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5、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4)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然(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6、于(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知识点复习
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知识点复习教学博苑2012-03-04 17305d56b7b40102dut2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知识点复习教材篇目《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单元目标1.积累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
重点实词发、加、绝、道、假、传。
重点虚词而、于、以、焉、则、所。
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学习并掌握阅读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基本方法。
4.识记本单元出现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目标1、2、3。
课时安排2课时一、文言实词(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只是,不过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智慧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崛,崛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影,影子名词作状语,像影子那样秦有余力而制其敝敝—弊,弊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有—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传授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竭力尽心弃甲曳兵而走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地学习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仇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以为轮把……作为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养生丧死无憾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读“wàng”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作动词,专一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依次序排列,使……朝拜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昧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二)写出下列实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发(1)涂有饿莩而不发开启、打开(2)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放(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6)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崛起(7)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作、抒发(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显露(9)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头发,读fà(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阐明加(1)邻国之民不加少更、更加(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夸大,超过(3)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加上,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4)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施予、给予(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增加(6)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好处(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施加、施用(8)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9)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加以,予以绝(1)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断绝、挣断(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绝交(5)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绝命(6)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断绝、消失(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特、奇异(8)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假(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给(4)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5)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临时的,代理(6)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给予(7)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jià,假期(7)那里去辨甚么真是假虚假(9)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假如道(1)有碑仆道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行道里程(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理(5)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方法、措施(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法令、制度(7)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谈论(8)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规律,法则(9)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疏通、引导(10)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风尚传(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传送(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教授(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传说(4)舍相如广成传舍驿站、客舍(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义的文字(6)孟子对曰“于传有之”书传、文字记载(7)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捎二、文言虚词而(1)弃甲曳兵而走连词,表修饰(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连词,表转折(3)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5)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连词,表假设(7)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8)拔剑撞而破之连词,表顺承于(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在(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3)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5)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被、向(6)青,取之于蓝介词,从(7)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介词,跟以(1)请以战喻介词,用(2)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时(3)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借(4)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连词,来(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介词,因为(7)以为轮,其曲中规介词,把(8)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连词,表目的“来”焉(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3)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5)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于其身,则耻师焉语气助词所(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名词,处所,地方(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讲课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1)直不百步耳 通“只” : , 只是、不过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 , 不要 “斑” , 头发花白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4)涂有饿莩 · 通:“途” , 道路
(5) 以为轮 通: “煣” 使弯曲 · “又” , 再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 “曝” , 晒 · · 通: (7)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非异也
• 学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巩固和掌握文言文的一些 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勤于记忆、不断积累 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知识竞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 勤奋 学习的优良品质。 • 学习重点: • 复习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 学习难点 • 文言句式和文言文句子翻译
二、文言基础知识巩固(包括通假字、重点实词和古
谚语积累2条 ①人不学要落后,刀不磨要生锈。 ②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
第三单元
[教材篇目]——
《寡人之于国也》
复习课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课前背诵检测
• 一、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 •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 。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3.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4.故木受绳则 直, , , ,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 •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 , , 。
·
·
·
. .
. .
. .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验、检查;省察
(22)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23)不积跬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 .
. .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即断句 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
. .
●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29)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 .
古代君主的自称。
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30)河内凶 古义:
.
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31)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逃跑。
.
今义:一般行走。
(3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作动词,专一。 (1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袱一样,像口袋一样。
.
.
(1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
.
.
(15)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 (16)履至尊而制六合:
.
.
. (17)序八州而朝同列: . . .
.
名词作动词,种植。
.
.
名词作动词,穿。
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办好。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
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7)填然鼓之:
.
名词作动词,击鼓。
(8)故木受绳则直:
. 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天。 . (10)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 (1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水。 . (1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 .
· ·
·
, “又” , “曝”
, “智” , “性”
再 晒 智慧 资质、禀赋
(7)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非异也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文言文阶段复习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8.固④ ⑤臣 独闻 夫求 之木 心之 ,长 日者 益, 骄固必.固.其根本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 ⑧少 固.国年不固.以强山之溪之险
8.①险要的地势 ②坚守 ③本来,原来 ④加固 ⑤顽固,固 执 ⑥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⑦坚持,坚决 ⑧巩固、安定
____ 1.颁 斑 花白 2.涂 途 道路 3.无 毋 不要
4.车柔 煣 用火熨木使之弯曲 5.知 智 智慧
6.君子生非异也“__”通“__”,___ 7.合从缔交“__ ”通“__”,____ 8.倔起阡陌之中“__”通“__”,__ 9.赢粮而景从“__”通“__”,____ 10.孝公既没“__”通“__”,_____
1.供养活着的人 2.因为心思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把希 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 物上。 4.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比喻 坏人的党羽、帮凶。
3.寄居,安身 4.爪子 牙齿
5.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______;今义:认为。 6.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1) ①每天 ②像席子一样; 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③向上; 向下 ④在国内;在国外 ⑤像 影子一样 小结:名词作状语
(2)①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 ②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 ③填然鼓.之____________ ④树.之以桑____________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_______ 小结:以上加点词语的用法是________
13.如
① ②纵 浩一 浩苇 乎之如.所冯如虚.御风 ③ ④坐 如须 怨臾 如, 慕沛 ,公如.起泣如如.厕诉 ⑤ ⑥如 沛.使 公人 默之 然所 ,欲 曰莫 :甚“于固生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背诵课文:两天)[ 先秦 ] 孟子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含答案解析)
必修三复习(第三单元)一、注音移其粟.()庠.序()孝悌.()供.养( )衣.帛( ) 王好.( )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 ) 不入洿.( )池养生丧.( )死无憾鸡豚.( ) 狗彘.( )之畜.( )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 李蟠.()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知.()明而行无过矣虽有槁暴.( ) 须臾.()驽.()马善假.()于物跬.()步金石可镂.()跂.()而望骐骥.()爪.()牙靛.青()参省. ( ) 中.绳()召.滑()鞭笞.()藩.篱()墨翟.()銡()逡.巡()膏腴.()崤.山()蒙恬.()锋镝.()蹑.足()谪.戍()黔.首()囊.括().隳.名城()户牖.()棘.矜()度.长絜.大()一夫作难.()师说.()游说.()小学而大遗.()曹操遗.()权书句读.()六艺经传.()谄.()媚或不.()焉贻.()之谀()郯.()子苌.()弘老聃.()赢.粮()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失其时()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君子非生异也,善假于物也。
()威振四海()合从缔交()倔起仟陌之中()赢粮而景从()外连衡而斗诸侯()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百有余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三、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意义。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今义:分裂山河古义:今义: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义:今义:宽厚而爱人古义:今义:河内凶古义:今义: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今义:或百步而后止古义:今义:是亦走也古义:今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今之众人古义:今义: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四、特殊句式(指出类型)⑴是亦走也⑵非我也,岁也。
⑶树之以桑⑷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⑸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⑹以为桂林、象郡⑺以愚黔首⑻聚之咸阳⑼为天下笑⑽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⑾陈利兵而谁何⑿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⒂不拘于时⒃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⒄而耻学于师⒅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五、词类活用(指出其活用类型及意义)1、填然鼓之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7、树之以桑8、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9、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10、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1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2、会盟而谋弱秦13、序八州而朝同列14、秦孝公据崤函之固15、追亡逐北16、瓮牖绳枢17、过秦18、履至尊而制六合19、却匈奴七百余里20、约从离衡2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22、以弱天下之民23、以愚黔首2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六、一词多义1、凶逢凶化吉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2、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独树一帜2、数愿得补黑衣之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数罟不入洿池蒙冲斗舰乃以千数3、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系向牛头充炭直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4、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主人忘归客不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5、兵非我也,兵也穷兵黩武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草木皆兵6、胜驴不胜怒,蹄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7、于寡人之于国也移其民于河东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8、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9、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10、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11、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先达德隆望尊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12、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博闻强志初闻涕泪满衣裳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以勇气闻于诸侯扫后更闻香13、制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14、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燕虽小国而后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河曲智叟亡以应吞二周而亡诸侯15、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吾固知公子之还也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6、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商人重利轻别离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17、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此三者,吾遗恨也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18、度宁信度,无自信也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一年一度秋风劲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理有未安,妄以臆度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19、师彼童子之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0、其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21、乎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固先乎吾:22、于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23、而惑而不从师犹且从师而问焉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居而笑之24、之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圣人之所以为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七、文学常识1、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要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要点高中语必修(三)言复习要点一、通假字1.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通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木直中绳,鞣以为轮通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7.君子生非异也通8.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10.或师焉,或不焉通二、古今异义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今义:①作介词,表原因。
②作连词,与“所以”连用,表因果关系2.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可以’’常连用,表示可能、能够、许可之意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学问广博精深.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多用比喻坏人的党羽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古义:今义:迷信的人指阴间、地府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8.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9.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10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连词,上是原因等,下是结果等,相当于“因此就”三、一词多义1、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耶《劝学》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2、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蒙故业,闪遗策《过秦论》小学而大遗《师说》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出师表》3、固据崤函之固《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固国不以溪之险《孟子》人固有—死,或重于泰,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4、数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同上》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疾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西门豹治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传)疾恶如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6、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发闾左谪戍渔阳(《陈涉世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见其发矢,十中八九7、闻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扫后更闻香(李商隐《和张秀才落花诗》)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8、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说》吾师道也(《师说》)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9、绝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天柱折,地维绝佗之绝技,凡此类也10、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有碑仆道《游褒禅汜》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孔孟之道从郦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11、度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试使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论积贮疏》又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万里赴戎机,关度若飞《木兰诗》物换星移几度秋《滕王阁诗》)12、于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2007年福建卷考查) 而耻学于师师说》不拘于时《师说》)其皆出于此平《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13、就王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王羲之遂携亲友命驾就观指物写诗立就英勇就义金就砺则利公府连辟不就就有道而正焉就教与大师到/前往/完成/被杀害/接近/赴任/求教/求教/ 14、如如有不利,则退沛公如厕纵一叶之所如如泣如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徐公不如君美如其奈何姥如所言如愿以偿君意如何空空如也1、其慧褒始舍于其址如果/到,前往/到,前往/好像/像/比得上/对…怎么样/按照,依据/适合,实现/怎么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已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之阳名之也独其为犹可识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以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爱其子,则择师教之吾其还也尔其无忘乃翁之志其孰能讥之乎?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四、指出词语活用类型并释义1.填然鼓之2.然而不王者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王无罪岁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7.序八州而朝同列8.履至尊而制六合9.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1.天下云集响应12.赢粮而景从13.外连衡而斗诸侯14.则群聚而笑之1.吾从而师之16.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7.追亡逐北18.木直中绳,鞣以为轮19.吞二周而亡诸侯20.却匈奴七百余里2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3.小学而大遗24.愚人之所以为愚2.谨庠序之教26.惑而不从师2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28.会盟而谋弱秦29.以愚黔首30.而耻学于师五、指出言句式类型并翻译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知识积累
语言积累
答案
3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的凭借. 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从,跟随;而,并且. 今义: 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答案
④无贵无贱 古义: 无论,不分. 今义: 没有.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 不一定. 今义: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⑥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 先秦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今义: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答案
4.语句翻译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 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这样险固的地势,拥有雍州这样广大 的地区,君臣牢固防守以便伺机夺取周朝的政权,怀有席卷天下、控制 寰宇、统一四海、吞并各国的野心.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译文: 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强国请求 投降,弱国入秦朝拜.
答案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文: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 ,强健的筋骨,却可以向上吃泥土, 向下喝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
答案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孝公既没: 通殁,死. ②合从缔交: 通纵. ③赢粮而景从: 通影,像影子一样. ④百有余年矣: 通又. ⑤威振四海: 通震,震动.
答案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文: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 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 4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 粮而景从. 译文:率领疲惫不堪的士卒,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回过头来攻打秦国;他 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 一样应和着,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复习(2)
2.本单元四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请你举例说明 。除了对比论证外,这四篇文章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与你交流】 (1)如《寡人之于国也》用“狗彘食人食”和 “涂有饿莩”形成对比,批评统治者的“暴政”,以及当权者不 顾人民的死活。《劝学》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分别将这些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从 中明白道理。《过秦论》一文中,昔日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 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不幸惨败;而后来,陈涉 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 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说明了“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后果。 《师说》仅在第二段就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进行论证,即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百工之人与士 大夫对比,在对比中得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 难矣”的结论,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了“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论点。(2)还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 揭竿为旗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自我核对]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 人却不开仓赈济。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自我核对]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 助外物罢了。
(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 语矣。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洿池(wū) 河豚(tún) B.孝悌(tì ) C.牲畜(xù) D.曝晒(pù) 驽马(nǔ) 恬然(tián) 镂空(lòu) 供养(gòng) 阿谀(yú) 跬步(kuǐ) 庠序(xiáng) 瓮牖绳枢(shū) 良将劲弩(jì ng) 蹑足行伍(háng) 度长絜大(duó)
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
词类活用
• 10却匈奴七百余里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 11序八州而朝同列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 12约从离衡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 1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
词类活用
• 14以弱天下之民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 • 15以愚黔首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 • 16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
词类活用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名词作动词从师 • 5吾从而师之 •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 6圣益圣,愚益愚 •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词类活用
• 7小学而大遗 •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 8位卑则足羞 • 形容词作动词觉得羞耻 • 9而耻学于师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判断句 • 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
存在的地方.
特殊句式
• 3不拘于时. • 被动句 • 译文:不受世俗的限制. •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宾语前置句 • 译文: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特殊句式
•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状语后置句 • 译文: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 6而耻学于师. • 状语后置句 • 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古今异义
•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
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古义:把……作为. • 今义:动词,认为.
•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古义: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 今义:山东省.
人教版必修三课内文言文复习(论述类文本)(第三单元)2
参照答案:《寡人之于国也》1.胜:①完、尽。
②比。
③美好的。
④胜利。
⑤禁受得住。
2.直:①仅仅只不过。
②不弯曲。
③正直、忠直。
④正确。
⑤价值。
⑥身体硬朗3.加:①更加。
②增加。
③施加。
④放。
⑤夸大。
4.察:①视察。
②仔细看。
③明察。
④举荐。
5.望:①希望。
②盼望。
③农历十六。
④观察。
⑤声望。
⑥眺望6.凶:①发生饥荒。
②祸殃。
③不幸。
④杀人者。
⑤不幸的事。
7.走:①逃跑。
②奔向,趋附。
③跑。
8或:①有人。
②有时。
③有的人。
④倘假设,如果。
⑤或许,或许。
三、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证;对他们执行伦理道德教育。
《劝学》1.已:①停止。
②语气词,通“矣〞。
③已经。
④不久。
⑤罢了。
2.绝:①横渡。
②断绝。
③停止,消失。
④陡陗的。
⑤与世隔绝的。
⑥直上穿过。
3.疾:①强,声音宏大。
②疾病。
③厌恶、憎恨。
④锐利。
⑤痛心。
⑥通“嫉〞嫉妒4.致:①到。
②招纳,引来。
③达到。
④情致、性致。
⑤追求。
⑥表达。
5.假:①借助。
②临时的。
③宽容、原谅。
④假期、休假。
⑤与“真〞相对。
6.兴:①兴起,产生。
②发动。
③兴盛,复兴。
④兴致。
7.知:①通“智〞,智慧。
②知道。
③管理。
④查知。
⑤了解、理会。
⑥熟识,交好。
⑦查知,调查。
8.行:①行为。
②品行。
③将要。
④辈。
⑤走路。
⑥军队编制单位。
三、本文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过秦论》1.爱:①吝惜。
②爱护。
③喜爱,欣赏。
④怜爱。
2.亡:①丢失。
②逃亡。
③消亡。
④使……消亡。
⑤通“无〞,没有。
3.固:①险要地势。
②本来。
③坚决。
④顽固、固执。
⑤巩固。
4.度:①量长短。
②估计、推测。
③越过。
④制度。
⑤常态。
⑥量词,表次数。
⑦过。
5.卒:①步兵。
②最后。
③完毕、结束。
④死亡。
⑤通“猝〞,突然。
6.将:①将领。
②带领。
③且、又。
④希望,请。
⑤将要。
7.陈:①此处为“执、拿〞。
②陈列。
③禀告。
④陈述。
8.过:①此处为“指出过失〞。
②责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
1、表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1、表明君子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2、积累善行,成就大德的句子是
4、表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滴石穿的句子是
5、良马与驽马比较的句子是
6、用雕刻东西来比较坚持与放弃的句子是
7、柔弱无骨,只要坚持,亦能成功的句子是
8、螃蟹看似强大,终无成果的原因是
9、每天漫无目的的思考比不上分分钟的学习的句子是
10、借助车马舟船能行千里的句子是
11、外在环境可以使木变直,金便利的句子是
12、表明学习不可以停止的句子
翻译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
1、表明老师作用的句子是
2、表明拜师不应以年龄大小为依据的句子是
3、生在我前,生在我后,均可以当老师的原因的句子
4、圣人与愚人差别的原因是
5、总结圣人与愚人差距原因的句子是
6、作者认为虽请了老师,但不是真正向老师学习的句子是
7、作者对教孩子读书的老师的评价是
8、士大夫不愿从师的原因是
9、表明士大夫之类不愿与巫医乐师之类为伍,却又赶不上他们的句子的是
10、只要在学问和技艺上有主攻方向,老师与学生界限可以打破的句子是
二、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寡人之于国也
一、默写:
1、写出梁惠王在孟子面前自我吹嘘的语句。
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养生丧死无憾”?
3、孟子以为作为一个国君,要想让天下百姓归顺,首先需要让百姓丰衣,足食,受到良好的教育,请分别写出相应的句子。
4、孟子是怎样直接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的?又是怎样用比喻批评统治者逃避责任的荒诞不经呢?请写出相应的句子。
二、翻译: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5、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过秦论
一、默写:
1、请写出表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威振四海”的四个句子。
2、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废先王之道,弱天下之民,践华为城。
请写出相应的句子。
3、陈涉地位低,才能一般,但当他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时,出现了让人感动的画面,请把这一画面复述出来。
4、作者是怎样表述秦王朝结局的?作者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相应的句子。
二、翻译: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5、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8、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9、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