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荷塘月色课件粤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9课《荷塘月色》课件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9课《荷塘月色》课件 粤教版必修1

(荷叶 ) 出水很高 舞女的裙
(比喻)
荷 塘
(荷花 ) 羞涩 袅娜 明珠 星星 美人(拟人 博喻) (荷香 ) 缕缕 歌声 (通感) (荷波 ) 颤动 凝碧 (比喻) (流水 ) 看不见的 脉脉

幽 雅 宁 静 动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 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 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 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 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三个段落的写景总的说来营造的是一种什么 样的意境?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意境:幽静朦胧; 心境:暂时的宁静。 作者来荷塘前的心境是怎样的?这种心境在这 三段中也有暗示吗?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脉脉的流水被遮住; 灌木的鬼影 没精打采的路灯; 热闹的蝉声蛙声
从全文来看,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经历的有哪些 句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 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 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 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 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 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 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 塘 月 色
写景散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 抒情散文
月 荷塘 色

2019秋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教学课件第9课《荷塘月色》 (共38张PPT)

2019秋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教学课件第9课《荷塘月色》 (共38张PPT)


暂得片刻自由的作者,心中充满放松感,立刻就沉浸 在了荷塘月色中。正是因为心绪宁静,所以作者用心 感受着这片脱离于人世的仙界。一是因为独处,一是 因为自然,这两样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作者眼中心 中独一无二的荷塘。作者怀着自由和轻松的心情,看 到的荷塘,荷叶,荷花,荷波,流水无一不美,无一 不深情款款,有着美人的身姿,在微风中散发着幽幽 清香,在微风中颤动,此情此景,如何不让人陶醉啊! 作者对荷塘的描写之细腻,对荷叶,荷花等的体察之 深,尤其对荷香的感受和描摹,足可见出作者此时的 心情之幽静,而且充满了文人笔下的诗情画意,读者 自然也为这样的一种画境所化,如同身在其中了。
小煤 屑路
荷塘
月色
荷塘 四周
荷叶,荷花,荷 香, 流水
树影
树、山、路灯、 蛙、蝉
家门
课文分析
一(1—3) 二(4—6) 夜赏缘起 漫步荷塘 “心里颇不宁静”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好了。”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月色图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月色
水墨荷叶图
光影素淡图 蝉唱蛙鼓图
三(7—10) 联想 回到现实
第9课 荷塘月色
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 《背影》《春》

朱自清散文的主要特点: 朴实、自然、清新、优美、充 满至情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 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 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 散文家。
1928年8月病逝于北京。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幽僻 yōupì 蓊蓊郁郁wěnɡwěnɡyùyù 弥望 míwànɡ 袅娜 niǎonuo 宛然wǎnrán 斑驳 bānbó 峭楞楞qìɑolânɡlânɡ 媛女yuànnǚ

最新粤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第三单元第9课荷塘月色ppt(共88张PPT)

最新粤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第三单元第9课荷塘月色ppt(共88张PPT)

清 水 出 芙 蓉 , 天 然 去 雕 饰
出淤泥而不染,
濯青莲而不妖。
作者:朱自清 主讲:秦淑珠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 民主战士。浙江东海人。
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毛泽东曾高度赞扬他: “一身重病,宁可俄死, 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 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 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
1916年12月15日,朱自 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 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 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 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 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 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 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 历史》、《别》、散文《给 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 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1932年8月4日, 朱自清与陈竹隐在 上海结婚。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 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 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 , 是一个有月亮的 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 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 • • • • •
xiâ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娜 sâ bó qiàn yuá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棹 敛 裾 fàn zhuì shaō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月色荷塘
荷塘 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三(7—10) 回到现实
写景散文
赏景——会情----品味
赏景——走入自然荷塘
1、文章哪几段是具体写景的? 2、这几段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3、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 4、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必修1第6课荷塘月色课件(20张) (1)

高中语文必修1第6课荷塘月色课件(20张) (1)

阅读课后第三大题第4条,你认 同余光中的观点吗?
余光中散文一窥: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 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 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 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 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 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 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 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古今对散文的不同定义
• 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 应的一种文体。 • 现代:散文是与小说、诗 歌、戏剧等相对应的一种 文体。
写景状物散文的特征
• 郁达夫:“一粒沙里见 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情景关系 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 一。” •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 篇章结构 语。 语言风格 • 形散而神不散 • 简洁凝练,深刻隽永
景随情动,情景交融
形散而神不散
【朱自清】
• 1925年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积 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1946 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 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 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 生平事迹。 •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生活困窘,却 拒绝领取美国援助面粉,最终于8月12日病逝, 享年51岁。 •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正在 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西院,荷塘亦在清 华园内。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 朱自清的所谓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 穿来看”,其实也就是说要分解剖析,把 描写对象解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然后 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 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 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 气味、声音、以及他们的运动和变化。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9 荷塘月色》张燕娥PPT课件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试讲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9 荷塘月色》张燕娥PPT课件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试讲

“ ”
我写。可 们朱我俄 民自们死朱 族清应,自 毛的颂当不清
朱 自 清

泽英,写领一
东雄他闻美身
气们一国重
概表多救病
。现颂济,
了,粮宁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 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 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 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 是什么 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 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 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 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 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
听觉——味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
“微风过处”一句,清香 与歌声相通在何处?
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
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 象。
整体感知
求宁静
小径

宁 静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全文分三大部分:
一(1): 观荷缘由(点明题旨) 二(2-6):荷塘月色(主体)
1、(2、3节)荷塘的环境,抒写个人心境,体会 独处妙处。
2、(4、5节)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 3、(6节)再写环境:一幅寂静、朦胧的月色图

高一语文必修一课件荷塘月色

高一语文必修一课件荷塘月色

评价标准
朗诵者的语音、语调、情 感表达、仪态等方面将作 为评价标准,选拔出最佳 朗诵者。
角色扮演:分组演绎文中人物或情节
角色分配
根据《荷塘月色》中的人物和情 节,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分配不
同的角色进行扮演。
演绎形式
学生可以通过对话、表演、道具 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文
中的人物和情节。
互动环节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以设置 一些互动环节,如观众提问、演 员即兴表演等,增加课堂趣味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荷塘月色》 等作品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 才华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也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氛 围。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文章以作者漫步荷塘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出门小径-荷塘-归来”的顺序组织材料,展现了月下荷 塘的美丽景色。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认真完成课本中的课后练习题 ,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 题等,以检验自己对课堂知识 的掌握程度。
针对做错的题目,要仔细分析 原因,及时回顾相关知识点, 确保真正掌握。
可以结合课堂笔记和教材,对 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总 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拓宽阅读视野
写作特点
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等, 将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腻入微,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描绘手法:细腻入微的描写技巧
视觉描写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叶、 荷花、荷箭的形态和色彩,以及月光 下的光影变化,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 象出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
听觉描写
通感手法
作者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 嗅觉等感官体验相互交融,使读者能 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妙 。

《荷塘月色》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 月光形象,试找出这些动词并结合语境分析其表 达效果。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 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 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 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 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 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 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 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 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课文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棹 敛裾
fàn ē zhuì shāo xì hān shà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特定处所。指作 者任教的北京清华 大学清华园里的荷 花池。
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 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 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 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 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 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 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 “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 静来。
探究四: 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主题,向来争论
不休、众说纷纭,但也从无定论。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荷塘月色》标准课件(6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荷塘月色》标准课件(6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通感示意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嗅
香觉

相通

歌听

觉 )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光影光与(视觉)影有着和谐的相旋律通,如梵阿玲上名曲奏着(听觉)的名曲。 和谐
第四段 荷塘四周
课 重点欣赏第6段:

1、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

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是按照什么顺序 来写的?
用“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描绘海浪 的形态,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濛濛,是晓雾 弥漫,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虚幻迷离的感 觉。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 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朱自清简介②
改名自清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 丧志,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 污,取《楚辞·卜居》中“宁廉洁 正直以自清兮”中“自清”作名。
宁可饿死不食美国的救济粮。
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 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 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 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
博 喻 练 习
返回
分析下列博喻的表达作用: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 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 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荷塘月色课件粤教版必修1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荷塘月色课件粤教版必修1
做不到投笔从 戎,拿起枪来革命,但他始终平息不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与憎恶,内心始终是抑郁的。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想寻找 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 情,正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三、知识链接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指 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 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 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 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具体说来,其特点是:
2.字形辨认
袅( ) (1)枭( )
掂( ) (3)惦( ) 踮( )
姿( ) (2)恣( )
裾( ) (4)倨( ) 踞( )
答案:(1)niǎo/袅娜 xiāo/枭雄 (2)zī/风姿 zì/恣意 (3)diān/掂量 diàn/惦念 diǎn/踮脚 (4)jū/敛裾 jù/倨 傲 jù/盘踞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 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 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 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 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 灵活,无不是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3.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 庾哉?人焉庾哉?”(《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看他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的行 事方式,了解他所心安的事情,他能隐藏自己吗?他能隐 藏自己吗?”
【品悟】这是告诉我们识人的方法,以利于因材施教。
夯基础
一、作者名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荷塘月色课件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荷塘月色课件 粤教版必修1

北京。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 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格调清新,以独特的风格享誉文 坛。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 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有《朱自清 全集》行世。
二、人物轶事 朱自清亲证“月夜鸣蝉”
为此,朱自清于l948年专门写了题为“关于《月 夜蝉声》”的短文,感慨道:“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 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 到所有的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 其实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 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里是个有趣的 例子。”
(二)多音字 薄.弱( bó)
1.薄薄.荷( bò) 薄.片( báo)
3.脉脉山.脉脉.((
m) òmài)
2.颤颤颤..动栗((
chàn) zhàn)
4.曲曲歌.折曲.((qqǔū))
二、字形辨识
1.裙 前jjūù( (裾倨
) )后恭
3.泥移nzàhoào((淖棹)) 阔chuò(绰)
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 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 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 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至听不出来, 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 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 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 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埸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 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 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 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 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随堂优化训练》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荷塘月色课件 粤教必修1

《随堂优化训练》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荷塘月色课件 粤教必修1
作为散文家,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 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其笔墨中,流露无限深情,没 有半点矫揉造作,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 出了贡献。作为学者,他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 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也有一定的实绩。
2.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 写景抒情散文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独特情感以及生 活体验的一种散文形式,融情入景、寓情于景是其基本特征。 写景和抒情是这类散文的两个要素,或由情而景,或由景而情, 都是构思行文时可以采用的方法。
【即学即用】 高考作文要求语言通顺,有文采。在高考阅卷中,语言表 达是否准确、生动、富于表现力,在各项指标中权重值往往最 高。请你学习本文“炼字”、巧用修辞手法增加文采的方法, 自选对象,写一段有文采的写景状物的文字。 【答案】示例一:夏天,阵雨过后,一颗颗水珠在荷叶上 滴溜溜地打转,好像晶莹的珍珠。墨绿的荷叶之间,各种姿态 的荷花亭亭玉立。有的还只是小花苞,尖儿红红的,好像谁在 上面抹了一层薄薄的细粉;有的含苞欲放,玉色的花瓣之间可 见开放的缝隙了;有的已经开放,正迎着和风舒展着自己洁白
(1)识“文眼”。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 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 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 乃至一景一物。如:《荷塘月色》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 静”。此句也正是文章的文眼。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62022/1/16January 16,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62022/1/162022/1/161/16/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620 花蕊的中间长着一个绿色的小莲蓬。

粤教版-语文-高一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 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粤教版-语文-高一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 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9 荷塘月色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煤屑.( ) 幽僻.( ) 蓊.蓊郁.郁( )( ) 踱.着( ) 弥.望( ) 袅.娜( ) 霎.时( ) 宛.然( ) 酣.眠( ) xiè pì wěnɡ yù duó mí niǎo shà wǎn hān(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娜⎩⎨⎧婀娜.( )姓娜.( ) 曲⎩⎨⎧弯曲.( )歌曲.( ) 荷⎩⎨⎧荷.花( )负荷.( ) 脉⎩⎨⎧脉.络( )含情脉.脉( ) 2.语境辨析法独处.( ),只有我自己的时刻,它的妙处.( )在于即使没有爱恨、没有激动烦躁,我也依然能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丰富的安静,一种精神的宝藏。

1.nuó Nà qū qǔ hé hè mài mò2.ch ǔ chù二、写对字形⎩⎨⎧xī( )闹笑x ī xī( )( )⎩⎨⎧没精打cǎi ( )喝cǎi ( ) ⎩⎨⎧幽pì( )躲bì( )pǐ( )好 ⎩⎨⎧敛jū( )jù( )傲盘jù( )嬉 嘻 嘻 采 彩 僻 避 癖 裾 倨 踞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斑驳·斑斓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色彩多”之意。

“斑驳”也作“班驳”,指的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一般指光与影交错形成的情境。

“斑斓”指灿烂多彩,一般是就颜色而言。

(2)幽僻·偏僻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偏远”之意。

“幽僻”指昏暗而僻静。

“偏僻”指远而不便。

2.明确词义(1)没精打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别有风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一课件:第三单元 第9课 荷塘月色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一课件:第三单元 第9课 荷塘月色

二、从自然中积累 当雏鹰观望蓝天白云之时,它便发觉自己在振翅飞翔时要抛 一下那些累赘,才能振翅九霄,与蓝天搏击,与白云共舞。当骏 马休憩于马厩中昂首长嘶之时,它也发觉在使命来临之刻,它得 对身体进行细致的锻炼,抛弃繁重的身体负担,才能驰骋天下, 奋蹄原野。于是我们发现,每次出发,我们卸下我们内心深处的 累赘,将全部工夫和精力压载在即将远航的生命之帆上,生命才 能呈现出它那色彩斑斓的缤纷。
3.作者在第 2 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对应考点:分析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 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运用对比手法,显现出特殊 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和特殊心情。
4.作者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 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 [对应考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我与地坛(节选) 》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灾祸猝不及防 地降临,人们往往会陷入无尽的痛苦、无 奈与迷茫之中。但久病的史铁生,在荒芜 的地坛中,在静穆的世界里,以自己独有 的感觉、体悟、认知,对生命存在进行了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 照,获得了灵魂的升华。那么,就让我们通过对《我与地坛》的 阅读,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品味其美妙的文字,感受其深邃 的思想、昂扬的精神。
《拣麦穗》 童年所经历的每件事就像花园里绽 放的花朵,五彩斑斓,十分美丽。童年 是一本相册,它凝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 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童年是一本书,它 记录下了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将其飞翔;童年是一支铅 笔, 它所经历过的, 即使你用橡皮去擦, 一样会留下它的痕迹…… 张洁的童年,就是一个关于拣麦穗的美丽故事。
念 diàn 惦 量 (4)diān掂 diǎn 脚 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识记字音
1.字音辨识
(1)单字音。 羞涩.( ) 幽.僻.( ) 酣.睡( ) 点缀.( ) 袅.娜.( ) 蓊.蓊郁.郁( ) 敛.裾.( ) 踱.步( ) 参.差.( ) 霎.时( ) 纤.腰( ) 煤屑.( )
(2)多音字。 ( )
①曲( ) ( )
③荷( ) ( )
⑤挨( )
第三单元
散文(1)
补国学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用心 记下来,学习从来不感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 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品悟】这是教育者的最高境界,有悟道方 法,有学道精神,有传道境界。
2.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译文】子路听到一种道理,还没有来得及付诸实践, 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品悟】闻道,悟道,得道,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 要的是践行。
( ) ②处( )
( ) ④颤( )
答案:(1)sè yōu pì hān zhuì niǎo nuó wěnɡ yù
liǎn jū duó cēn cī shà xiān xiè (2)①qū/曲折 qǔ/曲调 ②chǔ/独处 chù/妙处 ③hé/ 荷塘 hè/负荷 ④chàn/颤动 zhàn/颤栗 ⑤āi/挨近 ái/挨打
二、背景剖析
《荷塘月色》作于 1927 年 7 月,当时正值大革命 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 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 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们感到 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纷纷从斗争的“十字街 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3.第 6 段最后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寄托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无论是写荷塘还是写月色都笼罩着一层淡
淡的哀愁。“蝉声”“蛙声”显得很热闹,“但”字笔锋 陡转,只属于它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 这热闹只能增加作者的落寞孤寂感和挥之不去的淡淡的 哀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另一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
没有压制,没有痛苦的世界。此时的作者与平常的作者相 比是超然的,没有俗世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只有安 宁、和平的心境,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阅读课文第 4~6 段,回答问题。 5.“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 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加点词语写出了 “荷花”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 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 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 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 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 灵活,无不是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文人,作者做不到投笔从 戎,拿起枪来革命,但他始终平息不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与憎恶,内心始终是抑郁的。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想寻找 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 情,正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三、知识链接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指 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 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 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 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具体说来,其特点是:
点“陋处”,而“峭楞楞如鬼一般”这一比喻则透露出 了作者内心的惊惧、压抑、不快之感。这句话形象地体 现了“淡淡的喜悦”中所夹杂的“淡淡的哀愁”。
“ 落 ”“ 参 差 ”“ 斑 驳 ”“ 黑 ”“ 鬼 ” 等 词 , 对 “倩影”和“月光”起反衬作用。这一比喻是符合全文 思想感情的,与下文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 影有着和谐的旋律”相呼应,产生了艺术上的和谐的美 感。
五、正确理解词语
幽僻:幽深僻静。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脉脉:含情相视的样子。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 感情的样子。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 叶何田田”之句。 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宛然:仿佛。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文中是 深浅不一的意思。也写作“班驳”。
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 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阅读课文第 7~10 段,回答问题。 7.作者引用《西洲曲》中的诗句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在文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 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
丰姿:风度、姿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敛裾:提一提衣裳。裾,衣服的前襟。 消受:享受。受用(多用于否定)。忍受;禁受。
阅读课文第 1~3 段,回答问题。 1.“月亮渐渐地升高了”中“渐渐”一词有什么表 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理解作者引用《西洲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先要理解《西洲曲》原诗所表达的情感。原 诗中女主角为了排遣相思之苦,“出门采红莲”。“莲 子”谐音双关“怜子”,即“爱你,想你”之意。低头一 弄莲子又触发了无限的相思。
2.字形辨认
袅( ) (1)枭( )
掂( ) (3)惦( ) 踮( )
姿( ) (2)恣( )
裾( ) (4)倨( ) 踞( )
答案:(1)niǎo/袅娜 xiāo/枭雄 (2)zī/风姿 zì/恣意 (3)diān/掂量 diàn/惦念 diǎn/踮脚 (4)jū/敛裾 jù/倨 傲 jù/盘踞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 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串成 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 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来作 为线索,因为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 而谈,自由畅达,所以更能使读者觉得真实可信、亲切感 人。
8.“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这句话有什 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 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 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所谓“文眼”,古人说:“揭全文之首,或在篇 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 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
可见,无论是采莲动机还是采莲本身,都没有解脱女 子的相思之愁,后文有“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 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叹息。文中朱自清先生引此诗, 可见其情有相通处,都是为了“消愁”,但却“愁更愁”。 作者因为“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从淡雅、朦胧如梦一 般的荷塘美景中清醒过来后,苦闷仍然缠绕心中。作者此 时仍不想回到现实中,自然地想到了《西洲曲》中的句子, “一切原来只为逃避,可逃避的结果却是无法逃避”。
起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 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 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 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以排解不宁静。
2.“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的 比喻和上下文和谐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黑影”是“荷塘上的月色”整体形象中的一
3.作者在第 2 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 的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 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运用对比手 法,显现出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和特殊心情。
4.作者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 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 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
答案:“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换的缓慢, 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能描摹出时空 变换的流动性,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 静。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踱”字的 运用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踱”字体现出一种若有所思的状态,一 种放松随意的心情,一种摆脱世俗的境界。
答案:“零星”以显叶多花少;“袅娜”“羞涩”分
别拟花的姿态,惟妙惟肖。
6.“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加点的动词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
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 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 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 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 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