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5离骚(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20】最新高中语文第05课离骚(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3.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冠之岌岌”即“岌岌之冠”,“佩之陆离”即“陆离之佩”,“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羁”“替”,此处均为被动词:被约束,遭贬黜。)
1.下列加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谣诼zhuó朝谇suì揽茝chǎi偭规矩miǎn
B.溘死kè鸷鸟zhì方枘ruì悔相道xiānɡ
C.攘诟rǎnɡ兰皋ɡāo可惩chěnɡ制芰荷jì
D.侘傺chà浩荡hào蕙纕xiānɡ好修姱hǎo
2.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的“穷”含义相同的楼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D.复前行,欲穷其林
(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一整体设计: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第三步披文入情第四步,沿情寻志第五步,译释及作业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
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
诗人,政治家。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
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
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一、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一语文教学案课题:离骚目标导航一、学问与技能1.堆积相关的字词学问,了解楚辞及其。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同学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办法1.小组合作理清课文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同学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同学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重点字词,疏通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自主学习1、屈原,战国末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字,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的主义文学传统的奠基者。
屈原的浮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唱歌到个人独创的XXX,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进展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XXX”。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屈原生平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认识,善于外交辞令。
屈原曾任,辅佐怀王,参加谈论国事及应对来宾,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与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
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之怀。
在政治上他推崇“”,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惟独圣君贤相才干把国家治理好,有剧烈的、忠君致治的思想3、“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楚辞的主要是。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文鉴》卷九十二)。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5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 、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 ”、“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 ”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4、掌握本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1 、赋与比的写法。
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音频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
3、掌握“修姱 ”、“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 ”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端午节导入二、目标出示1、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2、知人论世,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
3、掌握“修姱 ”、“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 ”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三、知人论世屈原: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离骚(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2 《离骚(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1.2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①《离骚(节选)》中,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
学习时不妨结合《屈原列传》,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②诵读时,要注意诗中繁复的意象、回旋复沓的表达、独特的节奏韵律,感受其中澎湃激荡的情感。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把握“楚辞体”的特点。
2.理解并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3.鉴赏比喻、对偶、象征等手法,概括艺术特色;4.分析、理解诗人的政治抱负,感悟并学习诗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不死不渝的精神。
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情景导入屈原是诗歌王国里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他出现在中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仰慕的典范。
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是中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且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屈原,来领略《离骚》的美吧!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拓展:古人的名、字、号①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是在幼年的时候是由父母来命名的。
②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男子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③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
屈原在艺术上的成就屈原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诗人。
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创立了“楚辞”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品味《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
2. 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解读《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4. 探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3. 《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难点1. 《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2. 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的理解。
3. 《离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3. 鉴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1. 投影片:展示《离骚》的文本和相关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引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解读:解读《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布置相关的作业和任务。
4.2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离骚》文本,了解基本内容和结构。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读和分析,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关于屈原的情况1、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
①诗体名。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5课《离骚》教案
《离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赏文:反复吟诵古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握节奏。
2.品人:疏通文意,理解并掌握关键语句,体悟诗人情感,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粗通文意。
2.在粗知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情读”诗歌。
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导朗读,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由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导入,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
为什么屈原能够赢得全世界人的尊重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一起走进历史上的宏伟诗篇《离骚》赏其文,品其人,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离骚》二、三读三求,理解文本。
(一)听读,读准字音,感受一段音乐美。
1.听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并关注重点字词的读音,并且给句子划分节拍。
(投影展示读要求及骚体诗的诵读指导)2.听生试读第一段,注意字音和句读,让学生评价;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句读;再找一位学生范读进行前后比较。
3、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二)意读,读通文意,触发一份《离骚》情。
1.解题:“离骚”,“遭忧也。
”多媒体展示关于屈原和《离骚》的文学常识。
(1)简介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学作品,作者为屈原。
它作为一篇乐府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离骚》被列为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内容之一,因此学习它也是高中生必备的一部分。
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和《离骚》的历史背景、时代特点和文学价值。
2.阅读《离骚》,分析其艺术风格和诗歌技巧。
3.理解《离骚》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思想思考。
二、学习内容1.屈原的生平和历史背景屈原,字渊明,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诗人,政治家,文化名流。
他是楚国的一位官员,主要负责辅佐楚怀王治理国家。
由于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政治才华,他被誉为“楚国之良相”和“楚国三良人之一”。
然而,在楚怀王压榨民众,大肆兴修陵墓的统治下,楚国陷入了严重的政治腐败和经济萧条。
屈原多次向楚怀王进谏,但是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被楚怀王所猜忌和孤立。
最终,屈原离开了楚国,成为了一位流浪诗人。
2.《离骚》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离骚》是屈原在流浪期间所作。
它包含了屈原丰富的政治、哲学、文化和历史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衰落中的楚国的忧虑和爱国情怀。
《离骚》既是一篇文学杰作,同时也是一篇富有哲思和政治意义的文学典范。
3.《离骚》的艺术风格和诗歌技巧《离骚》的艺术风格和诗歌技巧具有典型的乐府特点。
它采用了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情画意。
在诗歌技巧上,它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仗、比喻、夸张等,使诗歌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4.《离骚》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思想思考《离骚》中充满了作者对楚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中华文化未来的思考。
尤其是诗歌结尾部分的“东皇太一,指使我行,北海之神,作舟之形”以及“余冀得与子同裳”,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历史使命感。
三、学习方法1.课堂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宣讲和讲解的方式,详细介绍《离骚》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诗歌技巧,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思想思考。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5课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位清士,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屈原投入汨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也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礼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象征,穿越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
杰出的政治家,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
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创立了“楚辞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他创作的“楚辞”的代表《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转变,作品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报国为民的热情。
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战国时期,已经归并成为了七个大国,这七个大国都想统一中国。
在七国中,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韩、赵、魏三国较小。
屈原是楚王的同姓贵族,起初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联齐抗秦。
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公元前305年,屈原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盟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离骚》是诗人在流放期间所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离骚》教案(最新)
《离骚》教案五篇【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4.理解并背诵课文二、能力培养目标1.借助注释,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重点、难点】《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
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
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
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
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
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
楚顷襄王时进一步受到排挤,被长期流放在沅湘一带。
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他悲愤绝望,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
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怀王,参与议定国事和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
两次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度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传统。
作品:《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知背景]屈原与楚怀王同祖,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因此受到重用。
当时秦楚争霸,屈原主张明法度,任贤能,联齐以抗秦,曾两度奉命出使齐国,推动了合纵联盟的形成,但屈原联齐抗秦的政治路线遭到楚国保守势力子兰、靳尚等人的诋毁和破坏,因而被怀王疏远。
怀王贪而轻信,误中秦国“绝齐得地”的计策,愤而与秦战,兵败地削,又受骗入秦,客死异邦,这使屈原受到沉痛打击。
顷襄王立,子兰为令尹,对秦国采取妥协投降政策,加紧迫害屈原,策动上官大夫进谗襄王,结果屈原被放逐到江南蛮荒之地。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自沉汨罗,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诗人受尽打击迫害,被逐流浪,始终眷恋祖国,在此期间,先后写成了许多激情满怀的诗篇,《离骚》就是其中之一。
[知常识]1.楚辞体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
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我国史诗上的第二个春天。
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
形式上的灵活多样,使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2.《离骚》《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 5《离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5《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5《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5《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离骚》什么?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解析:此题考查炼字。
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效果。
答案:悔:追悔(反省),前一个“悔”是反悔;不矛盾,因为二者意义有差别,前者是表对自己的选择的坚定,后者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省;它是下文的开启之词。
2、赏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芰荷”“芙蓉”喻指什么?(2)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这两个诗句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自我形象?解析:此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
其中有修辞、形象、情感的考查,考查点多,注意比较。
答案:(1)高洁的德行.(或:崇高的品德。
)(2)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选择.(3)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
3、“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中“忽”字在诗中有何作用?解析:此题考查炼字。
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效果。
答案:转折;从反省到进一步坚定意志。
21。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5离骚(节选)课件
西汉末年,由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以 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一些作家的作品编辑 而成,其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离骚》是 《楚辞》的代表作。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 集。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 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 《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作者简介
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 年~前278年),名平, 字原,战国时期楚国 人,今湖北宜昌市秭 归县人,是楚国的同 姓贵族。
第一节写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 而遭到小人诬陷、排挤,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 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 志弥坚,毫无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 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
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 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 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 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 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 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 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 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 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 前后并不矛盾。
下面请听朗诵——《离骚》
整体感知
《离骚》一诗的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 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课文节选部分通过象征、比喻、比较、对照手 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和执 着追求的精神。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 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想法,表明自 己绝不改变的爱国热情。
节选部分的第一节:
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意同 流合污的情怀,揭示“朝谇而夕替”的原因, 表达“九死未悔”的意志。
第二节:
检讨、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 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
政治理想 哀民生 、施美政
第一部分 政治遭遇 灵修不察、众女嫉余
离 骚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2)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2. 《离骚》中的韵律、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3.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
三、教学难点1. 《离骚》的韵律特点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2. 比兴手法在《离骚》中的运用及其意义;3. 象征手法在《离骚》中的运用及其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离骚》全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离骚》节选部分,了解屈原及《离骚》的背景知识;3. 教学素材: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知识;(2)激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离骚》节选部分,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译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屈原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离骚》中的韵律特点;(2)深入剖析《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3)揭示《离骚》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验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2)讨论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离骚》的艺术价值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新人教必修2高中语文离骚获奖教案
新人教必修2高中语文离骚获奖教案新人教必修2高中语文离骚获奖教案新人教必修2高中语文离骚获奖教案1。
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
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
背诵全诗。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节选)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
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
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近世学者,有人认为“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我屈原长叹息泪流满面,哀人民生活苦多灾多难。
我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可早上进谏晚上被贬黜。
因我用香蕙作了佩带而贬黜,因我采芳草给我加上罪名。
似这样好品德在我心扉,哪怕是死九回也不后悔。
怨我那神圣王实在荒唐,他始终不能把民情体谅。
众女人嫉妒我长眉漂亮,诽谤我作风坏品行淫荡。
这世人本善于投机取巧,背规矩变法度只知讨好。
抛原则只追求歪斜曲弯,竞相把讨好人作为法典。
我忧闷我失意我心太烦,我独在这世上处境艰难。
我宁愿突然死如水流散,也不愿装这种世俗嘴脸。
是雄鹰是凡鸟不能同群,都这样自古代直到如今。
用方枘对圆凿哪能配套,哪里有道不同相互和好。
我只有受委曲压抑意志,竟忍心背罪过蒙受羞耻。
能保持清白身献身正道,本来是古圣贤大力号召。
我后悔选道路没有看对,久久地伫立着我想返回。
转过了我的车原路重返,虽然是迷了路还不算远。
赶我马登高地水边兰草,疾驰到椒树林丘陵歇脚。
到朝庭去做官受到责难,回江湖重整我旧时衣衫。
剪几片绿荷叶来做上装,缝几朵白莲花制成衣裳。
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把我的高帽子加得更高,把我的长佩带延长几遭。
清芳物与污浊杂糅相混,唯独我明洁心没有亏损。
忽然间我回头放眼远望,我将去看四方土地宽广。
佩带上好服饰多彩缤纷,香喷喷那气味真是好闻。
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
即使我被肢解不变思想,又怎能挫败我远大志向。
➢圈点批注,熟读课文;➢知人论世,领会主旨;➢认识比兴,感受风格;■知人论世。
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内容概括:哀——民生多艰怨──君王不察悔──相道不察忧──国运艰难愤──奸佞当道领会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及纵横驰骋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风格。
■生字注音姱(kuā)鞿(jī)謇(jiǎn)谇(suì)纕(xiāng)茞(chǎi)诼(zhuó)偭(miǎn)忳(tún)侘傺(chà chì)溘死(kè)鸷(zhì)鸟方圜(yuán)攘诟(rǎng gòu)朕(zhèn)芰荷(jì)裳(cháng)岌岌(jí jí)■字词解释【太息】叹息。
【以】用法同“而”。
【掩涕】掩面擦泪。
涕,眼泪。
【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用在句中,有时用在句末。
【哀】哀伤。
【虽】唯,只是【好】爱慕,崇尚。
【修姱】修洁而美好。
【羁】束缚、约束。
,马缰绳。
羁,马笼头。
【謇】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
【谇】谏诤。
【替】废弃,贬斥。
【纕】佩带。
【申】加上罪名。
【揽茞】采集芳芷。
蕙薌、揽茞,比喻高尚的德行。
【所善】所崇尚的美德。
【虽】纵然、即使。
【灵修】圣明。
喻指君心。
【浩荡】荒唐。
【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谣诼】造谣、诽谤。
【淫】淫荡,纵欲无度。
【固】已经。
【时俗】世俗。
【工巧】善于取巧。
【偭】背向,引申为违背。
【错】通“措”,措施。
【绳墨】木匠取直线用的引绳弹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
【周容】苟合奉承以取悦于人。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度】法度,准则。
【忳郁邑】强调忧闷之深切。
忳,忧闷。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侘傺】失意的样子。
【穷困】处境困窘,走投无路。
【溘】突然、忽然。
【流亡】随流水而消逝。
【不忍】不能容忍。
【此态】指众女之种种丑态。
【鸷鸟】凶猛的鸟,指鹰、雕等。
【不群】不合群。
【固然】本来这样。
然,这样。
【方圜】方和圆,方枘,榫头和圆凿。
圜;通“圆”。
【周】合。
【孰】何。
【异道】不同道。
【相安】相处,相容。
【尤】罪过。
【攘】忍受。
【诟】耻辱。
【伏】守、保持【厚】推重。
【相】观察,选择。
【延】久久。
【伫】久立而望。
【反】返回。
【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复路】回原路。
【及】趁着。
【行迷】走迷了路。
【步】步行,这时是使动用法。
【余马】我的马车。
即上节中的“朕车”。
【兰皋】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
【椒丘】长着椒树的山冈。
【焉】助词。
【止息】停下来休息。
【进】进、退,古代君子进则从政,兼济天下,退则隐居,独善其身。
【离】通“罹”,遭受。
【修】整理。
【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芰荷】荷叶。
【芙蓉】荷花。
【裳】下衣。
【不吾知】即“不知吾”。
【亦已兮】也就算了啊。
【苟】只要。
【信】确实。
【芳】美好。
【高】高、长,用做动词,加高,加长。
【岌岌】高耸的样子。
【陆离】修长的样子。
【芳】芳香。
【泽】污浊。
【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
【唯……犹……】唯独(只有)……还………【反顾】回头看。
【游目】放眼观看。
【四荒】指辽阔大地。
【缤纷】繁多。
【繁饰】众多装饰品。
【芳菲菲】服饰品之芳香浓烈。
【弥章】更加明显。
章,通“彰”。
【好修】爱好,比喻修身养性。
【以为常】习以为常。
【体解】肢解。
【未变】不会改变。
【惩】挫败。
■问题探究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此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境界?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
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
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2、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俊杰,当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为何“朝谇而夕替”?德才兼备,一心为国,直言进谏,据理力争,却几遭谗陷,多次流放。
可见当时王室的黑暗,国君的昏庸。
3、如何理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的思想内涵?在后文中,哪些地方还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坚守正直,恪守高洁,一心向善,九死未悔,这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
这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文中有最好的注脚,“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便是最好的明证。
在后文中,体现作者这种思想的句子还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芳。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余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
4、诗中的“鸷鸟”“方圜”各指代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除此之外,本诗还有没有用到这种写法的句子?试找出来,加以分析。
“鸷”是雄鹰,“鸟”是凡鸟,它们分别比喻君子和小人;“方”是方枘,“圜”是圆凿,比喻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
这样写,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
这种写法,在本诗乃至屈原的所有诗中都有不同程度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