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行企校”合作育人的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一、概括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验证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1.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政府主导下的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政府主导下的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政府主导下的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作者:王生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7年第5期一、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的含义所谓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即政府、高职院校以及企业等三大社会主体基于共同的利益,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高职院校输送人才和行业企业的社会需求中实现供需平衡为导向,共同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相互补充、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方式。

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重构利益共同体,在此框架下,由政、校、企三方共同承担责任,共享利益成果;实现政、校、企有机整合,将政府的激励、保障、评价、纽带、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三方的有效链接;通过政校企三方协同合作,促使高职院校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人才,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高校教育政校企联动的必要性(一)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定位的需要。

国家出台多个方针政策指导政校企合作,为政校企健康有序的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国家要求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系,制定促进校企合作育人的新规定,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规范化,建立以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三者为主体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这些政策的出台能够很好的引导高职院校做好政校企合作工作,为政校企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由此可见:政校企三者协同育人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和要求。

(二)从高校的基本职能、办学目标来看。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重点,着力一线需要的从事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职责,培养阶段要求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下“政行企校”深度合作途径及模式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下“政行企校”深度合作途径及模式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下“政行企校”深度合作途径及模式研究2016年,国务院、教育部分别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鼓励多元主体稳步构建和发展职业教育集团,持续增强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建设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机制。

并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引导以及政府推动的积极作用,贯彻落实“依法办学、加入自愿、育人为本、退出自由”的指导原则,鼓励境内外科研院所、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及其他形式的社会组织组建和参与职业教育集团。

同时,持续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具体实现途径和形式,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保障机制,全方位增强职业教育集团的综合服务的水平。

不少实力较强的教育集团在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在政府部门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运用“集团化”发展理念,以职业教育集团为总部,采取了联合办学、创建院校、兼并其他院校、校际联合及参股融资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行业、企业、院校、政府、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联合所需的各种教育力量,组建约束力较强的、注重实质性联结的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集团平台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由此看来,职业教育集团作为教育资源和教育机构,通过采取集约化的职业办学方式,有效地共享和整合社会领域的多种职业教育要素和资源,充分吸收多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稳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及质量,实现职业教育集团的跨越式发展。

一、影响院校、行业及企业之间合作的因素企业的“被参与者”地位弱化了企业在集团办学中的作用。

当前国内企业参与集团办学及职业教育的水平较低,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非常不平衡。

从市场供需方面来看,企业处于买方市场,应该在职教集团中居于主导地位,然而从企业在职教集团现行的运行机制、地位和职能来看,企业的作用被极大地削弱了。

比如,在各种职教集团中,特别是在院校主导型及教育部门主导的职教集团中,相关企业受到政府或主管部门相关条款的限制和约束,仅仅处于“被参与者”地位。

政、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政、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政、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一、引言育人是社会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参与。

政、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是为了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和竞争力。

二、政府角色政府在协同育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育人目标和方向。

其次,政府需要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保障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的普及。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学校和企业的监管,确保育人机制的顺利运行。

三、地方角色地方是基层育人的具体执行者。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的育人计划和政策。

地方还应加强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地方特色的人才。

此外,地方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四、学校角色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学校要与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

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五、企业角色企业是育人的重要参与方。

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学生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

企业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和专业技术支持。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六、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为了实现政、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机制。

首先,各方需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育人计划和目标。

其次,要建立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

此外,还要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机制的有效运行。

七、结语政、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和竞争力。

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只有通过政、地、校、企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育人目标,推动社会进步。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这一背景下,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青睐和尝试。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探讨,探寻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的实践和探索。

一、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的背景和意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源于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怀疑和反思。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科的专业化,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多地需要的是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旨在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对于高校而言,要想更好地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政府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政府是教育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有着资源和政策的支持;而企业则是学生最终就业的主要场所,具备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量和需求。

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的提出意义重大。

通过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拓展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渠道。

2.课程设计: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需要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

传统的课程设置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专业化,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更多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可以引入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应用场景,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实践环节: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的重要内容。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岗位需求中进行实习和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政校行企社”人才共育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政校行企社”人才共育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共 育模 式 。 ( 一) 林 业 职 业 教 育 集 团模 式
二、 创 新 政 校 行 企 社 共 建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政 校行 企 社 共 建 最 主要 的 目的是 服 务 学 校 的 人
生 态学 院积极 主动 作争 取林 业厅 的支 持 , 以本学 院为 主体 , 联 合 全 区 有 代 表 性 的林 业 中 等 职 业 学 校 和
学 生 的主体 作用 , 达 到 了 学 用 一 致 的 目 的 。 实 施 过 程
实行 “ 先招 工 、 后 入 学 ”, 招i - - I = _ 和 招 工并 行 , 并 根 据 生
职业 教育 的职 责 , 二 是 全 面参 与 教 育 教 学 各 个 环 节 ,
三 是 发挥行 指 委 的作 用 。企 业 是 “ 政校行企社” 人 才
共 育 体 系的 主要 载 体 , 全 面参 与 教 育 教 学 各 个 环 节 。
源 的身 份 条 件 , 分别实施 “ 半 工 半 读 ”教 学 和 “两 段
式” 教 学培 养 模 式 。一 是 针 x - , J “职 工 型 ” 学 生 不 能 离 开工作 岗位 的 特 点 , 将“ 课 堂” 设在企业 中, 实行 “ 半
生态 学 院根据 培 养 高 等 技 术 应 用 性 人 才 的需 要
持 。 目的 在 于 整 合 林 业 职 业 教 育 资 源 , 构建 “ 政 府 主 导、 行业 指 导 、 学 校 主体 、 企业 参 与 、 社 会 支 持 ”的 政 校 行 企社 人才 ; t t - 育体 系 , 建 立 政 校 行 企 社 人 才 共 育 和 校 企 合作 双 赢 机 制 , 积 极 发 挥 职 业 教 育 集 团 的 平 台作

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政 行校企 合作 办学 体制机制 创新
“ 政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是一种政府、行业 、学校和企业 四方 ①务 本 性 原 则 ・ 联动的合作办学模式 ,是实 现合作办学 、共 同培养人 才、合作研 发 、 “ 政行企校” 四方合作机制 的构建 不能脱离其 根本 目的 ,即为 了 共享资源 、人员交流 、信息互 通 和共 同发展 的一 种有 效 模式 。教 育 促 进 “ 政 行 企 校 ” 四 方 的共 同发 展 ,不 能 偏 重 于 某 一 方 ,如 学校 的发 部 、财政部提出 :“ 地方政府 与行业企业 共建高职 院校 ,探索建 立高 展或企业 的发展 。机制的建立使行业企业在与学校合作 的过程中 ,自 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 ,形 成人才共育 、过程共管 、成果共享 、责任 身也得 到发展,企业发展增加了人才的需求量 、促进 了区域 经济的繁 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 娄底职业 技术学 院以 国家 骨干高 荣 ,政府 的税 收也得到 了提高 ,从而形成一个 良性 的 自我适 应和调节 职院校建设为契机 ,组建了 “ 娄底 职业 教育集 团” ,创新 了 “ 政 行校 的 过 程 。 企 ” 四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 制机制 ,促进 了校企间的 “ 合作办学 、合 ②可持续发展原则 作 育人 、合作就业 、合作研 发、合作发展 ” ,实现了多方共赢 。 机制 的建立要注重政行企校四方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 。不 能通过牺 1 .高等职业教育 “ 政行校企”合作 办学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牲某一方 的利益来换取另一方的利益 ,要掌握好一个 度的问题 ,如果 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政行校企 ”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的研 牺牲了某一方 的利益 ,机制的运行将 缺乏持续发展 的动力 ,即使建立 究和实践起步较晚 ,高职院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 门积极性 高 ,关注较 起 来 也很 难 坚 持 。 多 ,而企业主动参与的 比较少 ,职业 教育仍 以学校教育 为主 ,校企合 ③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 作仍处于浅层次水平 ,学校与生产企业之 间还存在较大鸿 沟。主要体 要求政行企校 四方机制建立的时候要有一个预期 ,即对 未来 的科 现在 : 学的预见性。如果预期工作没有做好 ,当外部环境发 生变化时 ,机制 ( 1 )地方政府 和主管部 门的认识和角色定 位不明 , 校企合作缺乏 的运行将会 陷入 困境 。机制的构建又是 一项长期 的工 作,也有不断创 政府引导和制度保 障 ,职业 教育 的法律 法规 中指令 性条 款较 少。 同 新 的 过程 ,社 会 环 境 不 断 发 展 ,人 的认 识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机 制 也 要 随 时,缺乏政策激励 ,政府在政策支持、经 费资助 、宏观协 调和质量认 时 作 出 相 应 的调 整 J 。 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 3 )牵头组建 “ 娄底职业教育集团” ( 2)企业 与学校 价值取 向不一致 ,利润最大化 、提高经济效益是 为使校企合作 深入开展 ,学院于 2 0 1 1 年l 1月牵 头组建 了包括 2 9 其 根 本 目的 ;而 学 校 的 主 要 目的 是 培 养社 会 需 要 的人 才 ,追 求 人 才 培 家行业企业 、科研 院所 、职业院校在 内的 “ 娄底 职业教 育集团 ” 。集 养质量和办学的社会效益 。双方在合作动机 和合作利益 的追求上存在 团成立后 ,依托 产业 ,联合企业 ,加强学校 与企业 、 学 校与学校 、学 较大差距 ,导致校企合作办学出现 “ 学校一方热 、企业一方冷” 的现 校与地方政府的联 系,整合 教育 资源 ,实 现资 源共 享。按 照平 等 自 象 ,校 企 合 作 难 以 深 入 。 愿 、互惠互 利、共 同发展 的原则 ,继 续 发展 和扩 大集 团理事 成 员单 ( 3 )学校缺乏主动服务 意识 ,服务企业的能力弱 ,企业缺少合作 位 。先后在我院召开了集 团第一届 、第二届 理事大 会 ,新增企业成员 育人 的责任感 ,校企 普遍 缺乏源 动力 ,导致校 企合 作难 以达 到高水 单位 6家 ,日前该集 团成员单位 3 2家 。 平 、深 层 次 。 按照高等职业 教育 的 实践性” 、“ 职业性 “ 和”开放性” 特点 , ( 4)没有有效 发挥行 业指 导作用 ,行业 及行业 协会 等在合 作办 职教集团和企业 在各方 面开展 了全方位的合作 。在省教育厅 和省煤炭 学 、育 人及专业建设 中的指导地位不突出。 行业协会的关心 、帮助 和支持下 ,在集团理事会 的领 导下 ,在全体理 由于这些 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校企之 间始终 难以真正形成 事单位的共同努力下 ,“ 娄底职业教育集 团” 积极主动 与企业 、行业 良胜互动 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 进 而制约 了高等 职业教育工学 沟通 ,实现职业 资格和培训考核鉴定以及实训 室、实训基 地等短缺资 结合人才培养 目标 的实现 。 源 的共享 ,成员企业为成员校学生实习 、实训及双 师素质教师培训提 2 .“ 政行企校” 四方联 动机制 的创新 供支持 ,建立新 型的校企 合作实训基 地 ,在企业生 产允许 的情况下 , 然而 ,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 不容易 ,很多学校 成员企业尽可能为成员 院校提供学生实习岗位和专业 教师社会实践 岗 已经作 了不懈 的努力 ,但始终摆脱不 了 “ 学校热 、企业冷 ” 的局 面, 位 ,成员企业及时向成员 院校反馈毕业生的需求信 息 ,配合院校做好 多数校企合作仍停 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 供、员工培训 的层 毕业生就业工作 ,成员 院校为 成员 企业提 供企业 文化 宣传 、员 工培 面上 。从根本上来讲 ,学校和企业是相互平等的单 位 ,如果单靠学校 训 、人力资源及科研开发支持 。 努力是不可能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是关系 国家技 3 .“ 政行校企”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成效 能型人 才培养 的一个社会公共命题 ,并非仅仅是一个教育命题 ,应将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骨 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 ,创新 ”政 行 其放在更高 的国家 战略、国家制度层面上去审视 和完善 。因此 ,必须 校企”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育人新 途 建立起一个政府 、行业 、企业 、学校四方联动的长效机制 ,即 “ 政行 径 ,培养 了大批高技能技 术型人 才,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 企校 ” 四方联动机制 ,才有可能使这一问题得 到根本 的解决 。 ( 1 )合作育人途径 明显增多 在 “ 娄底 职业 教育 集 团”推 动下 ,校 企共建 了 4个 “ 校 中厂 ” ( 1 )建立 “ 政 行企 校 ” 四方 联 动 机 制 的 必 要性 机制是事 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是 以一 标 准化生产基地 、3个 “ 厂 中校”教学 基地 、5个 “ 教师工作站”,3 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 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 个 “ 企业技师工作站 ” 。在 “ 校中厂” 、“ 厂中校”基地完成学生 的专 用。按机制运 作的形式划分 , 可将机制分为三种 :一是行政计划式 的 业教学和顶 岗实 习等 ,在 “ 教师工作站 ” 、“ 企业技 师工作站 ” 实现 运行机制 ,即以计划 、 行政 的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起来 ;二是指导 式 学 院教师 的企业锻炼 、企业技师的教学能力培养 、共享人力 资源 、共 的运 行机制 ,即以指导 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是 监 同培养人才等 。 督式的运行机制 ,即以监督式 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 的关 系。机 制 2 0 1 3年 ,企业技术 骨干 进驻技 师工 作站完 成专 业教 学 2 9 3 1 8学 建立的载体 ,一靠体 制,二靠制度 。也就是说 ,通过建立适 当的体 制 时 ,共接纳学生实习实训 1 9 1 0 0 8人时 。校企 共建 了校企合 作信息 管 和制度 ,可以形成 相应的机 制;同理 ,通过改革体制和制度 ,可 以达 理 平台 , 搭建 “ 双线 管理 、多元 评价” 的校 企合作 教学质 量保 障体 到 转 换 机 制 的 目的 。 系, 保 障校企合作教学质量 ,全面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 。 政行企校四方 联动机制 正是 为了协调政府 、��

“政校企”育人背景下校企融合育人模式探究

“政校企”育人背景下校企融合育人模式探究

“政校企”育人背景下校企融合育人模式探究1. 引言1.1 校企融合背景校企融合背景指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校企融合在教育领域逐渐兴起。

校企融合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校企融合可以通过学校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政府提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政策倡导和支持下,校企合作得到了更多的资源和条件,促进了校企融合育人模式的发展。

社会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校企融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备受社会认可和支持。

校企融合的背景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教育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1.2 育人意义育人意义是校企融合育人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体现了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的合作精神和追求。

校企融合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培养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校企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企业员工接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校企融合育人模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校企融合的育人意义不仅对个人学生的成长有利,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 正文2.1 校企融合的理论基础一、教育与产业融合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已经不再是单一学校的责任,而是需要各个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

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及政策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及政策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及政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高校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校企合作也是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之际,探索创新机制,破除政策瓶颈,促进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发挥更大作用,已成为现阶段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机制探究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国家推动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

早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就鼓励高校积极与企业、产业、军队、地方政府等其他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挥高校的优势,推动成果转化。

传统上,高校与企业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产学研间的分割和各自利益的导向等问题,阻碍了现代化产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障碍在于如何解决产学研脱节现象和相关政策环境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文化交流创新模式,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加强彼此沟通,进而形成体制上的联动优势。

其次,高校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应综合考量双方之间的合作意愿。

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增加产业界对校园的技术需求和资源集聚,促进了产业的长远发展。

高校应紧跟科技进步发展潮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能力,针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主动出击,提供完善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为企业带来更多生产价值。

二、政策研究提出方案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是以产业带动科技,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精品合作、全域合作为方向,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和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共赢才是校企合作的核心目标。

作为我国前进的教育行业,高校的科技创新并不能获得明显的效益,并且在技术推广、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等方面与企业有着一定的距离问题。

因此,政策层应该制定更具体可行性的措施,做到政策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等多方面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发展。

1.设置专项资金支持:政府可以设置多种财政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高校积极与企业结成校企合作关系。

“行企校”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行企校”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部 分 : 部 分 是 系统 本 身 由于 不 可 逆 过 程 引 起 的 熵 产 生 ( i ) 这 一 项 永 远都 是正 的 ; 一 部 分 是 系统 与 外 界 环 境 相 互 作 用 的 熵 变 化 ~ dS , 另 (e )这 一 项 既 可 以 是正 的 , dS , 又可 以是 负 的 。 个 系 统 的总 熵 变 化(S= e+ i。 开 放 系统 中 , 果 dS为 负 值 , 且 它 的绝 对 值 大 整 d )d S dS 在 如 e 而 于 d S 则 系 统 的 总熵 d i, S小 于零 , 统 就 可 以 维 持 自身 的有 序 结 构 并 趋 向 更 高 的组 织 有 序 。 系
式 之 一 。它 以行 业 、 业 、 校 共 同构 建 的合 作 办 学理 事 会 为 平 台 , 到 联 动 招 生 、 动 培 养 、 动就 业。 同时 , 方共 同构 企 学 做 联 联 三
建 互 利 共 赢 的 师资 融通 保 障机 制 、 训 实 践条 件 共 享机 制 , 及 就 业 服 务 保 障机 制 , 正 做 到 人 才 共 育 中相 互 渗 透 、 互 实 以 真 相
往校 企合作中存在 的各 种问题 , 真正做 到合 作各方“ 水乳
交融 ”共享共赢 , 障合作 深入 、 , 保 持续 、 康发展 。 健
( ) 决 “ ” “ ” “ ” 作 条 块 分 割 、 自为 政 一 解 行 、企 、校 合 各 的 管 理 与 发 展 格 局
从 行 业 、 济 社 会 和 教 育 事 业 发 展 的全 局 出 发 , 建 经 构 具有 高职特色 的“ 办方主导 、 事会参 与 、 企互动 ” 举 理 校 的
① 谋 昌 :生 态 哲 学 》西 安 : 西人 民教 育 出版 社 ,0 0年 。 《 , 陕 20 ② 普里戈 金 (r o i ,) Pi gn I 的耗 散结 构理论提 出, g e. 对于一个 与环境 进行 物质 、 能量 和信息交 换的开放 系统 来说 , 它的熵变 化可 以分为 两

211287939_“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有效实施探讨

211287939_“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有效实施探讨

2023.6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学校为主体,且基于高校的情况构建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没有充分对接。

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助推新技术、新产品快速涌现,加速技术更新迭代,单靠高校自身力量建设实践基地很难跟上行业的发展。

深化“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旨在促进政府、行业、高校、企业多方联手合作,推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人才培养的主体不再仅仅是学校,而是多方基于合作的契合点,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优势互补,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等纳入课程开发,将行业企业的技术应用场景嵌入人才培养过程,促进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匹配、课程内容与企业技术相结合,保证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拉近学校与企业、课堂和现场的距离[1],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一、当前协同育人存在的不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但当前协同育人仍存在“政行校企”合作不全面、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协同育人工作开展不顺畅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协同育人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产教合作内容协同育人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制度约束,企业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动力不足,各方参与协同育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

尽管一些企业与高校签订了具体的产学合作协议,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一些实训课程的教学资源和相应的专业实习实践平台,但协议条款并未具体细化合作内容,重形式、轻内容,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不深入,过于形式化,合作关系松散,只是表达产学研合作意向,并无硬性的条款约束,后续实施困难。

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与评价机制,协同育人效果差强人意,缺乏深度,甚至有的校企协同育人协议成为高校与企业的一种“面子业绩”[2],因为,对企业而言,高校有庞大的学生群体,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就意味着有稳定或潜在的客户;对高校而言,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就意味着多一个潜在的实习实训基地。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舒君丽来源:《职业》2021年第13期关键词:“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皮草工艺专业2016年,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江宁高职校)与江宁区禄口街道、南京中铁二局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局)、南京金陵科技学院(以下简称金科院)等单位签订“政校行企”四方合作办学协议,为江宁区禄口街道皮草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传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宁禄口皮毛技艺。

根据协议,江宁高职校负责招生,并负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管理、学生学业评定、就业推荐、学历提升等工作;禄口街道设立禄口皮草教育发展基金,用于江宁高职校皮草工艺专业的教师培养、教材与课程的研发以及学生的生活补助与奖励;金科院制订该专业课程计划,协助开展专业理论教学与学生实习指导工作;中铁二局负责专业实训平台的搭建工作,联系行业协会并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协助江宁高职校做好學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师资培养与培训等工作。

一、实施“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能够解决技能人才培养难题在五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江宁高职校皮草工艺专业“政校行企”协同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高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教育资源组合优势,在产业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发展升级中各司其职,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强大合力,实现产教融合。

(一)解决了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实现了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技能高度吻合通过深入调研得知江宁区禄口街道皮草行业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江宁高职校成立由行业、高校、企业的知名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制订皮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整合人文、艺术、科技、营销相关课程资源,建设职业化创新皮草人才培养“生态圈”,围绕皮草工艺师、皮草设计师、皮草品牌与运营人才、皮草文化传承人才四个职业岗位方向,以皮草工艺技术为内核,构建理实一体化皮草课程体系。

(二)解决了校内师资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建立了学校和社会共同培育人才的机制江宁高职校皮草专业师资主要包括校内自有教师和企业选派技师。

科研课题论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合作共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

科研课题论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合作共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

81980 学科教育论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合作共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是指集“实践教学、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以此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服务;为区域企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能鉴定、产品研发、技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提供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培训;为社会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发展历程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经历了职业院校自主独立建设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模式、政府主导集中建设资源共享型模式和政校行企多元共建模式等多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职业院校独立建设模式。

职业院校为了完成专业课程实习实训任务,依靠院校自有资金,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在校内建设一系列实训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这一建设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完全是根据院校自身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师生水平、场地条件等实际需要进行建设,能适应院校专业的个性化需求;其缺点是受资金、场地限制,数量和结构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设备落后于产业发展,在功能上与社会、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距离。

第二个阶段,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模式。

受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限制,职业院校独立建设的实训室,在设备数量和水平上,难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借助企业的场地、设备的支持,在校内校外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弥补校内独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不足。

这一建设模式的优点是紧贴社会、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开拓了社会资源,减少职业院校的建设资金、场地压力,能建立一些仿真甚至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践教学基地,对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其缺点是基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要兼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职业院校的正常教学安排形成一定的限制,部分实训基地建设利用率低,甚至达不到原来的目标。

第三个阶段,由政府主导建设大型资源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模式。

国企办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国企办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国企办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1. 国企办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与问题产教融合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产教融合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国企办职业院校仍然存在着将产教融合视为一种附加任务的现象,缺乏将其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决心和行动。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我国国企办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以项目合作为主,缺乏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中的权益分配、管理体制等问题也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

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国企办职业院校需要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但目前部分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到位,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产教融合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水平,但目前部分国企办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不足,如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互动不够频繁,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等。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国企办职业院校仍然面临着政策执行不到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1.1 产教融合的内涵与意义产教融合有助于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附加值。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同时,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技术指导等支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掌握实际工作技能。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实训,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产教融合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大量合格的毕业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帮助学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政、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政、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政、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政府、地方、学校和企业应该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本文将从政、地、校、企四个方向,探讨如何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政府方向政府在协同育人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地方、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其次,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建设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育资源的共享。

此外,政府还可以组织培训班,提供相关培训,帮助教师和企业员工提升教育和职业技能。

三、地方方向地方是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政府可以与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教育基地。

首先,地方政府可以提供土地资源,用于建设学校和企业的实践基地。

其次,地方政府可以与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享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

此外,地方政府可以组织各类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学校方向学校是协同育人机制的核心。

学校应该与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首先,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园进行讲座,分享实践经验。

其次,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训课程,提供学生实践机会。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五、企业方向企业是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参与者。

企业应该与学校和政府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首先,企业可以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提供实践案例和项目。

其次,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此外,企业还可以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路径和要求。

六、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势通过政、地、校、企四方的协同努力,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地方可以提供实践基地和教育资源,学校可以提供教育和培训,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

这样的协同育人机制可以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七、结语政、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1. 引言1.1 什么是“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是指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共同肩负起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责任。

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资源调配者,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企业提供实践场所和技术支持,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学校则承担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培养。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优势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努力,高职教育将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加符合产业发展,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社会的发展。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推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升级。

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共同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技术人才队伍,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2 背景介绍“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政府、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主体,各自具有不同的职能和优势,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变和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长,高职教育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共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成为一种有效的模式和路径,有助于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政行企校视角下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政行企校视角下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教育探索88作者简介:莫舒玥(1980— ),女,瑶族,广西贺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汽车运用。

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ZY2018A02)。

近1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下层层推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为生产一线培养了大量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政行企校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背景为了应对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提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够畅通,人才培养结构不够合理,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应加快构建就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制度。

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

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联动,政府应牵头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工学结合、实践育人。

行业联合企业学校制订与产业发展规划相符的人才培养计划。

二、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精神,各职业院校积极进行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仿真实训室、校中厂等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实践育人的成果收效不大。

(一)第一课堂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第一课堂的常规教学主要注重理论专业知识学习,辅助进行实践动手锻炼,即便是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实践实训学时与理论学时基本相当的情况下,面对一个班四五十号学生,也是难以面面俱到、人人都获得足够的实践锻炼。

并且即便很多实训都在仿真实训工厂里面完成,但是仿真环境与真实的工作环境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学生只能接触到标准的流程和工作方法,这与灵活多变的社会工作环境是不一样的,另外学生在学校身份还是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真实残酷的社会,这就使得学生出去实习接触岗位了之后会发现适应不了,很多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直接运用,这就使得他们措手不及,甚至产生失落感,而企业也对招聘的实习生的能力产生质疑。

校政企联合办学实施方案

校政企联合办学实施方案

校政企联合办学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校政企联合办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

校政企联合办学是指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共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共同育人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学校融入社会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通过校政企联合办学,实现学校、政府和企业的共赢,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2. 原则:合作共赢、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优势互补。

三、实施方案1. 建立合作机制:学校、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利,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2. 教学资源共享: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学校,获取更多的人才资源,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3.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4. 人才培养计划: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社会的需求。

5. 资金支持:政府可以给予校政企联合办学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更多的学校和企业参与到这种合作模式中来,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保障措施1. 建立监管机制:建立校政企联合办学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合作过程的监督,确保合作的公平公正。

2. 加强沟通交流:学校、政府和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3. 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校政企联合办学制度,明确各方的权责,为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4. 提高师资水平: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力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五、总结校政企联合办学是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它有利于学校、政府和企业的共赢,有利于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行企校”合作育人的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作者:杨柏青刘海波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年第06期
一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合作育人现状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岗位针对性强,多数是依托产业有序发展,产业政策和政府法规使企业有义务参与职业教育当中,因此校企双方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政府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承担“政行企校”合作育人的研究、规划和推进,按照国家相关法律,企业有义务承担职前培训,与职业院校是平行主体,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能够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要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发展目标。

国家在100所高职示范院校建设中,重点推进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续的100所骨干校建设中明确了主要建设任务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

从宏观规划到项目实施,都有力的推进了高职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在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改革创新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从整体上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更多停留在教学改革层面,尚未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作用仍需加强,尽管国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校企合作仍缺乏地方政府有效引导、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机制缺失。

二是企业与学校价值取向不尽一致。

提高经济效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的;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追求办学育人的社会效益。

双方在合作动机和合作利益的追求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企业缺乏热情,校企合作难以深入。

三是学校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服务企业能力弱吸引力不足,企业缺少合作育人的责任感,校企合作缺乏源动力。

现有合作项目更多取决于企业需求,合作层次比较单一。

四是行业协会在办学育人及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综上分析可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运机制并未真正形成,推动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依法确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架构,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权利、义务,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果法制化,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校企合作长效育人机制仍然是高职院校在较长时间内必须面临的现实课题。

二我校“政行企校”合作育人实践及成效
1 打造专业品牌、争取政府项目支持
我校汽车专业建设和改革历史悠久,起步早、起点高、成果丰硕。

自1997年起借鉴加拿大CBE教育理论在汽车专业探索和实施能力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2年被确定为教
育部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学校持续支持和建设,积淀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自有的品牌特色,尤其获得了政府项目的诸多青睐。

经过2006年和2011年国家两轮评估成为重点剖析专业,2004年被确定为国家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汽车专业教师中职省培及高职国培基地,先后参与专指委专业资源库建设、专业目录审定等工作。

目前,已建成了2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规划教材、以及汽车检修专业全套统编教材资源。

依托职教集团辐射支持省内外十几所中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承办每年全省大赛等。

中韩合作办学达10年,近几年,国赛先后获得过一、二、三等奖项。

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丰厚的回报,打造了一支国家级教学团队,提升了专业品牌影响力,成为省汽车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学校,得到了教育和交通行业主管部门的关注和政策支持。

2 提升服务能力、成为行业协会“主人”
转变思想,发挥自身优势,在做好育人工作同时,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行业企业及院校的能力。

作为省市行业协会的理事单位,参与维修企业建设标准审定,承担我省行业培训、行业大赛,为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承担每年一次的哈尔滨市卡思调研,直接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与行业协会共同在我校建立机动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中心及维修司法鉴定所等,共同开展业务;行业协会专家直接参与我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专业建设及校企合作项目相关工作。

作为省内高职汽车专业的龙头,长期支持3所高职及7所中职专业建设;作为汽车专业中职骨干教师省培基地、高职教师国培基地,每年利用假期举办两期中职汽车骨干教师培训、一期高职汽车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并承担援疆专业教师培养。

3 引进品牌项目、探索合作育人机制
2010年以来,与品牌企业合作,我校汽车专业先后引进了教育部中德SGAVE项目、宝马BEST项目、长安福特STWP项目和以大学生创业为主的PICC汽车保险项目4个校企合作项目基地。

不仅获得政府和学校的政策资金支持、行业的指导和帮助,而且企业作为合作主体直接投入车辆、检修设备、技术资源、培训模式及管理模式等先进的软硬件资源,更重要的是引入企业标准和企业文化。

搭建了育人及服务的合作平台,实现育人、培训及社会服务功能,助推整个专业群的建设及改革。

项目启动至今,从人才培养方案上,前三个项目已逐步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上进行了嵌入,利用基地开展合作育人、合作培训、合作服务、合作就业;依托汽车保险项目,为汽车专业学生提供了创业平台,汽车保险服务部业务启动以来,以本校教师作为优先开发的客户,并向校园周边辐射,已经开发了200多个车主提供了便捷的车保服务,使其成为长期客户,PICC省公司和哈尔滨大庆市公司将我校列为人才招聘基地;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开展的案例教学及实习改革,与中宝财险公司实现就业直通。

4 实施军校合作、夯实思想教育基础
汽车学院作为预备役高炮师三团列编的修理所,师生应履行国防义务,承担相应的维修、培训及训练任务;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团分期承接校企合作项目班学员第一学期
的营地集训,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爱国意识、职业忠诚度和养成教育,学生在营地学习军事理论、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参与车辆及高炮维护、军事训练及大比武,我校学生已经连续两年代表三团参加全师集训和大比武,均获团体第一名;每到假期三团都要接收汽车学院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和素质拓展;不定期入校为学生做国防教育讲座;接受列编的军官教师参加军营日及实弹射击训练。

三“政行企校”合作育人机制建设的几点启示
就我国目前体制及经济发展现状,要有效建立“政校企协”合作育人机制,学校主体作用发挥是核心、是内因和源动力。

即学校首先应做强自己的专业,发挥好育人和服务区域经济功能,才能真正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行业的支持和企业的青睐,从而吸引好的校企合作项落户学校,促进企业先进的技术、规范的标准、现代的文化、精细的管理融入到育人的各个环节当中,实现“政行企校”合作育人和服务的机制创新,又会反向进一步促进专业的发展和品牌影响力提升。

这就解决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项目中目前普遍困惑的几个问题。

解决了“政行企校”合作育人缺少政策制度保障问题。

结合校企实际,依据前述项目目标,引入企业成熟的运行、管理及考核机制。

解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问题。

行业企业为平行主体,按照协议双方资源共享,参与育人服务也是其职责所在,能为企业实现定制化育人服务基础上,还要提供行业企业技术培训、认证、业务竞赛等服务。

解决了教师实践能力不强、服务行业企业能力较弱的问题。

如中德项目培训师要按要求参加国内外及项目培训;宝马项目要求参加培训课程开发、承担经销商开业培训,每学期不少于一周深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福特项目的新车型培训;各个项目培训师应有企业兼职服务、承担行业及师资培训等。

解决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对接的问题。

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育人过程,承担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共同承担社会服务等。

通过诸多项目实施,逐步建立师资配置和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硬件资源建设及更新、文化建设、教学及实习过程管理、基地运行管理、学生管理及相应的考核机制。

另外,创新了“政行企校”合作育人有效模式,创新了师资队伍综合能力提升方法途径,使企业标准、企业文化真正进入校园;最终实现多元互动、“政行企校”合作育人、合作服务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许士群,黄志纯.高职教育政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63-65.
[2]杨娟.高职院校政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98-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