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精品教案
2020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契丹族和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内蒙古宝山壁画《仕女出游图》。
这是考古工作者在一座古墓中发现的古代壁画,请同学们根据壁画内容猜一猜这幅壁画绘制的时间和地点(《仕女出游图》展示了典型的唐代绘画风格,地点为中原地区,如洛阳、西安等)。
这是现收藏于内蒙古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宝山壁画墓主人下葬的时间为923年。
那时候,为什么距离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遥远的内蒙古会出现唐代艺术风格的壁画?那时候,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那是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
新课讲授契丹族与党项族1. 阅读课本(P.33---34),出示出示图片:《北宋形势图(1111年)》,(1)在图中标注契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在图中标注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契丹族建立辽政权:时间:10世纪初,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辽政权的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时间:11世纪前期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西夏的发展: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2)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2.过程与方法(1)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2)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而树立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情景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有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名叫乔峰(出示剧照),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虚竹三兄弟结伴去了哪里去迎娶一位神秘的公主?(西夏),这个故事折射出我们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时期的情形,在这一时期后,我国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复述出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史实,包括:①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的先后建立。
②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及宋夏和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②结合相关史料,组织学生讨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
②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③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教具】地图册、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北宋建立初期的全国形势示意图。
师:宋太宗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局部统一,为什么只能说实现了局部统一,而不是全国的统一?这个时期全国并立的还有其他若干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其中两个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
展示学习目标。
一、辽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一)辽的兴起展示相关材料与图片。
师:以上材料描述的是哪一个民族?这个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生:契丹族,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
师:契丹在统一后,不断发展强大自己,他们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思考一下,下一步契丹会怎么做?生:建立自己的政权。
师:这就是历史上的辽。
找出辽的相关信息,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辽经过发展强大以后,他还有更大的野心。
生:扩张自己的地盘。
师:这就要说一说辽与北宋的关系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大将石敬瑭起兵造反,为了获得支援,与辽协议,辽出兵支援,事成之后将幽云十六州割让与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之间地理政治背景2、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和互动3、懂得不同朝代的对内政治稳定与发展状况4、熟悉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教学内容】一、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二、唐朝的西北地区三、北宋的全面发展四、北方草原的另一种文明——辽朝五、西夏的辉煌与挣扎六、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七、北宋的经济繁荣【教学重点】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与互动2、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3、北宋的经济繁荣【教学难点】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2、辽宋和议以及其对各自朝代的影响3、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在课堂上放映几个片段,考察学生们对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和辽、西夏的认识。
2、讲授与互动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互动的各个方面,了解其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方面的重要性。
3、合作学习根据学科属性的不同,分组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相关的作业和阅读课外书籍了解更多相关历史。
【教学过程】第一步热身启动1、学科问答环节- 询问学生对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和辽、西夏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提问环节- 问题一:北宋与辽、西夏有哪些互动和交流?- 问题二:辽宋战争给两国带来哪些影响?- 问题三:北宋经济为何能够繁荣发展?第二步知识梳理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流北宋与辽、西夏为邻,与其之间交往频繁。
例如,北宋曾向辽朝贡纳玉和丝绸,辽朝则向北宋贡献马匹、皮货等物。
西夏与北宋的交往集中在其早期,其中主要经济交流往来是盐和铁器。
2、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北宋与辽朝之间的战争发生早期,主要包括边界的小规模冲突,以及钦差大使的错误使得双方之间的战争加剧。
后期,战争转入规模较大的阶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会同年宝刀事件”。
最终,辽宋和议的签订结束了局势的恶化。
3、北宋经济的繁荣北宋王朝经济繁荣,区别于唐朝较为集中经济政策模式,采取更为开放的沿海经济社会结构。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国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局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这一时期的基本情况,认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夏商周、秦汉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对于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线索,分析历史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认识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态度,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局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地图等教学资源,呈现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画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 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学生课前活动】搜集北宋、辽、西夏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介绍《天龙八部》,相关人物的不同身世,引出北宋、辽、西夏、吐蕃、大理政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三)自主预习与讲解:一、契丹族与党项族阅读教材(P33、34),思考下面问题,在教材中找出1.契丹(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2.西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学生基本都可以找到答案,注意古今地名。
然后分别简单讲述契丹族和西夏族的兴起。
明确地理位置和兴起时间。
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辽、北宋、西夏分别的民族、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限时记忆,找学生来黑板完成表格。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完成表格(不同时期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学生基本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注意宋真宗时期是先战后和。
然后分别讲述每一阶段宋辽之间的关系。
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需要重点分析。
补充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对澶渊之盟的不同看法,注意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三、西夏与北宋的和战阅读课文36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找到答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关系第一篇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6-部编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
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教学过程】导入: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1、契丹的兴起(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使学生明确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2)契丹国的建立2、北宋的建立(1)北宋的建立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4、北宋与辽的和战(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学习重点
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风俗叙史:展示图片,组织学生讲述党项族的生活状况
史实明确:讲述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权
小结宋、辽、西夏政权的分立
幽云往事:概述后晋与辽关于幽云十六州的史实
北伐失利:展示图片,组织学生讲述杨家将故事
守内虚外:讲述北宋北伐失利后对辽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
澶渊之战:
⑴概述战争的发起
⑵组织学生表演历史情景剧《澶渊之战》
收看思考感受进入情境
听教师讲述,了解历史发展线索
学生想象穿越到唐朝
展示图片,创设情景
总结学生意见补充提升
激发学习热情
3Hale Waihona Puke 25学习过程学习内容
学习形式
教师指导
时间
传说钩史:讲述有关契丹兴起的传说
风俗叙史:展示图片,组织学生讲述契丹族的生活状况
人物学习:讲述耶律阿保机的历史贡献
史实明确:契丹政权的建立
文物证史:讲述西夏王陵的有关知识
自主学习了解重要人物,提取有效信息
讨论
学生讲述杨家将故事
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史实
学生分组用各种形式总结
分组讨论交流,推举代表发言,民族关系组总结评论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巡回指导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用数字总结概况
指导学生使用史料
用表格归纳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0
5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教学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
难点:澶渊之盟的签订。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唐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朝的建立结束了这种分裂,但是,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契丹族、党项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今天,就让我们重新走进那段历史,下面我们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出示课题: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设计意图:承上启下,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开启探究学习的兴趣)(二)合作学习:展示:学习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
2、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
3、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教师:依据课标要求,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学习:一、辽与北宋的并立;二、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三、交融中共发展。
我们进入第一方面内容:辽与北宋的并立一、辽与北宋的并立【交融中兴起】教师:契丹族是一个曾经驰骋于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唐代末年,建立起了辉煌一时的大辽帝国,元朝之后,这个像猎鹰般的民族逐渐销声匿迹。
契丹族是“五胡内迁”中鲜卑族的一支,契丹是“镔铁”的意思。
问题:隋唐时期,契丹的兴起与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10世纪初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临潢府。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七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
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
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
“澶渊之盟”是北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
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
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2、讲授新课:一、契丹的兴起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
二、阿保机建国1、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这是现藏于内蒙古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宝山壁画,墓主下葬的时间为923年(展示唐至宋更替图那个时期,为什么距离长安、洛阳等中展示《契丹鸡冠壶》《契丹货币》《契丹文字》,提出问题:从上述图片看,阿保机建国后,契丹族又有哪些发展?(2)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买牛契约西夏货币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但是在1044年与西夏签订了宋夏和约。
提出问题:西夏节节胜利,[板书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国)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2.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3.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4.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西夏攻宋2.宋夏和约。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唐朝的历史。
他们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但可能对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和参与讨论,培养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对于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2.教学难点: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对于这些关系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和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对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3.小组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辽、西夏和北宋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教案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掌握辽宋战争-澶州之战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契丹国的建立、西夏的建立、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学生看视频,本段视频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
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
战车交错,刀光血影。
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和五郎战死,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探究新课: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内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契丹族和党项族契丹族:1、契丹的兴起①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农耕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2、辽的建立十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
党项族:1、西夏的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西夏政权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民族:党项族。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银川)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评价澶渊之盟对辽: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北宋: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从整体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促进了宋辽、宋夏边境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促进了我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西夏的建立: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政权,定都兴庆。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人物、事件、地点较多,需要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细节内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关系。
3.讲授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精品教案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2.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最后出示下表:3.(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史料解读(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2.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教师指出:背景: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老师归纳: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1知识目标:记住北宋与辽、西夏建立的时间;“澶渊之盟”1.2能力目标:理解北宋、辽、西夏的“和议”对民族的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1.3情感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2.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逻辑思维能力,层层善诱,用图片和历史小故事来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培养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3.重点难点:理解宋、辽、西夏“和议”给边疆少数民族建立长期的和平交往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教学过程4.1一学时4.1.1教学目标:了解北宋时期祖国境内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辽、西夏、先后兴起、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等知识。
通过评价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正确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方、西北等边疆地区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的民族关系。
4.1.2教学重难点:契丹、西夏的兴起和北宋的关系。
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和平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4.1.3教学活动:【导入】复习导入,引入内容以同学们上节课感兴趣的《杨家将》故事,复习巩固了上节课的内容,同时也引出疑问:当时与北宋有关系是哪个少数民族?除了这个民族还有哪个少数民族也正在兴起?激起学生探究本课的学习兴趣。
【活动】学生齐读内容,看地图,找图中并立的政权。
同桌中间合作完成白板上的表格,通过这个表格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基础了解,也培养了学生识图,动手实践能力。
【讲授】看图说话,以图说史展示图片:1.由契丹饮马图:师与生认识契丹族与西夏的兴起、发展及统治措施。
生答后,师生看图强调当时的北宋并未统一全国,与他并立的政权还有辽和西夏。
点出本节课一个重点问题。
2.师生合作完善表格。
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又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师问:那么在当时政权并立的情况下,它们中间的关系如何发展变化?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究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我们这一节课讲了辽、宋、夏、金几个朝代。这一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因此,我们 对这种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各民族在开发祖国的边疆, 扩展中国的国土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
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最后出示下表:
民族
契丹族
汉族
政0 年
建立者 都城
耶律阿保 机
上京
赵匡胤 东京
重大 事件
澶渊之盟
陈桥 兵 变重 文 轻武
2. 提 出 问 题:北宋、 辽和西夏
【教学目标】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 教学分析 ?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 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②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包括: ①少数民族政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2、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
发展农牧经济,还创 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1. 史料解读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1004 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
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 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 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 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 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 通关节。
党项羌 西夏 1038 年 元昊 兴庆 宋夏 议 和
3. (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
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
读教材, 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 政权?
答案提示:( 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
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
唐 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
材料二:
打退辽军。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 持着和平局面。
3. (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 评价澶渊之盟
老师归纳: 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 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对于从整个中 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 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 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剧照)同学们都 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 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 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 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 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 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2. 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 么? 教师指出:背景: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
三、课堂总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 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 物。对辽来说, 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 还得到了 “岁 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 “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 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辩证 地看待历史事件。
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3、结合课本动脑筋,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 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 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目标导学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 (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 史料解读
材料: 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 1044 年),北宋与西 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 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2. (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夏和议的影响) 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根据课本
答案提示: 元昊向宋称臣, 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