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ppt课件
精选编辑ppt
6
六 性质 淫
风
病机及 临床表现 治病特 点
寒
精选编辑ppt
7
署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 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医学是植 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数千 年的学术渊源,以其博大精深的医 学内容,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丰富的哲学内涵,显著的临床疗效, 向世人展示着其特殊的魅力,为中 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突出贡献。
精选编辑ppt
29
• 韩国设有2700所中医医院,还于1976 年培养出第一批中医博士。
• 自70年代以来,美国众多的医学家对中 医学的兴趣与日俱增。现在美国已有中 医,针灸学会等组织数十个,美国中医 学会还主办了《美洲中医医学杂志》, 《中国医学报导》。波士顿创办了美洲 中医学院,加利福尼亚州也建有数所中 医学校。
精选编辑ppt
45
中国古代哲学,带有明显的中 国传统文化特征,形成于秦汉 时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自然 而然地受到当时哲学思想的深 刻影响,这也决定了中医学的 发展方向和历史嬗变的轨迹, 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 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精选编辑ppt
46
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 法中医学思想指导下,以精气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和气一元论为理论基 础,运用类比、演绎、外揣等具体 的思维方法,阐述关于生命、健康、 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建立了中 医学理论框架,也促进了中医方法 学体系的建立
精选编辑ppt
30
▪ 德国对中医学理论的研究也很重视,成立了 国际中医学会,附设有中医门诊部,中药房, 并用德文出版《中医杂志》。
▪ 英国里明顿办有中医学院。
▪ 法国巴黎拉丁区也办有中医学院。
▪ 前苏联成立有全苏中国医学研究会。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闻诊方法介绍
听声音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宁静,避 免过度情绪波动。
03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功能特点与分类
脏腑功能特点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分类
脏腑按功能特点可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的功能以化生和贮藏精气为主,腑的功能以受盛和传化水谷为主。
中医历史沿革
01
02
03
起源
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春 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 本形成。
发展
历经汉、唐、宋、元、明、 清等朝代的发展,中医逐 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和实践经验。
传承与创新
近代以来,中医在传承古 代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不 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创新发展。
中医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 病的病因、病机等。
惊则气乱
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导致心 神不宁。
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 下。
饮食劳逸失调对健康影响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或五味偏嗜,均可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
劳逸过度
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均可使气血筋骨脏腑失调,导致疾病发 生。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体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体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
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
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完整版ppt课件
57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学思
维方法的特点。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
完整版ppt课件
19
张从正(字子
和,号戴人),倡 “邪非人身所有,邪 去则正安”,善用汗、 吐、下三法攻邪治病 —攻邪派(攻下派)
完整版ppt课件
张子和 20
李东垣
李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倡“内 伤脾胃,百病由生”, 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 ——补土派(脾胃学 派)
完整版ppt课件
21
朱震亨(字彦修, 后人尊为朱丹溪), 倡“阳常有余,阴常 不足”。善用滋阴降 火治疗杂病—滋阴派
完整版ppt课件
39
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 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 全身气血。
例: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 也当补益肺气以助心行血。
胆气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可疏肝理气。
结论:中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治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
完整版ppt课件
40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完整版ppt课件
11
景东
《伤寒杂病论》
)汉 张
·
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
机 (
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
仲
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
其书尊为“方书之祖”。
分为: 《伤寒论》
《金匱要略
》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16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篇_PPT课件
脏腑篇
五脏-肝、心、脾、肺、肾、心包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三焦
肝胆
一:主解毒
症状: ⑴皮肤:斑、痘、疹、暗黄、粗糙
⑵大、小便:胀气、腹硬、便秘、干
结大便色深、小便黄
二:主情志
症状:急躁、心烦易怒、情绪抑郁、乳腺增 生、胁肋胀痛、小腹胀痛
三:主藏血
症状:头晕、月经量少、色深、提前
四:主筋
症状:容易扭伤、崴脚、抽筋、酸痛
五:开窍于目
症状:干涩、疲劳、视力模糊、视力下降、
老花眼、白内障、青光眼
六:分泌胆汁,储藏于胆囊
胆
一:协助消化
症状:消化不良、胀气、 脂肪肝、酒精肝、
胆囊炎、胆结石、胆息肉等
二:主决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症状:犹豫不决、 胆小
脾胃
一:主运化水湿
症状:眼袋、胸部结节、腹部肿胀、腿部肿胀、 白带多、经期坠胀感、赘生
(二)黑
肤色发黑、黑眼圈、嘴唇发黑、乳头发黑、腋 下发黑、鼠溪部位发黑、外阴发黑、肾的反射区 发黑
(三)痛 头痛、腰背酸痛、肌肉僵硬酸痛、关节疼痛
二:主运化气血营养
症状:气血不足、月经量少、易疲劳、肤色暗
黄或苍白
三:主肌肉紧实
症状:法令纹、面部松、胸部松、腹部松、 阴道松弛、全身肌肉松弛
四:主统血
症状:月经淋漓不断、易淤青、皮下出血点、 便血、尿血、崩漏
四:脾主免疫 症状:免疫低下、易感冒发烧、皮肤湿疹、慢性
疾病
五: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症状:口干、唇裂、嘴唇颜色深 六:脾固涉中气 症状:脏器下垂(胃下垂、子宫下垂)、低血压
大肠(排泄糟粕)
症状:便不尽、便秘、便溏、大便干、色 深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ppt课件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 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 的确立: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
黄
帝
内
经
》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 对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 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 空 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 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 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 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 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 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 作用,
这就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 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 医疗实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 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 类疾 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 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 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 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 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
黄
帝
内
经
》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 对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 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 空 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 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 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 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 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 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 作用,
这就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 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 医疗实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 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 类疾 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 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 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 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 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中医理论基础 • 中医诊断学基础 • 中药学基础 • 方剂学基础 • 中医针灸学基础 • 中医推拿学基础 • 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
01
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医的基本概念
中医是以中国传统医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阴阳五行、藏象 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 点的医学体系。
辨证论治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 案。
望、闻、问、切
中医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排泄物等)、闻诊(听取患者的声音、气味等)、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和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肌肤等,了解病情)。
中医的基本特点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对 健康的影响,强调“治未病”和“调理”身体,注重预防和 保健。
中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医的发展历程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和丰 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对人类的健康做 出了重要贡献。
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实例分析
病例一
一位患者因患有慢性肾炎而求 医,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 法治疗,通过中药调理和西药 治疗相结合,患者的病情得到
了有效控制。
病例二
一位患者因患有面瘫而求医, 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 疗,通过针灸和西药治疗相结 合,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
善。
病例三
一位患者因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而求医,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 的方法治疗,通过中药汤剂和 西药治疗相结合,患者的病情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中医理论基础 • 中医诊断学基础 • 中药学基础 • 方剂学基础 • 中医针灸学基础 • 中医推拿学基础 • 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
01
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医的基本概念
中医是以中国传统医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阴阳五行、藏象 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 点的医学体系。
辨证论治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 案。
望、闻、问、切
中医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排泄物等)、闻诊(听取患者的声音、气味等)、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和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肌肤等,了解病情)。
中医的基本特点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对 健康的影响,强调“治未病”和“调理”身体,注重预防和 保健。
中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医的发展历程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和丰 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对人类的健康做 出了重要贡献。
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实例分析
病例一
一位患者因患有慢性肾炎而求 医,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 法治疗,通过中药调理和西药 治疗相结合,患者的病情得到
了有效控制。
病例二
一位患者因患有面瘫而求医, 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 疗,通过针灸和西药治疗相结 合,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
善。
病例三
一位患者因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而求医,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 的方法治疗,通过中药汤剂和 西药治疗相结合,患者的病情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课件
结论: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 在其他脏腑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辅相 成、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 能活动。
完整版ppt课件
26
●生理功能方面 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 能。
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不同 受到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的机能 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表现
出整体统一性
此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
姓名 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 朱震亨
派别
学术观点
代表著作
寒凉派 火 热 论 、 “ 六 气 皆 从 《 素 问 玄 机 火 化 ” “ 五 志 过 极 皆 原病式》 能生火”
攻下派 祛 邪 论 “ 邪 去 正 自 安 ”《 儒 门 事 亲 》
△病理方面 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
力,但有一定限度。
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
导致疾病发生 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
完整版ppt课件
38
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 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
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 冬多伤寒 旦慧(好转)
昼夜疾病变化 昼安(稳定) 夕加(加重) 夜甚(严重、甚至死亡)
完整版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27
●病理方面
病理上的整体性即是生理整体性的反常
△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 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
例:
胆汁上泛
黄疸、口苦。
肝病→胆 胆汁排泄障碍 恶呕、厌油、
腹胀、腹泻。
△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பைடு நூலகம்能 失常的局部反应
完整版ppt课件
28
例:
目赤肿痛←肝火亢盛
舌体溃烂←心火上炎
成就: △ 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 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 △ 《伤》载方113首, 《金》载方262首, 成为中医方剂学的鼻祖。 △运用了理、
完整版ppt课件
26
●生理功能方面 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 能。
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不同 受到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的机能 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表现
出整体统一性
此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
姓名 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 朱震亨
派别
学术观点
代表著作
寒凉派 火 热 论 、 “ 六 气 皆 从 《 素 问 玄 机 火 化 ” “ 五 志 过 极 皆 原病式》 能生火”
攻下派 祛 邪 论 “ 邪 去 正 自 安 ”《 儒 门 事 亲 》
△病理方面 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
力,但有一定限度。
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
导致疾病发生 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
完整版ppt课件
38
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 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
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 冬多伤寒 旦慧(好转)
昼夜疾病变化 昼安(稳定) 夕加(加重) 夜甚(严重、甚至死亡)
完整版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27
●病理方面
病理上的整体性即是生理整体性的反常
△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 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
例:
胆汁上泛
黄疸、口苦。
肝病→胆 胆汁排泄障碍 恶呕、厌油、
腹胀、腹泻。
△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பைடு நூலகம்能 失常的局部反应
完整版ppt课件
28
例:
目赤肿痛←肝火亢盛
舌体溃烂←心火上炎
成就: △ 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 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 △ 《伤》载方113首, 《金》载方262首, 成为中医方剂学的鼻祖。 △运用了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科分支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 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 专著。 (2)临 床 各 科 蓬勃 发 展: 专 著如 《 诸病 源 候 论》、《备急干金要方》、《干金翼方》、 《外台秘要》等所录诊治经验和良方佳药甚多, 外科手术发展亦至鼎盛.
16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 融合和发展阶段
中医基础理论
1
中医学绪论教学目标
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史 熟悉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异同点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 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伏羲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开始,逐渐形成了包括 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 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中医药理 论体系。
3
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
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 的药
综合治疗
7
第一节 中医学发展简史
(分为六个主要阶段)
8
1. 远古时代----中医学的萌芽阶段
茹毛饮血、筑穴而居。觅食充饥、与兽搏斗、 积累了原始医疗知识
伏羲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 伊尹治汤液 商代:甲骨文出现医用文字如:
疾、医、疥等 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如:
食医、疡医、 疾医、兽医等
9
2. 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
道家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法家
阴阳家
杂家
元气论自然观 “人之生,气之聚也….散则为死”
阴阳五行学说已具雏型。
10
2. 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医 学经典著作, 使中医学从原 始经验阶段步 入抽象概念的 理论阶段。
中医学的特征:
以综合的方法为主 从宏观的角度 动态地研究人体各种内在联系
祥于机能 略于结构
现代医学的特征:
以分析的方法为主 从微观的角度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 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
学士必修书。
18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 融合和发展阶段
巢元方(公元610年) 《诸病源候论》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 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 病理和症状。 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 认为绦虫病系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肠 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 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 融和发展阶段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东汉医家华佗
“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 剂 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 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 运动养生创编了“五禽戏” 华佗说:“吾有一术,名五禽 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 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 疾,兼利蹄足。
15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 融合和发展阶段
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 三个特点:
20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 融合和发展阶段
孙思邈(公元581~682)
《备急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 《千金翼方》30卷,载方2571首。 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 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 如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 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劝告人们不要久居这 些地方; 如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
13
2. 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东汉医家 张仲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写 了《伤寒杂病论》。该书后 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 要略》两本,分别讨论外感 病和内伤杂病,创造出理法 方药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 系。
著名医家 张仲景
14
2. 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19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 融合和发展阶段
• 苏敬等二十余人(公元657年-659年)
《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 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 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 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
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 堡药典》早883年。
21
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 理论突破阶段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中医应用辩证思维
中医是治疗病的人,重
视
人的整
体变化
理论构建
西医学采用 微观观察 以辨病论治
为基础
思维方 法
西医学应用逻辑思维
西医是治疗人的病,关注病 的病理特征
6
中
殊
医
途
强调 “阴
而
阳平 衡”
同
归
强调
“天人合 一”
西 医
系统生 物学
健康环境 因素
强调“辨证施治” 复方理论
11
2. 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秦汉时期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2. 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生活实 践中积累而成的,曾对中华民族的繁衍 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仍然 为人类医疗和保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来源于感性认识,服务于理性实 践。
4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中医学是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 法思想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的积累, 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传统 医学。
16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 融合和发展阶段
中医基础理论
1
中医学绪论教学目标
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史 熟悉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异同点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 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伏羲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开始,逐渐形成了包括 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 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中医药理 论体系。
3
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
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 的药
综合治疗
7
第一节 中医学发展简史
(分为六个主要阶段)
8
1. 远古时代----中医学的萌芽阶段
茹毛饮血、筑穴而居。觅食充饥、与兽搏斗、 积累了原始医疗知识
伏羲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 伊尹治汤液 商代:甲骨文出现医用文字如:
疾、医、疥等 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如:
食医、疡医、 疾医、兽医等
9
2. 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
道家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法家
阴阳家
杂家
元气论自然观 “人之生,气之聚也….散则为死”
阴阳五行学说已具雏型。
10
2. 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医 学经典著作, 使中医学从原 始经验阶段步 入抽象概念的 理论阶段。
中医学的特征:
以综合的方法为主 从宏观的角度 动态地研究人体各种内在联系
祥于机能 略于结构
现代医学的特征:
以分析的方法为主 从微观的角度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 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
学士必修书。
18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 融合和发展阶段
巢元方(公元610年) 《诸病源候论》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 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 病理和症状。 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 认为绦虫病系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肠 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 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 融和发展阶段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东汉医家华佗
“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 剂 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 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 运动养生创编了“五禽戏” 华佗说:“吾有一术,名五禽 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 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 疾,兼利蹄足。
15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 融合和发展阶段
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 三个特点:
20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 融合和发展阶段
孙思邈(公元581~682)
《备急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 《千金翼方》30卷,载方2571首。 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 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 如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 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劝告人们不要久居这 些地方; 如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
13
2. 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东汉医家 张仲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写 了《伤寒杂病论》。该书后 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 要略》两本,分别讨论外感 病和内伤杂病,创造出理法 方药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 系。
著名医家 张仲景
14
2. 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19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 融合和发展阶段
• 苏敬等二十余人(公元657年-659年)
《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 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 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 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
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 堡药典》早883年。
21
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 理论突破阶段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中医应用辩证思维
中医是治疗病的人,重
视
人的整
体变化
理论构建
西医学采用 微观观察 以辨病论治
为基础
思维方 法
西医学应用逻辑思维
西医是治疗人的病,关注病 的病理特征
6
中
殊
医
途
强调 “阴
而
阳平 衡”
同
归
强调
“天人合 一”
西 医
系统生 物学
健康环境 因素
强调“辨证施治” 复方理论
11
2. 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秦汉时期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2. 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生活实 践中积累而成的,曾对中华民族的繁衍 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仍然 为人类医疗和保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来源于感性认识,服务于理性实 践。
4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中医学是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 法思想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的积累, 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传统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