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产业的集聚化发展趋势和空间布局

合集下载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趋势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趋势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在持续发展和壮大。

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趋势也成为研究者和从业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产业园区是以集聚同类企业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经济组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则是以集聚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创新密集、信息密集等特点。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殊性,其园区的空间规划和布局也具有一些特殊的特点。

首先,高新技术产业的园区需要有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在园区内可以集聚大量的企业和人才,形成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需要有良好的交通和基础设施配套。

现代化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可以提供便捷的物流、通讯和能源等服务,满足企业生产和研发的需求。

再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需要具有一定的环保和低碳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

因此,环保和低碳已经成为许多园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最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需要拥有高品质的办公和生活环境。

多元化和高品质的办公和生活环境可以增加企业和人才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个人的生活质量。

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趋势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一、空间布局的多元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也趋向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产业园区外,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始向生态园区、文化园区、创意园区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这种多元化的空间布局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加创新和具有活力的环境,同时也可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跨界合作和创新。

二、园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不仅仅只是为了促进产业发展和创新,同时也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园区可以带动周边的商业、服务和旅游等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研究

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研究

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研究成为我国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

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协同发展。

本文将从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进行研究。

二、产业集聚1. 产业集聚的定义产业集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地理、资源、政策等因素的驱动,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产业,这些产业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产业生态系统。

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交流。

2. 产业集聚的优势(1)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可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2)降低生产成本:产业集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3)促进技术创新:产业集聚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技术创新。

(4)人才交流与培养:产业集聚有利于人才流动和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产业链延伸1. 产业链延伸的定义产业链延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核心产业为基础,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配套,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

产业链延伸有利于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2. 产业链延伸的优势(1)提高产业附加值:产业链延伸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延伸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3)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产业链延伸可以提升区域产业集聚度和产业链完整性,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四、产业协同发展1. 产业协同发展的定义产业协同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等相互关联,实现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协同竞争和协同发展。

2. 产业协同发展的优势(1)协同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双招双引”

“双招双引”

“双招双引”在市党代会上,报告中的“八个必须坚持”提出,必须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战略性先导工程,以超常规非一般力度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加以推进。

回首过去的一年,丽水“双招双引”创下了多个历史之最,实现了数量历史最多、质量历史最好,成绩令人振奋。

全年丽水新引进项目620个,同比增长81.3%;其中大项目186个,其中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29个,同比增长53.6%,占引进大项目总数69.4%。

新落地央企项目8个、百强民企项目10个、上市企业项目19个、隐形冠军企业项目4个。

全市有7个项目入选省级实施类重大产业项目,而往年只有2-3个。

全市新引进高校毕业生4.4万余人,其中博士650人、硕士2417人,新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2人;新增国家、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专家6人;新引进“绿谷精英”高端人才154人,是2020年的1.52倍。

以雄心壮志面向未来,丽水“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正实现着积小胜为大胜的根本性胜利,大胆发力,深耕不辍。

招商引资:量质齐升跨越赶超总投资12亿元的丽水经开区中车动力谷项目于2021年6月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景宁天空之城项目于2021年底开始试运营;总投资3.8亿元的肖特药包二期项目和肖特医药系统亚洲总部落户缙云;青田与中国制造业500强爱玛科技合作投资40亿元共同打造百亿级新能源产业;港股上市公司敏实集团在龙泉投资25亿元打造未来工厂等系列项目……丽水招商引资工作在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迎来了新纪元,招商质量、数量双提升,以生态工业项目为主导,以“项目落地为王、实绩论英雄”为“风向标”。

“央企走进浙江山区26县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系列活动”首站活动就选在了丽水。

78家央企、300多位嘉宾在丽水齐聚一堂,合作项目涵盖能源环保、文旅康养、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

省发改委就该活动给予了“央企参与面广、层级高,签约项目规模大、质量高,推广内容丰富、效果佳”的高度评价。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三条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2010年,市域人口规模达到10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1%,市域城镇人口总量为54.6万人;2020年,市域人口规模达到11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3%,市域城镇人口总量为74.3万人。

第十四条城镇建设战略1、城镇化推进战略:工商并举、中心带动以城镇人口集聚为导向,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培育重点城镇化区域。

强调非均衡的突进式发展,近期大规模构筑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的工业基础,中远期以工业推进商贸业等第三产业的集聚,进一步吸引人口,增强市域的生产消费能力,辅以提升城镇化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更新,实现城镇化进程数量及质量的稳步推进。

2、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中心极化,结构优化,带状集聚大力发展中心城区——重点培育城区中心职能,加强其作为整个潜江市域城镇体系中首位城市的凝聚力以及江汉平原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

优化城镇体系结构——重点培育优选的重点镇,使其成为承上启下的必要的环节,从而提高潜江城镇体系作为整体系统的运转效率。

带状集聚发展——培育发展潜力高、投资效益好的地段为市域重点发展轴,引导人口与产业向发展轴集聚,以轴带面推动潜江市域城镇村体系的发展。

第十五条乡镇建制调整建议促进各农场管理区、种畜场、原种场与地方的融合发展,农场、原种场与相邻乡镇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发展,远期对部分规模较小的乡镇进行合并,制定政策,推动要撤并的城镇居民向中心城区或保留的城镇转移。

规划市域保留8个城镇。

具体方案如下表所示:表2 规划远期城镇建制变动情况第十六条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规划建立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三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

表3 规划城镇等级结构表第十七条城镇规模结构规划城镇的规模结构分为“Ⅰ级(>50万人)、Ⅱ级(2-5万人)、Ⅲ级(1-2万人)”三个层次。

城镇规模结构的确定考虑城镇等级结构的影响,同时考虑现状人口规模及所处的区域环境,规划的城镇等级结构与规模结构存在基本的对应关系。

奋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关于“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的调研报告(市政协)

奋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关于“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的调研报告(市政协)

奋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关于“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的调研报告(市政协)尊敬的领导: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在产业方面,不少地区的制造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成果。

为了进一步改善区域的经济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我们深入调研,就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中的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产业转移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各地着力打造的新型产业和新兴产业也不断涌现。

然而,在发展速度方面,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还十分明显。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各类产业和企业较为集中。

而当我们向其他地区看去,这个现象也很普遍。

许多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弱,许多企业也难以快速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加之环保政策的压力、劳动力成本增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

这种巨大的差异,促使产业转移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鼓励企业进行产业转移,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长三角地区的优势长三角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成熟的生产能力、完善的物流体系、高效的市场体系和稳定的政治环境。

同时,该地区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长三角紧邻港口,并且在物流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基于这些优势,各个地区在长三角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动力非常强大。

而长三角地区本身也正在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三、如何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1、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所有地方和产业部门都应增加投资,并以高质量和高效率相关产业作为投资的重点。

2、健全产业政策体系。

大力实施政策创新,出台鼓励发展具有区域自身特色的战略产业政策,并适时调整和完善,让政策的支持力度更加精准、高效。

3、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除企业的发展外,相应的市场服务,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应同时跟进,构建智慧型、绿色型、现代化的全要素支撑服务平台。

“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特征、原则及总体思路

“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特征、原则及总体思路

“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特征、原则及总体思路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

“十三五”中后期(2018年前后)开始,我国城镇化进程发生了诸多阶段性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出现新的特征,对“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城镇化空间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对城镇化空间优化提出新的要求。

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将呈现“四化”互动特征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城镇化率接近60%,“十三五”中后期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开始放缓,城镇化的“后工业化”特征也日趋显现。

如,一些地区城乡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城乡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人口加快向大都市集聚,一、二线城市及省会城市出现极化效应,都市圈加快形成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致使“十四五”时期空间布局出现新特征。

(一)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不同城市和区域的自然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异质性决定了其空间需求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其当前和未来空间供给的多元化趋势。

不仅有宏观尺度上的“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层次性,也有微观地域或业态上的创新走廊、科学城、特色小镇、未来社区、共享空间等新载体。

“十四五”时期,随着产业、科技、人口等要素组合的新变化,空间布局形态更加多元的趋势性特征日益明显。

(二)空间布局结构协同化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产业转移、要素流动不断增强,“两横三纵”新型城镇化重点轴带相互间的经济联系也明显加强,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效应不断显现。

“两横三纵”城镇化轴带内的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大中小城市等不同层次和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扩大,多方向、多领域、多层次的耦合互动效应明显加强。

“两横三纵”城镇化轴带之外的其他大中小城市、县城、各类城镇等不同形态间的互促互动功能不断释放,同样呈现互相影响、互相支撑的空间互动效应。

“十四五”时期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加快发展,空间布局结构协同化的范围、水平、深度还将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张可心摘要:在梳理国内外集聚与扩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心集聚、临近集聚、中心-外围扩散、临近扩散、中心集聚-扩散弹性、临近集聚-扩散弹性6个指标,对我国14个城市群2000-2013年的集聚、扩散及互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结果显示:(1)中心集聚方面高中低集聚占比基本持平,多数城市群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2)临近集聚方面多数城市群位居中等水平,珠三角和天山北坡城市群集聚度较高;中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临近集聚多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临近集聚度则呈下降趋势;(3)哈长、天山北坡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扩散作用较强,京津冀和海峡西岸城市群最弱,城市群核心城市扩散作用的波动变化较大,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呈减弱趋势,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呈增强趋势;(4)珠三角城市群的临近扩散效应明显,城市群基本呈现波动增强或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5)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临近扩散与集聚效应总体不同步,中心外围的相对集聚占主体,且年际波动性较大。

关键词:城市群,集聚,扩散,集聚—扩散弹性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实践背景在中国城市群被认为是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其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2]。

从“十一五”规划起,我国各类规划就把发挥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重要内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

在全球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双重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群的快速扩张已成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不可阻挡之势。

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重点和优化开发区,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3]。

城市群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的支撑和平台,用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乃至整体的协调发展。

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分析

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分析

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分析产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经历了40年的发展,实现了发展规模和质量上的快速成长,已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分工的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有力措施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安全的“压舱石”。

未来,我国产业园区将由高速发展的“增量时代”向增速下降的“存量时代”转变。

一、运营模式向“产城融合”发展,以城兴产,以产促城数字经济时代的当下,传统产业园区已成为过去式,想要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相互促进,需要建设生态、集聚、完善、融合的高科技园区,这要求由原来的单一运营模式向“产城融合”模式发展。

产业园区的定位与规划,需紧跟未来城市发展诉求,不断促进园区智能化、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服务,打造创新型产业生态体系。

产城融合将是中国产业园区的核心发展趋势。

从原先单一产业功能出发,以打造产城综合体的模式,逐步叠加复合性的城市功能进入园区,例如生活、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旅游等城市功能,推动产业园区综合性的城市节点转型,构建产业、人口、城市化水平良性循环。

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是形成互动、分享、高效的园区整体环境,并服务于“人”。

产业园区的核心主体是在此工作的企业管理者及员工,未来的产业园区或将更多关注作为“人”本身的精神需求,通过匹配多元化、人性化的功能要素,逐步进化到生活方式的打造层面。

二、功能向多维的“产业、自然、社会”功能方向转变产业园区功能系统化、资源共享化、服务深度化。

园区不仅要加强推动产业发展的功能,更要加强为人服务的功能,将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融合,搭建宜产宜居的生态综合体。

园区要围绕企业与人才的需求,构建深度服务、共享资源的平台,助力企业与创新人才共同成长;打造一体化生活服务体系,满足园区人才工作、居住、休闲的需求,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城。

随着产业不断升级和商业环境的日趋成熟,企业对服务的需求亦呈现多样化、专业化趋势,国内的园区开发运营公司已经没有办法提供这样的服务,引入各类专业服务商成为必然。

2024年促进经济集聚区规划方案(2篇)

2024年促进经济集聚区规划方案(2篇)

2024年促进经济集聚区规划方案一、引言经济集聚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聚集经济活动、产业链衔接、资源共享和人才集聚等方式,形成经济的集聚效应,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2024年促进经济集聚区的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本规划方案旨在提供2024年我国经济集聚区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以实现经济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发展目标1、经济集聚区的数量有所增加。

到2024年,我国将新增10个经济集聚区,总数达到50个。

2、经济集聚区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通过调整和优化已有经济集聚区的产业结构,并引导新的经济集聚区发展高新技术、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

3、经济集聚区的产业链更加完善。

通过加强产业链的衔接,推动经济集聚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4、经济集聚区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加强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的合作,推动经济集聚区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5、经济集聚区的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通过简化办照手续、降低创业成本、提供创业培训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和创新项目落地。

三、发展策略1、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高经济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同时,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互补发展。

2、加强创新创业支持。

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和科研机构,提供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和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育更多的科技型企业。

3、扩大开放合作。

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人才,推动经济集聚区在全球高端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打造跨区域经济集聚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加强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的经济集聚区发展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房产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为经济集聚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重点任务1、推动经济集聚区的战略布局。

根据各经济集聚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不同的产业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形成特色鲜明的经济集聚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城市用地规划中的产业空间布局

城市用地规划中的产业空间布局

城市用地规划中的产业空间布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用地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其中,产业空间布局作为城市用地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城市用地规划中的产业空间布局,旨在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一、产业空间布局的背景和意义产业空间布局是指在城市用地规划中,根据不同产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合理划分和安排不同的用地区域。

它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功能完善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个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可以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

产业空间布局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在一个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下,不同产业可以有序地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产业空间布局也能够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提高城市的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产业空间布局的原则和方法在进行产业空间布局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以确保布局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首先,要根据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产业特点,确定不同产业的空间需求和布局要求。

其次,要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交通网络,合理划分不同产业的用地区域,避免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

此外,还要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

在具体的产业空间布局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分区域、分功能、分层次”的原则。

即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和需求,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等,并在每个功能区域内进一步划分不同层次的用地,以满足不同产业的需求。

另一种方法是“产业集群化发展”。

通过将相同或相关的产业集中在某一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产业空间布局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产业空间布局的原则和方法,我们可以从一些成功的案例中汲取经验。

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度提升方案

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度提升方案

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度提升方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园区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产业集聚度不高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提升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度,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协同发展,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明确产业定位与规划1、深入调研分析对园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和分析,了解区域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为产业定位提供依据。

2、精准产业定位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场趋势,明确园区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

选择具有发展潜力、高附加值、强带动性的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差异化竞争的产业定位。

3、科学规划布局按照产业定位,合理规划园区的空间布局。

将相关产业企业集中布局,形成产业集聚区域,同时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力。

二、加强招商引资工作1、制定招商策略根据产业定位和发展规划,制定针对性的招商引资策略。

明确招商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提高招商的精准度和成功率。

2、创新招商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招商方式,如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等。

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专业招商机构的合作,拓宽招商渠道。

3、优化招商服务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从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到投产的全过程服务。

及时解决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满意度和投资信心。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1、筛选重点企业在园区现有企业中,筛选出具有发展潜力、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2、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出台针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在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3、发挥引领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市场拓展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

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区方案

产业集聚区方案

产业集聚区方案摘要:产业集聚区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依托一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在政府支持和企业参与下,聚集形成一定规模及具有较高集约度的产业经济区域。

本文将介绍产业集聚区的定义和重要性,分析产业集聚区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模式,并提出建设产业集聚区的方案,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引言产业集聚区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聚集一定的产业要素和资源,形成产业链条和集群效应,能够提高效率,推动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产业集聚区的定义和重要性产业集聚区是一种地理上的聚集现象,通常指在某一地区范围内,同一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相互连接、良性互动的经济组织。

产业集聚区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竞争力。

产业集聚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区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链条和集群效应,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2. 提高产业效率:通过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能够提高产业的效率和生产力。

3. 创新驱动:在产业集聚区中,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4. 优化区域结构: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能够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产业集聚区的主要特征产业集聚区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行业同质化: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通常属于同一行业或相关行业,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2. 产业链条完整性: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通常从事同一行业的不同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3. 企业密集度高: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数量较多,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和合作。

4. 产业资源聚集: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能够共享优质的人才、技术和市场资源。

5. 政府支持和服务:产业集聚区通常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服务,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

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产业链条延伸:通过在产业集聚区内引入相邻环节的企业,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补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设想

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设想

第二阶段(1980年至1992年):以工业为主导,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199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2.1亿元,较1979年年均增长10.9%,三次产业增加值序列为28.9:43.3:27.8,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上升为首位,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4.2个百分点,表现为“二、一、三”结构特征。 工业经济中,机械、食品、纺织和电力等产业发展较快,煤炭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7.5%下降到10%以下,工业结构的综合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徐州经济在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概括言之,主要是: 1、综合实力不强。2007年徐州市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分别占全省的6.5%和4.5%,人均GDP、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7.1%和39%。
(一)发展现状
1、经济规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继2004年跨上千亿元台阶后,今年预计接近2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去年分别超过200亿元和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金投资完成960.7亿元,今年可达1000亿元以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43亿元,上述主要经济指标均居苏北首位和江苏省第6位。 2007年所辖六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2亿元,财政总收入69.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7.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6.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6.6%、31.6%、61.1%和 45.4%。
徐州城市发展,得利于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交通;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徐州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和建材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徐州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就整个市域而言,全市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80年前):以农业为主导,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197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87亿元,较1952年年均增长9.5%,三次产业增加值序列为43.1:42.6:14.3,表现为“一、二、三”的结构特征,二、三产业比重提高28.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中,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其中能源及化工、建材、冶金等高耗能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

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
• 产业空间发展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 —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高水 平的均衡阶段
从“小城镇”到“都市圈”
• “小集镇—小城镇—中小城市—大中城市—大都市—都 市圈”——这个规律实际是现代交通发展的结果
• 步行和人力车船交通的时代是小集镇、自行车时代是小 城镇、汽车时代是大中城市、汽车普及和高速公路的发 展是都市圈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 产业布局是产业部门沿地域的分布问题 • 劳动地域分工导致了产业沿地域的不均
匀分布,市场机制作用下所形成的产业 分布是自然分布,而为了消除市场分布 机制的缺陷,往往通过产业布局来对产 业分布进行人为有意识有规划的干预 • 产业集聚则是通过相同产业在地域上的 相对集中,达到互补的作用
劳动地域分工
•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 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成本学说 •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 巴朗斯基的地域分工理论
产业分布规律
• 集聚规律:一 是可以充分利 用企业规模扩 大带来的单位 产品成本的降 低;二是改善 了企业生产所 需要的协作条 件。
的瓷砖业、印度的班加罗尔的电脑业、中国温州的 打火机……
谢谢大家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农业资源禀 赋差异
• 农业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合作需求 • 农业产业集群的场决定力量:规模经
济 • 农业产业集群的制度因素:路径依赖
农业产业集群的模式选择
• 农业高科技园模式:杨林开发区、昆明 台湾农业产业园
• 中心企业型模式 :伊利、蒙牛、新希望 • 市场型模式:山东省寿光、昆明斗南
理学理论 • 波特新竞争优势理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 自然资源和运输成 本

城市转型背景下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对策

城市转型背景下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对策

城市转型背景下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对策摘要:城市转型的重点是城市发展从依赖资源消耗到依赖技术创新,江宁南部新区的产业升级是江宁区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南京重回区域核心的机会空间。

江宁南部新区拥有优越的发展条件,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

因此,必须重新构建南部新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打造特色鲜明的新区节点和门户形象,培育一流的创新文化氛围,推动整个江宁乃至南京的战略转型。

关键词:城市转型;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江宁;南部新区Abstract:City is the focus of city development transition from dependence on resources consumption to rely on technical innovation, Jiangning Southern District industrial upgrading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in the transition of industry of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is returned to the region’s core chance space. Jiangning south area has advantageous conditions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faced with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erefore, we must restructure the Southern Distric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pace layout, create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new node and portal image, cultivating first-class innovation culture atmosphere, promote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Jiangning and Nanjing.Key words:City transformation;Industry development;Spatial layout;Jiangning;Southern District前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的关键阶段。

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和优化建议

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和优化建议

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和优化建议一、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上海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也逐步调整。

上海开始出现近代工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商及华商企业大多设在黄浦江、苏州河沿江地区,形成杨树浦、南市、曹家渡、闸北4个工业地区。

1930年,上述4个地区布局了工业企业1781家。

在1934年时候,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工厂设厂地址暂行通则》,根据该通则,吴淞、闸北、南市、浦东等地区为可设企业的区域。

到1949年上海解放的前夕,上海市工业企业达到10079家,其中布局在规定区域内的企业2263家,占全市工厂22.5%(马学新,2009)。

1956、1957年,全市首次工业调整改组,在近郊形成漕河泾、北新泾、彭浦、五角场、高桥、庆宁寺、周家渡、长桥等8个有行业特点的工业区。

1957年,中共上海市委、市人委决定开辟闵行、吴泾、安亭、嘉定、松江等5个卫星城,扩建、新建工业建设项目尽量安排在卫星城和市郊城镇。

到1962年,5个卫星城基本建成。

1971年,在金山县金山卫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1978年宝山县盛桥、月浦、石洞口一带建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分别形成上海第六、七个卫星城,成为全国石油化工和钢铁工业基地。

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根据方案对调整工业布局的要求,加强卫星城市政建设,一批在市中心区的企业迁市郊。

同时,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开发区和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

到1990年,市中心10区剩下工业企业5739家,占全市工业企业43.8%(林尚立,2009)。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建成闵行、虹桥和漕河泾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新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等4个浦东新区国家级开发区。

从1994年开始,市政府在原松江、南汇、嘉定3个县级工业区、2个县级工业小区基础上,批准建立松江工业区、康桥工业区、嘉定工业区、金山嘴工业区、崇明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青浦工业园区、奉浦工业区、宝山城市工业园区、莘庄工业区等市级开发区,建成45个县级工业区,接纳从市区迁入的工厂,引进三资项目。

特别关注——市域经济——市域经济:区域发展新模式

特别关注——市域经济——市域经济:区域发展新模式
维普资讯
特别 关 注
市域经济
而 来 自于 市政 府发 展 研 究中心 关 于市域 经 济的最 新研 究成 果 ,
在 经济全 球化 和 区域经 济一体化 背 景下 ,以 中心城市 为依 托的城 市群 竞争成 为 国际竞 争 的重 要 内容 ,城 市群 内相 关节点 城
整体 。市域 经 济发 展初 显成效 ,而 且随 着 区域一 体化 的发 展显 示 出了加快 推进 的 趋势 , 已成 为 区域发展 的新模 式 。 市 域经 济 的 内涵 市域 经济 既具 有 与县域 经 济 、省 域
市域经济 :区域发展新模式
Hale Waihona Puke 市域 经济 的核 心是 实现 资源 要素更 大 范 围 、更 高效 率 的优 化配 置 。大量 事 实 是 ,建立 在地 方利益 基础 上 的县域经 济 的存 在 ,对 客观 上 要求在 更 大范 围内 配 置 资源产 生 了一定 的困扰 。 域经济 市 着 力于 推进 县域 的开放 ,发挥 县域经 济
域经济形态 ,中心城 区与市域 县 ( ) 、 市
镇 ( )具有 紧密 的 、不可分 割 的经济 乡
经 济等 区域经 济形 态 相似 的 内涵 ,即行 政 区域 经 济 的 一 般 内 涵 ,又 具 有 其 自 身 的 独 特 内涵 。两 者 结 合 起 来 分 析 , 市域 经 济 的 基 本 内涵 主 要 有 以下 几 个 方面 : 市域 经济 的调 控 主 体是 市级政 府 。 市级政 府在 调控 市域 经 济发展 中主要有 以下 职能 : 进市 域经 济整 体发 展 ; 推 推 进 市域社 会 事业发 展 ; 提供 全域 公共服 务 ,形成 广覆 盖 的区域 公共 基础 设施 系
也 不同于传统意 义上的行政 区域经济 , 但行政因素仍是市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 必然影响因素:“ 市”的行政管辖范围 决定着市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地理空 间, 各类各级行政区划的调整深刻影响着市

城镇群的发展趋势

城镇群的发展趋势

城镇群的发展趋势
城镇群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镇化加速:城镇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产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镇,这推动了城镇群的形成和发展。

未来城镇化进程还将继续加速,城镇群也将继续扩大。

2. 区域协同发展:城镇群的发展不再是单一城市的竞争和发展,而是城市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城镇群通过实现资源的共享、产业的互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等方式,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3. 产业转型升级:城镇群的发展将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城镇群中,不同城市可以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并通过产业链的衔接实现互动和协同发展。

这将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4. 生态环境保护:城镇群的发展将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城镇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在城镇群的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必不可少,城镇群应该注重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

5. 人文社会发展:城镇群的发展将推动人文社会的进步。

城镇群内不同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将增加,文化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将得到加强,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素质也将提高。

同时,城镇群发展还将加强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升居民的幸福
感和社会稳定性。

总体来说,城镇群的发展趋势是城镇化加速、区域协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文社会进步。

这些趋势将推动城镇群的不断发展壮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域产业集群发展既要符合市 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市域 经济发展的要求 ,从而推动市域经济不
断 向前 发展 。分析 国际 国 内产 业发展 态 势 ,结 合 宁波 市 域 产 业 集群 发 展 实 际 . 未 来宁 波市域 产 业发展 总体 上将 呈现 出 产 业高级化 、产业集群 化 、 产业 国际化 、 产 业集约 化和 产业 信 、 五 大趋势 。 皂化 产 业 高级化 :从 单一 性 向综 合 型转 变 产 业高级化 ,是产 业结构 调整 的主 要方 向 ,也是产 业现代化最 重要的标志 。
略。
温 州 、福 建和 台湾 等省 市或地 区的联系 第一, “ 东扩 ”的主要内涵 。持续 合作 。南统筹的空间布局重点是保护与 发展北 仑镇 海 区域 ,加快 形成 以北 仑镇 适度 开发 象 山港 区域 ; 强 象 山港 区域 加 海为 核心 的高度 开 放 区域 、临港 工业 的 集聚地 ,建成全 国 重要 的能源 基地 、 重 化工 业基地 、 代 国际 港 口物 流基 地 和 现 与 三门湾 区域 协作 开发 ; 适度 开 发象 山 东部 沿海 及 南部 岛屿的旅 游 资源 ; 统一
现代海洋渔业和港 口国际物流业,适度 发展清洁工业和生态居住,加大基础设
施 建设 力 度 。以此 带动 南部 地 区发展 , 并 充分利 用 同三沿 海高 速公路 通道 ,加 快 甬台温铁路 建设 , 一 步拓展与 台州 、 进
是横 向脉 络 ,既 着眼于 国 内城市 间尤
其是长三角城市间产业结构的互补和延
过渡阶段 。在今后一段时间要把现代服 务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 。现代服务业
发 展必须 从单 - 1为工业 服务 发展 为综  ̄ 3 , 合性 服务 ,从 一般 水平 的服务 发展 为更 高水 平 、更全 面的 服务 ,从为 本市 服务 发 展为面 向全 省 、长三 角和全 国服 务 。
产业 集群化 :从板块 集群 向产 业链
和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打造宁波都市经 区资源的整合 ; 加快推进保税港建设 , 济圈的核心 。中提升重点要强化两个支
撑 ,即 以临港 工业 、 传统 优势产业 为支 撑 和 以国际 贸易 、运输 物流 等现 代服务 业 为支撑 ; 现六 大功 能 : 实 国际 商贸功 能 、 输 物流 功能 、 运 金融 结 算功能 、 科

核 五副 、网络 都 市 ”的市域 空 间组织
坚持保 护 和利 用并 举 ,发挥 生态 资源和
宁波的市域产业高级化,必须在产业结
构调整 中 ,着 眼于 两条清晰 的发展脉络 :

总体格局 。实现这一目标是个较长的渐 海洋 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海 洋旅游 休闲 、
进 过程 ,我们必须 确定 分阶段 发展步骤 , 作 出有利 于实现 这 一空 间格局 的阶 段性

宁波市域产业高级化发展必须把握 两 个重 点 。 是要进 一步加 强 市域 特色 一
优 势产业 发展 ,尤 其是大 力发 展先进 制 造业 、 临港 大 工业 和重化 工业 。二 是加 快现 代服 务业 发展 。宁波 已经 步入 工业 化 中期 向工业 化后期 和后 工业 化转 换的
体 系 ,不断提 升 中心城 区 的集 聚 、 辐射
州湾新 区和姚北工业区为重点,以慈溪
出口加工 区为先导 ,改 造提 升塑料 、 模 具 、家 电等传 统优 势产 业 ,大 力发展现
设 “ 大桥 经济 圈 ” 。
略,改变现状等级分散的低效模式.构 建并形 成 以快速 交通 体系 为 支撑 的具有
“ 网络 都 市 ” 。
高度竞争力的 、富有弹性且结构开放的 代物 流业 ,培 育发 展后 续产 业 ,加快 建
品、 一村一品的单一产品经济发展态
势 明显 , 已经 形成 了一 定 的 产 业规 模 ,
在 国民经 济 中 占据 了重要地 位 。
规划和 发展南 三县海洋经 济 、旅游经 济 、 对外贸易口岸,以此为基础 ,加快推进 基础 设施 。 与舟 山的 区域合 作 ,联 合开发港 口资源 , 第四, “ 中提 升 ”的主 要 内涵 。 进 建设 陆 岛联 接工 程 ,加 速宁 波和 舟 山区 域一 体化进 程 东 扩 的空间 布局重 点是 推进 镇海 新城 区 、北仑 新城 区 的联 合规 划建 设 ; 税 区 、开发 区 、 税物 流 园 保 保 步加大 中心 城 区功能 区块 的开 发和建 设 力度 ,进一 步完 善城 市基础 设施 建设
伸 ,更着 眼于 国际 分工合 作 中实现 结构 优 化和产 业提升 ; 二是纵 向脉 络 ,要着 眼 于三次 产业 间的 优化配 置 。经过 二十 多年 的发展 ,宁 波 市域一 县一 品 、一镇

目标安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十一 五”时期 ,宁波在
具体 的空 间布 局 思 路 上 要实 施 “ 东扩 、 北联 、南 统 筹 、中提 升 ”区 域 发 展 战
维普资讯
五副是都 市区的五 个功能组 团 ,指余慈 、 统 一规 划 和 保护 姚 江 流域 ; 善 余 慈 、 完 镇海 一北 仑 、 南 一奉 化三 个都 市 区组 余 慈与三 江片 、 慈 与镇海 北 仑片 的交 鄞 余 合中 £ 、 和宁海 、 象山两个都市 区 独立中心 。 网络都 市 。实施 “ 域都 市化 ”战 全 通基 础设 施建 设 ,营造 空 间张 力 ; 以杭
根据 宁波建 设 都市 经济 圈和现 代化 第三 , “ 南统 筹 ”的主 要 内涵 。 重
国际港 口城市的战 略要 求,如前所述 , 初 象 山港 区域 的 科 学规 划 和 理 性 开 发 , 宁波 市域 空 间应 该 从 “ 三江 口时 代 ”向 加快 建设 生态 经济 型港湾 ,形成宁 波 发 “ 三海湾时代”发展,形成 “ 枕山面海 、 展 海洋 经 济 和旅 游 经 济 的重 要 功能 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