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人物和理论

合集下载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完整版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完整版

管理者的职能
案例
法国
法 约 尔
确定组织的目标; 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 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
决定要完 成什么样的 任务;
谁来承担 这些任务;
如何把任 务进行分类;
谁向谁报 告工作;
在什么地 方做出决策。
计划
组织
控制 管理者的五种职能
监控; 比较; 纠正。
协调
指挥
激励下属; 指导别人的活动; 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 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
第 9 章 群体的行为基础 第 10 章 理解工作团队 第 11 章 沟 通(自学) 第 12 章 领导的基本观点 第 13 章 当代领导问题 第 14 章 权力与政治 第 15 章 冲突与谈判
第一章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 学习目标(3课时)
掌握: 管 理 者
职能 角色 技能
组织:
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
行为塑造
忽 视
消极强化
当一种反应之后 人们做出的是中 止或逃离不愉快
的行为时
连续强化
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
强 化 程 序
间断强化
并不是对每一次理想行 为都给予强化。
为了保证理想行为能够 重复,强化的次数也应该 是足够和充分的。
比率强化
固定比率
当个体的反应积累 到一个固定数目后, 便给予奖励。
管理者的角色
明 茨 伯 格
信息传递者角色
人际角色
决策角色
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罗伯特·卡茨:
人际技能
概念技能
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
掌握:
本章回顾
★ 组织 ★ 管理者 管理者的职能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1.人格(个性):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惯、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3.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不以人的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

4.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5.能力:是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的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6.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7.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8.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及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9.印象:指存留在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10.首因效应: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

11.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较大,因为它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

1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

13.刻版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14.定势效应:在人们头脑中存在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当我们认知他人时,常有一种不自觉的准备状态,按其外部特征进行归类,从而产生出定势效应尤其是初见。

15.态度:是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它客体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一致性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16.正式群体:指那些由官方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

17.非正式群体:指未经官方正式规定、自发形成的群体。

18.社会助长作用:也称社会促进,是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

19.社会抑制作用:指个体在与其他群体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任务,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时,会导致个体付出的劳动比单独时偏少,效率不如单独完成任务时高。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础
3.比赛进行三局,每局休息1分15秒。第一局胜利积 5分,第二局胜利积8分,第三局胜利积10分。
小组讨论: (数字分别是0、900、0.01 ),
1、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 善行动)循环中,在这个游戏中如何得 到体现?
2、四个循环中,哪个步骤更为重要?
二、 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其研究领域定位于社会
系统。它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和组织变革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组织行为学本身研究领域 侧重于组织系统。
三、组织行为学与人机工程学
二者均以心理学作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前者
倾向于组织中人与人关系的研究。后者倾向于组织中
组 织绪行论—为—组学织行为学
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

一、组织行为学的由来
管理心理学的 出现与发展
行为科学理论
莱维特 巴斯
人际关系学派(霍桑实验) 人力资源学派(麦格雷戈)
古典组织 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 马克斯.韦伯 巴纳德
源 起
亚当.斯密 查尔斯.巴比奇 罗伯特.欧文 弗雷德里克.泰勒
关键人物和事件
3.马克斯.韦伯 著有《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也正是因为该书奠定了其在管理思 想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 思想精要:一个组织只有遵从规章,摆脱个人主义影响,才能长期生存。
4.霍桑实验
最初的意图是用照明强弱和产量关系来测定工作条件 与劳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关系。试验结果,产量不仅不随照明减弱而降低, 反而增
6.莱维特 他本人于1958年出版了《管理心理学》一书,用“管理
”取代“工业”之后,正式开始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词代替 原来沿用的工业心理学的名称,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定义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群体动力场理论(公式)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场”理论(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B=f(P,E)式中:B:表示个体行为(Behavior)f:表示函数(function)P:表示个体的各种特征(personality)E:表示环境(environment)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

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

分类:1、依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类,可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观察者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并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又可分为公开性参与观察和隐蔽性参与观察。

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非参与观察。

(2)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优点: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缺点: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调查。

问卷的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五等分法等,如图所示:优点:应用范围广,可以对较大规模的人的心理、行为、态度进行分析与调查,并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缺点:问卷设计要力求标准与科学,同时需要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避免随意性。

组织行为学第9章-领导理论

组织行为学第9章-领导理论
领导的定义
领导是指一种影响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领导者通过引导、激励和协调个 人和团队的行为,实现共同的目标。
领导的重要性
领导在组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能够激发员工的动力,协调团队 的工作,解决冲突,并帮助组织实现 其目标。
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
传统领导理论
传统领导理论关注领导者的特质和行为,认为领导者应该 具备某些特定的个人特质和能力,以便有效地影响和激励 员工。
民主型领导注重集体决策和员工参与, 通过协商和共识来推动工作。
放任型领导则给予员工较大的自由度,但 可能导致组织目标不明确和效率低下。
领导者应了解自己的行为类型,并根据情境 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提高领导效果。
PART 04
领导情境理论
领导情境的概念与特点
领导情境是指领导过程中所处的特定环 境,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任务需 求、团队氛围等因素。
领导情境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不同的情境 下需要不同的领导风格和行为方式。
领导情境对领导效果有重要影响, 领导者需要适应不同情境,采取适 当的领导策略。
领导情境的重要性
领导情境决定了领导行为的 适用性和有效性,不同的情 境需要不同的领导风格和行
为方式。
领导者需要了解和评估所处 情境的特点,根据情境需求 调整自己的领导行为,以提
02
领导特质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领导者具有不同的特质。
03
领导特质是相对稳定的,不会轻易改变。
领导特质的重要性
01 领导特质对领导者的行为和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决定了领导者在组织中的成功与否。
02 领导特质是领导者影响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 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03 领导特质也是组织文化建设和组织绩效提升的关 键因素之一。

组织行为学总结

组织行为学总结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1、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2、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3、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2000)4、积极组织行为学阶段(2000-现在)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知觉特征:1.整体性: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2.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3.相对性: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4.恒常性:条件发生变化时,直觉影像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的亮度、形体、大小等颜色方面的恒常性。

内涵:指的是个体为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并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一个人是活在知觉中的.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

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十分重要知觉防卫机制的内涵: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应的倾向.错觉: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

类型:常见错觉、图形错觉:缪勒—莱伊尔错觉、波跟道夫错觉社会知觉的集中表现形式:1.对他人的知觉:表情、性格2.人际知觉3.角色知觉4.自我知觉: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社会知觉偏见: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归因:人们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进而解释和推测其原因和动机的过程归因的参照点: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海德的归因理论:内因与外因(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为难的归因理论:个人决策当中不确定判断的三种启发:(1)代表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就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高。

组织行为学(多选)

组织行为学(多选)
“途经-目标”理论认为,领导方式有:支持型、参与型、指导型、以成就为目标。 X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是懒惰的;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不能自我约束。 按何种心理机制占优势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
A B C D F
按人际关系的结构分,人际关系的类型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 按人际关系的纽带分,人际关系的类型有: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鲍莫尔认为企业领导人应具有的条件是(A.合作精神 B.决策能力 D.敢于创新E.尊重他人)。 冲突的来源有:沟通因素、结构因素、个人行为因素。 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A.改变行为 B.改变态度C.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 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是(A.职位权力 B.任务结构C上下级的关系)。 概括起来,我国优秀的领导者的素质应当包括(A.政治素质 B.知识素质D.能力素质E.身心素质)。 个性的特点是:社会性、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 根据奥德弗德ERG理论,员工的相互关系需要主要包括:部分安全需要、全部友爱和归属的需要、部分尊重的需要。
G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下列因素属于激励因素的有(A.工作本身的特点 B.责任感C提升和发展)。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属于激励因素的有: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奖励、晋升、成长、负有较大的责任、成就感 。 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哪几种?( B.弗罗姆的期望理论D.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弗罗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激励理论可划分为内容型、过程型、行为改造型
Z
L
领导规范模式(领导参与理论)提出了选择领导方式的原则是(A.信息的原则 C.冲突的原则D.合理的原则E.目标合适 的原则)。 领导规范模式(领导参与理论)提出了选择领导方式的原则是:信息的原则、目标合适的原则、接受型原则、冲突的原 则、合理的原则、非结构性原则、接受最优原则。

组织行为学理论

组织行为学理论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的涵义:组织是一群人数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组织和环境: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

组织和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的、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是保证组织正常运行、发展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

组织行为学的目标:⏹预测。

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在组织外部,预测他人行为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要求。

⏹解释。

组织行为学是解释组织中所发生的事情。

⏹控制。

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

⏹分析和行动(引导)。

依靠适当的分析,管理者才能有效地采取行动,控制有关行为,处理所出现的问题。

组织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地方人的各种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企业活动、生产活动、营销活动等等,都会以组织的形式出现。

人离开了组织,就如鱼离开了水;没有人的组织也不成其为组织。

⏹组织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组织目标的实现靠组织成员的努力。

⏹组织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舞台。

⏹组织与个人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双方互惠互利。

个性:称为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己以及环境事务的适应中所显示出的异于他人的稳定和持久的心理特征。

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不仅可以掌握其目前的行为,而且可以根据其个性,预见其未来的行为。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第一章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所有的管理者都要承担某些实质上是纪念性或象征性的责任2、信息传递着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管理者都要从其他组织或机构中收取一些信息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组织行为学:指的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已经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研究系统:指的是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考察,我们试图来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

循证管理:是对系统研究的补充,它以最佳可用的科学依据为基础做出管理决策。

因变量:是解释或预测的关键因素,主要有生产率(对效果和效率的两方面关注),缺勤率(指的是员工没有来上班),流动率(指员工永久的离开一个组织),工作场所的偏常行为(也称为不当行为或者工作场所的无礼行为,是指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员工自觉从事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工作满意度。

自变量:是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主要有:个体水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组织行为学关注如何提高生产率,降低缺勤率,减少流动率,减少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提高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以及增进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承认差异,它帮助管理者认识到劳动力多元化价值的所在,以及在不同国家进行管理时需要作出的一些变化。

通过向管理者表明如何给员工授权,如何设计和实施变革方案,如何改善顾客服务以及如何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冲突,可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员工的生产率,组织行为学提供大量的建议帮助管理者解决长期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有助于管理者应对“临时性”的世界并学习激发革新的办法。

最后组织行为学可以为管理者提供行为指南,创建合乎道德规范的良性工作氛围。

第2章组织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分层:年龄(人们的年龄越大,就越不愿意离开现在的岗位),民族,性别(相比男性,女性更有可能离职,缺勤率也更高),种族,宗教,和残疾情况。

组织行为学孔乙己

组织行为学孔乙己

组织行为学孔乙己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学科。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他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组织行为学的核心理念。

本文将以孔乙己为例,探讨组织行为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启示。

一、引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次。

在组织中,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性格、沟通、领导力等。

孔乙己的形象在这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及其在组织中的表现1.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孔乙己性格孤僻、善良、诚实,但这些特点也使他在组织中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他对待朋友热心肠,愿意帮助他人,这种性格在组织中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

2.在组织中的表现在组织中,孔乙己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尽管地位较低,但始终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以身作则,为实现组织目标贡献力量。

3.性格特点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使他在组织中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他的诚实、负责和热心使他在组织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组织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孔乙己在组织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1.孔乙己的沟通方式孔乙己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但他更注重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他的沟通方式务实、诚恳,易于被人接受。

2.协作能力的表现孔乙己在组织中的协作能力表现出色。

他能够放下个人的成败得失,积极参与到团队合作中,为组织的整体目标努力奋斗。

3.沟通与协作对组织效率的影响孔乙己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使组织内部的交流更加顺畅,提高了组织效率。

他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为组织创造了更高的价值。

四、孔乙己的领导力及其对组织的影响1.孔乙己的领导力特点尽管孔乙己地位不高,但他具有一定的领导力。

他的领导力体现在以身作则、善于倾听和关爱团队成员等方面。

2.领导力对组织文化的影响孔乙己的领导力对组织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言行举止影响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和价值观,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

“组织行为学”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

“组织行为学”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一。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内容及其新发展。

A.1914年,吉尔布雷斯夫人就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B.二战前,工业界广泛应用工业心理学知识。

C.1958年,莱维特(美)用管理心理学取代沿用的工业心理学,旨在让人们注意考虑如何用心理学知识加强管理。

D.20世纪60年代初,管理心理学广泛拓展,逐渐提出了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并被广泛接受,在各类组织管理中得到应用。

(产生)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4个层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二。

组织行为的主要学派:1、古典学派——通常被认为涵盖“科学管理”的内容。

2、人际关系学派——重点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学派。

3、系统学派——涵盖“权变理论”。

三。

泰罗(美):1、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科学管理之父”。

2、主张:一些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

3、他曾经进行过搬运生铁和铁产改造方面的试验。

4、1895年发表《计件工资制》;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5、从实质上说,科学管理是任何公司或企业中工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同事、雇主态度方面的一种彻底的革命。

6、列宁对泰罗的科学管理作了全面的评论:“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7、组织机构上管理控制原理。

8、提出决策“最优标准”。

四。

吉尔布雷斯夫妇(美):1、科学管理运动的倡导者。

2、莉莲-吉尔布雷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管理学的第一夫人”。

3、使用拍电影的方法,把工人的操作动作分解为17个基本动作,“动作的基本元素”。

4、吉尔布雷斯夫妇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

5、弗兰克-吉尔布雷斯(重视工作效率):《动作研究》、《应用动作研究》;莉莲-吉尔布雷斯(重视劳动者心理作用):《管理心理学》;人合著《疲劳研究》、《时间研究》。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行为科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引导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通过三个层面分析组织行为——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层面。

第二章1.人性假设理论埃德加•沙因(美):四种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2.马斯洛(美)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卢因人类行为公式:B=f(P•E)需要: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3.人格的概念:人格可以理解为个体回应他人、跟他人互动的所有方式的总和。

是一种个体内部的行为倾向,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持久稳定性等特点,是每个人特有的,可以对个人外显的行为、态度提供统一的、内在的解释。

4.迈尔斯—布瑞格斯心理类型测量指标MBTI(1)美国的心理学家对于人类性格差异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而著成MBTI。

该测验中所测量的心理类型其实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比较偏好的行为风格,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倾向。

(2)四个维度:外向-内向你从哪里获得能量?(注意力集中的方向);感知-直觉你注意并且收集什么样的信息?(获取的信息类型);思维-情感你如何评估和处理所获信息?(信息处理方式);知觉-判断你如何决策?(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表格看看拉就行了。

5.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特质能够有效预测组织行为的其他人格要素(1)、控制点(2)、马基雅维利主义:重视实效,与人保持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可以证明手段的合理性。

崇尚成功,忽视道德内涵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一贯的思想准则。

(3)、自尊(4)、自我监控(5)、冒险倾向(6)、A型人格6.价值观的内涵(1)、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者人的行为,而且影响着人在工作经历和组织中的整体感受。

组织行为学——主编关培兰人大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主编关培兰人大出版社
马云坚持了什么? 马云的坚持说明了什么?
第一节 组织和组织行为
人的一生离不开组织,人会作为组 织的一员度过工作、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组织与其成员共同为社会创造价值, 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又会影响组织 的绩效。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
组织及其性质: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按一定规 则建立起来,具有正式关系的人群集合体。( 海尔目标:创造中国的世界名牌;正式关系:
系统处理,输出的是行为。
三、勒温的观点
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 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 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 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 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要测定人的心理 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 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群体动态分析方法(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该方法叫“场”理论)
社会测量方法(维也纳的莫雷诺,创造“ 心理剧”的治疗方法)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
概念: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 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 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 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 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美国管理学家开卡茨在1955年出版的《 管理者的技能》中提出三大技能:
技术技能 人文技能:与人共事能力 观念技能:从内向外好于从外向内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有不同三大技能组合,
管理技能模型见p36图2-3所示。
管理者的角色功能
20世纪60年代后期,麻省理工学院的研 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 了一项精心研究,以确定这些管理者在 他们的工作中做些什么事情。

组织行为理论汇总大全

组织行为理论汇总大全
3提出职权结构理1搬运生铁的实验提高每天的工资水平激励有体力剩余能力的工人实现了搬运生铁工作量的提生物学生理学工程学人事管理学组织管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人事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组织行为学论提出有明确定义的等级和详细的规划和制度以及非个人关系的组织形式
理论
代表者
内容观点
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斯托格迪尔、弗莱西曼
对人的关心和对组织效率的关心两大类。以工作为中心,指领导为了实现工作目标,规定自己和下属的任务,包括组织设计、制定计划和程序、明确责任关系、建立信息途径、确立工作目标。以人为中心指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包括建立互相信任的气氛,尊重下级意见,注意下属感情和问题等。
强化理论
斯金纳
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受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
管理要采取各种强化方式,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强化的时间安排(固定间隔:按周、月付薪金)或者不考虑行为的时间间隔,在行为达到一个固定数字之后则给强化(如计件工资)。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赫赛和布兰查德
管理者的四种领导方式:告知(高任务—低关系),领导告诉下属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何地去干,强调指导性行为;推销(高任务—高关系),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性行为与支持性行为;参与(低任务—高关系),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授权(低任务—低关系),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指导与支持。
管理中要关注员工的心理作用
群体动力理论
卡特·勒温:德国的心理学家,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开拓者,在西方被称为“当代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

“组织行为学”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

“组织行为学”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

“组织行为学”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一。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内容及其新发展。

A.1914年,吉尔布雷斯夫人就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B.二战前,工业界广泛应用工业心理学知识。

C.1958年,莱维特(美)用管理心理学取代沿用的工业心理学,旨在让人们注意考虑如何用心理学知识加强管理。

D.20世纪60年代初,管理心理学广泛拓展,逐渐提出了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并被广泛接受,在各类组织管理中得到应用。

(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4个层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二。

组织行为的主要学派: 1、古典学派——通常被认为涵盖“科学管理”的内容。

2、人际关系学派——重点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学派。

3、系统学派——涵盖“权变理论”。

三。

泰罗(美): 1、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科学管理之父”。

2、主张:一些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

3、他曾经进行过搬运生铁和铁产改造方面的试验。

4、1895年发表《计件工资制》;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5、从实质上说,科学管理是任何公司或企业中工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同事、雇主态度方面的一种彻底的革命。

6、列宁对泰罗的科学管理作了全面的评论:“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7、组织机构上管理控制原理。

8、提出决策“最优标准”。

四。

吉尔布雷斯夫妇(美): 1、科学管理运动的倡导者。

2、莉莲-吉尔布雷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管理学的第一夫人”。

3、使用拍电影的方法,把工人的操作动作分解为17个基本动作,“动作的基本元素”。

4、吉尔布雷斯夫妇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

5、弗兰克-吉尔布雷斯(重视工作效率):《动作研究》、《应用动作研究》; 莉莲-吉尔布雷斯(重视劳动者心理作用):《管理心理学》; 人合著《疲劳研究》、《时间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内容及其新发展。

A.1914年,吉尔布雷斯夫人就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B.二战前,工业界广泛应用工业心理学知识。

C.1958年,莱维特(美)用管理心理学取代沿用的工业心理学,旨在让人们注意考虑如何用心理学知识加强管理。

D.20世纪60年代初,管理心理学广泛拓展,逐渐提出了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并被广泛接受,在各类组织管理中得到应用。

(产生)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4个层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二.组织行为的主要学派:1、古典学派——通常被认为涵盖“科学管理”的内容。

2、人际关系学派——重点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学派。

3、系统学派——涵盖“权变理论”。

三.泰罗(美):1、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科学管理之父”。

2、主张:一些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

3、他曾经进行过搬运生铁和铁产改造方面的试验。

4、1895年发表《计件工资制》;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5、从实质上说,科学管理是任何公司或企业中工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同事、雇主态度方面的一种彻底的革命。

6、列宁对泰罗的科学管理作了全面的评论:“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7、组织机构上管理控制原理。

8、提出决策“最优标准”。

四.吉尔布雷斯夫妇(美):1、科学管理运动的倡导者。

2、莉莲-吉尔布雷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管理学的第一夫人”。

3、使用拍电影的方法,把工人的操作动作分解为17个基本动作,“动作的基本元素”。

4、吉尔布雷斯夫妇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

5、弗兰克-吉尔布雷斯(重视工作效率):《动作研究》、《应用动作研究》;莉莲-吉尔布雷斯(重视劳动者心理作用):《管理心理学》;2人合著《疲劳研究》、《时间研究》。

五.亨利-甘特(美):1、科学管理的倡导者之一。

2、贡献:a.创制了“甘特图”;b.提出“劳动报酬奖金制”;c.指出“在所有的管理问题中,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d.认为企业应将重点放在“服务”上。

3、主要著作:《劳动、工资与利润》、《工业领导》、《工作的组织》。

六.亨利-福特(美):1、福特汽车公司创建人,流水线大量生产管理技术的倡导者。

2、福特主义:将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到工厂管理,使用单目标机械工具和装配作业线进行生产的一种理论。

3、于1914年开始在工人中实行“利润分享计划”。

4、主要著作:《我的生活和工作》、《今天和明天》、《前进》。

七.马科思-韦伯(德):1、古典学派在德国的代表人,“组织理论之父”。

2、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重点研究组织设计、等级层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又称为“行政管理理论”。

3、主要著作:《新教的伦理》。

4、组织设计中的权变因素:企业环境、企业目标和战略、技术状况、企业规模、企业发展阶段、人员素质。

八.亨利-法约尔(法):1、欧洲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2、1916年发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提出了:a.经营六职能——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b.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

3、提出“法约尔跳板”,以沟通信息、及时处理问题。

九.林德尔-厄威克(英):提出了组织设计的8条指导原则。

十.哈罗德-孔茨(美):丛林管理;提出了组织设计的15条基本原则。

“理性决策标准”十一、斯隆(美):1、事业部制(分权组织)的首创人之一,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

“斯隆模型”事业部型首创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杜邦化学公司。

2、1963年出版《我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年代》一书。

3、1921—1922年期间,提出了一种叫做“集中政策控制下的分散作业”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以后发展成为事业部制。

十二、亨利-明兹伯格(加拿大):1、经理角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

2、主要著作:《经理工作的实质》、《组织的结构:研究的综合》。

3、经理担任的角色:(3类10种)a.人际关系方面——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b.信息方面——监督人、信息传播人、发言人。

c.决策方面——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十三、“霍桑试验”:1、20世纪20年代—30年代间,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所进行的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旨在讨论影响人的积极性因素的一次试验,它是西方国家中企业管理行为学派早期研究的一项重要活动。

2、代表人物:梅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在这项实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

3、霍桑试验的两个阶段:A. 研究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B. 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4、人际关系学派的观点:(2004)a.人是复杂的人;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员工士气的主要因素;c.非正式组织影响着员工的行为;d.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调动积极性。

4、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梅奥于1933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正式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1945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观点。

十四、“权变理论”:权变理论是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它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权宜应变,没有什么普遍使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其主要内容为:(一)企业的结构模式选择。

代表人:琼-伍德袄德(英);劳伦斯(美)(二)管理方式的选择。

1、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X理论—Y理论”;2、莫尔斯& 洛希,提出了“超Y理论”。

(三)领导方式的选择。

十五、玛丽-福莱特(美):1、美国女管理学家,把科学管理同行为科学联系起来的学者。

2、主要著作:《新国家》、《创造性的经验》、《作为一种职业的管理》、《自由和协调》。

3、主张在组织中应变服从个人权力为遵循形势规律。

十六、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一)企业战略——阿尔弗雷德-钱德勒。

(二)组织规模。

(三)技术水平——琼-伍德袄德(英),提出组织的结构因技术而变化。

(四)环境因素。

十七、詹姆士-汤普森:1、他是继琼-伍德袄德提出了技术的复杂性和技术决定论的观点之后,第二位提出技术决定论观点的学者。

2、重要贡献:提出了三种技术互赖类型。

十八、查尔斯-汉迪:1、根据他的观点,经济条件、工作实践、社会态度的变化导致了组织文化的根本变革,由此影响了组织结构的设计。

2、汉迪指出:现代组织将逐步从“三叶草形式”,过渡到“联合结构”,最后演化为“三I系统(思想、信息、智力)”。

十九、伦西斯-利克特(美):“密歇根研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4种制度组织理论(4种领导方式类型):1、专权的命令式;2、温和的命令式;3、协商式;4、参与式。

前三种制度可以统称为权力主义组织方式,只有第四种才是效率高的组织方式。

利克特认为,对人的激励形式有经济激励、安全激励、自我激励、创造激励。

二十、威廉-怀特:在他的经典性的饭店研究中,表明了“地位”的重要性。

二十一、乔治-霍曼斯(美):1、他参加了梅奥领导的霍桑试验。

2、提出了“群体形成的理论”,在1951年发表的《人类群体》一书中指出,包括群体在内的任何社会系统都存在于一个三维的环境中。

3、“三维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

二十二、K-卢因(美):1、“群体动力论”,他援引了场论和物理学中的立场概念,来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2、组织变革理论,为了防止变革的失败,他提出了“解冻、变革、重新冻结”的三步变革模式。

3、库特尔-卢因提出了“力场分析理论”二十三、弗论奇& 雷文:“权力结构”,他们指出:社会权力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加的潜在的影响,这里的影响是指受影响人在认识、行为和思想上发生的变化。

他们同时指出:权力是同组织关系、领导关系、政治事件密切关联的一个术语,可以根据不同的基准对权力进行分类。

1、奖赏权;2、强制权;3、仿效权;4、法定权;5、专长权。

二十四、莫雷诺(美):1、“社会关系测量法”,是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一种衡量和分析团体关系的学说,又称为:团体成员关系分析法。

2、社会关系计量表(图),莫雷诺认为,团体成员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关键是彼此之间的好恶感情。

二十五、罗伯特-宝尔斯:在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实验室进行了试验,这是社会科学家首次以系统的方式对群体中的个体行为进行的分析研究。

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人类行为分类系统——“交互作用过程分析理论”。

罗伯特-宝尔斯的主要贡献:1、提出了12种人类行为类型;(群体功能理论)2、提出了群体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内部沟通和群体的组织与维持,同时指出了群体的行为过程将要经过4大阶段:定位、评价、控制、成员角色具体化。

3、他发现了一个规律:群体中单个成员的行为可以分为四大类(在社会情感方面的积极行为、任务相关行为、与任务相关的咨询行为、社会情感方面的否定行为),四类行为在不同类型的群体中所发生的概率是基本相同的。

4、指出了“角色区别”是群体中的一个一般特征。

二十六、梅雷迪思-拜尔宾:他的著作把个人的个性特征同群体的角色行为相联系,提出“团队角色理论”。

二十七、阿希的经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群体规范能够给群体成员形成压力,迫使他们的反映趋向一致。

二十八、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美):1、在他的经典著作《企业中的人性方面》(1960)一书中,指出了有效群体的11个特征。

2、“X理论—Y理论”,它围绕“人的本性”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在1957年11月号的美国《管理评论》上发表了《企业的人性方面》一文,第一次提出了X理论——Y 理论。

(把人性建立在错误假设上的传统管理观点称为X理论;对人性做出相反假设的新的管理观点称为Y理论)二十九、克雷奇& 克拉奇菲尔德& 巴拉奇:他们提出了一种影响生产效率与满意度的分析模型(群体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他们将3种影响变量进行了区分,即:自变量、中间变量、因变量。

三十、领导理论的发展阶段:(一)特质理论阶段。

——身体特征、个性特征、才智特征(二)行为理论阶段。

1、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利克特为首,提出“支持关系理论”;2、美国行为学家布莱克& 莫顿,“管理方格理论”。

(三)权变理论阶段。

1、坦南鲍姆& 施米特(美):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2、菲德勒:情景领导理论;3、弗鲁姆& 耶顿:领导—参与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