚定了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中秋节来历简介,中秋节来历的故事,中秋节的由来简单介绍20字50字100字
中秋节来历简介,中秋节来历的故事,中秋节的由来简单介绍20字50字100字中秋节来历简介,中秋节来历的故事,中秋节的由来简单介绍20字50字100字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1.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2.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历与传说中秋传说之一后羿射日之后成为英雄,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二人恩爱的过着日子。
偶然一天后羿巧遇王母求得不死药,本打算和妻子一块成仙,不想被小人惦记,趁后羿不在家的时候要抢夺。
嫦娥无奈,危急之时吞下不死药,立时成仙飞上了天空。
后羿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更加思念自己的妻子,于是在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妻子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此后,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篇1中秋节的来历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称中秋,所以这是中秋节的来历素因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日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一说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播种时祭土地神,祈求丰收——叫“春祈”(春祀);八月中旬稻子成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叫“秋报”(秋祀)。
中秋节是秋报的遗俗。
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一年汗水抛洒在土地上,收获在即,因此家家拜祭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了一系列仪式和风俗活动。
第二种中秋节的来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月崇拜——祭月亮神。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圆,月色最美好,温柔、圆润、恬静,给人以神秘感,致使崇月甚于崇日。
正因为古代人们重视月亮,许多习俗都与月亮有关。
我国古代就有祭月、拜月的习俗。
中秋节的简介习俗
中秋节的简介习俗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你知道中秋节的简介吗?今天店铺特意准备了一些中秋节的简介,希望你能喜欢。
中秋节的简介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
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
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习俗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优秀6篇】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优秀6篇】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很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优秀6篇】,假如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共享给最好的挚友。
篇一: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篇一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自古就有祭祀月亮的礼制,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中秋夜迎寒”的活动。
中秋季节正逢秋粮收获,古人答谢神灵护佑庆祝活动,称为“秋报”。
中秋月朗中天,秋高气爽,正是赏月的绝佳时令。
后来祭月便渐渐为赏月所代替,节庆持续下来,并被给予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化过程中,不乏诸多漂亮的神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一系列传闻使中秋节充溢浪漫色调。
唐朝初年,中秋节已成为固定节日,宴饮赏月颇为盛行。
当时的中秋节仅停留在贵族赏月与玩月阶段,没在民间流行。
宋代以后,中秋节始盛行民间。
明清时期,中秋成为仅次于春节的其次大传统节日,并形成了很多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烧斗香”等,使中秋节具有了更多文化内涵。
2015年5月,中秋节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5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篇二: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篇二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
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聚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聚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简介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简介中秋节,又称为八月十五、月夕、追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月活动。
相传古时候人们崇拜太阳和月亮,认为月亮是女娲娘娘的化身,具有神秘的力量。
后来,月亮被赋予了团圆、和谐和美好的寓意,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主要包括赏月、吃月饼和猜灯谜。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晚上聚集在一起,观赏皎洁的明月,同时也寄托着对家人团圆的期望。
在赏月的时候,人们还会点亮各种彩灯,营造出浪漫而温馨的氛围。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它的外皮酥脆,内馅丰富多样,有豆沙、莲蓉、五仁等多种口味。
在中秋节这一天,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同时,也会互赠月饼,作为祝福和感恩的表达。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猜灯谜也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中秋节期间贴上各种灯谜,通过猜谜来增加节日的乐趣。
灯谜通常是一种文字游戏,谜底隐藏在文字的巧妙之处。
猜灯谜不仅考验智力,也增加了人们的娱乐性和互动性。
中秋节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的特色习俗,如舞龙灯、放天灯等。
舞龙灯是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人们手持着灯笼,通过舞动的动作表达祈福和祝福的心愿。
放天灯则是一种祈福的仪式,人们将写有愿望的纸灯放飞到天空,希望愿望能够实现。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一个寄托着人们思念和祝福的节日。
无论在家人团聚的温馨中,还是在朋友交流的欢乐中,人们都能感受到节日的喜悦和温暖。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人们会利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通过视频通话和微信红包等方式与远在他乡的亲人共度中秋佳节。
同时,也会有各种中秋节文化活动,如灯光秀、演出和展览等,为人们带来了更多欢乐和惊喜。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介绍
【导语】中国的传统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化的⼀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的形成过程,是⼀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列举的这些节⽇,⽆⼀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今的节⽇风俗⾥,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民社会⽣活的精彩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中秋节频道!1.中国传统节⽇中秋节介绍 每年农历⼋⽉⼗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早在唐时中秋就正式成为节⽇,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传统节⽇,⾄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中秋节的命名来源于中国的农历,农历中⼀年分为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五,所以称为“⼋⽉节”、“⼋⽉半”;⼜因⼋⽉⼗五的⽉亮要⽐其他⼏个⽉的满⽉更圆、更亮,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以“⽉”为内容的,所以⼜叫做“⽉⼣”、“秋节”、“仲秋节”、“⼋⽉会”、“追⽉节”、“玩⽉节”、“拜⽉节”等等。
中秋节这⼀天的⽉亮格外晶亮、圆润,被⼈们看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因此,⼜被⼈们叫做“团圆节”。
据说此夜⽉球距地球最近,⽉亮最亮,所以从古⾄今都有饮宴赏⽉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将中秋节定在⼋⽉⼗六,如宁波、台州、⾈⼭,这与⽅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的袭击⽽改“正⽉⼗四为元宵、⼋⽉⼗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六夜再狂欢⼀次,名为“追⽉”。
“中秋”⼀词,最早见于《周礼》⼀书,⽽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是在唐代。
我国⼈民在古代就有“秋暮⼣⽉”的习俗。
⼣⽉,即祭拜⽉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迎寒和祭⽉。
设⼤⾹案,摆上⽉饼、西⽠、苹果、红枣、李⼦、葡萄等祭品,其中⽉饼和西⽠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下,将⽉亮神像放在⽉亮的那个⽅向,红烛⾼燃,全家⼈依次拜祭⽉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饼。
关于中秋节的简介
关于中秋节的简介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月夕、秋节、仲秋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华人世界共同的传统节日之一。
农历八月十五日,因为此时月圆人团圆,所以被赋予了团圆的寓意,成为节日主题。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祭月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月亮被看作是人们的守护神,因此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月亮带来丰收和福运。
后来,中秋节逐渐演变成家庭团聚、赏月、祭祖和祈福的节日。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非常丰富。
人们喜欢赏月,家人团聚一起在户外品尝月饼、瓜果和茶水,同时也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民俗表演。
在有些地方,还会举办舞狮、舞龙、灯笼展等活动,营造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
中秋节的月饼是这个节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外皮酥软,内馅丰富多样,如豆沙、莲蓉、五仁等。
人们在中秋节时品尝月饼,并将月饼赠送给亲友表示祝福和思念。
中秋节也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与之相关,最著名的是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
据说,嫦娥喝下了长生不老药后飞上了月亮,并成为月宫中的仙女。
因此,中秋节也成为了祈求长寿、团聚和幸福的节日。
中秋节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庆祝,如香
港、台湾、新加坡等。
这个节日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华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的情感纽带和文化认同。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也被称为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
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的月神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中秋节的起源与历史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月神崇拜,早在春秋时代就有“祭月”的习俗。
根据《礼记》记载,古人认为月亮是太阴星君所掌管,而太阴星君是女神,因此祭月也称为“祭太阴”。
汉代以后,人们开始把祭月与中秋联系起来,形成了“祭月节”。
唐宋时期,中秋赏月之风逐渐盛行,而“团圆”的概念也逐渐成为中秋节的重要寓意。
明清时期,中秋节的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二、中秋节的重要传统习俗1. 祭月:中秋节的夜晚,家人会在院子里放置供桌,上面放上月饼、水果等供品,向月亮行礼祈祷,以求家庭团圆和幸福。
2. 赏月:中秋之夜,人们会到户外赏月,观赏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赏月时,人们还会吟诗作画,表达对月亮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3. 吃月饼:中秋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月饼是中秋节的必备食品,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和口味。
三、中秋节的特色食品和饮食文化1. 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也是我国传统点心之一。
根据历史记载,月饼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是一种点心,被称为“胡饼”。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的制作工艺和口味不断变化,形成了广式、苏式、京式等不同派系的月饼。
月饼的口味繁多,有甜、咸、荤、素等多种口味,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2. 团圆饭:中秋节晚上,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传统意义上的团圆饭是家人亲手烹制的各种美食,包括鱼、肉、蔬菜等。
而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则选择在外就餐或者购买食品回家聚餐。
四、中秋节与月亮的关系及赏月活动中秋节与月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古代,人们认为月亮是天地之间的神秘力量,能够影响人们的命运和情感。
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月亮节”。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中秋节简介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秋节简介,欢迎阅览。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
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
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
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
中秋节节日介绍简介
中秋节节日介绍简介中秋节,又称月圆节、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位于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农历中一年中最圆最亮的一天,也是人们与家人团聚、共享团圆的日子。
中秋节始于中国古代,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流传的是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使人们无法生活。
后来,英勇的人类神射手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保护了人们的生存。
为了感谢他的帮助,玉皇大帝赐给后羿一瓶长生不老药。
然而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偷喝下了药,并飞到了月亮上成为了仙女。
后羿非常思念妻子,于是每年中秋节的时候,他都会向月亮祭拜,表示对太太的思念之情。
他还把各种美食摆在月亮下面,以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现在的中秋节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全家团聚的节日。
这一天,家人们会早早地回家,提前准备节日的各种庆祝活动。
其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人们会在清凉的秋天里,一同走进户外,观赏美丽的轮圆明月。
在此期间,人们会品尝各种美食,如月饼、柚子、糖藕等。
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食品之一,它的外皮酥脆,内馅多样。
人们在中秋节时会互相赠送月饼,送礼是一种表达感恩和祝福的方式。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传统习俗。
一项重要的活动是猜灯谜。
人们会在灯笼上写上一些谜语,然后通过猜测来寻找答案。
这不仅考验了人们的智慧,也增添了节日的乐趣。
此外,人们还会组织各种文艺演出和游园活动,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
在当代社会,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与远在家乡的亲人进行视频通话,分享中秋节的喜悦和美食。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共享月饼”的活动,人们可以通过线上购物平台,购买各地的不同品牌的月饼,品尝不同风味的美食,拓展味蕾的享受。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态重要的节日,是人们与家人团聚、共享团圆的时刻。
通过观赏月亮、品尝美食以及庆祝活动,人们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
中秋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通用8篇)
中秋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通用8篇)中秋节的来历意义和风俗篇一中秋节的起源篇二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传统习俗篇三中秋节传统习俗: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中秋节传统习俗:燃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8月15日,是人们在团月之时庆祝的一种习俗。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祭月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与家人团圆、赏月并欣赏月饼的传统盛会。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一、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嫦娥奔月传说。
相传古代中国有十个太阳,每天轮流出来照耀大地,但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为了拯救人民,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使世界恢复宁静。
然而,后羿之妻嫦娥无意间误饮了仙药,飞上了月亮。
为了怀念妻子,后羿每年在这个时候拜月,并将这个习俗传承下来,形成了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
二、中秋节的风俗习惯1. 赏月: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人们在这天通常会找一个宽敞的地方,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观赏明亮的月亮。
月亮的圆形代表着团圆,所以赏月也象征着亲人团聚的愿望。
2. 吃月饼:在中秋节期间,人们都会赠送和品尝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其制作过程繁琐,口感丰富多样。
里面的馅料有豆沙、莲蓉、红豆等多种口味。
传统的月饼上还会印上花纹,如兔子、莲花等寓意吉祥的图案。
3. 赏花灯: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南方城市,中秋节还有赏花灯的习俗。
人们会沿街散步,欣赏五彩缤纷的花灯,这些花灯造型各异,如龙、凤、兔子等,灯光明亮,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
4. 玩游戏:中秋节也是家庭聚会的时候,人们会一起玩各种传统游戏。
其中最流行的游戏是“猜灯谜”。
人们在花灯下贴上谜语,其他人则猜谜语的答案,猜对了可以获得小奖品。
5. 龙舟竞渡:在一些地方,中秋节还有一项传统的活动,那就是龙舟竞渡。
人们组成龙舟队,在河流或湖泊中竞渡划船比赛,船上的队员有节奏地划着船桨,船尾有人敲鼓助威,气氛热烈而喜庆。
三、结语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瑰宝,是人们表达思念和祝福的重要时刻。
通过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习俗,人们在这一天共同感受团圆和温馨。
无论身在何方,中秋节都是人们心中的一个节日,一个可以与亲人团聚、祈福家庭和美好未来的时刻。
中秋节简单介绍一下
中秋节简单介绍一下中秋节,又称为月夕或中秋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是秋季的中秋月圆之时,因此被称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月活动。
中秋节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赏月。
中秋之夜的皎洁明月被视为人们团聚的象征,亲友们会一同欣赏月亮,边赏月边聊家常。
有的地方还会传统地摆放一张精美的花桌,摆上月饼、柚子、葡萄等,供人们赏食。
此外,中秋节还有烧香、敲锣击鼓、舞狮等庆祝活动,营造出喜庆的节日氛围。
中秋节的标志性美食是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外皮酥脆,内馅丰富多样。
传统的月饼馅料常见的有莲蓉、豆沙、五仁等。
每年中秋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品尝各式各样的月饼,同时也会互赠月饼作为礼物,表达思念之意。
在古代,中秋节还有特殊的宫廷月饼,是专门供皇帝赏食的,制作工艺极其精细。
除了品尝月饼,人们在中秋节还喜欢吃柚子。
柚子在中秋节也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因为柚子的发音和“有”,“又”相近,所以在中秋夜吃柚子寓意着“团团圆圆”、“好事又接连”。
在中秋节之夜,还有一道别具风味的苏式传统甜点——碗仔糕。
碗仔糕是一种以红豆、绿豆、花生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点心,呈现出小巧玲珑的圆形,口感细腻,甜度适中。
与赏月相辅相成的是一系列的民间传统玩具,如风筝、灯笼等。
这些玩具既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中秋夜的喜庆气氛,又能让孩子们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风筝是中秋节期间最受欢迎的玩具之一,不仅可以放飞而观赏,还能参加风筝比赛,增加节日的乐趣。
而中秋节的灯笼则是一种古老的照明工具兼装饰物,不仅造型多样,还常常绘有彩绘,将节日的欢乐和祝福带到人们的家中。
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在这一天,家人团聚,亲朋好友相聚,共同庆祝这个团圆和谐的节日。
人们通过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和食品,表达着对家人和亲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向月亮祈求幸福和美好的祝愿。
中秋节不仅是中国人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凝聚人心、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价值的深刻意义。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天地神的遗俗。
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是个太阳,直烤的大地生烟,海水枯干,老百姓快要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不久,后羿娶了美貌的妻子嫦娥,夫妻恩爱,令人羡煞。
一天后羿偶遇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便可成仙。
但后羿不想撇下妻子,只好暂时交给嫦娥保管,但这被蓬蒙知道了,心怀鬼胎的他闯入屋子想要抢走不死药,嫦娥心急之下吃下了这个药丸,从而身子飘离地面,飞向天空。
嫦娥记挂后羿,便落在月亮中成了仙。
后羿知道后觉得既愤怒又悲伤不已。
慢慢的,他发现月亮上似乎有嫦娥的身影,便急忙派人摆上香席,放上水果,遥祭在月宫中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知道嫦娥奔月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习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中国教师节(9月10日)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感恩教师节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通用9篇)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篇1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秋节。
由于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有中秋节了。
可是不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
这一天,王公贵族出外打猎,将所获猎物奈把宗庙。
唐化,各种书籍中均不见中秋故事的记载,。
到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了。
那时的中秋节“责家结锦台钳,民间争占酒楼”,就是贫穷的市民也“解衣市酒,勉强迎欢”。
从此,中秋节便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
中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除汉族外,絮占、回、苏、壮、布依、朝鲜等族也过此节日。
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礼制有关,中秋节在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举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篇2“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
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并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
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
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篇3“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所以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
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是指农历八月十五,即农历秋季的第三个月的第十五天,又叫月夕、秋节、追月节、玩月节等。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节和祭月仙的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家庭团圆和感恩的节日。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赏月。
人们会在这一天点亮明亮的灯笼,让满月的光芒照亮整个夜空。
人们也会聚在一起,共同观赏明亮的月亮。
中秋节的月亮被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无论是远离家乡的人还是分散在外地的家人都会在中秋节时思念家人和亲人。
此外,中秋节也是一种联谊的方式。
许多地方都会组织和举办各种各样的中秋节联欢活动,如赏月联欢会、民间舞蹈和歌曲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庆祝方式,还让人们有机会结交新朋友和增进亲情。
中秋节期间,人们还会吃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之一,以其圆状和浓郁的馅料闻名。
在中国,人们会互相赠送月饼,作为团圆的象征和表达感恩的方式。
吃月饼也成为了中秋节一种重要的传统习俗。
相传,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说,即嫦娥奔月的故事。
故事中,嫦娥是一个仙女,因为误食了长生不老药而被送到了月亮上。
从此以后,她被称为月宫中的仙女。
中国人相信,在中秋节的这一天,能够通过祈祷向嫦娥传递自己的心愿。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一个团圆、感恩和庆祝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举办各种各样的联欢活动,并通过祈祷向嫦娥祈愿。
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中秋节都是一个相聚的时刻,让人们能够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这个传统节日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简介
中秋简介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11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XX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优良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
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
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
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节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于是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9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1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而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
小人蓬蒙在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后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傍晚,后羿知道此事后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3步,月亮退3步,他退3步,月亮进3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伐桂
版本一: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原本是凡间一位樵夫,但是他不喜欢当樵夫,于是他就请白发神仙教他仙术,可是他学了很久都没有学成,后来,他又请白发神仙教他神游到月亮上,因为它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白发神仙很生气,就把他留在月宫,并说:“如果你心平气和地砍倒桂树,你就可以获得仙术”可是,吴刚每次砍完一段时间,桂树便会自动愈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他不断地砍下桂树,桂树不断的愈合。
而大诗人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版本二:
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经常挂着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
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桂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
吴刚砍啊,砍啊,从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将树砍光,玉帝却派乌鸦来到月桂树旁,"唰"的一声,把吴刚挂在树上的上衣叼去了。
吴刚马上放下斧头,去追乌鸦。
衣服追回后,吴刚回到树旁一看,只见被砍下的所有枝叶又重新地生到树上去了。
于是,从此之后,每当吴刚快要砍光桂树的枝叶的时候,乌鸦就站在树上“哇哇”大叫,吴刚只要停下斧头,望它一眼,大树便会重新长出枝叶。
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亮树。
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地面上。
要是谁拾获这片月桂树的叶子,谁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银珠宝。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
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