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创造学概述

合集下载

第1篇创造学导论

第1篇创造学导论

第3章 创造力概述
u u u u
创造力的构成和分类 创造力辨析 创造力开发 创造力测评
3.1 创造力的构成和分类 1、创造力的涵义
创造力是指创造者的创造能力,是创造者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 现出的取得创造成果的能力。
2、创造力的构成 构成因素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格林提出创造力由10个要素构成,即知识、自学能 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 毅力等。日本创造学家进藤隆夫等人提出创造力是由活力、扩力、结 力及个性等4个要素构成。
1.2 创造的原动力和意义 马斯洛的五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1.3 创造学概述 一、创造学的涵义和性质 涵义: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
域的创造活动现象,并从中探索出创造的过程、特点、方法等规律性 的东西的一门科学。
性质:1.创造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创造学理论与实践
主编:姚凤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 容 提 要
第一篇 基础概念篇
第二篇 创造性思维
第三篇 创造技法 第四篇 创造实践篇 第五篇 创造型人才开发篇 第六篇 创造性经营
第1章 创造学导论
•▲创造及相关概念 •▲创造的原动力和意义 •▲创造学概述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1.1 创造及相关概念
1.4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1、在美国产生 2、诞生原因 1)历代学者不同角度的研究奠定了其理论基础 2)各国国力竞争的本质促进了创造学的研究 3)相继完善和成熟的相关学科为创造学的产生提供了较 完备的条件 发展:1、在日本的发展 2、在前苏联的教育简况 3、在我国的发展
1.4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1、在美国产生 2、诞生原因

创造学第一章—— 创造学导论

创造学第一章—— 创造学导论

第四节 创造学的特性与研究方法
• 一、创造学研究对象和目的
• 创造学研究对象: • 人类的创造发明活动及其创造能力。 • 创造学研究目的 :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 其创造性。 探索出人类创造发明规律和方法,并尽快教给普 通人,从而有效地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 创造性,增加其创造能力,使其能够进行创造活 动并不断提高其创造活动的质量和创新价值。
二、创造学的涵义
• 创造学(Creatology):
• 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以及其它 所有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的过程、 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 研究目的: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
三、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条基本原理:
• 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六、中国创造学的发展
• 台湾创造学的发展
• 20世纪60年代已开展了创造学研究,其重点放在 幼儿园和中小学方面。
• 大陆创造学的发展
• 1980年前后,上海交通大学的许立言把创造学引 入中国大陆。
• 创造学群,是指以创造学学科理论研究及 应用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术性群众团体。 主要有:
• 中国发明协会创造学研究委员会 • ①1985年中国发明协会成立 。各地方分会相继 成立。 会刊《发明与革新》杂志,自1985年创 刊。 • ②1990年中国发明协会召开了“首届全国创造 力开发与促进发明活动讨论会”,成立了中国 发明协会创造学研究委员会。
• 1936年,美国GE公司对职工进行创造力开发的培 训,一年后发现职工的创造力竟提高了三倍。 • 1941年,美国奥斯本(A.F.Osborn ,BBDO广告 公司经理)提出了重要创造技法--------智力激励法 (brain storming或头脑风暴法) • 一般认为, 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造力培训 或1941年奥斯本提出智力激励法,标志创造学的 正式诞生。性的构思方案

创造学

创造学
就方法而言,创造学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即:观察法、传记法、科学史法、比较研究法、调查征询法、测验统计法和创造案例研究法。
就学科性质而言,创造学是一门横断性学科。
第三章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力及其开发
本章主要讲述了创造力及其开发问题,内容丰富而重要,同学们在阅读中要重点掌握创造力的开发原理以及创造力开发的相关因素。
就内容而言,创造学主要研究:创造活动、创造过程、创造者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品质、创造力及其开发、创造性思维、创造环境、创造性人才和创造评价。
创造活动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新颖性”的活动。 “新颖性”有相对新颖性和绝对新颖性。 根据创造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创造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正向创造活动和负向创造活动。凡是有利于(或至少无害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公德的创造活动,可称为正向创造活动。反之,凡是不利于社会发展、违背社会公德的创造活动,则称为负向创造活动。
灵感的主要性质有五个,即:(1)引发的随机性; (2)出现的瞬时性; (3)目标的专一性; (4)结果的新颖性; (5)内容的模糊性。
灵感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大致有如下几步: (1)头脑中有一个待解决的中心问题;(2)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或观察资料积累; (3)对于渴望解决的中心问题进行过量思考; (4)适当搁置,让思维得到必要的放松。当人们在进行“过量”思考、思路进入僵化状态后,可把要解决的问题暂时放一放,使大脑放松放松,也可从事一些其他性质的工作,或者玩一玩、散散步,改换一下环境,缓冲一下紧张的思考,使大脑不再受压抑。
完整的创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四个阶段,即: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和验证期。
对创造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个人的评价、对创造成果的评价以及对创造者的评价。就创造成果评价而言,相比之下,对于一些实物性创造成果人们是比较容易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肯定的,但是对于一种新颖的创造思想、一些新颖的学术观点,则评价起来就较为困难了。

创造学第一章

创造学第一章

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 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创造学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创造学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推动社会进步 创造学通过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 动,揭示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 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 实践指导。
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创造学不仅关注已有的创造发明 成果,还探索未知的领域和可能 性,有助于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 。
创业教育实践
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创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 中体验创业的过程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业实践能力。
跨学科学习
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产生新 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人才培养中的创造教育策略
个性化教学策略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 的不同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创造力提升的途径与策略
头脑风暴法
01
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激发个体的创造力,产生新的想法和解
决方案。
发散思维训练
02
通过训练个体的发散思维,提高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创新方法学习
03
学习并掌握一些创新方法,如TRIZ、六顶思考帽等,有助于提
升创造力。
创造力测评与提升的实践应用
1 2
教育领域
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测评,并提 供相应的提升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和能力。
共同作用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个体或组织的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创造性 思维为创新提供灵感和动力,而创新能力则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具体的创新成果 。二者共同作用,推动个体或组织在特定领域内实现持续创新和发展。
03

1章 创造学基础 概述 2

1章 创造学基础 概述 2
?许多普通人都想成功,也学习了,借鉴了,但还是没成功
2)、勤奋即能创造
通常认为只要勤奋就能成功。
“成功是99%汗水加1%灵感”
但在创造方面,勤奋只是创造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3)知识越多越能创造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创造的基础, 担不是根本。 知识容易造成思维定势。人们往往因知 识积累而导致先入为主,影响开创性 思维的建立,阻碍创造性的发现。
3)创造环境 创造环境对发明创造者来说,是起促进和制约的作 用。任何个人与团体,虽然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 力,但由于受不同环境的影响,或促进或阻碍创 造力的发展。充分认识创造所需环境的重要性, 营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环境,日益受到重视。 开拓有利于创造发明的环境,必须是领导重视创造 发明,积极培养职工的创造精神,有良好的民主 作风,认真分析群众意见,从开发群众创造力的 高度,来尊重群众提出创造性想法,保护职工创 造权益,在群众中造成人入动脑筋搞革新的竞赛 风气,否则必将影响创造力的发展。另外,车间 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内部人员的团结,领导成 员的支持等因素也尤为重要。
1.4 学习创造学的意义和方法
1.4.1 学习创造学的意义 • 因为创造发明是人类劳动中最高级、最活跃、最 复杂、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实践活动,其实质是: 人类追求新的有价值的功能系统。而创造发明可 以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类的生活 环境、劳动环境,因此创造发明是人类最宝贵的 财富。 • 当前是知识爆炸,催生创造发明的时代。国家之 间、企业之间、人才、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从现象上看是产品竞争, 从实质上看是智力竞争, 是创造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创造发明的竞争。
• 创造学的理论基础是:人人都能创造,即创造力 的普遍性;但需要激发、培养和提高人人创造的能 力,即创造力的可开发性;即创造具有多元性; 同样的目标,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途径来 实现,即创造的多元性。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评论“创造”时说,“人类 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 创造之人”,认为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能力。

创造学思想录概要课件

创造学思想录概要课件

创新性解决问题原理
总结词
创新性解决问题原理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创新 性,寻求特殊的解决方案。
详细描述
这一原理认为,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面对问题时,不 应局限于传统的解决方法,而应尝试新的、特殊的思路和方 法。通过创新性思考,可以发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问 题的解决。
创造性人格原理
题。
激发灵感和创意
通过视察、体验、交流等方式,寻 找新的灵感和创意,并尝试将它们 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解决方案。
接受失败和挫折
创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 ,但它们也是激发创造力的机会, 要学会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05 创造学应用案例分析
产品创新案例
产品创新案例:苹果公司的iPhone
苹果公司发布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 产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iPhone。这 款产品不仅改变了手机行业的格局, 还对音乐、电影、娱乐等多个行业产 生了深远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创造学特点
创造学强调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性,重视实践应用,强调在实践中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还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 学等。
创造学的重要性
推动科技进步
促进企业发展
创造学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通过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开发 ,人们不断探索新的科技领域,推动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03 创造技法与实践
头脑风暴法
一种激发创意和思考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通过集体讨论和自由发言来激发创意和思考的方法。它鼓励参 与者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和观点,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以寻求新的创意和解决 方案。
设问法
一种通过提问来引导思考的方法
设问法是一种通过提问来引导思考的方法。它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人们深入思考问题的本 质,从而激发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设问法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问题的潜伏解决方案,并引导他们进行 创新思考。

创造学

创造学
9
1/2/2011
(四)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 来)——理性阶段
创造技法总结的日臻完善,创造工程学应用 普及,人们致力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技法、创 造机理的研究 ,创造力开发逐步系统化规范 化。 创造性思维测试工作逐渐推广:吉尔福特 的发散性思维测验、托兰斯的创造性思维测试 等 自然科学的介入: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学、 解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和营养学角度 研究取得丰富成果 国际化趋势增强:建立学术组织,举办研讨会
1/2/2011
10
自从创造学在全世界传播后,世界各国纷 纷加入到研究和使用创造学的行列中来。其中, 日本的创造学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突出, 1958年,日本成立第一个创造学研究组织-“日 本 独 创 性 协 会 ” , 1979 年 , 日 本 又 成 立 了 “日本创造学会”。日本创造学专家开发出了 一些具有日本特点、适合日本国情的创造技法。 日本国内还掀起了“全民创造”的热潮,并取 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世纪80年代,创造学传入中国,中国相 继成立了发明协会、创造学会等团体,并与国 际相关协会、组织开展学术交流,表现出强劲 的发展势头。
12
1/2/2011
三、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属性,人的创 造力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和训练而激发出来, 并且可以得到不断提高。 2、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是人创造的产 物,一切现存的东西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 可以通过人的再创造改变的更好,并且可以 创造出现实世界还不存在的更先进、更完善 的东西。 3、实现同样的目的,方法是多元的,越 是简单的方法创造力越大。
17
1/2/2011
第三节 国内外创造学研究简介 一、国外创造学研究简介 (一)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首次将创造学列入教学内容, 1948年开设《创造性开发》课程,1949年奥斯本 在布法罗大学开设“创造性思考”夜校,致力于 推行创造学教育并取得卓越成效。20世纪60年代 后,美国创造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创造学第一章

创造学第一章

第一讲基础概念一、创造1. 创造基本概念概括地认为:创造就是首创或改进的形形色色的事物。

所谓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及其变化的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都可称为事物。

首创或改进的事物就是创造,例如星云的收缩创造了星球,地壳的运动创造了山脉湖泊……这些属于自然的创造。

再如,古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人类在探寻自然的奥秘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自然科学,在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社会科学……这些属于人类的创造。

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

有关专家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

“首创”就属于“第一创造性”。

它是指人类历史中出现的重大发明和创造,如中国的“四大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瓦特的蒸汽机等。

第一创造性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活动。

“改进”是属于第二创造性。

它是指人们在理解和把握某些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加以吸收和溶解,再创造出大量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事物。

第二创造性是较为广泛的社会性活动。

2. 创造的特点(1)目的性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能动性,任何创造性活动者都是有目的的,人们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从事创造活动。

像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如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组织机构重组等。

(2)新颖性创造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最大区别是其具有的新颖性。

新颖性、主要表现在创造活动的结果上。

有些是全新的结果,如电灯的发明,有些是局部的革新,或对原有产品的重新设计等。

(3)否定性“新”的事物总是对“旧”的事物一定程度的否定,创造活动是新事物的产生活动,必然包含对过去或现在事物的否定,即使是全盘接受旧事物而增加某些特性也是对旧事物没有增加的特性所产生结果的否定,这才导致增加新特性。

步行——自行车——汽车——飞机。

(4)过程性尽管有些创造活动很短暂甚至于说不清道不明其中的详细步骤,但是任何创造活动都是一个在时间甚至于空间有一定持续性并且有资源消耗的过程。

创造学概述1(1)概要95页PPT

创造学概述1(1)概要95页PPT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创造学概述1(1)概要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创造学

创造学

创造活动的含义
• 创造活动是受自觉的创造目的所调节的一种积 极主动的综合性运动形式。 • 创造活动一般分为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创造 的外部活动指一切可见的、外在的运动形式, 也就是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物质活动, 如创造活动中的注意、观察、绘图、试验、制 作等。创造的内部活动是指内隐的、主体自身 的运动形式,如思考、想象、推测、阅读、运 算等。
2.创造的本质特征及定义 2.创造的本质特征及定义
• • • • 首创性和新颖性 主体性和能动性 目的性和控制性 功利性和价值性
• 创造是主体为实现一定目的,控制客体以 有灵感思维参与的高智能劳动,产生有社 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新成果的活动。
二、创造学
• 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及其它领域的创造活动,探索其过程、特 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新兴学科。 • 创造学是一门软科学性质的学科,专门研 究创造力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 学习创造学的主要目的是开发创造主体的 创造力,从而提高创造水平。
• 发明的能力——以新的没计、新的组合, 发明的能力——以新的没计、新的组合, 新的方法产生首创的有社会意义的产品。 • 除旧立新的能力——破除和抛弃旧的东西, 除旧立新的能力——破除和抛弃旧的东西, —— 代之以自己认为合乎真理的新东西的一种 能力,最典型的例子是哥白尼在天文学理 沦上除旧立新的创举。 • 突出的创造能力——类似前述创立或创建 突出的创造能力——类似前述创立或创建 的层级。
2.一批创造技法问世 • 1931年,克劳福德制定“特性列举法”。 1931年,克劳福德制定“特性列举法” • 1938年,奥斯本制定“头脑风暴 1938年,奥斯本制定“ 法”(BS法)后来又制定了著名的的“检 (BS法 后来又制定了著名的的“ 核表法” 核表法”。 • 1942年,兹维基制定“形态分析法”。 1942年,兹维基制定“形态分析法” • 1944年弋登制定“综摄法”。 1944年弋登制定“综摄法”

创造学基础教案.ppt

创造学基础教案.ppt
创造学基础
第1章 创造学与创造原理 第2章 创新思维 第3章 创新技法
第1章 创造学与创造原理
第一节 创造学概述
一、创造与创新 1、创造的含义
创造是一种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特有的人类社会活动, 其特征是具有显著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新颖性和独特性:第一次、非重复性。
2、创新的含义 美国经济学家熊比特:一项发明的具体应用可看成一项创
种事物的思维过程。 例:自动番茄摘收机的研制 研制难点:番茄摘收容易破裂 思维方式1:控制摘收机抓力大小→能抓住番茄又不会使番
茄破裂 思维方式2:培育硬皮番茄新品种→能承受较大抓力
思维方式1为习惯性思维,既采用耳闻目睹的问题作比较,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维方式2为创新性思维,它采用了一种从问题的源头解 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新思维的特点
获得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 4、验证阶段
对解决方案进行反复的理论和实践验证,进行修改和优 化。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 1、多角度看问题 例:出差用的小行李车 旅行者:轻便 退休职工:户外小椅子 家庭主妇:购物小车 年轻母亲:乘坐幼儿 盲人:手杖
2、寻求多种答案 3、破除思维定势
4、重视意外发现 5、增强探索意识
第三节 创新思维方法
一、想象
1、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在头脑中塑造未曾感触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 来有可能实现事物的形象思维方式。
2、想象的类型
(1) 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的、自觉的想象,也称为积极 的想象,包括:
I.再造想象:根据他人对某事物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新 形象的心理过程。
II.创造想象:根据一定任务和目的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 的心理过程。
三、移植原理
将一个已知对象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内容或部件等 运用或迁移到另一个待研究的对象中,从而使研究对象产生 新的突破。

《创造学概述》课件

《创造学概述》课件

培养观察力
学会观察,发现事物的不同之 处,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
激发想象力
通过联想、想象,拓展思维空 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践与探索
鼓励尝试新事物,积极参与实 践活动,积累经验,提升创造
力。
创造力的激发途径
挑战传统观念
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思 路。
反思与自省
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突破 自我限制。
05
创造技法与实践
创造技法的概念和分类
创造技法概念
创造技法是指在创造过程中所采 用的方法和技巧,旨在激发创新 思维,产生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
创造技法分类
创造技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 行分类,如基于思维方法的技法 、基于创造过程的技法和基于行 业领域的技法等。
常用创造技法介绍
头脑风暴法
六顶思考帽法
知识储备
个体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 ,包括学科知识、经验知识等

思维能力
个体需要具备分析、综合、联 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
个体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能 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产生
新颖的想法。
情感和动机
个体需要具备积极的情感和动 机,能够推动自己不断探索和
创新。
创造力的主要特征
新颖性
创造力产生的成果是新 颖的,不同于已有的想
02
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创造力的定义
01
02
03
创造力定义
创造力是指个体产生新颖 、独特且有价值的想法、 观念或成果的能力。
创造力的普遍性
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 一种潜能,每个人都有可 能发挥创造力。
创造力的可培养性
通过学习和实践,个体可 以提升自己的创造力水平 。

1章 创造学基础 概述 1

1章 创造学基础 概述 1
?历史上重大技术创新例子发明年份技术与产品日光灯采棉机拉链电视喷气发动机雷达雷达复印机蒸汽机尼龙无线电报三极真空管圆珠笔创新年份滞后期1859193879188919425318911918271919194122192919431419221922193519351313193719501317641775111928193911188918978190719147193819446?当发明者与创新者合二为一时可以大大缩短滞后期

1.1.5 创造学与创造的差异
创造是指新颖性实现的过程、结果与效果. 创造学是一门研究创造的成因的系统的理论 科学; 创造的理论基础是创造学。
1.1.6 创造的宗旨与性质 1 创造的宗旨 宗旨: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正作用。 2 创造的性质 正向创造:凡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公德的 创造活动。如电视机的诞生、计算机的发明等。
负向创造:凡是不利于社会发展、不符合社会公德 的第一创造活动。如“网络黑客”、“病毒研制” 等。 中性创造:其结果可能对社会带来正面和负面的效 果。如,核能技术,生化技术,克隆技术,武器、 刀棍等。
?酒、烟的创造及其创新的性质
1.2 创造学的发展
创造学既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又有古老的历 史。可以说,2300年前的帕普斯的《解题 术》,后来笛卡尔的《精神规律的法则》、 《方法论序说》等都为创造学的诞生提供 了思想基础。创造学成为一门学科,还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的事。
1943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他主张实施创 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 能力。他提出的名言有: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 人”。 “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 。 “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 。 “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

创造学概要

创造学概要

1.创造学,研究创造发明和创新的心理、方法和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创造心理学和创造工程。

1930年代起源于美国创始人奥斯本,80年代由许立言从日本引进中国。

创造学主要研究创新和创造的规律。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是:人人都能创造。

2.创造有4要素是指环境、创造者、创造过程、创造目标产品或服务。

特瑞莎·阿玛贝尔认为个体创造力的3元素是创造动机、领域技能和创造技能;团队创新的3要素是组织目标、组织资源和管理实践。

3.创新分为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

渐进式创新通常是指在现有形式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它或者是改进现有的东西或者把现有的形式或技术重新配置应用于其他用途。

相比较而言,突破式创新则是全新的东西,不是现有的技术或方法。

4.创造思维有很多种形式,其中以英国的创新思维大师爱德华•德•波诺提出的“六顶思考帽”最为有名,它可以使思维变得更具有建设性、计划性和创新性(参加讨论的人戴上蓝、绿、黄、黑、红和白色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扮演不同的角色,运用戴帽、摘帽、换帽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人因素对思维的影响)。

5.著名的创造学家——奥斯本,帕内斯,吉尔福特,罗伯特·斯滕伯格,特瑞莎·阿玛贝尔,斯考特·艾萨克森,高桥诚,傅世侠,袁张度,谢燮正,夏定海,李嘉曾,李全起,孙家胜,茹德山,罗玲玲,马种会等。

6.创造力是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产生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能力的总和。

特点有:“活动”观、“思维”观、“人格”观、“能力”观;创造力的组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行为能力、基础能力。

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行为的关系:创造力在一般或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创造性行为能力的结合;创造性思维对创造性行为有指导作用,是创造力的核心;在一定的条件下,创造力可以只通过创造性思维能;在个别情况下,创造力也可以只通过创造性行为能力表现出来。

7.创造力的基本性质:普遍性——指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一般都具有创造力;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个人创造时间的有限性和创造时机的随机性;社会性——指创造力同人类社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并能较好地反映社会发展的水平;能动性——指创造力能对客观世界产生强烈的反作用,造成深远的影响;可开发性——创造力的一个鲜明特点,意味着创造力存在可以挖掘的潜在优势;8.创造力五层次(美国心理学家泰勒根据创造成果的新颖程度和价值大小)分类:表达式创造力——少年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生产式创造力——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创造力;发明式创造力——通过发明成果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如设计新产品、发明新工具等;革新式创造力——对旧事物进行较大的变革和创新所表现的创造力,如改革工艺流程、完成技术改造等;高深创造力——在科学、技术、生产、文化、艺术等领域获得重大创造发明成果,产生深远影响的创造力。

第一章创造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创造学基本原理
创新工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系列丛书 王成军 沈豫浙 编著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创造学概论 创造性思维及其训练 创造方法及其应用 创造力及其开发 发明创造的过程及模式 发明创造成果及其保护 TRIZ理论
第一章 创造学概论
第一节 创造学的诞生
1906年,专利审查电 气工程师协会提交了人 员E.J.普林德尔尤给美 国题为“发明的艺术”
的论文
“创造”一词最早源于中国 《汉书·叙传下》:“创,始造之也”
20世纪20年代末,专利审查人 员J.罗斯曼从积存的专利资料 中选出700多个最多产的发明 家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并写出《发明家的心理学》一

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先对其职工开设创造工程课程 1941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经理奥斯本提出了 “智力激励法” 1950年,现代创造心理学奠基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发表了题为 《论创造力》的就职演说。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创造 力开发研究,并开辟了一个新的应用心理学分支——创造心理学,从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半球外侧面图
3.左右脑与创造性思维
1981,斯佩里因为发现了右脑 具有意识的功能而获得了诺贝 尔医学生理学奖。
著名的“裂脑实验”
二、创造心理学理论
1.创造者的创造心理学层面的基本要求
☆要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要有较高的创造技能 ☆要有突出的创造个性特征 ☆要掌握创造思维的规律 ☆创造者要接受过良好的创造教育和系统的创造训练
3.创造心理品质及其与创造的关系
创造动机
创造情感
创造意志
开展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
1)动机与创造
创造动机与其他创造心理因素在自然科学的科技创造中作用的相关系数

创造学

创造学
第一章 创造学概述
第一节 创造学的诞生 一、创造学概述 二、创造学的诞生 (一)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 ——史前阶段或朦胧阶段



1、 创造活动:自发的被动的,多是迫于生活或简单生产 的需要条件下进行的各种创造活动。 我国远古时期有巢氏建造房屋、神农氏尝百草、燧人氏钻木 取火、古人类种植作物、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如打凿石器) 和驯养家畜等。 《考工记》(战国)记载了冶炼青铜器时改变铜锡的比例 制造不同用途的青铜器。 铜鼎6:1,斧5:1,戈戟4:1, 箭头5:2,刀剑3:1(扩散思维、类比思维)
2/28/2019
4


中国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四大发明,出现 了许多总结创造发明的科技书籍,像《齐 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等,这些书中记载了许多中 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其中,有的 至今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总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人们 对创造的研究和探索多是从哲学、心理学 的角度出发,在实践活动上主要是速度很 慢的尝试法,还没有形成关于创造学的整 体概念。
2/28/2019


20


(三)其他国家
加拿大,1967年,蒙特利尔大学开始对各行各业的成年 人开设创造性解题课程,并创立了创造力研究室。1970年, 魁北克大学开设创造技法教学, 1975年开始为学生开设各种 各样的创造性解题课程。 英国, 1968 年,英国医生 E .迪博诺提出了“侧向思维” 理论,他认为利用“局外”信息发现问题的解题途径的思维能 力可以与眼睛的侧视能力相类比,另外他还设计了一套创造力 训练的课程,即 CORT的思维技巧。该课程在中小学里得到普 遍开设,甚至在美国也得到传播和推广。英国人比较注重从设 计方法入手来研究发明创造技巧,从1962年起,英国每隔两三 年就召开一次设计方法研讨会。 前苏联,1971 年,阿塞拜疆创办业余创造发明学院,并在 全国40多个城市设立分院。每年都有数千人前来参加学习,并 获得数百项高水平发明成果。截止到1978年,在80多个城市建 立了百余所创造发明学校。

创造力与创造学讲义

创造力与创造学讲义

创造力与创造学讲义第一篇创造学概论第一章创造力与创造学第一节创造一、创造定义创造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是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活动。

它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新颖性、价值性和先进性。

简言之,创造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

二、创造的分类从主体角度分:广义创造、狭义创造。

按成果的创造性程度和社会作用的大小分:高级创造、初级创造。

按首创程度分:首创创造、非首创创造。

三、创造的特征1、新颖性2、价值性3、先进性第二节创造学一、创造学概念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规律的科学。

创造学就是探索、寻求、总结创造者之所以能取得创造成果的具体思维过程的方法,以便找出创造性思维的规律和从事创造的技巧、方法的一门科学。

二、创造学研究内容1、创造主体2、创造过程3、创造性思维4、创造技法5、创造环境6、创造教育与创造力开发三、创造学特征1、普遍性2、实践性3、增效性第三节创造、创新与创造力开发一、创新与创造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

它是指在生产要素中引入“新的组合”,包括: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料来源和实现工业新组织等。

它不是单纯的技术行为,也不是单纯的科技活动,而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是一种商业行为、经济行为。

发现对原有的事物或规律,经过探索而知道的,称为发现。

发明利用自然法则创制的事物或首创的制作方法称为发明。

创造与创新的区别:1、创造更强调首创性、独创性,即排他性,是前所未有,在这一点上,它类似于发明;而创新则不强调这些特性,它强调“创”,但不一定是“首创”,可以是对既有事件进行“创”,使之更新、完善等。

2、创造与创新都强调“新”,但创造所强调的“新”,在水平、层次上更高,要求是“开创性”的“新”;而创新所强调的“新”,在水平、层次上则具有比较性、相对性,即相比较有“新意”,有“新的进展”等等。

3、创造强调事物的“质变”,即事物有一种事物变为另一种事物,二者有本质的变化,而创新则强调事物的“转型”,即事物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但本质上并不发生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三、创新
2.创新的特征 (1)价值取向性(2)明确目的性 (3)综合新颖性(4)高风险、高回报性 3.创新的作用 (1)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2)深化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3)提高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驾驭能力。
2015/9/25
24
三、创新
4.创新与创造的共同点: ⑪新颖性;⑫普遍性;⑬永恒性; ⑭超前性;⑮社会性;⑯艰巨性; ⑰风险性;⑱规律性;⑲实践性; (10)无边界性
2015/9/25 46
一、创新能力
(2)结构优化性: ★国家核心能力标准确定为 8 种:交流表达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数字运算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 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创新 创造能力。 ★终身发展能力:包括三个层次,即职业特有的能 力层次(一个职业所需要的特定能力)、行业通用 能力层次(每一个行业都有它自己行业通用能力)、 能力核心层次(核心能力,又称关键能力、通用能 力和基础能力)。
2015/9/25
17
二、创造
3.创造的基本特性: (1)智力性(2)新颖性 (3)先进性(4)价值性 4.创造的分类 (1)科学发现 (2)技术发明 (3)技术改造
2015/9/25
18
二、创造
5.创造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发现问题,收集有关资料, 参考别人或前人的知识、经验并从中得到一定启示 等; 第二阶段(酝酿阶段):冥思苦想,对问题做各种 试探性解决; 第三阶段(顿悟阶段):在上一阶段酝酿成熟的基 础上豁然开朗,产生了灵感或顿悟; 第四阶段(验证阶段):对灵感或顿悟得到的新想 法进行检验和证明。
2015/9/25
10
第2节 相关几个基本概念
★中国人创造有余创新不够,日本人创造不足创新有
余,美国人既会创造又会创新。
★从1990年以来,我国每年获得的重大研究成果达3万
多项,其中成百上千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填 补国内空白”,而转化率只有30%左右(发达国家一般 为60%以上),推广应用并取得规模效应者仅为5%(象 五笔汉字输入法)。
2015/9/25
30
四、创造力与创造能力
2015/9/25
31
四、创造力与创造能力
2015/9/25
32
四、创造力与创造能力
2015/9/25
33
四、创造力与创造能力 1.创造力
所谓创造力是指正常人皆有的,动用已知的信息 产生独特产品的能力。 (1)广义与狭义创造力 (2)创造力的结构 创造力主要是由创新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组成的。 (3)创造力的表现 ①善于发现问题②敢于摆脱旧框框 ③能减缩思维操作过程 ④善于联想 ⑤乐于积累并应用材料
2015/9/25
38
四、创造力与创造能力
4.创造力与创造能力比较 创造力是隐性的创造能力,它是先天形成的人 (脑)的一种自然属性,它与人的知识和经历并无 直接联系,因而对它是无法测量的,于是不同的人 之间天生的创造力也就无大小之分了。 创造能力,则是显性的创造力,它是人的一种社 会属性,是人后天通过各种教育或训练才形成的, 它与人的知识和经历即后天的培养关系密切,因而 对人的创造能力是可以测量的,并且可以依据测量 结果来判别其大小。
2015/9/25
8
第1节 什么是创造学
4.中外创造学的发展 (1)美国 美国是创造学的发源地。 (2)日本 1955年创造学由美国传到日本 (3)中国 我国从1980年以来广泛引入了国外的创造理论和创 造技法。
2015/9/25
9
〖思考题〗
1.“左撇子”现象 2.理解这句话: 人人都有三只眼,两只肉体视觉,一只心灵视觉— —智慧之光。用心去看,一切就会与众不同。
2015/9/25
43
第 3节
创新能力及其相关因素
一、创新能力
1.什么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 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 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 理品质。
2015/9/25
44
一、创新能力
★显示你的创新能力: ○发明某个以前未曾存在过的东西 ○发现一个存在于其它某处,但你没有意识到的东 西 ○为做某事发明一个新过程 ○把一个现存过程或产品重新应用于一个新的或不 同的市场 ○开发一个看问题的新方法(产生一个新观点) ○改变别人看问题的方式
第1章
创造学概述
2015பைடு நூலகம்9/25
1
思考题
1.一只酒瓶装了半瓶酒,瓶口用木塞塞住,不用 敲碎酒瓶或者拔出瓶塞,怎样能把酒倒出来? 2.一只毛毛虫要用什么方法才能通过一条没有桥 梁的河流?
3.爸爸给儿子买的一个生日礼物,儿子当场扔掉 了,为什么?
2015/9/25
2
第 1节
什么是创造学
一、什么是创造学 1.创造学的含义 以信息概念为参照系,以创造活动为逻辑起点,以 主体创造活动的过程、功能(创造力)及其发展规 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主体性、创新性、时代性、 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的应用性交叉科学。 ★创造学产生:
2015/9/25
12
【案例2】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 造”
1.“中国制造”的骄傲
2.令人悲哀的一组数据
3.“血汗工厂”与“现代华工”
4.“制造”与“创造”的距离
2015/9/25
13
一、发现 发明 革新
1.发现:是对客观规律、事物的首先正确认识。 2.发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成果,是指创 造出的以前没有的事物或方法。 3.革新:是指对原有的设备、产品、生产工艺和管 理方法等进行改造,从而使其功能、寿命、成本和 经济效益等方面获得改善的活动。
创新是指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一种活动。
2015/9/25
22
三、创新
(1)创新的本质目的: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 (2)创新的主体:人类。 (3)创新的客体:客观世界。 (4)创新的过程 (5)创新的核心:创新思维 (6)创新的关键:改变。 (7)创新的结果: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
2015/9/25
2015/9/25 45
一、创新能力
2.创新能力的特征: (1)综合独特性: ①探索问题的敏锐力 ②统摄思维活动的能力 ③转移经验的能力 ④形象思维的能力 ⑤联想的能力 ⑥侧向思维能力 ⑦灵活思维的能力 ⑧评价的能力 ⑨“联结”和“反联结”的能力 ⑩产生新思想的能力 (11)预见的能力 (12)运用语言的能力 (13)完成的能力。
2015/9/25
6
第一节 什么是创造学
五、创造学研究的原则和任务 1.创造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总结创造发明的经验。 2.创造学的根本任务 开发人的创造力,使人类更加聪明。
2015/9/25
7
第1节 什么是创造学
六、创造学发展回顾 1.古代研究阶段 德谟克利特 /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王充 /刘勰 2.近代研究阶段 龙沙 /培根 /狄德罗 /伏尔泰 /黑格尔 / 3.现代研究阶段 爱因斯坦 / 陶行知 / 奥斯本 / 维纳 / 申农 / 贝塔朗 菲 /基尔福特
2015/9/25
25
三、创新
5.创新与创造的差异点: (1) 创新着重于市场的需求,强调技术标准和 市场标准相结合的核心技术。 (2)发明创造只研究创新活动的直接结果,
2015/9/25
26
三、创新
6.企业家的创新特点 (1)对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预见力 和洞察力。 (2)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开发能 力。 (3)对开发风险的抵御能力。 (4)开发过程的组织和激励能力。
2015/9/25
11
【案例1】 “一孔值万金”
美国一家制糖公司,每次向南美洲运方糖时都因方糖受 潮而遭受巨大的损失。结果有人考虑,既然方糖如此用蜡 密封还会受潮,不如用小针戳一个小孔使之通风,经实验, 果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申请了专利。据媒体报道, 该专利的转让费高达100万美元。 日本一位K先生,听说戳小孔也算发明,于是也用针东戳 西戳埋头研究,希望也能戳出个发明来。结果,他发现在 打火机的火芯盖上钻个小孔,可以使打火机灌一次油由原 来的使用10天变成50天。发明终于被他“戳”出来了。
一、发现 发明 革新
★革新和发明的关系:
革新也属于创造,革新包含在发明创造中,是比发明层次 低的创造活动的结果,革新围绕已有的发明进行再创造, 其目的在于完善已有的发明;许多发明(特别是小发明) 都始于革新,是不断革新和彻底革新的结果。
2015/9/25
16
二、创造
1 .创造(creation) 人们为了实现开发前所未有的独创性成果目标, 借助有灵感激发的高智能劳动,产生新社会价 值成果的活动。 2.创造的起点 人们通俗的理解为创造意念,简称为“创意”!
2015/9/25
14
一、发现 发明 革新
★发现和发明的关系
事物 发 现象 规律 现 问题 氧 气 使用 利用
应 用 原 理
氧焊
安全炸药 钟表机构
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 吊钟摆动振幅减少周 期相同 改锥拧螺钉时螺钉老 往下掉

改进
设 计 研 究
弹性改锥
牙刷牙膏

需要
为了牙齿的卫生
2015/9/25
15
2015/9/25 39
〖实践训练〗
增强创造、创新意识 1.日行一创 2.随身携带发现笔记本 3.发问 4.创新节 5.要有自己的创新课题
2015/9/25
40
第 3节
创新能力及其相关因素
机械记忆力测试
2015/9/25
41
集中注意力的记忆程度的测试
2015/9/25
42
方位记忆力的测试
2015/9/25 34
四、创造力与创造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通过对高创造力 人的研究,认为创造力强的人具有以下特征: 1.独特性强,不肯雷同。 2.有好奇心。3.知识面广。 4.逻辑性强。5.想像力丰富。 6.有幽默感。 7. 面对疑难时,能轻松自如,并能专心致志地 去完成自己要做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