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精品课件 新人教A必修4

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精品课件 新人教A必修4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活动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不能进一步追溯到社会意识产生的物质原因: 社会存在
2 。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因 坚持从实(见88页相关连接)
(1)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
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特 别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思想决定的, 或者是上帝,神等决定的。他们实质都 把精神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302022/1/302022/1/301/30/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302022/1/30January 30,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302022/1/302022/1/302022/1/30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 能动作用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不完全同步性 (2)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积极积极作用
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高考政治必修4复习《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考政治必修4复习《寻觅社会的真谛》

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 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劳动者
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
生产力
三要素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所有制
三方面内容
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理解:
生产力 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
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易错提示: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注意:上层建筑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 看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是否先进。
正确的说法是: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 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 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F.自然地理环境 G.文学艺术
社会意识:
H.人口因素
AEG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复习重点) (1)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 反映 。 ①社会存在的 性质 决定社会意识的 性质 ,有 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 变化发展 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
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4、总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 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基本规律。

高中政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页,共32页。
2.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1)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 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 同的。 (2)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 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 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第一页,共32页。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 解放 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 人民群众 负责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 为了 群众,一切 依靠 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 重要保证 。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 重要保证 。
该观点缩小了人民群众的外延。
【正确解答】 C 本题考查对人民群众的正确认识能力。
②③④都正确,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含义和历史范畴特征,故选 C
项。
第十七页,共32页。
2.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 创造者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 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既包 括劳动群众,也包括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组成部分。 把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对立起来,既否定了劳动群众是精神 财富的创造者,也否定了知识分子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把知识 分子排除在劳动群众之外,显然是错误的。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 发展的历史,是 _人__民__群__众_ 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
(1)含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 推动 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 也包括 杰出人物 ,其主体部分是 劳动群众 。 (2)地位: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 创造者 。 (3)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 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 的创造者,是 社会变革 的决定力量。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1)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

因为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从知识目标来说,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知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从能力目标来说,主要是帮助学生用唯物史观、尤其是用物质生产实践认识社会历史的奥秘,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确地设计和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坚定学生的群众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从生活实践出发,经过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一个中间环节,最后又回到了生活和实践。

这是一个循环上升运动,但它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了向生活、实践的回归,即在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回归。

总之,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在整本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正确认识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因此要谈价值观,就必须先谈社会历史观。

但是,由于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课件

2.从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社会变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革三个方面,全面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者。
造者的表现。
3.理解群众观点和群 众路线的内涵、必要
3.素养提升:培养政治认同,坚定群众立场,
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
性及其要求。
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省内邮件 37 万件。他们用奉献、忠诚与生命铸就了爱岗敬业、 顽强拼搏的雪线邮路精神。2018 年,其美多吉所在的康定—德格 邮路被交通部命名为“其美多吉雪线邮路”。
其美多吉被评为“时代楷模”和“感动中国 2018 年度人 物”。
以其美多吉为代表的雪线邮路劳动者的事迹,生动诠释了 “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的道理,运 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加以说明。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典例剖析|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例 1] (2016·全国卷Ⅲ)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 是因为( )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
者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
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
基本 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内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
到群众中去
向人民群众学习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群众观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2)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2)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________于社会存 在,有时又会________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第二,从性质上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 的________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作 用。
[答案] 1.(1)生产方式 (2)社会心理 2.(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2)落后 先于 推动 阻碍
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
B.①④C.②③源自D.②④[答案] B
[解析]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 他人的意见,才能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①正确;但不会不 犯错误,②错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告诉我国要自 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才能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④正确; 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是历 史唯心主义观点,③错误,选 B。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________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 发展的________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________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________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 军。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含义 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 ________,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________群众,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典题链接 (2012·新课标文综,1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 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高中政治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中政治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教学方法]理论生活相结合,自主探究【导学】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

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有时会社会存在,有时又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马克思主义的是辩证唯物住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单元概述:《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这一单元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

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价值,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就全书逻辑体系而言,这一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它与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体系,在整本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本单元内部的结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的作用——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特征——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3、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二)能力目标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学习重点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课前预习案】(20分钟)一、阅读与思考:二、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20分钟)探究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背景材料】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目标要由实现“国强”转向重视“民富”;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总结归纳概括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总结归纳概括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3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c)(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不完全同步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考点3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c)(1)基本矛盾: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A.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2)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考点36: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a)(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

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
小来自与测评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热点材料] 坚持“三条途径”实现伟大中国梦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 目标,也就是:到 20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和 20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0 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 幸福。实现途径是:❶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❷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❸凝聚全国人 民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 位一体建设。

高中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

高中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方法论:从社会实际出发。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同步)对社会的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考点二生产力和生产的关系1.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①适合时,起推动作用。

②不适合时,起阻碍作用。

内在本质联系(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考点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以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②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⑵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起促进作用,不适合时,起阻碍作用。

②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作用,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特别提示】1.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制度和设施)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课堂新坐标2016_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4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1框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

课堂新坐标2016_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4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1框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

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性质,生产力的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______
变革 。 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______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
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____
[ 再练一题] 1.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 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 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错误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解析】 该题考查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故舍 A 项取 B 项。错误的社会意
【借题发挥】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 突出表现。 (2)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 势,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 意识,背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破题思路】 1.定考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抓关键:社会发展、催生观念更新。 3.析选项:选 B。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人们观念(属于社会意 识范畴)的更新,这表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B 正确切题。A、 D 与题意不符。 C 表述不恰当,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会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阻碍 作用。 产力的发展起______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的总和 (1)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 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发展是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
运动中,在 社会基本矛盾 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 阶级斗争 实现的,
阶级斗争 是推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 社会存在 ,就有什么样的 社会意识 。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决定 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意识具有 相对独立性 :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 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 阻碍 作用,先进的 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对社会发展起 积极的 推动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 实践 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 历史奥秘的钥匙。
知识梳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1.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 物质生活 、
资料生产方式 。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 精神 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 精神生活 、
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
哲学 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对点训练2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 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 的总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制度也会随之改变。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前进的 、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 曲折的 。

2016-2017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11课 第1课时 精品

2016-2017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11课 第1课时 精品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c)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_决__定_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_生__产__关__系__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_适__合__生产力发展状 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推__动__作用;当生产关系不__适__合___生 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阻__碍__作用。
[要 点 阐 释] 1.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类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
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
整个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
地位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主义的基本问题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
作用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 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 是( ) ①解决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②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 发展 ③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使社会主义 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②③正确;在阶级 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①不 符合题意;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 是使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④表述错误。 答案 D
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 主 学 习]
1.含义(c)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 _物__质__资__料__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_精__神__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 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关系。 (1)党的群众观点是党制定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和前提、基础, 而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2)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 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 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A.①②③ C.①③④
解析:B
因为拿破仑的行为本身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
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个人活动的制约, 所以②当选; 而“不要忘记 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则意味深长地表明了鲁迅先生的观点, 人民 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和创造者, 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微 乎其微的,所以③④也符合题意。①本身错误,违背了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故应舍去。
【例 2】 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 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能饿 死在东篱旁边, 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的诗呢?”这段话说明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 件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知识分子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重要观点,故选 C 项。
【解析】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故 A 项错误;社 会意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推动社会发 展,故 B 项错误;C 项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正确地反映 了题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不同的社会是不一样的,在阶级 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改 革实现的,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 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雄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 跟 着 许 多 兵 。 ” 鲁 迅 先 生 的 观 点 表 明 ( ) ①英雄造时势 者 ②时势造英雄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④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例 1】
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某校组织学生前往安徽凤
阳县小岗村参观, 村干部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小岗村改革开放 的历程。 1978 年 12 月, 小岗村 18 户农民签订了“分田到户”的 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 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 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 革命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 变革的。
【例 3】 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 神,自觉按规律办事,扎扎实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 辩题: 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的根 本动力。 【误区分析】 既要看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步中的作
二、正确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关系 情境链接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 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 纠正。” 问题探究 2.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 谈谈对十八大报告中“两个凡是” 的理解。
答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我们要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这“两个凡是”从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 基本权利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 创造者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人民群众 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既包 括劳动群众, 也包括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组成部分。 把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对立起来, 既否定了劳动群众是精神 财富的创造者,也否定了知识分子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把知识 分子排除在劳动群众之外,显然是错误的。
5.要求。 (1)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坚定 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这是由青年学生的特点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 (2)我们要做到:把读书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自觉投身社会 实践,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就应该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个 彻底转变。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 发展的历史,是
人民群众 创造的历史。 ________
2.人民群众。 (1)含义: 一切对社会历史起 推动 作用的人们, 既包括普通个人, 也包括 杰出人物 ,其主体部分是 劳动群众 。 (2)地位: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 创造者 。 (3)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 物质财富 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 的创造者,是 社会变革 的决定力量。
【例 1】 下面是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 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A.①② C.②③④
(
) ④
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误区分析】 ①错误, 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 该观点缩小了人民群众的外延。 【正确解答】 项。 C 本题考查对人民群众的正确认识能力。 ②③④都正确,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含义和历史范畴特征,故选 C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 解放 自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 人民群众 负责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 为了 群众, 一切 依靠 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 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 重要保证 。 (2) 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 重要保证 。
2.“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 力量”,这一观点 A.错误。抹杀了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 B.正确。认为人民群众都是英雄人物 C.正确。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 D.错误。否认了社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2.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1)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 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 同的。 (2)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 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 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创造 了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 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 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 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 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 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 的进步和发展。
一、正确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情境链接 有人说:“英雄造时势。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 历史。” 问题探究 1.用唯物史观的知识评价这一观点。
答案: “英雄造世势”是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 在的观点出发, 把某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意志说成是历史的主要 决定力量,因而是错误的。
探究导学 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 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 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 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 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 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误区分析】
知识分子也是人民群众,既创造物质财富,
也创造精神财富,D 项说法错误。 【正确解答】 B 人民群众为诗人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选 B 项。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吗? 该观点是错误的。错在对社会的“动力”认识不够全面。社 会发展动力问题的区别: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例 2】 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 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 了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①②③ C.①③④ ( 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 ③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题目中关于重大决策都要从群众中产生,并贯彻到 群众实践中去,接受实践检验的做法,反映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 这一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即坚持人民群众 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之 所以做出重大决策要坚持群众路线,是因为实践决定认识,即实践 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 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因此选①③④; 认识的主体与实践的主体是一致的,即人民群众,②错误。 【答案】 C
用,又要分析“根本动力”是什么。 【正确解答】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 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推动 社会历史前进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因此,强调要 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是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