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经济学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差距研究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子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区域经济的差异性也较为明显。
本文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比较研究和空间格局的分析,探究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1、地理位置长江经济带覆盖12个省份,地理位置多样,内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成为了长江经济带的核心经济区域,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2、经济发展水平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较为发达的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城市群;尚未完全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安徽、湖北、重庆等内陆省份。
这些地区较为落后主要是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资源环境、产业支撑等方面的瓶颈制约。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不同地区的增长速度存在差异。
3、产业结构长江经济带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为明显,沿海地区的产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内陆地区较多的是农业和传统制造业。
除此之外,各地区的发展重点也不同,比如钢铁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的集聚区则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
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也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主要包括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
1、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总体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加大投资力度,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逐步赶超的趋势。
例如重庆市、成都市等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提升。
未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也将获得长足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也在不断演变和改变。
空间格局是指不同区域经济活动的分布、联系和互动关系所形成的地理结构。
本文将从不同的维度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一、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位优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区位优势指的是某一地区在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形成特定的经济聚集区。
以中国为例,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网络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经济中心。
在全球价值链中,珠江三角洲地区通过其港口、机场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为全球贸易提供便利。
这种区位优势带动了区域内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经济体。
二、城市发展和空间格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中,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创新和资源集聚的地方。
在中国,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化率高。
这些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企业和创新资源。
例如,上海作为中国金融和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这种城市发展的格局导致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城市间的差距逐渐扩大。
同时,城市发展还导致了城市周边地区的边缘化。
由于资源和产业的向城市集中,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流失严重。
这种空间格局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
三、产业发展和空间格局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影响巨大。
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不同的经济特色。
中国西部地区以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而成为能源基地,形成了能源产业聚集区。
东部沿海地区则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形成了制造业聚集区和商务服务聚集区。
这种产业的空间布局导致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四、政策因素和空间格局政府的政策也是影响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因素之一。
政府通过制定不同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和协作。
例如,在中国,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区域的联系,促进经济的互补和资源的共享。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基于产品空间理论
实现升级往往取决于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与传
统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的淘汰。由此,本文将着重
考察状态(2)和状态(3)下的产品生产能力对地区
生产结构的影响。
表1产品i在产品空间中动态演变状态
状态类型 状态1 状态2 状态3 状态4
时期⑸) RCA<1 RCA<1 RCA Ml RCA Ml
时期(2) RCA<1 RCAM1 RCA<1 RCAM1
含义 未升级 升级成功 产品失势 优势保持
考察地区生产能力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可以通
过分析产品密度与产品所处状态演变的关系。对
此,构建模型如下:
如,,=a 1 +y 1 xM_1 +0g,,-1
+s 1 0 (4)
其中:i表示产品i在t时期是否具有显示性比较 优势产品,是为1,否则为0;,,一1是产品i在t - 1时 期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逻辑值。©,一1为产品在t-1 时期的密度值。X为控制时变的地区产品特征的虚 拟变量,为随机扰动变量0
二 mic j P( RCAi > 1 I RCAj > 1),
P(RCA >1IRCAi>1)U
(2)
第3期
郭将等: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一基于产品空间理论
3
产品邻近度揭示了产品转型升级实现的可行 性。产品邻近度高,意味着产品的生产能力禀赋接 近,生产关联性强,在产品空间中体现为空间距离较 近,因而产品间相互转型的成本和难度低,产品升级 更容易升级。
Neffke等°〕研究瑞典制造业产业结构发现国家 倾向于生产与当前产业结构关联性较高的新产品, 那些关联性较低或者没有关联性的产品退出生产领 域的风险性较高。Boschma等° ]认为产品关联性对 产业升级存在正向影响,且新产品的生产受区域产 业结构的影响程度比国家层面的影响更高。Viceete 等°〕以美国49个州为研究对象再次验证了国家和 区域在实现产业结构多样化中均存在路径依赖,且 路径依赖的程度受到特定经济因素的影响。基于产 品空间理论对国内产业的研究最早由张其仔[10〕提 出,为国内学者对产业及经济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张其仔等°0〕观察中国产品空间演化轨迹,提出实行 产业多样化的发展建议。李伟等°0〕发现中国的产 业演变以路径依赖为主,但发达省份存在较强的路 径创造。邓向荣等⑴〕可视化中国55余年间产品升 级路径演化发现中国的升级路径并非只有路径依 赖,而是实行适度偏离。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
一
、
导
言
对广 大地 区发 展 的带 动 作用 。从 长 三角 发 展 的历 程来 看 , 海作 为长 三角经 济发展 的增 长 中心应 该 上 是毋庸 置 疑 的。可 是 , 上海 是否 也 同样 是长 三角 的
增长 极 呢?
中国长 三 角 地 区是 我 国规 模 最 大 、 力最 强 、 实 密度 最高 的城 市 群 。20 0 4年 , 三 角 地 区生 产 总 长
二、 长三 角经 济发 展 的增长极及 其 空间 合地位最高 , 因此可 以认为上海既是长三角经济发 溢 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展 的增长 中心 , 也是 长 三角 的增 长 极 。上 海 的综合
( ) 三 角经济 发展 的增 长 中心和 增长极 一 长
竞争 力遥 遥领 先 于其他 城市 , 对周 边 城市 的扩散 效 应 突 出。上海 是 沿 海 城 市 , 有 贸易 地 理 优 势 , 具 同
值达到了 275 87 亿元 , 占全国 G P总量的 2 . %; D 11 1 个城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实 际到位金额 29 3 5 6 .9
在长 三角 区域 中 , 各个 地 区 的发 展 是相 互影 响
的, 因此可 以用 场论 中的引力势 理论 来 分 析相关 地 亿美元 , 占到全 国总量 的 4 . % ; 界 50强有 45 世 0 区之 间的影 响程度 。一 方面 , 一个 地 区 因其本 身 的 40多 家 进 驻 ,8 0 10多 家 国 际金 融 机构 设 立 了办 事 经 济发展 会 对其 他 地 区产 生 扩散 效 应 ; 一方 面 , 另 机构 ; 长三角 的 出 口贸易 占全 国 的 3 .% , 步 形 45 初 周 围其 他地 区 的经 济 发 展也 会 对 该 地 区产 生 扩 散 成 了区域性制 造 业 、 融 和 贸易 中心 , 形 成 了一 金 并 效 应 。根据 引力 势和 势叠加 原理 , 这两 个 效应 分 别 个 以上 海 为 中心 , 江 浙 为 两 翼 的长 三 角 城 市 体 以 系 。Kuma(9 1 的“ rg n 19 ) 中心 一外 围模 型 ” T k— 为 E = Vi 和 aa ik j t h T bci19 ) Kum l 型 的基 础 上建 立 o i auh(97 在 rg m 模 s +E 。一个 地 区 的经 济 实 力越 强 , 其他 地 区产 对 的一 般均衡 模 型 , 都提 出 了城市 体 系 的分散 一 聚 集 生 的扩散 效 应 越 大 , 大 ; 个 地 区 的 区 位 越 E越 一 再分散的生命周期。因此 , 从空 间经济学理论角 其他地 区对 该 地 区 的扩 散 效 应 也 越 大 , 越 E 度来看 , 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会经历从单中心到多 好 , 大, 因此我 们 可 以用总效 应 E来评 价长三 角各 城市 中心 的过 程 。但是 国 内很 少有 资 料 进行 实证 分析 , V 探索区域经济发展 的阶段历程。本文利用长三角 在 整个 区域 中 的地 位 。其 中 , 是 城 市 的综 合 实 力, R是两个城市 的空间距离。 近几 年 经济发 展 的相关 数据 进行 实 证分 析 , 空 间 从 我们 对 长三 角 的 l 城 市 进行 了 定 量 分 析 , 4个 经 济学 的角 度 描 述 长 三 角单 中 心一 多 中心 的经 济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区域经济研究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区域经济研究引言:区域空间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近几十年内区域空间计量模型在国外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尤其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而著称。
本文梳理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其概念,国内外的文献研究,对其内容和方法作了一定的整合,并且分析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能应用于具体的地区实证研究。
关键词:区域空间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自相关区域空间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如今随着空间计量模型的广泛运用,尤其在应用经济学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
但是,国内的文献检索中发现国内学者对于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仍然是比较薄弱。
随着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和计量工具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地理学者和区域经济学者开始将注意力放到宏观尺度的空间集聚现象研究上,他们为了给区域经济的增长以及空间集聚产生的效应做出相对合理且详尽的分析,借助了空间计量方法以及一定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构建了空间结构模型的构建,分析集聚产生的机制以及经济成效,并将此应用于具体地区的实证研究。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和主要概念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确定的研究领域出现时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是为了满足区域计量经济学中处理区域经济数据的需要而出现的。
1974年的荷兰统计协会年会上,j.pealinck在其对大会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
paelinck和klaassen(1979)没有定义空间计量经济学本身,而是初步确定了五个重要原则,用来指导空间经济计量模型。
这五个规则包括:(一)空间相互依存的作用;(二)空间关系的不对称性;(三)位于其他空间解释性因素的重要性;(四)分化事后和事前互动;(五)明确建模空间模型中的空间模拟。
有趣的是,这些规则强调一个现实的表达空间直观变量在计量模型规范中的重要性,如潜在措施,距离衰退功能和空间的安排。
他们同时指出,空间系列和时间系列的根本区别是由于空间相互作用相对于时间序列的反馈。
中国区域金融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空间经济学FC模型的实证分析
第 18期 7
财 经 理 论与 实 践 ( 月 刊 ) 双
THE THEORY AND PRACTI CE OF NANCE AND FI ECONOM I CS
V0 . 3 No 1 8 I 3 . 7
21 0 2年 7月
J1 2 2 u. 01
・
金 融与 保险 ・
中 国区 域 金 融差 异 对 经 济发 展 的影 响
— —
基 于空 间 经济 学 F C模 型 的 实证 分 析
孙 玲, 陶士 贵
20 4 ) 10 6
( 京师范大学 商学院, 苏 南京 南 江
摘
要 : 国 区域 经 济 发展 不 平衡 , 大程 度 上 是 由 于金 融发 展 水 平 存 在 差 异 性 。结 合 空 间 经 济 学非 对 中 很
空 间经 济 学兴 起 于 上世 纪 9 0年 代 , C模 型 是 F 空间 经济学 的基 础模 型 之一 。F C模 型 引入 了资 本 的流 动 , 主要 分 析 了资 本 在 区域 间可 以 自由流动 的
融 发展 明 显 滞 后 于 经 济 增 长[ 。 尹 宗 成 ( 0 8 用 1 ] 20 )
业 人数 表示 , 金融 资本 可 以用 地 区金 融 机构 的存 款
余 额来 表示 , 贸易 自由度包 括两 个层 面 : 是 区际贸 一
易 自由度 , 是对 外 贸 易 自由度 。其 中 区际 贸易 自 二
由度 可 以用 路 网密度 来 表 示 , 外 贸 易 自 由度 可 以 对
* 收 稿 日期 : 2 1 - 0 — 2 02 2 8 基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规 划 项 目(0 AG W 0 5 和 江 苏 省 社 会 科学 基 金 项 目 (9 J 02 1YJ J 1 ) 0CS 0) 作者简介: 孙 玲(94 )女, 1 8一 , 江苏 扬 州 人 , 京 师 范 大 学 商 学 院 博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域 金融 、 域 经 济 、 间 经济 学 。 南 研 区 区 空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
通过整合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动因、演化路径及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本文也关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产业协同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章首先回顾了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议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梳理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
接着,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文章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大小。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
文章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升级等,旨在通过产业协同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产业协同集聚的动因分析产业协同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其动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资源共享是产业协同集聚的基础动因。
不同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劳动力市场等资源。
这种资源共享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
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协同集聚的关键因素。
在产业集聚的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更加便捷。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经济活力最为强劲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不断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就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情况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中居前列。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巨大,工业和服务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产业结构先进。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1.政策支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创新发展受到政府政策支持的影响较大。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产业升级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对于经济协调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产业升级对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科技创新4.市场需求长三角地区的市场需求对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拥有庞大的市场,消费需求强劲,市场潜力巨大,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人才支持6.外部环境长三角地区的外部环境对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基于中心地理论分形模型实证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基于中心地理论分形模型实证研究——以长三角为例引言:中心地理论是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揭示了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模式和规律。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和区域的发展会形成一个以中心为核心、以周边为辐射的等级结构。
而分形模型是一种能够描述自相似性和尺度不变性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心地理论在长三角地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对中心地理论分形模型在长三角地区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即数据收集和分析。
首先,我们将收集关于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的人口、经济、交通等数据,以了解该地区的发展状况。
然后,我们将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分形模型来描述中心地理论在长三角地区的应用情况。
研究结果:经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研究结果:1.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中心辐射结构。
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大城市如上海、杭州和南京等都拥有强大的中心地位,其周边城市在人口和经济上也相对辐射较强。
2.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规模和功能显示出一定的分形特征。
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心地的距离呈现出一定的分形分布,即离中心地越近,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4.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
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大城市发展相对较快,而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存在区域内部的发展差距。
结论:本研究实证了中心地理论分形模型在长三角地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中心辐射结构,城市规模和功能显示出分形特征,城市交通网络也呈现分形特征。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存在不均衡性,需要进一步的政策调整和措施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1] Christaller, W. (1933). Die Zentralen Orte inSüddeutschland.[2] Hall, P. (1966). The World Cities.[3] Batty, M. (2024). The Size, Scale, and Shape of Cities.[4] Parolin, B. (2024). Fractal Cities: A Geometry of Form and Function.[5] Zhang, M. (2024). Spatial Analysis of Urban Growth Patterns in China: A Fractal Perspective.。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关心的课题。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差异较大,空间格局也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本文将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走向。
一、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表现1.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经济总量较大,人均收入较高,产业结构更加现代化,技术含量较高。
而西部地区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收入较低,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2. 城乡发展差异突出。
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发展迅速,成为经济辐射带,人口流入较多,城市化率较高;而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外流较为严重,农业生产水平亟待提高。
3. 区域基础设施不平衡。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包括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交通不便,通讯和能源供应不足。
4.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现代化程度高,服务业发达,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而西部地区以传统农业和重工业为主,服务业比重较小,高新技术产业缺乏竞争力。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表现出发展水平差异、城乡发展差异、基础设施不平衡、产业结构差异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凸显出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特征。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心城市辐射带特征明显。
长江经济带沿线的一些中心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等,形成了辐射带,周边地区经济活动密集,城市群发展迅速。
2. 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效应强烈。
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度高,各地区经济活动相互促进,形成了强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效应。
3. 产业集聚现象显著。
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产业集聚现象明显,形成了一些产业集中区,如上海的金融产业、武汉的汽车制造业、宜昌的船舶制造业等。
4. 交通联系畅通便利。
长江经济带的优势之一是水陆交通联运条件好,长江航道的畅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很便捷。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四个省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现象,一些城市地区经济高度发达,而另一些地区则发展滞后,这种不均衡的现象给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非均衡现状1. 经济总量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城市,其经济总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2019年上海市的GDP总量就达到了3.6万亿元,而安徽省则只有3.4万亿元。
上海的GDP总量是安徽的10倍以上,这种明显的不均衡分布使得长三角地区整体的经济总量分布极不均衡。
2. 产业结构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上海是金融、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聚集地,而安徽则以传统产业为主。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导致了长三角地区内部的产业协调性较差,容易出现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3. 区域城乡差距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城市的发展相对于农村而言更快速、更稳定。
城乡差距不仅在经济水平上有所体现,更在民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1. 区域政策不均衡长三角地区各个省市间存在着政策的不协调和不一致,这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对企业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而一些地方政府则对本地企业给予了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不均衡。
2. 区域基础设施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也是导致经济非均衡的重要因素。
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地方产业结构差异长三角地区的地方产业结构差异很大,这也是导致经济非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江三角洲空间经济结构研究
城市的非农人 口比例 ,VJ 上表示 。 城市 的非农 产值 比例 , d则 j 而
展道路必然会有差异 。从而形 成了相对复杂 的空间经济结构 。
在 该 结 构 之 中 。 市 之 间 是 相 互 联 系 的 . 这 种 联 系 也 正 是 空 城 而
表示两个城市之间 的交 通便捷程度 。胡序威 等(0 o利用交通 20) 运输方式( 铁路 、 高速 、 国道 、 空以及水运 等 ) 航 的可获得性来衡 量 d值 的大小 , 并在此 基础上 , 运用 19 9 3年 的相关 数据得 出上 海 与长三角各城市 的经 济联系强度 。另外陈建  ̄(0 3t 利用 g2 0 ) , l f 引力模 型测 算 了全 国主要 大城 市对 长三 角两省一 市 的经济联
在区域 经济学中 . 对不同城市之 间的经济联系强度 的讨论 来源于牛顿 的重力假设 。万有 引力定律指 出. 两个物体 之间的 吸 引力与其各 自的质量成 正比 ,而与两者之 间的距离成反 比。 早 在 1 纪 , C・ 9世 H・ 凯里 (s s就 利用其来 解释 人类空 间 的相  ̄5 ) 互作用 。 同样 。 这一定律运用于经济空间也可 以发现 , 将 不同区 域 间 的相 互 作 用 也 是 与 其 质 量 ( 会 经 济 规模 ) 正 比 , 其 距 社 成 与 离成反 比的 。 因此 . 借助物 理学的引力公式 .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空 间不 同区域的吸引力 。在此基础上 , 西方 区域经 济学家 和地理学家从不 同角度发展 了该模 型。 如赖利 (9 9 根 据引力 12 ) 模 型 。提 出 了市 场 边 界 辨 识 法 ;汉 纳 斯 和 弗 德 林 汉 姆 (9 4, 18
系 强 度 。在这 里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 于 空 间 介 质 的差 异 , 可 以通 对 既
我国人口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空间分析方法
■现代管理科学■2015年第4期一、文献述评国外早在196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尝试使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生态学、遗传学等问题,目前已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区域经济、流行病学、生物学、犯罪学等方面的研究。
国内空间自相关的相关研究始于1990年代,起步较晚,但目前研究领域较广,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生物学、土壤学、流行病学等领域。
由于区域问题自然包括空间只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空间自相关为经济地理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事实上,经济地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是定性的学科,通常可以计算的部分仅仅是简单的加总平均,因此空间自相关的研究也就为经济地理、区域差异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方便。
中国的区域差异问题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我国,许多非地理背景的研究已经自觉地将空间分析的方法应用于相关在研究。
为了探讨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规律,俞路等在文献中将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与区域经济相关领域的经典理论--如,区域经济不平衡的U字模型,梯度发展模型等--结合,通过定量的分析来与定性的理论相结合,从而描述了建国后我国区域不平衡的时空变化。
文献进一步使用了完善的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包括Moran I 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等,来对1978年~2001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进行了刻画,从而揭示其规律性及动态演变过程。
在我国,许多非地理背景的研究已经自觉地将空间分析的方法应用于相关在研究。
为了探讨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规律,俞路等在文献中将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与区域经济相关领域的经典理论———如,区域经济不平衡的U字模型,梯度发展模型等———结合,通过定量的分析来与定性的理论相结合,从而描述了建国后我国区域不平衡的时空变化。
文献进一步使用了完善的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包括Moran I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等,来对1978年~2001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进行了刻画,从而揭示其规律性及动态演变过程。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作者:陈皙卜玉宏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9期[摘要]文章从空间经济学角度,探讨长三角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其发展模式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过程。
并用相关数据和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多个中心的相互协调作用。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增长极;空间溢出效应;结构分析[作者简介]陈皙,卜玉宏,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6)09-0084-03一、导言中国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密度最高的城市群。
2004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8775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21.1%;15个城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269.39亿美元,占到全国总量的44.5%;世界500强有400多家进驻,180多家国际金融机构设立了办事机构;长三角的出口贸易占全国的34.5%,初步形成了区域性制造业、金融和贸易中心,并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城市体系。
Krugman (1991)的“中心-外围模型”和Takatoshi Tabuchi(1997)在Krugman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一般均衡模型,都提出了城市体系的分散-集聚-再分散的生命周期。
因此,从空间经济学理论角度来看,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会经历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过程。
但是国内很少有资料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历程。
本文利用长三角近几年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描述长三角单中心—多中心的经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一点浅薄的建议。
二、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一)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心和增长极增长极概念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1950年在其著名论文《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中提出。
长三角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价值工程0引言城乡协调发展既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我国政府致力于解决的发展难题。
“十四五”规划特别将“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其中城乡协调是其重要内容之一[1]。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随着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十四五”规划的陆续出台,长三角地区必将进一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目前关于城乡协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关于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王维(2018)分别从农村和城镇两个方面着手建立2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测度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城乡协调发展水平[2]。
黄禹铭(2019)选取城乡经济协调,社会协调,公共服务协调以及要素协调四个指标作为准则层,并进一步细分为16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来测度东北三省的城乡协调度水平[3]。
②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车冰清等(2017)选取江苏省3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数据源,根据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利用景观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城乡空间形态的变化特征揭示城乡空间协调的演变和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不同的城乡空间协调类型[4]。
王亚飞、廖甍等(2020)对2004-2015年武陵山民族特困地区城乡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构建空间面板模型,探寻影响武陵山民族特困地区城乡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武陵山民族特困地区的城乡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进程呈现出起点低、演进态势显著向好的总体特征[5]。
基于此,本文以长三角26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探索性空间统计方法(ESDA )、和实证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CSDA )对长三角26市的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及其特征进行研究,以期对加快推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1长三角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测度1.1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构建文章首先将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分为城市发展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两个系统,其次又分别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指标的选取。
经济学论文:基于对空间视阈下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探究
经济学论文:基于对空间视阈下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探究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但由于区域间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
进一步厘清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仍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空间视阈下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主要表现(一)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高位收敛,南北方经济不平衡现扩大迹象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始终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1978—1991年,地区间绝对差距由216元/人增至1213元/人,发展差距呈现缓慢扩大的态势。
1992—2002年,绝对差距由1579元/人上升至7699元/人,扩大速率为17.74%。
相对差距也由50.39%扩大至55.85%,增长了5.46个百分点,发展差距迅速扩大。
2003年至今,地区间发展水平相对收窄,区域间人均GDP相对差由56.52%逐步下降至39.69%,发展差距呈现高位收敛的态势。
然而,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却于近年呈现出扩大迹象。
自2012年以来,北方相对南方地区于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发展优势逐渐丧失,并在2015年被南方地区所超越。
2012—2018年,南方相对北方地区绝对差从-2474元/人快速上升至9165元/人,扩大速率平均达到118%。
特别是2015年,区域间绝对差扩大速率更是达到阶段性峰值325.58%。
同时,南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也自2014年达到阶段性底部(1.44%)后迅速跃升至2018年的13.47%。
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波动加速了南北方经济总量的分化,北方GDP 总量占全国比重由2012年的29.08%锐减至2018年的24.87%,其相对南方GDP总量更是从41%萎缩至31.1%,达到1978年以来最低水平。
(二)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与发展动能逐渐分化由于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往往表现出非均衡特征,一国必然会存在少数城市群发挥着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功能(Gottmann J,1957),城市群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基础
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面临的新挑战(一)国家区域政策导向转变的挑战加入WTO后,我国区域政策的“空间干预”倾向日益淡化,代之以“空间中性”为主、“空间干预”为辅的政策导向。
“空间干预”是指针对特定地方的干预政策,在国外通常以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为主要目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普遍应用于培育空间增长极和激励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快速发展方面。
“空间中性”的观点则强调,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一体化互动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一体化的基石应该是不考虑空间因素的制度。
“空间中性”政策也被视为基于人员的政策,该政策代表了一种最有效地增强效率、保证享有平等发展机会以及改善个人生活水平的最优方法。
尽管关于两类政策的优劣始终存在着争议,但是充分和客观考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全面审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区域经济关系带来的影响,是政策取舍的关键所在。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演进中,“空间中性”的政策转向有迹可循,在局部的、外缘空间的“点”和开放的、全局空间中都有所体现。
在“点”的层面,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安徽在2010年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被纳入泛长三角的广域范围,符合长三角区域整体商务成本上升的产业外迁需求,同时安徽省的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也能够就近得到充分利用。
相较于“空间干预”政策,“空间中性”的区域政策更加尊重市场选择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泛长三角区域经历了由空间发展不平衡到趋平衡的态势。
如何顺应这种趋平衡态势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实施“空间中性”区域政策的初衷。
当然,即便是在“空间中性”的政策导向下,也不排除更小的地理尺度仍然可能追求效率优先,采取“空间干预”的发展策略,在特定的地区集聚有限的资源、承担特定的任务。
例如,在被纳入泛长三角区域范围的第二年(即201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发园区发展规划纲要》。
某种程度上讲,“空间干预”的区域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恰恰为逐步落实“空间中性”的区域政策,提供了相对优选的策略和方案。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重心动态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重心动态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白雪【摘要】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but there is a big gap in development between cities. This paper,by employ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economic gravity center,calculates the location,direction and distance of the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1982 to 2013. Then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combining with indexes,such as the relative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kewness coefficient,etc.,discusses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for the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持续加快,但各城市之间也产生了较大的发展差距。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日益受到关注。
空间外溢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著。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外溢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分析,深入探究空间外溢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简要介绍空间外溢效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理论背景。
接着,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该地区空间外溢效应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相关数据和统计方法,实证分析空间外溢效应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趋势。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空间外溢现象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空间外溢,指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和互动,对邻近地区产生非直接的影响。
这种现象在地理位置相邻、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尤为明显,如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内部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空间外溢效应显著。
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这有助于深化对空间外溢效应的理解,揭示其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丰富和完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层面看,这有助于指导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其他类似区域的经济发展策略制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现象,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对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ngz v r Det srd cn r d al i e e ty as d e t o mp ra tif e cn a tr u h a iv sme ti e n Ya te Rie l i e u ig ga u l n r c n e r u o s me i o tn n u n ig f cos s c s n et n n t a y l h
Ke r s: n  ̄e Rie la; o o c ds a t Ca e o om ain y wo d Ya g v rDet Ec n mi ip r y; us ffr to i
—
—
一
、
丹 声 U
居 民收入 高于 浙江 7市平 均水平 79元 , 于江 苏 8 8 高 市 平均 水平 2 3 元 ; 苏 8市平 均 水 平 低 于 浙 江 7 75 江 市 平均 水平 14 96元 , 别在 居 民人 均工 薪 收入 方 面 特
i e s e s a a i f r ma r — o to ft e l c l g v r me t fx d a s t , c p ct o c o c n r lo h o a o e n n s,e t nto p n n - p a d S n. y xe fo e ig “ n Oo
d v lp n n Ya gz v rDet B s d o h eae h o e fs aile o o c e eo me ti n te Rie la. a e n te rltd te r so p ta c n mis,i as n lz st e s n fdfee c s i t lo a aye her ao so i r n e f
差 距 十 分 明 显 。
长三 角城市 群 由 以上 海为 中心 ,以 3 0公 里 为 0 半径 划定 一扇形 区域 内的城 市构 成 。主要 指 上海 市 及江 苏 省 的苏 州 、 锡 、 州 、 江 、 京 、 州 、 无 常 镇 南 扬 泰 州、 南通 和浙 江省 的杭州 、 兴 、 嘉 湖州 、 兴 、 波 、 绍 宁 舟 山、 台州共 1 6个 城 市 。经 过 十 几 年 的快 速 发 展 , 无 论从 经济 规模 、 增长 质量 , 是市 场化 和 国际化 等体 还 制 因素 衡量 , 江 三角 洲 已经 成 为 中 国经 济增 长 的 长 最重要 的发动机 。20 0 6年 , 长三角 1 6城 市共 实现 生 产总值 3 5 6 元 , 比增 长 l % , 全 国平 均 水平 92 亿 同 4 较 快 3 3个百 分 点 。 占全 国 G P的 比重 较 20 . D 0 0年 提 高 了 15 .3个 百分点 , 济 密 度是 全 国 的 l . 经 9 5倍 , 人
发 展 总 体差 距 处 于 下 降 趋 势 , 中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 方 政 府 的调 控 能 力 和对 外 开 放程 度 是 重 要 的 影 响 因 素 。 其 地
关 键 词 : 三 角 ; 展 差 距 ; 因 长 发 成
中 图分 类 号 : 8 2 C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5 5 2 0 ) 2— 0 1 7 10 4 6 (0 9 1 0 4 —0
Re e r h o h o u i n o c no i ipa iy a d s a c n t e Ev l to fe o m c d s r t n
I fu i n lFa t r i ng z v r De t n S ta o m i s n to a c o n Ya t e Ri e la o pa i lEc no c l
作 为 我 国重 要 增 长 极之 一 的 长 三角 , 经 济 发 其 展走 势 直接影 响 到 我 国整 体 经 济 的发 展 质 量 , 因此 对 内部经 济差距 走 向进 行 深 入 讨 论 , 助 于 提 高 长 有 三角经 济 的 整 体 带 动 力 。在 为 数 不 多 的 相 关 研 究
内 容 提 要 : 文 在 测 度 长 三 角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总 体 差 距 的基 础 上 , 收 敛 趋 势 进 行 了 判 断 。 并 基 于 空 间 经 济 学 本 对 相 关 理 论 , 用 计 量 模 型分 析 造 成 城 市 发 展 差 异 变 化 的 原 因 。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入 2 世 纪 以来 , 三 角 城 市 经 济 运 进 l 长
第2 6卷 第 1 2期 20 0 9年 1 2月
统 计 研 究
S a if a s a c t t i lRe e r h sc
V o . 6.No. 2 12 1 De c.2 0 O9
基 于 空 问 经 济学 的长 三 角 区域 经 济 差 距 研 究
张 继 良 张 奇
o h n e u n ii s’d v l p n t a g n d l rc a g sd r g ct i e e e o me t wi g u i g mo e s.T e a a y i e u t s o h tt e wh l a f e o o c d v l p n h h n l tc r s l h ws t a h o e g p o c n mi e e o me t
Z a gJl n h n ia பைடு நூலகம்& Z a gQ i hn i
Abta tT e pp rma e u g n b u o vre ttn e c l te b s fet aig te whl a feo o i sr c :h a e k s jd me ta otc n egn e dn y O h ai o s m t h oe gp o c n m c l s i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